考研备考西综诊断学重难点全解:便血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便血症状及机制
临床诊断学学习笔记
参考教材:《临床诊断学》第二版主编:曹克将
第一章:临床常见症状,消化系统
便血(hematochezia)
一、定义:
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根据出血的部位不同、出血量的多少及血液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差异,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黑色,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需经过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
二、病因
1、下消化道疾病
(1)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瘘、肛管损伤
(2)直肠疾病:
(3)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4)小肠疾病:肠结核、Crohn病、Meckel憩室炎
(5)血管病变:门静脉高压性肠病
2、上消化道疾病
3、全身性疾病
(1)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
(2)血管病变: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3)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及维生素K缺乏症
(4)急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性病毒性肝炎、伤寒、败血病、钩端螺旋体病、钩虫病
(5)毒素及药物毒性作用: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药物中毒、尿毒症等
三、临床表现
多为下消化道出血
出血量多、速度快:鲜红、暗红
出血量少、速度慢:柏油样黑便
全为血液、黏附、便后肛门滴血
每日出血5-10ml以内无肉眼可见粪便颜色改变,称为隐血便
(隐血试验假阳性避免:抗人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
四、伴随症状
五、诊断思路略。
诊断学症状:便血
二、粪便性状
1、如鲜红色,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后有 鲜血滴或喷射出,提示肛门或肛管疾病出血。
2、急性出血性肠炎可排出特殊腥臭味的洗肉水 样血便。
3、急性细菌性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多为粘液脓 血便;
4、阿米巴痢疾多为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 5、直肠癌或直肠息肉血附于粪便表面,粪便呈
细条状。
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 (3)直肠肛管疾病直肠息肉、直肠癌、痔、肛裂、肛
瘘、肛管损伤等。 3、全身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
严重肝病、败血症等。
【临床表现】
一、便血的颜色
1、出血量 2、出血部位 3、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长短而异。
出血量大、速度快、呈鲜红色;反之则呈暗 红色和黑色。
(三)问诊要点
1、病史与诱因 有无与便血有关的病史,有 无进食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性、过度疲劳、 精神刺激等诱发因素。
2、便血特点 了解和观察便血方式、颜色、 性状、排便次数和量。排除药物、食物所致黑 便。
3、伴随症状 有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 表现。
习题
1.呕血最常见的疾病是: A.消化性溃疡 B.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三、里急后重
四、少量便血的诊断
出血量小于5ml/d,无肉眼可见血便,需做隐 血试验。
五、非消化道疾病引起的黑便
1、呼吸道出血被咽下(隐血试验阳性) 2、食用动物血、肝等(隐血试验假阳性) 3、口服某些中草药、铁剂、碳粉等(隐血试
验阴性)
【伴随症状】
1、便血伴慢性反复上腹痛 2、便血伴上腹绞痛 3、便血伴里急后重(病变侵犯直肠) 4、便血伴腹部包块 5、便血伴发热 8、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
便血
定义
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便血 的颜色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黑色。
西医诊断学呕血与便血
西医诊断学呕血与便血呕血和便血是常见的症状,往往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
西医诊断学是一门研究各种疾病的医学学科,对于呕血和便血的诊断也有一定的方法和标准。
本文将介绍呕血和便血的西医诊断方法,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呕血的西医诊断学呕血是指胃内物质随呕出口而带血,呈鲜红或暗红色。
呕血的病因很多,常见的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急性胃炎、胃出血等等。
因此,在进行呕血的西医诊断时,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检查:1. 病史询问在病史询问中,医生需要了解病人的呕血症状的程度、频度、时间、伴随症状等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病人是否有过相关的胃肠道疾病史、手术史、药物使用史等等,这些信息对于确定呕血病因有很大帮助。
2. 体格检查在体格检查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黄疸、皮肤和粘膜的情况,腹部的压痛、肿块及是否有脾脏肿大等等,以判断呕血的病因。
3. 化验检查化验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胃镜、CT等等检查。
其中,胃镜检查是呕血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到胃肠道内部的情况,如有需要还可以进行活检。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胃肠道钡餐造影、超声等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胃肠道的构造和有无异常,是呕血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便血的西医诊断学便血是指大便中出现血液,这是很多肠道疾病的普遍症状之一。
在西医诊断学中,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检查:1. 病史询问病史询问中需要了解病人的便血症状的程度、频度、时间、伴随症状等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病人是否有过相关的肠道疾病史、手术史、药物使用史等等,这些信息对于确定便血的病因有很大帮助。
2. 体格检查在体格检查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贫血程度、肛门疼痛、肠鸣音、腹部压痛、肿块等等,以判断便血的病因。
3. 化验检查化验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肠胃镜、CT等等检查。
其中,肠胃镜检查是便血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到肠壁内部的情况,如有需要还可以进行活检。
便血
便血的问诊要点
⒈便血的病因和诱因; ⒉便血的量; ⒊伴随症状; ⒋患者的一般情况; ⒌既往史。
小 结
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呕血 的病因包括:食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肝、胆、 胰疾病;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及其他疾病。临床上以 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呕血最常见,其次是肝硬化门脉高 压症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再其次是 急性胃粘膜病变,对于呕血病人首先要考虑以上三种 疾病。当然,病因不能明确时,也应考虑一些少见的 疾病,如血友病、急性传染病等。 下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血便,而几种特殊性状 的便血,对诊断有提示意义,如暗红色果酱样大便提 示阿米巴痢疾,洗肉水样血便提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 肠炎等。
需指出的是消化道出血的早期,由于 血细胞均匀的丢失,血浆来不及补充, 血液浓缩,所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计数 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出血量的多少,随 后,由于组织液的渗出、输液等情况, 血液稀释,血红蛋白、红细胞等下降。 故出血早期不能仅根据血液学的改变来 判断出血量。
上消化道出血与下消化道出血 的鉴别
复习要点
呕血的常见病因、呕血与便血的临床 特点。
思考题
1、名词解释:柏油便。 2、简述呕血的病因。临床上引起呕血最常见的 有哪三种疾病? 3、上消化道出血量达多少ml时,临床上分别可 出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黑粪、呕血。 4、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除出血本身症状外,各有哪些伴随症状可提示 诊断。
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便血
柏油样大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暗红 色果酱样大便提示阿米巴痢疾;粘液脓 血便提示急性细菌性痢疾;洗肉水样血 便提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假性呕血、便血
⑴鼻腔、口腔出血 ⑵食入大量的动物血致黑便 ⑶药物致黑便
便血中医基础理论
•1.鲜血便:下消化道出血量多而且停 留时间短为鲜红色,停留时间长可为暗 红色。直肠肛管疾病出血量少鲜红,可 为便后滴血或射出。痢疾,直肠癌,常 有里急后重感,血便常常带有粘液。
•2.柏油样便:黑,亮,不成形。如果 成形则称为黑便。上消化道出血,由于 血液中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 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 呈现黑色。
•3.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可见于阿米 巴痢疾
•4.粘液脓血便: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疾 病,炎症性肠病等
•5.洗肉水样血便并有特色的腥臭味: 可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
•6.大便隐血:少量消化道出血,无肉 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需用隐血试 验才能确定
便血伴随症状:有助于疾病的临床判 断和诊治
1.腹痛: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 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见于消化性溃 疡。上腹部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 虑肝,胆道出血
(二)小肠疾病 小肠肿瘤或溃疡,结核,息肉 ,憩室,Crohn病,钩虫病,血管瘤,急性出血性 坏死性小肠炎等;
(三)结直肠疾病: UC,肿瘤,息肉,结肠炎, 憩室,缺血性肠病等 ;肛管疾病如损伤,痔疮, 肛裂,肛瘘等
(四)血液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白血病、 血友病,败血症等;
便血的临床表现:
与病变性质、部位、出血量与速度和出血 前全身情况有关
无腹痛,腹泻,肠鸣,痔疮, 肛裂,抗凝药物,胃肠手术史
对任何一个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临床 医生需要做的工作是:
1、确认为消化道出血;
2、估计出血严重程度; 3、判断是否继续出血,以及止血后再出 血的可能性; 4、有效的止血方法和对症支持处理;
5、尽可能作出出血的病因和定位诊断, 治疗基础病变
西医综合考研:出血知识点记忆
西医综合考研:出血知识点记忆血液自心、血管腔外出,称为出血(hemorrhage),流出的血液逸入体腔或组织内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按血液逸出的机制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两种。
破裂性出血破裂性出血乃由心脏或血管壁破裂所致。
破裂可发生于心脏(如心壁瘤的破裂),也可发生于动脉,其成因既可为动脉壁本身的病变(如主动脉瘤),也可因动脉旁病变侵蚀动脉壁(如肺结核空洞对肺血管壁的破坏,肺癌、胃癌、子宫颈癌的癌组织侵蚀局部血管壁,胃和十二指肠慢性溃疡的溃疡底的血管被病变侵蚀)。
静脉破裂性出血的原因除创伤外,较常见的例子是肝硬变时食管静脉曲张的破裂。
毛细血管的破裂性出血发生于局部软组织的损伤。
漏出性出血这种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后静脉、毛细血管以及毛细血管前动脉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于管腔外的。
出血性素质所发生的自发性出血,即是漏出性出血。
原因漏出性出血的原因很多,基本可归纳为:1.血管壁损害常见于缺氧,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败血症(尤其是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立克次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蛇毒、有机磷中毒等使毛细血管壁损伤;一些药物可引起变态反应性血管炎;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毛细血管基底膜破裂、毛细血管周胶原减少及内皮细胞连接处分开而致管壁通透性升高;过敏性紫癜时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着于血管壁引起变态反应性血管炎。
2.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质量是维持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的重要因素,血小板减少到一定数量时即可发生漏出性出血,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内广泛性肿瘤转移等均可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使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某些药物在体内诱发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反应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吸附于血小板表面,使后者连同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所吞噬;一些细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也有破坏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缺陷也能引起漏出性出血,这类疾患很多是先天性的,如血小板功能不全(thrombasthenia,血小板细胞膜缺乏纤维蛋白受体)和血小板颗粒缺乏症(storage pool disease,一种或多种颗粒缺乏,ADP储量因而不足;也可因后天性骨髓巨核细胞受损而发生)时,血小板粘集能力有缺陷;Bernard-Soulier综合征(血小板细胞膜缺乏von Willebrand因子的受体)时,血小板不能粘附于胶原纤维,这都可有凝血障碍或出血倾向。
便血
《临床医学概论》症状学讲稿第三节便血(Hematochezia)消化道出血时,血从肛门排出,色鲜红、暗红或呈柏油样,或大便带血,称为便血。
一般认为上消化道出血量在50ml以上即可出现黑便。
一、病因:1、整个消化道的疾病伴出血时,均可有便血。
2、其他:①急性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虫病等。
②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③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如缺乏维生素C、K等。
二、诊断:1、出血量的估计:①出血量每天5ml以上,可有大便潜血阳性。
②出血量每天50ml以上,可出现黑便。
③上消化道出血量在每天250—300ml以上时,除黑便外,可有呕血。
④出血量>1000ml/天时,患者除有呕血、黑便外,还可出现皮肤苍白厥冷、头昏、乏力、出汗、脉快等周围循环功能不全的表现。
心悸等失血性贫血的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脉搏细弱、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2、便血的颜色: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及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
①上消化道出血时所排出的多为暗红色血便或黑便,呈柏油样;而下消化道出血大便颜色多是较鲜红或呈鲜红色的血。
②如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肠蠕动快时,也可排出鲜红色的血便;小肠出血时如果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可呈柏油样便。
③什么叫柏油样便:是一种黑色的,发亮的,带粘性的,酷似柏油的稀便。
其产生是:红细胞破坏后在肠道内形成黑色的硫化铁,其刺激肠壁粘液细胞分泌较多的粘液,黏附在大便表面所致。
3、血与大便的关系:①血与大便相混杂,说明出血部位较高,多来自于上消化道,小肠及上位结肠。
②鲜红色的血附着于大便表面,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出血。
③血在大便后滴下,与大便不想混者,多见于肛管疾病。
如:内痔、肛裂、也可见于直肠息肉及直肠癌。
4、血便的性状:①血与大便相混,伴有粘液者,应考虑结肠癌、结肠息肉、慢性结肠炎症。
②大便呈脓血样:考虑痢疾、结肠血吸虫病、结肠结核等。
5、血便的伴随症状:①伴发热:注意急性传染病、恶性肠肿瘤、出血坏死性肠炎、局限性肠炎等。
便血-健康评估,诊断学
目录
content
一 定义 二 病因 三 临床表现 五 伴随症状 六 问诊要点
【便血】
【学习目标】
掌握
便血的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熟悉便血的病因。
了解
便血的发病机制。
【便血】
【考纲要求】
• 便血的原因、不同出血量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 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便血】
【考点纵览】
• 便血的常见原因, 消化道疾病最多见,其次是血液病。
• 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颜色与出血部位、量多少、速度快 慢有关。
• 注意区别上、下消化道出血。根据便血的伴随症状进行诊断和鉴 别诊断。
【便血】
一、概念
(一)定义:
消化道出血 血液 肛门排出 ,称为便血。 ★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
★结肠与直肠病变出血 大便带血或全血便 鲜红或暗红 色
上消化道出血→黑便
【便血】
【案例教学】
• 案例1 患者男 , 39岁 ,上腹部疼痛、 呕血12小时入院。患者于 昨晚餐后3小时突然上腹部疼痛 ,为持续性钝痛 ,不放射 ,伴恶 心 ,腹胀 ,未呕吐 ,不发热。于午夜排正常大便一次 ,今晨呕吐 咖啡样胃内容物约500ml ,其后腹痛减轻 ,病后无头晕、 眼花等 症状。 患者神志清楚 , 血压120/80mmHg,轻度贫血貌 ,表浅淋 巴结无肿大 , 上腹部轻度压痛 , 无反跳痛 , 胆囊区无触痛 , Murphy征阴性 , 肠鸣音5次/分。 该患者还需补充哪些病史? 呕 血可能是什么原因所致?为明确诊断应紧急做哪些检查?
上消化道出血未被呕出排入肠道 或小肠出血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
血红蛋白+肠内硫化物 硫化铁
大便变黑,形如柏油 凡出现柏油样便者 ,提示上消化道出血>60ml 柏油样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
便血问诊内容及技巧
便血问诊内容及技巧什么是便血?便血是指从肛门排出的血液或肠道内黏膜中的出血物质,常常是消化道问题的表现之一。
便血可能呈暗红、鲜红或者黑色,具体颜色会受到出血部位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便血往往是一个严重的征兆,需要及时向医生咨询求助。
便血的常见症状•排便时出现血液(暗红、鲜红或黑色)•大肠出血时可出现便血伴有便秘、肛门疼痛等症状•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时可有呕血、黑便等症状便血的常见原因•消化道溃疡•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等)•肛裂或肛瘘•肠息肉•肠道肿瘤如何进行便血的问诊在问诊时,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步骤: 1. 详细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便血的频率、颜色、出血时间等信息,了解症状的具体情况。
2. 身体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腹部触诊和直肠指诊等检查,以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变情况。
3. 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血常规、粪便潜血试验、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
4. 影像学检查:如胃肠镜检查、CT扫描等,用于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变情况。
如何正确诊断便血原因正确诊断便血的原因至关重要,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 1. 直肠镜检查:通过观察肛门、直肠等部位,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变情况。
2. 胃肠镜检查:可以进一步检查胃、肠道内部情况,发现溃疡、息肉等病变。
3. CT扫描:帮助医生了解出血部位、肠道结构及有无肿瘤等信息。
便血的治疗方法治疗便血的方法因病因而异,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如胃肠道黏膜保护剂、抗酸药等。
2.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肠道肿瘤、溃疡等病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3. 根除病因:治疗便血的关键是找到引起出血的病因,因此及早明确病因对治疗至关重要。
注意事项便血是一种严重的症状,需要引起重视,患者在发现便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同时,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饮食习惯,避免辛辣食物,减少肠道刺激,有助于预防便血的发生。
以上为便血问诊内容及技巧的简要介绍,如有便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出血性疾病
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出血性疾病西医考研内科学之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部位的出血。
对于出血性疾病进行初步评估时,详细询问患者的出血病史,家族史、症状并仔细检查患者的出血体征等对于患者的诊断非常在采集病史是应注意患者的性别、出血时年龄、出血频度、药物、手术、外伤史、无家族史等。
临床表现常因发病机制的不同而异。
1.皮肤黏膜下出血各种出血性疾病特别是血管及血小板疾病,最常见、最易发现的症状和体征是皮肤、黏膜下出血。
其表现因出血程度、范围及出血部位不同而呈现下列类型。
(1)出血点指皮肤上直径2mm以内的出血,多如针头大小,通常不高出皮面,按压不退色。
早期呈暗红色,1~2周内完全吸收。
出血点可散在分布全身各部位,以四肢较多见,躯干下部较常见。
(2)紫癜为直径3~5mm的皮下出血,不高出皮面,压制不退色,其性质、特点、部位及临床意义与出血点相同。
(3)淤斑为直径5mm以上的皮下片状出血,分布部位与出血点、紫癜相同。
单发及多发小片状淤斑,一般提示为血管或血小板疾病;大片淤斑常见于严重血小板减少或功能缺陷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4)血疱口腔黏膜血疱常为重症血小板减少的表现。
(5)鼻出血血小板疾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常见。
但高温、气候干燥情况下,正常人也可出现鼻出血。
如只有一侧鼻腔出血,局部血管因素要比凝血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大。
(6)牙龈出血是血小板疾病和血管性疾病的常见症状。
2.深部组织出血深部组织出血常见于较深皮下、肌肉、关节腔及浆膜腔等部位。
(1)血肿较深部皮下、肌肉及其他软组织出血。
血肿较大时可引起胀痛,压迫邻近组织器官引起疼痛及功能障碍等。
轻度外伤或自发血肿常见于凝血机制障碍,如血友病等。
(2)关节出血常见于负重关节如膝、踝、肘、腕及髋关节等。
早期可见关节肿胀、疼痛,关节穿刺可抽出不易凝固的陈旧性血液。
反复关节出血可导致关节永久性畸形及严重功能障碍。
关节出血常见于凝血机制障碍,如血友病等。
便血护理知识点总结图
便血护理知识点总结图一、便血的病因1. 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因不明,但与免疫异常、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该病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贫血和便血。
2. 肠道肿瘤:肠道肿瘤包括结肠息肉、结肠腺瘤以及结直肠癌等。
这些肿瘤常常表现为便秘、腹泻、腹痛、消化不良以及便血等症状。
3. 肠道梗阻:肠道梗阻是指由于肠腔内膨胀性病变、机械性狭窄或功能性瘫痪等原因而造成肠腔狭窄或阻塞。
肠道梗阻患者常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便血的表现。
4. 肠炎症:肠炎症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免疫异常以及肠黏膜受损。
肠炎症患者可以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便以及便血。
5. 肛裂:肛裂是指肛门周围皮肤和黏膜发生创伤或溃疡的病变。
肛裂患者常出现肛门疼痛、便秘、排便后便血等症状。
6. 消化道溃疡:消化道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患者常常出现上腹疼痛、饥饿感以及黑便或呕血等症状。
7. 血管性病变:血管性病变包括消化道血管畸形、出血性坏死和继发性血管病变。
患者可能出现便血、黑便、呕血、贫血等症状。
二、便血的护理知识1. 保持患者安静:便血患者应保持平躺或半卧位,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保持身心舒适。
2. 观察血便情况:细致观察患者的血便情况,包括血便的颜色、量及性状等。
如果血便颜色鲜红,且血量不多,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如果血便颜色暗红或黑色,可能为上消化道出血。
3. 监测体征:定时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贫血、出汗及情绪不稳定等现象。
4. 提供营养支持:便血患者常常伴有消化道出血、感染、代谢异常等情况,因此应提供营养支持,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
5.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便血患者出血量多时,可导致体内水电解质失衡,特别是失血伴有贫血、术后恶心呕吐等情况下更加严重。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监测患者的血常规、电解质、尿量等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补液治疗。
便血鲜红诊断详述
便血鲜红诊断详述*导读:便血鲜红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下消化道少量出血(少于500ml)时,可很快被机体代偿而不引起明显症状;当出血量超过800~1000ml以上时,尤其是在较短期内丢失者,均可有头昏、乏力、心悸、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皮肤苍白等表现,更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的表现。
有上述表现时均提示为大出血。
大出血患者,当其头昏、冷汗、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消失,脉搏及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则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3.出血量的判断血便的次数与量,根据血便的次数与数量来估计便血的失血量不甚准确,但血便次数多,每次的量也多,无疑是出血量大的指标。
此外,如果患者排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甚至排出凝血块也是出血量大的佐证。
患者每次血便量少、次数少,甚至数天才解1次者,提示出血量较小;若红细胞在肠道内破坏,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而形成硫化亚铁时,粪便可呈黑色或称柏油样便。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经积极治疗后,患者血便的次数与量明显减少,提示出血减轻,当患者数天不排便或排出黄色便时,常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5.便血诊断的确立诊断便血时应尽可能地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一般而言,根据病史、体征与出血的特点可作出初步判断。
有溃疡病或肝硬化病史者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而有炎症性肠病史者则提示便血可能性大。
柏油样便或黑便伴呕血者,一般均为上消化道出血;而仅有便血者,便血的可能性稍大,但不少十二指肠溃疡者可仅表现为便血,此时,需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以及血便的特点等进行分析,以判断是上消化道、抑或便血。
虽然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因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也可经肛门排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但此时患者一般会有呕血并存,故鉴别常无困难。
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尿素氮显著升高者,常提示出血部位较高,即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大。
鉴别有困难时,可插入鼻胃管至胃内,如抽吸出含咖啡渣样或暗红色胃液,则提示为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血液而含胆汁的胃液,则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胆汁、且清亮的胃液时,则只能排除食管与胃出血,尚不能完全排除十二指肠出血。
便血诊断详述
便血诊断详述*导读:便血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1、病史急性细菌性痢疾常有不洁饮食史或与痢疾患者接触史,结肠癌、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有较长时间的藏液便及脓血便史,常常有腹痛,有时可触及腹块。
结肠息肉患者常常有家族史。
内痔便血常在排便前后出血,血呈喷射状流出或便后滴出鲜血。
肛裂患者常在排便时及排便后便血,伴有排便时难以忍受的肛门部疼痛。
肠伤寒患者均有发热,便血出现在第二周末及第三周初。
肠套叠、肠扭转,肠系膜动脉栓塞发病急,伴有严重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癫、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便血的同时常有全身出血倾向。
2、体格检查1)肛管疾病脱出肛外的内痔及混合痔,在肛门外可见圆形突起的暗红色的小肿物,直肠镜检查可见内痔呈圆形暗红色痔块。
肛裂可见肛管下缘呈线状裂缝,继发感染可形成小溃疡。
肛瘦随时可见在肛门附近,会阴部或骰尾部有瘦外口,挤压周围可见有少许脓液从瘦口流出。
2)直肠及结肠疾病慢性非特异性直肠。
结肠炎查体可发现下腹及左下腹压痛,左下腹可触及肠壁增厚的肠管。
肠结核、克罗恩病腹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压痛明显。
由于肠粘连,肠壁与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部可触及肿块。
结肠、直肠癌可触及局限性肿块,呈结节性硬条状,如癌侵犯周围组织则肿块固定。
结肠、直肠的鼓室、息肉查体可无阳性发现,但若继发感染可有局部压痛同时可合并下消化道大出血。
3)小肠病变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常呈突然发作性腹痛、腹泻、便血和毒血症。
腹痛常位于左上腹或左中腹,也可位于脐部或全腹,常伴有恶心、呕吐,粪便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糊状血便,具有特殊腥臭味。
中等度鼓肠,有时可见到蠕动波。
腹部压痛明显,当出现腹膜炎时可有腹肌紧张与反跳痛,当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肠伤寒出血常在病程的第二周末第三周初,血便特点是暗红色稀赤豆汤样,查体发现伤寒面容与相对缓脉。
小肠肿瘤引起出血者较少,小肠恶性淋巴瘤、腺癌/经纤维瘤、平滑肌瘤等瘤体增大,可引起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西综血液系统疾病知识点梳理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西综血液系统疾病知识点梳理(二)缺铁性贫血【铁代谢】人体内铁分两部分:其一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铁(占体内铁l5%)、转铁蛋白铁(3~4mg)、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其二为贮存铁(男性l 000mg,女性300~400mg),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总量在正常成年男性约50~55mg/kg.女性35~40mg/kg。
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摄铁l~1.5mg,孕、乳妇2~4mg。
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
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食物铁的状态(三价、二价铁)、胃肠功能(酸碱度等)、体内铁贮量、骨髓造血状态及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均会影响铁吸收。
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铜蓝蛋白氧化成三价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到组织或通过幼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胞饮人细胞内,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
Fe2+吸收→Fe3+转运→Fe2+利用【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青少年偏食易缺铁。
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二)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三)铁丢失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过多(如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
二、发病机制(一)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当体内贮铁减少到不足以补偿功能状态的铁时,铁代谢指标发生异常:贮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
西医综合考研:病理学重点之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西医综合考研:病理学重点之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病理学是西医考研考察内容之一,病理学约占总分数的12%,这门科目主要有以下几部分重点,下面是重点内容——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重点之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1.充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2.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外出。
机械性损伤或病变侵蚀血管壁或心脏都会引起出血,影响取决于出血的量、速度、部位。
漏出性出血原因:①血管损害如缺氧、毒素、维生素C缺乏、静脉压升高;②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损害;③凝血因子缺乏。
3. 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相互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这个固体团块就称为血栓。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都会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最终可以通过软化、溶解和吸收;也可以机化和发生钙化。
血栓对机体最有危害的是:①阻塞血管,使组织器官萎缩或梗死。
②血栓脱落形成栓塞。
血栓形成的条件:①心血管内膜的损伤;②血流状态的改变;③血液凝固性增加。
4.DIC:血液的凝固性增变,在全身微循环内形成大量由纤维素和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广泛地分布于全身许多器官和组织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其机制是凝血系统在微循环内广泛地被激活导致。
结局:广泛性微血栓形成,全身皮肤粘膜和器官的出血以及血栓形成所致的梗死性病变,严重时可致死。
5.栓塞:循环血液中的异物随血液的流动,阻塞血管管腔称为栓塞。
阻塞的物质称为栓子。
栓子有多种,如血栓,脂肪,空气和羊水,最常见的还是血栓。
血栓栓塞包括:①肺动脉栓塞:主要来自于下肢深部静脉,股静脉;②大循环的动脉栓塞:主要有左心室的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溃疡表面形成的血栓,血栓脱落会引起脑、肾、脾等器官的栓塞,也可引起肢体坏疽;③脂肪栓塞:主要是骨折或脂肪组织严重挫伤引起。
一般会引起全身器官的更塞,尤其是脑。
气体栓塞:快速进入血循环的空气100ml可引起心力衰竭。
有关便血的描述
有关便血的描述便血是指排便时伴有鲜红色血液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便血可以分为明显便血和隐性便血两种类型,明显便血是指肉眼可见的鲜红色血液出现在大便中,而隐性便血则是通过化学试剂检测出来的隐形血。
便血是许多疾病的表现之一,可能与消化道疾病、肛门疾病、血液病等有关。
下面将从不同病因角度进行介绍。
一、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便血1. 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损伤引起的溃疡病变,其症状之一就是便血。
胃溃疡导致胃壁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胃腔后随大便排出。
2.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黏膜上的溃疡,常常导致便血。
溃疡引起的出血往往呈现鲜红色,混杂在大便中。
3. 结肠炎:结肠炎是结肠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结肠炎引起的便血一般呈现暗红色,常常伴有粘液和脓血。
二、肛门疾病引起的便血1. 痔疮:痔疮是肛门周围静脉丛曲张引起的疾病,是常见的肛门疾病之一。
痔疮患者经常出现便血,血液颜色较为鲜红,常伴有肛门疼痛和肛门不适。
2. 肛裂:肛裂是指肛门黏膜或皮肤发生裂口的疾病,常常由于硬便或过度用力排便引起。
肛裂患者排便时常常伴有鲜红色血液,血量较少。
三、血液病引起的便血1.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血液病的一种,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易导致出血。
便血是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常见的出血症状之一,呈现为鲜红色血液出现在大便中。
2.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的疾病。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容易出现持续性便血,血液呈现鲜红色,可能伴有出血倾向的其他症状。
除了以上疾病引起的便血外,还有其他病因如直肠癌、结肠癌、肝硬化等,也可能导致便血的出现。
无论便血是明显的还是隐性的,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对于便血患者,首先需要明确病因,可以通过肠镜检查、血液检查、粪便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治疗方案则根据病因而定,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进食过辛辣、过硬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备考西综诊断学重难点全解:便血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医学考研涉及知识点众多,需要考生早点复习准备,打好基础。
凯程考研教研室的老师为大家进行各类病症的解读,帮助考生掌握要点知识。
便血(hematoehezia)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
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OC(:ultblood)。
【病因】引起便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下列疾病。
(一)下消化道疾病
1.小肠疾病肠结核、肠伤寒、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钩虫病、Crohn病、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瘤、空肠憩室炎或溃疡、Meckel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等。
2.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憩室炎、结肠癌、结肠息肉、缺血性结肠炎等。
3.直肠肛管疾病直肠肛管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直肠息肉、直肠癌、痔、肛裂、肛瘘等。
4.血管病变如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畸形、血管退行性变、缺血性肠炎、静脉曲张等。
(二)上消化道疾病
见本章第十一节,视出血的量与速度的不同,可表现为便血或黑便。
(三)全身性疾病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及K缺乏症、肝脏疾病、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临床表现】便血多为下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急性大出血、慢性少量出血及间歇性出血。
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部位不同、出向量的多少以及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异。
如出血量多、速度快则呈鲜红色;若出血量小、速度慢,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可为暗红色。
粪便可全为血液或混合有粪便,也可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后肛门滴血。
消化道出血每日在5m1以下者,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称为隐血便,隐血便须用隐血试验才能确定。
一般的隐血试验虽敏感性高,但有一定的假阳性,使用抗人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学检测,可以避免其假阳性。
【伴随症状】引起便血的疾病很多,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全面综合考虑。
1.腹痛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见于消化性溃疡;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胆道出血;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或溃疡性结肠炎;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膈疝等。
2.里急后重(tenesmus) 即肛门坠胀感。
感觉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感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炎及直肠癌。
3.发热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或部分恶性肿瘤,如肠道淋巴瘤、白血病等。
4.全身出血倾向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白血病、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5.皮肤改变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有关。
皮肤黏膜有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6.腹部肿块便血伴腹部肿块者,应考虑肠道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及crohn病等。
【问诊要点】
1.便血的病因和诱因是否有饮食不节、进食生冷、辛辣刺激等食物史。
有否服药史或集体发病。
便血的颜色及其与大便的关系可以帮助推测出血的部位、速度及可能的病因。
2.便血量如同呕血量一样,可以作为估计失血量的参考。
但是由于粪便量的影响,需结合患者全身表现才能大致估计失血量。
3.患者一般情况如是否伴有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等,可以帮助判断血容量丢失情况。
4.过去有否腹泻、腹痛、肠鸣、痔、肛裂病史,有否使用抗凝药物,有否胃肠手术史等。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