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康_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文案

合集下载

肯贝尔(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肯贝尔(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 总平面图与剖面分析图
• 在这些方案中,不变的特 在这些方案中, 征是覆盖了建筑跨度的拱 形屋顶, 形屋顶,有一个拱顶在中 心处被打破, 心处被打破,留出一个狭 长的缝, 长的缝,可以让自然光进 出。布朗和康一直认为博 物馆应该有自然采光作为 主要的采光光源: 主要的采光光源:经过阻 碍使光线散射, 碍使光线散射,不会直接 照在艺术品上。 照在艺术品上。镂空的铝 板是最好的材料, 板是最好的材料,可以制 造路易斯康所设想的银色 光线。这种阻光结构, 光线。这种阻光结构,被 他称之为“滤光器” 他称之为“滤光器”。
• 正是由于滤光器的 存在, 存在,避免阳光直 接射入室内造成眩 光。光线经过铝板 的反射, 的反射,到拱顶下 表面, 表面,再由粗糙的 拱顶下表面的散射 到室内各个角落。 到室内各个角落。 刺眼的阳光变得柔 和,光谱也转变成 银色。 银色。
“滤光器” 滤光器” 滤光器 的工作原 理
• 组合单元剖面 草图 • 定稿的剖面图
肯贝尔(金贝尔) 肯贝尔(金贝尔) 艺术博物馆 路易斯康 路易斯
• 时间:1966 — 1972 时间: • 地点:美国,田纳西州福特沃思 地点:美国, 市
•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是路易斯 康最为满意的作品。肯贝尔艺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是路易斯·康最为满意的作品。 康最为满意的作品 术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直到 年就开始设计, 术博物馆在 年就开始设计 但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 年中期才开始 破土动工。康设计了一系列方案: 破土动工。康设计了一系列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把一个开放 的庭院分割成方形体块组合起来,组成一个很长的长方形; 的庭院分割成方形体块组合起来,组成一个很长的长方形; 第二个方案是一个“ 形和 形和“ 形的平面 最终, 形的平面。 第二个方案是一个“H”形和“C”形的平面。最终,博物馆 采用了“ 形方案 形方案。 采用平面分为三个单元, 览空间和礼堂, 览空间和礼堂,北向是永久收 藏室, 藏室,工厂和员工用房设在地 下室。 下室。两个单元是六个拱券的 进深,其中有入口、 进深,其中有入口、咖啡厅和 商店, 商店,还有办公室和职工图书 馆。

金贝尔美术馆康

金贝尔美术馆康

金贝尔美术馆康
“进入房间的光只能是该房间本身应有的光”
康在此展现了其个人对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在这样做的同时,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 路易斯·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美术—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促动的环境效果;美术馆建筑物的外观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部为尺度较高大的半筒形式,并且采用了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顶部起到自然光漫射入内的作用,呈现出空间的丰富性和新颖性;空间中充满活跃生机,光弥漫其间,连续的拱顶以相同的格调重复出现,构成空间主体的薄壳被采光中庭和可以灵活变动、拆换的展板所分隔;在九米多长的空间中行进,可以体味空间由光构成的序列,沿途还有一些横向交叉连通的空间,清水混凝土上的光起着空间引导的作用,光引发空间的节奏感,室内空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表情;这种以洗练、平易的方式去表现光空间的手法,表现出建筑师沉稳的设计理性;
在金贝尔,康把自然光分为来自天空的光以及从内庭进入的光,前者生机盎然,以绿为属
性;。

路易斯康_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文案

路易斯康_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文案

我读路易斯·康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级建筑学何安祺 2009020142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And the realityBetween the motionAnd the actFalls the shadow.”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一书,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

就像书里引用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

他太过于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神,给我带来感动。

路易斯·康——这个4岁随父母从爱沙尼亚迁居美国的犹太人,其貌不扬,年幼时脸上烫伤的疤痕伴随他终生,加之不善交际,致使他没有通过杰奎琳·肯尼迪的“面试”,在大项目上败给了衣冠楚楚、善于交际的贝聿铭;大器晚成,五十岁以前,别人都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年届六十,他为宾州大学设计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忽然被人奉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佳作;命运多舛,虽然成了名,却因工作缓慢项目寥寥,印度、巴基斯坦客户的毁约又导致他背负重债,不久,他在纽约中央车站的洗手间里,死于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尸体两天无人认领。

当一切似乎都画上句号之后,2004年,他的私生子纳撒尼尔·康拍摄了名为《我的建筑师:一个儿子的追寻旅程》这样一部纪实电影,人们才知道,路易·康,长时间地,在三个家庭之间周旋……作为建筑师的康,作为父亲的康,重新在公众的视野里出现。

在现代建筑史上,路易斯·康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师。

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形体带来的生冷感,在静谧和光明之间寻求一种“道”(或者我们理解为秩序,order),赋予普通的材料触感和视觉效果。

康的建筑在光影之间产生了令人愉悦和惊奇的诗意,反而却像是它们已经恰如其分地在那里很久了,与周边很好的融为一体。

相比之前的现代建筑师们,我认为康更强调“人性”,更全力的在表达人性,他留下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建筑,也都验证了这一点。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造背景时间:1966年-1972年地点: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概况: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位收藏家。

金贝尔在沃思堡市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金会来建造一个收藏馆。

他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

1966年由基金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

金贝尔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一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

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

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

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

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的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象。

路易斯*康在此展现了其个人对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

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

在这样做的同时,路易斯*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

路易斯·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美术—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促动的环境效果。

美术馆建筑物的外观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部为尺度较高大的半筒形式,并且采用了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

顶部起到自然光漫射入内的作用,呈现出空间的丰富性和新颖性。

空间中充满活跃生机,光弥漫其间,连续的拱顶以相同的格调重复出现,构成空间主体的薄壳被采光中庭和可以灵活变动、拆换的展板所分隔。

在九米多长的空间中行进,可以体味空间由光构成的序列,沿途还有一些横向交叉连通的空间,清水混凝土上的光起着空间引导的作用,光引发空间的节奏感,室内空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表情。

金贝尔美术馆案例分析-精品文档

金贝尔美术馆案例分析-精品文档

南侧下沉广场
水池
北侧下沉广场
停车场
2.平面
①平面形态
沿轴线两侧对称
平面呈凹字形
②功能与流线分析
3
6 7
1 9 4
主要功能空间
2
8
流线示意
1.门厅 房
2.管理
一层(地下层)平面 3.储藏 4.工作间 5.研究室
6.讲堂
7.机



7


3
4
4
7
2
1
二层平面 1.敞廊 2.入口 3.门厅 4.展厅 5.售书 6.报告厅 7.室 内庭院--“光井” 8.厨房 9.图书室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筑分析
建筑背景
时间:1966年~1972年 地理位置: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的郊区 建造背景: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 位收藏家。金贝尔在福特沃思城建立了一 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 金会用来建造一个收藏馆,他希望博物馆 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1966年由基金 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 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金贝尔术博物馆在 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直到1969年中期才 开始破土动工。 环境景观:它位于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 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俊俏, 建筑的外观形状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 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 象。
③朝向与自然光照的关系 东西朝向有利于光线最大限度的从天窗均匀射 入。
4.光是此建筑的重要乃至主导元素
“金贝尔美术馆是康对光的献礼” ——《静谧于光明》
采光装置的设计

该建筑最激动人心的还要算是采光 装置的设计.在美术馆里使用直射光 或是明亮的光线看上去十分的暗淡, 尤其是陈列易损品的地方,比如水彩 画.康设计的是一套双向反射系统, 透过拱壳沿顶端槽孔安装的透明天 窗,天光和阳光会洒在一组有穿孔金 属装置散发出了自身的光芒,然儿大 部分的光线还是被反射到了混凝土 拱壳的底侧,然后由此反射到绘画展 品上.

金贝尔美术馆光艺术论文

金贝尔美术馆光艺术论文

金贝尔美术馆光艺术论文摘要:从对金贝尔美术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路易斯康对自然光的看重,也更加提醒我们去注重和理解自然光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光艺术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建筑设计是存在借鉴意义的。

而学习运用光却不是停留在表面。

让我们回头看看路易斯康,就定能明白,光艺术的运用与“建筑总体布局”、“采光结构设计”、“建筑结构选型”、“建筑材料选择”四点是有机统一、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

本文以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为研究载体,概述其设计背景与设计手法,重点解析其利用建筑结构对展览建筑引入自然光的设计手法,并探究光艺术与建筑艺术之关系,为类似建筑的设计提供思路。

前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因为它有情调——他提供了我们共识的基础,它使我们能接触到永恒。

自然光是唯一能形成建筑艺术的光。

”——路易斯·康。

本文将以路易斯康设计的展览建筑——“美国金贝尔美术博物馆”为例,从多角度尤其是采光设计部分深入解读这一现代主义经典建筑。

建筑背景综述1.建造背景金贝尔美术馆坐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郊区,由当时著名的工业家兼收藏家金贝尔斥资修建,并最终确定委托路易斯康来主持设计。

建筑于1966年—1972年建成,收藏展品主要为19世纪的艺术作品和古代艺术品。

2.设计师路易斯康简介路易斯·康,美国现代建筑师,成长于美国并在巴黎学院派的大体系下接受了美国版的建筑教育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体带来的生冷感,在安谧与光明之间寻找一种秩序。

作为新历史主义的代表建筑师,路易斯康善于将简单的几何形与符合历史文脉与精神的元素结合起来,使建筑富有情感与哲思。

建筑设计手法概述总体上说,金贝尔美术馆从总体布局、建筑造型等设计手法上给人简洁、朴实的感觉。

但是细细品读,却能越来越体会建筑大师路易斯康强有力地“声音”——利用简单的建筑语汇表达建筑,却在每一处都充满自己对的历史、对精神的积淀与思索。

(1)建筑总体布局——C字对称布局,却稳中求变。

博物馆案例分析

博物馆案例分析

这里是自然光的舞台
LOGO
Page 19
Museums Design
是结构的艺术,还是艺术的结构?
LOGO
—— 密尔沃基美术馆
Page 20
卡拉特拉瓦简介
“ 建筑师中的诗人”
Museums Design
LOGO
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出生在西班牙巴伦西亚附 近的Benimamet,在巴伦西亚修完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以后,于1979 年获得了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结构工程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 教,并开始参加建筑设计竞赛。最初他所做的实际项目多是火车站、 机场和桥梁这一类东西,好像和交通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设计 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 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建筑仿生学的集大成者。
LOGO
Page 4
Museums Design
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设计思路Fra bibliotek4 解构的造型
LOGO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弗兰克•盖里
莱茵威尔园艺博物馆,扎哈•哈迪德 群体组合与环境结合 盖蒂中心,理查德•迈耶
Page 5
我是一个怎样的姿态?我应该具有怎样的个性?
Museums Design
LOGO
Page 26
立面图及剖面图
Museums Design
LOGO
Page 27
门厅入口处
Museums Design
LOGO
门厅以内的室内空 间,更是几乎通身 纯白的格局,而遮 阳板设计上那一丝 纤巧的痕迹则荡然 无存了。
Page 28
Museums Design
室内的效果

金贝尔美术馆案例分析共28页文档

金贝尔美术馆案例分析共28页文档

4.结构与型体分析 结构体系 拱形结构的特性是,高耸的房 间之间是低处拱脚高度上的空间。 低空间从高空间间接采光。高耸的 房间,没有隔段,是一个完整的房 间。房间的特性在于它总具有完整 性。
型体分析 博物馆由3组连续平行的拱壳组
成,每个拱壳6.5米x30米。连续平 行的拱壳造型看似简单,灰白色的变 质岩板填充在混凝土的拱形框架之中 显得异常朴素,整个建筑犹如德克萨 斯州大地上平凡的谷仓,给人以自然 质朴的美感。
沙砾铺地却又不同 于周围的公园草坪, 它暗示着这里已进 入博物馆的入口广 场,公园内的步行观 众由此抵达博物馆 入口。
美术馆入口
门廊边的水池,廊内有休息用的石凳.
从侧面看重复的6个拱顶,尽端的是一个门廊.
庭院内的简单雕塑,另有一番特色
以简单而最有表现力的几何形作为构图单元
100x22英尺(30.48x6.7m),为现 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每个拱单元由 四个2英尺(0.61m)见方的柱子支撑, 这样一来平面的展览空间内没有柱 子出现,为室内布局提供了最大的 可能性。两拱之间是混凝土平板, 平板下面是布置通风管道和轨道灯 的位置。
环境景观:它位于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 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俊俏, 建筑的外观形状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 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 象。
①建筑环境 金贝尔艺术馆位于一个绿树成阴的公园内。建
筑平面呈n字形,其西面开口朝向公园绿地。n字形 平面凹入部分铺满沙砾,上面是一片棋盘式的小树 林,状如公园的绿化嵌入博物馆之中,使公园与博物 馆两者的环境浑然一体,相互通融。然而,树林下的
金贝尔的特征 元素是长条型的圆 拱:初始每个拱的 平面尺寸是150x25 英尺,后来由于造 价的限制,将整个 建筑体型进行压缩 ,拱的尺寸调整为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第一次方案
第二次方案
第二次金贝 尔艺术博物 馆模型, 1967年9~11 月。第二个 方案是一个 “H”形的 平面,但由 于该方案迫 使参观者进 入一个经常 空着的临时 展厅而被否。
第三次方案
第三次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模型,1968年9月。博物馆 的最终方案为“C”形的平 面,前院居中。
筒形拱顶与摆线拱形式:
美术展览厅
图书馆的夹层
展厅的内部空间
路易斯康预言说天窗采光的金 贝尔美术馆将“有着能够让人 知道处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的 舒适感觉。”天窗装置把所有 的阳光转变成洒在拱顶下面的 均质的银色光线。
报告厅
展厅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博物馆展厅还设置了许多座椅和沙发, 以供参观者休息,实现了民用建筑精神 门厅几乎能看到建筑中所有公共部分: 劳顿的参观者能够找到咖啡厅、书店以 及分布在两侧的美术馆。路易斯康把这 个博物馆比作“友好的家”。
办公区
平面分析:从起始的两个方形到最终图形
最初的矩形是整个建筑 对称结构的基础,两个 方形以X宽度进行叠加, X决定了屋顶拱形元素的 宽度。路易斯康把建筑 进行三等分,从外侧的 边界开始的6个拱形沿着 短边分布,这样就在长 轴方向形成了窄条似的 中间区域,它们形成了 筒形拱之间的平屋面和 室外的设备安装区,采 光井布置在两边空间的 对称轴上,形成了方形 的结构轮廓线。边上狭 窄的设备用房沿门廊布 置。
三种方案都保留了覆盖建筑跨度的拱形屋 顶。路易斯康认为博物馆建筑不应设窗, 因为它会导致眩光,而“从上面洒落的日 光是最明亮的,也是唯一可接受的光照。 于是窗就成为一条缝,改善光照的装置就 设在摆线形拱下。”所以自然光是博物馆 主要的采光源:经过阻碍是光线散射,不 会直接照射在艺术品上。镂空的铝板是最 理想的材料,可以制造银色光线,这种阻 光结构被路易斯康成为“过滤器”。 路易斯康的助手马歇尔.梅耶建议使 用摆线,摆线形拱顶比圆曲线形拱顶 低,结合预应力混凝土后它十分薄。 摆线拱实现了路易斯康最伟大的梦 想——用光和结构的统一来定义空间。

路易斯康肯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讲解

路易斯康肯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讲解

kimbell art
museum
建筑布局
公园绿地 入口前的棋盘式树林
博物馆 南侧下沉式广场
水池
北侧下沉式广场
停车场
建筑布局


朝向与自然光照的联系
东西朝向有 利于光线最 大限度的从 天窗均匀射 入


平面型态

功能与流线分析

平面形态
沿轴线两侧对称
平面呈凹字形
功能与流线分析
一层平面
当时康正在艺做奥立维梯工厂、埃克斯特图书馆和印 度的项目。肯贝尔术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直到 1969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
康的建筑语言
1.明确的构图轴线
2.以简单而最有表现力的几何形作为构图单元
3.材料的天然质感和人工肌理
混凝土和变质岩板
4.光是建筑的重要乃至主导元素
总平面部分
采光设计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最为成功之处 一是具有特设的自然采光, 二是采光与建筑内外形象的完美结合。
采光设计
经过多方案的比较,康在每个拱 壳中间,做了一个0.9米的通长 天窗。天窗下面铝制穿孔把反射 板顶棚呈人字形造型十分优美。 这样使展室内既得到柔和的自然 光,又避免了眩光的困扰。
KIMBELL ART MUSEUM
肯博尔艺术博物馆
------By Louis Kahn 路易斯·康
建筑系先例分析
路易斯·康
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 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 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 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 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 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 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 (1952-1954)。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 兼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解读 路易斯 康—建筑诗哲

解读 路易斯 康—建筑诗哲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 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reality Between the motion And the act Falls the shadow.”
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 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 一书,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就像书里引用 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他太过于 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 神,给我带来感动。
4、静谧与光明 路易斯康可谓运用光的大师。 他对光有着独到的解释。他认 为静谧是不可度量的事物,而 光明是可度量的事物,建筑则 是在静谧与光明之间的门槛处。 所有的物质世界是光的自我消 耗。 在埃克塞特图书馆中,他设计 了大窗和百叶小窗,使在图书 馆看书的学生不会因为大开窗 的光线而炫目。论坛回顾报社 大楼,他首创“T形窗”的设 计,而“T形窗”的设计也延 续到他之后的作品中。
耶鲁大学美术馆加建,是康在1953年的作品。在满是新哥特风格建筑的耶鲁 校园里,出现了这座现代建筑,同时它也是康的第一个美术馆作品。在这里, 康处理结构柱的方式别开生面,并没有将结构柱隐藏在核心筒的墙体之中, 而是脱开墙体布置结构,使之成为定义空间单元的重要元素,限定了空间的 轮廓。
在耶鲁大学美术馆里,康开始使用圆和三角形的几 何构成,参观者使用的楼梯被放置在密实的混凝土 圆筒之中,圆形混凝土的屋顶被三角形布置的梁支 起,在屋顶和圆筒之间康使用了弧形玻璃砖将光线 带入,环形的光带和三角形中背光黑暗的区域形成 了鲜明对比,带来一种强烈的宗教仪式感。
在康的作品之中,我最欣赏的是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我觉得它是那种带有古 典味道的现代建筑。之所以欣赏,并不是因为我能很好的读懂、理解它,相 反,我是在一种缥缈的意识下去读它,把康的建筑当成是一种精神性的、永 恒的东西来看,因为,有些东西似乎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建筑外观
建筑内部
地形及周边环境:
金贝尔艺术博物 馆建在公园一端 现有的树林中, 三面被道路所环 绕,建筑物的西 侧地形较高,处 理成步行入口通 道,南北两块底 下半层的室外空 地,靠近道路北 边空地做成停车 场,南边的做成 花园,供人们休 息,开音乐会, 跳舞之用。
总平面图:
进出美术馆的观众可由南北两个方向,通过平缓的台阶形坡道抵达入口广场,从总 平面图上可看出由16个拱形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长约30.7米,宽约7米,总建筑面积 约为7800平方米。该博物馆总平面成“C”形。
庭院设计:
为减轻参观者的视觉疲劳, 路易斯康在前院种了成组的 带茶冬青的小型树林,集中 在两个不断地从边上渐出水 花的反射池中间。路易斯康 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在 树林掩映中的建筑映入眼帘 之前,参观者的身体就会被 引向这片自然风景。
入口大厅向外看可消除视觉疲劳
反射池和小树林形成一片美丽的自然风光
东立面及入口大门
对称布置的门廊前面的喷泉和水池
该建筑共两层,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地上层高约7米,底下约4米,尽管这 座博物馆是以混凝土修筑,但并不显笨重,16个成平行线排列的系列拱状建 筑单位是整个建筑看起来精致小巧,具有一种约束的美感。
东立面图
北立面图
西立面图
入口门廊及通道:
门廊是整个建筑的“过渡空间”,这个 空间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逗留场所,这 个空间中路易斯康有意识地设计了作为 建筑的固定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家具的 颇具雕塑感的立方体石头长椅。这里把 不同的空间连接起来,可以很方便的到 达停车场,参观者甚至在很远的地方就 可以进入角色:可以把门廊看成一个目 的地。在路上,参观者可以看到台阶和 谐的高度,用粗糙和光滑材料表现的不 同高度的空间以及基地微妙的起伏。

肯贝尔美术馆调研)

肯贝尔美术馆调研)

设计理念
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 -----Art and Architecture,1964.5
自然光是唯一能使建筑艺术成为建 筑艺术的光.
-----Master of Light 1979.9
材料是消耗了的光. ----1968.3 普林斯顿大学的讲座
所有自然物质,山,水,空气和我们,皆是以耗费了的光所构成, 这一大堆称作物质的东西皆有阴影,属于光明. 因此,光明确是万物之源. ------<<Between Silence and Light>>
朝向与自然光照的联系
一层平面
1敞廊
2入口
3门厅
4展厅
5售书
6报告厅
7室内庭院 --“光井 ”
8厨房
6 87 4 4
流线示意
功能与流线分析




3




主要功能空间
1.门厅 2. 管理 3.储藏 4.工作间 5.研究室 6.讲堂 7.机房 8.画廊 9.采光井
地下层平面
6
7
1
4 8
3
9 2
主要功能空间(画廊) 流线示意
总平面
金贝尔艺术馆位于一个绿树成阴的公园内。建筑平 面呈n字形,其西面开口朝向公园绿地。n字形平面凹入 部分铺满沙砾,上面是一片棋盘式的小树林,状如公园 的绿化嵌入博物馆之中,使公园与博物馆两者的环境浑 然
一体,相互通融。然 而
树林下的沙砾铺地却 又不同于周围的公园 草坪,它暗示着这里 已 进入博物馆的入口广 场,公园内的步行观
当时康正在艺做奥立维梯工厂、埃克斯特图书馆和印度 的项目。肯贝尔术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直到 1969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

路易斯康的作品分析

路易斯康的作品分析

五、费舍住宅 这是康在1960 年前后的纪念间设计的几座家庭小住 宅之一,这些住宅都在在费城及周围。建筑有一个连续的 屋脊线,但是平面却是由二个长方形组成:一个是方形, 在一层有一个入口厅即主卧室,二层有两间次卧室;另一 个是一个近似方形的综合空间,包括餐厅和起居空间。改 变方形的相对位置形成45°连接。综合空间稍微压过方形 空间一部分形成过道空间。
三、肯贝尔艺术博物馆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是康最满意的一个作品。在康为该博物馆设计 的一系列方案中,不变的特征是覆盖了建筑跨度的 拱形屋顶,有一个 拱顶在中心处被打破,留出一条狭长的缝隙让自然光进入。镂空的铝 板是最理想的材料可以制造康所设想的应色光线。整个博物馆由16个 拱顶覆盖,从南到北贯穿整个建筑的长度,在他们之间是平屋顶的单 元与非结构的墙之间由细缝分开。
路易斯.康的建筑要义
• 1.关于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的划分{在费城宾州大学医 学研究实验中心得到体现} • 2.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 与神性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金贝尔美术馆} • 3.路易斯.康的秩序空间”,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 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 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
住宅结构是木质框架,外观呈竖向舌装线条形式,康对窗户 的处理手法既不是固定样式的玻璃也不是提供竖向的必 要连续的大面积对称,在房间里的许多窗户与家具配套 浑然天成——这是康后期的建筑作品的重要特征,使康 创造出的许多特殊空间是同时代的建筑师无法赶超的 。
路易斯· 康抛弃了追求玻璃盒子的潮流,走向历史感和宗教感的建筑, 其中的某些历史风格的元素可以和后来的“新现代”或“后现代” 建筑师相比较。这些元素被赋予强烈的形式感以及精神含义。 安藤忠雄从康那儿吸取了厚重的纪念性、精神性空间和光的运用,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冥想之庭。 安藤自己最知道他从康那里 学到什么,和哪些方面不如康。只是看康设计的空心楼梯扶手就知道 康的深刻入骨髓。 遮掉他不想要的,留下他想要的,令内外空间有 趣而单纯,是安藤的拿手好戏。安藤说他是站在路易斯.康的肩膀上 做设计的!

建筑采光分析

建筑采光分析

缝隙射进的光
缝隙是通光口,光是贴着墙或者天顶进来。教堂内很暗,光是 从十字射进来,这样保持十字架光在人的视觉中有强烈的发光感觉。
二、罗马千禧教堂——纯净的光
建筑设计:理查德·迈耶 “白”是迈耶的作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在 以色彩浓艳的墙,红黄蓝绿的管线,眼花缭乱的 装饰为标志的种种时髦设计面前,他的白色建筑 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这就是迈耶建筑的特 点,也是他建筑的魅力所在——纯净。在以直线 为主,不时穿插曲线的几何体中,透过比例优雅 的玻璃墙面,清楚地显现出内部的景象,这些有 纵深感的空间与光影的交替更迭,产生了某种特 殊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让人有一种舒适,柔和的 感觉,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特别是三片弧墙的闪 亮一笔,使建筑脱胎换骨,室内光线经过弧墙的 反射,一定显得静谧和洒脱。 “白”是迈耶建 筑不可缺少的元素,而白的墙就像画纸,光影就 在其上自由的作着移动的图画,建筑也就显得丰 富。
四、苏州博物馆新馆——诗意的光
建筑设计:贝聿铭
贝聿铭被称为“光线魔术师 ”,“让光线 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贝聿铭借鉴了中国 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在苏州博物馆新 馆的设计中,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 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 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光线经过色调柔和 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 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 线条流动起來,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光 线透过不同图案中的木纹遮光条板滤下,令人 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绣球的内部。甬道的屋顶 是三角形向上拱起的滤光板,细密的光条投影 于地面和墙体,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幻。 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 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 两方面尤其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路易斯·康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级建筑学何安祺 2009020142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And the realityBetween the motionAnd the actFalls the shadow.”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一书,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

就像书里引用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

他太过于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神,给我带来感动。

路易斯·康——这个4岁随父母从爱沙尼亚迁居美国的犹太人,其貌不扬,年幼时脸上烫伤的疤痕伴随他终生,加之不善交际,致使他没有通过杰奎琳·肯尼迪的“面试”,在大项目上败给了衣冠楚楚、善于交际的贝聿铭;大器晚成,五十岁以前,别人都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年届六十,他为宾州大学设计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忽然被人奉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佳作;命运多舛,虽然成了名,却因工作缓慢项目寥寥,印度、巴基斯坦客户的毁约又导致他背负重债,不久,他在纽约中央车站的洗手间里,死于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尸体两天无人认领。

当一切似乎都画上句号之后,2004年,他的私生子纳撒尼尔·康拍摄了名为《我的建筑师:一个儿子的追寻旅程》这样一部纪实电影,人们才知道,路易·康,长时间地,在三个家庭之间周旋……作为建筑师的康,作为父亲的康,重新在公众的视野里出现。

在现代建筑史上,路易斯·康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师。

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形体带来的生冷感,在静谧和光明之间寻求一种“道”(或者我们理解为秩序,order),赋予普通的材料触感和视觉效果。

康的建筑在光影之间产生了令人愉悦和惊奇的诗意,反而却像是它们已经恰如其分地在那里很久了,与周边很好的融为一体。

相比之前的现代建筑师们,我认为康更强调“人性”,更全力的在表达人性,他留下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建筑,也都验证了这一点。

在康的作品之中,我最欣赏的是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我觉得它是那种带有古典味道的现代建筑。

之所以欣赏,并不是因为我能很好的读懂、理解它,相反,我是在一种缥缈的意识下去读它,把康的建筑当成是一种精神性的、永恒的东西来看,因为,有些东西似乎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造背景:时间:1966年-1972年地点: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概况: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位收藏家。

金贝尔在沃思堡市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金会来建造一个收藏馆。

他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

1966年由基金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

金贝尔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一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

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

灵感与构思:从Google earth中截取的一俯视图(图像资料表现的时间为2011年6月13日)。

一开始的方案构想,康是在一个完整的开放庭院上放了很多方形的体块,组成一个较长的长方形;第二个方案,是一个“H”形平面,两边也是有矩形的物体,夹着中间的功能块,再过度到室外的庭院;第三个,也是最终,康选择了“U”形平面,或者说是个倒立的“凹”字。

构思草图(灵感来源于罗马式建筑)总平面①建筑环境分析:金贝尔艺术博物馆位于一个绿树成阴的公园。

建筑平面呈一个倒立的“凹”字形。

其西面开口朝向公园绿地。

凹字形平面凹进去的入口部分铺满沙砾。

平面上看,建筑物上方是一片棋盘式的小树林,就好像是公园的绿化嵌入了博物馆之中,公园与博物馆两者的环境浑然一体,相互贯通,博物馆仿佛天生就是长在那里的。

然而,树林下的沙砾铺地却又不同于周围的公园草坪,它似乎带有导向性,暗示着这里已进入博物馆的入口广场,公园的步行观众由此可以抵达博物馆入口。

②建筑平面分析:入口前棋盘式树林博物馆公园绿地南侧下沉广场水池北侧下沉广场停车场③平面形态分析:从金贝尔艺术博物馆的平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平面采用一种轴线、对称式的统一韵律,平面形式和在空间关于此轴线呈平衡的方式排列,有点类似A+B+A的模式。

且统一的圆弧形的拱,在平面上造就一种统一的运动,它使得主题元素重复、交替的出现,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建筑体块似乎在微妙的波动。

这种简单而稳固的秩序让人感到喜悦和惊奇。

④功能与流线介绍:一层平面1.敞廊2.入口3.门厅4.展厅5.售书6.报告厅7.室庭院--“光井”8.厨房9.图书室主要功能空间: 流线示意:地下层平面1.门厅2.管理3.储藏4.工作间5.研究室6.讲堂7.机房8.画廊9.采光井主要功能空间:流线示意:(自己手画)⑤外部造型分析: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呈倒立的“凹”字,外部较为严谨、对称,康用较为洗练的手法来处理建筑秩序的问题。

形式上可以说是个A+B+A的格局。

从远处看,博物馆像是由三组连续平行的圆筒状谷仓排列组合而成。

谷仓的上半部分是拱壳,每个拱壳6.5米x30米。

下半部分是矩形。

连续平行的拱壳造型看似简单,灰白色的变质岩板填充在混凝土的拱形框架之中显得异常朴素却带有力。

带给人力量的美。

⑥建筑材料分析:从这些立面和细部材质中(下页的图),可以发现,康重点运用了灰白色的现浇混凝土、米灰色的天然钙化石类似物和橡木。

这些素雅、低调的物品都是他的常用材料。

康认为,这些材料在质感上有一定的在联系。

像混凝土、变质板岩、橡木这些材料,它们都不至于太粗糙,在浅色的外表下,能够给人不一样的触感,并结合太阳光的照射作用,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

且我认为,随着时间的积淀与环境的呼应,使得材料能透出一种“气质”,带有浓厚的“古典的现代感”。

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表面经过洗礼,与周边的环境和场地能更好的融合,更具整体性。

比如下图中的混凝土与橡木与、变质板岩与水,混凝土与玻璃等等。

展现出康的建筑带有强烈精神性的一面。

⑦空间品质分析——路易斯·康与光:一些读过康的书或者谈话的人们,认为康说的不是建筑理论,而是哲学。

在一定意义上,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康的作品似乎常常伴有自成一格的理论作支持。

他的理论,既有德国古典文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又揉以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

这就是我在文中一直提到的,康的建筑带有精神性的一面。

他通过一系列主题:“喜悦”、“惊奇”、“领悟”、“学习”、“秩序”、“光”、“独一性”、“空间与结构体”等等,试图建构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

而让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是以建筑作为媒介的。

这里没有理论,因为他大概反对理论,他试图寻找一种属于永恒的事物——光。

康在每个拱壳中间,做了一个0.9米的通长天窗。

天窗下面的铝制穿孔使反射板顶棚呈现人字形造型,十分优美。

这样使展室既得到柔和的自然光,又避免了眩光的困扰。

同时康还在拱壳与山墙交接处设计了一条细长的弧形采光带,让光线从外面蔓延进来。

这给略带硬朗的建筑增添了一分轻柔,又使拱顶产生一种悬浮感,室空间也因此而显得生动。

康还设计了三处光井,使观众参观时处在室室外变换着的视觉感受中,由此而消除了疲劳。

⑧大师在细部:⑨小结:建筑中的元素,在康看来,已然不只是建筑,而是我们生活中的片段,是我们情感的一种表达,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和光与影有关的)都成为了我心中隐藏的“静谧”的一种窗口,从中我窥得心的片段。

康认为伟大的建筑开始于对非度量的领悟,然后把可度量的当作工具去建造它,当建筑物完成,它带领我们回到当初对非度量的领悟中。

康生活的时代背景充满怀疑,当人们都在慌地反对且藐视一切的时候,他选择了看上去不太相同的另一条道路。

笼统地说,那就是他选择了永恒。

他选择探讨万物的规律与本源。

他的成功,无论是艺术上或是对后世的影响,都正好从侧面告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不管他认定的“永恒”是否存在,在艺术上他确实震撼并感动了人们。

他试图让人们相信,我们的直觉与生俱来,不会改变,也不应该去改变。

我必须承认:他的作品把我感动得“惊慌失措”。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似乎没有意识到他的建筑和他的精神正在消失。

从他死去40年后的今天看来,我们恐怕很难寻找到康这样让人感动的建筑师。

如果说,还有人在和我们生活的社会进行搏斗的话,他们也无力去构建什么信念了。

康是一道绝响,从此世界开始变得失控与混乱。

这也是为什么在现代人看来,康的作品就像是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一样。

噢,不!是人类存在以前的某种未知文明,可望而不可及。

当下,全球的建筑界都流于浮华,建筑师像娱乐明星一样炒作自己,制造爆点,于是,哲学、世界观成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标签,剖析社会的怪异,以此为噱头去设计怪异以致恐怖的建筑,将刺激代替了美。

几年以来,被人谈论最多的建筑无不牙舞爪,巨大的、扭曲的结构,带出神飞魄散之感,建筑的外形和色彩也逐渐趋向于依赖夜间的LED灯,制造不可靠的幻梦。

这些建筑,不再存有任何“静谧与光明”的可能。

设计者追求的,可能不再是建筑精神,而仅仅是一种流行的形式。

所谓的“道”,也就破散了。

参考资料:https:///index.aspx (museum inf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