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的劳动分工论

合集下载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 年第3 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 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四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 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过, 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 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 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 _ 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马克思指出: ·“关于分工, 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 是因为他特别强调分工。”( 《资本论》第一卷1 9 75 年版第3 86 页) 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 从而供应情况如何, 取决于两个因素: ( 1 )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在二者之间,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 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 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 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 (一) 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 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二) 分工后生产专一, 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三) 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 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 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其实, 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他说未开化的社会, 分工极不发展, 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一9 一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 这是由于农业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而在工业上, 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工, 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普遍富裕”。他说分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 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 都有大量产物出售, 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 彼此的需要都能得到充分的供给, 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但是, 认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他们互相倾轧, 互相吞并。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 无产阶级贫困化。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遍富裕的结论。抽象地看, 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但是历史地考察, 斯密的分工理论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反映。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前夕。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生产。列宁指出: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 除了以分工的形式, 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t (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35 3 页) 。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 机器的作用是次要的, 从属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 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 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 上, 着重阐明社会分工的意义。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意。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 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分工思想, 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 当提到斯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 那已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7 1 、72 页) 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想, 没有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社会分工。(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7 6 、 1 7 7 、1 7 5 页) 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他说: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果, 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 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或“不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工场手工业分工, 或工厂内部分工。另一种他称为“大制造业”或“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社会内部的分工, 或工厂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他认为社会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要, 更复杂, 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斯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 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和量的差别, 而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 因此掩盖了资本主. 义社会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亚当·斯密指出了分工的不利后果, 他认为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政治经济学. 史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 只加一句评语: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社会不平等。”我认为这样作不妥。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 还有可取之点, 不容忽视。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 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 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他说分工的发展, 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 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 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 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 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为此, 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一IQ 一民教育。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 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的见解, 受到马克思的重视。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 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解, 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当然, 斯密的见解

社会分工论梳理

社会分工论梳理

社会分工论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探讨了社会中不同职业、行业和群体之间的分工现象。以下是关于社会分工论的梳理:

一、起源与发展

社会分工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古典经济学著作。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分工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二、主要观点

1. 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通过分工,每个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 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分工的发展,新的行业、职业和群体不断涌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分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过度分工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社会分化等不良影响。

三、理论分支

1.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是阶级分化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深化,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

2.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但也带来了个人原子化和社会团结的问题。他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概念来描述不同阶段的社会团结状态。

3.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韦伯认为,官僚制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它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官僚制通过明确的职责划分、等级制度和规章制度来确保组织的稳定和效率。

四、现实意义

1. 指导社会实践:社会分工论对于指导现代社会的生产、组织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关注社会问题:社会分工论提醒我们关注过度分工带来的问题,如职业倦怠、社会分化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 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也就是交换必然受市场范围限 制。
斯密认为, “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 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 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 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
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要这
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 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 要的互相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
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要这 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 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 要的互相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
他甚至认为,没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帮助和合作,
一个文明国家里的卑不足道的人,即便按照(这是我 们很错误地想象的)他一般适应的舒服简单的方式也 不能够取得其日用品的供给的。
分工的原因:
斯密倾向于把它看作次序的自发演进:“引出上述 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人类 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 遍富裕。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 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 物物交换,互相交易”。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 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斯密的劳动分工论

斯密的劳动分工论

斯密的劳动分工论(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摘要: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

中心词:看不见的手分工理论二元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出生与苏格兰的科卡尔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则学教授,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并由此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1776年他的《国富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被誉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一生都在思考着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对此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

一、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简称《国富论》)中,他以“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关系,但又把资本主义的现象庸俗的加以叙述。他所主张的自由竞争政策,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

斯密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斯密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斯密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早在300年前就提出了分工的观点。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刚刚起步,斯密看到的是工场手工业特有的分工,在其著作《国富论》中用大量篇幅探究出分工理论。

1.分工和生产力

分工源自交换的需要。斯密指出,人类具有易货交换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去生产出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以便向别人交换成自己无法生产的产品。斯密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提高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生产自己优势产品,专职于某项工作的利益会大于综合性工作产出的效益。譬如猎人比起打猎更擅长造弓箭,那么将时间用在造弓箭去换取猎物比既造弓箭又打猎收益更大。因为交换促进分工,分工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也有促进作用。参与交换的人、个体越多,产生的附加价值就越大。没有分工,就没有协作,也就没有商品经济的出现,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转。

分工对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性。斯密观察到在制针厂将生产制针工序细化,由多个工人分工担任,能将生产效率直接提高240多倍。斯密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分工能大幅提高生产率的原因有:一是分工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熟能生巧且日渐专注;二是分工节省了变换工作的时间,中间产生的浪费和消耗很少;三是分工促使机器设备的发明创造和改进,机械武装到工人的生产,让工人完成比过去更多的工作量。工人的进步、流程的进步以及技术的进步,斯密从这三点因素,揭示了经济增长的背后动力。

2.分工和市场

分工受市场限制,市场规模决定社会分工的深度。斯密认为,分工是市场规模扩大的结果。一方面,市场规模越大,参与交换的需求越多,分工则越细,工作生产率越高,它创造出来的价值增量也越多,经济增长越快;另一方面,财富增长又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市场资源分配越合理、越有效率,市场的需求越发提高,越能产生和支持技术进步促进分工。由此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导致市场经济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往复增长。总之,在斯密看来,市场规模越大,分工越细,劳动生产率越高,创造的国民财富则越多。

亚当斯密 劳动分工论

亚当斯密 劳动分工论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简介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国富论》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其中,他提出了劳动分工论,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劳动分工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将生产过程分成多个环节,并由不同的工人分别完成这些环节,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劳动分工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提高生产效率:由于不同的工人专注于完成自己擅长的工作,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例如,一个工厂可以分别设立不同的车间,分别负责机器的组装、焊接、涂装等环节,这样可以使得每个工人都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劳动分工,可以使得每个工人的劳动力得到更好地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在一个生产线上,由于每个工人都只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可以避免工人之间的浪费和重复劳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3.提高产品质量:由于每个工人都只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可以使得产品的质量得到更好地保证。例如,在一个汽车生产线上,由于每个工人都只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可以确保每个部件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从而保证汽车的质量。

总之,劳动分工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分工协作,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一思想对现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和生产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

阿当史密斯主要理论

阿当史密斯主要理论

亚当·斯密的主要理论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三、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四、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斯密的分工论

斯密的分工论

斯密的分工论

主要包括两论点:

1、分工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2、斯密定理

1、分工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分工一般定义为工序的划分,或者指工作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由不同的人来完成。1

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和马克思是对分工进行了最详细论述的两个人。只不过马克思侧重于从生产制度演变的角度考察分工,而斯密更侧重于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考察分工。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积累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

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可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方面体现。其直接作用即采用分工的方式较采用前带来效率的提高。其间接作用是指由于分工为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斯密主要概括了分工的直接作用,有如下三点:第一,分工可迅速地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从

1《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第一卷,第977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与专业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分工必然使得每个生产者生产专业化,将其生产活动集中在较少以至单一的操作上,能够较快地提高其生产的熟练程度。正如斯密所说的“劳动分工,通过使每一个人的业务降为某种简单的操作并使这种操作成为他终生的惟一职业,必然使工人的熟练程度提高许多。”2熟练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在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多,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此,斯密列举了制针业分工的例子,分工后是分工前生产效率的240倍。3可以说,分工促进生产率提高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专业化来实现的。

第二,分工可节省因工种转换所损失的时间。斯密曾指出,分工“从节约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丧失的时间得到的好处,比我们骤然看起来所能想象的要大得多。”4一个人的劳动在没有分工的时候,往往会因转换新的工种要做准备工作;注意力不易集中;打断原有的工作节拍卖,分工会减少这类效率的损失。

解析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解析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解析亚当·斯密之三-- 还原斯密劳动与分工本来面

赵永安

目前本人已经研读完了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的内容,斯密开篇第一章就是研究分工,我从研读中得知斯密对分工之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可以讲分工之论是斯密整部著作的基石,斯密在论分工中论证和阐明了众多观点,本人经过认真的注解已将这些观点提炼出来,(见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注解,价值中国网站)其实对这些观点的总结和认识也不是本人今天发现的,因为研究斯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很早就有专家学者做出了方方面面的总结,甚至提炼和发现了斯密定理。

斯密的分工理论不仅是斯密研究各项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当今经济学界、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实践者们研究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据本人不完全归纳得知在以分工理论为研究主要方向的有:

1.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一定的产业总是坐落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上,一定的劳动空间必然有一定的产业与之相应。同时,企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内部分工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相反地,工场手工业分工又会发生反作用,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马克思分析了分工会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协作可带来规模经济效益。正如马克思所说:“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

马克思还分析了分工是如何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在分工条件下,每一个工人终生从事某一种简单操作,从而成为“局部工人”,他花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循序地进行整个系列操作的手工业者要少;分工使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计划性、规划性和劳动强度;分工使局部工人终生从事某种固定操作,有助于操作经验的积累和劳动方法的完善以及劳动效率的提高。而协作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则来源于:协作劳动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集体生产力;协作劳动所引起的竞争心理与振奋精神可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协作可以缩小生产的空间范围,从而由于劳动者的集群、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集群而节约费用。马克思的上述分析从分工和协作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原因作出了一种说明。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这主要是因为: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有利于在交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劳动学说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劳动学说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劳动学说的国际分工学说

史密斯代表的书,“国富论”,提出了劳动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作为他反对再重商主义的“贸易平衡”和贸易政策的武器.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是:分工可以提高能力;分工,使各专业在一个特定的工作,你可以节省时间并没有直接涉及到他们的生产分工有利于发明和改进的工具.

史密斯认为适用的原则之间的分工不同类型的工作,也适用于一国之内不同的职业之间的国家,并由此而形成的国际分工理论,自由贸易将导致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有利的自然禀赋,取得良好的生产条件,他们可以使一个国家比其他国家的生产和外贸中占据有利地位.如果所有国家都在按照劳动分工和交流有利的生产条件,使国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是最有效的使用,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这个理论是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的国际分工,也被称为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国家.收藏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内容

(一)说,代表李嘉图的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成本相比较,其比较成本“,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专注于生产较大或不利的那些利益小商品,然后通过国

际贸易商品交易所.在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力,生产总量将增加.因此,国际分工的形成,有利于贸易国. ,

里卡多,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在国际上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国际分工,使劳动力合理配置的原则,可以增加生产的总价值,有利于两国贸易.但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

奠基人之一。他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观点,认为劳动分工是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

根据斯密的观点,劳动分工可以通过将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许多简单的任务来实现。每个工人专注于执行一项具体的任务,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斯密用制钉子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如果一个工人将所有的生产过程都包含在内,从锻造铁钉到将钉子打入木料,他每天只能制造很少的钉子。但是,如果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多个任务,并由多个工人进行分工合作,他们可以同时进行各自的任务,每个工人都能生产更多的钉子。

劳动分工不仅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增加技能和专业化的发展。斯密认为,通过长时间从事某项专业化的劳动,工人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技能水平,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种专业化的劳动分工不仅使得个人在特定领域有所专长,也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斯密也指出,劳动分工可以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贸易的增加。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技术和劳动力优势进行分工合作,进行贸易交换。通过这种方式,各地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优势产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认为,通过将生产过程分解为简单的任务和专业化的劳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技能和

专业化的发展,并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贸易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这一观点对后来的经济学和管理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密的分工理论

斯密的分工理论

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

"

斯密说: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

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

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

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

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

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

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

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

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

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

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

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

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

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这

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

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象这样一个小工

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

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

磅。从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就

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

枚。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

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

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所以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分工论成为统治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浅析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浅析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浅析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作者:杜梅坤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1期

【摘要】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对分工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强调了分工的重要性。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论,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因此,本文就分别对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亚当·斯密;马克思;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1.论劳动分工。斯密开篇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认为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是因为有了分工,是分工的结果。他以扣针制造业为例,认为制针工人通过分工,一个人一日就可以成针四千八百枚。他又指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如制造业生产力发展的快,是因为农业不能采取完全的分工制度。进而总结出分工的优点:个体由于分工使其活动种类减少,进而频率提高,有关的知识积累也会加快,这样产出量就会增加,即生产力的提高;分工可以节约时间,减少转换工作带来的时间浪费;分工促进了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促进了机器的发明,提高生产率。斯密将分工进一步延伸,他认为,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进行分工,社会物品就会极大地丰富,人们的选择就会增多,社会就会普遍富裕。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进行交换,换取自己需要的日用品,互通有无。因此,斯密认为分工是增加国民财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分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论分工的原由。斯密认为,分工起源于人类特有的交易倾向。他指出:“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认为,这种倾向是人类所共有的,也是人类特有的特征。并指出,这种交换是以“利己”作为动力的。人类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作,但是只想依赖他人的协作是不行的。要想交易成功,需要刺激他人的利己心,让对方知道这件事是有利于他的,这样,交易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只有以利己心为基础,以平等交换为基本表现形式的市场交换才能保持持久的常态。人们具有交换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利己心的驱动下,人们之间完成交换,交换进一步导致分工,这是斯密对分工形成原由的逻辑推导。

劳动分工理论

劳动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斯密认为,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都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有益。他指出:“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是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制作。农民不想缝衣也不想制鞋,而宁愿雇佣那些不同的工匠去做。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

在斯密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他在《国富论》中指出:“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国际分工之所以也应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斯密认为:“在某些特定商品的生产上,某一国占有那么大的自然优势,以致全世界都认为,跟这种优势做斗争是枉然的”。他举例说,在气候寒冷的苏格兰,人们可以利用温室生产处极好的葡萄,并酿造出与国外进口一样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30倍高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了鼓励苏格兰生产葡萄酒而禁止外国酒的进口,显然是愚蠢的行为。

斯密的政策主张

斯密的政策主张
(1)内容和主张: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 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 由的参与市场活动,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增加国民财富。 (2)评价:看到了市场的积极作用,促进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并未看到市场的弊端, 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不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 干预。
3、社会利益实现理论
内容:认为利己……唯一动力。人们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有一只“看 不见的手”即市场在发挥作用。其结 果往往会增进社会利益。
5、斯密的自由贸易和绝对成本学说
绝对成本学说 (1)提出目的: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 必要性 (2)主要内容:
(3)评价:
(4)启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自身的 优势,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分 工 理 论
资本 利用 效率 理论
社会 利益 实现 理论
自由 贸易 和 绝对 成本 学说
政策主张
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 的作用,限制政府的作用,取 消政府对经济的所有干预。
斯密的
政策主张
1、斯密的分工理论
(1)内容: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社 会财富(原因);市场利于分工发展。 (2)主张: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 施,自由放任。 (3)评价:意识到了……制约。颠倒 了……的关系。 (4)启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生产 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2、资本利用效率理论
提高资本 利用效率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评析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评析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评析

作者:吴丹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9期

摘要:分工理论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分工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古典经济学时期的亚当?斯密对于分工理论做了经典论述,本文试图对他的分工理论做阐述和评价。

关键词:斯密;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14-01

斯密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是从分析劳动分工开始的,在他的经典巨著《国富论》中,他提出了系统的劳动分工理论,并奠定了劳动分工在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一、亚当·斯密确立了分工在经济学中的首要地位

熊彼特曾经这么说过:“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密以后,都没有人意识到如此重视分工”。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以做扣针为例详细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他指出,扣针的制作可以分为18个工序(抽铁线、拉直、切截、一头磨尖、一头磨平、做圆头、安装圆头、涂白色、包装等),如果18种工序由一个人完成,一天做不出20枚,甚至于一枚也做不出来;如果每人做一个或几个工序,就会做很多枚,一个小工厂,每人做2—3个工序,平均每人成针4800枚。可见分工的巨大作用。正是基于这一古老的经济学命题,为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经济学者们对地区分工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

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这促使斯密开始以资本主义生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国富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其实,对于斯密来说,不论是经济发展、国际贸易,还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分工都是关键的起点。因此,斯密在该书的开篇就论述了这个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

中心词:看不见的手分工理论二元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出生与苏格兰的科卡尔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则学教授,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并由此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1776年他的《国富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被誉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一生都在思考着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对此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

一、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简称《国富论》)中,他以“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关系,但又把资本主义的现象庸俗的加以叙述。他所主张的自由竞争政策,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将资本投入到最又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的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像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要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利益如何得到呢?斯密认为,又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别的,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总之,斯密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的实现国名财富的增长。于此相应,他激励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它看来,国家的只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生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二、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第一,分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根据斯密的观点,市场规模越大、就越又利于份额办公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加。因此,与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不同,他认为应该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斯密意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限制,这是非常可贵的,但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分工之起,由于交换力,分工的范围,亦往往受限于交换的范围,换言之,长为市场范围所局限。市场过小,难与人以终生专务一业的刺激。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的剩余生产物,随意换得自己需要别人劳动的剩余生产物。(《国富论》第三章)

在苏格兰高地,人烟稀少,每个农夫必须同时是自己家庭的屠夫、面包师和酿酒师。而且二十里以外几乎找不到另一个铁匠、木匠或石匠。这些地方的铁匠、木

匠和石匠也必须会本行业全部的工艺。例如木匠要同时会做雕工、箱子、车轮、犁、马车等等。

水运比单独的陆地运输更能向各个行业提供广阔的市场,所以在海滨、河流干流的两岸,各行业自然开始分工并提高自身技能,而这种提高,要在很长时间后才会扩展到一个国家的内陆。一部八匹马拉的大马车,2人照应,花6周时间,在伦敦和爱丁堡之间可来回运4吨重的货;而同样的时间,一艘6-—8人照应的船,从伦敦码头出发,可以来回运200吨的货。而货物必须加上运输成本销售才是有利可图的。所以如果没有水运,只有那些价值高重量轻的物品才可能近距离交换。而世界范围内的远距的商业基本都不会发生。

所以,它们市场范围,有个长时期是,是局限在临近各个地方。它们的市场范围,有个长时期,须按照比例于邻接地方的财富与人口。(《国富论》第一篇第三章)

二、二元劳动价值论

斯密认为,通过交换互通有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倾向。为了分析财富交换所应遵循的规律,斯密阐述了自己的价值理论。

他指出:价值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很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没有。

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