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2~4页。
教学目标:1、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并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学生经历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
4、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5、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究因数与倍数。
教学难点:倍数与因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谈话。
教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
板书课题:数的世界。
2、课件出示情境图。
P2图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看一看1、教师问:图中有哪些数?谁愿意扮演小小售货员向大家介绍一下水果的价格?2、你知道这些表示水果的价格的数,分别是什么数呢?3、6和5.8是小数,6和4是整数。
4、问: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生答:4×5=20(元))活动二:试一试1、看书学习什么是自然数和整数。
(1)指名说说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
(2)教师:任意说一个数,学生判断它是什么数?(3)课件出示练习2、引入因数和倍数的学习。
课件再次出示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的算式,引导学生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问:在什么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呢?学生讨论后回报结果(课件出示智慧老人的话: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3、教师任意写一个乘法算式,先判断符合倍数和因数的范围吗?再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活动三:说一说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25×3=75 14×6=84 20×5=100(1) 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人判断。
(2)指名汇报。
4、完成课件上两题,再次强调因数和倍数的范围。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6篇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6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__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__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
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一年级数学的五一活动方案
一年级数学的五一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数学乐趣满满二、活动目的: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数学。
三、活动时间:五月一日上午9:00-11:30四、活动地点:学校操场五、活动内容:1. 数学趣味竞赛1)游戏一:数字接龙规则:老师口头给出一个数字,学生要依次接着报出下一个数字。
如果学生报错或者超时未报出,就淘汰出局。
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位学生为胜利者。
2)游戏二:数学小能手规则:抽取一位学生上台,老师提问一些简单的数学题,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作答,答对的可以得到奖励。
3)游戏三:数学接力赛规则: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轮流出题,其他组员要在规定时间内解答,答对得积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团队获胜。
2. 数学手工制作1)制作拼图:提供一些数字和形状的拼图,学生可以根据提示拼出不同的图形和数字。
2)制作数学计算器:用纸板制作一个简易的数学计算器,让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制作锻炼动手能力和数学能力。
3)制作数学表情包: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数学表情包,用颜色和表情来表示不同的数字和运算符号。
3. 数学知识问答设置数学知识问答环节,让学生喜欢数学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
4. 数学游戏互动设置数学游戏区,让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六、活动流程:1. 主持人开场介绍活动主题和活动目的2. 数学趣味竞赛环节3. 数学知识问答环节4. 数学手工制作环节5. 数学游戏互动环节6. 集体合影并颁发奖品七、活动准备:1. 准备奖品:奖杯、奖状、小奖品等2. 准备游戏道具:数字卡片、纸板、颜色纸、贴纸等3. 安排志愿者协助活动进行4. 确认活动物资是否完备八、活动总结:本次活动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与数学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中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教案5篇
中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教案5篇中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教案篇1活动目的:1、利用学具进行规律排序训练。
2、培养幼儿发散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六型学具人手一套和挂图。
活动过程:1、幼儿排队找规律,引出课题。
幼儿按拍一下手拍一下肩、拍两下手拍两下肩的规律进入活动室。
2、:“请你照图继续摆”。
出示下列挂图,让幼儿观察数秒钟,启发幼儿说出规律,并继续往下摆。
(1)一长一短:两根学具棒、一根学具棒(2)一红一绿:一根红学具棒、一根绿学具棒(3)三种颜色三种形状:红圆、黄三角、绿正方形(4)单双数:1、3、2、4、5、7、6、83、:“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请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规律排序(一种底色一种类别、两种底色两种类别……六种底色六种类别)。
最后让幼儿自己定标准自己摆,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能力。
活动延伸:按一男一女、一男两女、梳辫子不梳辫子、戴眼镜不戴眼镜、高矮等标准让幼儿排队出活动室。
中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教案篇2【活动目的】1、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比较,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并进行排序。
2、培养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1、教具:黑白序列的排序图样。
2、学具:①幼儿分组操作材料:a铺地砖b串彩链c围围墙d排排队②花片③黑白方块若干。
3、环境创设:小动物的家。
【活动过程】(一)以小朋友为“小动物布置新家”引入课题。
(二)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
1、幼儿分组操作。
a铺地砖:提供蓝、白两种颜色的泡沫地砖,让幼儿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b围围墙:提供四种颜色炮弹玩具,让幼儿按颜色及节数按规律排序。
c做彩链:提供不同长短、宽窄、颜色长条手工纸让幼儿根据纸条多种特征串成彩链条。
d种树:提供高矮、品种不同的树木,让幼儿按其形状、高矮不同的规律排序。
2、自主探索活动内容的交流:1、取分组活动的内容若干,提问:你是怎么排的?2、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排法,请幼儿排一排,教师强调规律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简短7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简短7篇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
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小数乘整数课时目标导航小数乘整数。
(教材第2~3页例1.例2)1.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会正确计算。
3. 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重点: 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一、情景引入1. 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点名说一说)(2)在乘法算式中, 各15 150 1500 1.5 0.15部分的名称是(1)明确:第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第二个因数不变, 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从前三栏中你发现了什么?明确: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 另一个因数不变, 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
(3)第四栏, 不计算能知道积是多少吗?明确: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 另一个因数不变, 积也缩小到原来的。
(4)从后两栏中你发现了什么?明确: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 另一个因数不变, 积也缩小到原来的、。
二、学习新课1.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创设学习情境。
观察主题图, 了解图中的相关信息。
A. 3.5元B. 4.6元C. 6.4元D. 2.8元买3个风筝A多少钱?(2)探索解决问题方法。
四人一组, 展开讨论, 探求计算方法, 并分享计算方法。
方法一:方法二:3. 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方法三:4元×3=12元5角×3=1元5角12元-1元5角=10.5元方法四:3. 5元=35角105角=10.5元(3)分析各种算法的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分析、评价,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四种算法。
提问: 上面四种算法中, 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单, 这种算法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后, 多数会认为第四种方法比较简单, 同时认识到这种算法的关键是把小数3.5元换算成整数35角, 也就是将小数乘整数转化成整数乘整数来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教案即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那么关于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仅供参考。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二、探究新知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完成25页习题五、全课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篇2【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
【教材分析】梯形而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小学生5准5数学教案
小学生5准5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5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5的乘法口诀表。
2. 帮助学生掌握5的乘法运算。
教学准备:
1. 打印好5的乘法口诀表。
2. 准备好数学教具,如算盘、计算器等。
教学步骤:
1. 自我介绍: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即5的乘法口诀表。
2. 背诵口诀表: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5的乘法口诀表:1*5=5,2*5=10,3*5=15,
4*5=20,……,10*5=50。
3. 讲解乘法运算:老师向学生解释5的乘法运算规律,让学生理解5的倍数概念。
4. 练习乘法运算:老师出示几道5的乘法运算题,让学生上台做题,并解释答案。
5. 温故知新:老师向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巩固5的乘法口诀表。
6. 作业布置: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5的乘法口诀表的书写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5的乘法口诀表,并能够熟练做5的乘法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篇一: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
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
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二、启发思考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
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
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折纸教学反思: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篇二: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摸棋子活动,在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生谈话,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引出把6个黑棋子,4个白棋子放在盒子中和“说一说”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篇)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生:点、线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生:黑板、面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
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2、哪些棱长度相等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生:8个师:怎样有序地数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描述情境中的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师出示3杯饮料,量的多少不同,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体验“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四个词的含义。
教师出示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二、学习新知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
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多得多,多一些。
谁比谁怎么少啊,少一些,少得多。
还有差不多等概念。
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差不多”的概念。
如:一(6)班男生有38个,女生有36个,我们就可以说他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差不多。
3、想一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
88人()、12人()、76人()。
三、巩固反馈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
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
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35428542885()()()()()()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
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
3、数学游戏。
猜数。
同桌合作,方法:一人猜数,另一人语言提示。
例如: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
乙:是20吗?甲:不是,比20多得多。
乙:是70吧。
甲:比70少一些。
……四、课堂总结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十几减9第1———2页。
教学目的: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况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准确算出十几减9的减法算式2、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求异精神。
五一小学数学教案
五一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多步骤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小学生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故事或实际问题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15分钟)
1. 回顾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演示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并让学生跟着一起做,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方法。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进行书面练习,练习加减法基本运算。
2. 布置一些口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现场答题,巩固加减法运算方法。
四、拓展(10分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方法解决,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数学,勤加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多步骤的加减法运算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下节课将继续进行相关运算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劳动实践课教案高中数学
劳动实践课教案高中数学
适用年级:高中
学科:数学
教案范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
2.掌握劳动实践中常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劳动实践的概念和作用。
2.在劳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3.实例分析:在劳动实践中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介绍劳动实践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义。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劳动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问题。
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实践中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参与劳动实践
活动。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解答问题的过程,评价学生对劳动实践和数学知识的掌握
程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案。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5的含义教案
高中数学5的含义教案
目标:
1. 理解数学中的5的含义及其运用。
2. 掌握5在数学中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
1. 5的基本含义
- 5是自然数中的一个数字,代表“五个”或“五个单位”。
- 5是一个奇数,不能被2整除。
2. 5的运算规则
- 加法:5+5=10,5+3=8
- 减法:5-3=2,5-2=3
- 乘法:5×2=10,5×3=15
- 除法:5÷1=5,5÷5=1
3. 5在几何中的应用
- 五边形:五条边相等的多边形称为五边形,如五角星。
- 五角星:由五条等边的线段围成的几何图形。
教学活动:
1. 拓展活动: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的5的应用,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2. 演练练习:让学生进行5的运算练习,巩固对5的运算规则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五边形和五角星的特点,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评估方式:
1. 练习成绩:通过对学生的练习成绩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5的基本含义和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
2. 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五边形和五角星特点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
1. 让学生设计一个有关数字5的数学游戏或谜题,与同学们分享并一起解答。
2. 带领学生实地观察五角星的形状,让他们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数学中的数字5的含义和运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应用数学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数学能力。
小学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
撤销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效力。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能会选择撤销劳动合同。
那么,在撤销劳动合同后,双方应该如何处理相关事宜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了解撤销劳动合同的原因1. 双方协商一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效力。
2. 劳动者提出辞职:劳动者因个人原因向用人单位提出辞职,双方协商一致后撤销劳动合同。
3.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因劳动者严重违反规定或不能胜任工作等原因,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4. 劳动合同到期: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双方未续签劳动合同。
二、撤销劳动合同前的准备工作1. 双方沟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撤销劳动合同的事宜进行充分沟通,明确撤销劳动合同的原因、时间、补偿等相关事项。
2. 查阅合同:双方共同查阅劳动合同,确认合同内容,特别是关于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条款。
3. 准备相关文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分别准备相关文件,如身份证明、劳动合同、工资条、社保缴纳证明等。
4. 了解法律法规:双方了解国家关于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撤销劳动合同的合法性。
三、撤销劳动合同的程序1. 双方协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同意撤销劳动合同。
2. 签订协议:双方签订《劳动合同解除/终止协议书》,明确撤销劳动合同的原因、时间、补偿等相关事项。
3. 办理手续: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离职手续,包括但不限于工资结算、社保转移、档案移交等。
4. 交接工作: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完成工作交接,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四、撤销劳动合同后的权益保障1. 经济补偿: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约定,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
2. 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办理社保转移手续,确保劳动者社保权益不受影响。
3. 档案移交:用人单位应将劳动者的档案及时移交,便于劳动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
劳动节教案高中数学
劳动节教案高中数学
学科:数学
年级:高中
目标:
1.了解劳动节的由来和意义。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
3.通过数学题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劳动节的介绍和意义。
2.相关数学题目的训练。
教学步骤:
1.引入:向学生简要介绍劳动节的由来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重要性。
2.讨论:与学生讨论劳动者的贡献和劳动的意义,引导学生珍惜劳动、尊重劳动者。
3.数学题目训练:给学生出一些与劳动节相关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锻炼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尊重劳动者的态度。
扩展活动:
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有关劳动的数学题目,分享给同学。
2.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节的相关活动,增强学生对劳动节的认识和体验。
评估方式:
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解题过程中的表现。
2.考试或小测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愿大家在劳动节中体验劳动的快乐,珍惜劳动者的贡献!。
小学数学五一活动方案
小学数学五一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通过举办数学五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主题:数学探险之旅三、活动时间:5月1日上午9:00-11:00四、活动地点:学校操场五、活动内容:1. 数学小游戏:设置不同的数学游戏项目,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比如:(1)数学接力赛: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设若干个关卡,每个关卡要解答一个数学问题才能继续前进,最后完成全部关卡的组获胜。
(2)数学趣味攀岩:利用数字梯度的方式设计攀岩路线,学生在攀岩过程中要按照规定的数学题目顺序来攀登,通过正确回答问题来完成攀登任务。
2. 数学实验室体验:在操场上设立数学实验室区域,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趣的数学实验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验数学的魅力。
3. 数学示范课:邀请学校优秀的数学老师进行一堂特别的数学示范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和精彩,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4. 数学绘画比赛:以数学为主题,让学生展开创意绘画比赛,通过画画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 数学团队竞赛:组织学生分组参加数学团队竞赛,通过团队合作,共同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活动安排:8:30-9:00 报到签到9:00-9:30 数学游戏环节9:30-10:00 数学实验室体验10:00-10:30 数学示范课10:30-11:00 数学绘画比赛和团队竞赛11:00 颁奖仪式及合影留念七、活动要求:1. 学生要遵守活动纪律,文明参与活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
2. 学生要积极参与活动,尊重老师和同学,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3. 学校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确保学生的安全。
八、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学校可以对此次数学五一活动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数学,发掘数学的奥秘,提高数学水平,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大班数学《一分钟有多长》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一分钟有多长》教案幼儿园大班数学《一分钟有多长》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一分钟有多长》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大班数学《一分钟有多长》教案1活动目标: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活动过程:(一)交流:一分钟有多长师: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呢?(幼儿可能会回答“60秒”。
)师:60秒又有多长呢?师:我们请时钟走一分钟吧。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1、一分钟有多长?(播放多媒体课件)幼儿观察时钟画面,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教师出示钟面)我们都认识钟,请问哪一根针转一圈就告诉我们一分钟到了?(秒针。
)(2)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3)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4)现在我们让秒针走一圈,请大家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有多长。
教师小结:秒针走了60秒,也就是一分钟。
2、一分钟能做什么?师: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一分钟人能跑200米。
师:你们知道200米有多远吗?一分钟人能踢毽子48个。
一分钟人能包30个大馄饨。
3、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1)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2)教师介绍操作内容,让幼儿知道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3)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4)幼儿操作。
(5)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学校:周家湾小学科目: 数学五年级1班备课教师:刘江海执教教师:刘江海授课时间:2016年3月日第三周星期二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方法的推导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设计意图【复习导入】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
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观察后,小组议一议。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0.7×0.4+0.7×0.4+0.5×0.4+0.5×0.4+0.7×0.5+0.7×0 .5=0.28+0.28+0.2+0.2+0.35+0.35=1.66(m2)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0.7×0.4×2+0.5×0.4×2+0.7×0.5×2=0.7+0.56+0.4=1 .66(m2)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0.7×0.4+0.5×0.4+0.7×0.5)×2=0.83×2=1.66(m2)(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课堂作业】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六2题。
板书设计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教后记1 观察物体(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
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
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为2课时:第1课时观察物体(1)1课时第2课时观察物体(2)1课时【知识结构】第一课时学校:周家湾小学科目: 数学五年级1班备课教师:刘江海执教教师:刘江海授课时间:2016年2月日第一周星期四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
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
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新课讲授】1.出示教材第2页例1(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个性化设计设计意图生摆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师:电脑出示六种基本摆法,同时指出在这六种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移动,就延伸出了多种摆法。
(2)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成果。
(3)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法,你们能尝试着找到一个如何摆放的规律吗?可以讨论。
生讨论交流得出: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
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你学会了吗?你还有什么收获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1课时观察物体(1)先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余下的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根据从一个面看到的图形还原出的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教后记第二课时学校:周家湾小学科目: 数学五年级1班备课教师:刘江海执教教师:刘江海授课时间:2016年2月日第一周星期五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2。
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新课讲授】(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2)师:这是一个用3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
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个性化设计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第2课时观察物体(2)先摆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
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教后记2 因数与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教学指导】由于本单元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