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临床路径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演示教学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面瘫(面神经炎)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l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一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l20)和面神经炎(ICD一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肌电图(EMG)、面神经电图(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面瘫临床路径 - 副本
面瘫(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一、面瘫(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麻痹(ICD-10编码:G5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主板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急性起病,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有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四)症候诊断1.风寒袭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有面部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沫,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中医治疗方案1.体针疗法(1)急性期治法:疏风袪邪,通经活络。
(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取穴:以局部+远道取穴为主,取健侧穴位。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足三里双太冲双加减: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变浅加迎香;味觉减退加舌根点刺放血,恢复期及联动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完整版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商南县中医医院康复科2017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表证:突然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面瘫病路径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症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病(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症、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病、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139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142)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138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 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 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临床路径病种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临床路径病种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面瘫分析、评估20 年共收集128例面瘫病例,占总住院人次的18.99%,现将临床路径病种-----面瘫病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评价汇报如下:20 年共收集128例面瘫病例,均为急性期期门诊和住院病人。
其中走临床路径105人次,占面瘫总住院人次的90.02%。
随机分成20 年方案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78岁,平均41.21±1.37岁;病程1天~4月,平均6.30±1.20天。
2014年方案组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1~76岁,平均46.21±1.17岁;病程1天~6月,平均8.30±1.20天。
1.1疗效分析参照《中国针灸2009年增刊》2009年制定的。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断标准方案(修订案)》中“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患者治疗结果统计情况见下表:组别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计2013年方46(0.7750(0.8354(0.904(0.0660(1)案组) ) ) 6)2014年方案组54(0.79)57(0.84)63(0.93)4(0.059)68(1)注:经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人员治疗前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2 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014年方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2013年方案组,各项症状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
二、面瘫优化总结2014年面瘫临床路径在2012年和2013年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具体如下:1.提出了急性期抗病毒药,皮质激素类药的早期应用,针刺以浅刺激为主,提出了面部透穴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加大了针刺的得气力度,加强了针感的传递;能够有效地防止面肌痉挛的发生。
2.进一步明确了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方法,提出了头穴治疗的方法,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3.进一步完善了灸法在面瘫治疗中的作用;4.进一步提出了中医特色疗法拔罐法在面瘫中后期的应用;5.取消了常规检查——胸片检查。
面神经炎(面瘫)康复医学科临床路径
面神经炎(面瘫)康复医学科临床路径(A)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中医诊断为面瘫的患者。
一、面神经炎(面瘫)康复科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 天至6 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面瘫)。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和面瘫(TCD 编码:BNV12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 或MRI)、心电图、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面瘫临床路径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 139—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 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 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 16 天至 6 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络证 风热袭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14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 l yme 病、 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 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神经系统检查 (3)面肌电图(EMG )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 或 MRI )、神经兴奋性试验(NET )、最 大刺激试验(MST )、面神经电图(ENOG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 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 天至 6 个月。
(3 )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阻络证风热阻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 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面神经电图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脸部瘫痪临床路径
脸部瘫痪临床路径
简介
脸部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指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受损导致
面部表情不协调的现象。
本文档旨在介绍脸部瘫痪的临床路径,包
括其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
临床路径步骤
1. 诊断
- 通过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医生会进行初步的面部瘫痪的诊断。
- 随后,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并确定面部瘫痪的程度。
2. 医学影像检查
- 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医学影像检查,如MRI或CT扫描,用于确定面部瘫痪的原因和程度。
3. 病因诊断
- 基于病史和医学影像检查的结果,医生会尽可能确定面部瘫
痪的病因。
- 常见的病因包括面部神经损伤、中风、病毒感染等。
4. 治疗计划
- 医生会根据面部瘫痪的病因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 对于一些可逆性的病因,如病毒感染,医生可能会针对原因
进行治疗。
- 对于一些无法逆转的病因,如面部神经损伤,医生可能会建
议面部肌肉注射或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
5. 康复过程
-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引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的康复训练,
帮助恢复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
- 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和声音训练等。
结论
脸部瘫痪的临床路径涉及诊断、病因诊断、治疗计划和康复过程。
对于患有脸部瘫痪的患者来说,专业的医生和康复师将在整个
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治疗,帮助他们恢复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
面瘫的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及本科室优化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ICD-10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根据病情需要,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神经系统检查;颅脑影像学检查(CT 或MRI)、肝肾功能等。
(八)治疗方案1.针灸治疗(1)针刺以面部和手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根据辨证,适时配合温针、神灯照射、电针、闪罐等。
面瘫病(风寒袭络证)临床路径之欧阳语创编
面瘫病(面神经炎)住院病人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IO编码:G51.8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 风寒袭络证:2. 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 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病(TCD编码:BNV120)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2)颅脑损伤者(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4)曾经接受颅脑手术治疗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脑CT、MRI检查正常。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风湿系列。
(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松解类手法(2)整复类手法2.拔罐疗法3.推拿手法4.其他外治法:割治、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中药离子导入、穴位埋线。
面瘫病(风寒袭络证)临床路径
面瘫病(面神经炎)住院病人临床路径之杨若古兰创作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的患者.一、面瘫病西医临床路径尺度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IO编码:G51.802)(二)诊断根据1.疾病诊断西医诊断尺度: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西医药出版社,2007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之内.(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活动出现).(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活动出现当前).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西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1. 风寒袭络证:2. 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 气虚血瘀证:(三)医治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西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西医治疗.(四)尺度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尺度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病(TCD编码:BNV120)的患者.2.门诊医治疗效欠安者.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医治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有以下情况者不克不及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2)颅脑损伤者(3)医治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4)曾接受颅脑手术医治者(六)西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分歧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留意证候的动态变更.(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1)脑CT、MRI检查正常.(2)血惯例、尿惯例、便惯例(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风湿系列.(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须要而定,如肌电图等.(八)医治方法1.针灸疗法(1)松解类手法(2)整复类手法2.拔罐疗法3.推拿手法4.其他外治法:割治、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中药离子导入、穴位埋线.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风寒袭络证: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风热袭络证: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风痰阻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通络止痉.6.物理医治:红外线照耀、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7.活动疗法8.其他疗法9.根据病情须要,选择脱水、养分神经等药物对症医治.(九)出院尺度1.临床症状消逝或明显好转.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3.没有须要住院医治的并发症.(十)有没有变异及缘由分析1.病情加重,须要耽误住院时间,添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其他零碎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须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耽误、费用添加.3.医治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更,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志愿而影响本路径的履行,退出本路径.路径示例面瘫病-面神经炎住院病人临床路径(风寒袭络证)第1天口评估检查:口化验类检查:口血惯例口尿惯例口肝功口肾功口空腹血糖口口影象学检查:口胸片口颅脑CT 口MRI 口心电图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第2天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第3天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第4天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第5~7天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口西医特色医治:口穴位打针疗法3:00pm口割医治法3:00pm口穴位贴敷医治3:00pm口刺络放血3:00pm口拔罐医治3:00pm口其他第8~10天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甲钴胺片 0.5 mg tid po.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口西医特色医治:口穴位打针疗法3:00pm口割医治法3:00pm口穴位贴敷医治3:00pm口刺络放血3:00pm口拔罐医治3:00pm口其他口其他第11~13天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甲钴胺片 0.5 mg tid po.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口西医特色医治:口穴位打针疗法3:00pm口割医治法3:00pm口穴位贴敷医治3:00pm口刺络放血3:00pm口拔罐医治3:00pm口其他口其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 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 16 天至 6 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络证
风热袭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 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神经系统检查
(3)面肌电图(EMG)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 或 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八)治疗方案
1.针灸治疗
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袭络证: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风热袭络证: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风痰阻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3.其他疗法。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面肌功能障碍恢复或大部分恢复。
2.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 30%以上。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中医:面瘫(TCD编码:BNV120)西医: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60天实际住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