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案: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上册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课堂实录

一、课型:复习课

二、考点扫描:

1、正确理解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说明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知道根吸收水的主要部位及特点。

3、说明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学会观察叶片结构,理解叶片结构的特点。

5、知道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是通过蒸腾作用实现的,明确蒸腾作用的意义。

三、复习重点、难点:

1、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2、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3、蒸腾作用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印制学案

六、教学过程:

师: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吗?它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又是如何参与水循环的呢?要明确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复习第三章的有关内容。

生:集体回答课题名称:

师:板书: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按:可以通过3—5分钟的简短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章的复习。

师:投放学案,据考点扫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大胆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明确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原因,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以及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相关问题,相信同学们能做的很好。

——按:教师要根据前后章节的联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学案,目标一定要明确,导学思考题的针对性、指导性要强,并注意题目设置的密度和梯度。学案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

<一>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师:请同学们独立回顾课本,解决基础知识,同组的学生以提问的形式,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

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有不明白的问题各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二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知识与技能

1. 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推理归纳法。

2.观看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结合水影响植物分布的知识,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观点,形成保护植物必须首先保护其环境的情感。

2.通过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意义的学习,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3.利用气孔的“开”与“闭”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1.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

2.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4.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1.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2.气孔“开”“闭”的机理。

3.水分通过气孔散失的过程。

教师准备:(1)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2)长型气球(选球壁厚度不一致的)四个或五个。

(3)生物圈水循环的CAI课件或录像。

学生准备:(1)新鲜叶片。

(2)网上查阅有关水循环和蒸腾作用的资料。

(3)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袋内有水珠)的装置。

师:什么是蒸腾作用?植物由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哪一个器官运输到叶,然后通过气孔散失的呢?

生:回忆旧知识,回答问题

(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归纳升华——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师:绿色植物吸收大量的水分,又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对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三单元1.3.4.5章B课 教案 -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三单元1.3.4.5章B课 教案 -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页

[11] ______ 。

)若用碘液处理两个剖面,玉米种子中最蓝的部位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页

(1)写出该实验的操作顺序:。

(2)在步骤A中,遮盖黑纸片的目的是为了进行(3)实验中C步骤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4)在步骤B中,向培养皿中滴加的试剂

是,其目的是为了检验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此操作依据的原理是。(5)图中F过程是,之后叶片变成色。隔水加热的小烧杯中的液体是。

(6)该实验验证

2、某生物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呈白色)

进行了如下实验,分析回答:

①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②用不透光的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盖在图中C处,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黑纸片。③将叶片放入装有某溶液的烧杯里,隔水加热,脱去叶片中的叶

绿素。④把经过脱色的叶

片放入清水中漂洗。⑤将

漂洗后的叶片放在培养

皿里,滴加碘液,观察叶

片颜色变化。

(1)实验前将植株放到黑

暗环境中的目的

是:。

(2)滴加碘液后实验现象及原因:

A现象,原因。

B现象,原因。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页

运输进入叶片,作箭头③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通过叶片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及阶梯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及阶梯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及阶梯练习

本文主要总结了《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的知识点,并提供了阶梯练以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

知识点总结

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新陈代谢、生长、激素分泌等多种功能;

2. 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完全相同的两个细胞,也可以通过无丝分裂产生两个不完全相同的细胞;

3. 细胞的结构可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4.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大液泡等特殊结构;

5. 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特殊结构;

6. 细胞的发现和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科学家和贡献,如胡克、李时中等。

阶梯练

阶梯1

1. 什么是细胞?

2. 细胞可以通过哪两种方式进行分裂?

3. 细胞的结构有哪三部分组成?

阶梯2

1.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有何不同?

2. 什么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阶梯3

1. 请简述胡克和李时中在细胞研究中的贡献。

通过逐步深入的阶梯练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巩固和理解第三章的知识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第3章细胞3.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第3章细胞3.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2单元《生物体的结构》第3章《细胞》的第1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的内容。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动植物细胞之间的相同结构和不同结构,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是这一学期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通过描述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试图观察能力和科学观。这节内容不仅对前而所学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加以巩固,也为后面学习的“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奠泄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而使生物体的结构部分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细胞,但是细胞又是他们平时肉眼看不到,绝大多数要在显微镜下才看得到的微细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及上节的学习已经对细胞有一立认识,比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某些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等。但是细胞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比如:细胞核的功能,叶绿体、线粒体、液泡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组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能举例说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识別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形成观察识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

2、通过对细胞膜、细胞核功能的学习,锻炼抽象思维能力,锻炼分析资料、发现知识、推导结论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物上册第三章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案北师⼤版

第三章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北师⼤版)

教学⽬的

1、察和识别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2、说出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学会正确使⽤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法;

3、模仿、练习制作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临时装⽚,尝试绘制细胞结构间图;

4、检索、收集和整理有关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撰写⼩综述报告。

教学重点

1、动、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

2、认识和使⽤显微镜;

3、临时装⽚的制作。

教学难点

1、有关细胞结构的基本概念,如线粒体、叶绿体、染⾊质等;

2、使⽤显微镜;

3、临时装⽚的制作。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法

观察、⾃学、讨论、交流、实践、

板书设计

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光学显微镜的使⽤⽅法——活动“练习使⽤显微镜”

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2、学习使⽤显微镜

⼆、构成动物体的细胞——活动“观察⼈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三、构成植物体的细胞——活动“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

四、动、植物细胞结构的⽐较

学⽣学校情况

学⽣在⼩学时没有使⽤过显微镜,对利⽤显微镜观察⽣物材料具有很⼤的兴起。但由于显微镜的数量有限,⽆法⼈⼿⼀台,始终是缺憾。

教学过程

第⼀课时以活动“练习使⽤显微镜”为中⼼,利⽤学⽣学习的兴起,⿎励学⽣动⼿操作,敢于尝试。课前预习。完成下表:

复习提问:1、⽣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2、其中说⽣物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这个结构基础⼀般指什么?(细胞)

引⾔:细胞是⽣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命的奥秘,就必须认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怎样观察和研究构成⽣物体的细胞结构呢?绝⼤多数细胞微⼩,不能⽤⾁眼观察,科学家们常常使⽤什么来观察研究细胞呢?(显微镜)下⾯我们来认识和学会使显微镜。

初一生物教案: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初一生物教案: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三章多种多样的动物

1、观察动物的形态,一般是先(整体)或(局部),先观察动物的(体形)、(体色),再逐步观察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对各部分的观察,一般是由(前)向(后)进行,如观察(哺乳动物)的顺序是:(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部)。观察完各个部分后,还要再由(局部)回到(整体),了解各个部分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等。

2、常见的昆虫口器有: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蝶、蛾类)、嚼吸式口器(蜜蜂)、刺吸式口器(蚊子、蝉)、舐吸式口器(苍蝇)。

3、动物器官与仿生学:模仿鸟制造了飞机;模仿青蛙的眼设计出了“电子蛙眼”;模仿蜻蜓翅痣的特点设计出了减轻飞机飞行中的颤振;模仿苍蝇的眼设计出了“蝇眼”照相机。

4、在野外考察时,要根据动物的特点去寻找它们。除了要对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外,还有注意观察它们的生活场所和生活习性。

5、目前,地球上生活着150多万种动物。在我国,已经知道的鱼类有3862种,占世界鱼类种数的17.53%;两栖类284种,占世界两栖类种数的7%;爬行类376种,占世界爬行类种数的6%左右;鸟类1244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4%左右;哺乳类581种,占世界哺乳类种数的13.39%。

6、在野外观察动物时,注意不要被小动物(咬伤)、(蜇伤)!也不要(伤害)小动物!

7、对动物进行观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一些小型的(活动较慢)的动物,像蚂蚁,蚯蚓等,宜在(野外)观察。一些(活动性较强)的动物,如蝗虫、蜜蜂、蝴蝶等昆虫,小鱼、小虾等水生动物,在野外观察它们的形态一般比较困难,可(捕捉回室内),放在(合适的容器内)进行观察。一些(较大)的动物,如鸟类、哺类,可放在(笼内)进行观察。如果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则应尽可能在适于这种动物的野生环境中进行观察。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3-3细胞分裂与分化(教案,含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3-3细胞分裂与分化(教案,含反思)

第三节细胞分裂与分化

课题细胞分裂与分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胞分裂和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2.举例说明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在生物生长与科学研究中的作

用,说出植物和动物各个组织的生理功能。

3.举例说明组织是怎样形成的及各种组织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分

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探究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特点以及组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

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生命多姿多彩是由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而来的。

2.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问

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和分化的概念。

2.组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细胞是怎样分裂的。

2.组织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颗种子长成小树的图片。

师:种子长成小树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哪些方面有关?

师: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是怎样造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生物体可以从小长

大。

生:与细胞的数目增

多,细胞的体积增大有

关。

生:因为细胞数目增

多,体积增大,所以生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

题激趣,使学生整堂课

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

去探索新知。

课“细胞分裂与分化”。物体能不断长大。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细胞分裂

(一)细胞分裂的概念

出示细菌分裂的动画和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胞分类的概念。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复习课教案附分层练习题教学反思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复习课教案附分层练习题教学反思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复习目标】 1、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与人类的关系。

2、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三种微生物的结构和繁殖。

2、碳循环、氮循环过程。

【复习方法】通过知识梳理,找出自己知识的遗漏点,以便课后及时复习,通过列表比较法、图解法帮助复习。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病毒的主要形态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1、病毒的形体极其,通常只能借助于_______才能观察到它们。

2、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等。SARS病毒是状。

3、病毒是一类没有________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基本相似,一般由_______ 和内部的__________组成。

4、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内才能生活和繁殖,在寄主细胞内,病毒是以的方式进行繁殖的。

5、根据病毒侵染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类。

6、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什么说它属于生物?

7、病毒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知识点二:细菌的主要形态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1、下图为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三种细菌的形态图,请据图回答。

A是________菌,B是________菌,C是菌。

2、各种细菌都是由_____个细胞构成。细菌的细胞中都有、、、等结构,但没有_____。有些细菌还有、等特殊

的结构。

3、观察细菌的形态,写出细菌细胞的各结构名称

[1],[2],[3],

[4],[5],[6]。

4、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为异养,主要分为、两种情况。营腐生生活的如,营寄生生活的如。

5、繁殖方式:繁殖。分裂时,首先进行的复制,当环境不利时,细菌还能形成,非生殖结构,对、、等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环境时,能萌发出新个体。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章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教案 济南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章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教案 济南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

作用教案济南版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这部分知识主要通过观察影像、学生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获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与信息,促进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及生物对环境的作用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综合和概括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运用视频影视资料,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学生举出实例,认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在探究实验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4、说出破坏生物因素导致环境恶化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描述具体生物实例,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观察影像资料,尝试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合理结论。

教学难点:

1、运用科教片,通过学生的感官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述的能力。

2、尝试设计“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感知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交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知识点梳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

七年级生物成绩之所以很差,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对生物理解透彻,关于七年级上册生物第1-3单元的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欢迎大家来阅读。

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第1-3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

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此外,还有竞争、合

作、寄生等等关系。

3、科学探究

①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4、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通用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主要涉及第三章《生物与环

境的相互关系》的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详细内容包括:环

境的概念、环境因素、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掌握环境因素的

概念,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教学重点:环境因素的概念,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详细过程:展示图片2分钟,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大自然

的感受。

2. 新课导入:讲解环境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因素。

详细过程:讲解环境的概念(5分钟),举例说明环境因素(5分钟)。

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讲解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详细过程:通过例题讲解(10分钟),让学生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 生物如何适应环境: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详细过程: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10分钟),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过程:学生完成练习题(10分钟),教师讲解答案(5分钟)。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第一节叶片的结构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第一节叶片的结构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第一节叶片的结构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第一节叶片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认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2.通过练习制作徒手切片,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的表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练习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图,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观察叶片的结构,叶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在完全叶的组成中,叶片是主要的部分。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叶具有执行这些生理功能的结构。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要讲清楚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外壁有不易透水的角质层,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有利于光线的射入;表皮上有气孔和保卫细胞,从而使叶片与外界能够有调节地进行气体交换;叶肉细胞里含有许多叶绿体,因而叶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栅栏组织的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比较整齐,这有利于光线照射在海绵组织上;叶脉支撑着叶片,使叶片充分接受到阳光,也使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能够及时运输。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徒手切片的制作技术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只要让学生学会操作的方法就行,而制成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高要求,重点应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上。

教学过程设计

叶片的结构:

叶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菠菜叶,上课时发给学生观察。首

初一生物上册生物和生物圈部分复习教案和知识要点

初一生物上册生物和生物圈部分复习教案和知识要点

(3)小麦在此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中属于,蝗虫、青蛙后

于;此外,此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还应包丽一。

5、植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植被类型是()

A、草原

B、热带雨林

C、荒漠

D、针叶林

6、捕杀狼群,狼灭绝,此时草原中的兔子将会()

A增多B、减少C、不变D、先增多,后减少

板书设计

复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观察法及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三.调查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四.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五.生物的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

二.生态因素

三.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五.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1)影响小麦生活的各种因素叫。

初三生物结业考试总复习初一上册(一)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课标考点]

[主干知识]第一章认识生物

考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考点2观察法及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可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进行。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和别人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加深认识。

考点3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为: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考点1生物圈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是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

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合计20千米厚)。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教案: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和识别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2)模仿、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尝试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2、能力目标

(1)学习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检索、收集和整理有关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撰写小综述报告,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绝大多数生物(除病毒外)都是有细胞构成的,从而加强学生的物

质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唯物辨证观教育。

(3)通过阅读小资料,是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认识和使用显微镜。

(3)临时装片的制作。

2、难点

(1)有关细胞结构的基本概念,如线粒体,叶绿体、染色体等。

(2)使用显微镜。

(3)制作临时装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引人新课。

2、简介: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要求学生观察教材p33图3-1形形色色的细胞。

讲述科学研究表明,在生物圈中有的生物只有一个细胞,如图3-1a所表示的衣藻,草履虫,这类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大多数生物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如图3-1b,c所表示的血管中的红细胞和玉米叶的下表皮细胞,这类生物称为多细胞生物。可见,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那么,怎样观察和研究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结构呢?有没有同学肉眼看过细胞?

出示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并撕取下表皮,请几位同学上讲台用肉眼进行观察,问到:你们看清楚细胞了吗 ?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案

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的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

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4.准备几种叶肉分化程度不同植物的叶片。

教师:1. 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准备两种菠菜叶片,新鲜的叶片(一般气孔张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一般气孔关闭)。

2. 准备课本Pll7进一步探究的第二个实验。

3. 5%的甘油溶液、新鲜幼嫩的蚕豆叶片。

4.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绿色植物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

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

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

吗?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

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

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三章多种多样的动物

1、观察动物的形态,一般是先(整体)或(局部),先观察动物的(体形)、(体色),再逐步观察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对各部分的观察,一般是由(前)向(后)进行,如观察(哺乳动物)的顺序是:(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部)。观察完各个部分后,还要再由(局部)回到(整体),了解各个部分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等。

2、常见的昆虫口器有: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蝶、蛾类)、嚼吸式口器(蜜蜂)、刺吸式口器(蚊子、蝉)、舐吸式口器(苍蝇)。

3、动物器官与仿生学:模仿鸟制造了飞机;模仿青蛙的眼设计出了“电子蛙眼”;模仿蜻蜓翅痣的特点设计出了减轻飞机飞行中的颤振;模仿苍蝇的眼设计出了“蝇眼”照相机。

4、在野外考察时,要根据动物的特点去寻找它们。除了要对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外,还有注意观察它们的生活场所和生活习性。

5、目前,地球上生活着150多万种动物。在我国,已经知道的鱼类有3862种,占世界鱼类种数的17.53%;两栖类284种,占世界两栖类种数的7%;爬行类376种,占世界爬行类种数的6%左右;鸟类1244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4%左右;哺乳类581种,占世界哺乳类种数的13.39%。

6、在野外观察动物时,注意不要被小动物(咬伤)、(蜇伤)!也不要(伤害)小动物!

7、对动物进行观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一些小型的(活动较慢)的动物,像蚂蚁,蚯蚓等,宜在(野外)观察。一些(活动性较强)的动物,如蝗虫、蜜蜂、蝴蝶等昆虫,小鱼、小虾等水生动物,在野外观察它们的形态一般比较困难,可(捕捉回室内),放在(合适的容器内)进行观察。一些(较大)的动物,如鸟类、哺类,可放在(笼内)进行观察。如果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则应尽可能在适于这种动物的野生环境中进行观察。

8、鱼的鳃是由( 鳃弓、鳃粑、并列的两个鳃片组成 ) ,(鳃丝) 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9、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 )呼吸,用(鳍 )游泳。

10、体内有脊柱是(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鱼)类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

11、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草履虫)、(腔肠动物→海蜇、海葵等)、(扁形动物→猪肉绦虫、血吸虫)、(线形动物→蛔虫、蛲虫)、(环节动物→蚯蚓)、(软体动物→贝壳类、乌贼类等)、(节肢动物→蝗虫类,蜘蛛类、蜈蚣类、虾蟹等甲壳类)等。

12、混合放养是指把几种食性和栖息水层不同的鱼种,放养在同一水体中。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达到高产的目的。

四大家鱼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13、家鸽的羽毛分为 (正羽 )和( 绒羽 )两种。

14、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了翼;长骨中空;有喙无齿;体温恒定;卵生。

15、鸟类是脊椎动物中第二大类群,颈长、腿长、喙长的是涉禽类,如丹顶鹤、灰鹭等。全世界现存鸟的种类大约有9200多种,如猛禽→猫头鹰;攀禽→啄木鸟被称为“森林医生”;鸣禽→大山雀被称为“林中卫士”;涉禽→丹顶鹤;游禽→天鹅;走禽→孔雀等。

16、课本67页家兔的结构图,(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膈的收缩和舒张,可以使胸腔扩大和缩小,因此能帮助完成(呼吸)的作用。

17、家兔和鸟类是( 恒温动物.,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