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1)

合集下载

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

考试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论述

第一章绪论

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的概念

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1.区域人口增长分析

区域人口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再生产是一般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通常用机械增长率表示。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城市)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2.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所谓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适度人口因地而异

(二)适度人口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

(三)适度人口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

(四)适度人口因时间而异

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1. 技术进步的概念

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进步包括科学发明与发展及其在生产流通各个领域应用中的进步。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一、引言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涉及到对特定

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复习资料介绍: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等。

二、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

1. 区域分析的概念

区域分析是指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深

入的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问题和潜力,为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域分析的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内相关因素的描述、比较、分析等手段,揭

示区域内的现象、问题和特征。常用的方法有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

(2)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量

化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数据结果。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回归分析、GIS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1.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

(1)综合性原理:区域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区域内各项发展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2)可行性原理:区域规划应基于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

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3)可持续性原理:区域规划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满

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未来世代的利益。

2. 区域规划的步骤

(1)问题识别:明确规划目标,分析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提纲及整理答案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提纲及整理答案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区域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本质特征:整体性:由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层次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

2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自上世纪以来,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成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1992年巴西的世界环境发展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区域开发的基本原则;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3区域规划

作为一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总体部署的区域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人口、资源、环境”(PRED)的协调为中心,以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区域规划成为当前区域规划的主流。同时,规划的开放性、系统性也进一步加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章

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

区域是⼀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上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

区域是地球表⾯的三维空间

区域具有⼀定的范围和界线

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

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

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

均质区(同质区或均⼀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通过⼈流、物流、资⾦流、信息流等⽅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

(⼀)新区域观的背景

1、知识化

知识和信息成为⼀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要资源。最突出的特征是⾼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

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业化形成的集中式⽣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

全球化经济和全球⽂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世界经济的⼤循环。

4、⽣态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态化的空间。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改变

新的区域空间是⼀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区域系统。

2.节结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3,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

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4、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具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的趋势。

5、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6、区域空间结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7、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8、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二、填空选择

1、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填、选)

答;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

2、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

答:(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

3、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

答:(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

区域分析与区域重点规划考试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重点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种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旳、以不同旳物质客体为对象旳地区构造形式。

2. 区域特性:区域旳整体性、区域旳系统性、区域旳动态性、区域旳不反复性等

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旳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旳现代市场。

5. 区域特性、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旳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多种近代计量分析和老式区位分析相结合旳措施,由区域或空间旳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旳差别和变化旳分析入手,对不同级别和类型区域旳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旳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旳概念:区域分析重要是对区域发展旳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性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旳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互相联系旳规律。

8. 区域分析旳重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旳资源条件分析旳内容:自然资源旳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区组合、开发运用方式与方向、开发运用效应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第⼀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地利⽤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研究的⼀门应⽤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体化为⽬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我约束、建⽴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实施、⽣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然资源: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然条件(或者⾃然、环境要素)。

8.⽣态环境补偿是指⽣态环境和⾃然资源利⽤的受益者⽀付代价,向⽣态环境和⾃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段

9.⽣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区域规划课程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规划课程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规划课程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类型

均质区域、结节区域

2.区域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进行分

析,以探讨区域内部各要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第二章

3.自然资源定义: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升人类当前及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4.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地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整多点舍友)

5.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程度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资源诅咒又称荷兰病,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

第三章

6.区域经济: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力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7.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基础和生产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区域人口结构1性别结构,2年龄结构,3职业结构,4民族结构

8.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女:16-54

9.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年轻型:出生率保持原始型水平,死亡率降低,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大量增长,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

成年型:出生率较以往明显降低,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较低水平,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演变。

衰老型:人口老龄化,死亡率回升,出生率持续下降,自然增长率为负,人口总量减少。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 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3 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4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5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填空(每空一分,共30分)

1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

2 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特色。

3 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

4 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特征。

5 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

6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有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强性。

7 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利等。

8 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更低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9 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0 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

11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四种类型。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2. 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3.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 劳动地域分工: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指一国或一地区按照各自条件和比较优势,着重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部门和在产品交换基础上的相互协作,以取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5. 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6.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7.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8.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有力条件。由于这些条件使该区域更富于竞争力,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9.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0.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

(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X围和界线:X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与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与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

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与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

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地理12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考试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

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⑧区域发展政策。

5、gis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

Gis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规划领域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第二章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②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③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①评价单元的确定②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③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④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

复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复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第一章

1. 区域:区域是一个看空间概念,是地球外表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的基本属性:1. 区域是地球外表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3. 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4.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3.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5.区域分析的概念: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

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第二章

1. 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3.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崔功豪)

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崔功豪)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绪论

1、区域的概念

定义: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依据区域的特性划分: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三是动态性:是指区域实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般情况下,他总是朝着自身结构不断优化的熵减方向发展的。

其中整体性和结构性是最基础的特性,是区域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反映,同时也是区域内部地域分异性的表象。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分析p17

1、自然资源: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分类: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地下资源,地表资源

国民经济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土地、森林等}

能否再生: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标径流、地下径流、地热与温泉等应按

照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可能调价下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

区域与规划考试重点必考

区域与规划考试重点必考

第一章

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是按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划分出来的一个空间系统,它以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邻近部分。

2. 区域分析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区内、区外)进行分析并探讨区域发展规律。

3. 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即对一定地区的国土进行综合开发,对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商业、文教卫生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在规划地域范围内进行综合布局。

4. 区域规划设计区域规划设计是在工程项目定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具体的规划及总体上的设计,使其功能、风格符合其定位。具体包含了区域各功能系统的合理调整、区域形态与景观环境的塑造、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区域特定领域问题的技术性解决等方面内容。

5. 区域规划的特征

(1) .综合性

a. 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b. 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和专项论证的不足。

c. 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

d. 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

成( 2).地域性

a. 地方特色。

b. 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3) .战略性

a. 规划时间跨度长。

b. 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重大问题还很多。

c. 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

d. 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诸方面发生深远的影响。

(4) .动态性

a. 规划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对未来进行选择并不断反馈的循环过程。

区域规划 期末考试 简答题知识点

区域规划 期末考试 简答题知识点

简答

第一章绪论

1.区域的基本特征

空间性——地域性、可度量性、不重复性和排他性;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和结构性;客观性;动态性

2.区域的类型

根据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特性上存在的相关性,将区域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3.区域研究的特征

多系统性;综合性;空间性

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a.自资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c.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a.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b.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c.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5.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人作为生产者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a.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b.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c.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2)人作为消费者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a.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投资的供给;

b.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c.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6.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1)区域人口数量分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

2)区域人口增长分析——自然增长分析、机械增长分析

3)区域人口质量分析——人的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

4)区域劳动力供给分析——质与量的两个要求

5)区域人口分布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 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

2. 适度人口概念:(二选一)

(1)英国经济学家坎南: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2)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3. 区域政策概念: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

4. 区域制度概念:指一个区域的影响人们经济生活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

5. 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动因。

(2)制度创新: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

(3)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减小收益差距、激发积极性等。

(4)诱发性制度创新:个人或群体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5)强制性制度创新:政府发动和实施,

第四章

1. 区域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

(1)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量化指标与阶段理论;

(2)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产业结构深化的趋势、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3)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2. 产业结构概念: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3. 产业分类:

(1)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第一、二、三产业;

(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辅助、基础产业;

(3)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资源、资金、劳动、技术密集型。

4. 空间结构的概念: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5. 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

(1)地域空间核心。地域空间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

(2)空间网络系统。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经济地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网络在空间结构中发挥着联接区域核心与外围地域及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与其它经济地域进行联系的纽带;(3)外围空间。外围空间是指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

6. 增长极的概念(300页):首先,增长极包括存在于经济区域内的一个实体;其次,它有一个自身成长壮大的过程;第三,它在上述过程中可以不断向其周围经济空间施加影响。

7. 极化效应的概念:主导部门中的推动型企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8. 扩散效应的概念: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周围区域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面效果,称之为扩散效应。

9.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增长极和外围区域的影响

(1)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正负影响效果,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2)极化效应——极化作用使区域经济向核心移动,工业、商业、金融等经济部门以及科技、高教、文体、医疗卫生事业都会集中到一定的极化中心,导致人口、资金、物资向核心聚集,以致造成周围地区经济处于停滞、衰退、甚至萎缩。极化作用将扩大极化中心与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