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规范(免费)PDF打印.pdf

合集下载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建筑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设部国家标准)一般规定3.1.1 平面控制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

3.1.2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3.1.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自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2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3 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

3.1.4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km 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1 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采用统高斯投影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 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4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

5 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卫星定位测量(Ⅰ)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2.1表 3.2.1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σ=22)(d B A •+ (3.2.2)式中 σ----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mm /Km ) d----平均边长(km)。

3.2.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按(3.2.3-1)式计算; m=[]n WWN31 (3.2.3-1) 式中 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 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异步环的边数;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地形测量4.1 一般规定第4.1.1条测图的比例尺根据工程性质、设计阶段和规模大小,可按表4.1.1选用。

测图比例尺的选用表4.1.1注:对于精度要求较低的专用地形图,可按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的规定进行测绘或利用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放大成图。

第4.1.2条地形的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α)大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平坦地:α<3°;丘陵地:3°≤α<10°;山地:10°≤α<25°;高山地:α≥25°。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按表4.1.2选用。

第4.1.3条地形图的图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国家标准图式中没有规定的地物、地貌可自行补充,但应在技术报告书中注明。

第4.1.4条地形测量的区域类型,可划分为一般地区、城镇居住区、工矿区和水域。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表4.1.2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表4.1.2注:一个测区同一比例尺,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第4.1.5条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位置中误差,应符合表4.1.5的规定。

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mm)表4.1.5注:隐蔽或施测困难的地区,可放宽50%。

第4.1.6 条等高线插求点对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4.1.6的规定。

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表4.1.6注:①Hd为等高距(m);②隐蔽、困难的地区,可按上表放宽50%。

第4.1.7条工矿区细部点位置和高程的中误差,应符合表4.1.7的规定。

细部点位置和高程的中误差(cm)表4.1.7第4.1.8条地形原图制作时,宜选用厚度为0.07~0.10mm,伸缩率小于0.2‰的聚酯薄膜。

第4.1.9条地形图的分幅,可采用矩形或正方形。

图幅的编号,宜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的千米数表示。

小测区可采用顺序编号;对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亦可沿用原有的分幅和编号。

第4.1.10条图廓格网线绘制和控制点的展点误差,不应大于0.2mm。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1. 引言工程测量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对于保证工程质量、确保设计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工程测量工作,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本测量规范。

2. 测量基本原则•准确性:测量结果应准确无误,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可靠性:测量应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信性。

•实用性:测量应符合实际需求,同时要满足工期、成本等要求。

•经济性:测量方法和设备应具有经济性,不得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确定测量目的:明确需要进行测量的具体目的和要求,以确定测量的内容和方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工程设计图纸、测量规范等相关资料,熟悉工程的结构和特点。

•编制测量计划:根据测量目的和要求,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包括测量的范围、方法、设备和人员等。

4. 测量方法及设备选择•测量方法选择:根据测量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GPS测量、水准测量等。

•测量设备选择:根据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确保设备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准确度。

•设备校准:测量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5. 测量操作规范•测量现场准备:清理测量现场,确保测量点的稳定和周围环境的干净。

•测量点的设置:根据测量计划,在测量点上设置固定点和临时点,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量数据的采集:保持测量设备的稳定性,按照测量方法和要求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测量数据的处理:对采集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测量结果。

6. 测量结果的验证与审查•验证测量结果:利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对同一点进行多次测量,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查测量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审查,确保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相符合,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测量误差。

7. 测量报告的编制•测量数据的整理:整理测量数据,包括原始观测数据、计算结果和分析数据等。

•测量报告的内容:编制测量报告,包括测量目的、方法和设备、测量结果和分析、测量误差和处理等内容。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第7章施工测量7.1 一般规定第7.1.1条本章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水工建筑的施工测量。

第7.1.2条施工的控制,可利用原区域内的平面与高程控制网,作为建筑物、构筑物定位的依据。

当原区域内的控制网不能满足施工测量的技术要求时,应另测设施工的控制网。

第7.1.3条施工的平面控制网,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与工程设计所采用的坐标系统相同;二、当利用原有的平面控制网时,其精度应满足需要;投影所引起的长度变形,不应超过1/40000;当超过时,应进行换算;三、当原控制网精度不能满足需要时,可选用原控制网中个别点作为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和方位的起算数据。

第7.1.4条控制网点,应根据总平面图和施工总布置图设计。

7.2 施工控制测量(Ⅰ)场区平面控制:第7.2.1条场区的平面控制网,可根据场区地形条件和建筑物、构筑物的布置情况,布设成建筑方格网、导线网、三角网或三边网。

第7.2.2条场区的平面控制网,应根据等级控制点进行定位、定向和起算。

第7.2.3条场区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和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场地大于1K㎡或重要工业区,宜建立相当于一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二、建筑场地小于1K㎡或一般性建筑区,可根据需要建立相当于二、三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三、当原有控制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应进行复测检查。

第7.2.4条建筑方格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2.4的规定。

建筑方格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7.2.4等级边长(m)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Ⅰ级100~300 5 ≤1/30000Ⅱ级100~300 8 ≤1/20000第7.2.5条建筑方格网的首级控制,可采用轴线法或布网法,其施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轴线法。

1轴线宜位于场地的中央,与主要建筑物平行;长轴线上的定位点,不得少于3个;轴线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5cm;2放样后的主轴线点位,应进行角度观测,检查直线度;测定交角的测角中误差,不应超过2.5″;直线度的限差,应在180°±5″以内;3轴交点,应在长轴线上丈量全长后确定;4短轴线,应根据长轴线定向后测定,其测量精度应与长轴线相同,交角的限差应在90°±5″以内。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主编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8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2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工程测量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3年8月1日起施行。

原《工程测量规范》TJ26-78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安勘察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1月3日修订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计委计标发〔1986〕250号文通知要求,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安勘察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对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冶金工业部颁发的《工程测量规范》TJ26-78(试行)进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全国各地有关单位意见,根据体现政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要求,保留了原规范适用的条文,删除、修改了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的条文,增加了通过鉴定并广泛应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经两次全国性会议讨论修改,最后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修订后的内容共9章40节及7个附录,除保留原规范的总则、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线路测量、绘图复制等章外,增订了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变形测量;以及地形图的修测,编绘,晒蓝图、静电复印与复照,翻版、晒印刷版与修版,打样与胶印等章节。

调整了原章、节中的内容:平面控制测量中规定了三边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电磁波测距中规定了等级导线技术要求;高程控制测量中规定了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地形测量中规定了电磁波测距仪极坐标法布设图根点的技术要求、速测仪施测的技术要求;线路测量中规定了各等级线路测量的统一技术规定。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建筑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设部国家标准)一 般 规 定平面控制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 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自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2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3 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km 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 1 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采用统高斯投影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 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4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

5 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卫星定位测量(Ⅰ)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式计算。

σ=22)(d B A •+ 式中 σ----基线长度中误差(mm);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 /Km ) d----平均边长(km)。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按()式计算;m=[]n WWN31 () 式中 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 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异步环的边数;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2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并符合()的规定。

工程测量规范最新版本

工程测量规范最新版本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第1章总则第2章平面控制测量2.1 一般规定2.2 设计、选点、造标与埋石2.3 水平角观测2.4 距离测量2.5 内业计算第3章高程控制测量3.1 一般规定3.2 水准测量3.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第4章地形测量4.1 一般规定4.2 图根控制测量4.3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4.4 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第四节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4.5 工矿区现状图测量4.6 水域地形测量4.7 地形图的修测第5章线路测量5.1 一般规定5.2 铁路、公路测量5.3 架空索道测量5.4 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5.5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第6章绘图与复制6.1 一般规定6.2 绘图6.3 编绘6.4 晒蓝图、静电复印与复照6.5 翻版、晒印刷版与修版6.6 打样与胶印第7章施工测量7.1 一般规定7.2 施工控制测量7.3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放样7.4 灌注桩、界桩与红线测量7.5 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第8章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8.1 一般规定8.2 竣工总图的编绘8.3 竣工总图的实测第9章变形测量9.1 一般规定9.2 水平位移监测网9.3 垂直位移监测网9.4 水平位移测量9.5 垂直位移测量9.6 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附录一本规范名词解释附录二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附录三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附录四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附录五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附录六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附录七本规范用词说明工程测量规范-总则工程测量规范第1章总则第1.0.1 条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其成果、成图的质量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制订本规范。

第1.0.2 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其内容包括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建筑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设部国家标准)3.1 一 般 规 定3.1.1 平面控制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

3.1.2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 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3.1.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自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2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3 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

3.1.4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 m /km 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1 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采用统高斯投影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 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4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

5 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3.2 卫星定位测量(Ⅰ)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2.1 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 3.2.1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2.2)式计算。

σ=22)(d B A •+ (3.2.2)式中σ----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 B---比例误差系数(mm /Km ) d----平均边长(km)。

3.2.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按(3.2.3-1)式计算;m=[]nWWN 31 (3.2.3-1) 式中 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 );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异步环的边数;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一、引言工程测量是现代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对于确保工程品质、控制施工进度和实现工程效益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标准化,制定相关规范对于各行业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工程测量的规范和标准,希望能给相关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基本原则在制定工程测量规范和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准确性:工程测量数据应准确无误,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可重复性:同样的测量方法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测量员之间应能够重复得到一致的结果。

3.标准化:工程测量方法和流程应符合统一的标准,以便于各个环节的衔接和数据的比较分析。

4.经济性:在保证测量数据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测量成本和资源投入。

三、工程测量的组织管理1.测量计划编制:在工程测量前,应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明确测量任务、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要求等内容。

2.标志设置: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合理设置测量标志,以便于后续测量工作的进行。

3.测量数据管理:对于测量得到的数据,应进行严格的管理,包括数据的备份、存档和安全传输等。

四、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1.测量仪器和设备: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和设备进行工程测量,并定期维护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2.测量方法: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包括全站仪测量、GPS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

3.数据处理: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提交详细的测量报告。

五、工程测量的质量控制1.质量控制计划:制定详细的测量质量控制计划,明确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和流程。

2.质量检查:对测量工作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包括现场检查和数据验证,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质量评估:对测量工作进行定期的质量评估,包括评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等。

六、工程测量的安全管理1.安全培训: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2.现场安全措施:制定详细的现场安全措施,包括设置防护设施、指定安全区域和规范操作流程等。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目录1 总则 (4)2 术语和符号 (5)2.1 术语 (5)2.2 符号 (5)3 平面控制测量 (8)3.1 一般规定 (8)3.2 卫星定位测量 (8)3.3 导线测量 (12)3.4 三角形网测量 (18)4 高程控制测量 (22)4.1 一般规定 (22)4.2 水准测量 (22)4.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25)4.4 GPS 拟合高程测量 (25)5 地形测量 (27)5.1 一般规定 (27)5.2 图根控制测量 (30)5.3 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 (33)5.4 纸质地形图数字化 (38)5.5 数字高程模型(DEM) (39)5.6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 (41)5.7 城镇建筑区地形测图 (41)5.8 工矿区现状图测量 (42)5.9 水域地形测量 (43)5.10 地形图的修测与编绘 (45)6 线路测量 (47)6.1 一般规定 (47)6.2 铁路、公路测量 (48)6.3 架空索道测量 (50)6.4 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 (51)6.5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 (52)7 地下管线测量 (54)7.1 一般规定 (54)7.2 地下管线调查 (54)7.3 地下管线施测 (56)7.4 地下管线图绘制 (56)7.5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57)8 施工测量 (58)8.1 一般规定 (58)8.2 场区控制测量 (58)8.3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60)8.4 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65)8.5 桥梁施工测量 (67)8.6 隧道施工测量 (70)9 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 (73)9.1 一般规定 (73)9.2 竣工总图的编绘 (73)9.3 竣工总图的实测 (74)10 变形监测 (75)10.1 一般规定 (75)10.2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76)10.3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78)10.4 基本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79)10.5 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 (83)10.6 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 (85)10.7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 (88)10.8 桥梁变形监测 (91)10.9 滑坡监测 (92)10.10 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 (93)附录A 精度要求较高工程的中误差评定方法 (95)附录B 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96)B.1 平面控制点标志 (96)B.2 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 (96)B.3 变形监测观测墩结构图 (97)附录C 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计算公式 (98)附录D 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100)D.1 高程控制点标志 (100)D.2 水准点标石埋设 (101)D.3 深埋水准点结构图 (101)附录E 建筑方格网点标石规格及埋设 (103)附录F 建(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 (104)附录G 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 (105)本规范用词说明 (106)条文说明 (107)1 总则1.0.1 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工程测量产品满足质量可靠、安全适用的原则,制定本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建筑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设部国家标准)3.1 一 般 规 定3.1.1 平面控制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

3.1.2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 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3.1.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自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2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3 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

3.1.4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 m /km 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1 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采用统高斯投影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 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4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

5 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3.2 卫星定位测量(Ⅰ)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2.1 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 3.2.1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2.2)式计算。

σ=22)(d B A •+ (3.2.2)式中σ----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 B---比例误差系数(mm /Km ) d----平均边长(km)。

3.2.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按(3.2.3-1)式计算;m=[]nWWN 31 (3.2.3-1) 式中 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 );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异步环的边数;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第1章总则第2章平面控制测量2.1 一般规定2.2 设计、选点、造标与埋石2.3 水平角观测2.4 距离测量2.5 内业计算第3章高程控制测量3.1 一般规定3.2 水准测量3.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第4章地形测量4.1 一般规定4.2 图根控制测量4.3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4.4 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第四节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4.5 工矿区现状图测量4.6 水域地形测量4.7 地形图的修测第5章线路测量5.1 一般规定5.2 铁路、公路测量5.3 架空索道测量5.4 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5.5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第6章绘图与复制6.1 一般规定6.2 绘图6.3 编绘6.4 晒蓝图、静电复印与复照6.5 翻版、晒印刷版与修版6.6 打样与胶印第7章施工测量7.1 一般规定7.2 施工控制测量7.3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放样7.4 灌注桩、界桩与红线测量7.5 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第8章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8.1 一般规定8.2 竣工总图的编绘8.3 竣工总图的实测第9章变形测量9.1 一般规定9.2 水平位移监测网9.3 垂直位移监测网9.4 水平位移测量9.5 垂直位移测量9.6 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附录一本规范名词解释附录二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附录三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附录四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附录五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附录六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附录七本规范用词说明工程测量规范-总则工程测量规范第1章总则第1.0.1 条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其成果、成图的质量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制订本规范。

第1.0.2 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工程测量通用规范

工程测量通用规范

工程测量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目 次1总则 (1)2基本规定 (2)2.1 测量基准 (2)2.2 测量精度 (2)2.3 过程管理 (3)2.4 成果管理 (4)2.5 测量安全 (4)3控制测量 (7)3.1 一般规定 (7)3.2 平面控制测量 (7)3.3 高程控制测量 (8)4现状测量 (10)4.1 一般规定 (10)4.2 地面现状测量 (10)4.3 地下空间设施测量 (13)4.4 水域现状测量 (14)5测设放样 (15)5.1 一般规定 (15)5.2 规划条件测设及监督测量 (15)5.3 工程施工放样 (16)6变形监测 (18)6.1 一般规定 (18)6.2 施工期间变形监测 (20)6.3 使用期间变形监测 (22)附:起草说明 (23)1总则1.0.1为在工程测量中,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中的测量活动必须遵守本规范。

1.0.3本规范是工程测量技术设计、作业实施、质量控制、成果检验及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

当工程测量中采用的技术方法、技术措施与本规范的规定不一致,但经合规性评估符合本规范相应技术指标要求时,应允许使用。

1.0.4 工程测量活动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2 基本规定2.1 测量基准2.1.1 工程测量空间基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大地坐标系统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当确有必要采用其他坐标系统时,应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联系。

2 高程基准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确有必要采用其他高程基准时,应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建立联系。

3 深度基准在沿岸海域应采用理论最低潮位面,在内陆水域应采用设计水位。

深度基准和高程基准之间应通过高程联测建立联系。

2.1.2 工程测量时间系统应采用公历纪元和北京时间。

(整理)工程测量规范

(整理)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总则第2章平面控制测量2.1 一般规定2.2 设计、选点、造标与埋石2.3 水平角观测2.4 距离测量2.5 内业计算第3章高程控制测量3.1 一般规定3.2 水准测量3.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第4章地形测量4.1 一般规定4.2 图根控制测量4.3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4.4 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第四节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4.5 工矿区现状图测量4.6 水域地形测量4.7 地形图的修测第5章线路测量5.1 一般规定5.2 铁路、公路测量5.3 架空索道测量5.4 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5.5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第6章绘图与复制6.1 一般规定6.2 绘图6.3 编绘6.4 晒蓝图、静电复印与复照6.5 翻版、晒印刷版与修版6.6 打样与胶印第7章施工测量7.1 一般规定7.2 施工控制测量7.3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放样7.4 灌注桩、界桩与红线测量7.5 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第8章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8.1 一般规定8.2 竣工总图的编绘8.3 竣工总图的实测第9章变形测量9.1 一般规定9.2 水平位移监测网9.3 垂直位移监测网9.4 水平位移测量9.5 垂直位移测量9.6 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附录一本规范名词解释附录二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附录三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附录四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附录五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附录六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附录七本规范用词说明第1章总则第1.0.1 条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其成果、成图的质量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制订本规范。

第1.0.2 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其内容包括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1、工程测量规范第2.1.8条:三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第2.4.10条:普通钢卷尺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注:s为转点桩至中桩桩位的距离(m).第5.2.19条中桩高程测量,应布设附和路线,其闭合差不应超过50√Lmm.。

第7.2.13条建筑物的控制网,应根据建筑物结构、机械设备传动性能及生产工艺连续程度,分别不舍一级或二级控制第7.3.1条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放样,应具备下列资料:一、总平面图;二、建筑物的设计与说明;三、建筑物、构筑物的轴线平面图;四、建筑物的基础平面图;五、设备的基础图;六、土方的开挖图;七、建筑物的结构图。

第7.4.1条灌注桩应根据设计的数据进行定位测量,其定位误差,不宜大于5cm。

当精度要求较高,需建立灌注桩举行控制网时,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4.1的规定。

第2.1.11导线和导线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第7.2.8定线、拨地测量的校核限差第7.4.2山地线路导线测量的的主要技术要求第7.4.8纵、横断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断面测量(即中平测量)应逐点附和于基平测量水准点上,按图跟水准测量(包括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要求沿中线逐桩进行,并检查里程桩号。

相临水准点高差与纵段检测的较差,不应超过2cm.设计所依据的重要高程点位如铁路轨顶、桥面、路中、下水道井底与坑深测高点灯影按转点施测。

水准点和赚点的读数取值毫米,各中视点的读数则取至厘米。

2横断面测量的宽度应能满足需要。

横断面的方向,在直线部分应与中线垂直,再去线部分应在法线上。

作业过程中,是横向地形变化在不影响设计质量的情况下,可适当的增减断面数,加测断面时应在中线上补桩号及高程。

旧路展宽和排水沟等工程,可选有代表性的位置施测横断面。

3在测量横断面时,应根据不同工程的需要测出横向遇到的建筑地坪、各街巷与单位出入口地面、地下室采光口的窗台、地下管线检修井井盖、进出水口、不同路面结构界限、沿岸水工建筑物顶面等处高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