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及巢湖的软流体演变
推理常识
逻辑推理甲、乙、丙、丁四个人同时参加数学竞赛。
赛后,甲说:“丙是第一名,我是第三名。
”乙说:“我是第一名,丁是第四名。
”丙说:“丁是第二名,我是第三名。
”丁没有说话。
成绩揭晓时,大家发现甲乙丙三个人各说对了一半。
你能说出他们的名次吗?小试身手先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什么?再借助图表来分析,先假设甲说的前半句是对的,,你能否找到矛盾点?如果找到了,怎样进行再推理,进而说出他们各自的名次?揭示秘密推理时,必须以“他们都只说对了一半”为前提。
为了帮助分析,我们可以借助图表分析。
(1)假如甲说丙第一名是对的,那么甲说“我第三名”是错的,乙说“我第一名”也是错的,而乙说的“丁是第四名”是对的。
(2)由丁是第四名推出丙说丁是第二名是错的,根据条件,丙说“我是第三名”是对的。
(3)这样,丙既是第一名,又是第三名,自然是错的。
怎样进行重新推理,你会列表吗?列表: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解此题的关键在于甲乙丙三人各说对了一半。
拓展探究红、黄、蓝、白、紫五种颜色的珠子各一颗,用纸包着放在桌子上一排,甲、乙、丙、丁、戊五个人猜各包里的珠子的颜色。
甲猜:第2包紫色,第3包黄色。
乙猜:第2包蓝色,第4包红色。
丙猜:第1包红色,第5包白色。
丁猜:第3包蓝色,第4包白色。
戊猜:第2包黄色,第5包紫色。
结果每个人各猜对了一半,他们各猜对了那种颜色的珠子?友情支招你可以这样想:1、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每个人各猜对了一半。
2、根据题意进行假设。
假设甲猜的第2包紫色是对的,由戊所猜得出第5包是紫色的,与题矛盾,故可得出第3包是黄色,由丁所猜得出第4包白色,由乙所猜得出第2包蓝色,由戊所猜得出第5包紫色,由丙所猜得出第1包红色。
特别提示解决推理问题常用的方法有:排除法、假设法、反证法。
一般可以从一下几方面考虑:1、选准突破口,分析时综合几个条件进行判断。
2、根据题中条件,在推理过程中,不断排除不可能的情况,从而得出要求的结论。
3、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假设,然后再根据条件推理,如果得到的结论和条件不矛盾,说明假设是正确的。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引言水体中的磷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它在湖泊营养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浅水湖泊中内源磷的释放过程及其生物有效性仍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本文以中国三大浅水湖泊之一的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探讨了这些湖泊中内源磷释放的原因及其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太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内源磷释放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太湖水域的内源磷主要来自于富营养化的水体底泥。
研究表明,太湖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磷,当湖泊发生水体垂直混合或风浪作用时,底泥中的磷会释放到水体中,形成内源磷。
太湖内源磷的释放具有季节性特点,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这是因为这两个季节湖泊的水温较高,湖水垂直混合较为剧烈,促使底泥中的磷释放。
太湖内源磷的释放对水体中悬浮藻类的生物量、种类和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这是因为磷是藻类生长所需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
二、巢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也是富营养化湖泊研究的典型水域之一。
巢湖水库的养殖业发展迅速,而养殖废水中富含大量的磷。
其他的磷污染物也是巢湖内源磷的重要来源之一。
研究发现,巢湖内源磷的释放主要发生在湖泊水位升降、沉积物搅动以及流入巢湖的河流水体的冲击作用下。
巢湖内源磷的释放对湖泊的营养状况有着显著影响,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加剧。
此外,巢湖内源磷的释放还会威胁湖泊生物多样性,导致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丰富度和分布范围发生变化。
三、龙感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龙感湖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湖泊,也是内源磷释放的研究热点之一。
龙感湖的内源磷主要来自于降雨和流入湖泊的污水。
研究表明,龙感湖水体中的内源磷释放主要发生在雨季和高水位期间。
降雨水会冲刷城市地表的污物,引入湖泊中,污水中富含的磷也是龙感湖内源磷的重要来源。
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及缘由分析!
!!#
湖
泊
科
学
!% 卷
另据 !""" 年太湖流域水资源公报, 流域总用水量为 #$% & $ ’ !($ )* , 耗水量为 "" ’ !($ )* , 回归水 !$+ ’ !($ )* & 其中, 火电用水 !(+ & $ ’ !($ )* , 实际耗水 , & - ’ !($ )* , 回归水为 "" & * ’ $ * 农业、 生活用水的回归率约 -(. (表 !) !( ) & 一般工业、 &
年均 0P 达 ( & (-)R S E, / 富营养, 0M 达 #Q#)R S E& 其中, 0P 指标 $! & #. 达 中 / 富 营 养 水 平, #Q%. 达富营养水平; 0M 指标 *# & $. 达中 / 富 营养水平, +, & #. 达富营养水平 & ! & ! !%%% 年太湖流域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 #((( 年太湖流域水质按省界水体 $# 个监 测断 面 评 价, 全 年 期 仅 !-. 未 受 污 染, 其余 主要为有机污染, 主 $-. 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要超标项目为 0P、 IJKL9、 HJK- & 据太湖 #% 个监测点监测统计, #((( 年全年 其中#类占 $,. 的 监 测 点 水 质 劣 于 # 类, 劣于 $ 类占 !#. & 主要超标 ,!. 、 $ 类占 %. 、 项目为 0P、 HJK- 、 IJKL9 等 & 与 !""( 年相比, !(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命题预测卷及答案(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是师德的灵魂。
A.加强修养B.关爱学生C.加强反思D.提高业务水平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A.学费B.杂费C.学费、杂费D.学费、杂费、住宿费3.有的学校在学生手册中规定:禁止男女生之间互访宿舍。
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男女生不得无故进入异性宿舍。
这一解释属于()。
A.目的解释B.文法解释C.历史解释D.语法解释4.学校为学生接受、掌握、消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是学生最终实现对知识深刻内化的重要环境。
A.自然B.教室C.家庭D.社会5.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
A.要求家长克服困难,严格要求学生B.独立进行对学生的教育工作C.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一起做好教育工作D.在学生面前嘲笑这些家长6.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体现出来的。
A.课程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目标D.培养目标7.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
A.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B.自己做好了,学生自然会学好C.不用对学生做出要求D.教育学生走路时的身体姿势要端正8.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
A.邓小平教育理论B.教育理论发展C.可持续发展战略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9.“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D.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不起作用10.王某担任某校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
太湖演讲PPT
传说二
春秋末年,越王报仇雪恨一举打败了吴国。“平吴霸越”之 功,范蠡被封为上将军。范蠡知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 是封建社会的一条历史规律。勾践这个人可共患难,不可共
安乐,现在声名至尊,功高盖主,恐怕难以善终。不如激流
勇退,于是,范蠡悄然离开了越国。有人看见,范蠡携带着 西施,驾着一叶扁舟,出三江,泛五湖而去。
洼地积水沼泽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各个小湖泊面积
逐渐扩大而汇成大湖。
银鱼
白鱼
白虾
太湖三白
银鱼
白鱼
1300多年前,太湖白鱼被老百姓夸为无锡第一鱼。太湖白鱼 又称太湖银刀,这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明朝末年 ,清兵打入太湖,苏州太湖渔民张三带领一帮人与南下的清 兵在太湖一带激战,有次还攻入苏州城。一次,张三在湖上 与清兵作战时,手臂中箭,手中大刀掉入湖中。他忍住剧痛 ,弯腰从湖中拾起一把银刀,向清兵杀去,清兵被他的神勇
积水说
风暴流说 气候异常形成风暴流涡动,狂风暴雨造成太湖地区
的沼泽浅洼地积水增加,水域日扩大,形成太湖。
陨击说
这一学说分“陨石撞击成因”和“彗星爆炸成因”两种。 彗星爆炸成因说认为:4800年前,一颗直径50公里的相
当于一个超级大雪球的彗星,从东北向西南砸向太湖地区并
在上空爆炸分裂成许多颗后,撞到地面,大的一颗撞击形成 太湖,其余则撞向太湖四周形成一些小的湖泊。并造成太湖 四周大量散落的铁疙瘩一类的陨击物质。
竹竿下的树枝回到船上,一阵拍打,小虾们就纷纷从树枝里
落到船上。
境域变化
春秋战国以前,太湖地区原是陆地的冲积平原。唐代湖水可
达吴江塘岸。近一二百年来,因东太湖东岸和西北岸淤积加
甚,加之围垦湖滩地,东太湖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狭长见阻水 严重的浅涸湖区。近代太湖的变迁以东太湖地区最为突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太湖及其周围湖群,因围湖种植和围湖 养殖,湖泊面积减少13.6%,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湖荡有165个
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
项目内容及概算
遥感卫星照片读解计算机 约200万元 读解软件开发费用 约100万元 湖泊现场实测点建设费用 10万/点×3点≌60万元 运转费 30万/年×5年=150万元 合计: 410万元 2001-2002年 建立 2002-2005年 试运行
冰 0C 变温层
下水层 4C
冬天湖泊的分层现象 示意图
2 生物层
透光层 深湖层 湖底层 沿岸层
光照水面边界
湖泊的生物层示意图
3 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一个自然过程。由于营养物质的引入与循 环,湖泊逐渐变浅且生产力提高。因此贫营养湖逐渐 经过中营养、富营养及老化阶段而最终被完全填平。 当人类活动使沉积物和营养物质进入湖泊的速率增加 时,天然富营养化过程会加速而形成人为富营养化过 程。因此湖泊污染是一种天然过程被加速的作用。 对湖泊进行水质管理就是要将富营养化速率至少减缓 到天然过程的速率。首先了解影响藻类生长的因素。 4 藻类生长需求 (1)碳 藻类的碳源是溶于水中的CO2。由于CO2处于碳酸盐平 衡缓冲体系中,可获得碳的量由水中碱度来确定。
实施期间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信息数据库及决 策支持系统
预期目标:建立全国富营养化湖泊(水库)流域自然、地质、
气象、环境、生态、人口、经济等有关信息的数据库,并建 立为国家对湖泊管理决策提供解析支持系统,为环境管理部 门服务。
项目内容及概算
数据库及决策支持系统 约400万元 软件开发费用 约200万元 运转费 50万/年×5年=250万元 合计: 850万元 2001-2002年 建立 2002-2005年 试运行
(3)磷 湖泊的磷来自外部,经藻类以无机形式(PO43-)摄取后 转变为有机化合物。藻类分解时,磷又转化成为无机形 式。磷以未分解有机物的形式与铁、铝、钙等形成沉淀, 或与粘土颗粒结合进入沉积物中。 ( 藻类的死亡速度 大于分解速度,就造成湖中藻类的聚集,富集)。 (4)微量元素 藻类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的量非常少。一般清水中已 经含有藻类生长所需的足够的微量元素。 5 限制性营养元素 植物的生长依赖于存在量最少的营养物质 ——liebig最 小定律。即藻类的生长受限于最不容易获得的营养物质。 磷的含量控制着藻类生长和湖泊的生产能力。据估计, 磷的含量小于 0.010~0.015mg/L 时可限制藻类过量繁殖。
巢湖舟居文化景观的演变与传承
巢湖舟居文化景观的演变与传承随着失水渔民上岸工程的开展,巢湖舟居文化逐渐受到了关注。
本文在梳理巢湖舟居的历史空间及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舟居文化景观演变和传承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对策。
安徽省境内渔船建造,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1953年,在挖河取土时,在涡河之滨西阳集发现了木质船板数块和陶制网坠。
据考证,该船为春秋时期的渔船。
可见,巢湖地区捕渔历史悠久。
渔民以船为家,船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的生活场所。
对渔民舟居空间进行研究,对进一步理解渔民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巢湖舟居的历史空间(一)艨艟与?B舟舟居文化空间的产生依赖于舟船的建造和使用。
在环巢湖地区,舟船建造和使用的历史非常久远,为当地舟居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2世纪至3世纪时,就已有艨艟制造及应用的记载。
直至唐代前都没有人知道它的规模和样貌。
汉代时,艨艟是水军的主力船。
船体狭而长,机动性强,便于冲突敌船。
甲板以上有船舱三层,以生牛皮裹之,以防止敌人火攻。
每层船舱四面皆开有弩窗矛孔,可作攻击各方向的敌人之用。
杜佑在《通典?兵法》中记载:“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前后有驽窗矛穴,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
”由此可见,艨艟形体雄伟,机动性强且便于水战。
巢湖地处皖中,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中间地带,属滨江面湖,低洼湖沼很多。
这些河湖港汊为巢湖人民提供了灌溉之便与舟楫之利。
上述舟船一般用于战争、生产生活,真正能为渔民提供居住空间的还是后来产生的?B船。
?B船为内陆湖泊中形制最大的渔船,又名六桅船。
《太湖备考》卷16《杂记》对其形制、制造、作业时间及地点等都有详细记载。
“太湖渔船,大小不等,大概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衣粗食恶,以水面作生涯,与陆地居民了无争竞。
其最大者曰?B船,亦名六桅船,不能傍岸,不能入港,篙橹不能撑摇,专候暴风行船,故其祷神游‘大树连根起,小树着天飞’之语。
其形制不知从何时始,太湖中的?B 船形身长八丈四五尺,面梁阔一丈五六尺,落舱深丈许;中间立三幅大桅,一幅高五丈、另二幅高四丈五尺,船头一幅桅,高约三丈,船梢二幅桅,各高二丈许。
2张修桂---太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2张修桂---太湖演变的历史过程2 太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桂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提要]太湖及其附近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由于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经历着一个沟谷切割的滨海平原景观,演变为蝶形洼地的泻湖地貌形态,其后由于出入口通道的变化,泻湖演变为太湖,并经历面积大小的伸缩演变过程。
[关键词]太湖演变过程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蝶形洼地中心,湖岸西南部呈半圆形、东北部曲折多岬湾,面积2428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
除局部地区存在古河道和洼地之外,湖底平浅,平均水深1·89米,最大水深也仅2·6米, 72·3%的湖底水深在1·5~2·5米之间,是典型的浅水型湖泊。
它接纳苏南茅山山脉荆溪诸水和浙北天目山山脉苕溪诸水,主要由黄浦江泄入长江河口段。
根据太湖地区地层剖面、地貌形态、考古遗址和历史资料,并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太湖及其附近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由于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经历着一个由沟谷切割的滨海平原景观,演变为蝶形洼地的泻湖地貌形态,其后由于出入口通道的变化,泻湖演变为太湖,并经历面积大小的伸缩演变过程。
一沟谷切割的滨海平原晚更新世的玉木冰期,造成全球性海退,距今15000年海岸线退至东海大陆架边缘水深155米处。
此后随着气候转暖,冰川消融,海平面迅速回升。
至距今10000年前,海面已上升至目前海面下30~40米。
当时长江三角洲覆盖着一层晚更新世末期陆相褐黄色硬粘土层,此硬层构成自西向东倾斜的太湖平原全新世原始地面,其高程在茅山以东、金坛一带构成3~5米高地,奔牛一带出露地表,常州、无锡一带为-1~-2米左右,太湖东部、苏州、吴江等地在-2米~-5米之间,昆山在-5米以下,上海东部地区为-25米左右。
其时,滨海平原北部的长江谷地下切深达50~60米,南部的钱塘江也达40~50米,两岸的大小支谷随之深切,致使长江三角洲南翼成为沟谷切割的滨海台状平原。
太湖是怎样形成的
太湖是怎样形成的
太湖,是我国东南最大的淡水湖,素以风景秀丽、浩渺壮阔而饮誉中外。
人们在讴歌太湖美的同时,也在探究着它的成因。
由于在湖区地下发现有湖相、海相沉积物,所以众多学者认为,太湖是被长江的南岸沙嘴和钱塘江北岸沙嘴包围下来的,从最初的海湾逐渐形成了湖的雏形。
最后变成为与海洋完全隔离的湖泊。
根据这种观点,古太湖之水来自海洋,它的范围比今天的太湖大好几倍。
以后因泥沙淤积,加上人们不断排水围垦,大片湖面变成耕地,从而分化出一系列小型湖泊,太湖是残留下来的最大一个。
另一种观点认为太湖平原大部原为陆地,由于泥沙淤积,太湖水系下游排泄不畅,上游河水流经低洼地的若干河段,渐渐壅阻成湖。
所以太湖是个“壅塞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强烈的山体活动,奠定了太湖地区的地质基地,以后在新构造运动的继续影响下,太湖断陷盆地作西高东低的倾斜式下沉,湖区的边框形态基本上接近今日太湖的面貌,后来随着河道比降的变化,使三江壅塞改道,湖水泛滥,以至在低洼地普遍发育了陆相沼泽层。
这便是太湖“构造湖”之说。
有些学者经过大量实地调查发现,太湖具有一个侵蚀而成的岸陡底平的浅湖形湖盆。
湖面上经常出现强大的风暴流和湖水流,这是东亚高空的台风和寒流作用的产物,它们共同对湖盆与湖岸进行侵蚀冲刷,逐步拓宽水域,形成现代太湖。
同时,在东太湖水域底下,还发现距今6000多年前的稻谷、瓦片及绢片、丝绒、竹器、纺轮等杂物。
从而证实了太湖在此时居住着人类。
后来由于长江南移,造成内涝外灌,排泄不畅,才在本来地势就低的冲击黄土平原上,逐渐形成太湖。
这是“风暴流涡动侵蚀成湖”的新说。
牛人高见:欧亚非板块演变又一新见解问世!
牛人高见:欧亚非板块演变又一新见解问世!欧亚非板块演变一直地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欧亚非板块演变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考。
欢迎针对此见解在留言区讨论。
来源 | 探矿者的网易博客亚洲、欧洲、非洲在世界地图上是位置比较靠近,相互关联的面积最大的一块陆地,所以我们在本文中,也将此陆块合在一起进行讨论,将这个大陆块称之为“亚欧非陆块”,以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当前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我们首先要抛开当代地学及地史定年数据对我们的影响,否则下面所看到的这些,只能被归结为神话。
关于地学和地史这些来自西方的学术,是一个系统性的错误,这不能归结为地学本身,这是研究工具本身出现问题造成的,学术机体的病不是学术本身能自愈的。
本文结论是依据软流体痕迹特征从目前海陆地形中推测得出的,具有严谨的软流体力学逻辑基础和地形痕迹佐证,是传统地质学不敢、也不能正视和无法解释的。
在对亚欧非陆块软流体及周边海底地形特征的认识中,有如下结论:结论 1亚欧非陆块是地球表面最大的陆块,要将其做为一个整体来看,想象成一块巨大的软流体饼,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粘性,在压力和碰撞作用下会产生变形、撕裂、皱褶、移动等现象,海底地形看做是陆块运动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这观点的转变需要极大的宏观视角和勇气。
心态平和了,也许我们心中的世界也就变了。
亚欧非陆块着色地形图结论 2蒙古高原内部隐含着一陆块,称之为蒙古印度洋陆块,其软流体陆块的原先位置存在于澳大利亚西北侧,和现在的澳大利亚面积大致相当(下图所示的深黄色块位置),陆块在向北运动过程中,痕迹留于印度洋海底(黄色粗箭头所示位置)。
结论 3蒙古印度洋陆块从澳大利亚的西北缘断裂后,向北偏东运动,由于亚洲北部软流体陆块体量巨大,使蒙古印度洋陆块直接嵌入现在的亚洲陆块的内部,停留在现在的贝加尔湖南侧附近,形成现在蒙古高原大致呈“心”形的台地的形态。
原先面积较大的贝加尔湖(可能是远古向南开放的海洋)受蒙古陆块向北挤压形成皱褶湖泊,贝加尔湖及周边皱褶的弯曲方向反映出其受力方向。
中国历史地理:太湖
• 1931年长江水灾 1931年长江水灾
• 1998年长江洪灾 1998年长江洪灾
•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原因
灾害频率:
唐1-8年/次 宋5-6年/次 明清4年/次 现代1-2年/次
防治措施
a) b) c) d)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封山育林,退耕还湖; 控制污染物排放,发展生态旅游; 修建水利工程(三峡)。
• 黄昏里的太湖
• 太湖美景
•新观点
① 陨石撞击坑说
距今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 距今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 留下2500平方米的陨石坑,即现在的太湖。 留下2500平方米的陨石坑,即现在的太湖。 但是80年代末,经过对太湖底部进行全面测 但是80年代末,经过对太湖底部进行全面测 量,发现太湖湖底平坦,基本上都是坚硬的黄 土物质组成,而且没有发现泥沙的堆积,因此 肯定太湖并非构造和泻湖原因形成的。
关于陨石撞击说,有的专家提出质疑: 如果是陨石撞击的话,太湖湖底不会非常平坦,而现在 的平均坡度仅为19.66,太湖中间分布着约51个岛屿。在平 坦的湖底,至今尚存有完好的河道。
• 太湖三岛
•
因此我们最后认为太湖的形成主要可以归 结为两大原因:
a) 气候变化导致的洪涝灾害; b) 泥沙淤积,人类的过度围垦引起河道宣泄 不畅,太湖在原河道基础上因洪水泛滥而 扩展成湖,所以与长江中下游其他湖泊的 成因大致类同。
1. 太湖的形成与演变 2. 长江流域自然灾害的成因
一、太湖的形成与演变
1、太湖的地理区位 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的长江三角洲南部, 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第一是鄱阳湖,第二是洞庭湖) 又名震泽、具区、笠泽、五湖。
• 太湖航拍图
关于太湖的形成演变的阅读和答案
关于太湖的形成演变的阅读和答案关于太湖的形成演变的阅读和答案现代文阅读训练精选5 现代文阅读0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关于太湖的形成演变,一些学者认为:太湖形成是在全新世最高海面时,太湖平原受到了广泛的海侵,形成了一个大的海湾,以后由于长江口南岸和钱塘江北岸两大沙嘴不断增长,使这一海湾逐渐被封闭,成为泻湖。
太湖及其周围的湖群就是由海湾--泻湖演变而来。
近几年来,我们对太湖湖底地形进行了大规模测量,对太湖的形成演变有了新的认识。
测量表明,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湖中既没有深槽也没有大规模浅滩,基本是一个平坦的湖底平原。
湖底基本上为坚硬的黄土物质。
据测,这层黄土形成于距今1.1万-2万年间。
黄土层表面除少量薄层淤泥外,湖水直接侵没在黄土层之上。
从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看,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湾和泻湖,而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击平原环境。
在这黄土平原之上,曾陆续发现大量的古脊椎动物骨骼和古文化遗址。
经考察发现,在太湖一带的许多湖泊的湖底,广泛分布着距今2500-7000年间各个时代的文化遗址。
又,北宋《吴县水利书》称:“锷城西宁八年(公元1075年),遇大旱,窃观震泽水退数里,清水湖乡千数里,而其地皆昔日邱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数里之间。
信之,昔为农田,今日太湖也。
”这说明在公元1075年干旱时,太湖曾干涸,湖底出现了古街道、古墓地。
以上史实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众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
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相继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涝水内积。
根据这里的孢粉分析及历史记载,约1万年以来,太湖平原至少经历了四次相对的温暖湿润时期。
第一次距今6千年前后。
第二次距今3500-4000年前后,推测当时的气温比现在高1.5-2度左右,当时海平面约比现在高,太湖平原上出现了许多湖泊沼泽。
现在所发掘的大部分泥炭即形成于这一时期,这些泥炭层均直接覆盖在黄土之上。
第三次大约是距今2千年左右,当时的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1-1.5C度左右,雨量增大,平原河流泛滥频繁。
巢湖区域地质发展史
巢湖区域地质发展史根据本区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发育情况,可将巢北地区的地质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
一、活动地壳阶段(Anz—前震旦纪)巢北地区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阚集群、下元古界巴东群和中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这套地层出露于本区西侧的浮搓山——南将军山隆起区,在本区内无露头,推测存在于地下,该套地层由片麻岩、千枚岩、大理岩和浅变质火山岩等组成,原岩为地槽环境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建造。
反映出地壳的强烈活动性。
二、地壳稳定发展阶段(Z——T2)青白口纪未的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的基底固结,巢北地区伴随整个扬子地台进入地壳稳定发展阶段。
自震旦纪到中三叠世,地壳在整体下降接受沉积的同时,多次平稳上升,形成了地层间的多个平行不整合。
此阶段无褶皱作用,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断裂活动较弱,而且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均稳定。
早震旦世早期,下扬子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碎屑岩。
早震旦世早期末的澄江运动是一次升降运动,造成了上下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并有变质作用,使下震旦统下部的周岗组变质为千枚岩,说明地台早期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早震旦世晚,气候骤然变冷。
沉积了一套冰碛岩系,上震旦统为一套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夹硅质岩建造,含叠层石和兰藻。
震旦纪末,地壳缓慢上升,在汤山地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透镜状砂砾岩,表明震且系与寒武系间有沉积间断,表现为平行不整合。
进入早古生代,在下扬于地区形成稳定的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开阔台地相碳酸岩建造和半深海至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建造.从寒武系至奥陶系是一个海侵沉积序列,各组间多为整合接触,以碳酸盐岩为主,奥陶纪晚期,由于加里东运动(太康运动)的影响,本区抬升,与志留系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奥陶系顶面存在氧化环境下的铁质层,上奥陶统五峰组缺失上部四个笔石带,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缺失两个笔石带。
志留纪经历了海浸至海退过程,发育了开阔大陆坡——陆棚——滨海相碎屑岩。
太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太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太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作者:朱姝来源:《扬⼦晚报》太湖是怎么形成的?答案是被陨⽯“砸”出来的。
昨天,科普知识宣传⽹站“果壳⽹”在南京举⾏⾸场“万有青年烩”科普演讲,吸引来⾃南京多所⾼校的近400名⼤学⽣参加。
南京⼤学天⽂系李旻教授,现场做了《2012背后的天⽂学》的报告。
据他介绍,⼤概1万年前左右,太湖由⼀个体积巨⼤的“天外来客”冲击形成。
排⽔清淤 排⽔清淤 让“天外来客”⽔落“⽯”出 太湖古代⼜被称为“震泽”,它的成因⼀直是个谜。
近⼏年来,“太湖是陨⽯冲击坑”的假说得到了关注,但⼀直难以证实。
2003年10⽉,太湖周边湖泊——⽯湖开始了排⽔清淤⼯程,当地陨⽯爱好者王⾦来和王家超在⽯湖沉积的淤泥中发现了⼀些含铁质的⽯棍,带孔似炼铁的炉渣,还有⼀些形状似⼈或动物的⽯头,他们怀疑是陨⽯。
2008年初,王⾦来和王家超找到南京⼤学地球科学系陨⽯专家王鹤年教授,由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等多名南⼤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多种⽅法分析鉴定,⽬前在太湖沉积淤泥中发现的各种“奇⽯”与⽯棍,保留了明显的冲击溅射特征。
⽐⽅说,很多“奇⽯”的外形都具有旋转扭曲形态及熔壳特征,因为⾼温的陨⽯冲击地⾯,产⽣了很多碎屑、粉尘、杂物,这些东西在空中飞⾏,像陀螺⼀样旋转,很容易产⽣扭曲。
还有些尘埃⼀团⼀团地结在⼀起,在空⽓中摩擦⽣热,表⽪被融化了,冷却后就会有⼀层壳,就是所谓的熔壳。
太湖陨⽯超⼤陨⽯ 超⼤陨⽯ 直径⼀公⾥百万年⼀遇 “我们应该庆幸,这个陨⽯撞击发⽣在1万年前。
”李旻说,如果发⽣在现在,且不说给当地造成的冲击。
陨⽯撞击所形成的次⽣地震,就⾜以带来严重破坏。
当时撞击的陨⽯能有多⼤?李旻告诉记者,推断这块陨⽯的“个头”可不⼩,直径⾜有1公⾥。
“这种‘级别’的陨⽯并不多见,⼤约⼀百万年才会有⼀次。
”据了解,陨⽯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轨道或碎块散落到地球或其他⾏星表⾯的、⽯质的、铁质的或是⽯铁混合物质,也称“陨星”。
巢湖地质发展简史与构造地质学考试重点
巢湖地质发展简史及构造地质学重点源自吴诗勇教授由于实习期间主要考察志留系至三叠系的各组地层,其他时期未过多涉及,故本部分主要以巢湖北部地区志留纪到三叠纪后的地质发展史为主,另外根据查阅资料,将岩浆侵入过程也加入其中。
一、1S-2S阶段1S、2S地层连续沉积,形成一套整合接触的地层,高家边组的泥页岩交互到坟头组的砂岩的转变表征了沉积环境中海水整体情况的变浅,砂岩和泥岩的交替出现也指示了水体的震荡运动。
此阶段地壳上升,但还未高出水面。
二、3S-2D阶段此阶段地壳发生抬升运动,地层遭受风化剥蚀,导致3S-2D地层的缺失,使得坟头组与上覆五通组之间形成平行不整合。
三、3D-2T阶段3D-2T地层连续沉积,形成了一套泥盆系上统至三叠系中统的大致连续地层。
五通组沉积环境为海相滨岸潮间带环境,其下部代表新海侵的开始,顶部存在滨岸沼泽相沉积环境;金陵组开始出现的的灰岩指示开阔台地相;高骊山组的泥岩、粉砂质页岩和砂岩指示滨岸湖泊沼泽相,底部为海陆交互相,往上逐渐变为浅海-滨岸环境;和州组的白云质灰岩等指示开阔台地相,顶部的炉渣状灰岩一般认为与后期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有关;黄龙组也为开阔台地相,沉积时受过较强的水动力作用,属淡水台地环境;船山组也为开阔台地相;栖霞组的炭质页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等为开阔台地相潮下浅水低能带碳酸盐建造;孤峰组的硅质岩中的放射虫化石指示其为浅海盆地中较深水环境的沉积;龙潭组经历了滨岸沼泽相向浅海盆地相的过渡,为陆棚潮下较深低能环境;大隆组的岩石为一较深水低能环境的浅海盆地所沉积的一套远硅质建造;殷坑组为二叠三叠系过渡层;和龙山组的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为陆棚相单陆屑碳酸盐建造;南陵湖组为开阔台地相陆屑碳酸盐建造,是潮下浅水低能环境;东马鞍山的盐溶角砾岩等为蒸发台地相蒸发岩建造,为潮上低能环境沉积。
整体而言,此阶段海进海退频繁,沉积深度不断变化,但沉积环境总在水下,因而得以连续沉积.四、2T之后2T之后,扬子板块一方面受南北统一大陆陆内造山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来自东部西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主要为褶皱作用、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
中国五大淡水湖资料简介
中国五大淡水湖资料简介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湖南);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江苏);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江苏);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安徽)。
1、鄱阳湖简介: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位于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东北部50km。
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有3914 平方公里,容积达300 亿立方米。
它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
鄱阳湖在九江的水面约20 万公顷,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庐山区等六个县(区),它是赣北的一颗明珠。
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
由于带有大量水蒸气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在1000 毫米以上,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在我国的湖泊中,鄱阳湖具有最大的淡水水产养殖的水域,是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漫游、产卵与育肥的场所。
水域中有鱼类122 种、浮游植物50 种。
鄱阳湖还有200 万亩草洲,水草丰美,每年10 月至翌年 3 月,有数十万只珍禽候鸟来这里越冬。
1983 年 6 月,江西省政府在永修县吴城镇建立了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1988 年 5 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个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约占全球的98% 以上,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群体所在地,鸿雁数量达 3 万只以上。
保护区栖息着54 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13 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
丰富珍贵的鸟类资源为我国赢得了声誉。
世界自然基金会会长——英国菲利普亲王、丹麦亨利克亲王及国内外专家、学者都专程来到这里考察,众多的国内外旅游者纷纷慕名前来游览,称这里是“珍禽王国”、“中国第二长城”。
鄱阳湖的动植物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和外国人冬季到保护区观鸟,观鸟的季节为11月至翌年3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及巢湖的软流体演变4太湖的形成与软流体膜的撕裂 (2)4.1太湖简介 (2)4.2太湖成因的软流体演变 (2)5巢湖的形成 (14)5.1巢湖简介 (14)5.2当前学术认识的巢湖成因 (14)5.3巢湖的软流体演变 (16)5.4巢湖周边局部地形分析 (20)5.4.1“陷巢州涨庐州”的逻辑合理性 (20)5.4.2银屏山风景区的形成 (23)5.4.3巢湖半汤温泉的形成 (29)5.4.4苏湾山的形成 (32)5.4.5大小蜀山的形成 (35)4太湖的形成与软流体膜的撕裂4.1太湖简介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
她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
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
流域内以平原为主。
三面临江滨海,西部自北而南分别以茅山山脉、界岭和天目湖与秦淮河、水阳江、钱塘江流域为界。
地形特点为周边高、中间低。
中间为平原、洼地,包括太湖及湖东中小湖群、湖西洮鬲湖及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为天目山、茅山及山麓丘陵。
太湖流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89个。
河道总长度12万km,平原地区河道密度达3.2km/平方公里,湖泊星罗棋布,为典型“江南水网”。
太湖流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同时又是全国蚕茧、毛竹、湖羊、毛兔、茶叶和油菜籽、食用菌等多种农产品的著名产地。
流域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工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人口稠密,劳动力素质高,科技力量强,市场信息灵通,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较好,是我国沿海主要对外开放地区。
除有特大城市上海外,尚有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等7个大中城市及迅速发展的城镇乡村。
太湖流域是我国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太湖流域人口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且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率为52.9%。
太湖流域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941亿元,占全国的10.3%。
4.2太湖成因的软流体演变要想了解太湖的成因,必须将太湖的地形特征和全球宏观地形特征联系起来,用全局的系统的眼光去思考。
只有将局部地形特征放到宏观地形中,用系统的观点去看,才能真正理解太湖的形成。
首先要知道中国中东部陆块整体向西顺时针旋转扭曲的趋势(参见前文介绍)。
下图中小图显示太湖在宏观地形图中的位置,大图中红色线条揭示出太湖的形成和钱塘江喇叭口以北海岸线及其西侧陆块和朝鲜半岛陆块背离撕裂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如果理解了中国中东部陆块向西南的扭曲撕裂机制,从图中可看出,太湖及附近湖泊是软流体膜向西南运动过程中的扭曲撕裂凹陷。
图中黄色箭头显示太湖的软流体膜受力撕裂形成过程。
在钱塘江喇叭口附近陆块从朝鲜半岛西南角撕裂后,由于喇叭口北侧陆块在撕裂过程中强度降低。
而太湖西南,则由前期挤压冷却形成的较为厚重的皖南陆块和武夷山陆块构成,太湖恰好位于上述厚重陆块和从朝鲜撕裂陆块断缘的交界部位,受厚重皖南陆块向西南的扭曲牵拉,其局部软流体膜破损凹陷,形成当前太湖的外观。
太湖的宏观地形体现了软流体膜的粘性拉伸特征。
下图是理解了中国中东部陆块向西南扭曲后的太湖周边的局部陆块运动趋势分析图:从图中可看出,受皖南陆块向西南的扭曲牵拉(上图蓝色箭头所示),太湖所在的陆块软流体膜在从无锡到吴江一线发生破损(上图黄色虚线所示),破损后的形成的太湖西南岸,受皖南陆块向西南的拖动,拉伸为圆弧形。
东北侧陆块则发生滞留阻挡隆起,部分陆块发生粘性撕裂,一直深入到太湖中部,形成半岛或岛屿外观。
比较著名的如西山岛、东山半岛、三山岛、太湖仙岛、鼋头渚、马山半岛等。
太湖周边地形宏观和微观特征是支持太湖软流体膜粘性拉伸破损特征的。
下面就局部地形细节进行分析。
西山岛上东西两侧的粘性拉伸湖岸(红线所示),西山上遍布斑驳的田地纹(绿圈所示,需要大家对照观察此地卫星视图细节),西山岛南侧田地纹受山体挤压,呈向心聚集(蓝线所示)。
西山岛东侧湖底依稀可见陷落损坏的田地纹(紫圈所示):受皖南陆块向东南的牵拉,在无锡市周边软流体滞留形成惠山、锡山;常熟周边的软流体滞留形成虞山;上海周边的软流体滞留形成佘山;苏州附近的软流体滞留形成穹窿山、狮子山、缥缈峰、莫里峰、七子山、天平山、渔洋山、潭山等,这些山体都可看做软流体陆块运动拉伸过程中残留物滞留隆起所致。
太湖向西南扭曲凹陷过程中,在西侧,也形成较大的山体物质残留,此为现在的天目湖、南山竹海景点附近的大片山体。
在南山竹海的南侧,存在一直线状的断缘,和安吉-湖州一线以北的山体断缘相对应,为软流体运动过程中拉伸断裂所致。
能验证太湖是从软流体膜东北向西南运动过程中破损拉伸的宏观地形特征还有很多,比如:东侧阳澄湖宏观上呈现出的粘性拉伸形态、周庄附近软流体膜多孔状拉伸凹陷地貌;西北侧滆湖、长荡湖的南北向粘性拉伸特征;西侧石臼湖、故城湖、南漪湖的南北向连续拉伸凹陷;东南侧钱塘江喇叭口的扭曲特征等。
这些都是和太湖宏观上从东北向西南的膜的撕裂特征相协调的。
滆湖的南北向拉伸特征:长荡湖的南北向粘性拉伸特征:石臼湖、故城湖、南漪湖的南北向连续拉伸凹陷(红线所示为熔融软流体粘性拉伸形成的条索状山系):南漪湖的南北向拉伸过程中,深入湖心的半岛形成陆块粘性拖尾特征(具体特征我们在巢湖、太湖中也看到,见黄圈所示),其西北侧湖岸边的山体(绿线所示)也呈现出条索状拉伸,山梁薄如刀脊,宽不过数米,山体富含石灰石钱塘江喇叭口处两岸陆块软流体膜呈现出的向东北的滞留扭曲特征(红线所示),此由软流体膜本身性质决定,软流体膜在向西南扭曲运动过程中相对薄弱处产生撕裂滞留,如喇叭口以南的数个宏观向北弓起的山体物质,以及喇叭口外侧向北延续和朝鲜半岛西南角遥相呼应的舟山群岛:江南水乡周庄附近的田地纹的破碎弯折特征:嘉兴以北的田地纹宏观上呈现出荷叶冰样扭曲破碎特征:当前地学中对于太湖成因的认识中,也是不统一的。
有人认为太湖的成因是长江三角洲泥沙冲击形成的澙湖—长江口泥沙堆积逐渐将原先开放的海湾封闭成的湖泊,这种思想占主流。
也有人认为,太湖的形成是陨石冲击形成的陨石坑。
因为当前地学是基础、系统性错误的科学,没有从全球角度理解海陆演变规律,在认识太湖的形成时,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假说。
这些对太湖成因的认识,从宏观角度看都存在很大问题,很显然都是错误的。
以下是地学上对于太湖成因的可能描述(摘自:蒯元林《太湖成因之谜》)关于太湖这样一块巨大水域是怎么形成的,数十年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使太湖的成因显得扑朔迷离。
关于太湖成因,还有记载:太湖原是平陆,上面有个山阳县,由于洪水泛滥,全县沉入水底,成为太湖。
古老的神话传说并不能科学地解释太湖的成因。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丁文江认为:是由于大江淤积而导致了太湖的形成。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湖群原先是与海相通的大海湾,由于扬子江与钱塘江向东延伸与反曲,致使部分海面被环抱于内遂成内海,两侧诸山水流不断注入,冲淡了其内海的水成为淡水湖。
随后,曾有多本重要著作涉及太湖的成因问题,如丁文江的《扬子江下游之地质》(1934),汪湖浈、丁文江的《太湖之构成与退化》(1936),德国学者巴尔博《扬子江流域地文发育史》(1935)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出现了比较多的关于太湖成因的专论,如陈吉余的《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1959),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太湖综合考察报告》(1961),杨怀仁等的《全新世海面变化与太湖的形成与演变》(1985)等。
这些假说综合概况为潟湖说。
“潟湖说”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一学说由丁文江和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与汪湖桢等提出,即后来广为流传的太湖经“海湾——潟湖——湖泊水网平原”的演变模式而成。
持有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约距今600万年前后,在最高海面时太湖平原是个大海湾,后来由于长江口南岸合钱塘江北岸两大沙嘴不断增长,使这一海湾渐渐封闭,成为潟湖。
此后,太湖成因“潟湖说”一度成为权威性的定论。
1983年中科院太湖科学讨论会(无锡)对太湖澙湖说提出质疑,主要依据是:在太湖湖底湖中岛屿以及周边地区发现大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甚至是更晚历史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如三山岛旧石器人类文化遗址、东太湖湖底发现的6000—7000年前的纺轮、竹器、瓦片、稻谷以及吴县通安太湖湖底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井、石斧、黑陶等都证明了这些地方无疑都是有人类活动的陆地,后来,由于气候变暖,洪水泛滥,才在洼地积水成湖,才把人类活动遗迹,淹没在湖水之下。
这就是逐渐被认可的“洼地积水成湖说”。
随后许多专家学者又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论述太湖的成因与演变,这些观点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潟湖成因”和“非潟湖成因”。
“非潟湖成因”又分为“构造成因”、“三江堰塞说”、“火山喷爆”以及“陨击成因”等。
关于太湖成因的另一种截然对立的体系非“潟湖”论则认为:太湖地区原来是一片古大陆,由于全球气温回升,海平面上涨,太湖地区由原来的古陆,逐渐成为湖泊。
这一论点又分为若干说法:构造说(1990年代后提出的观点) :因为太湖地区地壳的新构造运动,造成太湖平原下沉,断陷为汇水盆地,成为数个沼泽小湖泊,以后逐步形成太湖。
河流淤塞说(1990年代后提出):在距今二万至一万五千年的第四纪更新世末玉木冰期时,海水东退,古太湖海湾消亡,太湖地区与东海陆架相连,成为广袤的古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随着气候转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
由于长江和钱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为大型集水洼地。
西部山区原向东北注入长江的荆溪和东流入海的苕溪等,因河流下游被淹,比降减少,入海河道宣泄不畅,河口泥沙淤积严重,而改道汇集于这碟形洼地中。
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积水沼泽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
各个小湖泊面积逐渐扩大而汇成大湖。
加上后来东岸出湖河道渐趋淤塞,湖水蓄积量的增加及湖中风浪潮流对湖岸的侵蚀,湖面面积进一步大,遂成现今的太湖。
火山喷爆说:沈自励在2003年7月《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通过对太湖三山岛数年采样鉴定、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并确证火山口的存在:在三山岛存在喷爆角砾岩、原生二次喷发的凝灰角砾岩与弱熔结玻屑凝灰岩等。
三山岛的北部和西部遍布火山角砾岩,火山喷爆的火山弹,并且都已硅化成燧石、玉髓、玛瑙等在东泊小山发现一条火山喷爆口的地质剖面,喷发时代为5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
火山活动是其深部岩浆活动的结果。
岩浆火山活动降低了太湖及其周边的地下热压与容重,产生负压,其结果带来该地区新生代缓慢的沉降,太湖及其周边大小诸湖都为同源同因的火山喷爆而成的地面沉降湖。
陨击说:这一学说又分“陨石撞击成因说”和“彗星爆炸成因说”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