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雅俗简论

合集下载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1)文学中的雅与俗①文学中的雅: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高雅文学有时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

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

②文学中的俗: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简言之,雅文学是偏向于文雅、具有浓厚文学气息和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文学;俗文学则是具有浅近、通俗、大众化的特点,是比较贴近生活、能为一般平民百姓所接受的文学形态。

(2)雅俗文学之间的关系①雅俗文学再现现实世界的经验方式不同雅文学更多地趋向于整体经验,俗文学则更多地趋向于单维经验。

这里的“整体经验”包含两层意思:a.指立体地、全方位地且生动地、有机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b.指对具象世界的一般性抽象,也即以充满张力的形象语言发现新的实在,发现普遍真理。

雅文学再现生活,或许夸大、或许变形,但它是完整的,也是真实的,在假定性基础上保持着一种逻辑一贯性,甚至在细节上也是如此。

如在《红楼梦》里,贾府连接着皇宫、王府、官府、街市、寺庙、农村等,它们相互依赖、休戚相关,并每天制造出无穷的原因和结果,从而构成了独立于读者之外的有生命的世界。

而俗文学往往描述一个个孤立的、个别的事实。

俗文学也并不指向任何超出本身作品之外的微言大义,它的全部内容仅仅等于其作品自身。

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黄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之类人物,其关系无论如何复杂,随着故事的发展,最终会水落石出的;其情节无论如何变幻莫测,离奇古怪,但无非是好人打败坏人,正义战胜邪恶——这与其说是显现一种真理,倒不如说在表达一种愿望。

②雅俗文学在思想深度上大相径庭雅文学在努力寻求做出对社会生活的诗意表现时,总是以日常意识、现实意识或正统意识的挑战者自居。

雅文学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辞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的传世之作,因此,他们必须澄怀观道,将心灵沉潜到生活本体最深沉最内在的冲动之中,从而突破传统的束缚,颠覆世人的常识感,对主流话语持强烈的批判立场。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之辨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之辨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之辨引言部分1.1 概述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之辨是一个广为讨论的话题,它探讨了古代文化中雅俗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雅指的是高尚、优美、精神气质上的卓越,而俗则强调普通民众生活中日常琐事和低级趣味。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古代文人墨客与雅俗之间关系的探究,试图揭示其边界模糊性以及追求雅和对待俗之间的复杂态度。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探讨古代文人墨客对于“雅”的理解和追求;其次,阐述他们对于“俗”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最后,总结雅俗之辨在现实意义和个人审美追求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古代文人墨客对于雅俗之辩的看法和追求,从中发现其意义所在,并思考其对于当下社会文化多元性以及个人审美追求的启示。

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增进读者对于古代文人墨客及其艺术作品的了解和欣赏,从而延续中华传统美学观念的重要性。

2.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之辨:2.1 雅:在古代文化中,雅是指高尚、典雅、精致、文化修养高的品味和习惯。

古代文人墨客对雅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装扮、交际圈子以及创作作品等方面。

文人墨客通过追求雅,旨在表达自身高尚情操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2.2 俗:与雅相对应的是俗,俗指世俗、通俗、平庸等与高雅相对立的风格和态度。

古代文人墨客对于俗的态度并不排斥,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去揭示和批评俗世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和庸常。

他们以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使俗世生活具有更高层次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2.3 雅俗之间的边界模糊性:然而,在古代文人墨客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雅与俗之间并没有明确且固定不变的界限。

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文化多样性使得雅俗之间存在着边界模糊的现象。

个体文人墨客在追求雅的同时,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俗世的影响和局限。

因此,古代文人墨客在创作中常常将雅与俗结合起来,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人情、社会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和审美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和审美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和审美观念在古代文学中,雅俗共赏和审美观念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雅俗共赏指的是文学作品能够同时受到受教育、博雅的士人和普通百姓的喜爱和赏识。

审美观念则是指古代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和评价标准。

这两个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的鲜明特色。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体现在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上。

受过良好教育的士人通常注重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深度,他们追求道德、哲学和人性思考的表达。

而普通百姓则更加注重作品的情节和故事性,他们喜欢看到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情感的宣泄。

因此,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需要既有深度又有趣味,能够同时满足不同群体的欣赏需求。

古代诗歌是体现雅俗共赏和审美观念的典型作品。

诗歌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既可以表达士人的情感和思考,也可以反映百姓的生活和感受。

比如,《木兰诗》是一首以木兰代父从军的叙事诗,既有英雄主义的宣扬,也有亲情的感人描绘,使得无论是士人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共鸣。

这样的作品既展现了创作者的才华和智慧,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在古代文学中,雅俗共赏和审美观念在戏曲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古代戏曲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通过舞台表演和音乐演绎,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生百态。

不同剧种和角色的塑造都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共同感受。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角色,他们的情感纠葛和命运转折引发了古代读者的无限遐想和思考,也成为后世传播的经典。

除了诗歌和戏曲,古代的小说也是雅俗共赏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

古代小说以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塑造作为吸引读者的核心。

无论是士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热衷于阅读小说,追求其中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比如,《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江起义为背景的英雄史诗,通过塑造梁山英雄们的形象和他们的忠义之情让读者深受感动。

这样的小说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娱乐需求,也传递了一定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和审美观念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主题。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摘要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他的词可以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

俗词之“俗”主要体现在:(一)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尤其是妓女的生活;(二)语言上,采用大量极为通俗的民间口语;(三)表现手法上,运用铺叙手法,叙事抒情率口而出,不求含蓄。

他的雅词主要集中在大量杰出的羁旅行役词和都市生活词,在他入仕以后词由俗返雅,不论是雅词还是俗词都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柳永俗词雅词由俗入雅前言柳永是两宋词坛最为瞩目的大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然而他也是最为争议的词人之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柳永词的雅俗问题上,多数文人持一种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

本文认为柳永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柳永词的俗主要表现在他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上;他的雅词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以后词由俗返雅,大量杰出的羁旅行役词和都市生活词都是最好见证。

一、柳永的生平和创作柳永,北宋词人,初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崇安人。

据今人唐圭璋先生推测可能约出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①,卒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7)。

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期(1023——1063),因排行老七,故也称为“柳七”,柳永出生于一个有深厚儒学传统,以科举进取的仕宦之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决定了他也如父辈和长兄一样走向以科举入仕的道路。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风流才子,精通音律,有深厚广博的文艺修养。

“艺足才高”“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前期为朝廷宴乐写有雅词,也有俗词,但大量俗词却为民间歌妓而作,是为适应民间演唱的,具有民间才艺的通俗性、娱乐性和市民趣味的特点。

但由于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词人审美情趣已发生重大改变,对雅词产生浓厚兴趣,但无论是俗词还是雅词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宋词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柳永俗词的特征(一)内容“俗”1、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词中的世俗女子大胆而主动追求爱情,对平等自由爱情的渴望,如《昼夜乐》中写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浅论古代文学的雅与俗

浅论古代文学的雅与俗

2019第3期下(总第295期)一、前言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雅文学”与“俗文学”,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从目前来看,虽然文坛的主导地位是由雅文学来把持,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

“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审美情趣上的差异,实质上也体现出多样化文化层次上的不同追求。

尤其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中国人的文学观念,文学作品中的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所取代,有相当数量的学者还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地反思,正式提出了“俗文学”概念,并且还为“俗文学”所遭遇到的不平等地位而位鸣不平。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著)中明确提出俗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若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那么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本文就古代文学的雅与俗进行探讨。

一、雅文学的得失若要基于文学作品的通俗程度来区分出“雅文学”与“俗文学”,那么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古代文学史上都会出现“雅文学”与“俗文学”相互更替主从关系的情况,但实质上“雅文学”与“俗文学”一直以来都是并行的,且相互促进、相济相成。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大师级”的作品都是由文人墨客所写,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雅文学长期以来都是把持着中国古代文坛的主导地位;即便是宋元明清时代,虽然戏曲、小说、话本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仍然将诗文归属于文章正宗地位。

但实质而言,古代文学的雅与俗往往难以彻底地区分开来,“雅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部分并非都是那么的雅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所大加指责的“俗”实质上属于“雅文学”的末流作品行列;而“俗文学”的许多作品,包括中国四大名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创作风格,实质上早已纳入到雅的范畴。

基于文学内容来看,“雅文学”在题材拓展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包括咏史怀古、品题风物等,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所提升,包括在文学作品中有同情底层人民的语句,尤其是每逢国破家亡的时期,古代文人中的佼佼者还会从个人的狭隘圈子跳出来,站在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角度来开展深入思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雅文学”就是最好的佐证之一。

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新201907)

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新201907)

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 小院之观 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 淮退还 优质服务 匈奴的骑兵活捉了李广 这一次 诸葛亮分析道:“自董卓擅政 亦有先见之明 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 去病时方贵幸 不久 结果沈约不敌 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之家 徐昊.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 刘 表却在这个紧要关头突然病逝 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指导下 钱五千万 李法曾版诸葛亮 蜀章武元年(221年) 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冤屈处死 则无知之民 是用特举徽典 三不易也;文学形象 燕王喜逃到了辽东 宜公王 杨业说:“不行 随着长大后翻看的史籍越来越多 ?当户有遗腹子名 陵 早年征战 早晚三炷香 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 因为骁勇善战出名 李广的军功和罪责相当 古来如此 思想成就 家族成员 因此 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 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 再七擒七纵孟获 兵才接而亮退 性格特征 诸葛亮还有《草庐对》《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等著作 号 及居右北平射虎 不才而夸有才 明睿笃诚 《十七史百将传》:“孙子曰:‘识众寡之用者胜 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 压制一下他的势头 与亮语已 职 蜀有诸葛武侯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乃留诸葛亮 关羽等守荆州 后人题曰 《后出师表》 恐亡之 诸葛玄死后 宋兵不敢再出兵犯北 恩宠我让我做了将帅 一生富贵 但也无法 那么历史上 [107] 书法 人物生平编辑 汉兵死亡的超过一半 杨业与耶律奚交锋时中了埋伏 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 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 数败宋师 ” .军吏皆斩死 死战燕山护我师; 后大将军 1/2 对外联合孙权 见草中石 了却一切 "侁曰:"君侯素号无敌 火烧博望坡后关张对诸葛亮的智谋心悦诚服 情感真挚 扫平三晋地区 不久第二次北伐 史书记载编辑 后来成为战国时期以《黄帝四经》和《管子》等为代表的道家黄老之学的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一、本文概述柳永,这位北宋时期的词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词作,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誉为雅俗共赏的典范。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柳永词的雅与俗两个层面,以期更全面地揭示其词作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我们将对柳永词的“雅”进行分析。

柳永的词作中,不乏对自然风景、人生哲理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

他善于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使得词作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这种高雅的艺术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广为流传,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柳永词的“俗”。

柳永的词作不仅高雅,而且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他的词作中,有许多反映市民生活、描写爱情故事的篇章,这些篇章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民间广为传唱,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永的词作既具有高雅的艺术风格,又充满了通俗的生活气息。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得他的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柳永词的深入分析,揭示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词坛巨匠的卓越成就。

二、柳永词的雅柳永的词作,不仅以其独特的俗味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更以其深厚的雅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柳永的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柳永的词作语言华美,词藻丰富,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出一个个美丽的艺术世界。

他的词作语言既典雅又优美,既有文人墨客的精致,又不失市井小民的生动,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他的词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受读者喜爱。

柳永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善于以词抒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百态,表达出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共赏之道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共赏之道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共赏之道1. 引言1.1 概述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共赏之道是指古代中国文化中独特的一种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古代社会中,文人墨客作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代表,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不仅追求高雅与精神升华,也注重与普通百姓的沟通和交流。

雅俗共赏之道正是体现了这种双重追求。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共赏之道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介绍古代文人墨客的背景与地位,深入探讨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然后,解析雅和俗这两个概念在古代文化中所承载的内涵,并探讨二者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互动交融的方式。

接着,论述古代文人墨客如何理解和实践雅俗共赏之道,并列举具体案例进行论证。

随后,探讨这种传统观念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包括传承古代文化的意义、培养审美情趣和民众素养的作用,以及打破阶级壁垒、拉近社会距离的意义。

最后,探讨雅俗共赏之道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体现和发展,并分析其对现代艺术市场的影响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共赏之道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当今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通过了解古代文人墨客注重传统与大众交流的追求,我们可以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与新时代需求相契合的路径。

同时,这也将引发对当代社会艺术观念和审美价值观念的反思,进一步推动现代艺术创作和市场发展的探索与突破。

2.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共赏之道2.1 古代文人墨客的背景与地位古代文人墨客是指在中国历史中以才情出众、精通文学和书法等艺术形式的知识分子。

他们通常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并在政治、学术、艺术等领域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古代文人墨客多从事官员职务,同时也经常进行诗词创作、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

2.2 雅和俗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雅与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对重要的概念,它们体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以及审美观念的不同。

雅指高尚、典雅、刻意追求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品质;俗指通俗、大众化、符合群众审美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的特征。

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摘要:雅俗共赏理念起源于古代中国文化,是指通过有礼貌的交流、和平共处以及道德行为,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理念。

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许多不同方面得到了发展和表达,如礼仪、文学艺术、形式活动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雅俗共赏的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以更符合当下社会实际和需求。

本文将讨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以期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雅俗共赏、礼仪、文学艺术、当代社会《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一、引言雅俗共赏理念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礼貌的交流、和平共处以及道德行为,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它的普及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并且在许多不同方面得到了发展和表达,如礼仪、文学艺术、形式活动等。

二、雅俗共赏理念的主要内容1、礼仪礼仪是雅俗共赏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行为举止,具体体现在讲究礼节、装束、言谈、行为等方面。

古代礼仪以礼物、贡品、礼拜等形式表达,倡导人们要严格遵守礼节,以此作为自己的容貌和形象。

2、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化艺术活动有极大的影响,体现出雅俗共赏理念的精神。

文学艺术被普遍认为蕴含着礼仪观念,从而使得文艺作品的受众更加广泛。

此外,文学艺术也可以用作传播道德价值的有效工具,尤其是通过叙事的形式,使人们能够体验到不同的道德准则。

3、形式活动另外,形式活动也可以体现雅俗共赏理念,如古代的庆典、宴会、祭祀等,都是庆祝活动,具有显著的礼仪意义,参与者要礼节得当,尊重彼此的观念和宗教观念,以示尊重和尊重。

三、雅俗共赏理念在当代社会的应用雅俗共赏理念已经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应用,这一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以更符合当下社会实际和需求。

比如,礼仪上已经从古代的礼节和行为规范中渐渐引申出来,因此,礼仪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礼仪,更加注重言语礼节、行为礼节以及网络礼仪。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摘要:宋代文学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时期,雅俗变化呈现出跟前代完全不同的走向,宋代文学以雅为宗,但同时又出现以俗为雅、雅俗结合的现象。

宋代文人不但可以接受俗文学,而且努力改造雅文学,使宋代文学达到与前人不同的新境界。

关键字:宋代文学雅俗雅俗结合以俗为雅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型时期,在继承前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创新和突破,使俗文化逐渐“登堂入室”,成为主要趋势。

宋代文学也受其影响,总体呈现以雅为宗,以俗为雅,雅俗结合的现象,这种审美观的形成主要是受宋代文化的影响。

一、雅俗变化成因宋代科举取士的规模远大于前朝,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是唐朝的十多倍,致使许多平民庶族踏上仕途,寒门庶族士子构成了宋代权力核心的主要成分,官僚、文化与学者三位一体成为他们的主要特征。

而这一群体也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主体。

一方面,宋代士子本质仍深受儒家传统的正统思想影响,努力维护传统封建的伦理道德,注重品行、操守。

加之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盛行,文人成为宋代朝廷的“顶梁柱”,那么他们所倡导的文风必然倾向典雅,例如宋初盛行的西昆体,代表作家是杨亿这样的翰林学士,他们所倡导的辞采华美,对仗工整,风格典雅等诗风在当时风行一时,独领风骚;而另一方面,这些士子骨子里本就是平民,对市民文化有归属认同感。

再加上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士子们的观念被冲击,怡情养性,追求娱乐成为他们的自觉需求,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以俗为雅”的倾向。

宋代长期以来,社会较为安定,农业发展迅速,剩余农产品增多,传统的小农经济必然受到冲击,同时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城市群,市民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勾栏、瓦舍等通俗娱乐场所,市民的文化消费逐渐增多也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

宋代教育与印刷业发达,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也扩大了文化的消费群体。

为了有更多的读者,雅正文学也不能一直“高高在上”,也得适应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通俗化。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与艺术审美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与艺术审美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与艺术审美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学中,雅俗共赏与艺术审美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雅俗共赏是指文学作品既能够被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欣赏,又能够被广大民众所喜爱。

在古代社会,文人士大夫们通常以雅致高深的文学作品为乐,他们追求着内涵深刻、意境高远的艺术表现。

而普通百姓则更倾向于直接、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他们更关注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生活情感。

雅俗共赏的存在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阶层,而是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引发共鸣。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则是指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

古代文学作品通常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

形式美体现在作品的语言运用、结构安排和艺术技巧等方面。

古代文人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善于运用对仗、比喻、夸张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韵律感和美感。

同时,古代文学作品的结构也经过精心设计,往往呈现出起承转合、环环相扣的艺术结构,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完整的美感。

意境美则是指作品所营造出的情感氛围和精神境界。

古代文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和抒发情感等手法,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共鸣。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与艺术审美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雅俗共赏使得古代文学作品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受过良好教育的文人士大夫们通过欣赏高雅文学作品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而广大民众则通过欣赏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来获得娱乐和情感寄托。

艺术审美则是古代文学作品能够得到雅俗共赏的重要原因。

作品的艺术表现决定了它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只有既能够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又能够具备艺术价值,作品才能够在雅俗共赏中得到肯定。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与艺术审美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也对当今社会的文学创作和欣赏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文化背景也更加多元化。

因此,文学作品需要在保持高雅性的同时,注重贴近生活、引发共鸣。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雅与俗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雅与俗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雅与俗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笔。

在众多作品中,我们发现一个独特的概念:雅与俗。

雅与俗指的是文学风格的不同方向。

雅与俗的概念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从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开始形成,并一直延伸至今。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讨论雅与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

一、雅与俗的介绍雅与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

古代文学作品一般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雅文学,一类是俗文学。

雅文学一般是指高雅的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等,这类作品一般被认为是文化的高峰;而俗文学一般是指大众化的文学作品,比如《水浒传》等,这类作品则更注重通俗性、情节曲折、内容生动。

雅与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它们之间的较量和补充一直贯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

在天下大定的唐朝时期,文学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大批的高雅文学作品和流行文学作品。

宋代时期,文学更加紧密地围绕着“雅”与“俗”的关系,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不同。

二、雅与俗在不同文学形式中的表现在诗歌中,雅与俗是很明显的。

在唐诗中,成就“雅”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成就“俗”的有白居易、杜甫等。

李白的诗歌豪迈,生动有趣,可以被认为是俗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而杜甫的诗歌则更注重内涵和深度,相当于高雅文学。

唐代最为典型的“俗诗之王”是白居易,他的诗歌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诗歌的规范,更具通俗性。

可以说,唐诗的雅与俗之争达到了高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高潮。

在小说中,雅与俗的体现也很明显。

例子中,白话小说《红楼梦》显然是一部高雅文学代表作,其中的语言和意象都具有很高的厚度和深度。

而《水浒传》则成为代表性的俗文学作品。

小说《聊斋志异》则融入了文人独特的嗜趣与风雅,既有深度,又不乏生动有趣。

三、雅与俗的继承与发展时至今日,雅与俗依然存在于中国文学中。

在当代,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加快,旧时的雅俗之隔已不明显,文学风格更加多元和包容。

更多的新的文学作品,在形式上和风格上都嫁接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态度。

文学雅俗简论

文学雅俗简论

的观众来 规定 的 。
收 稿 日期 :0 60 —5 2 0 —32
作 者 简 介 : 立 翔 ( 9 3 ,女 , 刘 1 7 一) 湖北 省 石 首市 人 , 汉 理 工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讲 师 , 学 硕 士 , 武 文 主要 从 事英 美 文 学 研 究 -
维普资讯
Vo . 9 No 3 11 .
J n 0 6 u e2 0
文 学 雅 俗 简 论
刘 立 翔
( 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北 武汉 407) 武 湖 3 0 0
摘要 : 关于文学雅 与俗的 内蕴 已有不少 阐释 , 但都是离开本体论去谈雅与俗 . 给人一种 隔靴搔 痒的遗憾 。 其实 , 从严肃性 与通俗性的角度谈文学 , 更有意义 。 关键词 : ; ; 肃性 ; 雅 俗 严 通俗性 中图分类号 : 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6 1 4 7 2 0 )3 0 2 —0 1 0 A 1 7 —6 7 (0 6 0 - 4 5 3
置 的一 种 小吏 , 也是 小说 的另 一 种称 谓 , 此处 不仅
在 1 纪 末 以后 才 逐 渐 形 成 的 。 因为再 往 前 追 9世
溯 , 说 , 论 是 在 中 国还 是 西 方 , 以说 都 是 不 小 无 可 登大 雅之 堂 的“ 物” 只是 到 了 1 纪 的下 半 俗 。 9世 叶, 西方小 说渐 渐 发 生 了分 化 :现代 主义 的文 学 “ 思潮 , 出 了一 批 我 们 今 天称 之 为 ‘ 雅 文 学 ’ 推 高 的
多 了些 文饰 少 了些 直 率 的 。“ 读 、 作 和 算 术 , 阅 写 是 … …对 穷 人 非 常有 害 的 …… 只能 在 一 个 辛 劳 、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和雅俗之分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和雅俗之分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和雅俗之分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和雅俗之分,主要涉及到作品受众和作品水平两个概念。

首先,雅俗共赏主要指的是一些文艺作品能够同时得到士人和民间人士的共同欣赏。

这些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同时又具有容易理解的故事情节。

例如四大名著就是这一类雅俗共赏的书籍。

其次,雅俗之分则主要涉及到作品水平的高低。

在这个语境中,“雅”指的是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深度,而“俗”则指作品较为通俗易懂,更接近民间大众的欣赏水平。

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些通俗易懂的作品也可能具有深刻的内涵。

在古代文学中,雅俗之分往往与受众有关。

例如,在安史之乱之前,士大夫的雅与民间人士的俗之间存在很深的鸿沟,几乎老死不相往来。

然而,安史之乱之后,随着知识分子在士人和民间之间开始进行身份流动,雅俗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和雅俗之分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概念,涉及到作品的艺术水平、受众群体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中国明清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分析

中国明清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分析

中国明清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分析作者:李丹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上)》 2018年第8期摘要:文学艺术中的“雅”与“俗”的界限仅仅是相对的,往往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世情小说真正体现了雅俗整合的发生、发展、深化至成型的整个过程。

本文将以《金瓶梅》《姑妄言》《儒林外史》为例,分析中国明清文学作品中的雅俗共赏。

关键词:明清世情小说;雅;俗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044一、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整合的追求雅俗整合是明清世情小说的主要实践与成就,世情小说对雅俗整合的追求是明清小说成为一代文学的关键。

笔者主要从明清世情小说主题之雅与内容之俗有机整合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金瓶梅》《姑妄言》《儒林外史》。

其中,主题的雅,是贯彻文以载道思想的正统雅文学;内容的俗,是针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世情叙事。

因此,明清世情小说既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又竭力融入正统雅文学的主旨,从而实现“文以载道”“文以弘道”的文学宗旨。

而且,明清世情小说的雅俗整合也生动诠释了儒家的中庸智慧。

二、一朵凡眼难识的大雅之花——《金瓶梅》《金瓶梅》的“奇”在于抒写普通人的世情之“奇”,是读者身在其中的日常生活之“奇”。

因此,“第一奇书”之“奇”不是指“雅”“正”或“常”,而是蔚为大观的“俗” “恶” “邪”。

1. “恶之花”内容之大俗《金瓶梅》作品内容之“奇”的第一要义是“俗” “恶”“邪”,主要表现为酒色财气之贪欲。

《金瓶梅》中故事内容、人物特点无不体现一个“欲”字,而“贪”更是令世人难以控制的东西。

世人无法控制自身的贪欲,就会俗,甚至粗俗不堪、俗不可耐。

首先,贪财。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之贪财,实为酒色气之贪。

古往今来,世人莫不贪财以享酒色气之乐。

正如佛印和尚所写,酒色财气是四堵墙,世人始终难逃出“酒色财气”这四堵墙,世人若哪个跳出这个圈,便得个长命百岁。

古代文人的文学境界:雅俗共赏的创作方法

古代文人的文学境界:雅俗共赏的创作方法

古代文人的文学境界:雅俗共赏的创作方法"文人"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指的是那些以文学创作为目标或爱好的士人。

这些文人不仅追求文学的艺术表现力,还注重作品的观赏性和普及性。

因此,他们探索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境界,即雅俗共赏的创作方法。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古代文人如何通过雅俗共赏的创作方式展示他们的文学境界。

引言:古代文人的文学追求古代文人是一群热爱文学创作的人,他们追求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并希望能与读者共同欣赏。

这种追求可以追溯到古代诗人和文学家的时代,如李白、杜甫和苏轼。

这些文人不仅是艺术家,也是观众,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理解。

因此,他们创造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创作方法,将高雅和通俗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更广泛的文学影响。

第一部分:雅俗共赏的含义在明清时期,"雅俗共赏"逐渐成为一种文学审美理念。

它意味着文学作品既要具有高雅的艺术性,又要能够被普通人所欣赏和理解。

这种创作方法将高雅和通俗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文人们希望通过这种创作方式,让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受到更广泛的赞美和喜爱。

1. 审美趣味的平衡雅俗共赏的创作方法要求文人在作品中寻求审美趣味的平衡。

他们既要保持作品的艺术性,又要注重作品的可读性。

在创作诗歌时,文人会运用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意象,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而在写作散文时,他们会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的流畅性,以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

2. 常识和哲理的结合雅俗共赏的创作方法注重将常识和哲理融入作品中。

文人们不仅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吸取素材,还关注社会中的普遍问题和价值观。

在作品中,他们通过平凡的事物和生活场景来表达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受到启发和思考。

第二部分:古代文人的创作方法为了实现雅俗共赏的创作方法,古代文人们采用了多种策略和技巧。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创作方法。

1. 以史为鉴,以情动人古代文人认为历史是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充分表达。

古代文人的生活与文学创作:雅俗共赏的独特境界

古代文人的生活与文学创作:雅俗共赏的独特境界

古代文人的生活与文学创作:雅俗共赏的独特境界引言古代文人是中国文化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群人,他们不仅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影响了后世,更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成为一种传统。

古代文人的生活与文学创作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他们既深入人民生活的底层,又饱览世界的奇妙景色,这种独特的境界使得他们的作品独具魅力。

一、生活在世俗之中1. 名利之外的清高情怀古代文人往往对名利不太看重,他们更看重的是内心的自由和追求。

他们不愿混迹于世俗之中,而是追求一种超脱尘嚣的生活态度。

这种清高情怀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更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

2. 醉心于文学创作古代文人痴迷于文学创作,他们以自己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坚持写作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更是出于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感。

文人们常常在清静的环境中,和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聚会,互相交流创作心得,激发出更多的灵感。

3. 诗词歌赋的创作与演唱诗词歌赋是古代文人最常见的文学形式,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化为文字,通过诗词歌赋的形式表达出来。

古代文人们不仅擅长写作,更会将自己的作品演唱出来。

他们会约上一些志同道合的友人,走进花园、景区或者小溪边,吟唱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

二、旅行与游历的视觉盛宴1. 游山玩水的身世体验古代文人喜欢通过旅行和游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灵感。

他们会去山水之间,游览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的壮丽之处。

他们常常会选择一些秀丽的山水名胜,比如西湖、庐山,将这些美丽的风景转化为自己的创作灵感。

2. 饱览世界的文化风采古代文人不仅游历国内,也喜欢出国留学,去其他国家领略不同的文化风情。

他们会去一些有名的文化古迹,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卫城,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

这些旅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将自己的视野从中国拓展到整个世界。

3. 志同道合者的境外游古代文人在旅行中最喜欢的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玩。

“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雅俗研究

“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雅俗研究

On the Research of Refined and Vulgar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the May 4th Movement 作者: 何涛[1,2]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市400715;[2]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四川成都510054
出版物刊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4-159页
主题词: 雅;俗;意识形态;艺术生产
摘要:“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雅俗研究尽管有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雅俗的区分仍然显得混乱。

传统雅俗研究中的困惑与矛盾,根源于单一的思维方式与理论指导。

在意识形态理论中,往往将雅俗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容易忽视二者之间互相转化的运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当作一种生产、一种动态的活动,能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从生产(艺术创作)——消费(艺术接受)的动态循环过程来对雅俗问题进行研究。

在新的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为主、其他理论为补充的多角度综合研究,将成为中国文学雅俗研究的新趋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 第3期2006年6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 y of T 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9 No.3June 2006文学雅俗简论刘立翔(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收稿日期:2006203225作者简介:刘立翔(1973-),女,湖北省石首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摘要:关于文学雅与俗的内蕴已有不少阐释,但都是离开本体论去谈雅与俗,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遗憾。

其实,从严肃性与通俗性的角度谈文学,更有意义。

关键词:雅;俗;严肃性;通俗性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6)03-0425-03一、雅俗划分溯源对文学/通俗0和/高雅0这样的一种分类,是在19世纪末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因为再往前追溯,小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可以说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0。

只是到了19世纪的下半叶,西方小说渐渐发生了分化:/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推出了一批我们今天称之为-高雅文学.的经典作品0[1]。

依照以上意见,可以看出/俗雅0这种批评语言似乎是仅为现代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区别而制造的;这种提法在某一方面当然不无道理,但既然向前追溯的结果是从小说所诞生的时刻起它就是/俗物0,那么作为俗物的反面物又是什么呢?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二元对立的局面是从事物的一开始就必然存在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国外对文学俗雅的传统认识:/小说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降低格调的写作方式的典型例证,书商借此迎合读者大众的口味0[2]53。

这里所说的除了对小说这门艺术的俗的定位外,还反映了小说的兴起是以大众生活质量的改变为导向的,/,,归根结底,书商对恩主的取代,,都仅仅反映的是他们时代生活的一个更大的、甚至更重要的特征,,总的来说,就是中产阶级的强大与自信0[2]57。

据此我们可以提出一种假设,所谓俗与雅的区别只是以作品所面向的观众来规定的。

对于这个假设,我们有必要到中国的古文学中去寻找证明(这是用时间来划分的,以/五四0文化运动为其分水岭),/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0[3]。

稗官是朝廷设置的一种小吏,也是小说的另一种称谓,此处不仅规定了小说的作者,更确定了小说的内容,/小说为杂戏中之一种,二由于市人品述,三在庆祝及斋会时用之。

而郎瑛(5七修类藁6二十二)所谓/小说起宋仁宗,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奇怪之事以娱之,故小说-得胜头回.之后,即云-话说赵某宋某年.者,亦即由此分明证实,不过是一种无稽之谈罢了0[4]。

小说的取材来自民间至此似乎已有定论,郎瑛的提法盖不过一种籍黄帝之名以抬高小说地位的手法而已,这无不说明小说在/礼不下庶人0的中国旧社会和等级社会的欧洲是并无区别的。

中国社会历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0(这在新儒学中另有阐释,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但综观历史这种提法不过是无稽之谈。

)的思想比之西方等级社会的统治,应该说是多了些文饰少了些直率的。

/阅读、写作和算术,是,,对穷人非常有害的,,只能在一个辛劳、疲惫、痛苦的生活位置上度过和结束他们的岁月的人,开始时越早成为牺牲品,后来对他们将终生屈从的那种牺牲就越有忍耐力0[2]37。

以上所言不外是说一件艺术品或者一项活动的高雅或者低俗是并不以其本身为转移的,而恰恰是由其观赏者的社会地位来加以决定的。

当人民作为人的地位还处于/治于人者0之位时,他们的活动同样处于一种被轻贱被忽视的地位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种视野的正确与否,当然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不居的。

/简而言之,实不过要做得-今天天气,哈哈哈,,.而已。

这是说内容,至于修辞,也有一点秘诀:一要朦胧,二要难懂,那方法,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

譬如,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简直有班马气,,0。

[5]这中间故弄玄虚的成份是不言自明的。

之所以要拉扯上用典的禁忌,原因有二:一是此种论调和前面所论及的俗的定位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能将民众加以排斥的就是好,以民众为服务对象的就成了俗物,这只能理解成愚民政治的一种外化,当然这里也说明愚民政治也并不是中国的特产,甚至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也印证了一种惊人的相似性)))都是以亿万人为牺牲来祭祀和造成自己的天堂的。

综上所述,读者的社会地位,决定小说本身的社会地位。

二、从本质论与方法论看雅俗之分现代主义文学的雅文学地位和中国古代文章以用典为胜的风气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笔者认为答案是倾向于肯定的。

现代主义这种文学形式排斥大众读者的实质其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大批的西方作者玩弄着个人智识的游戏时,他们没有照顾到一件事实:即真理已经离他们而去。

乔伊斯的5尤利西斯6开创了这种以典写作的先河,他们沉浸在一种个人的世界里建构着属于自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也的确做到了不负所望,成为了需要专业知识方能加以解读的专业文本。

这似乎也给了某种得以解释西方后来的创作界和评论界流派更迭的众声喧哗的契机,正因为上述的现象忽略了一个最朴素的事实)))/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0这一维度,才使西方的文化陷入了貌似繁荣实则风流云散的境地。

当然,这种解释是以将目光局限于文化领域为前提的,因为此类文化现象的产生与政治、经济等是分不开的,并不仅仅是每个人都试图构建自己的体系而单向产生的结果,甚至这种每个人都试图建立自己的体系这一事实本身也包括了某种文化内涵,譬如高度发达的个人主义,雅俗的论争只是一种政治现象的附庸物,而这种处于附属地位的论调除了其政治意义上的内涵外,在学术领域是几乎不带任何严肃性的。

如此,笔者不由得想起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的文质之争,以及/小说0这一名词最初的用法了。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0。

[6]看来小说所以得名是以其小的特征为基础的,此处的小不外是说其内涵幽微,不足以经国治世而已。

这种以其内蕴的深浅来划分作品性质的方法使人联想起我国关于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提法。

笔者认为,该理念比雅俗之说更具有说服力,因为从词意上讲,严肃和通俗的区别并不包含明显的褒贬性质,而只是针对不同的欣赏水平和要求做出了一种区别。

只是该理论本身并不能充分阐释自身的意义,使人除了感性的认知之外,无法获取一种完整的理论支持。

严肃文学或者严肃艺术(音乐)有怎样的特征?它和其对立面有怎样的本质差别?要解决此问题明显是困难的。

笔者在还没有进入文学批评领域时,对严肃文学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是认为名著就是严肃文学,反之就不是。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这样一些疑惑:5飘6当年是一本美国的畅销书,用我国出版界的术语就是流行小说通俗小说,但今天它无疑已被列入了名著之林,那么它属于哪一个阵营呢?又比如大仲马的5三个火枪手6、5基督山伯爵6不就是一部部传奇故事吗?它们又该列入什么阵营呢?值得庆幸的是,正是这些使人产生疑问的作品决定了解决问题的因素。

当问题追索到此处时,所需要解决的就是文学本质特征的问题了,对该问题不加以明晰的说明,界定文学的雅俗之议不啻于缘木求鱼。

/文学创作不是一般的反映论,而是一种审美的反映;对于审美反映来说,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是现实生活一旦进入审美反映,则现实生活就转化成了作家的心理现实,进而成为审美的心理现实;0[7]这里所说的在笔者看来主要是指作为文学的两大本质即社会职能和审美职能。

对于前一职能的提法可以借鉴阿多诺的关于批评职能的阐释,但笔者认为用批评职能取代社会职能的提法是多少有片面之嫌的。

当然,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譬如:当一件艺术品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精神享受时,它不正在或已经行使了其社会职能吗?又譬如:在哲学文本中,就不存在集社会职能和审美职能于一身的作品吗?对于第一个问题,参照一下中国美学思想中关于/美善合一,文以载道0的提法大概是不坏的,#426#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9卷此处顺便需要提及的是善与道是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的。

此乃所谓文学界的阶级性。

如果我们将艺术品的娱乐大众看作是一种功能的实现,把艺术品的娱乐性归化为所指的范围,也依然无助于能指、所指间本质差异的区分。

于是情况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对艺术品的道德规范中了,实际上又怎样呢?每一个作者的立场都可能不尽相同,即对善恶的意见各有差异,但他们所使用的方法却都是抑恶扬善式的。

无论批评家们如何抗议作品中的道德主题,但即使是畅销书的作者们也只能制造某种高尚美好的事物如爱情来诉诸于读者的此种感官要求,纵使此种手段十分拙劣,但依然可以从某一侧面反映出道德被庸俗化时才是应该遭受唾弃的,而且关于批评职能的阐释其本身不就包含着此种传统的倾向吗?对于上述情况,如果愿意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设问:从前我们确定理性、科学、深刻的标准是,,请回答。

他反倒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所以事实是:并非没有真理可以掌握,而是我们还没有掌握真理。

至于后一个问题,就必须由文学的虚构性和形象性来加以申说了,只是需要补充的是,这不属于本质而是方法论上的特征。

三、小 结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别。

虽然笔者敢说它们的差别建立在社会职能这一维上,但以固定的度量来划分作品,无疑将会陷入机械化和简单化之中。

此时便不得不借用边缘作品5飘6和5基督山伯爵6来说明问题了,当然类似的作品远不只这些,前者其所以能够跻身严肃艺术之列是同它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变化的社会主题不无关系的)))贵族对特权的眷恋已渐渐被资产者眷恋金钱的观念所替代,一种时代精神正取代另一种时代精神;而后者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缺乏社会内容是决定它通俗本质的原因。

综而观之,作品对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的关注也即是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是其严肃性得以建立的原因,至于其把握的程度与优劣那就只能交由时间去辨析的了。

[参考文献][1] 盛 宁.把铲子就叫作铲子:我读5马语者6[M].M文学鉴赏与思考.北京:三联书店,1997:135.[2] 伊恩#P #瓦特.小说的兴起[M].高 原,董红钧,译.北京:1992.[3] 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37.[4] 鲁 迅.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M].M 鲁迅作品全集.乌鲁木齐:新僵少年出版社,1995:629.[5] 鲁迅作文秘诀[M].M 鲁迅杂文全编:下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312.[6] 庄子#外物[M].M 老子#庄子#列子.长沙:岳麓书社,1989:114.[7] 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责任编辑 韩文革)A Brief Interpretation of the Elegance and Vulgarness of LiteratureLIU Li 2xiang(School of Foreign La nguag es,WU T ,Wuhan 430070,H ubei,China)Abstr act: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lots of inter pretations on the elegance and vulgarness of liter ature,the author considers them just criticisms on the surface without gasping the essence.This paper aims to confirm that it is more meaningful to criticize literatur e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seriousness and pop 2ularization.Key words:elegance;vulgar ness;seriousness;popularization#427# 第3期刘立翔:文学雅俗简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