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2) 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百家争鸣的发展过程,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2.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强调其主要观点和现实意义。
3.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各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各家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观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会对不同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学派进行研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历史案例,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兴趣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2.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来自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历史必修3人教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科目
历史
年级
高二
班级
时间
课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难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用具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四、教材分析:1、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单元解读】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各个历史阶段分析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导入新课】通过2008年奥运会宏大的开幕式上的表演导入本单元的标题——传统文化,进而导入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又是在怎样出现的?怎样形成的?进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探究学习】结合课本P4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彼此吸收和融合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第二,第二,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探究学习】“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解题关键: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本课为第一个历史阶段: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的。
孔子是儒家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的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生可以根据教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生主动探究,并对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盛况的习,使生对祖国文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12: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通过先秦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激发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文材料,图表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
2.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通过学习让学生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高度认可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教学重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请问中国的轴心时代在什么时期?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相互诘难、批驳而形成的思想碰撞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演变时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如下:
-短文需包括对儒家思想核心观点的理解,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实例,阐述儒家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解不够全面,容易混淆。
3.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儒家思想中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3.尊重不同的思想观点,学会包容与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观点。
3.分析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的传承。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重点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2.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讨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在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主张。
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思想繁荣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
c.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
2.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引导: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请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核心思想。
2.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总结。
3.教师引导: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800字左右,重点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b.请举例说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碰撞。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明确春秋战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了解不同学术的地域特点。
2、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概括总结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3、知道“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观念。
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2、形成的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地主阶级形成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文化上: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3、表现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初步发展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⑴创立:孔子删定“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有记录言论的《论语》⑵基本内容①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3)评价: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的思想主张内容:①“仁政”②“民贵君轻”③“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心”)⑵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内容: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君舟民水;③“人性恶”;④“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学派(1)老子—春秋时期A、老子简介:道家的创始者;生活在春秋晚期,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B、老子的思想a.哲学思想:“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3)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三维目标】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概况;出现的社会原因;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历史作用
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作用,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
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了解儒家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认识这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突出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孔子的简介及其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具备基本的历史素养。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其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尚需引导和培养。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3.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不少于800字。
6.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一段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通过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代表人物的简介,引发学生对这些学派观点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重点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2.详细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强调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重要贡献,如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2)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站在不同学派的角度,进行观点阐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学习儒家思想,引导学生认同其积极价值,如仁爱、忠诚、诚信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备课资料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册教科书的背景知识:人类活动粗略地分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所以人类历史可粗略地分为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
必修1是政治史,必修2是经济史,必修3是文化史。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200多种。
文化是个大概念,包括思想、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种制度等。
必修1、必修2已经涉及到文化史。
必修1中的各种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科举制等)、第6课罗马法和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必修2中的各种经济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专卖制度等)、“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和三次工业革命等,都可以归属于文化史范畴。
所以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只是相对的划分。
从必修3目录看,教科书的文化史包括了思想、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自然科学、教育等七类。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经济、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文化是社会变迁的镜子,是映像。
本单元的背景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最高成就,如向有“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
“先秦散文”一处也有换为“诗经、楚辞”之说的。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也有“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学”之说。
以上“七学”中,至少有“四学”与儒家的演变有关,故儒学(儒学者,儒家学说之简称。
亦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即是讲儒学之演变。
先秦诸子之学中,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其中较早的一家,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
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1.设计思路教学上,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做好预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知识学习上,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影响。
在情感上,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有一定基础,因此,在讲授时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
另外,由于先秦时期离学生较远,因此,采用何种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为一个问题。
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而且历史思维能力欠缺,对历史的领悟能力不够强,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3.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材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各家学派的不同主张,但教材中极少涉及到争鸣的内容,所以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可适当创设一些具体的情景由学生来扮演不同学派的人物提出自己的主张,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各家的观点并体会到当时思想上的繁荣。
4.三维目标教师归纳:核心是“仁”和“礼”。
第一,政治思想:①“仁”: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2课时一、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逐步培育起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其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三、近五年高考考点1.百家争鸣——儒家、法家主张的共通处(15年);2.孟子的思想主张——浩然之气(16年);3.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17年)。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单元标题解读】: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诸子百家的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主流思想”是指?儒家思想导入:教师:引入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音频《仰望星空》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形成共识。
(4)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学派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过程:
(1)布置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的各学派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知识掌握程度。
(3)教师批改练习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知识体系。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6.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7.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相结合,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论文、读书笔记等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学效果。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说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何价值?”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2.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学者的辩论场景。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站在不同学派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3)讲解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以及法家韩非子的法治、权术、术数等观点。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意义;2.知道儒道墨法等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3.思考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能力目标:1. 通过自主阅读环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合作交流环节,培养学生合作讨论,团结协作精神;3.展示表达,意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材料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背景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道理;2.通过对儒墨道法各家思想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3.通过对诸子各家思想现实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懂得历史的现实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难点:“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三、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交流讨论,角色扮演;师生互动;教师讲述;史料分析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导入:展示孔子,老子,墨子的相关图片,引入“群星璀璨”、“百家争鸣”的时代,从而进入正题。
(设计意图:图片形象,直观,有吸引力,能较好把学生带入本课)环节一:思想篇—儒墨道法各家的主要主张1,让学生先看书,自主阅读把握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让学生结合导案提供的四段材料,分组角色扮演各家代表人物,交流讨论后,选出代表阐述各自代表的学派的主张;教师点评,补充,深化;3,教师进一步展示检测史料,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并补充史料,深化对各家思想的认识。
(本环节设计意图: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角色扮演中培养其交流讨论,语言表述,理解认识等能力;史料补充拓展课本,深化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实现学生主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师点评,补充和深化)史料提供:材料1: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材料2:“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兼相爱,交相利”攻战之害:“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2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文字智能争相辉映,绘成一幅让人神往的历史画卷。
此后中国人的思想始终超越不了先哲们的境界,是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思想的源泉,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形成的。
如何传承这些文化,中华子孙责无旁贷,由此可见地位非比寻常。
但是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众多。
要使这节课鲜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时有种生命力在涌动的感觉,必须突破教材选取材料。
我利用多媒体,补充了2007年国际孔子文化节新闻图片,感动中国新闻图片,《百家讲谈》视频资料,《论语》读本,《中国文化导读》等资料。
如何组织材料,建构本课呢?我又充当什么角色呢?我告诉自己:不做文化典籍的讲解员,而要做指引学生领略先哲风采的路标。
这节课不是学术交流课,要设疑激趣,引导学生关注先哲们的言行,情感,命运,从而产生感受、体会,对历史生成认识。
基于以上理念,我搭建了本课两条主线,一条是感悟先哲们的思想魅力和价值,这是本课重点。
其二,学习一种方法,生成一种认识: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如下三维学习目标:1、采用2007年国际孔子文化节新闻图片导入,介绍孔子世界地位,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疑问:孔子有什么价值,让这些精英政要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起到设疑、激趣,点题功效。
2、诸子百家的主要言行观点,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历史知识,是本节重点,特点是人物众多,思想多元,命运不同。
有的愤世嫉俗,有的乐观进取,有的飞黄腾达,有的落寞沉寂。
我设计一个场景:召开一个“春秋战国君主的人才招聘会”请学生选择扮演的角色,理解角色,阐述观点。
历史沧桑感激越着学生们试图穿越时空,去探究体会古人多元的思想、情感,感受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
从而完成预设目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主张,代表的阶段利益,对前途命运的分析。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2)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教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方面的材料,启发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是我国传统文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重点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设计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
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
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生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习民本思想,培养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教过程中尽量调动生已知知识,增加生的习兴趣。
导入新课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问题一:什么叫百家争鸣(即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有哪些?“百家争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百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争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派和代表;;
;
问题二:请根据课本及提示简要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性质?影响?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
成
问题五:道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有哪些?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孟子和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B.都主张礼法并用
C.都主张性善论
D.都主张性恶论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是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儒家、道家、兵家、法家
C儒家、道家、墨家、兵家D儒家、道家、兵家、法家
3.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
A孟子B孔子C墨子D荀子
4.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5.下列属于孔子的思想是
①“仁者,爱人”②“有教无类”③“性本善”④“为政以德”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①②
6.下列思想中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来施政,“以德服人”的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7.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①井田制崩溃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是
A儒学成为传统思想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进“百家争鸣”出现 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
9.下列格言符合孔子“仁”的思想的是
①克己复礼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德有仁,必有邻④巧言令色,鲜矣仁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0.下列有关右图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周游列国,“兜售”仁政学说
B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C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
D他编定的《论语》是儒学思想的精髓
11.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①铁器牛耕使用渐广②诸侯兼并趋向统一
③封建制度逐步确立④中外联系不断加强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2. 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
造
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
13. 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
——《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2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以个典型事例。
(1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论语•颜渊》和《论语•季氏》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心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确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