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诗四首》教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四首参考答案:*“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你怎么看待陶渊明的“愿”?这里指的是意愿,也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使至塞上》诗句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
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案
第30课《诗四首》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默写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与学重点:背诵默写这四首诗教与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与学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田园居》一、激情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他的性格刚正不阿与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官场格格不入。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
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他对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跟着陶渊明到他归隐的庐山脚下看看。
二、整体感知,学习诗歌(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一读诗歌,读出感情。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
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诗歌,读懂诗意。
要求:细读诗歌,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诗歌。
3、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a.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b.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C.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a.弃官回家后垦荒耕种的生活b.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学生试背诗歌,在班上朗诵。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做官而甘愿过这样的生活?“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3.你赞成他的隐居生活方式吗?为什么?【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指导】:1、(点拨示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30、诗四首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诗歌的内涵及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归园田居是古体诗,一共有五首,写于隐居后的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二、熟读课文,正音,划分节奏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2.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研读与赏析思考问题: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诗四首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目标定向: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一、入境生趣。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自学生疑。
1、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诗四首》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学科语文年级八课题诗四首第1课时总计节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要求知识回顾背诵《桃花源记》;说说陶渊明这个人。
背诵王维的诗。
学习目标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理解情感,能默写。
感受陶渊明的恬适,王维的凄凉心境。
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一、《归园田居》学习十分钟,比谁学得好。
1、诵读2、解决生字:稀秽荷沾违注意字音和字形。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4、结合《桃花源记》和诗句可以发现哪些信息?诗人的“愿”应该是什么?想想本诗要表达什么情感?从哪里看出的?自学指导二、《使至塞上》学习十分钟,比谁学得好。
1、诵读2、学习字形:蓬雁萧候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如何理解?表达什么情感?学科语文课题诗四首第 1 课时第小组班级姓名授课时间月日第节得分1、注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衣沾.不足惜征蓬.出汉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表现陶渊明不懒惰的诗句:表明陶渊明理想的诗句:王维用旷远的境相来表达孤独的诗句:表明王维出使目的的诗句:借用孤独之物表达内心之凄苦的诗句: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正误课堂展示次数课堂表现自我评价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提高□纠错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要求自主学习展示巩固学有所思桦甸六中教案主备人备课组长二次备课人学科语文年级八课题诗四首第1课时总计节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媒介出缺席情况教学目标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理解情感,能默写。
感受陶渊明的恬适,王维的凄凉心境。
重点难点关键理解诗人情感。
陶渊明的“愿”及王维的孤苦心境的理解。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知识回顾出示目标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展示巩固当堂检测及时反馈5 1 20 10 3 5 1教学环节设计意图内容个性化修改知识回顾背诵《桃花源记》;说说陶渊明这个人。
背诵王维的诗。
出示目标自主学习一、《归园田居》1、诵读2、解决生字:稀秽荷沾违注意字音和字形。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4、结合《桃花源记》和诗句可以发现哪些信息?诗人的“愿”应该是什么?想想本诗要表达什么情感?从哪里看出的?二、《使至塞上》1、诵读2、学习字形:蓬雁萧候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资料联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
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一、课前自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荒秽()荷()锄草长()属()国征蓬()候骑()汉塞()燕()然2、作家作品①陶渊明,字,名,东晋时著名的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②王维,字,代诗人,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诗,北宋苏轼称他的诗“,”。
3、熟读两首诗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一)读《归园田居》探究下列问题:①你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几层意思?②你认为“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③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二)读《使至塞上》,探究下列问题:①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②你有首联中的“单”字读出了什么?③你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读出了什么修辞方法?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④颈联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推荐-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
30 诗四首本课四首诗歌,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佳作,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方式品味、体会诗人情感。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教学目标1.能当堂朗读成诵;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3.结合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品味诗作精美的景物描写。
教学重、难点1.能当堂朗读成诵;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3.结合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品味诗作精美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新课讲解内容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
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课前预习利用5分钟时间,自主预习,要求结合注释,先疏通诗歌大意。
三、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一)作者陶潜(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他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静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41岁辞去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他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饮酒》、《归园田居》等。
(二)正音,划分朗读节奏,作朗读指导《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1)提出听读要求: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第一课时出示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预习导学新课导入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限。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作者链接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人。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734)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五年(737)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
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
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侍御史。
开元末至安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俘,被迫授伪职。
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
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背景链接《归园田居》: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河西副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合作探究(一)《归园田居》1.读准字音秽(huì) 荷(hè)2.读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30、诗四首
30、诗四首学习目标1 朗读背诵四首诗。
2. 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重点句的赏欣。
一、预习·导学1. 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秽.(huì)荷.(hè)征蓬.(féng)候骑.(jì)燕.然(yān)荆.门(jīng )徙倚..(xǐ)(yǐ)2. 结合注释,读懂字面意思。
3. 分别找出这四首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并揣摩其中含义。
4. 默写这四首诗。
二、学习·研讨《归园田居》(一)导入(二)整体感知1. 概括〈归园田居〉的主要内容。
2. 这首诗可分为几层?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三)研讨探究1. “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指什么,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愿: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保持自己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情感。
《使至塞上》(一)整体感知1. 《使至塞上》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结果只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将官还在燕然前线。
(二)研讨探究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有画,大漠茫茫无边,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一轮圆日斜挂天边。
一个“直”“圆”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将作者孤寂的心境巧妙地融入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渡荆门送别》(一)整体感知1. 概括《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的所见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 《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按什么描绘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由远到近的顺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自主学习】
1、注 音或写字:
(1)带月荷()锄归(2)晨兴理荒huì()
(3)道狭草木长()(4)属()国过居延
(5)征péng()出汉塞()(6)萧关逢候骑()
D:衣冠简朴古风存(保留)丰年留客足鸡豚(小猪)征蓬出汉塞(飘飞的蓬草)
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衣沾不足惜丰年留客足鸡豚B、大漠孤烟直烟消波静
C、属国过居延国破山河在D、归雁入胡天带月荷锄归
教学反思
(3)《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4)《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4、背诵《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合作探究】
7、 讨论各首诗的思想பைடு நூலகம்情。
8、找出各首诗中最精彩的句子,并好好体味其好处。
【课堂自测】
4、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长河落日圆(长江)带月荷锄归(扛着)晨兴理荒秽(野草)
B:仍怜故乡水(爱)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C:山随平野尽 (完)拄杖无时夜叩门(随时)从今若许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
使至塞上王维
1、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 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知识与技术1.认识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认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朗读,掌握借景抒怀、情形交融的表现手法。
2.增强朗读训练,让学生领会诗歌独有的节奏和韵律,感觉其声韵美,在频频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光景描述中包含着的深沉的情思。
要点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蕴朗读法、体会联想法。
1.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查找相关资料,给诗歌插配相关的图画。
2.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2课时同学们,今日我要向你们介绍两位古代有名的诗人,此中的一位你们在前方的课文中已认识了,他是陶渊明,而另一位,相同也是田园山川诗的能手——王维。
陶渊明 ( 约 365— 427 年 ) ,字元亮,暮年别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 今江西九江 ) 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早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今后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喝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回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开创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拥有独到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境地。
作品平凡自然,出于真实感觉,影响唐朝诗歌的创作。
王维 (701 — 761 年) ,字摩诘,蒲州 ( 今山西永济县 ) 人。
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居解头 ( 即第一名举子 ) ,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川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有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确在描述自然光景方面有其独到的成就。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也许是边境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安静,都能正确、精练地塑造出完满非常的鲜活形象,着墨不多,但是境界高远,诗情与画意完整交融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
决战高考,改变命运。
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30诗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准确地默写这四首诗。
2.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培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激发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情思。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和其他诗人的作品并不陌生。
在本卷的第5单元中,他们学习了他的“桃花源”;此外,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并背诵了一些诗歌,这是学习这四首诗的条件。
然而,受经验和知识积累水平的限制,八年级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仍然有限。
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诗歌初步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设计(设计师:)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程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再一次漫步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水平阅读——读出诗歌节奏的美。
1.老师读课文,学生听。
2.学生自由练习阅读。
3.学生展示并大声朗读。
(1)注意四首诗歌的节奏划分和朗读时语感的处理。
(2)明确四首诗歌朗读应注意的节奏和语感。
一三、品析表达――品出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景品析:《归园田居》1.比较笔记,感受诗歌。
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的工作生活。
教师提示:你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做一个完整的陈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叙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
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衣裳。
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2.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陶渊明的诗平淡而有趣。
你认为“兴趣”的表达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带着月亮和锄头回来”的动态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
学科语文年级八课题诗四首第1
课时
总计
节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要求知
识回顾背诵《桃花源记》;说说陶渊明这个人。
背诵王维的诗。
学
习目标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理解情感,能默写。
感受陶渊明的恬适,王维的凄凉心境。
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一、《归园田居》
学习十分钟,比谁学得好。
1、诵读
2、解决生字:稀秽荷沾违
注意字音和字形。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4、结合《桃花源记》和诗句可以发现哪些信息?诗人的“愿”应该是什么?
想想本诗要表达什么情感?从哪里看出的?
自学指导二、《使至塞上》
学习十分钟,比谁学得好。
1、诵读
2、学习字形:蓬雁萧候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如何理解?表达什么情感?
学科语文课题诗四首第 1 课时第小组
班级姓名授课时间月日第节得分
1、注音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衣沾.不足惜征蓬.出汉塞萧
..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2、表现陶渊明不懒惰的诗句:
表明陶渊明理想的诗句:
王维用旷远的境相来表达孤独的诗句:
表明王维出使目的的诗句:
借用孤独之物表达内心之凄苦的诗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正误
课堂展示次数课堂表现自我评
价
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提高□
纠错本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要求
自
主
学
习
展
示
巩
固
学
有
所
思
桦甸六中教案
主备人备课组长二次备课人
学科语文年级八课题诗四首第1
课时
总
计
节
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媒介
出缺席
情况
教学目标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理解情感,
能默写。
感受陶渊明的恬适,王维的凄凉心境。
重点
难点
关键
理解诗人情感。
陶渊明的“愿”及王维的
孤苦心境的理解。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知识
回顾
出示
目标
自主
学习
以学
定教
展示
巩固
当堂
检测
及时
反馈5 1 20 10 3 5 1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内容个性化修改
知识回顾
背诵《桃花源记》;说说陶渊明这个人。
背诵王维的诗。
出示目标
自主学习
一、《归园田居》
1、诵读
2、解决生字:稀秽荷沾违
注意字音和字形。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4、结合《桃花源记》和诗句可以发现哪些信息?诗人的
“愿”应该是什么?想想本诗要表达什么情感?从哪里
看出的?
二、《使至塞上》
1、诵读
2、学习字形:蓬雁萧候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如何理解?表达什么情感?
检测:字音及诗句默写
以
学
定
教
内容个性化修改
1、联系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及陶渊明其人指导陶渊明的
“愿”的理解。
2、调动想象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
板
书
教
学
反
思
教学内容反思:
解读和品悟了诗人情感,。
测试结果反思:
理解诗句个别同学失误。
学
生
评
价
小组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
平均分
检测成绩优异
课堂表现积极
进步幅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