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磁县北齐元良墓

合集下载

磁县出土北齐愍悼王妃李尼墓志

磁县出土北齐愍悼王妃李尼墓志

磁县出土北齐愍悼王妃李尼墓志

张利亚

【期刊名称】《文物春秋》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磁县出土北齐愍悼王妃李尼墓志张利亚1978年磁县城西京广公路拓宽时,在县城西南申庄乡驻地向北20米公路东侧发现古墓一座。磁县文化馆文物工作者进行了抢救清理。墓室为砖砌单室,墓顶呈穹窿状,壁画全部脱落。出土石制灯台四个,墓志一合,高宽各74.5厘米,2...

【总页数】3页(P76-77,83)

【作者】张利亚

【作者单位】磁县文物管理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北齐逢哲墓志出土地点辨正 [J], 李森

2.魏碑探微——《任城王妃李氏墓志》析 [J], 原野;雨辰;

3.新见北齐李礼之、李倩之墓志及相关问题考论 [J], 张同利;

4.新见北齐李礼之、李倩之墓志及相关问题考论 [J], 张同利

5.山东高唐出土元代宣使李处贞墓志考释 [J], 裴一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省名胜古迹

河北省名胜古迹

河北省名胜古迹 跨地区: 小五台山 在蔚县、涿鹿县境内。小五台山为太行山系北支,由相连的5座山峰组成。峰顶似平台,又称五台,为区别于山西五台山,故名小五台山。其中东台最高,海拔2882米,为河北省群山之首。气候温凉,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山高林密,水草丰盛,洞穴棋布,为各种禽兽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于木兰作诗碑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与隆化县交界之碑梁顶。是当年清帝去木兰围场必经之地。山势雄伟,景色绮丽,林木茂密。碑居高临下。碑身高2.82米,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碑文为五言古诗,题《于木兰作》为乾隆帝汉文手书。 保定市 大慈阁 在保定市区中心。 莲花池 在保定市区中心。 临漪亭 在莲花池水中央。 水东楼 在莲花池园内正东。 观澜亭 在莲花池园内水东楼西南假山上。 君子长生馆 在莲花池园内正西。 寒绿轩 在莲花池园内南塘南岸。 高芬轩 在莲花池北面、洒然亭之东。 淮军公所 在保定市体育场街东侧。 直隶总督署* 在保定市南市区裕华路。 钟楼 在保定市裕华东路西段路北侧。 涿州市 云居寺塔 在涿州市内东北隅。 智度寺塔 在涿州市内。 汉昭烈帝庙 在涿州市涿州南偏西7.8公里楼桑庙。 商代遗址 在涿州市东南高官庄。 刘备故里 在涿州市涿州南偏东8.4公里大树楼桑村。 张飞故里 在涿州市南松林店镇。 郦道元故里 在涿州市涿州东南3.5公里东道园村。 古岐沟关遗址 在涿州市西南南马村乡岐沟村。 西管头汉墓群 在涿州市南皋店乡。 定州市 定州汉墓群 分布于定州市区周围、唐河和孟良河之间。 开元寺塔* 在定州市南门内。 静智寺塔地宫 在定州市内。 净众院塔地宫 在定州市内。 大道观 在定州市内。 文庙 在定州市内。 考棚 在定州市内。 著名音乐家、革命烈士张寒晖纪念馆 在定州市内。 杜茂墓、赵熹墓 在定州市南邢邑镇。 安国市 安国药王庙 在安国市南关。 伍仁桥 在安国市区南12公里的伍仁桥村。 元戏曲家关汉卿故里及墓 在安国市祁州南13公里伍仁村。 毛泽东视察纪念馆 在安国市祁州东北2.5公里淤树乡八五村。 高碑店市 开善寺 在高碑店市旧城址东北隅。 “燕南赵北”4字碑 在高碑店镇。 满城县 满城汉墓* 在满城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陵山主峰东坡。 张柔墓 在满城县城北8公里的月明山下。 抱阳山 在在满城县东顺民乡。 晋建方顺桥 在满城南偏西20.1公里。 曹仙洞 在满城县西北坎下乡境内。 夜借商周遗址 在满城县东大册营镇。 清苑县 地道战遗址* 在清苑县城南15公里的冉庄村。 阜平县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十六国墓葬

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这期间,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部地区,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调敝,反映在埋葬方面,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与秦汉墓比较,已大为逊色。曹魏西晋的统治者,迫于经济困难,无力营建宏大陵寝,又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往往“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设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考古探觅较难。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1915 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龙藏、驹井和爱等人先后多次在辽阳一带发掘汉魏晋壁画墓。1944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佛爷庙墓地发掘十多座魏晋墓。还有,自本世纪初以来,魏晋墓志不断在洛阳出土,其中有晋贾充妻郭槐墓志、武帝贵人左棻墓志、晋中书侍郎荀岳夫妇墓志。这些墓志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魏晋墓,特别是西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不断被发现,就北部地区来说,河南的洛阳、偃师、郑州、延津、焦作、安阳、南阳,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北京市,山东的苍山、诸城,辽宁的辽阳、北票、锦州、义县、旅顺、朝阳、本溪,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永昌、武威、崇信,青海的大通,新疆的吐鲁番,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墓葬。在这个时期的大中型墓中,往往有纪年墓砖或其他带有纪年的器物随葬,还有记录墓主姓名身份的碑形墓志、印章和壁画题记,这些都为墓葬断代、器物编年以及墓主身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先秦两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

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

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

:磁县遗址发掘报告下七垣磁县哪里出土过文物河北省磁县八里冢文物磁县地图高清版

篇一:邯郸考古文化

从考古了解家乡的历史

--河北省邯郸地区的考古发现

根据中国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可以断言中国考古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

考古到底是什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味地寻求文物宝藏?还是依附于历史,以期拨开迷雾见真相?……

我家在河北邯郸,邯郸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历史遗迹,还有更多的考古发现,其中有名的是: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赵王城遗址的发现———两千年前,赵王城王宫城垣内侧普遍建有防雨排水设施。目前已基本搞清了遗址内防雨排水附属设施的形式、结构与功能。这些发现在东周考古城市发掘中尚属首例。赵王城遗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保单位,是赵邯郸故城遗址的宫城部分,现保存有大部分的地面城垣遗迹,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遗址中至今保存最好的典型标本。两千年前城垣内侧建有防雨排水设施,主要包括3种类型,即铺瓦、排水槽道、散水面。铺瓦存在于城垣内侧台阶面上,排水槽道是用陶制排水槽修建的坡

道状水道,散水面在城垣两侧,用卵石铺设。铺瓦、排水槽道、散水面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起城垣的防雨排水功能,可保王宫免于水患。同时,考古人员还在都城墙体发现了加固痕迹,这是城垣建筑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遗址城垣系夯土筑成,在赵王城遗址西城南垣墙体内侧壁面上,发现了清晰的麻布纹印痕,表明当时人们通过捶打夯土表面的方式使城墙更加坚实。麻布

印痕则说明,当时的人可能使用了麻布来增加墙体的纤维含量,使城墙更加结实,考古人员还在赵王城遗址南垣以南约1000米处的郑家岗附近,发现了东西走向的外围壕沟系统,总计三道壕沟构成了当时的重要防御系统。这次发现对研究古人的建筑形式有很大帮助。

晋阳地区北齐墓葬陶俑首服

晋阳地区北齐墓葬陶俑首服

晋阳地区北齐墓葬陶俑首服

作者:高丁丁车环宇

来源:《大众考古》2020年第12期

在古晋阳地区(今山西太原),考古工作者发掘整理了大批北齐时期的墓葬,诸如徐显秀墓、娄睿墓、张海翼墓、贺拔昌墓以及厍狄回洛墓等都是其中较为知名的。在这些墓葬随葬品

中所占比例极大的陶俑为我们窥探北齐时期人们的衣冠服饰、风俗习惯提供了可能。仅仅存在二十余年的北齐政权虽然如昙花一现,但其上承北魏,下接隋唐,是华夷杂糅、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北齐作为北魏的文化承接者,不仅继承了鲜卑民族豪放洒脱、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更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三十余年的成就中汲取汉文化的精华内容,这从晋阳地区出土的北齐墓葬陶俑首服类型便可窥一斑。陶俑不仅穿戴有翻耳扇护颈长裙风帽、无沿翻耳扇风帽、三棱风帽、厚卷边圆顶风帽及其他类型的鲜卑传统胡帽,亦出现了小冠、笼冠、幞头和头巾等中原汉族常戴之首服。此外,扎有辫发的陶俑亦有发现。这些丰富多彩、华夷杂糅的首服类型说明了这一时期汉文化与鲜卑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不断融合,正因如此,北齐为后世隋唐注入了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文化因子。

作为塞北游牧民族,鲜卑人时常面临风沙、严寒的侵扰,为了保护头颈等重要部位,在日常着装中鲜卑人对帽有着特殊需要。同时代南朝王融在《上疏请给虏书》中对鲜卑人有以下描述:“冠方帽则犯沙陵雪,服左衽则风骧鸟逝。”

晋阳地区出土的北齐穿戴风帽陶俑多将避风防雪的耳扇翻起,垂裙的材质也显轻薄,可见其入主中原后,鲜卑风帽的外形等虽然保留,但其装饰性已大于实用性。关于帽的形制,《隋书》中有云:“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晋阳地区所见北齐风帽主要有下列几类。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作者:邢琳杨爱芹

来源:《丝绸》2020年第03期

摘要: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文化融合,各地出现了多种阶段性、地域性服饰风格。为了还原河北地区在北朝时期的女性服饰体系,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文章以河北磁县东魏、北齐皇室墓葬中出土的壁画、陶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物对比、结构可行性分析等方法,揭示这一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款式特征。研究表明: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地区“汉化胡服”较为流行,曾出现过15种女子服饰款式和5种首服样式,为梳理河北地区地方服饰发展脉络及华北地区服饰文化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东魏北齐;壁画;陶俑;女子服饰;河北

Abstract: Duri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regimes were split and the culture was integrated. Multiple kinds of phased and regional clothing styles appeared in various places. In order to restore women’s costume system of Hebei i n th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nd further explore its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the murals and pottery figurines unearthed from thetombs of Eastern Wei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in Linxian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were chosen as the objects of study,and the women’s costume style features in Hebei

民国《磁县新出魏齐墓志本末记》碑考

民国《磁县新出魏齐墓志本末记》碑考

志本末记》(以下简称《本末记》)。记文重点记述了民国初年磁县所出八通魏齐墓志的发现

和流传情况,并结合新出墓志,详细考证了邺城故址所在,对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碑志出土情况和研究北朝墓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记文后附有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多位文化界和政界名流的观碑跋语,这在其他碑志上十分罕见。本文从记文入手,结合文献史料,对《本末记》的主要内容、镌刻背景、流传情况以及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等进行考述。

一、碑文内容概略

《本末记》碑横79.4厘米,纵47.1厘米,

厚16.5厘米,现已断裂为三段。记文以八分

隶书体写成,69行,满行22字,共1465字。

囿于篇幅所限,全文请参见

《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粹》[1]。记文首题“磁县新出魏齐墓志

八方,盖六方)墓志的发现及购归奉天教育会的情况,并对当时“故物”盗买泛滥成灾,而当政者“不问乌呼事之所关”的情形表示愤慨,担忧“不十年后而中国相传之故物必至荡然亡佚”,内心“殊可痛也”。按照记文的记述,磁县出土的八通墓志分别是东魏华山王元鸷墓志、东魏华山王元鸷妃公孙甑生墓志、东魏吴郡王萧正表墓志、北齐梁伽耶墓志、东魏侯海墓志、东魏张满墓志、北齐西阳王徐之才墓志、北齐连公妻邢阿光墓志。其中,侯海、张满、徐之才、梁伽耶、邢阿光墓盗掘于民国元年(1912),墓志在准备运往安阳时被截获。萧正表、公孙甑生墓盗掘于民国二年(1913),元鸷墓盗掘于民国三年

(1914)。在记文的后半部分,撰文者王树结合北齐徐之才墓志、东魏元鸷及妃公孙甑生墓志的详细出土地点,考证了邺城故址所在,认

图一观碑跋语

邯郸八景

邯郸八景

邯郸八景,邯郸竟然这么有名!!!!!!北京城 2014-04-13 13:38:49 邯郸八景,你去过几个呢? 1.武灵丛台、七贤祠、赵王城遗址、赵王陵 武灵丛台,中国百家名园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距今有2300多年历史,相传是赵武灵王为阅兵赏舞所建。由唐颜师古《汉书注》中“连聚非一、故名丛台”而得名,古人曾用“传闻宫苑似蓬莱,丛台高耸云霄外”来描绘它的宏大壮观,是当时声名鹊起、备受诸侯国羡慕的胜景。1750年乾隆皇帝巡幸江南时路过邯郸登上丛台就曾诗兴大发,亲笔书写了题诗一首,如今就摆放在丛台的楼台之上。1961年郭沫若先生视察邯郸市登上丛台,看到乾隆的诗碑时也诗兴大发,提笔写下和乾隆诗的七律。1959年,周恩来来邯郸视察时也曾登上丛台。 七贤祠是为纪念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廉颇、蔺相如、李牧和赵奢而修建的祠堂。 赵王城遗址,位于邯郸市西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最为完好的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王陵,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邯郸市区20公里,属三陵乡,是战国的帝王陵寝。是河北省乃至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王陵。此陵墓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虽经23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社会人为损坏,地面建筑只存遗址和碎砖烂瓦,但其整个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 2.铜雀台遗址、邺城遗址、邺城博物馆 铜雀台位于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18公里处。三国时期曹操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因历代名人题咏甚多而名。 邺城遗址是中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都认为邺城是中国都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对于亚洲都城有重要的影响。曹魏的邺北城形制影响到了北魏的都城洛阳,北魏洛阳都城影响到东魏、北齐的邺南城,邺南城影响到隋的洛阳城和大兴城,大兴城又直接影响到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又是日本奈良时期的平城京都的模本。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北吴庄邺城城墙附近发现了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 临漳邺城博物馆位居邺北城北延长线上,整个博物馆由城楼、城门和城墙共同组成。博物馆的外形是仿造邺南城的正南门朱明门而建,具有浓郁的汉风。院内是六面浮雕墙,展示的是曹魏都邺、石虎阅兵、冉闵都邺、慕容三杰、东魏高欢、北齐高洋等六朝古都邺城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广府古城、弘济桥

磁县北齐高洋壁画墓(下)

磁县北齐高洋壁画墓(下)

磁县北齐高洋壁画墓(下)

作者:郝建文

来源:《当代人》2009年第08期

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了极大发展。从文献中可知,北齐画家曹仲达、杨子华等名声显赫。

曹仲达是西域曹国人,绘画造诣极高,其“曹衣出水”和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齐名,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关杨子华,《历代名画记》有这样的记载:“尝画马于壁,夜听啼啮长鸣,如索水草;图龙于素,舒卷辄云气萦集。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当时,在邺中的北宣寺和长安的永福寺都有他的画作。

像在高洋皇帝陵墓中绘制壁画这么重要的工程,理所当然由皇宫御用画家来承担,那么,壁画中一定会有这两位大师的手迹吧。

高洋皇帝墓中壁画的绘画水平不愧是一流的,壁画中的百余位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在北齐这个以鲜卑族为中心的贵族政权里,除了汉族官吏外,还有大量的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官吏,所以,壁画中有相当比例的,是一些典型的高鼻、高颧、浓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社会现状。

画家在用线上,极为灵活。天上的神禽异兽,线条豪放洒脱,粗细变化明显,笔与笔之间的来去,连贯呼应,一气呵成,成功表达了凌空翱翔的感觉。地上的仪仗人物面部刻画细腻、生动传神。如眉毛的描绘,先用一条略粗的线作眉毛的造型,然后顺眉形走向,依眉毛长势用细笔勾描,看上去十分真实;眼睛的画法,则是先用淡墨勾勒,再以重墨复勾上眼皮、点眼球;鼻子多用淡墨勾勒,然后用重墨点鼻孔。人物的服饰线描匀细流畅,富有弹性,如同“高古游丝描”,洋溢着秀劲古逸之气。整座墓的壁画用笔挥洒自如,毫无矫饰,众多形象如人物、神灵、禽兽等,彼此呼应,浑然一体。静下心来细细观看,你能体会到苏轼看到吴道子壁画时“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感慨。

河北磁县发现东魏皇族元祜墓

河北磁县发现东魏皇族元祜墓

中国文物报/2007年/7月/11日/第002版

新闻

河北磁县发现东魏皇族元祜墓

朱岩石何利群

本报讯受河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办公室的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队于2006年9月至今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的磁县北朝墓群进行了发掘。

磁县北朝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考古队与磁县文物保管所曾于1986年对磁县北朝墓群进行了调查编号。确认北朝墓群总计有125坐北朝墓。此次发掘的M003是勘探南水北调渠线新了解到的北朝墓葬之一。经过发掘清理得知。磁县北朝墓群M003是东魏皇族元祜的墓葬,该墓未被盗掘,随葬品组合完整,墓室残存壁画格局基本清晰。

M003位于磁县县城南约9公里,京广铁路之西1.1公里处。M003属于北朝陵墓群南部的一座墓葬,它东距邺城遗址7公里,西北距天子冢(北朝墓群M35,传为东魏孝静帝之陵墓)约3.5公里。M003在地表上尚残存少量封土,高约1.8米。封土被大量现代坟叠压。发掘过程中曾搬迁现代坟墓10余座。

M003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构成,全长约25.5米。墓葬坐北朝南。墓道之北为过洞,洞口立面上方绘有壁画,表现的是有人字棋结构的建筑。土过洞顶部作券顶形。底部与斜坡墓道衔接,坡度相同。过洞与甬道之间有一长方形竖穴天井。天井开口部形状不甚规则,有曾经坍塌的迹象,底部也为斜坡状,与过洞地面坡度一致。天井北端设立封门墙,由三重砖构成。封门墙北侧为甬道和墓室。甬道为券顶形土过洞结构,甬道人口上方的立面有残存红彩,推测原有壁画,但因封门墙的挤压,内容已无法辨识。甬道北侧券顶与墓室顶部一同坍塌,底部为水平地面。甬道北端设立有封门墙,由三重砖构成。土洞墓室近方形,顶部塌落,推测原为直壁、穹隆顶结构;墓室大部分地面平铺青砖。四壁残存有壁画;墓室面积约22平方米;墓室地面距北朝地面深达9.2米。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

5 kinds of head clothing style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further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lothing
in Hebei and the cultural mechanism of clothing in north China.
kinds of phased and regional clothing styles appeared in various places. In order to restore women’ s costume system of Hebei
in th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nd further explore its formationꎬ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ꎬ the murals and
JOURNAL OF SILK 丝绸
第 57 卷 第 3 期
历史与文化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
邢 琳1 ꎬ 杨爱芹2
(1. 河北美术学院 服装学院ꎬ石家庄 050000ꎻ2.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ꎬ石家庄 050000)
摘要: 南北朝时期ꎬ政权分裂ꎬ文化融合ꎬ各地出现了多种阶段性、地域性服饰风格ꎮ 为了还原河北地区在北朝

北齐壁画墓的考古学

北齐壁画墓的考古学

历史研究价值
揭示古代社会生活
北齐壁画墓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 、战争与征服等历史场景,为研究北齐时期的社会文化提 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补充正史记载
由于历史文献对某些事件的记载可能不完整或缺失,北齐 壁画墓中的图像和文字可以作为补充,为历史研究者提供 新的线索和证据。
揭示外来文化影响
山西太原南郊金胜村北齐壁画墓
总结词
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北齐时期的墓葬形制、 丧葬习俗及壁画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详细描述
1983年,山西省太原市南郊金胜村的北齐 壁画墓被发掘。该墓葬形制为前后室墓,前 室四隅券进式穹窿顶,后室砖砌单券顶。墓 内壁画保存较好,内容有墓主人像、鞍马仪 仗、鼓吹图等,是研究北齐时期丧葬习俗和 壁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重要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北齐壁画墓,考古学家们了解了北齐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情况。
通过对壁画的风格和技巧的研究,考古学家们了解了北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水平 和特点。
通过研究北齐壁画墓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考古学家们了解了北齐时期的历史事 件和社会风貌。
03 北齐壁画墓的艺术风格与 特点
壁画内容与题材
构图巧妙
构图布局巧妙,空间感和 透视感强烈。
文化交流与影响
佛教艺术交流
北齐壁画墓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印度和西域 佛教艺术的影响。

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 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方面,文物同样具有特殊价值。在研究 中只依靠文献资料,只作文字描述,不易给人一个形象概念,若增加文 物史料,插图与文字配合,人们一看就清楚了。人们从古建筑、绘画、 雕塑等形式上,就比较容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
(二):文物的作用——借鉴作用
❖ 文物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发展新的科 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需要从文物中不断吸取 营养。割断历史,不在前人创造的文化财富 的基础上去创新和发展,是空谈发展。
文物的借鉴作用—借鉴与促进艺术发展
❖ 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借鉴。任何时代、任 何地域的文化艺术都是在学习前人积累的知 识和文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 书法、绘画艺术,就是在学习前人作品(许多 已成为文物)、借鉴前人优点的基础上,创作 出具有时代风格和个人艺术风格的。书法、 绘画艺术的发展是这样,其他文化艺术也莫 不如此。
文物的借鉴作用—借鉴与发展的见证
❖ 文物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该时期科 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水平的见证。如果把 某类文物按时代顺序排列起来,研究分析它 们的形式和内涵以及所储存的信息,就会发 现后者往往吸收了以前历史时期的优点,具 有当时时代的特点或风格。不同历史时期所 产生的各种文物,从总体来说,其本身就是 不断借鉴、发展的实物见证。
❖ 至于现代的遗物、遗迹,是否确定为文物,要视其 是否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纪念价值而定,如若具有纪 念价值也属于文物。因而就整体而言,文物应是具 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遗物、遗迹。

晋阳出土北齐墓葬中军人武士形象陶俑的服饰及其研究

晋阳出土北齐墓葬中军人武士形象陶俑的服饰及其研究

太原古称晋阳,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故城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古城营村、东城角村、南城角村、南北瓦窑村、罗城村以及附近区域。魏时高欢于此置大丞相府,时称“霸府”,高洋代魏建齐后称为“别都”“下都”。北齐一朝,晋阳成为国都邺城之外的另一个政治中心,与邺城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制,故晋阳一带,冠盖云集,辐辏遍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北齐贵族及高级官吏死后葬于晋阳者不在少数,这些高级墓葬多随葬精美的陶俑,携带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今人研究北齐一朝物质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笔者对北齐军人形象的认知,多来自墓葬出土陶俑及壁画,他们有一种特有的北方气质,这种北方气质超过了匈奴人、契丹人、蒙古人、突厥人,也超过了狂野的哥特人与能征善战的日耳曼人。战争中的北齐军队表现出一种规范与约束,每次看到北齐墓出土军人武士形象的陶俑和墓葬壁画,都能感受到这样一种特有的气质,这种特有的军人气质只有近代丹麦、瑞典的重甲骑士与黑袍的条顿骑士有类似的感觉。因为北齐的皇帝一个比一个荒唐,而北周屡次进攻都被击败,靠的就是这样一支“铁军”。

北齐的优秀将领,如斛律光、高长恭一个个都死在内部权力斗争中,高纬亲征的时候,朝政已经是乱得一塌糊涂的北齐,依然攻克了晋州,使北周震动,接着又攻破平阳,可惜高纬贻误战机。和周武帝对决时,北齐军队也毫不示弱,因高纬开溜,群龙无首才败北。晋阳保卫战,北齐军队拥立高延宗,几乎杀死周武帝,然而太过骄傲,醉酒而败。晋阳都城丢失后,邺城的十数万军队依然决心死战,可惜高纬真是自作孽,临台大笑,自乱阵脚后又

河北盐山出土北齐□忝墓志

河北盐山出土北齐□忝墓志

作者: 王志斌[1];张长发[2]

作者机构: [1]盐山县文保所;[2]盐山县文保所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70-70页

主题词: 墓志;盐山;北齐;河北;正方形;墓主;塌陷;拆除;东北;古墓

摘要: <正> 1974年6月,盐山县刘范乡蔡八里村村民,在距村东北200多米处的古无棣沟北面拆除早年一塌陷古墓时,于墓底发现墓志一方。县文保所闻讯后,派人赶到现场,随即将墓志带回。现该墓志收藏于盐山县文保所。墓志青石质,正方形,边长40、石厚9厘米。阴刻,带界格,志铭14行,行6至17字不等,正书,208字(图一)。据志文,墓主人死于大齐武平五年(574

北朝墓群巡礼世祖武成皇帝疑冢

北朝墓群巡礼世祖武成皇帝疑冢

接《北朝墓群巡礼·残冢守傲心》

从大冢营村离开后,我们前往了滏阳营村西北方向,准备寻找下M26,27和28。

关于此三冢的推测,我猜想可能会是高湛的永平陵,以及一些与高湛有关,如妃嫔、早薨的子

嗣这类的人物,当然还有可能会是功臣。

之所以认为M28是高湛的永平陵,其实在写落花青冢M105时已经叙述过。一来是感觉磁县

滏阳营,大冢营以及湾漳这一片是北齐的核心地带,二来则是因为永平陵北当初应该有一冢是

高湛之子高绰的葬地(相关阅读:《北朝墓群巡礼·落花青冢葬了谁》)。

前一次来邺城,我们对滏阳营东侧所见的大冢印象深刻,感觉很可能是帝王级别的墓,但由于

其北侧过于空旷,与M28正北恰好有M105有明显区别,所以最终,我们将滏阳营东侧的疑

似M22或M23的大冢归为可能是高演的文靖陵,而将M28暂定为是高湛的。

M28位于滏阳营村西北的田地之中,其南朝还有M26与27两个冢茔。

2018年8月14日,因为前一夜雨水造成的地面积水与凹凸,滏阳营村一带的道路坑洼难行,前往之时好不容易开到接近M26附近的我们,不得不改为了徒步寻找。

而此刻,车子似乎出现了些故障,车头下方滑下的刮板,让我们有点不太确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不过走陵事大,已经到达了M26附近的我们放弃了研究车子的问题,准备先直奔田野之中,

看完再解决。

8月的田野,青纱帐遮挡着视野所及,好在周边的电线杆成了指路之物,让我们寻访时不至于

在道路消失的尽头迷失方向感。

沿着电线杆钻进玉米地中,穿梭出来竟然已行至田的断面处。

前方是“悬崖”,向冢的路也因青纱的密集阻碍重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k.baidu.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