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磁县北齐元良墓

合集下载

唐宋前后几种革带的形制复原及称谓研究

唐宋前后几种革带的形制复原及称谓研究

挂佩件。柔软的织物大带可以直接打结 很大,特别以唐和辽代为多,几乎是男性 了不少难度。近几十年来,有一些出土带
系合,硬挺的革带则需要借助带钩、带 墓葬必备的随葬物之一。但由于带鞓(即 具相对完整的墓葬发掘报告中初步提及 扣辅助系合,并且还需在带身上安装若干 带身)主要由皮革及织物制成,难以保存, 了对革带复原的推想②,但是由于资料不
称为銙的构件方便佩挂,所以相对于大 出土时多仅剩下其上各种材质(玉、金、 足等种种原因,大多难以作出比较准确的
带,革带需要额外安装的附件更多,结 银、铜、铁、玛瑙等)的銙具,且大部分 推定。也有不少学者对革带进行了深入
构也更复杂。
在汉晋以前,革带主要通过带钩或一
端附有固定扣舌的带环(牌)进行扣系。
汉以后,另一种舌针有轴可活动的带扣逐
Yangmei Jianwu
Abstract : The Chinese ancient leather belt evolved to one tail type and tow tails type in late Tang dynasty, which used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 two types belts have several variations in Song dynasty and been used for a long time.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restoration and correct names of different belt types in Tang to Song dynasty. Key words : Tang Dynasty; Song Dynasty; Leather belt; Restoration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十六国墓葬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

这期间,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部地区,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调敝,反映在埋葬方面,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与秦汉墓比较,已大为逊色。

曹魏西晋的统治者,迫于经济困难,无力营建宏大陵寝,又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往往“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设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考古探觅较难。

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

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

1915 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龙藏、驹井和爱等人先后多次在辽阳一带发掘汉魏晋壁画墓。

1944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佛爷庙墓地发掘十多座魏晋墓。

还有,自本世纪初以来,魏晋墓志不断在洛阳出土,其中有晋贾充妻郭槐墓志、武帝贵人左棻墓志、晋中书侍郎荀岳夫妇墓志。

这些墓志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魏晋墓,特别是西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不断被发现,就北部地区来说,河南的洛阳、偃师、郑州、延津、焦作、安阳、南阳,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北京市,山东的苍山、诸城,辽宁的辽阳、北票、锦州、义县、旅顺、朝阳、本溪,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永昌、武威、崇信,青海的大通,新疆的吐鲁番,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墓葬。

在这个时期的大中型墓中,往往有纪年墓砖或其他带有纪年的器物随葬,还有记录墓主姓名身份的碑形墓志、印章和壁画题记,这些都为墓葬断代、器物编年以及墓主身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先秦两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北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地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尽一致。

河北省名胜古迹

河北省名胜古迹

村。 沧州市 清真北大寺 在沧州市内。 文庙大成殿 在沧州市内。 泊头市 清真寺 在泊头市(原泊镇)。 任丘市 鄚州古城遗址 在任丘市北鄚州镇。 扁鹊故里 在任丘市北鄚州镇。 颛顼城遗址 在任丘市任丘北19.5公里古州村。 阿陵县古城遗址 在任丘市东北陵城村。 黄骅市 郛堤城遗址 在黄骅市黄骅镇。 河间市 白求恩手术室旧址 在河间市北32.5公里的屯庄。 金代名医刘完素祠墓遗址 在河间市瀛州东南10公里中刘守村。 汉墓 在河间市北留古寺村和河间市西南果子洼村。 唐高丽城遗址 在河间市西榆林庄。 中华民国副总统冯国璋故里及冯氏墓 在河间市瀛州北11.4公里诗经村。 汉博士毛苌祠墓 在河间市瀛州北12公里郭家村乡三十里铺村。 毛公书院遗址 在河间市瀛州北12公里郭家村乡三十里铺村。 汉代中水古城遗址 在河间市瀛州南9.2公里龙华店村。 清代太平庄行宫遗址 在河间市瀛州南9.2公里龙华店村。 北宋吏部尚书张昭故里 在河间市瀛州东偏北31.2公里北司徒村。 沧县 沧州铁狮子* 在沧县旧州城内,距沧州市20公里。 杜林桥 在沧县杜林村。 清代名人纪晓岚故里 在沧县沧州西偏南28.8公里崔尔庄。 青县 献县 单桥 在献县城南6公里的单桥村。 大张庄天主教堂 在献县大张庄村。 明代牛鸾墓碑 在献县乐寿镇。 汉“阿武城”遗址 在献县西张村乡。 汉河间国国都乐成遗址 在献县乐寿东7.5公里河城街村。 东汉郭陵、慎陵故址 在献县南双陵村。 汉代中水城遗址 在献县乐寿西北15.7公里南皇亲庄。 东光县 东汉名将耿弇墓 在东光县东光东南22公里耿家圈。 海兴县 盘山子汉墓 在海兴县小山南端盘山子。 唐大将尤通墓 在海兴县苏基镇南6.2公里尤庄子村东。 盐山县 明建庆云文庙 在盐山县东南28公里庆云村。 泰山行宫 在盐山县东南28公里庆云村。 北朝古墓 在盐山县西南圣佛镇境内。 宋代碧霞元君祠台基遗址 在盐山县东南杨集乡百尺杆村南。 汉高城县故城遗址 在盐山县东部大傅庄乡境内。 战国齐堤遗址 在盐山县常金村。 肃宁县 秦武垣城遗址 在肃宁县肃宁东南9.2公里。 明代魏忠贤故里 在肃宁县宁东南14公里大张家庄。 南皮县 唐造石金刚 在南皮县城关东北隅。 西周尹吉甫墓 在南皮县城西南皮镇。 清代大学士张之洞故里 在南皮县西南双庙村。 古南皮城故址 在南皮县南皮东北5公里张三拔村。 吴桥县 孙膑石牛 在吴桥县西桑园镇。 唐槐 在吴桥县城。 范公墓 在吴桥县城。 古安陵县城遗址 在吴桥县桑园北7.5公里安陵村。 孟村回族自治县 唐沧州刺史程日华、程怀信父子墓 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东北4.5公里董林村北。 明吏部尚书王翱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作者:邢琳杨爱芹来源:《丝绸》2020年第03期摘要: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文化融合,各地出现了多种阶段性、地域性服饰风格。

为了还原河北地区在北朝时期的女性服饰体系,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文章以河北磁县东魏、北齐皇室墓葬中出土的壁画、陶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物对比、结构可行性分析等方法,揭示这一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款式特征。

研究表明: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地区“汉化胡服”较为流行,曾出现过15种女子服饰款式和5种首服样式,为梳理河北地区地方服饰发展脉络及华北地区服饰文化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东魏北齐;壁画;陶俑;女子服饰;河北Abstract: Duri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regimes were split and the culture was integrated. Multiple kinds of phased and regional clothing styles appeared in various places. In order to restore women’s costume system of Hebei i n th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nd further explore its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the murals and pottery figurines unearthed from thetombs of Eastern Wei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in Linxian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were chosen as the objects of study,and the women’s costume style features in Hebeiin this period were disclosed by document research,objectcomparison and structural feasibility analysis. The study shows that during Eastern Wei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Qi dynasty,"localization of Hu suit" was popular in Hebei area,with 15 kinds of women’s clothing styles and 5 kinds of head clothing style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further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lothing in Hebei and the cultural mechanism of clothing in north China.Key words:Eastern Wei dynasty and Northern Qi dynasty; mural; pottery figurine; women’s costumes; Hebei东魏、北齐两朝共计43年,以邺城(今河北临漳南部、河南安阳北部)为国都,地域包括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等地,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和鲜卑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

民国《磁县新出魏齐墓志本末记》碑考

民国《磁县新出魏齐墓志本末记》碑考

志本末记》(以下简称《本末记》)。

记文重点记述了民国初年磁县所出八通魏齐墓志的发现和流传情况,并结合新出墓志,详细考证了邺城故址所在,对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碑志出土情况和研究北朝墓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记文后附有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多位文化界和政界名流的观碑跋语,这在其他碑志上十分罕见。

本文从记文入手,结合文献史料,对《本末记》的主要内容、镌刻背景、流传情况以及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等进行考述。

一、碑文内容概略《本末记》碑横79.4厘米,纵47.1厘米,厚16.5厘米,现已断裂为三段。

记文以八分隶书体写成,69行,满行22字,共1465字。

囿于篇幅所限,全文请参见《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粹》[1]。

记文首题“磁县新出魏齐墓志八方,盖六方)墓志的发现及购归奉天教育会的情况,并对当时“故物”盗买泛滥成灾,而当政者“不问乌呼事之所关”的情形表示愤慨,担忧“不十年后而中国相传之故物必至荡然亡佚”,内心“殊可痛也”。

按照记文的记述,磁县出土的八通墓志分别是东魏华山王元鸷墓志、东魏华山王元鸷妃公孙甑生墓志、东魏吴郡王萧正表墓志、北齐梁伽耶墓志、东魏侯海墓志、东魏张满墓志、北齐西阳王徐之才墓志、北齐连公妻邢阿光墓志。

其中,侯海、张满、徐之才、梁伽耶、邢阿光墓盗掘于民国元年(1912),墓志在准备运往安阳时被截获。

萧正表、公孙甑生墓盗掘于民国二年(1913),元鸷墓盗掘于民国三年(1914)。

在记文的后半部分,撰文者王树结合北齐徐之才墓志、东魏元鸷及妃公孙甑生墓志的详细出土地点,考证了邺城故址所在,认图一观碑跋语王树还依徐之才墓志徐之才传月也。

八志十四石,于世亦何补,抱残守缺心,耿耿自千古。

己未正月十八日玉庵谈国桓题。

八志不朽,东园此刻亦不朽。

希哲王光烈识。

己未孟春再过沈阳,袁公洁珊得魏齐墓志八种,王晋卿先生为撰本末记既成,属余刻石,以存久远。

素性迂缓,屡行作辍,时有友人吴兴沈可象,沈阳金魁钧、李尚阳,利津张之谦,辽阳宋玉奎日日来访,促迫之,始得八十日蒇其事。

田野文物之石家庄古墓求识

田野文物之石家庄古墓求识

⽥野⽂物之⽯家庄古墓求识⼆〇⼀⼆年⼗⽉⼆⼗九⽇,受河北省⽂物局聘任为河北省⽥野⽂物保护⼯程专家,参与河北省四⼗三处⽥野⽂物保护⼯程中技术防范系统的策划、技术⽅案评审、施⼯监督指导、⼯程验收等⼯作。

四⼗三处⽥野⽂物包括:⽯家庄辖区中⼭国王陵、李⽒墓群、徐家郭汉墓群、各⼦汉墓群;张家⼝辖区代王城墓群、太⼦梁墓群、⽼农湾墓群、赵有窑墓群、耿家屯墓群、梳妆楼元墓、杨洪墓;保定辖区防陵汉墓、影三郎墓、半壁店墓群、总司屯墓群、张柔墓;承德辖区⽯⽺⽯虎墓群;廊坊辖区龙冢、齐疙瘩汉墓;沧州辖区献县汉墓群;衡⽔辖区中⾓汉墓、⼤冯营汉墓、西元头汉墓、东黄城墓群、西寨⼦古墓、双冢汉墓、⾼⽒墓群、封⽒墓群、孔颖达墓、窦⽒青⼭墓;邢台辖区左村古墓、冢⼦村古墓、西镇李⽒墓、朱正⾊墓;邯郸辖区三陵墓群、温窑陵台、插箭岭墓群、林村墓群、紫罗古墓群、⽅头固冢、张北庄桥墓群、磁县北朝墓群、万堤古墓等。

⼗⼀⽉⼆、三两⽇,与⽯家庄市⽂物局、中标承建公司共同就⽯家庄辖区⽥野⽂物进⾏了现场勘察和风险评估,也再次被数千年的空间信息传承所震撼。

以我个⼈学识并查阅相关史料,所得基本情况如下:⼀、平⼭战国中⼭国王陵中⼭国王陵位于⽯家庄市平⼭县三汲乡。

虽然地域⼤致相同,但这⾥的中⼭国不是指汉朝分封皇⼦刘胜的中⼭国。

⽽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由⽣活在陕北黄⼟⾼原与蒙古⾼原交界处的少数民族“狄”⼈鲜虞部落在公元前388年建⽴的国家。

“狄”⼈鲜虞部落中的⼀部分在东周时期开始北上,到达恒⼭⼭脉转向东,进⼊太⾏⼭涞⽔、易县、蔚县盆地休养⽣息,逐步强⼤。

到中⼭国创建⼈恒公时期,乘周边强国晋国⼤乱,三家分晋之机,正式建⽴“中⼭国”,在现平⼭县三汲乡及灵寿县西部建都,都城名为灵寿城,历时80余年,共历5位国王。

该国强盛时期疆界北起现今保定涞⽔、易县⼀带,南到邢台柏乡、隆尧,西依太⾏⼭,东⾄衡⽔地区西部薄洛河地界,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

中⼭国王陵区域航拍图中⼭国由于是外夷⾃建之国,不是周天⼦分封⼦孙、功⾂的“姬姓之国”,为当时⽂⼈所不屑,正史中所遗资料甚少,直到1974年考古发掘,出⼟⼤量随葬品后才为史学界所重视。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探析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探析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探析董雪迎( 天津博物馆)摘要: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和邺城地区存在相似性的同时又具有较为强烈的地域特征,在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与葬式、墓葬壁画等方面均有表现。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的形成,可能受到了拓跋鲜卑旧俗和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与晋阳本地军政状况等密切相关。

东魏北齐政权结构决定了晋阳特殊的军政地位,进而可能影响了晋阳地区墓葬文化的形成;而晋阳与邺城两地既相似又不同的墓葬特征,可能是东魏北齐时期晋阳怀朔勋贵与高氏统治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又充满矛盾和斗争导致的。

关键词:晋阳东魏北齐墓地域特征邺城Abstract: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in Jinyang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Yecheng, but they also have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form of tombs, burial objects, coffins and burial system, tomb murals and other aspects.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in Jinyang area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old customs of Tuoba Xianbei and foreign cultural factor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in Jinyang.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determined the specia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tatus of Jinyang, which may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the burial culture in Jinyang. During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Huaishuo Xungui and Gao's rulers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but they were full of contradictions, which may result the similar but different tombs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inyang and Yecheng.Keywords:Jinyang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Y echeng东魏(534-550)北齐(550-577)时期虽延续时间较短,但已发现的墓葬数量较多,分布广泛,是研究北朝后期物质文化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材料。

磁县北齐高洋壁画墓(下)

磁县北齐高洋壁画墓(下)

磁县北齐高洋壁画墓(下)作者:郝建文来源:《当代人》2009年第08期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了极大发展。

从文献中可知,北齐画家曹仲达、杨子华等名声显赫。

曹仲达是西域曹国人,绘画造诣极高,其“曹衣出水”和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齐名,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关杨子华,《历代名画记》有这样的记载:“尝画马于壁,夜听啼啮长鸣,如索水草;图龙于素,舒卷辄云气萦集。

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

”当时,在邺中的北宣寺和长安的永福寺都有他的画作。

像在高洋皇帝陵墓中绘制壁画这么重要的工程,理所当然由皇宫御用画家来承担,那么,壁画中一定会有这两位大师的手迹吧。

高洋皇帝墓中壁画的绘画水平不愧是一流的,壁画中的百余位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

在北齐这个以鲜卑族为中心的贵族政权里,除了汉族官吏外,还有大量的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官吏,所以,壁画中有相当比例的,是一些典型的高鼻、高颧、浓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社会现状。

画家在用线上,极为灵活。

天上的神禽异兽,线条豪放洒脱,粗细变化明显,笔与笔之间的来去,连贯呼应,一气呵成,成功表达了凌空翱翔的感觉。

地上的仪仗人物面部刻画细腻、生动传神。

如眉毛的描绘,先用一条略粗的线作眉毛的造型,然后顺眉形走向,依眉毛长势用细笔勾描,看上去十分真实;眼睛的画法,则是先用淡墨勾勒,再以重墨复勾上眼皮、点眼球;鼻子多用淡墨勾勒,然后用重墨点鼻孔。

人物的服饰线描匀细流畅,富有弹性,如同“高古游丝描”,洋溢着秀劲古逸之气。

整座墓的壁画用笔挥洒自如,毫无矫饰,众多形象如人物、神灵、禽兽等,彼此呼应,浑然一体。

静下心来细细观看,你能体会到苏轼看到吴道子壁画时“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感慨。

壁画的着色主要是平涂和晕染兼用,多用矿物质颜料,色彩种类丰富,有朱砂、土红、黄、褐、赭、花青、石绿、黑、白等。

画家根据不同形象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颜色和采用不同的技法。

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

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

忻州简介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倚长城与大同、朔州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临太行与河北接壤, 南屏石岭关与太原、阳泉、吕梁毗连,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
忻州遗存丰厚,名山、秀水、雄关、古城集于一身,自然景观恢宏壮丽,人文资源悠远厚重,体现出多元文 化并存、各类景观竞秀、自然与文化和谐相融的特点。初步形成了以五台山为龙头的五大旅游景区。整个忻州好 比五行天地、五福圣境,被专家誉为“天人合一”的杰作。
经过近半年的考古发掘,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首次面向公众。这是中国目前现存面积最大的墓葬狩 猎图壁画。
2013年12月24日来自中国的12名顶级专家、学者在现场考察后,对壁画墓的学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 该墓葬的发掘对研究北朝晚期社会生活、绘画艺术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忻州简介
谢谢观看
墓道结构
墓道结构
九原岗北朝墓葬的墓道东、西两壁壁画自上而下各分为四层,其中第二层壁画绘制的狩猎图是中国现存面积 最大的,总面积约70平方米。所绘人物、动物形象生动,狩猎内容丰富。
狩猎图(局部) 第一层主体绘畏兽、仙人、飞鸟、神兽等形象,四周以流云、忍冬补白,其中有两个神 兽分别是《山海经》中记载的“驳”和“疆良”。“驳”是一种食虎豹的马,体形硕大,奋蹄疾驰,嘴里叼着一 只老虎,虎皮条纹清晰。“疆良”是一种食蛇的怪兽。第二层壁画内容均为狩猎图,狩猎内容丰富。在西壁第二 层壁画南部还出现两个中亚人的形象,人物眼眶深陷,鼻梁高挺,谢顶浓眉,胡须浓密。第三层为出行仪仗,所 绘人物大部为站立的武士形象,所有武士均佩弓箭;西壁南端为一骑马的少年人物形象,其前方为一只猎狗和一 只雄鹰正在捕杀兔子,少年右臂前伸似在指挥捕杀活动。东壁第四层因开挖盗洞已全部被毁;西壁第四层亦为站 立的武士形象。

北朝带具考

北朝带具考

北朝研究是古代史、民族史乃至考古学领域比较热门的讨论话题,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与之相对应的,北朝服饰也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除了散见于各种北朝史论著中的研究成果外,专门研究也不断涌现,其中,具有鲜卑民族特色的带具包括带扣和矩形动物纹牌饰备受关注,譬如孙机《先秦、汉、晋腰带用金银带扣》[1]、陆思贤《鲜卑族名与“鲜卑郭洛带”》[2]、乔梁《中国北方动物饰牌研究》[3]、潘玲《矩形动物纹牌饰的相关问题研究》[4]等论文均有详细探讨。

当北朝拓跋鲜卑定居汉族文化传统占主导地位的中原地区以后,其带具会产生什么变化?在整个中国带具发展史上占据什么地位?学界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文对北朝腰带的考察主要依据三种资料:一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腰带实物,这是研究北朝腰带最为直接的资料,但因布帛、皮革易朽,现存的腰带实物一般为装在腰带上的金属括结具及其他饰件;二是北朝时期的人物图像,包括考古调查、发掘以及传世的陶俑、壁画、金石雕刻、雕塑和卷轴画等资料,人物形象腰间所束暴露在外的带饰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三是与腰带相关的文字记载。

在综合三种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北朝腰带的形制及名谓进行考证。

1北朝时期的布帛带以布帛丝缕裁剪编织而成的布帛带为汉族传统的腰带形式,古时无论男女系裙束裤均用之。

一般裙带多连缀于腰际,裤子则以布帛带子系之,这种系束于外衣之内用来系裙束裤或扎系中衣的带子北朝时称“襻带”,亦可写作“攀带”,譬如新疆吐鲁番张洪墓出土高昌章和十三年(543年)随葬衣物疏载:“故黄绫裙一枚攀带具,故糸支绫裙一枚攀带具,故合蠡文锦袴一枚攀带具,故白绫中衣一枚攀带具……”[5]系束外衣者可分二种情形:一种为纯实用的布帛带,多见于武士、军卒、仆役、侍者等形北朝带具考文/宋丙玲北朝政权的建立者拓跋鲜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带具系统,定居中原以后,又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带具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带具文化,在整个中国带具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北齐壁画墓的考古学

北齐壁画墓的考古学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北齐壁画墓进行复制、记录和展示,既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 高保真数据,又可以通过数字化展览等方式向公众展示,增强公众对文物的认 知和保护意识。
传承方式与途径
传统工艺应用
将传统绘画和雕塑技艺应用于壁画墓的修复和复制过程中,可以传承古代匠人的技艺,同时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 借鉴和启示。
文化旅游推广
山西太原南郊金胜村北齐壁画墓
总结词
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北齐时期的墓葬形制、 丧葬习俗及壁画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详细描述
1983年,山西省太原市南郊金胜村的北齐 壁画墓被发掘。该墓葬形制为前后室墓,前 室四隅券进式穹窿顶,后室砖砌单券顶。墓 内壁画保存较好,内容有墓主人像、鞍马仪 仗、鼓吹图等,是研究北齐时期丧葬习俗和 壁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北齐时期,佛教盛行,艺术和 壁画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
北齐壁画墓是这一时期壁画艺 术的代表,这些墓葬中发现了 大量精美的壁画。
地理分布
北齐壁画墓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多个地区。 其中最为著名的两座北齐壁画墓分别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和河北省磁县。
文化特点
北齐壁画墓具有独特 的文化特点,其壁画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
重要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北齐壁画墓,考古学家们了解了北齐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情况。
通过对壁画的风格和技巧的研究,考古学家们了解了北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水平 和特点。
通过研究北齐壁画墓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考古学家们了解了北齐时期的历史事 件和社会风貌。
03 北齐壁画墓的艺术风格与 特点
壁画内容与题材
文化传承价值
北齐壁画墓作为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 义,同时也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来源。
05 北齐壁画墓的保护与传承

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 文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相吻合者已不乏其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 载了商代的世系。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中对商王世系的记 载,经考证与《史记》记载基本相符《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记载了 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并各有兵法传世的史实,《汉书·艺文志》中也作了著 录。此后,《孙子兵法》不传,众说不一。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中同时 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从而证明《史记》和《汉书》 记载的正确,使自隋代以来的疑问和误传得以澄清。《后汉书·礼仪志》 中记载的玉柙 (玉衣)葬制,也由河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河南、 广东、北京等地出土的完整玉衣或玉衣上的玉片及所使用的金缕、银缕、 铜缕等得到证实。
❖ 在地方志中对一些古迹的记载,由于时代的限制,缺乏资料,又未实地调查,往往 以一些传说为据,使记载失实。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少已得以澄清, 如河北省磁县许多古冢,在地方志等古籍中称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但经文物 调查和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文物资料(包括墓志)证明并非曹操七十二疑冢,而是北 朝墓群,是东魏、北齐的皇室及王公贵族墓地。
(一):文物的作用——史料作用
❖ 文物的史料作用 可证实文献之记载,校正 文献之谬误,补充文献记载之缺佚。对无文 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文物则是研究、恢复其 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
文物的史料作用—文物的证史作用
❖ 中国古代文献是中国的文化宝库。而丰富多彩的文物,对古文献记载的 证实,不仅增加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可靠性与珍贵性,而且又增加了 实物资料,成为文献记载的真实见证。从另一个角度讲,文物可以证明文献 记载的历史将文献和文物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进行 深入的研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文物的借鉴作用—借鉴与发展科学技术
❖ 古代文物可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利用 现代科学技术分析研究古代文物所储存的科技信息,是借鉴的重要内容。 对古代文物所具有的物质形式,可在研究其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河北磁县旅游景点

河北磁县旅游景点

河北磁县旅游景点
磁县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下是一些磁县的旅游景点:
1. 青龙山:位于磁县南部,是磁县最高的山峰,享有"冀北名山"的美誉,景区内有青龙庙、天然石窝洞等景点,景色秀丽。

2. 磁窑村:该村是中国古窑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古窑遗址和窑洞,可以了解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历史。

3. 莱井庙:位于磁县西北部,是明代的古庙,香火十分旺盛,庙内有许多神龛和古建筑,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的景点。

4. 义城古城:位于磁县南部,是宋代的古城遗址,城墙整体保存完好,游客可以感受到古代城堡的氛围。

5. 磁县博物馆:位于磁县政府大楼东侧,是一座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展示了磁县的历史文化。

6. 霸王庙:位于磁县南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霸王孙膑而建,庙内有孙膑的塑像和相关的历史文物陈列。

以上是磁县的一些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晋阳出土北齐墓葬中军人武士形象陶俑的服饰及其研究

晋阳出土北齐墓葬中军人武士形象陶俑的服饰及其研究

太原古称晋阳,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故城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古城营村、东城角村、南城角村、南北瓦窑村、罗城村以及附近区域。

魏时高欢于此置大丞相府,时称“霸府”,高洋代魏建齐后称为“别都”“下都”。

北齐一朝,晋阳成为国都邺城之外的另一个政治中心,与邺城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制,故晋阳一带,冠盖云集,辐辏遍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北齐贵族及高级官吏死后葬于晋阳者不在少数,这些高级墓葬多随葬精美的陶俑,携带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今人研究北齐一朝物质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笔者对北齐军人形象的认知,多来自墓葬出土陶俑及壁画,他们有一种特有的北方气质,这种北方气质超过了匈奴人、契丹人、蒙古人、突厥人,也超过了狂野的哥特人与能征善战的日耳曼人。

战争中的北齐军队表现出一种规范与约束,每次看到北齐墓出土军人武士形象的陶俑和墓葬壁画,都能感受到这样一种特有的气质,这种特有的军人气质只有近代丹麦、瑞典的重甲骑士与黑袍的条顿骑士有类似的感觉。

因为北齐的皇帝一个比一个荒唐,而北周屡次进攻都被击败,靠的就是这样一支“铁军”。

北齐的优秀将领,如斛律光、高长恭一个个都死在内部权力斗争中,高纬亲征的时候,朝政已经是乱得一塌糊涂的北齐,依然攻克了晋州,使北周震动,接着又攻破平阳,可惜高纬贻误战机。

和周武帝对决时,北齐军队也毫不示弱,因高纬开溜,群龙无首才败北。

晋阳保卫战,北齐军队拥立高延宗,几乎杀死周武帝,然而太过骄傲,醉酒而败。

晋阳都城丢失后,邺城的十数万军队依然决心死战,可惜高纬真是自作孽,临台大笑,自乱阵脚后又逃走。

北齐军士在两个王爷高孝珩和高锴的指挥下奋战到死,三万多人被俘斩,最后北齐灭亡。

每每读到北齐的历史,最叹息的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却遇上了这样一个皇帝,真的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于是乎笔者有了从考古资料的角度,为公众还原这支历史上的“铁军”的军戎服饰的想法,因为考古资料比起枯燥的历史书,更为真实,更接地气。

高足盘浅析

高足盘浅析
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出土高足盘且有明确 纪年的北齐墓葬材料有:河北磁县北齐天保四年 (553 年) 元良墓 [1]、山东临淄北齐天统元年(565 年)崔德墓[2]、河北磁县北齐天统三年(567 年)尧峻 墓[3]、山西太原武平元年(570 年)娄睿墓[4]、河南安 阳北齐武平二年(571 年)贾进墓[5]、山东淄博北齐 武平四年(573 年)崔博墓[6]。所出高足盘以浅盘、 高柄、喇叭圈足为显著特征。胎体大多较为疏松, 釉色多呈黄绿色。南北朝时期的典型材料还有:山 东淄博崔氏墓地收集的两件北齐高足盘[7]、陕西西 安咸阳国际机场出土的一件北周时期的高足盘[8]、 江西南昌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南朝高足盘[9],以及 一套南朝高足盘托高足杯(上下分体)[10]。
关于墓葬和窑址出土的高足盘,根据高足盘 上部盘和下部喇叭形高足造型的不同,可以将南 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高足盘分为 A、B、C、D、E 五型。 A 型:浅盘,盘外壁向内斜收、内壁向外斜直;喇叭 形高足。以河北磁县北齐元良墓出土的高足盘为
9
表1
地区 时代
四川、宁夏
陕西、山西
河北
高足盘的类型与分布
河南
山东
外壁均向外斜直,部分口沿微外撇;喇叭形高足相 对较矮。以河北邯郸临水窑出土的高足盘为代表。 D 型:深盘,盘内外壁均向外斜直,口沿微外撇;喇
10
图一 山西省太原市徐显秀墓壁画
图二 山西省太原市娄睿墓 出土的高足盘托高足杯(上下连体)
图四 河南洛阳 孟津出土的唐三彩高足盘
图三 河南安阳韩邕墓出土“子母盏盘”
图五 清乾隆青花高足盘
叭形高足相对较矮。盘径在 30 厘米左右。以山西 汾阳隋梅渊墓出土的高足盘为代表。E 型:敞口、 浅弧腹;喇叭形高足。以湖北武汉隋墓出土的浅弧 腹高足盘为代表(表 1)。

磁县北朝墓群之兰陵王墓(国三)

磁县北朝墓群之兰陵王墓(国三)

磁县北朝墓群之兰陵王墓(国三)
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郡王。

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分享。

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

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

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长恭,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

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

段韶患病,高长恭总领其众。

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后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于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纬赐死。

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武。

兰陵王墓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

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

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

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

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

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墓群布局研究

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墓群布局研究

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墓群布局研究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在斛斯椿等胁迫下西出长安,高欢于是奉迎元善见为孝静帝,并东迁于邺,是为东魏。

武定八年(550)孝静帝退位,建立北齐。

东魏北齐自公元534年建立,至577年为北周所灭,前后历时约43年。

东魏北齐都城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千米里处[1],与之对应的墓葬区则分布于邺城西部古漳河与滏阳河一带。

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这一墓群的范围和分布并不十分明确。

1994年,马忠理根据出土和传世的墓志、墓碑,结合文物普查资料和相关文献,第一次对东魏北齐陵墓兆域制度进行了详细探讨[2]。

在随后的20余年里,对于东魏北齐陵墓制度的讨论多数承袭了马氏观点,相关研究也并没有太多突破[3]。

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考古研究机构在这一区域内陆续发掘了数百座墓葬,一批具有明确出土位置且不乏墓志出土的墓葬资料,为东魏北齐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由此,结合这批墓葬资料对东魏北齐陵墓制度进行重新总结,完善和补充以往认识中的不足显得尤为必要。

一、考古调查与发现邺城地区发现东魏北齐墓葬数量众多,截至2015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约300余座,根据墓葬规模可分为特大型墓葬、大型墓葬、中型墓葬和小型墓葬四大类[4]。

(一)特大型墓葬特大型墓葬经发掘确认的仅湾漳壁画墓一座,此外通过调查发现或结合周边出土墓志可大致推定的还有大冢、二冢和天子冢等,这类墓葬规模较大,均应属于帝陵一级(M90封土较高大,呈覆锅状,东西110米、南北102米、高21.95米。

其属性?!)。

湾漳壁画墓位于磁县西南后湾漳村东南,编号M106,1987~1989年发掘(图1)。

该墓规模宏大,封土直径达100~110米,墓葬周边还勘探发现石人、神道和陵园建筑等。

墓葬中墓道长37、宽近4米,墓室五重砖砌,平面呈弧方形,边长超过7米,墓道、甬道和墓室内均彩绘内容丰富的壁画,墓中出土各类遗物两千余件,尤其是甬道内石门外两侧出土的两件陶俑高达1.42米,是目前所见北朝时期最大陶俑。

邯郸的名胜古迹

邯郸的名胜古迹

邯郸的名胜古迹邯郸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就连市区文化公园中都能探寻到历史遗迹。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邯郸的名胜古迹,欢迎大家阅读!邯郸的名胜古迹北朝墓群北朝墓群分布于磁县的东部,墓葬密集区位于磁县的东南部区域,南北绵延达15公里,东西约14公里,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为A级。

北朝墓群文物档案中有编号记录的墓葬达134座,其中80多座有封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工作的推进,墓葬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北朝墓群已被列入“十一五”中国100处古遗址遗迹保护范围。

这些墓均用绳子纹青砖砌成,墓室结构为单室外墓,由墓道甬道,墓室外组成。

墓道为斜坡状,墓室外平面各呈方形四壁作弧状外,墓道两壁有红,蓝,黑,黄色彩绘。

邯郸的名胜古迹邺城遗址邺北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战国时属魏,西门豹曾为邺令,投巫治河。

两汉时为魏郡的郡治所在地,东汉末为冀州牧袁绍驻地。

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攻占邺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魏公,定都于此,这时就是邺城作为都城所经历的第一个朝代——曹魏。

此时邺城得到大规模营建,城垣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外城有七个门,城内筑宫殿、衙署、苑囿等,并以城墙为基修筑了三座高大的台榭(金凤、铜雀、冰井)。

当时的邺城,堂、殿、楼、阁、台星罗棋布,应有尽有,把偌大的都城点缀得五彩缤纷,幽雅古朴。

曹操在邺城居住的16年,使这里成为当时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著名的建安文学就诞生在这里。

邯郸的名胜古迹水浴寺石窟水浴寺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西南三公里处,隔凤凰台和天宫峰与北响堂寺东西相峙,因其规模比南、北响堂寺小,又叫小响堂。

过寺后坡村西行300米就可见掩隐在苍松翠柏下的水浴寺石窟。

沿着青石砌成的九十九台阶盘旋而上,到处是苍松翠柏,嶙嶙怪石。

水浴寺石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窟,在西侧坐北朝南低矮崖壁上开凿有两个石窟,开凿年代为北齐武平五年(574年)(西窟)和北宋初年(东窟);二是寺,在石窟东侧的山坳里,三面环山,背风向阳,地势平坦。

邯郸文化之北齐石窟文化

邯郸文化之北齐石窟文化

邯郸⽂化之北齐⽯窟⽂化北齐⽯窟⽂化以响堂⼭⽯窟和娲皇宫⽯窟为代表的北齐⽯窟⽂化,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这⾥有世界上最⼤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成就。

响堂⼭⽯窟是北齐最⼤的佛教⽯窟寺院,是位列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四⼤名窟之后的全国第五⼤⽯窟群。

也是北齐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

它始建于北齐,经隋、唐、宋、明历代开凿续修,共有⼤⼩洞窟⼗六座,造像4300多尊。

它⼀⽅⾯是中西⽅⽂化互相融汇过程的历史体现,另⼀⽅⾯是南北⽅⽂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汉化过程中承上启下,融汇贯通的重要环节。

娲皇宫⽯窟现存北齐佛教刻经六部,共计约l 3万字,是国内摩崖刻经保存⽂字最多最完整的⼀处,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校勘中国佛教史籍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北朝书法艺术的精品。

南响堂⼭⽯窟南响堂⼭⽯窟是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市西南35公⾥处,峰峰矿区⿎⼭上,分南北两处,相距15公⾥。

⽯窟始凿于北齐年间(550--577年),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续凿。

现存16窟,⼤⼩佛像4300余尊,并有⼤量⽯刻经,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的艺术宝库。

北响堂⽯窟,座落在和村东的北⿎⼭西腰,⼭下有常乐寺、如来佛⽴像和宋代砖塔。

沿⿎⼭拾阶⽽上,⼭势陡峭,风景秀丽,绿树成荫。

⼭上现存⽯窟9座,其中规模最⼤、艺术最佳、装饰最华丽的是位于窟群北端的⼤佛洞,进深13.3⽶,⾯宽13⽶,⾼11.4⽶.内为塔形柱式,柱三⾯设龛,正⾯龛主尊坐佛连座通⾼5⽶,其背光以七条⽕龙为主体组成,极为罕见,塔柱上部与窟壁共设16个华丽列龛,充分显⽰了北齐时期⾼超的雕刻艺术。

南响堂⼭⽯窟位于⿎⼭南麓,进⼊景点⾸先看到的是寺院殿宇和宋代砖塔。

这座⼭不⾼,现存⽯窟7座,其中千佛洞最为壮观,窟内最引⼈⼊胜的是顶部的杰作,窟顶微隆,雕莲花和⼋尊伎乐飞天,堪称时代佳作。

响堂⼭⽯窟规模宏伟,雕刻精致,在古代⽯窟艺术向唐代写实风格的演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是⽬前我国现存的⼏⼤⽯窟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