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

合集下载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欧美贵金属的流失
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
为了保护宗主国利益,减少白银外流 限制商船数量 限制商船载重吨位
立法
限制贸易额 规定白银上限 禁止中国丝绸进口
海上贸易对中国的直接影响
贸易顺差
明初以前,中外贸易以奢侈品为主。自南宋以来,中国大量购买海外 珍宝、香料、药材,造成长期贸易逆差,金、银、铜钱大量外流,成为 一个严重问题。历朝均严禁金属出口,但效力不大。西人东来后,中国 日用消费品获得了广阔的新市场,中国对外贸易商品构成发生本质变化, 国际收支随之逆转。
结束
• 1815年,最后一艘马尼拉大商帆从阿卡普尔科结关后,作返回家乡的最后一次旅 行,宣告这条航线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最漫长最可怕的航程 马尼拉—阿卡普尔科
这条航线上的大商帆一般于6月底7月初从马尼拉出发,需要航行1—3个月, 途中遭遇很多不同的风暴和气候,堪称世界航海史上最艰难的行程。由于要 越过大洋,航行近半个地球,总是顶风前进,风暴一个接着一个,7、8月份, 海上气候时冷时热,加上海上食物、淡水缺乏,船身的剧烈颠簸,人很容易 犯病。另外,大帆船建造不佳,航具配备不完善,拥挤和刑事犯罪,使得即 使在风平浪静的天气也很难舒适。更加可怕的是漫长等待的焦躁与对未知的 绝望。因此可以说,没有一次航程是舒适安全的,没有一次航程是可以克服 因天气而造成的漫长与恐怖。 马尼拉总统摩加曾亲历过太平洋这种变化莫测的天气,1604年,他曾坐 “埃斯皮里度· 桑托”号,7月11号马尼拉开出,在驶出海湾途中就遭遇狂风 暴雨,导致搁浅。11月10日,在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遭遇西南暴风的袭击, 暴风持续了12天,船上绳索无一幸免。22日再遭闪电的两次打击,第一次 死三人,伤八人,第二次16人被严重打晕,整天不能讲话,神志不清。过 了将近两个月后,才到达阿卡普尔科,船员被折磨得筋疲力尽。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路,指的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路线。这条路线起点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穿越南海,到达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和东非等地,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中国的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使得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得以繁荣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宋元时期,由于内战、外族入侵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阻塞,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兴起。

在宋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提高,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的对外贸易通道。中国的商船队前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等地,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同时也带回了外地的珠宝、药材、香料等商品。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

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元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海上贸易管理机构,加强了对海上贸易的管理和保护。同时,元朝的海军实力也非常强大,为海上贸易提供了安全保障。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达到了巅峰,中国的商船队不仅前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等地,还远航至非洲东海岸和欧洲地中海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和民间交往,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文化和科技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外地的文化和科技也得以传入中国。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外文化,也促进了中外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及其意义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及其意义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及其意义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称为“海路”,是连接中国和西方各国的重要贸易通道。这条路线始于汉代,发展至唐、宋、元等朝代,形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贸易路线之一。它不仅促进了中外商品交流、贸易发展,也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拓展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范围,对中外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一大砝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南部的海岸线和南亚、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地的港口城市,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此外,这条海路也为各国的商贸往来提供了便捷的手段,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了更广泛的交流和了解的机会。中国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使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除了促进贸易、文化交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还在科技、艺术等领域展现了中国的强大影响力。这条路线上的商贸往来,搭建起了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平台,有助于传播中国的先进科技和先进文化,加速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并促进了各国之间技术、艺术等信息的交流和共享,造福了各国人民。

有关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富有文化和艺术内涵。从中国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文明和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灵感,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这条海上交通线,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地理和气候条件、历史和政治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进行了丰富多彩的交流和融合。

然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即使是在历史上,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和挑战。例如,商船的安全问题、堵塞停顿等问题,都给贸易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古代,这种交通工具和技术的落后,也影响了贸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虽然古代海上丝绸之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

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

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

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岭

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2-3]。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海

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

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

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

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之间的海上贸易路线。其起点一般认为是福建泉州或广东广州,终点则有多个,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东非、红海沿岸国家等地。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也是因为丝绸、茶叶、瓷器、铜器、铁器、石料、药材、玉器、象牙等中国特产的高质量商品在市场上极受青睐,尤其是丝绸更是夺人注目。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纷纷来往于海上,不断开拓这条传统贸易路线。

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没落,但古代丝绸之路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成就,对于研究古代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仍然至关重要,也成为今天国际交流与文化交流的展示窗口。

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与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与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与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它贯穿亚非欧三大洲,连

接了中国和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中东、非洲等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路线在经济和文化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资和思想。

首先,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非常广泛。它主要经过南海、东海、印度洋和红海

等大洋,包括了很多的海岸线和港口城市。在中国,从广州到福州再到南京,再往南到福建、海南、广西等地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在南亚,印度和斯里兰卡是两个重要的中转站。在西亚,伊朗则是一个经济和文化的关键岛屿。同时,中东的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以色列等地也是重要的海港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在非洲,埃及和肯尼亚也是关键的过境站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连接,使得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和经济交流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

其次,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这条路线为中国、印度、阿拉伯、欧

洲等地的文明传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最早的曹魏到唐朝,中国的海上贸易起源于福州。唐贞观年间,借着丝绸之路的东风,福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沿着东南亚、印度洋南行,到达印度和非洲。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唐朝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海上贸易,推动了唐代对外开放与交流的进程。与此同时,这段历史也见证了唐朝的繁荣和辉煌。在印度,海上丝绸之路则带来了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这些宗教思想对东南亚和欧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而在阿拉伯,海路使得欧洲和非洲的商品进入阿拉伯,带来了文化与商贸的交流,同时也加强了中东、欧洲和印度的联系。

最后,海上丝绸之路也为当今的经济交流提供了历史经验和深层思考。当前,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演变与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演变与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演变与历史地位

“丝路”作为一个词,早在汉朝时已经出现。中国的“古代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完全的陆上交通线,而是由陆上与海上交通线复合而

成的一条综合交通带。其中海上交通线较陆路交通线发展得稍晚,也更为困难。但正是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促进了亚洲、欧

洲和非洲之间的文化和商贸交流,进一步拉近了东西方之间的距离,构建起一个繁荣的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网络。

一、海上丝绸之路演变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封建社会,无论疆域还是海洋技术,都比欧洲弱小得多。中国是一片大陆,对海洋从来不重视,海洋实力非常弱。早在唐

朝1405年,一批中国海员带着旗帜、礼品、船只、建筑、书籍,

前往印度洋,夺得了中国在南海的领土和海上权益,所以说中国

古代海员的胆量和智慧是我们钦佩的。但是,在中国南海的海战中,中国水师却不断被东南亚各国海上实力前的交织反击,修建

的天妃阁也被毁于一旦。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中心,为中东和罗

马帝国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但李世民拓展与充实了唐代繁荣的海

上访问、漕运系统、港口体系等,才真正的拉近了中国与西方的

间距。唐朝时称为“海上交通”,而宋朝时称之为“南船北马”。南北之分明确的表露了中国海上交通演变的历史变迁。明清时期,则

是中国海上交通成熟的重要阶段,鼓励港口修建,建造大船,更

是使中国海上交往水平更加高层。

二、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轨迹

随着国家不断地发展,更多的中国产品需要出口,因此,海上

运输逐渐成为了中国商品出口的主要方式之一。唐朝至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贸易航线,它的存在推动了中国和周边国家

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那个时候,汉武帝向西

开拓战略的同时,也发掘到了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对外贸易

的重要性,开始了海上贸易的尝试。而经过各朝各代的峥嵘而过,到了唐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丝绸之

路也开始向东发展,海上贸易走向全新的里程碑。

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径和作用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径和作用,东起福建、广东、广西,西

至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之间的海上贸易路线,全长超过3000

海里。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贸易航线,对周边国家

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此航线,中国的

工艺品、丝绸、陶瓷和茶叶等商品得以出口到一些亚洲国家,而

这些国家也将珍馐美味和文化艺术带到了中国。这条贸易航线成

为了唐代到明清两代的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沟通了东西方

的文化,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和遗产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和遗产是巨大的。在经济上,它促进

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贸易和繁荣,也带动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文化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还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国家间文

化交流,使得中国的文化艺术在这些国家得到了推广。另外,古

代海上丝绸之路也给后世留下大量的遗产,如海上丝路文化遗产、物质古迹、文化遗址、艺术品等,这些都彰显了的重要性和价值。

总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推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文化和贸易交流的主要载体,也是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亚、中亚、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主港起点是泉州,广州,宁波。其中,泉州是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因运送其他货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在隋唐以前,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海上丝绸之路又代之而兴起。到唐宋两代,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中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有多条航线。

1.南海航线

早在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Kancipuram)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宁波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又名陶瓷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形成于宋元时期,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这条航线由于运输货物的不同,又有许多别称。随着阿拉伯半岛及东南亚香料的输入,这条航线又被称为“香料之路”。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从先秦到秦朝,再到两汉,再到三国的孙权,再到魏,晋,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海丝的起点是泉州,中世纪宫廷音乐“活化石”南音,被海外游子视为最亲切的乡音。德化器瓷、惠安石雕、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乘礼品,远销海内外。

由于时代的变迁,海上丝绸之路自1842年鸦片战争开始后就走到了尽头,留给后人的则是一个又一个谜团。一些研究学者普遍认为,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更为彻底的贯通,也是证明历史上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据之一。

海丝文化历史悠久,虽说经历过衰败,但依然那么的挺拔,它虽说被腐败不堪的大清帝国厉行禁海,被关起繁荣富强的大门,但它还是顽强地撑了下来。

历史就是历史,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使海丝再次复兴,使贸易往来再次昌盛。

海丝,我们将让你再次复生,回到那繁荣富强、属于你的时代!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文博系文物博物馆

冯月华

2009010313229

明清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于陆上丝绸之路而言的。它肇始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繁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近年来,随着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日受重视,沉寂已久的丝绸之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2010年11月,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丝绸之路赫然名列其上。这条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长的商贸及文化线路,再度热闹起来。中国东部即太平洋,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太平洋作为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大洋,是中国东部的天然屏障;作为连接海外众多国家的大洋,它又是中国交往对外的重要载体。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颇有作为的君主,他利用祖辈积累下来的雄厚实力,北拒匈奴,西通西域,东营辽海,南平闽粤等地,使汉帝国的国土面积较秦代增加一倍多。这不仅为国内交通的开拓奠定了基础,且实现了国内与国际交通的衔接。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派船队自今广州起航,沿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外港出海,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南亚半岛航行,直通印度洋腹地,最远可达斯里兰卡。这是正史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据《汉书》记载,汉帝国的使者携带的是贵金属黄金和丝织物杂缯。可知,这一时期,输出物是黄金和绢帛并列,而以黄金为主。《盐铁论》中也有一种说法,“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羌胡之宝”。换来的则是明珠、琉璃和奇石异物等。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国外的先进技术、优秀文化由此传入中国,我们在此基础上吸收好的内容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清代陶瓷釉面装饰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尤为出色。其突出的特点是增强了绘画的的装饰性。装饰题材多样化,包括文学故事、十八学士、西湖十景和历史片段故事等;同时,画笔老练、色彩绚丽、内容上充满了忠孝节义的封建思想,对后世有一定的启示。而像“象生瓷器”“仿漆器”“仿朱漆”等装饰工艺都堪称一绝,这些多种特殊的装饰工艺也盛行一时,使得陶瓷装饰工艺百花齐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些陶瓷的装饰工艺反映了,在“康乾盛世”期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稳步健康发展,也反映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正常传播。

【历史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路线

【历史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路线

【历史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路线

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方海上丝路从胶东半岛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海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唐代,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宋代,宁波成为中韩日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对象
• 东线贸易对象——朝鲜、日本、琉球
• 南线贸易对象——位於今中南半岛上的国家、东南亚 沿岸岛屿、南洋、阿拉伯人及欧洲各地,因为此海上 丝路多只到阿拉伯,因此其他到欧陆的物品须经由阿 拉伯人转运。
2017/11/25
东丝与南海丝
东丝绸形成与周王朝时期 (公元前1112年)
南海丝形成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
2017/11/25
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
• 东海起航线始自周 王朝(公元前1112 年)建立之初,武 王派遣箕子到朝鲜 传授田蚕织作技术。 • 箕子于是从山东半 岛的渤海湾海港出 发,走水路抵达朝 鲜。这样,中国的 养蚕、缫丝、织绸 技术通过黄海最先 传到了朝鲜。 • 秦始皇(公元前 221年)兵吞六国 时,齐、燕、赵等 国人民为逃避苦役 而携带蚕种和随身 养蚕技术不断泛海 赴朝,更加速了丝 织业在朝鲜的传播。
2017/11/25
•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 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 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 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 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 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 丝绸之路。当时通过海上 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 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 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国内 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 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 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 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 药之路之称。明初郑和下 西洋时,海上丝绸之路发 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明 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 策,中国的航海业开始衰 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 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 之路也逐渐消亡了。 2017/11/25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睦邻友好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 不是跟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在刻意竞 争东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这么一个形象的概念,使得人 们知道中国和东盟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友谊,当时的丝绸之 路给彼此带来了友好和发展,现在面对世界经济、政治的 变幻莫测,邻里之间加强合作,加强了解增进友谊十分必 要。但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的挑战是不容忽视的。
外交上,奥巴马政府积极介入东海南海争端,并拉拢 印度牵制中国,美国将东海,南海争端作为其推进 “亚太 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抓手,积极介入东海南海争端,利用 其在舆论、规则等方面的优势,就断续线、南海行为准则、 防空识别区等问题上施压中国,炒作“中国海上威胁论”。
军事上,美国提出两个60%的军力部署目标,即在2020 年前将 60%的海军军舰、海外 60%的空军力量部署到亚太 地区; 提出 “空海一体战”,谋求空、海、陆、天、网 “五位一体”的军力体系; 推动军力部署调整,将兵力向 第二、三岛链转移,增强战略纵深,对冲中国日益增强的 反介入和区域阻止能力; 酝酿并着手将最先进的海空装备 部署到亚太地区,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威慑力。
中国要更好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六大战略支点: 一是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建设海上丝绸 之路提供便利的投融资支持。 二是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为建设海 上丝绸之路提供长远的制度支持。 三是打造中国 - 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为建设海上丝 绸之路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以经贸发展促进睦邻友好关 系的发展,缓解东海和南海的紧张局面,瓦解“中国威胁 论”的同时,向世界彰显中国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战略主 张,重塑南海丝绸之路。 四是适时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为建设海 上丝绸之路扫除合作伙伴的后顾之忧。 五是推动沿线地区发展港口经济和自由贸易园(港)区, 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先行先试的载体。

海上丝绸之路名词解释

海上丝绸之路名词解释

海上丝绸之路名词解释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在古代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进行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交通通道。自汉代起,中国开始通过海上贸易与西方世界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连接中国与西亚、东南亚、印度等地的海上贸易网络。此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繁荣发展,成为古代世界的重要贸易通道之一。

该名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 海上:指的是通过海洋进行交通和贸易活动。海上交通相较于陆上交通具有更大的运输能力和贸易潜力,能够跨越长距离进行贸易活动。

2.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与中亚、西亚等地之间通过陆上贸易进行的交流通道。丝绸之路最早起源于汉代,起初主要是由汉朝统治者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建立友好关系并进行贸易活动。后来,丝绸之路逐渐拓展至西亚、东南亚、印度等地区,成为汉唐时期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

3. 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传至各个国家,同时来自各国的商品、宗教、艺术等也通过此通道传至中国。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推动了不同文明的融合和发展。

4. 地理范围: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理范围较广,涵盖了从中国东南沿海至中东、非洲东岸,再至东南亚、南亚和印度尼西亚等

地的海域。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这些地区的商贸往来更加便利,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也随之而来。

5. 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对参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此通道进行的贸易使得商品和财富在各国之间流动,从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起点徐闻县是广东最早的县治之一,远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经设置。它位于雷州半岛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汉武帝极力开辟海上交通,致力于海上各国往来。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汉朝终于先后开辟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

1.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

2.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

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公元前114年)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贸易信道--陆上"丝绸之路"。

历史渊源

我国自古以丝绸(Seres)闻名于世,古希腊人把丝叫作ser,就是从"丝"字读音而来的,"Seres"(制丝的人)以后被引申为产丝的地方--中国。古希腊人曾把中国称为赛里斯(seres)。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丝绸远销至大秦(即罗马帝国),但要经过亚洲西部古国安息(占领有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商人转销。罗马人希望能找到海上信道至中国。汉武帝时,大秦国曾入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大秦国贡花蹄。其色骏,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①。

汉代的徐闻口岸具体地点有讨网港、磨丰港、博涨港、沓水港、三塘四塘港、三墩港、港头港、新地港、鲤鱼港一带,面积很大,码头众多。古谚有云:"欲拨贫,诣徐闻"。意思是要脱贫致富,就到徐闻去。可见当时是一个多么繁忙兴旺富庶的商业港口。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海船经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实写照。即自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往南海通向印度和斯里兰卡,以斯里兰卡为中转点。中国从此处可购得珍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等。中国的丝绸(杂缯)等由此可转运到罗马,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现状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3条,一条是东线,经由黄海、东海到朝鲜半岛和倭国。一条是南线,经由南海到爪哇国,也就是现代的印尼。一条是西线,经由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通往阿拉伯世界、非洲和欧洲。

现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较之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已有很大不同。近海的所谓丝绸之路,比如东线的朝鲜半岛和倭国,已在陆地安全的覆盖范围,不在多大的关切之列。

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已不仅具有单纯的通贸意义,在人类陆地资源逐渐枯竭,陆地空间已经定型的基础上,海洋资源、海洋空间、海洋利益逐渐突出,成为大国竞相角逐,战略储备的焦点。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汉朝就派出船队远航南海和印度洋,打开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海上往来的大门,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从此以后,满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精美物品和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美好意愿,一路向南、向西,活跃了沿线各国经济,传播了中华文明,同时也带回了沿线各国的香料、药材、玻璃和思想文化等文明成果。

中国元代杰出的民间航海家汪大渊两次从泉州出海,遍访菲律宾诸岛、文莱、加里曼丹、爪哇及印度洋诸地,归国后写下了他的身历亲见,使当时的中国人得以真实了解各国的山川、土俗、风景和物产。在当时的中国闽南地区,家家户户都有“鸡公碗”。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鸡公碗”漂洋过海,成为东南亚国家人民喜爱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成为中国与沿线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和沿线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人类交流交往、文明互鉴的不朽传奇。

三、阿拉伯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

公元8世纪中叶,中国的杜环去过阿拉伯地区,足迹远至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经行记》,为中、阿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

海上丝绸之路大约兴起于公元9世纪初,这也是维系两种文明交流的纽带。

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由巴士拉与希拉经海路驶进中国的广洲港。之后,他们对于中国风土人情的大量的叙述,使得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此类故事或许也为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提供了与中国有关的素材。

阿拉伯人先进的医药知识大大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中国今天所能使用的中药,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穆斯林商人与医药学家从阿拉伯、波斯与印度等地引进的“海药”(唐代官员已经开始用文字记载这些影响)。

四、郑和下西洋

郑和奉明成祖朱糠之命,率28000人的船队出使西洋诸国,拉开了七下西洋的序幕。郑和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航迹遍布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非洲东海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船队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航线延伸之远,均堪称世界航海史及中外交流史上的奇迹。600多年来他的美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郑和也已成为和平友谊的象征。郑和下西洋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传播了中华文明、增进了中外经贸往来、构建了有利于东南亚和平发展的国际秩序,并将“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鼎盛时期。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他基于历史,着眼于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10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首次提出中国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称东南业地区自占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组。在回顾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脉络时指出,“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每次都到访印度尼西亚群岛,足迹遍及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留下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许多都传诵至今”。显然,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壮举。因此,对郑和下西洋的得失进行深入探析,无疑将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深刻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