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44045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药品;红磷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氧气有助燃性;空气中还有4/5体积的气体不可燃烧,也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4、原理:

5、实验误差分析

(1)测得氧气含量小于1/5

A、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集气瓶(装置)还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2)测得氧气含量大于1/5

A、实验前没有关闭止水夹或没有夹紧,气体受热后膨胀从导管逸出

B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并盖紧瓶盖(瓶内气体逸出)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铁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燃烧产生了气体,

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不能用硫代替红磷,硫燃烧产生的是气体,瓶内压强不能减小

6、为什么选择红磷。而不用其他物质呢?

红磷燃烧产生的是固体,而不是气体,并且只消耗氧气

7、在集气瓶中加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举例: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冰水共存物等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举例:溶液、合金、海水、湖泊水、盐水、糖水等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氧气有助燃性;空气中还有4/5体积的气体不可燃烧,也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4、原理: 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

2P2O5

5、实验误差分析

(1)测得氧气含量小于1/5

A、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集气瓶(装置)还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2)测得氧气含量大于1/5

A、实验前没有关闭止水夹或没有夹紧,气体受热后膨胀从导管逸出

B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并盖紧瓶盖(瓶内气体逸出)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铁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

自的性质。没有固定的化学符号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盘点的有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以下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

二、氧气的性质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2、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3、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剧烈,有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三、氧气的制备

1、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备氧气。

2、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

3、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4、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5、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四、氧化反应

1、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2、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

,预习必备!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 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P 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预习必备!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 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KClO3、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整理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整理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整

第二单元: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XXX最早使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

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

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5.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A.红磷量不足。

B.装置气密性差。

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氮气(N2)占78%、氧气(O2)占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CO2)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九上化学第二单元必考知识点整理

九上化学第二单元必考知识点整理

九上化学第二单元必考知识点整理

01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节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实验原理】4P+5O2点燃2P2O5(因为红磷燃烧后,消耗了氧气,使内部气压减小,小于外部大气压,使水被外部大气压压入集气瓶内。)

2、【实验装置】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3、【实验步骤】

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5、【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6、【注意事项】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①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②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③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④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

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水面上升大于1/5的原因:

①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溢出。

②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溢出。

初三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1、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在有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2、水升高温度时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的温度降低,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之间到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3、分子的根本性质:

⑴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

⑵分子不断运动,获得能量运动加快。

⑶分子之间有间隔,三态变化分子之间间隔发生变化。

4、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根本微粒,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哪种微粒就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5、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太阳为水的循环提供里能量,植物的蒸腾作用,土壤的渗透作用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的天然循环,即实现了水的净化,有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布。

6、水的人工净化:水的人工净化主要包括:沉降、吸附、过滤、蒸馏、灭菌等方法〔沉降过程中参加明矾,明矾是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7、混合物纯洁物

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洁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8、物质的提纯方法:

①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②蒸发:把溶于液体的固体和固体分开

③蒸馏:别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一、水的分解

1、条件:通直流电,在水中加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增强导电性。

2、现象:两积极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阴阳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

初三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一变,两不变”,即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不变的效率和化学性质不变.

2.“针对性”,即催化剂指由某个化学反应来说,才有意义.例如,不能笼统地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或者催化剂是二氧化锰等;而应该表达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或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3.“多样性”,即某个可能将化学反应的还原剂可能有多种.例如,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其,二氧化锰、红砖粉末、土豆片、沸石、氯化钠溶液催化剂等都可作催化剂.而催化作用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所起作用(即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它包括加快和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两种情况.

【知识点的认识】液体该探究是为了测定氧气里氧气含量,并且是测定其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最早是二百多年前在,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用意大利待测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氦气组成,其中氧气即约占其体积的1/5的结论.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直观测定空气里氧气大约占到其体积的21%.

【解题方法点拨】在解答这类题时,一般是不考虑空气中才氧气主要考虑和氮气之外的其它成分.

即利用红磷挥发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加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高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使液面大约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从前的1/5.这样通过有形的

水柱体的体积来暗示无形的氧气在瓶内空气里的体积,从而推算出空

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解答每个考点的方法点拨如下:

1.仪器和药物的选用要注意选用两点:

(1)仪器选用要恰当,填写其名称时不可有错别字;特别是燃

烧匙中的匙经常写错被拼错.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一、基本概念

1. 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2. 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

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改变,如水蒸发;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发生改变,如铁生锈。

二、实验部分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使水倒吸入密闭容器中,根据水倒吸入密闭容器的体积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 氧气的性质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和与其它物质的反应。

3. 实验室制取氧气: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三、重点知识

1. 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各成分的含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气

候条件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是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的重要物质。

3.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原理。

4.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确定的性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没有确定的性质。

5.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而化学变化则涉及到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的改变。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在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物质的

分类、性质和变化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够

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化学现象。下面,本文将

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

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它们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

的不同进行分类。常见的物质分类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比如氧气、金属等。

我们可以通过元素符号来表示不同元素,如氧的元素符号是O。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比

如水、二氧化碳等。化合物是由固定比例的元素组成的,并且具

有独特的性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纯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比如空气、果汁等。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可以随时改变,并且混合物的组分之间没有化学反应。

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特有的表现,可以通过观察或测试获得。常见的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具有的特征,比如颜色、形状、硬度等。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获得,而且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比如燃烧、腐蚀等。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测试,而且化学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三、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

质在不同条件下经历的状态或组成的改变。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只改变其物

理状态或形状的变化,比如水的沸腾、凝固等。物理变化可以通

化学九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主要涉及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定律,包括化学反应的基本

概念、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物质的转化与化学反应的平衡等内容。

1.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产生新的物质。反应的

标志是物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常见的反应类型包括化学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2.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方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在反应式的左侧,生成物在右侧,通过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3.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转化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称为化学方程式

的平衡。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之比保持不变。

4.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可以通

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来表示。

5.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之间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一定时间内,反应物质量的增加量与反应时间呈线性关系。

6.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反应速率也会增加。

7.活化能

活化能是指化学反应中所需的最小能量,也称为反应过程的能垒。只有当反应物具备活化能以上的能量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8.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平衡常数是反映平衡位置的指标,可以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

值来计算。

9.勒夏特列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是用来预测化学反应平衡位置变化的规律。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当反应条件发生变化时,平衡位置会向着消耗主要反应物或生成主要生成物的方向移动。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整理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点燃

4.原理:表达式: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

开止水夹;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经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而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

2. 常见元素和它们的符号:常见元素包括氢(H)、氧(O)、氮(N)、碳(C)、铁(Fe)等。

3.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将元素从小到大排列,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4. 元素的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而电子绕着原子核外围的轨道运动。

5. 元素的化学式和化学符号: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元素的种类和其数量,化学符号是代表元素的记号,如H表示氢元素。

6. 原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一个元素中原子质量的平均值,相对原子质量是相对于碳-12的质量比值。

7. 化合价和化合价的确定方法:化合价是一个元素在化合物中表现出来的价态,化合价的确定方法包括观察化合物的组成和原子的电子结构。

8. 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根据化合物的组成和化合价,可以使用国际命名法或者化学式命名法进行化合物的命名。

9.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平衡反应方程式需要保持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和原子数的平衡。

10. 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可以释放或吸收能量,可以通

过观察燃烧反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等方式来了解反应的能量变化。

11. 反应速率和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反应速率是反应物消失

或生成物增加的速度,受到温度、浓度、表面积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 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KClO3、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氧气有助燃性;空气中还有4/5体积的气体不可燃烧,也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4、原理: 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

2P2O5

5、实验误差分析

(1)测得氧气含量小于1/5

A、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集气瓶(装置)还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2)测得氧气含量大于1/5

A、实验前没有关闭止水夹或没有夹紧,气体受热后膨胀从导管逸出

B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并盖紧瓶盖(瓶内气体逸出)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铁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

自的性质。没有固定的化学符号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

不活泼。作用:化工原料、作保护气、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用途:作保护气、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 ,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收集);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 C + O

2

(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S + O 2 SO 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化学方程式:4P + 5O 2 2P 2O 5

注意:五氧化二磷(P 2O 5)是固体,不是气体,实验前须在集气瓶里加点水(吸收五氧化二

磷和防止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4、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2Mg + O 2 2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 + 2O 2 点燃

Fe 3O 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 点燃

点燃

瓶炸裂。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1)一氧化碳的燃烧:2CO + O

22

2)甲烷的燃烧:CH 4 +2O 2O

(3)酒精的燃烧:CH 3CH 2OH +3O 22 + 3H 2O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称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但不发光。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三、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 +B +…… → E (简称“多合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 →A +B +……。(简称:“一变多”)

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蒸馏)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①实验原理:化学方程式: 2H 2O 2 MnO 22H 2O+ O 2 ↑

注:MnO 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催化剂的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不变)、一改变(反应速率改变)

③、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在最后面)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

空 气 —196℃),先蒸发出来

—1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