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优质教案 人教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观书有感》这本书的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基本信息;
2.掌握书中所涉及的主题和观点;
3.能够分析书中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一份《观书有感》的书籍;
2.电子设备或投影仪等工具,用于展示相关资料;
3.复印相关阅读材料,用于学生阅读和分享。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观书有感》封面,并简单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这本书有何期待?你们认为这本书会讲述什么内容?
3.学生回答问题并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步骤二:阅读和分享
1.将阅读材料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阅读《观书有感》的第一章。
2.学生阅读完毕后,分小组或成对进行分享讨论:他们对书中第一章的内容有何感受?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地方?
3.各小组或成对轮流进行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教师可提供必要的解释和补充说明。
步骤三:探究主题和观点
1.引导学生回顾书中第一章的内容,并总结出主要主题和观点。
2.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释。
3.教师作为指导者,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
步骤四:写作任务
1.提醒学生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写一篇《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2.提供写作指导:读后感可以包括对书中观点的赞成与否、自己的感受
和理解、与自身经历的联系等。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写作。
3.学生完成写作后,可以和同桌进行互评和修改,之后再逐个宣读自己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认识到读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观书有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心得。
2. 阅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观书有感》,理解课文大意。
3. 讨论课文主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读书的重要性”。
4.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阐述观点的。
四、作业设计
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阅读体验的短文,题目为《观书有感》。
2. 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好书,并写下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阅读推荐:评价学生推荐的好书及阅读心得,鼓励学生持续阅读。
六、教学策略
1.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
1. 课文文本:《观书有感》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书籍,供学生拓展阅读。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相关信息。
八、教学活动
1. 课前分享:让学生在课前分享自己最近的阅读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课文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观书有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诗歌欣赏:《观书有感》
2. 诗歌主题:赞美书籍,表达对知识的渴望和敬仰。
3. 诗歌作者:朱熹
三、教学重点
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歌、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思想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章节一:诗歌欣赏与理解
1. 导入:介绍诗歌《观书有感》的背景和作者朱熹。
2.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书籍的赞美之情。
章节二:诗歌讨论与分享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章节三:诗歌背诵与朗读
1. 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背诵诗歌,提醒他们注意语音和节奏。
2. 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互相监督和鼓励。
3. 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评价他们的表现并提出建议。
章节四:诗歌创作与展示
1. 引导学生以《观书有感》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诗文意境的领会。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文的特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文背景。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
(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能够解释课文中的成语和修辞手法,并学会正确使用。
1.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分析和欣赏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培养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课文简介
《观书有感》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读书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
2.2.1 教学重点:
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成语和修辞手法的解释和运用
2.2.2 教学难点: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成语和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和尊重
第三章:教学步骤
3.1 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介绍韩愈的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与背诵
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传达。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提高朗读效果。
鼓励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3 生字词学习
列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义和用法。
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生字词。
3.4 成语和修辞手法讲解
解释课文中的成语和修辞手法,如“积水成渊”、“波澜壮阔”等。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和修辞手法。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哲理。(3)了解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书籍、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哲理。(3)了解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
(1)课文中的意境和哲理的领会。
(2)对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对《观书有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4. 讲解与示范:
(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5. 练习与反馈:
(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有关《观书有感》教案3篇
有关《观书有感》教案3篇
《观书有感》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同学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说明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吗?你知道他的哪些状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日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畅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同学读诗。
3、检查预习状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笔下的池塘说详细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美丽了。你的眼前涌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沟通。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亮漂亮的池塘前,你肯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亮?你知道吗?活水
《观书有感》教案参考
《观书有感》教案参考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3)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领略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感悟。
(3)激发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重点:
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表现手法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
1. 诗中难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阐述。
3.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1. 教师讲解课件。
2. 诗文全文及其注释。
3.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学生学习手册或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分享对诗词的感悟。
(2)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诗文特点。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求助。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欣赏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文所描绘的情境。
(2)欣赏诗文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5. 朗读与背诵:
(1)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文,提高记忆力and 表达能力。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一、教案概述
主题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4.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用对象
中学生(初中和高中)
教材准备
1.各类书籍:小说、散文、诗歌等;
2.纸和笔供学生书写。
二、教案内容
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
1. 教学目标
通过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能用自己的
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
《红楼梦》一本。
3.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红楼梦》,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
3.学生撰写《读《红楼梦》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
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
1. 教学目标
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友情和勇气等主题,并能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
《西游记》一本。
3.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西游记》,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
3.学生撰写《读《西游记》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
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读《水浒传》有感》
1. 教学目标
通过读《水浒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并能用自己的
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
《水浒传》一本。
3.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水浒传》,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
3.学生撰写《读《水浒传》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诗句和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升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自然美和人生哲理,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哲理。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诗句和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熟读并理解《观书有感》全文,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意境。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2. 学生准备:
预习《观书有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准备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以便进行课堂分享。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引导大家进入阅读的氛围。
2. 教学课文: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讨论与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深入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创意写作: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诗句和意境,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一首诗、一篇短文或一幅画作。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的基本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诗文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2 诗文内容分析
分析诗文的主题、情感、意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价值。
2.3 诗文鉴赏方法
教授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理解诗文。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课堂导入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兴趣。
3.2 诗文朗读与翻译
组织学生朗读诗文,对诗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3 内容分析与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主题、情感、意象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4 诗文鉴赏实践
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对诗文进行鉴赏实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诗文。
3.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第四章: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
提供相关诗文的文本资料、作者生平介绍、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观书有感》。
第六章:教学策略
6.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诗文的内涵和外延。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3.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善于感悟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体会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中的哲理,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想象和感受中体验诗中的美景。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探讨诗中的意境与哲理。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
2. 学生齐读《观书有感》,感受诗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中的情感。
4.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5. 分组讨论:诗中的景色描绘了哪些画面?诗人为何产生这样的感慨?
7.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景象的理解与感悟。
10. 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观书有感》的后续内容。
六、教学拓展:
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观书有感》的题材和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
2.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进一步扩大文学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课文简介:
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2 课文解读: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文体特点。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3 课文翻译:
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导入:
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3.2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3.4 写作练习: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
4.1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4.2 写作练习: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2. 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能够解读并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
3. 通过创作、展示等方式,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对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尊重和传承。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诗文背景
介绍作者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诗文朗读
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2.3 诗文解析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文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
3.1 朗读法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3.2 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思考和交流能力。
3.3 分析法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培养分析和解读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
4.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作者和诗文背景,引起学生对诗文的兴趣和关注。
4.2 朗读诗文
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4.3 解析诗文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文的深层含义。
4.4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5 创作展示
让学生根据诗文内容进行创作展示,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作业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朱熹的诗词风格和意境。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通过模仿、改编、创作等方法,提升诗词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学生能够理解诗词中传递的哲理,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 《观书有感》的诗文内容及其意境。
2.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诗词中深奥的哲理和寓意。
2. 诗词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的诗文和相关注释。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 诗文学习: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观书有感》,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内容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主旨。
教师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注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 意象和修辞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并欣赏其艺术效果。
4. 诗词创作练习:
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模仿《观书有感》的风格和意境,创作一首小诗。教师选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和美感。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体会诗中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
(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人抒发的情感和哲理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观书有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下注释,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
(1)解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领悟诗中的哲理。
5. 应用拓展
(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选取恰当的诗词名句,进行仿写练习。
四、作业布置
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五、教学反思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3. 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教学评价
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观书有感》的正确朗读和背诵情况,以及对其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释渠:指方塘如许:如此,这样
(2)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鉴
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 2、来回移动 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
(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
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