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低速声码器的历史和发展

合集下载

一种600b/s甚低速率声码器的研究

一种600b/s甚低速率声码器的研究
( 放军理 工大学通 信工程学院 .南京 200 解 1 0 7)

要:为 了满足短波 窄带数字保密通信的需要,本文提出并实现 了一种速率 为 60 / 0 bs的甚 低速 语音 编码算法 该算
法基于先进的混合激励低速 语音 编码技 术,通过对模 型结构及参数 编解码等方面 的改进 , 6 0 / 的速 率上获得 了比较满意 在 0 bs
编 码 以其 低 速 率 、良好 的 编 码 质 量 ,在 多 媒 体 通 信 中越 来 越
ME P 为 基 础 ,A.. C e 等 人 通 过 改 变 帧 长 、 矢 量 量 化 L VMc re
以及减少传输 比特 的方法 实现 了 1 k /4 1 k/ 】 . bs 】 . bs 的低速 7 【和 6 语音 编码 .TWag 等人用 矢量量化和 帧间参数 内插技 术实 .n
现 了 1 k/ . bs编 码 算 法 _。 但 在 更 低 速 率 下 . 语 音 参 数 编 码 2 6 ] 没 有 相 关 文 献 报 道 。 因此 ,研 究 12 bs以下 甚 低 速 率 语 音 . / k
受到重视 。2 0世纪 9 0年 代 以来 ,语音编 码研 究主要 集中在
rsl f bet eq at sa difr l sbet elt igtsso ta te ne iiit da iuao f ea oi m e euto j i u i t t oma uj i s nn th w t h tlgblya rc l no g rh a s o c v l y e n n c v ie e h i l i n t t i h t l t r
的合 成 语音 。 客 观音 质 测 试 和 非 正式 主观 试 听 结 果表 明 ,算 法 合 成 语 音 的可 懂 度 和 清 晰 度 与 传 统 的 24 bs 性 预 测 . /线 k 语 音 编 码 算 法 相 当 。该 算 法 已经 在 单 片 DS P芯 片 T S 2 VC 4 6上 实 时 实现 : M 30 5 1 L C1 P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进步,人们对音频的捕捉和储存产生了浓厚兴趣。

以下是录音技术的重要时刻和里程碑。

1.蒙罗兆尔发明话筒(1857年):法国发明家埃米尔·蒙罗兆尔设计了第一个实用的话筒,该话筒可以将声音转化为电流信号。

这是录音技术的重要起点。

2.菲利浦·里德发明蓝线铁线录音机(1877年):菲利浦·里德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于1877年发明了蓝线铁线录音机,这是第一台能够记录人类声音的设备。

3.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磁带录音机(1935年):德国工程师弗里茨·佩菲恩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磁带录音机。

这一发明意味着录音不再需要使用大型芯片,大大提高了录音的灵活性和便携性。

4.真空管录音机(1940年代):真空管录音机是第一个使用真空管技术的录音设备。

真空管的使用使得录音的音质更加高保真,并且增加了音量的范围。

5.磁带录音机(195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磁带录音机广泛使用。

这些设备使用磁带作为储存介质,并且可以以更高的速度录制和播放音频。

6.八轨录音机(1960年代):八轨录音机是一种将磁带分为八个平行轨道的设备。

这种技术使得用户能够更容易地录制和播放音频,促进了录音技术的发展。

7.数字录音(19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字录音技术逐渐取代了模拟录音技术。

数字录音通过将音频信号转换为二进制代码,然后储存在计算机中,使得录音的质量和灵活性大幅提升。

10.蓝牙和流媒体技术(2000年代以后):蓝牙和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音频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和接收。

这种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连接和分享音频设备,促进了音频娱乐产业的发展。

总结起来,录音技术的发展历经了从话筒、铁线录音机、磁带录音机、真空管录音机到数字录音的演变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技术从最初的低质量录音到高保真音质,从庞大的录音设备到便携式录音工具,为人们创造了更丰富多样的音频体验。

声音采集发展历程简述

声音采集发展历程简述

声音采集发展历程简述声音采集是指通过使用采集设备将声音信号转换为可供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数字数据。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扩大,声音采集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关键的阶段。

最早的声音采集设备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使用的是机械录音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机械装置将声音信号转换为可见的波纹,然后通过光学或电学方法进行读取。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许多限制,包括质量低、容量小和重复播放的困难等问题。

20世纪初,电子录音技术的出现使声音采集取得了重大突破。

电子录音技术利用电流或磁场来表示声音信号,将其转换为可供处理和传输的电子数据。

最著名的电子录音设备是磁带录音机,它使用磁带上的磁性材料来存储声音信息。

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声音采集的质量和容量,并且可以方便地进行编辑和复制。

20世纪60年代,数字录音技术的出现引发了声音采集的一场革命。

数字录音将声音信号转换为数字格式的数据,可以进行高质量的存储、处理和传输。

最早的数字录音设备是PCM(脉冲编码调制)系统,后来又发展出了其他压缩格式,如MP3和AAC等。

数字录音技术的发展使得声音采集可以更加方便、可靠和高效。

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声音采集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声音采集设备可以更好地集成和控制,从而实现更加精确和灵活的采集。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和宽带网络的提升使得声音数据可以更加方便地传输和共享。

目前,声音采集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家庭录音到专业音乐制作,从语音识别到远程会议,声音采集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同时,随着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声音采集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如智能音箱和语音助手等。

总之,声音采集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经历了从机械录音到电子录音再到数字录音的发展历程。

在技术的推动和创新的驱动下,它已经实现了从低质量、低容量到高质量、高容量的飞跃。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声音采集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和创新。

中国DRM的发展

中国DRM的发展

中国DRM(Digital Radio Mondiale)发展1 中国模拟调幅广播现状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30MHz以下的中、短波调幅广播以其覆盖范围大、传输距离远、接收机简单、价格低廉等突出优点,一直被世界各国作为基本的信息传播技术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地域广阔、人口密度低的地区覆盖以及对外广播等方面是首选的信息传播手段,其优势十分明显。

经过80年的变革,中国已发展成为模拟调幅广播的大国。

仅就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计,目前承担对内播出的发射机共计76部,其中:中波28部、短波48部;播出功率:中波6860kW、短波4410kW;每天播出时间:中波340.3小时、短波1082.5小时。

承担对外广播的发射机共计57部,其中:中波14部、短波43部;播出功率:中波5550kW、短波10950kW;每天播出时间:中波61小时、短波354小时。

其播出的方向是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等。

除此以外,各省还有自己的模拟调幅广播电台。

2 中国数字广播的发展中国的数字广播始于90年代的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并被列为我国“九五”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工程之一。

通过中国与欧盟合作,在北京建立DAB实验室,在广东建设DAB先导网。

先导网按照传送音频节目设计,于1996年底试播。

广东DAB先导网试播成功后,广东又与欧盟进一步合作进行了DMB的试验。

2002年,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经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牵头,由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广播电视发展中心、广州电台、佛山电台、佛山电视台、广东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广东粤广数字多媒体广播有限公司”,2003年3月在广东省佛山注册成立,这标志着DAB向产业化迈进。

按照规划,广东全省DMB覆盖网的建设将于2005年年底前分三期完成,相关业务同步开展。

目前已基本搭建起一个优质的DMB服务平台,可以为DMB的市场服务提供一个从节目与信息的处理、储存、播放、复用、传输到覆盖的完整工程技术保障体系。

大功率甚低频水下声源研究

大功率甚低频水下声源研究

大功率甚低频水下声源研究随着水声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海洋对于人类未来生存重要性的体现,凸显了具有传播距离优势的甚低频声波在海洋探测、开发以及军事领域运用的广阔前景,因而使得水下甚低频声源成为水声换能器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此研究背景下,论文将电-磁直线振动技术作为甚低频声源的突破口,以期在较小的体积、重量前提下,实现甚低频声源大功率发射并且有一定工作带宽等工作性能。

首先对甚低频大功率声源的设计难点进行了分析,结合对甚低频声源发展的研究,提出了电磁式大功率甚低频水下声源的设计思路。

通过对等效磁路和机电能量转换原理的研究,建立了电磁式甚低频声源的等效磁路模型、机械振动动力学模型和动态特性微分方程组,为电磁式声源的动态性能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电磁式驱动大功率甚低频水下声源:从平面活塞辐射特性研究出发,建立电-磁、磁-力、力-振动转换模型。

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模块建立了电磁式声源电压、磁链、反电动势、电磁力和机械运动仿真模块构成的声源动态特性仿真模型。

运用仿真模型分析了电磁式声源磁路参数、驱动电压与电磁力的关系,研究了电磁声源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动态特性。

然后利用电磁有限元分析软件Ansoft对电磁式声源性能进行了仿真。

在仿真中引入了材料非线性和驱动匹配的概念,精确的优化了声源的磁路特性、动态特性。

根据优化分析的结果,制作了电磁式大功率甚低频水下声源试验样机。

通过仿真计算和试验测试,验证了电磁式声源具有大功率甚低频发射、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

试验样机最大外形尺寸φ320mm×280mm,重量45kg。

实际测得水中谐振频率72Hz,-3dB带宽71Hz-82Hz,最大声源级186dB。

为了克服电磁式声源倍频效应和工作带宽窄的缺点,进一步降低声源的工作频率,引入了动磁式驱动概念,设计了圆桶型和平板型两种动磁式甚低频声源。

动磁式甚低频声源采用Ansoft软件进行了磁路、电磁力、动态特性优化。

低速声码器的发展概况

低速声码器的发展概况

声码器技术的发展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摘要语音编解码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中低速率语音编码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移动通信。

声码器特别适用于以低比特率为首要条件的通信场合,较典型的应用包括标准电话信道上的保密语言传输和小型化数字存贮器中的语言存贮。

在某些长距离无线通信中,人们宁可使用声码器而不愿意用目前音质低劣的模拟传输系统。

目前,质量令人满意的实用语言编码器的比特率下限为2400bps,这个比特率是由线性预测编码和通道话音编码获得的。

现在正在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其目的是要获得低于2400bps的比特率而乂要使语言质量不下降或下降很少。

这个研究课题是一个既基本乂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

声码器正向着速率更低、语音质量更好,延时更短,算法更复杂,抗干扰能力更强,带宽要求更小的方向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国外声码器的发展概况、若干种低速声码器的技术原理和结果,并推测未來的工作。

关键字:声码器发展、线性预测编码、低比特率—、引言自首次成功地尝试建造一台能够模拟人声的机器以来,己经大约有两百年了。

两百年中中人们曾建造了各种各样的这类机器,成功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年轻时的贝尔和他的兄弟就曾致力于建造一台这样的机器,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却是电子系统问世之后的事。

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一项叫做“语言合成器”(Voder)的发明引起了轰动。

这个语言合成器实质上是一台电子器件,它通过完全的电子方式分析人类的语言,然后乂把它综合出来。

该系统后來称之为“声码器”(话音编码器),声码器标志了语言编码新纪元的开始,声码器这个名词也一直沿用至今而作为一大类系统的属名o近年来,声码器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化技术和语言编码的大规模应用。

语言数字化有两种根本不同的途径,一种称之为波形编码,另一种称之为参数编码。

实现参数编码的硬件就是声码器。

目前,降低比特率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为降低声码器的比特率而釆取的所有方式都是利用了如下三个基本思想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

音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历史演变

音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历史演变

音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历史演变近年来,音频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给各种音频设备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但是,要深入理解这个技术模块,就必须要回溯它的历史演变,了解它的发展历程。

一、数字音频技术的起源数字音频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磁带录音技术已经非常流行。

在那个时代,多数音频设备依旧采用模拟信号,由模拟放大器进行处理。

但是,在那个时代,数字处理器的出现给音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方向。

一些科技公司开始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并使之成为可能。

二、蓝光光盘及其对音频技术的贡献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更高清晰度的数字音频播放方式。

而在这个时候,蓝光光盘就诞生了。

蓝光光盘能够存储更高质量的音频内容,通过加密技术,可以防止音频内容被非法盗版。

由于蓝光光盘使用的是蓝色激光,这种激光比传统的红色激光更能有效地读取音频信息,所以蓝光光盘成为了高保真音频内容存储和播放的理想选择,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数字音频技术在影视行业中的应用数字音频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产业,它还可以被广泛地运用在影视行业中。

在制作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音频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字音频技术可以音频信号进行清晰度、噪声抑制等方面的精细控制,使影视作品的音频效果更加震撼。

而随着VR、AR技术的发展,音频技术会在未来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数字音频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音频技术正在不断进化,创造出新的发展趋势,并为各种音频设备带来更加创新、更加丰富的音频体验。

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及云存储来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音频存储和分享。

此外,人们还期望数字音频技术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用户体验,让每个人都可以自主控制音频信号,定制自己的音频音乐品味。

总之,数字音频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过了长足的发展,并为音乐、影视等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未来,我们可以相信这个技术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更加极致的音频体验。

机器人减速器国外发展史

机器人减速器国外发展史

机器人减速器国外发展史
摆线减速器最早是由,德国人劳伦兹〃勃朗于1926 年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少齿差行星传动机构,它是用外摆线作为齿廓曲线的,这就是最早期的针摆行星传动,由于两个啮合齿轮其中之一采用了针轮的形式,这种传动也被称做摆线针轮行星齿轮传动。

1931 年,劳伦兹〃勃朗在德国慕尼黑创建了“赛古乐”公司,最先开始了摆线减速器的制造和销售,之后,“赛古乐”公司与日本住友公司签定了技术合作协议,摆线减速器被引进日本,日本于1939年开始投入生产,但由于受当时工艺条件的限制,齿形加工精度不高,不能够大量投入生产,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向日本出让了此项专利技术以后,日本才开始大量研制生产摆线减速器,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摆线磨床的出现,解决了摆线齿形的精度不高的难题,使摆线传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自引进了摆线减速器的制造图纸以及特殊加工机械后,该公司经过了六次的改型设计,运用了新的修形技术,增加了减速器的传递功率,同时为了提高减速器中轴承的承载能力,特别使用了整体偏心轴承,极大地提升了针摆减速器的性能。

之后该公司不断应用新的研究成果,使产品更新换代、从而具有更高的运动精度、更大的传递功率和更广的传动范围。

在欧洲,针摆减速器的发展也很快。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德的一家制造公司C 就生产了两种使用双曲柄、少齿差式行星减速器的起重用卷扬机,而法国专利局也在1986年公布了一种包含摆线和渐开线两种齿形的行星减速器,该减速器与RV 减速器结构极为相似。

RV 传动的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日本帝人株式会社首次提出的,当时由于市场对机器人运动精度要求的不断增高,使得该公司开始着手开发研制了可以用于增强机器人性能,提高其运动精度的减速装置,并起名为RV 传动。

1984年~2005年索尼全系列Discman+CD

1984年~2005年索尼全系列Discman+CD

1984年~2005年索尼全系列Discman+CD1984年爱迪生发明电声技术之后的100多年里,唱片技术每隔25年就有一次大的技术革新。

从圆筒方式进入圆盘唱片,到电气式唱盘的登场,再进入LP唱片,再从单音进入立体声。

在第100年里,数字音频技术产生了。

1982年8月31日傍晚,日本各大媒体都争相报导“引发音频之梦的数字Player终于上市”、“数字音频时代开幕”等消息。

原来,当天SONY、CBS/SONY、荷兰飞利浦与POLYGRAM四家公司共同举办了CD这个数字录音格式的发布会,并决定从秋季起开始在日本发售。

直径仅仅12cm,利用数字信号录音,只要一个按钮就可执行选曲,能够半永久的使用,CD实现了许多乐迷的梦想。

是年10月1日,SONY推出了第一台CD机CDP-101。

168,000日圆的价格,对一般消费者而言是很难接受的。

不过只要想到里面的技术与开发时间,能做成商品的确是一个奇迹。

进入1983年后,其它公司的CD机也相继上市,销售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接下来的一年里CD市场却陷于停滞状态。

原来,当时购买CD系统的人是以Hi-Fi发烧友为主,大部分的人依旧偏好已融入生活的LP。

为了拯救这种颓势,SONY公司通用音响事业部的大曾根幸三,拿了一个边长13.4cm的四方型、约4张CD盒厚度的木盒对属下说:“接下来就尝试做这种CD Player吧。

”每个人听到大曾根的目标后,都不禁的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不过他的做事风格就是如此,因此没有人感觉到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对于SONY的产品开发人员来说,这个木盒就代表着使用者的需求,就象他们自己说的,“将技术汇总起来后,不知道可不可以做成这种尺寸?看来是不行的。

不过只有这个尺寸,才是能让每个人都欣喜的产品”。

为了让CD达到普及化阶段,SONY公司订定出了这样的方针:“价格不可超过5万日圆,最初虽然会出现赤字,不过日后一定会赚钱的。

”这样的价格是CDP-101那168,000日圆的1/3左右。

超短波电台概述:历史和发展

超短波电台概述:历史和发展

超短波电台概述:历史和发展超短波(Ultra Shortwave,简称USW)电台是一种广播通信设备,使用超短波频段进行无线传输。

它以其高频率、短波长和广覆盖的特点而闻名。

本文将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对超短波电台进行概述。

超短波电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候,无线电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而广播通信的需求不断增长。

传统的长波和中波广播频率已经被占用,因此人们开始探索新的通信频段,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超短波频段(30 MHz至300 MHz)因其良好的传播特性而成为研究重点。

1921年,一位美国无线电技术专家G. E. G. Halske首次提出了超短波通信的概念。

随后的几十年中,无线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超短波电台的使用逐渐普及。

在二战期间,超短波电台在军事通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它们提供了更高的保密性和可靠性,成为战争中的重要工具。

20世纪50年代,超短波电台的广播应用开始兴起。

各国纷纷建立起超短波广播电台网络,传输各类新闻、音乐和娱乐节目。

此时,人们逐渐认识到超短波的优势,如高质量的音频传输、多信道选择和较小的设备体积等。

这些优点促使超短波广播成为主流媒体之一,并继续在广泛的领域中发展和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超短波电台逐渐实现了数字化和卫星通信的整合。

传统的模拟广播让位于数字广播,提供更高的音质和更多的节目选择。

卫星通信的引入使得超短波电台的覆盖范围得到拓展,提供了更广泛的服务。

在现代社会中,超短波电台的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

无线通信和应急广播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应用之一。

超短波的高频传输特性使其成为无线电通信的理想选择,它在军事和公共安全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

例如,警察和消防部门使用超短波电台进行实时通信,以便更好地协调行动。

此外,超短波电台也在娱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音乐、电台节目、体育转播等项目通过超短波无线传输,覆盖范围大大增加。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听自己喜爱的节目,不受地理限制。

莱德系统发展历程

莱德系统发展历程

莱德系统发展历程
莱德系统是一种音频传输技术,最早由美国的RCA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

它通过将音频信号分成多个频段,并在每个频段上进行调制和解调,实现音频信号的传输。

莱德系统最早应用于广播领域,用于提高音频信号的传输质量和扩大覆盖范围。

传统的调频广播系统在传输中会出现信号受干扰的问题,而莱德系统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提高音质。

此外,莱德系统还具有较低的传输能耗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更适合长距离传输。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莱德系统逐渐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

在二战期间,莱德系统被应用于军事通信中,用于传输重要的战场指令和音频信息。

莱德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使其成为当时军事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莱德系统经历了多次改进和升级。

20世纪90年代,数字莱德系统开始出现,将传统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数字莱德系统在音质和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莱德系统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现在的莱德系统已经应用于音频会议系统、无线麦克风系统、电视广播系统等领域。

莱德系统使得音频信号的传输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目前,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莱德系统正朝着更高的频谱
效率和更低的延迟方向发展。

未来的莱德系统将更加适用于高速移动设备和智能终端的音频传输。

总而言之,莱德系统是一种音频传输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多次改进和升级。

它的应用范围从广播领域扩展到了军事通信、音频会议和电视广播等领域。

未来,莱德系统有望在5G技术的驱动下实现更大的发展。

甚低频VLF法工作原理

甚低频VLF法工作原理

甚低频VL‎F法工作原‎理甚低频电磁‎法VLF依‎赖于在全世‎界分布的1‎1个甚低频‎电磁波发射‎台发射的甚‎低频电磁波‎信号。

这些甚低频‎电磁信号投‎射到地下埋‎藏的导体物‎质上,并产生电磁‎感应。

用VLF电‎磁法仪观测‎这种感应信‎号并将其记‎录下来,以寻找地下‎目标导体。

这些地下导‎体主要是指‎垂直或陡倾‎角的矿体、矿化带,断层、岩墙、破碎带或节‎理带等等。

在矿产勘探‎中,VLF法是‎低成本、快速的勘探‎方法,主要用于探‎测浅埋藏的‎,陡倾角的矿‎体和矿化带‎等。

在地下水勘‎探中主要用‎来探测与地‎下水有关的‎垂直断裂和‎破碎带等。

为了获得更‎强的感应信‎号,勘探线应垂‎直于地下导‎体走向,通常用于大‎面积的普查‎阶段。

VLF方法‎是被动场源‎电磁法,也可应用于‎自备的甚低‎频发射机。

这种情况下‎发射机与接‎收机的距离‎一般为15‎-30km,以保证发射‎的电磁波变‎为平面波,此时VLF‎法可用两种‎观测模式:倾角模式和‎电阻率模式‎。

场源(初始场)在地下导体‎中产生二次‎磁场,它与初始场‎是异相位的‎,可沿任意方‎向定位。

初始场和二‎次场的总场‎(合矢量)轨迹随时间‎呈椭圆形变‎化,在倾角模式‎中是测量和‎矢量的倾角‎(图1)。

倾角值近似‎等于磁场椭‎圆垂直分量‎的同相位部‎分。

在倾角测量‎模式中,与目标体耦‎合的磁场部‎分是重要的‎参数。

因此VLF‎发射源应该‎沿目标体的‎走向方向布‎置。

VLF法的‎探测深度与‎所应用的电‎磁波频率和‎围岩的电阻‎率值有关。

如果围岩电‎阻率值为4‎00欧姆米,VLF 法的‎探测深度大‎于65m。

VLF法的‎电阻率模式‎是测量两个‎电极之间的‎电阻率值。

电阻率模式‎类似于超高‎频大地电磁‎法,它可以测量‎出与电场和‎磁场有关的‎视电阻率值‎和和相位值‎。

在电阻率模‎式中,与目标体耦‎合的电场部‎分是重要的‎参数,因此发射源‎应该垂直于‎目标体的走‎向布置。

SONYmd历史

SONYmd历史

SONY王朝SONY MD编年史。

全编制图文。

慎入。

文字内容增加中。

SONY王朝SONY MD编年史。

原创转帖请注明出自 一直想做一个MD编年史把所有的MD做一个总结。

因为MD一直是儿时以来的一个情节。

华丽的外表不凡的音质高昂的售价都代表着这是随身听王朝中的贵族。

不过随着时代的迁移。

MD却在悄然的退出历史舞台。

为了永远的记住它们现在把它们一个个都列出来不管它们当年处在何种地位都为MD家族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这个帖子是MD的创造者SONY 的专辑从1992年到2006年的15年间SONY推出的百余型号的MD随身听播放机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从一个大大的笨家伙变为小巧的精灵伴随我们日日夜夜。

很多机器的详细信息已经很难找了我搜索了网上的资料包括国外的一些信息翻译过来可能有些信息不是很准确如有错误请兄弟们指出。

在洞悉到磁带产品急剧下滑之后时任索尼株式会社社长的大贺典雄感到有必要推出一种可以取代磁带的音乐介质。

这样在CD出现10年后索尼发布了一种新的音乐介质。

在20世纪80年代大贺率先确立了CD商业化的目标此后CD技术能迅速取代模拟音频技术得益于它的高质量数字录音、高速的随机播放和直接查找曲目的能力。

众所周知CD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它们终究还是一种只读介质。

因此大贺希望制造一种可写入的产品一种能够拥有录放功能继而完全取代磁带的碟片。

1992年7月设立在仙台的技术中心开始了MD碟片的生产。

大贺将硬件、软件和录音介质视为对MD系统同等重要的角色所有的开发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从1992年9月MD产品发表后这种消费级的具备大容量存储的设备引发了极大的关注。

到1992年11月MD的全线产品在日本上市了同时欧美地区的销售也在积极的准备中。

第一部MD录放机MZ-1第一部单放机MZ-2P、第一种录音介质MDW-60和88种SEM发行的MD唱片终于摆在日本商店的货架上。

同时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的主要电器商店展开了一个名为“试听、试用”的推广活动。

《甚低码率低延迟语音编码算法研究》范文

《甚低码率低延迟语音编码算法研究》范文

《甚低码率低延迟语音编码算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语音通信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重要交流方式。

对于实时语音通信来说,语音编码算法的效率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甚低码率低延迟的语音编码算法能够在有限的带宽下提供高质量的语音传输,同时保证较低的传输延迟,这对语音通信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研究甚低码率低延迟的语音编码算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语音编码技术的发展与现状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语音编码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从早期的脉冲编码调制(PCM)到现在的各种先进的语音编码算法,如码本激励线性预测编码(CELP)、多频带编码(MBE)等,语音编码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普及,对于语音编码算法的码率和延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研究甚低码率低延迟的语音编码算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三、甚低码率低延迟语音编码算法研究甚低码率低延迟的语音编码算法主要关注的是在有限的带宽下提供高质量的语音传输和较低的传输延迟。

这类算法通常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编码技术,如声学特征提取、模型预测、差分编码等。

以下是对该类算法的研究概述:1. 声学特征提取声学特征提取是甚低码率低延迟语音编码算法的重要环节。

通过分析语音信号的声学特征,如音素、音强、音调等,可以提取出重要的信息用于后续的编码过程。

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高效地提取出语音信号的关键特征,同时降低算法的复杂度和码率。

2. 模型预测模型预测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或模型对未来的信息进行预测。

在语音编码中,模型预测可以通过对历史语音信号的分析和建模,预测出未来的语音信号,从而减少传输的数据量。

同时,模型预测还可以通过引入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3. 差分编码差分编码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码率的方法。

通过只传输当前帧与前一帧之间的差异信息,可以显著降低传输的数据量。

在甚低码率低延迟的语音编码算法中,差分编码通常与模型预测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编码效率。

语音编码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语音编码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语音编码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语音编码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隐匿 2001/08/01语音数字化的技术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方法是在尽可能遵循波形的前提下,将模拟波形进行数字化编码;第二类方法是对模拟波形进行一定处理,但仅对语音和收听过程中能时候到的语音进行编码。

其中语音编码的三种最常用的技术是脉冲编码调制(PCM)、差分PCM(DPCM)和增量调制(DM)。

通常,公共交换电话网中的数字电话都采用这三种技术。

第二类语音数字化方法主要与用于窄带传输系统或有限容量的数字设备的语音编码器有关。

采用该数字化技术的设备一般被称为声码器,声码器技术现在开始展开应用,特别是用于帧中继和IP上的语音。

除压缩编码技术外,人们还应用许多其它节省带宽的技术来减少语音所占带宽,优化网络资源。

ATM和帧中继网中的静音抑制技术可将连接中的静音数据消除,但并不影响其它信息数据的发送。

语音活动检测(SAD)技术可以用来动态的跟踪噪音电平,并为这个噪音电平设置一个享用的语音检测阀值,这样就使得语音/静音检测器可以动态匹配用户的背景噪声环境,并将静音抑制的可听度降到最小。

为了置换掉网络中的音频信号,这些信号不再穿过网络,舒适的背景声音在网络的任一端被集成到信道中,以确保话路两端的语音质量和自然声音的连接。

语音编码技术的类别语音编码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大类:波形编码、信源编码、混合编码。

1.波形编码波形编码比较简单,编码前采样定理对模拟语音信号进行量化,然后进行幅度量化,再进行二进制编码。

解码器作数/模变换后再由低通滤波器恢复出现原始的模拟语音波形,这就是最简单的脉冲编码调制(PCM),也称为线性PCM。

可以通过非线性量化,前后样值的差分、自适应预测等方法实现数据压缩。

波形编码的目标是让解码器恢复出的模拟信号在波形上尽量与编码前原始波形相一致,也即失真要最小。

波形编码的方法简单,数码率较高,在64kbit/s至32kbit/s 之间音质优良,当数码率低于32kbit/s的时候音质明显降低,16 kbit/s时音质非常差。

甚低频对应的波长

甚低频对应的波长

甚低频对应的波长甚低频是指频率范围较低的无线电波,波长较长,一般在几百米到几千米之间。

甚低频波长的应用领域很广泛,包括通信、导航、科学研究等方面。

一、甚低频通信技术甚低频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海上通信和潜艇通信等领域。

由于甚低频波长较长,能够穿透水下和地下等障碍物,因此在海底潜艇通信中具有优势。

甚低频通信技术在潜艇的通信系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可以实现与潜艇的远距离通信,使得潜艇能够与指挥中心保持联系,及时获取指令和信息,提高作战效能。

二、甚低频导航系统甚低频导航系统是一种利用甚低频波进行导航的技术。

甚低频波能够穿透大气层和大地,传播距离远,所以甚低频导航系统在航海、航空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甚低频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导航信息,帮助船舶、飞机等准确确定自身位置,并进行导航操作,维护航行安全。

三、甚低频科学研究甚低频波在科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甚低频波能够穿透大气层,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因此可以用于探测大气层的变化和天气现象。

甚低频波还可以用于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震活动等地球物理学研究。

科学家利用甚低频波还可以研究太阳、星系等宇宙现象,揭示宇宙的奥秘。

四、甚低频波的优势和挑战甚低频波具有传播距离远、穿透能力强等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甚低频波的波长较长,需要较长的天线和大功率的发射设备,造成系统成本较高。

另外,甚低频通信受到电离层的影响较大,会引起衰减和多径效应,影响通信质量。

对于甚低频导航系统来说,由于波长较长,需要较大的天线和精确的定位设备,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五、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甚低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随着通信和导航需求的增加,甚低频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科学家们也在不断研究甚低频波的特性和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甚低频技术的性能和可靠性。

同时,随着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日益紧张,如何更好地利用甚低频波进行通信和导航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甚低频对应的波长较长,具有穿透能力强、传播距离远等优势,在通信、导航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助听器发展历程

助听器发展历程

助听器发展历程
助听器发展历程始于19世纪末期的电报机发明,当时人们发
现电流可以用来放大声音。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20世纪初
期出现了第一台电子助听器。

这些早期的助听器通常由一台体积庞大的放大器和一个耳机组成,使用电池供电。

随着时间的推移,助听器的设计逐渐变得更小巧便携,并且技术不断进步。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使
助听器更小型化和可靠性更好。

然而,这些助听器仍然相对笨重,使用不便,且效果有限。

20世纪70年代,数字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助听器的进一步发展。

数字助听器通过将声音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进行处理和放大,可以更精确地适应不同的听力需求。

此外,数字技术还使助听器更加智能化,可以根据环境条件自动调整音量和音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助听器越来越小巧轻便,几乎可以嵌入耳朵中而不引人注目。

同时,助听器也配备了各种先进的功能,如降噪技术、方向性麦克风和蓝牙连接,可以与智能手机和其他设备进行无线通信。

除了技术的进步,助听器的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使用者的舒适度和外观。

现代助听器的外壳采用各种材料,颜色也更加多样,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和偏好。

综上所述,助听器的发展经历了从体积庞大到微型化、从模拟到数字、从功能单一到智能化的历程。

助听器在帮助听障人士
提升听力体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将继续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而不断进化。

随身听的历史

随身听的历史

随身听的历史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从此美好的音乐和歌声得以挽留、储存和再现。

1888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科学家提出了改进留声机的想法,他设想通过电流的变化转化成磁力并储存在钢丝上。

但这种大胆的假设一直到1898年才由丹麦科学家瓦尔德马·波尔生实现。

瓦尔德马·波尔生是一位在哥本哈根电话公司工作的工程师,他发明了一种方法:把钢琴弦磁化,以反应从电话传声器传来的声音,声音“贮存”在极小磁化区型的钢丝上。

后来我们称之为“钢丝录音”。

于是,小型磁带录音机很快在办公室流行起来,它们被用来口述信件,甚至记录电话谈话。

同时,波尔生还发明了一种用金属粉涂层的纸带机,堪称最早的磁带录音机,但它从未正式生产过。

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尔本”和“无线电信”两家公司的工程师们发明了一种有氧化铁涂层的塑料带,但该机器在其他方面,还是与波尔生的机器以相同的方式运作。

磁化模式是把来自传声器的信号放大以后留在被磁化的带子上,并将磁带卷绕在大绕轴上。

不久,磁带录音机便广泛应用于专职录音。

1936 年11月 19 日,伦敦爱乐团在 Ludwigshaven 音乐会厅的管弦乐演出,成为世界上第一场被磁带记录的音乐会。

1947年,美国人卡姆拉斯发明三氧化二铁磁带,使输出的信号比原来的德国磁带高了4倍。

但早期的卷轴录音机依然既大又贵,并且需要细心使用。

直到20世纪60年代,飞利浦公司采用了袖珍磁带盒,其中卷好的磁带装在一个小塑料盒里。

由于这一系统大为简化,磁带录音机就成了家庭里的寻常用品。

237 x 48 x 168 mm 1.7 kg我不想再用笨重的TC-D5……目前二手价TC-D5 1200元TC-D5M 800元TC_D5 PRO 1200元TC_D5 PRO2 1500元1978年5月,领导当时小型立体声录放机潮流的索尼TC-D5上市了。

说是小型,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厚重如教科书的TC-D5离MINI 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基于EEMD域统计模型的话音激活检测算法1吴其前2张雄伟1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南京2100072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南京210007摘要: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EEMD域统计模型的话音激活检测算法。

算法首先利用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对带噪语音进行分解,得到信号的本征模式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分量,选择与原信号的相关性最高的两个分量相加组成主分量;然后对主分量进行频域分解,引入统计模型,求出EEMD 域特征参数;最后利用噪声与语音的EEMD域特征参数的不同来进行语音激活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信噪比情况下,本文算法性能优于目前常用的V AD算法,特别在噪声强度大时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话音激活检测;经验模式分解;总体平均经验模式分解;EEMD域统计模型中图分类号:TN 912.3 文献标示码:文章编号:A V oice Activity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Ensemble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Domain Statistical Model1Wu Qi-qian, 2Zhang Xiong-wei1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PLA Univ. of Sci. & Tech., Nanjing, 210007 2Institute of Command Automation, PLA Univ. of Sci. & Tech., Nanjing, 210007 Abstract: A 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domain statistical model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The noisy speech is decomposed into 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 components by using EEMD method. Two IMF components with the higher correlation with original speech are added to calculate statistical mode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The decision of the speech/noise is made by comparing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with threshold. The proposed V AD algorithm is tested on speech signals under various noise conditions with several SNRs.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V AD algorithm outperforms some standard V AD algorithms, especially under low SNR noisy condition.Key words: 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V AD);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EMD); EEMD domain statistical model引言话音激活检测(V oice Activity Detection, V AD)是一种重要的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其有效性直接影响语音处理系统的性能,如语音编码中编码速率控制、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等。

常用V AD算法的本质是,在某种特征域或联合特征域中,研究语音和噪声内在特征,提取某种特征参数,利用特征参数之间的差异性来区分语音和噪声。

传统时域、频域特征参数包括短时能量、过零率、LPC参数[1]、时域联合参数[2]、频域特征熵[3]等。

在低信噪比条件下,由于上述参数对语音和噪声的内在特征区分能力不强,V AD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09059)。

算法判决性能很差。

Sohn[4]等引入统计模型,分析语音和噪声的频域子带能量分布特性,建立基于特征熵的判决函数,提高了判决性能。

考虑到FFT变换自身的特点,频域子带特征不能准确反映语音和噪声的内在特征,为此,Shaojun等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V AD算法[5]。

与FFT分析相比,小波变换能够更好地分离语音和噪声,但小波基需要预先确定,且分解的尺度完全相同,不能根据信号内在特征进行自适应分解。

1998年,N. E. Huang提出一种新的自适应信号处理方法—经验模式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处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6]。

EMD分解可以理解为一种自适应滤波过程,根据信号内在波动特征,将信号中不同尺度的波动逐级分解开来,产生一组反映信号内在波动特征的数据,称为本征模式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

EMD方法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语音信号处理[7]~[9],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EMD方法处理包含间歇性分量的信号,如噪声或干扰时,经常会出现模式混合,导致信号的时频分布会出现严重的偏移[10]。

模式混合是指在一个IMF 中包含不同尺度的信号分量,或者多个不同IMF包含一个相似的尺度分量。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Huang提出了一种改进的EMD方法——总体平均经验模式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 EEMD)。

针对语音信号,与小波分解相比,EEMD能够提供更好的尺度分解,IMF分量能够准确体现语音的内在波动特征,便于在尺度空间上分离语音和噪声[11]。

考虑到语音和噪声不同的尺度空间分布特性,本文利用EMMD对带噪语音进行尺度分解,得到分别包含语音和噪声波动特征的IMF分量。

首先分析IMF分量与原始语音的相关性,提取包含语音内在特征较多的两个IMF分量组合成主分量,以减小其他尺度的噪声干扰;然后计算主分量的EEMD域能量谱,引入统计模型,计算特征参数;最后结合判决门限给出话音激活检测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较高的准确率。

本文第1节介绍了经验模式分解原理,给出了EEMD的计算流程,第2节引入统计模型假设,给出了EEMD域特征参数的定义并介绍了算法原理,第3节在不同背景噪声、不同信噪比条件下,对算法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第4节进行总结。

1 经验模式分解原理1.1 EMD原理EMD是一个不断筛选出IMF分量的循环迭代过程,每个IMF分量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整个序列上信号极值点个数和过零点个数相等或至多相差一个;(2)整个序列任意一点处,由其局部极大值拟合的上包络线和其局部极小值拟合的下包络线的平均值为零。

具体流程如下:(1) 分别找出原始信号x(t)中所有局部极大值和局部极小值,采用三次样条函数,拟合成该数据的上包络线、下包络线。

(2) 求出上下包络线的均值信号m1(t),将原始信号x(t)减去该均值信号得到一个差值信号h1(t),即11()()()h t x t m t=-(1) 利用式(2)计算IMF判定条件,如果满足条件则认为h1(t)为IMF分量,否则重复步骤(1),步骤(2),直到满足IMF判定条件为止。

221,11,01,1()()0.3()Tk k t Tk t ht h t ht -=-=-≤∑∑(2)式中,k 为重复次数,T 为信号时长,h 1,0(t )定义为初始迭代信号。

定义满足条件的差值信号为第一个IMF 分量C 1(t )= h 1,k (t )。

(3) 将原始信号减去上述的IMF 分量,得到去掉高频成分的差值信号r 1(t ),即11()()()r t x t C t =-(3)(4) 将r 1(t )代替原始信号x (t ),重复步骤(1)~(3)得到第二个IMF 分量C 2(t )及新的差值信号r 2(t )。

(5) 不断重复上述操作,直到差值信号r n (t )为单调信号,不需要再分解为止,此时r n (t )代表原信号的趋势和均值。

通过上述所谓“筛选”过程,原始信号被分解为一系列IMF 分量和残差项r n (t ),原始信号x (t )可以表示为1()()()ni n i x t C t r t ==+∑(4)1.2 EEMD 原理EEMD 是一种借助于噪声的数据分析方法,其基本流程如下[11]:(1) 将原始信号加上强度很低的白噪声。

(2) 将带噪信号进行EMD 分解,得到一组IMF 分量。

(3) 重复执行上述步骤(1)~(2),每次添加不同的白噪声序列,共重复N 次。

(4) 为消除人工添加噪声的影响,将N 次EMD 分解得到的相应的IMF 分量相加,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的IMF 分量C e i (t ),即,11()()Ne ii k k C t C t N ==∑(5)式中,C i,k (t )为第k 次EMD 分解得到的第i 个IMF 分量。

(a) 原始语音及IMF 分量波形图 (b)原始语音及IMF 分量时频分布图图 1 带噪语音的EEMD 分解EEMD 利用白噪声在尺度空间均匀分布的特点,将带噪信号不同尺度的分量投影到由白噪声所建立的尺度空间,消除了模式混合现象。

考虑到白噪声的不相关性,EEMD 利用多次分解求平均的方法消除人为添加的噪声。

与EMD 相比,EEMD 可以有效地消除模式混合,使得IMF 分量的物理意义更加明显。

图1示例了带噪语音的EEMD 分解,语音采样率为8KHz ,时长约为0.57秒,N 为100,噪声幅度为信号标准均方差的0.1倍。

图(a)从上至下分别为原始加噪语音信号及IMF1~IMF4分量的波形图,图(b)从上至下分别为加噪语音语谱图及IMF1~IMF4分量的时频分布图,由图中可以看出IMF1分量的频域分布比较均匀,包含了噪声信号频谱和语音信号部分高频部分,而IMF2~IMF4分量的频域分布基本覆盖了原始语音的频谱分布,体现了语音信号不同尺度的内在波动特征。

2 基于EEMD 的话音激活检测算法2.1 EEMD 域统计模型特征参数对语音信号进行EEMD 分解后,考虑到语音高频、低频部分会被分解到不同尺度空间,分别计算第i 个IMF 分量与原信号的相关系数R i (C e i (t ), x (t )),选择相关性最大的第i 个IMF 分量为第一特征分量,即arg max(((),()))e i i i R C t x t =(6)在剩余分量中再次进行上述计算,选取相关性最大的IMF 分量为的第二特征分量,两个IMF 分量相加得到EEMD 域主分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