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约翰.莫勒、马歇尔:相互需求论 • H-O-S:要素禀赋论 • 里昂剔夫之谜及其解释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 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古典理论的贸易模式(供给视角的分析)
——劳动生产率差异
新古典相互需求论的贸易模式(需求视角的分析)
相互需求论(穆勒)
互惠贸易的范围:一个例子
表4-8 美国和英国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
小麦
玉米 国内交换比例
(吨/年人) (吨/年人)
美国
6
4
3: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2/3)
英国
1
2
1:2
美国和英国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变化使双方贸易所得发生以下变化:
交换 比例
1:1
1:4/3
1:5/3
美国 英国 美国 英国 美国 英国 (增加) (节约) (增加) (节约) (增加) (节约)
口的数量 • 贸易均衡点的确定: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 • 贸易条件:一国出口产品所能交换得的进口
产品的数量比率。
相互需求论(马歇尔)简评
• 贡献
(1)提供曲线理论就均衡贸易条件得出的结论与穆勒的相互需求 论是一致的,但提供曲线的分析比穆勒的文字叙述更为精确。
新古典贸易理论PPT课件
三、H-O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商品相对价格 要素价格 要素的派生需求 最终产品需求
技术
要素供给
消费偏好
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
四、H-O模型
假定条件 贸易基础 生产与贸易模式
(一)假定条件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 两种生产要素
➢ 2*2*2模型
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 生产技术相同
➢一种商品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另一种商品要为素资禀本赋决
贸易源于“上帝的恩赐” 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第一节 要素禀赋学说
一、人物简介
Bertil Ohlin Sweden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Stockholm, Sweden 1899 – 1979 《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 《国际经济的复兴》 《资本市场和利率政策》 1977年获评诺贝尔经济学奖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要 素比例概念的延伸。指产品生产中某种 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 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 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将产品划分为不同种 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ve Commodity)。
②几何图形判断
K
S
等成本线 生产扩张线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短期影响 农业(生产大米) Wx(上升)=Px(上升)×MPL(不变) Rx(上升)=Px(上升)×MPK(不变) 工业(生产钢铁) WY(下降)=PY(下降)×MPL(不变) RY(下降)=PY(下降)×MPK(不变)
长期影响 农业(生产大米) Wx(上升)=Px(短期上升)×MPL(长期提高) Rx(?)=Px(短期上升)×MPK(长期下降)
资本(厂房、 设备) 农田地租
采矿权
美国出口品与进口品的要素构成图
二、全球数据
• 代表研究者
– 哈利· 伯文、爱德华· 利莫、里奥· 斯维考斯克斯
• 研究依据
– 产品贸易实质上是间接的要素贸易
• 样本
–27个国家/12种产品
• 结论
–贸易并不是按H-O模型所预见的方式进行的
检验H-O模型(美国=100)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 定理表述
– 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 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 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 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 分析假定 –大米(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钢铁(Y)是 资本密集型产品 –中国是劳动充裕资本稀缺的国家 –劳动的收益由工资(W)代表,资本的收益 由利润(R)代表 –由此给出生产要素收益的两个公式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
绝比 对较 成成 本本 理理 论论
要
要 素 禀 赋 理 论
素 价 格 均 等 化 理
论
战后国际 贸易理论
里 昂 惕 夫 之 谜
新 要 素 贸 易 理 论
产 品 生 命 周 期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由古典贸易理论进入现代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从各国孤立均衡状态下商品的相对均衡价格, 可以确定各国的比较优势商品和出口产业。
• 一国在相对价格低于别国的产品的生产上具 有比较优势,因而是其出口产品;而在相对 价格高于他国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 因而是其进口产品。
新古典贸易理论
5、贸易均衡
• 两国间同一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两国不同 优势的表现,也构成了两国之间相互开展贸 易的基础。
• 机会成本理论没有做出劳动是惟一的投入要 素或劳动是同质的假设,也没有假定劳动是 决定商品价格的惟一要素。因而,可以很好 地代替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 因。
新古典贸易理论
• 1、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
国在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 势,因而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 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高的产品。
• 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两国的比较 优势所在,并为互惠贸易提供了基础。
国际贸易学(3)新古典贸易理论
X部门
X商品相对 价格上升
Y部门释放较 少资本较多劳动
资本与劳动由Y 部门流向X部门
对资本(劳动)需 求超过(小于)供给
需要较多的资 本较少的劳动
资本(劳动)价格 上涨(下跌)
最后:每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都要低于X 相对价格变化之前的要素使用比例。
◆要素价格均等化
本国
X商品相对 价格上升
资本/劳动 比率下降
(2)国际贸易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缩小, 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3)斯托尔伯—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4)罗布津斯基定理(Rybezynski theorem)
解释要素价格均等化:
◆要素供给比例与要素价格均等化论
(3)技术要素说
该学说认为,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巧 和熟练程度的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劳动和 资本要素的生产率,而且可以提高三者作为一个 整体的全部要素生产率,从而改变土地、劳动和 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从这 个意义上说,技术也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
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 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相对优势,对贸易格 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第4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理论) 节标准贸易模型
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理论)
第3、4章新贸易理论
5、双要素贸易条件D=Px/Pm ×Zx/Zm
反映的是一国进口的真实资源成本的变化,包 括两国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对发展中国家最有意义的贸易条件指标是I、 S、N。只是N下降,而I和S仍然能够上升,则 这种国际贸易活动还是有利的。只有在这三者 都呈现恶化的趋势,则会出现通常所称的“贫 困化增长”。
(1)要素相对价格均等
(PS/PW)2 (PS/PW) ☆ (PS/PW) 1
BB’ A
O
W/r1 w/r☆
A’
W/r2
(2)要素绝对价格均等
—指在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并且一切产品刚好被
消费完毕的条件下,某种产品的总产量等于其 投入的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各要素的边际生产 力乘积之和。
QS =丝绸产量,L=劳动力数量,K=资本数量; MPL、 MP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则:
Y
A
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
B
B国生产可能性曲线
O
A’
B’
X
考虑A、B两国的要素禀赋如下:
国家
要素禀赋
A国
B国
劳动力(百万工人) 45
20
资本存量(千台机器) 15
10
问:(1)哪个国家相对资本丰裕?
(2)哪个国家相对劳动力丰裕?
(3)假设商品S相对商品T属资本密集型,哪个国 家在生产商品S上有比较优势?为什么
国际贸易课件 第3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俄林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 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 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便贵,出口就 不利。各国应尽可能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 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
三 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 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使世界范围 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 代替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使要 素价格存在均等化趋势。萨缪尔森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 素价格均等化。这一理论被称为H-O-S理论,它研究国际贸 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H-O理论三个主要结论:每个国家或区域在国际分工中应该 生产和输出本国丰裕密集的商品,输入本国稀缺要素密集的 商品。
商品,由于美国的资源条件不同,因此这些商品在美国生产
时就须大量资本投入,如果在出口产品中加入这部分资本投
入量,里昂惕夫之谜就不会存在。
21
三、方法论的创新
激发出对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的进一步探索。
这些理论不是对H-O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一般的讲:“里昂惕夫之谜”的值得注意的地方并不是能否解
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
型商品。
第三讲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禀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学派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决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因素以及衡量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贸易所得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当今的许多重要理论与政策仍然得益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但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作为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因此在他们的分析中只要生产技术不变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分析过程和结论不再有效。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有关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3.1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我们知道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当然从―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多种要素的总体均衡体系。这一新的理论发展也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许多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被运用于对国际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分析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只有一种要素投入的模型中厂商在要素方面没有选择产品成本完全由该要素的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价格决定。要素的生产率及其价格都是给定的都是由产品产量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对产品的成本来说这些都是外生变量。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甚至连一国要素供给的绝对量都无关紧要了。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的模型中不同的商品生产使用要素比例不同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产品生产中要素的使用比例要素需求和一国的资源储备比例要素供给决定要素价格从而影响产品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和生产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生产要素价格已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产品价格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2.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国际贸易不仅影响贸易双方的产品市场价格而且造成各国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也不仅仅影响一国的生产和消费还会引起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再分配。而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变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和贸易模式。在建立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方面的主要贡献者有埃利·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伯尔蒂尔·俄林Bertil Ohlin和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在拓展、应用或检验新古典贸易理论方面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介绍(ppt 20页)
Qc=Fc(K,Lc)
Qf=Ff(T,Lf)
Q Qc=Fc(K,Lc)
L O
图3.4 服装的生产函数
MPL
MPL O
图3.5 边际劳动产出
• 2. 工资决定和劳动力配置
工资率 W 服装行业
食品行业
工资率 W
W* PfMPLf
0
0
W* PcMPLc
Lc
Y PB
EB
UB
PA
(PX/PY)B
EA
UA
O
X
PB
PA
B
图3.2 封闭经济下的生产和消费
Y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U2
U3′
U1
E′
E0
A C
U3 E
(PX/PY)2′
D
(PX/PY)1
(PX/PY)2
O
X B
图3.3 开放条件下A国贸易的收益
• 3.1.2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验证:里昂惕夫 之谜
1.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的实证检验 • 第一个也是最有名的关于H-O模型的经验研究是由瓦西
(2)在何种情况下,现实世界中的贸易模式会不同于赫-俄理论的预测?
• 3.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一单位衣服需要的资 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 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 则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PPT课件
SA
A PA
B PB=0.5
SB PB
O (a)美国市场
XO
X (b)中国市场
要素比例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Y
Y
PA=1.5
60
SA
50
40
EA
Baidu Nhomakorabea
CA A
30
PA=1
CB B EB
PB=0.5 SB
PB=1
O
30 50
XO
40 60
X
(a)美国市场
(b)中国市场
生产要素比例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Y
Y
PA=1.5
四、对H-O模型的评价
• H-O模型的政策含义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 案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靠劳动力充裕 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 注意:“比较优势陷阱”
四、对H-O模型的评价
• 对H-O模型的评价 – 理论更贴近事实,反映实际情况,更有 说服力 – 忽视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后天 优势 – 排除了技术进步因素 – 忽略了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Y PA=1.5
A
Y B
PB=0.5
O (a)美国市场
XO
X (b)中国市场
中美两国的封闭均衡
三、H-O模型的基本内容
• H-O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
– 中美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均衡 • 中美两国在没有贸易时分别选择A点和B点 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假定中国生产 38单位X和42单位Y,美国生产25单位X和 35单位Y,各国都只消费本国生产的产品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7
一、 H-O理论概述
(2)要素比例 指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 商品属性特点决定 (3)其他概念
8
一、 H-O理论概述
A、等产量线
资本
反映了生产过 程中资本与劳 动之间替代的 可能性
k1 A
k2
B
l1 l2
Q2=125单位产出 Q1=100单位产出 Q0=75单位劳产动出
Y X’
B
B’
w/r
kY
k’Y Y’ w’/r’
L
A、B两国的要素密集度
20
某些国家1992年的相对要素丰裕度
国家和地区
澳大利亚 奥地利 加拿大 法国 中国香港 英国 美国
资本/劳动(美元 资本/土地(美元 劳动/土地(工人
/工人)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38729
40162
1.08
36641
1744478 47.61
资本价格 劳动价格
利率(r) 工资率(w)
( PK PL
)I
( PK PL
) II
(
r w
)
I
(
r w
)
II
?
应为<
结论:Ⅰ国为资本富裕的国家,Ⅱ国为劳动富裕 的国家。
17
国际经济学-第3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只能由相对国家供给条件的差异来解 释。
3.1 H-O Theory
第 11 页
In particular, the theory highlights the role of countries’ resource endowments (such as labor and capital) as the key determinan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climatic conditions required for coffee’s production; India and China are huge exporters of shoes and garments because they are heavily endowed with labor.
由于Heckscher和Ohlin认为要素禀赋是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基础,他们的理论 被称为要素禀赋理论,也被称为Heckscher-Ohlin理论。比较优势完全是由不同国 家的供给条件,特别是资源禀赋来解释的。
3.1 H-O Theory
第 16 页
*In particular, the theory highlights the role of nation’s resource endowments as the key determinan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ppt课件
1776 年,Adam Smith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 都应当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所生产的 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
1817 年,David Ricardo 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任何 产品上均有优势的一国专门生产其相对优势最大的产品, 而另一国生产相对劣势较小的产品。
6
新贸易理论
7
新贸易理论
1977 年,Dixit 和Stiglitz 共同建立DS 模型,成为新贸易 理论的基石。他们认为即使两国的初始条件完全相同,没 有Ricardo 所说的外生比较优势,但如果存在规模经济, 两国同样可以选择不同的行业进行分工,开展贸易。 市场结构是规模经济的中心问题,Krugman 提出外部规 模经济产生于共同生产要素的相互使用;构建PP-ZZ 模 型分析源于内部规模经济的贸易;与Brander 共同提出相 互倾销模型解释古诺垄断导致的国际贸易。 新贸易理论之“新”在于,其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 竞争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 济等全新的假设之上。
可知,新新贸易理论比新贸易理论之“新”体现于, 该理论在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假设之外,又引入 企业异质性。异质性已成为现阶段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的热点。
12
二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 假设与贸易动因
13
三 国际贸易理论的 分工方式和贸易结构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1. 里昂悌夫的实证数据
通常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根据HO定 通常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根据HO定 HO 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情形如何呢? 理,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情形如何呢?
里昂悌夫的实证数据
The Equalization of Relative Price of Factor
Say: w1/r1 > w2/r2
Country 1 produces and exports K-intensive goods demand for capital demand for labor →r
3. H-O理论能指导我们的实践吗? 理论能指导我们的实践吗? 理论能指导我们的实践吗
• H-O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
(Endowment curse,资源诅咒论)
• H-O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战略。
(Lucas1998,要Hale Waihona Puke Baidu互补模型)
• H-O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Michael Port1990,竞争优势论 )
5. The Key Conclusions
第四节 里昂悌夫之谜
Leontif’s paradox—— extens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H-O model since Wassilly Leontif 194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背景知识:新古典经济学基础
(一)、自给自足经济的一般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的几个假定:
(1)消费者寻求满足(效用)最大化;
(2)工人与厂商寻求其生产行为的报酬最大化;
(3)要素可在一国内流动;
(4)完全竞争。
(二)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
1、生产、消费调整和贸易互利
2、贸易带来的生产收益与消费收益
●贸易带来的收益包括两个部分:消费收益(或交换的收益)和生产收益(或
专业化的收益)。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相互需求原理”
●马歇尔→“提供曲线”
●赫克歇尔和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保罗·萨缪尔逊等人加以完善→“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逊定理”
●“标准贸易模型”
二、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一)是否坚持基本的古典假设
(二)是否以边际分析为基础
(三)是否包含需求分析
(四)是否采用标准的两个国家、两个部门和单一生产要素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五)是否应用一般均衡分析
第二节相互需求论
一、约翰·穆勒的国际需求方程式
(一)约翰·穆勒的贸易思想
1.重视需求对贸易的作用
2.贸易利益来源于进口
(1)国际贸易可以提高一国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
(2)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各国的生产力
1.贸易双方的需求是相互需求
2.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贸易条件
3.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两国需求强度的大小
(二)国际需求方程式
●约翰·穆勒认为,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其贸易伙伴国在同
一贸易条件下所愿意购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时,两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两两相等,国际贸易处于均衡状态。
●这就是决定国际贸易条件的国际需求恒等式(Equation of International
Demand,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也就是所谓的“相互需求原理”(Principles of Reciprocal Demand)。
(三)约翰·穆勒国际需求方程式的简评
●贡献:进一步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
–强调了需求因素在确定国际贸易商品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时的重要作用
–以比较利益为基础阐述了国际贸易商品交换比率确定的过程
–说明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以及贸易利益如何在双方进行分配
●缺陷:忽视供给的作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一)理论基础
●提供曲线的理论基础是供求决定论。
(二)基本假定
●以物易物的“2×2贸易模型”
●“有代表性的商品包”(Representative Bales)
(三)提供曲线
●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指一国在所有可能的相对价格下愿意在国际市场上交
易的进口品和出口品的数量。
●提供曲线既反映了一国对进口品的需求,也反映了该国出口品的供给,同时
体现了供求关系,表示各国在各种可能的贸易条件下从事贸易的愿望。
1、提供曲线的推导
贸易三角形法
●贸易三角形反映了一国出口数量、进口数量以及贸易价格(贸易条
件)。如果贸易条件不同,该国调整的程度不同,将会有不同的贸易
三角形。
2、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与贸易均衡
(一)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
(二)贸易条件的变化
●如果一国或两国的提供曲线发生移动,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以及均衡
贸易条件随之变化。
●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提供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
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一般均衡分析
五、局部均衡分析
(一)国际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
(二)贸易对贸易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1、贸易对进口国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2、贸易对出口国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三)贸易利益的变动
1、出口国的贸易利得
2、进口国的贸易利得
补充: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俄林则认
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使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代替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使要素价格存在均等化趋势。萨缪尔森于1941年发表的《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和1948年发表的《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两篇文章中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理论被称为赫-俄-萨学说(H-O-S Theorem) ,它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
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
●其原因:
在劳动力相对比较丰裕的国家,劳动力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随着出口的扩大,在生产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劳动力工资随之上升;同时,由于资本相对比较昂贵,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随着进口的增加,对本国资本的需求相对减少,资本的价格下降。
在资本相对比较丰裕的国家则相反,资本的价格趋于上升,劳动力工资趋于下降。(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前景
●在现实中,发达国家工人平均工资与发展中国家工人平均工资的差距却在不断扩
大,与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理论背道而驰。
●试究其原因:
(1)贸易受到运输费用的影响,许多商品特别是服务行业贸易受到阻碍。
(2)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多或少地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使许多产品被排斥在贸易之外。
(3)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较为缓慢,吸纳的就业人口越来越多,因此在那些资本较为丰裕的国家,劳动力工资又有着上升的趋势。
二、要素比例变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