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10013-甘晨-《佃农理论》读书报告
做实习耕作学后的心得体会
篇一:耕作学实习总结附件一:贵州大学实习总结表注:同一班级、同一实习项目、不同实习地点,按实习地点填写实习总结。
学期或学年计划为纳入校内实习基地实施的项目,不需校内实习基地会签意见。
篇二:耕作学实习报告min青岛农业大学《耕作学》实习论文论文题目:耕作学莱阳实习报告专业班级:农学09级3班姓名学号:滕祥民 20093223 2012年10月25日耕作学莱阳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在莱阳的田间实习认识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作与连作的基本操作,了解合理水肥管理下的养地制度。
加深对耕作学知识的掌握,达到能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生态习性,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定和养地制度,将理论联系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学为所用,学用结合。
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之初步掌握一个生产单位种植制度规划的技能,为毕业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地点:莱阳校区实验田基地莱阳校区附近农户田地三实习时间:2012年10月23日四实习内容自然条件莱阳市地处位于胶东半岛腹地,东北与烟台市接壤,西南与青岛市毗邻,南临黄海,是北温带东亚季风区。
大陆度为64.3%,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
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易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年平均气温11.2°,全市平均无霜期173天。
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万亩。
境内土壤划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土、风砂土6个土类,11个土壤亚类,18个土属,137个土种。
作物种植概况莱阳农学院实验基地及附近农户土地地势为平坦,紧邻咸河,雨水充足,少量来自农户家庭生活用水,水质较好,不含对作物有害的污染物。
基地灌溉条件设施良好,大部分是旱涝保收,只有少部分地势低洼的地方难排水而常年有积水。
从整体上来看,实验田主要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1)光照、热量、水对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于状况较好,但仍有可改进的地方,可以充分利于季节增种一季生育期较短的作物。
佃农理论读后感
பைடு நூலகம்
40年代末到50年代,台湾也施行了土地改革,这其中一个重大过渡性举措,就是“把地租在年收成中所占的百分比,从平均估计数的56.8%减少到统一的法定最高比例37.5%。”(第5页)1949年的实施办法,有:“本省私有耕地之租用……其地租租额不得超过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其约定地租超过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者,应减为千分之三百七十五,不及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者,依其约定。”(160至161页)
在提出了交易成本为零的地租理论后,张五常又去研究了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事实上,这部分内容也是《佃农理论》这本书依然有人阅读的主要原因。
二、对地租理论的数学分析
但是,在对有关于交易成本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前,我们还是要再仔细解读一下他的地租理论。
张五常的地租理论,其实还有一个暗含的前提,就是,土地的潜力没有全部利用,地主在划分土地前后土地的产量都没有达到极限。否则,他的理论就完全失效了。
随后张五常给了一个数学表达,这个表达是建立在文字说明的基础上的,与文字说明实质上完全一致。他只是证明,在他的逻辑下,存在这样一个点,这个点是地租与佃农收入的均衡点,这个点能够达到地租的最大化。有关的数学内容,在下一节分析。
当然,这些对其逻辑和方法的质疑并不能表明张五常由此得出的结论本身也是不正确的。其实从张五常的这些分析中,只有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如果地主追求财富最大化,显然分成地租制比固定地租制要合理。其实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这是非常明白的事。当然对于主流经济学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是主流,而且简直要把它驱逐出经济学去。
从这四个前提条件来看,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与台湾的现实相悖的基础上的。首先,对第1个条件来说,台湾当时绝对不是自由市场,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自然经济中。(白先勇回忆1960年的台北:“大概那时台北还是农业社会——清晨牛车满街,南京东路还有许多稻田,夜总会是一个神秘而又邪恶的名词,好象只有一两家。”《白先勇自选集》,花城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336页。)对于中国传统的地主和农民来说,除了经济关系,还有相当复杂的人身依附关系并且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套伦理道德体系,简言之,对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来说,对财富的追求是相当有限的。对第2个条件,很明显,这里所说的“资源”并不包括劳动,而似乎是专指土地。劳动的特殊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能力无法转让给其它人,这往往决定了劳动者在经济关系中的不利地位。而且,以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农民恐怕也不能自由的流动,他也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可供选择。对于第3个条件,同样,和约当事人不可能自由的接受或者拒绝,对于没有积蓄的农民来说,不接受对自己不利的契约,往往意味着生存的窘境。就是对发达市场经济来说,自从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来,人们也已经意识到了,传统的不承认非自愿失业存在的理论是多么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张五常自己的佃农理论而言,地主可以提高地租比例、把土地划分为许多小块出租给农民,这本身就是与这一假设直接对立的。对第4个条件,我们可以认为,在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土地面积不是非常大,而佃农又来自于在同一地区(村庄等)生活的农民中,签定契约成本为零的假设是合理的。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读后感《佃农理论》是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学生时代的论文习作,也是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尽管在此书出版四分之一个世纪内销量仅有两百余本,但张五常这本论文集主要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奠定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基础,因此论文一出,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佃农理论》之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且《佃农理论》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佃农理论》主要是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
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
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如果能够定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
作为产权理论大师阿尔奇安入室弟子又熟读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著作的张五常,这时便尝试着用产权理论来解释这种情况:首先,土地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劳动力是农民的私有财产,所以要从私有财产的局限性入手对此进行解释;其次,佃农分成制度是一种合约,它与任何合约一样,其中的条件是由双方议定的;再次,农民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竞争,地主之间也有竞争,因此佃农合约中的条件(包括分成的百分比),是在私有财产竞争的这两种局限下决定的。
所以在佃农制度下,农民与地主的投资,佃户租种土地面积的大小与耕种劳力的多少,以及地主与农民分成的百分比,都是由上述三个理论基础决定的。
这些被决定的项目,就是佃农合约的条件了。
从上述理论出发,张五常很容易地推断出地主在土地上的分成收入与固定租金、雇用农民、自耕自种等不同形式的收入大致相同。
因为,竞争的局限条件是大体一样的。
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张五常又进一步研究了在资源的运用与收入的分配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合约安排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在今天大行其道的合约经济学的研究。
《佃农理论》第九章 结论
《佃农理论》第九章结论本书分析了在财产法、经济理论和亚洲农业中所观察到的土地使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尽管这种相互作用很复杂,但研究它或许是正确理解土地使用权经济学的惟一方式。
产权经济学是多方面的,我只是集中精力分析了农业中的租约安排理论和意蕴。
分成合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因为在各种土地使用权的安排中,分成制一直是人们所谴责的主要对象。
我分析了两组产权约束条件。
通过初步考察1949年以前大陆和台湾有关耕地所有权的财产法,我得出的结论是,大陆的农业中存在着一套系统的私有产权制度。
因此,我将私人产权约束条件与标准的经济理论相结合,推衍出了分成制下的资源配置理论。
与以前对这个主题的分析相反,我的理论表明,不同的合约安排并不意味着资源使用的不同效率。
我用选自不同时期和地方(条件是,在这些时期和地方,产权制度和私人产权约束相一致)的观察数据,检验了各种不同理论的意蕴。
观察数据不仅证明了我的佃农理论,而且还否定了传统的税收一相等方法。
实际上,税收——相等方法既没有经住事实的检验,也没有经住逻辑的检验。
本书中使用的“经济效率”一词只有一种简单的含义。
它被看作市场均衡的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在自由竞争市场中,受私人产权的约束,从选择理论的逻辑中推衍出来的。
这是一个实证性术语,没有福利上的含义。
若这样看经济效率,我们就会奇怪为什么认为分成合约无效率的观点会流行如此之久。
或许货物税和分成合约的表面相同造成的错觉,提供了一种表面上吸引人的边际上的相等。
或许土地使用权文献中对分成制的经常指责,使人们相信分成制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当。
不过,认为分成租佃无效率的观点只是反对一般租佃制度的各种论点中的一种。
例如,高地租被看作是“剥削”,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短期租约被看作是一种“不安全”的租约,它不可避免地会减少对土地的投资。
不幸的是,这些论断常被当作事实。
政府推行土地改革措施,把分成制判定为非法,对合约条款进行干预,试图完全废除分成租佃制。
咏农诗读书报告
《中国历代咏农诗选》读书报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四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绅所创作的《悯农》。
这首诗是当代学生必读之一,同时,它也是我人生中读到的第一篇咏农诗。
读书十几年,读过的唐诗宋词卓然不少,或是离愁别绪或是家国情怀,然而咏农诗却是不多。
但《悯农》,《观刈麦》等诗却实实在在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
诗歌起源于劳动。
随着人类社会、.时代的发展,反映当时社会这些现实及各时期各地区的风土人情的诗歌,踵事增华,不仅用以“记事”,同时用以“言志”、“抒情”、鸣不平、表爱恋的篇章,也并发俱生,蓬勃绵延。
自《诗经》直到现在,中国的诗,包括诗、词、曲、歌谣、谚语等,真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
它们是历史的镜子,大众的心声,是伟大、朴质、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这一次,借着选读课的机会,我阅读了许多咏农诗篇,从诗经到唐宋诗词,每一篇都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状况,让我充分的感受到农业发展的艰辛不易,认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讲述我了解到的咏农诗以及我对咏农诗的感受。
诗经:“诗”最早的产生便源于古时候人们的劳作与生活,就如同歌曲与舞蹈一样。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由此而专指于散文相对的韵文形式。
因此,起先咏农诗占据了诗歌的大半江山。
这在诗经中深有体现。
譬如: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除《颂》外,《风》《雅》皆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农业状况。
从广义上来说,《诗经》中的全部作品都是在农业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都从不同角度折射了农业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
但是从狭义上说来,又有一些篇目是更集中、更具体地描绘农业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的。
中华农耕文化精粹读书随笔
《中华农耕文化精粹》读书随笔1. 内容概述书中首先追溯了中华农耕文化的起源,探讨了古代人们如何从采集狩猎转向定居农耕的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书中重点介绍了古代农业生产的智慧和技艺,包括农业技术的革新、农业工具的使用以及农业生产的管理等。
这些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农民的智慧和辛勤付出,也了解到了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独特理解和探索。
除了农业生产的具体实践,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
如农耕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这些内容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农耕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影响。
书中还详细分析了农耕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
这一部分的内容让我更加明白了农耕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被书中丰富的知识所吸引,也被作者对农耕文化的热爱和推崇所感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华农耕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更加珍惜和尊重农民的劳动和智慧。
我也对如何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
《中华农耕文化精粹》是一本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的好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华农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1.1 背景介绍《中华农耕文化精粹》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农耕文化的书籍,它不仅追溯了农业的起源,还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农业技术、农耕制度、农耕思想、农耕风俗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中华农耕文化精粹》的背景介绍部分主要阐述了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还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农耕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博弈均衡、要素品质与契约选择关于佃农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博弈均衡、要素品质与契约选择关于佃农理论的进一步思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博弈均衡、要素品质与契约选择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对佃农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我们将从佃农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出发,分析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实际应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博弈均衡理论如何为佃农关系提供新的解释视角,以及要素品质如何影响佃农契约的选择。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我们期望为佃农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我们将回顾佃农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传统的地租理论和现代佃农理论的主要观点。
我们将分析佃农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经济环境下的演变,以及其与农业生产力、土地分配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佃农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们将引入博弈均衡理论,分析佃农与地主之间的互动关系。
博弈均衡理论强调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的策略互动和相互影响,为我们揭示佃农契约形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供了有力工具。
我们将探讨在博弈均衡框架下,佃农和地主如何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策略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如何影响佃农契约的稳定性和效率。
我们将关注要素品质对佃农契约选择的影响。
要素品质包括土地质量、劳动力技能、生产资料等多个方面。
我们将分析这些要素品质如何影响佃农的生产效率和收益,进而影响佃农契约的选择。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将验证要素品质与佃农契约选择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要素品质来提高佃农契约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佃农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也有助于推动博弈均衡理论和要素品质研究在农业经济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二、佃农理论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佃农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其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这一理论主要探讨了在农业生产中,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均衡状态。
在历史的长河中,佃农理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佃农理论主要关注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租金分配和土地利用效率问题。
务农劳动教育课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前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国家繁荣昌盛的重任。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务农劳动教育则是培养我们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重要途径。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务农劳动教育课,通过亲身体验,我对务农劳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二、劳动的意义1.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世界。
”这句话揭示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劳动,我们可以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 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
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
通过劳动,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
3. 劳动是培养品质的途径。
在劳动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
这些品质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务农劳动教育课的收获1. 了解农业生产过程。
通过务农劳动教育课,我了解了农作物从播种、施肥、灌溉到收割的全过程。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粮食,自觉践行光盘行动。
2.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在务农劳动中,我们需要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任务。
这使我学会了沟通、协调和合作,提高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务农劳动是一项体力劳动,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努力。
在劳动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农民的艰辛,更加懂得了吃苦耐劳的重要性。
4. 亲近自然,陶冶情操。
在田间地头,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阳光、空气、土地,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通过务农劳动,我学会了珍惜自然资源,陶冶了情操。
5. 增强环保意识。
在务农劳动中,我了解到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这使我更加关注环保问题,自觉践行绿色生活。
四、心得体会1. 坚定信念,热爱农业。
通过务农劳动教育课,我深刻认识到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定信念,热爱农业,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干农活实践心得体会
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生活,体验农民的辛勤劳作,我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农村,参与了一系列的农活实践。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也让我对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次农活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农活的艰辛与不易在实践过程中,我参与了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农活。
刚开始,我对这些农活并不了解,觉得很简单。
然而,真正动手操作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农活的艰辛。
1. 播种:播种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
在播种过程中,要保证种子均匀地分布在土地上,还要注意行距和株距。
我亲手播种了玉米,发现播种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2. 施肥:施肥是保证作物生长的重要环节。
在施肥过程中,要掌握好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以免造成作物烧苗或营养过剩。
我在施肥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
3. 除草:除草是农活中最为辛苦的一项。
在炎炎夏日,农民们要长时间弯腰在田间地头,用双手拔除杂草。
这个过程不仅考验体力,还考验耐心。
4. 收割:收割是农活中的重头戏。
在收割过程中,要确保收割机能够顺利工作,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农作物。
收割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勤付出。
二、农业现代化的启示在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我国农业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以下是我对农业现代化的几点启示: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 人才培养是关键: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
我国应加强农业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业人才。
3. 政策支持是保障: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对农民的敬意通过这次农活实践,我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们辛勤劳作,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我对农民的几点敬意:1. 勤劳朴实:农民们辛勤劳作,不畏艰辛,为我国农业发展付出了辛勤努力。
关于农耕文明的感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农耕文明的感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农耕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
它标志着人类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的方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农耕文明的产生与农业的兴起密切相关,它诞生于各大洲的不同地区,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农耕文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它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人们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家畜来获取生存所需。
其次,农耕文明导致了人类社会的定居与聚集,人们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农耕,形成了以村庄和城市为中心的定居点。
此外,农耕文明催生了农业手工业的兴起,人们开始进行纺织、陶瓷、铁器等手工业生产,极大地满足了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农耕文明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在社会层面上,农耕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分工与交流,不同地区的人们通过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进行紧密联系,这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同时,农耕文明也为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基础,政权的出现、社会等级的形成以及法律制度的建立都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
在个体层面上,农耕文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和欢乐。
农耕文明对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通过改良农具、改进种植技术等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宽广的空间。
总之,农耕文明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但农耕文明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农耕文明的传统,同时也要面对现代农业的挑战,为农耕文明的未来发展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方式,它决定了文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逻辑关系,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的思想。
悯农读书心得体会10篇
悯农读书心得体会10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xperience, summary report, work plan, speech, contract agreement, letter of agreement, party group inform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悯农读书心得体会10篇《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读书心得薛小青
心得
体会
由于近代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多年来,传统本身成为一个不那么正面的负担,农耕文化也因此受到一些影响。人们说到农耕文化,如果不加以贬斥,也往往带一点抱歉的意味。在这样的氛围下,对于中国的农耕文化,愿意进行深入研究的人不多。已有的论述并不少,但能形成共识,可作为进一步探讨基础的见解,似乎也不多。
从很早以来,至少从有文字到大约数十年前,中国基本是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或可以说,农耕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从全人类和长时段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可能还是农耕文化时代产生的基本思想。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工商业文化,似尚未形成什么足以称道的贡献。而中国的农耕文化,颇有其独特的地方。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敬天但以人为本,不一定尊崇一位绝对全能之神。如果略作理想型的表述,在这样的社会里,天和人之间永远是互通的。君主是天之子,他在人间代替天执行天道;但天道是否真正得到贯彻,却表现在老百姓方面,所以说“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君主了解民视民听的一个方式是“采风”,即通过搜集各地的民歌民谣了解民间的喜怒哀乐,也由此知道自己的统治是否仍代表着“天命”。
如《易经》“恒”卦之彖辞所说:“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苏东坡解释说:“物未有穷而不变者。故‘恒’非能执一而不变,能及其未穷而变尔。穷而后变,则有变之形;及其未穷而变,则无变之名;此其所以为‘恒’也。”而“利有攸往”,就是“欲及其未穷也。夫能及其未穷而往,则终始相受,如环之无端”(此处及以下苏东坡语均自《东坡易传》卷四)。正因时间是一种持续的存在,故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计量是为了方便,而不必是出于其本质。
佃农分成理论与地权管制范式_何一鸣
第2期(总第191期)2015年2月财经论丛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2(General ,No.191)Feb.2015收稿日期:2013-12-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333004;41301106);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2CJY050);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2012WYXM_001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S2012040007386);广东省软科学计划面上资助项目(2013B070206039)作者简介:何一鸣(1981-),男,广东广州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罗必良(1962-),男,湖北监利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高少慧(1985-),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佃农分成理论与地权管制范式何一鸣,罗必良,高少慧(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新佃农理论推翻了传统佃农理论关于分成契约效率低下的观点。
其实,传统观点的不严谨之处主要是未能考虑真实世界中的风险费用。
所以,只要把风险因素统一到交易费用范畴当中也可证明分成契约的有效性。
尽管地主的租金收益权利被管制而造成租金耗散,但佃农之间的竞争效应使得佃农劳动投入增加从而农业总产出提高。
若交易费用分为外生性与内生性两种,则可以进一步以此划分地权管制的效率边界,而地权适度管制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人们在资源属性约束下最小化总交易费用的一种理性选择行为范式。
因此,地权管制的程度与范围随着交易费用的转变而改变。
关键词:佃农理论;分成契约;地权管制;租金耗散中图分类号:F3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15)02-0099-06一、问题提出:从新旧佃农理论的争论谈起我们知道,无论是古典经济学的鼻祖Smith (1776)[1]还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者Marshall(1890)[2],甚至现代主流经济学家Johnson (1950)[3]也认为佃农与地主之间的地租分成契约的效率低于地主雇佣佃农的工资契约的效率。
农业理论总结报告范文
农业理论总结报告范文一、引言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农业理论研究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篇报告旨在总结农业理论的研究成果,探讨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论证。
二、农业理论的发展历程1. 农业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农业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农业起步的阶段。
最早的农业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种植、耕作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方面。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理论也逐渐涉及到土壤肥力、农作物种质、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
农业理论的发展受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农业理论体系。
2. 农业理论的发展阶段(1) 传统农业理论阶段:农业理论主要以经验总结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注重农业生产的实用性和技术性,提供了很多农业生产操作的经验指导。
(2) 现代农业理论阶段:农业理论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农业理论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技术问题,而是逐渐涉及到农业经济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3) 当代农业理论阶段:农业理论开始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发展、农业扶贫等问题,涉及到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问题。
三、农业理论的核心内容1. 农业生产管理理论农业生产管理理论是指针对农业生产管理中的诸多环节和要素,总结提炼出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它包括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
这些理论能够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流程进行合理安排,提高农产品供给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农业发展应遵循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它强调农业发展要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效益、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的优化升级,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 农业科技创新理论农业科技创新理论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原则和方法。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读后感佃农理论读后感(一)重读后,总体上感觉,《佃农理论》在论证方式上非常严密,有大量的证伪的篇幅。
而且与现在张的文章现比,这篇文章的文字简练。
第一章的开头就是“本书由两部分组成”。
据说这是他的导师Alchian 所改。
现在他的文章结构与此论文有点差异,是一种探险式写法,但往往没有给出一个很解渴的答案。
因此多有争议。
而且文体上较趋繁杂,甚至有“卖关子”和故意显露的倾向。
文章中觉得有意思的三点:1、以私产、合约、竞争作为三局限。
因私产有自由转让权,而佃农间、地主间都要有竞争,在零交易成本(风险)下,分成式租佃与定额式租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一样的(之与传统观点相左,也是本书的最大创新点)。
特别是台湾厘定地主收37.5的租之后,劳动力边际产出下降,土地的边际产出上升,收成反而更好。
2、“而对于斯密所称的英国式固定地租而终身保有土地的安排要比欧洲其他地方来得更为先进。
分析土地占有权发展的适当方法,是考察财产法的变化,而不是像斯密那样通过考究似乎有缺陷的土地出租安排来解释法律的变化。
”这句话非常经典。
张五常认为,是英国这种法律规定终身合同导致了英国不使用分成式租佃。
3、减租后,只要佃农获得的耕作收入大于他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可能获得的收入,地主就能成功地诱使佃农承担更多的耕作投入,因为其他潜在的佃农愿意这样做。
这样就产生了耕作集约度提高的效果。
地主的收入也没有减少。
因此,政策得到较好的实施。
佃农理论读后感(二)《佃农理论》是我学生时的论文习作,大约1966年5月动工,1967年4月交卷。
那时在加州长堤大学任教职,每星期要教十二课,又要在长堤艺术博物馆开什么个人摄影展览,所以真正下功夫的时间不到六个月。
66年的秋天,我有三个月听不知音,食不知味。
1967年9月到了芝加哥大学,见到那里的图书馆有很详尽的资料,就把论文加长了四分之一。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把该书精装面市时,已是1969年了。
《佃农理论》这本书有两个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张五常与《佃农理论》
《佃农理论》是全球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在他学生时代的博士论文,也是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说到张五常,很是有一番传奇意味,他是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却并非是一位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他的求学之路颇为坎坷,曾从事摄影职业,直到24岁进入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就读经济学科之后才算入门。
1967年他在长堤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助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二、《佃农理论》创新
《佃农理论》主要运用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的解释,推翻了传统的理论,创立了“新佃农理论”。
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
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如果能够定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
三、《佃农理论》解析
《佃农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三个方面: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不同的合约安排其效率相同;二、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条件下,不同合约安排其效率不同。
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的约束条件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三、在法律强制减租的约束下,由于地主的土地收益权被弱化且没有被排他性地转让,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并引起耕作集约度提高。
《佃农理论》中关于合约选择的论述,它的假说是人们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约束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
基本上风险的衡量是基于三种合同模式:定额合同、分成合同、工资合同。
“分成合约的总交易成本(谈判成本与实施成本之和),似乎要高于定额租约或工资合约”。
因为分成合约要规定地租的比例,非土地投入对土地的比例,种植的作物种类,还要弄清实际的产量。
那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分成合约呢?张五常认为,这是为了规避风险,因为分成合约使得地主和佃农分摊了风险。
“合约的选择可以用交易成本的不同及规避风险的假设来分析。
给定与某一产出相联系的风险状态,较高的交易成本会导致生产性资产的汇报率较低。
另一方面,给定交易成本,规避风险则意味着,资产的价值与收入的变化是负相关的。
实质上,分成合约下的风险分散会使订约资源的价值较高,而与其相关的较高交易成本则会降低资产的价值。
财富的最大化(或取决于相应的度量问题的效用最大化)意味着,所选定的合约安排是能够使订约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合约安排。
”张五常提出证据,在分成合约应用较多的小麦产区,小麦产出的方差要大大高于分成合约较小采用的南方稻谷产区的稻谷
产出的方差。
张五常还认为,虽然定额租约可能采用一系列的免责条款来规避风险,但是免责条款的应用使得交易成本过于巨大而变得不合算。
所以,虽然“分成合约的交易成本要高于定额租约。
所观察到的中国的合约安排表明,一系列免责条款的交易成本要高于分成租约。
这是因为,一系列免责条款提供的分散风险的机会要多于分成合约,但据观察只有一种免责条款。
因而,合约选择的范围是受交易成本限制的。
”在交易费用为证的的情况下,不同合约的安排效率不同。
产权约束条件下,合约的选择取决于交易费用和风险水平。
交易费用还取决于各种法律制度的安排。
《佃农理论》中关于减租管制方面,有个例子是说台湾“三七五改革”,即1949年4月起,分成地租率从平均56.8%降到37.5%。
1949年的实施办法,有:“本省私有耕地之租用,其地租租额不得超过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其约定地租超过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者,应减为千分之三百七十五,不及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者,依其约定。
”减租的作用在于是原来分成制下明晰的产权关系被弱化,部分价值落入了公共领域。
两个假定是:补偿性合约再安排和资源重新分配增加耕作集约度。
补偿性合约再安排主要是通过补偿性支付和土地使用权再安排来实现。
但由于法律的限制,补偿性合约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
而资源重新分配增加了耕种的集约度,是产出增加,部分补偿地主收入下降。
张五常强调产权在经济运作中的重要性,主张交易费用对产权运作的重要影响;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观念去研究合约问题,奠定了合约经济学的基础,本书成为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另外,佃农理论中的收益分成为分析委托-代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还有减租管制方面的分析推进了价格管制理论的发展。
张五常的佃农理论提出具有智慧萌芽的意味,纵然这个理论不是那么完美无缺。
所以后人对其理论的延伸补充也很多。
【参考文献】
[1] 唐志军.《佃农理论的一般性贡献》[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年(1):18-25.
[2] 黄汝广.《评张五常的佃农理论》[J]. 《特区经济》2014年(7):238-240.
[3] 张胜纪、张华蕾.《奇人张五常及其名著佃农理论》[J]. 《经济学动态》2000年(10):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