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2) 教案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述:这张图片想必大家都认识,孔子。

问:你曾听他人如何评价孔子?

预设:圣人、万世师表、地位很高

述:但这样一位后世眼中的圣人,在当时人,甚至孔子自己看来,却称为“丧家之狗”,所以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关键在于今天所要学习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问:真的有一百家吗?(阅读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解决问题。)

预设:“百家”为泛指,主要只有十个学派,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

述:明确主要对象的前提下,思考“争鸣”是什么意思?为何会形成“争鸣”的局面?(阅读教材第4页一二三段内容,解决问题。)

预设: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代表各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学者和思想流派,希望按本阶层利益诉求对宇宙对社会作出

解释,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述:“百家争鸣”实际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争奇斗艳、批驳融合的局面,在此局面下,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问:为何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述: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来看一段在1997年发生于央视主持人和山西放羊娃之间的对话。

问:从这段对话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预设:思想幼稚;没受过教育;家庭环境穷。

述:从上述对话可以得出历史原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根据这一原理,阅读教材第四页一二两段内容,结合必修一二所学知识,探讨“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活动:学生结合知识基础,自由表达意见。

述:此刻大家结合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实际上也可以看成课堂上的“百家争鸣”。教师依据政治、阶级、经济、文化的顺序,向学生阐释社会变革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表1-1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时间春秋战国

概念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

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

“争鸣”:指争论和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

派别代表

道家老子、庄子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历史影响

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和儒学孔子生平

时代春秋末期

创办了儒

家学说,儒

学勃兴

经历

勤奋好学、政绩显著、周游列

国、著书立说、创办私学

孔子思想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代表作:“六

经”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战国时期儒家

代表孟子思想

(战国中

期)

“仁政”丰富和发

展了儒家

思想,儒家

思想体系

更加完整,

更能适应

社会的需

“民贵君亲”——民本思想

“性善论”

荀子思想

(战国末

期)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表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的“贤良对策”背景

儒学的坎坷历程

应运而生(春秋)→蔚然大宗(战国)→遭

遇打击(秦朝)→逐渐恢复(西汉初期)鼎盛时期的社会

问题

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

诸侯王国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丰县实验高中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教师:李为爱

项目内容

课题第 1 课“百花怒放”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改正与创新

1、知识与能力:

(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期间“百花怒放”场面形成的重要意

义;认识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看法,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

思想;

(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德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

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 3)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由,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访儒家思

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教课( 1)适量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启迪学生思

目标考百花怒放场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看法、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概括孔

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 3)以百花怒放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

和感觉。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念书活动”。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感觉中国古代思想的广博精湛:经过学习初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育学生

“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

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代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

正确对待儒祖传统文化,发挥其在今世的踊跃意义。

教课学习要点:百花怒放场面出现的社会原由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

重、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学习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由。

教课教材、教课设计等。

准备

导入新课: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积厚流光,积蓄深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7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7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有谁知道,儒家思想形成于什么时候?(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好!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结果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自主思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有何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对其治国理念有何影
响?
提示: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孟子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
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6-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0-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1)历史背景:
①经济方面,生产力大发展,奴隶制经济瓦解(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②政治方面,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③阶级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④文化方面,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3-
-2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教育百科

12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耿晓燕

教材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指导思想:通过科学方法的指导,通过历史学习和探究,能使人警醒、令人明志、助人睿智、促使人高尚。最重要的是,能激起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设计理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历史感同身受——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学生合作探讨,教师点拨实现本课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对这一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正是因为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才有了后来董仲舒汲取百家之长形成了新儒学。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历史以及高中一年历史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学的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的引导,不仅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三、教学目标:

列举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1、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充分运用多媒体,利用音像、图文资料再现当时历史,从而让学生理解思想文化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2)掌握“思维导图(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层层突破”(难点剖析、观点论证)——“愿景构建,社会价值”(思维习惯、公民意识、道德意识等的养成)的历史学习方式

3、情感与评价

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2(人教版必修三)

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2(人教版必修三)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 有“天下第一家” 之称,是孔子嫡 系长期居住的府 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 宅合一的典型建 筑。
儒家“一哥”之争
创立
我是儒家的开 山鼻祖。毋庸 置疑,我的仁、 礼、中庸思想 经久不衰,难 怪连老外们都 说要从我这里 汲取智慧。
蔚然大宗
早就该为我平反了。 “千年老二”的我早 该扶正,我的民本思 想不知造福了多少代 百姓,我的“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成为多 少仁人志士的价值追 求。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考。 相传原为宋人,后长居鲁国。墨 家学派创始人。与公输班同时 代。出身贫寒,精通木工,官至 宋大夫。代表小生产者。
政治主张:兼爱、非攻、 尚贤、节俭
主流思想
难道你们忘了焚 书坑儒的惨剧吗? 真正将儒学发扬 光大,使之成为 显学,成为官方 正统思想的是我, 儒家“一哥”我 当之无愧!
发展成理学
是谁挽救了儒学?我是 挽狂澜于既倒的儒家 功臣。我的理气论、 修养论将儒学带入到 一个新高度,儒家 “一哥”非我莫属!
孔子
孟子
董仲舒
朱熹
• 所谓“百家”,是泛 指,意为数量多,主 要分为:儒家,墨家、 道家、法家等。 • 所谓“争鸣”,指战 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 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 的各种问题,展开争 论,争相发表不同的 见解。
——墨家
兼爱、非攻 尚贤、节俭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课件(共42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课件(共42张PPT)
四大学派: 儒、道、墨、法 孔子、孟子、荀子、 六大思想家: 老子、韩非子、墨子
小结: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重点)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人们应相互爱护,反对暴政,提倡“仁”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荀子 战国 “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道家 老子 春秋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1、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身世
孔子的生平
从政经历 成就
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仁”、“礼”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等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的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的身世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讨论并根据下述材料,分析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三 道家和法家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 兮,祸之所伏。”——老子
材料二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 物与我为一。”——庄子
三 道家和法家
材料三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 非子
材料四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 交相利。”又说:“(战争)春 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 可胜数。”——墨子
三 道家和法家
学派 道家
墨家 法家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老子 庄子 墨子
商鞅 韩非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 的辩证法思想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 “兼爱”“非攻”“尚贤”“节
俭”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历史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点整理》教学设计juf

历史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点整理》教学设计juf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含义: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出现原因:经济上井回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3、诸子百家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予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4、意义:1)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2)次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儒学的勃兴

1、孔子:儒家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出身于鲁国没落贵族,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为六经,春秋未期私学的创办者,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局面。

2、孔子思想主张:核心是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l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教育l思想主张"有教无类"。

三、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一孟子和苟子,发展了儒家学说,体系更加完整

1、孟子:战国中期人,被称为"亚圣",思想主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寝次之,君为轻”;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优质课件2: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优质课件2: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 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 )
A.孟子和荀子
B.孟子和老子
C.老子和孔子
D.荀子和墨子
3.“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
宋明时期
地位更加巩固
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 受到挑战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开始对 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
二、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1.作用 (1)现实意义: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的道德意识。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 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 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4.历史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 化发展的基础。
历史图片欣赏
孔子讲学图
稷下学宫图
探究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小荷才露尖尖角
1、孔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

必修三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一、复习课导入

1、解读必修三目录

2、解读第一单元复习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走进高考

1.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

2.高考考点

(1)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基本观点。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三、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代表学派、历史影响?

①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政治上:

经济上:

阶级关系上:

教育上:

②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商鞅、韩非子、李斯墨家:墨子

③影响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知识点三:其他思想流派(道家、法家、墨家)

(1)道家:

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提出“”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君主要,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

①主张:、、节俭、。

②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四、重难点突破

1.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推动礼封乐建崩经坏济发展。
天下大乱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针对群雄争霸、社会动荡的政治格局,各派提出怎样的治 国思想: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 用,实行仁政。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 顺应时势和民心。
响。
关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儒、道、墨、名、 法、阴阳、纵横、农、杂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 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产生的原因
政治上:西周的奴隶制走向解体,封建制度兴起。 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变法革新18古为今用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 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 儒家思想的形成。
3.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

未来——历史小论文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

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总复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代表人物 (1)道家:老子 和庄子。 (2)儒家: 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韩非子。
3.意义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 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
4.有人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后,总结了以下内容, 你认为可信的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A [A 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 项是儒家的德治思想,C 项是法家 的严刑酷法思想,D 项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 A 项。]
[思考] 史料二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与孔子的“仁” 有何关系?
【提示】 主张:“仁政”。 关系:①联系: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与 发展。②区别:孔子的“仁”即“爱人”,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 德观念;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2.了解孔子、孟子和 及意义。
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
家思想的形成。
形成与发展,认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3自学单: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3自学单: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自学单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二、重难点梳理落实

重点: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作用;儒家的思想主张。 难点: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落实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如何理解“百家”和“争鸣”

通过阅读课本P4第一、二、三、四自然段,试分析其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试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阶层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探讨一 孔子和早期儒学

1.自由阅读本子目内容,小组内讨论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落实二道家、法家和墨家

1.阅读课本P6第一、二、三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落实三1.阅读P6第四自然段,补充下列知识点。

法家集大成者:生活年代:主张:

2.阅读P6历史纵横,补充下列知识点:

墨家创始人:生活年代:主张:

历史思想探讨

四、基础测评

测评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变革时代

B.思想家著书立说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

C.私人讲学兴起

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D.社会大变革

3.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依

C.兼爱、非攻、节用、尙简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4.孟子实行“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问题一:什么叫百家争鸣(即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有哪些?“百家争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百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争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派和代表;;

问题二:请根据课本及提示简要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性质?影响?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五:道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有哪些?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孟子和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B.都主张礼法并用

C.都主张性善论

D.都主张性恶论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是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儒家、道家、兵家、法家

C儒家、道家、墨家、兵家D儒家、道家、兵家、法家

3.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

A孟子B孔子C墨子D荀子

4.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5.下列属于孔子的思想是

①“仁者,爱人”②“有教无类”③“性本善”④“为政以德”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①②

6.下列思想中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来施政,“以德服人”的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7.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①井田制崩溃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是

A儒学成为传统思想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进“百家争鸣”出现 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

9.下列格言符合孔子“仁”的思想的是

①克己复礼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德有仁,必有邻④巧言令色,鲜矣仁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0.下列有关右图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周游列国,“兜售”仁政学说

B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C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

D他编定的《论语》是儒学思想的精髓

11.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①铁器牛耕使用渐广②诸侯兼并趋向统一

③封建制度逐步确立④中外联系不断加强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2. 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

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

13. 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