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江西南昌三中2019年高三第三次重点-语文

江西南昌三中2019年高三第三次重点-语文

江西南昌三中2019年高三第三次重点-语文江西省南昌三中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第I卷〔共36分〕一〔18分。

每题3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不卑不亢.〔kēng〕肄.业〔yì〕宁.愿〔nìng〕瓦菲.(fēi)B咄咄..逼人〔duó〕央浼.(miǎn)揩.油(kāi)屏.退(bǐng)C叱咤.风云(chà)讣.告(fù)蓊蓊..郁郁(wēng)翌.年(yì)D弭.谤(mǐ)商榷.(què)尸骸.(hái)供.养(gōng)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浅尝那么止川流不息弥望仓廒B、感恩戴德流苏援例调济C、战略部署焕然一新班驳风彩D、苍茫大地谛听炭灰抱怨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考生在考试时遇到拿不准的题目,不要紧张,要冷静思考,认真________,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她在居委会又哭又闹,要与丈夫离婚。

让她上法院解决问题,她又找借口________不去③科研部门与生产单位经常________情况,才能及时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A、琢磨推托沟通B捉摸推脱勾通C、琢磨推脱沟通D、捉摸推托勾通4、以下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据了解,2017年奥运会缺少大量专业体育节目主持人,因此最近中央电视台与维汉传播公司联手推出了《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北京2017奥运主持人选拔计划》。

B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陈垣《史讳举例·序》)。

C、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四句诗,引自陶渊明所作的《挽歌》。

D、你是坐汽车来呢?依旧坐火车来呢?或者索性坐飞机呢?赶快给我个准信儿。

5、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进展。

2018届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精品

2018届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精品

南昌市三校联考(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试卷语文命题:南昌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审题:南昌一中章慧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肺痨.(ráo)自诩.(yǚ)糟粕.(pò)残羹冷炙.(zh ì)B.症.(zhēng)候赋予.(yǔ)讣.告(bù)前合后偃.(yǎn)C.推衍.(yǎn)炮.(páo)烙要挟.(xiá)撒手人寰.(huán)D.教诲.(huì)连累.(lěi)拓.(tà)本封狼居胥.(x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迄今找碴烂摊子走头无路B.祛除纶巾泼脏水翻云覆雨C.寒蜩放涎撑场面自鸣得意D.半晌杜撰摆架子通情达礼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当前,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修复中国传统文化书院的热潮,其目的之一在于,用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启发‚90后‛,使这些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

B.庐山西海风景区围绕加快发展和环境保护两大主题,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推动景区从‚观光型‛向‚休闲型‛,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的旅游目的地。

C.其实,反对派从今年早些时候就开始在网上举行有关‚让普京下台‛的请愿活动,称他们把目标对准普京的原因在于他是‚只为一小撮官员和寡头服务,将整个国家引向死胡同的‛政治体制的关键人物。

D.各级工会要准确把握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发挥自身充分的优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秀美、和谐的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11岁时,他给白城子一家地主老张家放牛;13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官升了一级‛,给老张家放马了。

B.动物的游戏行为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

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C.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混蛋。

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信号系统,传导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

它以特有的形态,将中国人或规范或潇洒的人格价值,中国人或守格或破格的文化精神暗传出来。

在线条的XXX和变化的布局中,你会时不时感觉到中国人平衡与欹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齐整与错落等等独特的哲理气息和思辨方式。

汉字由象形的图画经由简化、抽象、变形,逐步演变为符号,每个汉字最初都是描摹事物的一个单幅画(如鱼、龙),或由两幅、多幅图画拼接起来的一幅组画(如有偏旁的好、安)。

音指与象指在汉字中合一,笔划与结构中均有图像、意象和情象内容。

后来随着字的日渐功能化、实用化、符号化,书与画在实用功能层面开始分离。

自从书法进入了愈来愈重视以真草隶篆、特别是行草来表达书写者感情的阶段,艺术的功能重又上升,书与画在艺术审美层面重又结合。

弹性幅度极大的毛笔,可浓可淡可枯可润的水墨,以及能够以吸水度和印迹感天然造成原生效果的宣纸,使中国书法因毛笔、水墨、宣纸的书写,能以在快慢、提按、推拉、扭折、顿挫、转甩、浓淡、湿枯、晕涩、虚实中相映相辉、相生相克,能以比其他纸笔无比丰富的艺术语汇,给书法作品的构思和表现提供无限张力,给精神创造和艺术创造提供了其他文字书写无可比拟的阔大空间。

汉字的点、划、撇、捺、钩、方框(圆)和三角的多形态笔法,以及毛笔笔划的多方向性写法,这些在别的文字中罕有的特色,为各类线条和几何图形大量进入书法铺就了通道,使得现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徒手线艺术、点画造型艺术、符号化艺术、空间造型艺术的许多观念,很早就进入了汉字书写,同步提升了中国书法具象和抽象的双向表达能力。

汉字书写由具象的丹青在漫长的岁月中逐级简化、变异、提升为书法艺术抽象的符号,却又草蛇灰线,留下了各种象形丹青的印痕。

江西省南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南昌市2017-2018学年度“三模”高三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两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

读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关于误读,阅读学界存在着真误读和假误读之辨。

中外一些学者认为,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

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论述了“诗的误读”:“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

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我国清代纪昀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

”现代钱钟书说:“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

”三家所说的“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显然是指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

由此,对“误读”引出“反误”和“正误”两种分法:“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本穿凿附会,随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误读:“正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梧,但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这是假误读。

童庆炳认为“误读”有“正误”、“反误”之异(《文学理论教程》),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正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认为,把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多元阐释归入“误解”的范畴是不妥的,正就是正,误就是误,不必对误解分正反,不存在“正确的误解”。

将“合理性误读”和“创造性误读”作为“假误读”的修辞来运用,未尝不可,但把“正误”作为阅读学的概念和常规就不够科学了。

超越作者,超越文本的“增解”“异解”和“批解”是典型的“个性化理解”,不宜说成“正误”,而应说成“正解”“精解”或“圣解”。

在文章和文学的个性化阅读中,必须严格区分错误解读和正确解读。

【精品】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精品】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赣州中学等校2018届高三联考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赣州中学等校2018届高三联考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赣州中学等校2018届高三联考检测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汉的《张迁碑》方厚凝重的笔意往往被学书者看做医治笔弱之病的良方,因此学习《张迁碑》若是不能够得其“方”,也就谈不上得其情味,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了。

基于此熟悉,很多学书者在临习该碑时,常常会刻意摹画,乃至夸张其笔画的“方”形,力求做到棱角分明。

可是如此处置的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随之而生的,那么是古板、僵硬、做作等问题。

那么,关于《张迁碑》的“方”,咱们究竟应该如何明白得呢?从笔画层面上看,《张迁碑》的“方”主若是由刀刻二次加工所致,例如“也”“门”“贡”等许多字都表现出浓厚的刀刻痕迹,因此,当有些人还过度着眼于《张迁碑》笔法之“方”的时候,事实上已经落入了窠臼。

由于刀刻痕迹浓重,咱们很难从中清楚地看到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的痕迹,因此《张迁碑》的“方”,绝不能仅仅从笔法的层面去明白得,而需要悉心体会其中丰硕的意趣。

这种“方”的意趣具有两种内涵。

其一,峻而能健。

“峻”指的是方硬当中棱角分明的审好心味。

梁武帝萧衍在《答陶隐居论书》一文中曾云:“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动气。

”可见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鲜明的棱角,便能增强笔画的力感,展现出令人肃穆的精神。

但这种棱角必需具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才会表现出丰硕的意态美,不然会有单薄古板的弊病。

《张迁碑》的方笔往往具有浑厚饱满的张力,这种张力也确实是咱们所说的“健”。

例如“迁”字的末笔波磔,在方峻中饱含了强劲的筋力,这种“筋”的质感极大增强了方笔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其二,峻而能朴。

所谓“朴”即指一种自然成形、毫不做作的审好心味。

很多人在临习《张迁碑》时,常会把方笔处置得呆呆板涩、机械类似。

但咱们认真体味《张迁碑》的方笔,能够发觉其魅力不仅表现为劲健的力感,更体此刻形态不一的笔形上,这是一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秦汉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

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

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

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

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

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

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契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

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

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

2018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和答案

2018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和答案

江西师大附中2018 届高三年级测试语文试题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审题:高三语文备课组2018.5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2018年江西省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J)

2018年江西省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J)

2018年江西省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J)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秦汉魏石刻书法艺术展增进了中日两国书法艺术家的友好往来,推动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B. 从 3 月 27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挂牌算起,截至 4 月 11 日,已有 11 个国务院组成部门、机构和单位正式挂牌亮相,迎接新身份。

C. 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稳步推进,应用也已走出国门,不仅服务亚太地区,而且逐步向全球提供服务。

D. 为了全面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国务院要求到 2020 年形成制度完备、监管有力的治理格局。

【答案】C【解析】A.句式杂糅,“推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两句式杂糅在一起,可删去“起到了积极作用”或之前加“对”。

B.不合逻辑,“部门、机构和单位”概念交叉,可改为“部门、单位等机构”。

C.没有语病。

D.成分残缺,“解决”后缺少宾语,应在“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后加上中心语“问题”。

故选:C。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宾语残缺类语病:(1)缺动词的宾语例如: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基金。

(缺少与“扩大”搭配的词,应在“教科书”后加“的范围”)(2)缺介词的宾语例如: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介词“以”缺少宾语,应在“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后面加上“的精神”)2.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的,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

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2018年高三第三次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2018年高三第三次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2018年高三第三次语文模拟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作为一个框架的“中国”内部展开,是对这个框架内部的个人或群体的书写,而此框架本身并未成为作家们自觉描写的对象。

“中国”可以表现为人,可以表现为山川大地,可以表现为辽阔的疆土,也可以表现为悠久的历史。

但综合来看,对于“中国”的书写表现出发散性的特点,“中国”基本并未作为一个融贯的理念,更很少作为一个文明体得到呈现。

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被命名为“新时代”,这一命名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

而作为创造新文明之主体的“中国”,将越来越鲜明地成为一个意蕴深远的理论概念,成为我们向远方眺望的基本视野。

由这种视野出发的新时代文学,也将具有越来越鲜明的纵深感,并最终在客观上将自身发展成为表现新时代之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史诗。

“新时代”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这并不是说当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就化解了所有的矛盾和问题,以一种文明的完成时态而存在。

新时代对新文明的创造是一个正在展开的过程,这个未有穷期的动态过程包含一种内在的张力,即它一方面在本质上表现为批判、推动现有文明进程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另一方面又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矛盾。

立足于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来展开文学世界,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当下文学的基本特点。

置身于社会矛盾的漩涡中,将自己的笔投向现实问题的更深处,揭示复杂的人性和丰富的痛苦,这应该是作家的底线,也是作家良知的根本体现。

直面矛盾,直面现实,从文学内部思考同时代的重大问题,也正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传统。

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容的转化会带来文学题材和美学形态的变化,比如乡土文学和都市文学的消长、生态文学和科幻文学的涌现等等。

但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写出国人的灵魂”,这些由鲁迅所高扬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仍将是新时代作家不可忘记的创作指南。

2018年江西省南昌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J)

2018年江西省南昌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J)

2018年江西省南昌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J)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我们在技术革新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总指点,才渡过了难关。

②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和李胜素的京剧唱段将演出推向了高潮,其声穿云裂石....,其曲荡气回肠,真有金戈铁马、气壮山河之慨。

③这次博览会展示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科技、文化的精华,像这样规模空前的活动,我们能有机会躬逢其盛....,实在难得。

④现代社会,有些人心浮气躁,急于出名,总是做出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为自己的出名摇旗呐喊....,唯恐不能吸引众人的眼球。

⑤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⑥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A. ①②③B. ③④⑤C. ②⑤⑥D. ①④⑥【答案】D【解析】①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爽:差错的意思。

这里误解为“没有成功”,望文生义。

②穿云裂石:意为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借以形容声音高亢瞭亮。

使用正确。

③躬逢其盛:亲身能遇到当时的盛况,符合语境。

④摇旗呐喊:比喻为别人助长声势。

此处是为自己的出名呐喊,使用对象错误。

⑤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使用恰当。

⑥拾人牙慧:指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含贬义,句中指她不总是接受别人的帮助,同时也帮助别人,用“拾人牙慧”不合语境。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

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2018届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

2018届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

八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箕.踞(qí)逮.捕(dài)酒馔.(zuàn)间.不容发(jiān)B. 迤.逦(yǐ)瘙.痒(sāo)朝暾.(tūn)亟.来问讯(j í)C. 垝.垣(wéi)庇.祐(bì)睨.视(nì)力能扛.鼎(kán ɡ)D. 弄.堂(lònɡ)央浼.(měi)喧阗.(tián)椎.心泣血(chu í)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嗤笑搠倒白内瘴张惶失措B. 滔天诛连泊来品相形见绌C. 撮合赉发金刚钻名门旺族D. 痉挛驽马节骨眼姗姗来迟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先生,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A. 博古通今忽然恢复B. 博闻强识忽然畅通C. 博古通今突然畅通D. 博闻强识突然恢复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曾为中国足球扬眉吐气的铿锵玫瑰队目前已沦落为世界二流乃至三流的球队,这让非常酷爱足球的人大失所望。

B.湖南某地公务员工资信息的意外公开,引发了对公务员工资的热议。

舆论认为,应通过消除灰色收入,来消解公众对此的误解。

C. 刘良欢认为,既然相关部门已经针对打车软件带来的不公采取了措施,同理,该部门也应为打车软件带来的不诚信提供纠纷解决。

D.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哄抢电线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侦查。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从文化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精神是要以一系列特定的方式作为载体的。

高中高考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第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答案打印版

高中高考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第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答案打印版

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9分,每小题3分)1.C(A项,圣人家风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创立的。

B项,原文是“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不是与孔子、孟子相比。

D项,原文指的是几位圣人早期家风的形成的特点。

)2.A(错在“强调了母教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母教对圣人家风的形成固然十分重要,但原文并无关于其“核心作用”的表述,原文文字为“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

)3.D(“重振圣人家风是改良社会风气的必由之路”过于绝对。

圣人家风的确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但它只是今天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的借鉴,而不是“必由之路”和全部内容。

)(二)(本题共3小题,14分)4.(3分)B(这一系列动作体现的是陶章甫对韩闻轩的同情与尊重。

)5.(5分)①荷花图是小说的线索,由它引发了人物之间的交往故事,推动了情节发展。

(2分)②荷花图映衬出韩闻轩高超的画技,烘托了人物形象。

(1分)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主人公韩闻轩虽深陷生活泥淖、却用生命追求艺术的个性与人生经历,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2分)6.(6分)①陶章甫宽容大度不计前嫌,同情韩闻轩的遭遇,看重其画艺为人,是真正懂得欣赏荷花品格的人;(2分)年启庚鄙夷苟且造假之徒,但仅凭韩闻轩过往经历武断地评价其画艺为人,并不懂得荷花品格真正的神韵;(2分)②启示: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宽容与理解。

人应该遵守社会的道德准则,但不能以道德优越感夸示羞辱他人。

(2分)(三)(本题共3小题,12分)7.(3分)D(2017年较之十年前更高。

)8.(5分)B、D(A项,获得“十大幸福城市”美誉有多个因素,“说明其外界人群的赞誉度足以与其他九个城市匹敌”于文无据;C项“足可见出国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视不够的问题”错;E 项“是因为他们的调查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错。

)9.(4分)(1)个人因素:(2分)①调整人生目标,不把金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注重精神和道德发展;②调整生活心态,努力做到知足常乐;(2)社会因素:(2分)①适度地提高收入水平,并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②政府官员做到廉洁从政并提高公共治理水平。

江西省南昌市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江西省南昌市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学|科|网...学|科|网.。

学|科|网.。

NCS20180607项目第三次模拟测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

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

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

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

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

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

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

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

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

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

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

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

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

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18年江西省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教师用卷

2018年江西省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教师用卷

2018年江西省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华五千年,兴亡万千事。

每逢光风霁月之....时,诗人们大多吟诵承平盛世的繁华,每逢阴雨晦冥之时,诗人们大多悲唱忧国忧民的挽歌。

②他在自己生活都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依然用微薄的收入资助山区贫困儿童。

此项义举,让人感动,纵使是木人石心....,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③成都人一直是“太阳的后裔”,只要一出太阳就倾巢..,或去近郊骑行,或去赏..而出花喝茶,休闲的背后,体现的是生命最本真和舒适的状态。

④我知道这幅画并不值钱,但是敝帚自珍....,一直舍不得丢掉。

每当看到这幅画,我都会想起一起历经磨难的战友,想起那段激情奋进的岁月。

⑤审理此案的法官认为,李某犯罪动机不是出于恶意,后来又有自首行为,考虑到李某认罪态度良好,罪不客诛....,最后仅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⑥十年磨剑,计日程功....。

在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之时,同学们更应该分清主次,统筹安排,精心规划,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

A. ①③⑥B. ①④⑥C. ②③④D. ②④⑤【答案】B【解析】①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政治清明,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这里形容政治清明,使用正确;②木人石心: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这里是说即使很内心很冷的人也被他感动了,语境与成语意思不合;③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这里是说只要一出太阳,大家都出去游玩,不是说敌人,成语意思与语境不合;④敝帚白珍: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

比喻东西虽然不好,白己却很珍惜。

⑤罪不容诛: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

这里说他不是出于恶意,后来又有自首行为,认罪态度良好,所以减轻了处罚,不是说他罪大恶极,使用此成语不合语境;⑥计日程功: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成功指日可待,使用正确;故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CS20180607项目第三次模拟测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

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

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

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

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

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

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

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

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

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

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

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

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

清乾隆六年,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

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

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

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

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

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

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

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

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工尺谱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B. 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C. 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 《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异同。

C. 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D. 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民间乐师用以记录民歌民乐、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

B. 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 21世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

D. 如果没有多方收集和整理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也就不易传播了。

【答案】1. B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与原文不符。

原文是“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并非指出“最早发明”。

C项,概念混淆。

原文是“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不是记录“古代歌曲”。

D项,原文是“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B项,第二段并未详细论证中西方乐谱符号的米源,只提及了“西方唱名法( 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C项,原文只是说“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而工尺谱日前还未达到“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这一高度,夸大事实。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走进塔里木贾平凹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

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

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

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

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

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

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

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

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

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

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

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

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

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

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

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

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

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

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

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

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

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

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

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

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

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

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

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

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行文线索,既有塔里木油田风光的描绘,又有对石油工人群像的刻画,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写实中夹杂联想和感悟。

B. 文章首段描写狂虑的暴风、弥漫的流沙,辅以人物痛苦恐惧的感官刻画,间接表达了对自然遭到破坏的担忧,又突出了石油工人生产环境的艰辛。

C. 文章第三段将关注点聚焦到工人的语言上,突出了石油工人们的质朴和豪迈,表现了他们将工作和生活的满腔豪情化为信仰和力量的浩然正气。

D. 文章多以直抒胸臆抒发难以抑制的激情,又善于以含蓄的比喻传递真切的感受,结尾“永嚼的一份干粮”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内心震撼之深、之久。

5. 作者为什么要“走进塔里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 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写沙漠中的胡杨林?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