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大纲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课程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学分:课程总学时: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学时,学分。
本课程在本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核心地位,是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和基本教师素养的作用,还具有将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等学科知识加以整合和应用的功能。
它还是学生学习课程教学法与学习辅导的先开课程,为其打下一定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研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和发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内容上基本按教材体系安排,适当增加或删减内容。
鉴于与其它课程有交叉,部分内容做弱化处理。
各章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绪论(学时)第二章学习理论(学时)第三章学习动机(学时)第四章知识学习(学时)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时)第六章学习策略(学时)第七章规范学习与品德形成(学时)第八章教学设计(学时)第九章课堂管理(学时)第十章教学评价(学时)第十一章教师心理(学时)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修读本门课程后学生应理解教育和学习的本质,能理解各学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差异,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和教学观念;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有关知识学习、规范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的知识体系,能比较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与原理;了解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学依据。
(二)能力目标修读本门课程后学生能用有关理论对实际教育情境和问题进行描述、分析与评价,能够根据教学理论进行简单的设计。
(三)素质目标修读本门课程后学生应能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发展方向有一定认识并产生一定情感,能通过自我教育促进自己教师角色意识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学习任务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应完成听课、记笔记、预习与复习、课外阅读等任务。
.学习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体系,了解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以及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基本思想,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幼儿园师范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幼儿发展与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后续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教育实践的支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领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
2.了解幼儿的生理、认知、情感、社会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掌握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
3.了解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和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合理评价和引导幼儿行为的能力。
4.掌握针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干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针对不同个体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
5.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对幼儿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1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3 幼儿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2. 幼儿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2.1 幼儿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成熟2.2 幼儿感觉和运动发展2.3 幼儿基本认知的发展特点3. 幼儿认知发展的进程与特点3.1 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3.2 幼儿观察和注意力的发展3.3 幼儿记忆和思维的发展4. 幼儿情感和社会发展的特点4.1 幼儿情感与情绪的发展4.2 幼儿情感的认知和调节4.3 幼儿自我概念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5. 幼儿性格和个性的形成5.1 幼儿性格的定义和分类5.2 幼儿性格的形成影响因素5.3 幼儿性格的发展与教育6. 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和幼儿发展的影响6.1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自身发展6.2 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准则和界限6.3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其评价7. 幼儿个体差异的干预策略和方法7.1 幼儿个体差异的定义和分类7.2 幼儿个体差异的干预策略和方法7.3 幼儿个体差异的管理和个性化教育8. 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与实践8.1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8.2 幼儿教育问题的调查和分析8.3 幼儿教育实践的观察与评估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学科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教育心理学(英文):Educationa1Psycho1ogy课程代码:14S2105B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课程学时:48课程学分:3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学前心理学选用教材: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参考书目: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2.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12.二、课程价值(一)性质与地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学科。
结合学前专业特点,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须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的学习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通过本课程力求进一步拓展学生在发展心理学上的学术视野,掌握关于幼儿认知及情绪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具体范式;深入地了解个体认知及情绪的发生发展特点,进而从更深的层上了解人类基本心理过程的本质特性;同时为学生进行幼儿园教学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注:用、、分别代表高、中、低支撑度。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目标1: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理解并掌握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能够理解学习的实质,掌握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四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启示。
【毕业要求1/2师德规范/职业道德】目标2:熟悉相关重要的教学原理和理念,能运用相关知识对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围绕特定的儿童发展目标进行相关教学设计。
能够掌握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及教育指导,掌握动作技能的含义及分类及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及教育指导,智力技能的含义,特点及分类,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智力技能学习的特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p1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与心理学.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6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7一、心理学与教育的早期结合二、教育心理学的创建p8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8四、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三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p1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3第二章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p17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p17心理发展的涵义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大学生的发展课题p20第二节大学生的生理发展p21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大学生的心理发展p26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和稳定第四节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变化p35一年级大学生面对高校生活的适应问题三年级是大学生活全面展开和心理健康问题较多的时期四年级大学生面临择业和求职的矛盾第三章学习理论概述p38第一节学习的概念学习的概述学习的分类第二节学习理论概述p42第三节联结派的学习理论p43巴布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p43桑代克的联结学习p4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P47第四节认知派的学习理论p51第五节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p58第六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62第四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p66动机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动机的种类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p71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p76第三节激发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p78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p85第一节迁移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类型学习迁移的作用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与最新研究进展p88 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原理说关系转换说学习定势说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迁移理论的新发展第三节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p96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定势的作用第四节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p99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讲授学习方法第六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p103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述p103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的结构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p106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历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第三节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p114 自我教育的定义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第七章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p119 第一节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p119群体的概念群体对个体的影响集体心理群体规范群体内聚力第二节高校学生的人际关系p129什么是人际交往p129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p130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p132第八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心理咨询p135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p135健康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第二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p139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的主观因素第三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p143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p14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p146第四节高校学校的心理咨询p148心理咨询的实质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p152第五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p157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涉及的领域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与指导第六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第九章高等学校中的教师p170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角色p170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第二节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p174教师的认知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威信第三节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p184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点第十章高校教学中的心理问题p191第一节知识的概念什么是知识知识的类型知识的表征知识的作用第二节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的概述知识学习的过程第三节问题解决及其能力的培养p205问题与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理论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四节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性的实质创造性的培养第十一章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心理p223第一节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形式概论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媒体第二节网络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理论依据计算机模拟与认知发展理论第三节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正负效应网络团体心理网络人格网络情色网络拼凑抄袭网络成瘾第十二章高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p248第一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概念什么是教学测量与评价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第二节正确进行测量与评价的基本要求p251效度信度难度第三节教学测验的类型及其应用p256教学测验的类型学绩测验的编制测验的评分及结果分析。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专业必修课)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必备项)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它是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对象为上述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
该课程的活动主要由课堂讲演、课堂讨论、课例录像分析、课堂观摩以及探究学习等五部分构成。
1.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心理学2.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3.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
4.课程地位: 专业主干课程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学分7.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二、课程目标(必备项)1.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2.通过学习理论的学习,探讨学习的实质、过程、条件因素以及动力等学习基本问题,为师范生今后指导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这两个与教学技能关系密切的问题,通过教学心理的探讨,以求提高师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他们贯彻实施和灵活运用学习原理和培养教学策略。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必备项)(一)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主要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3.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求:主动联系教育实际,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建立对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的认识。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教材与相关推荐阅读的文献重点、难点:1.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结构。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3.教育心理学的简要发展历程和一般趋势。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般程序和主要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思考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哪些主题?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教育心理学的可分为哪几个阶段?4.教育心理学当前的主要研究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5.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研究程序及所用研究方法。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7《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61702 适用专业:心理学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8月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主干课程。
教育心理学,是兼具理论与应用的心理学课程,也是形成师范生教育素质的专门课程。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目的,分成以下几个部分:1、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教育技能,特别是提高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水平。
3、使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3学时)(一)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了解教育心理学历史及其基本内容;熟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科学研究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二、教师:从新手到专家三、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二、发展时期三、成熟时期四、完善时期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步骤三、研究的有效性四、阅读研究文章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3学时)(一)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理解有关心理发展理论与教育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关心理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与教育的一般关系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一般过程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三、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第三节语言获得和发展的理论与教育一、强化说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三、皮亚杰的语言发展理论四、语言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第四节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爱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三、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第三章学习的一般概述(2学时)(一)教学的目的、要求:了解学习的定义、分类、意义和作用,了解学习与脑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大纲(莫雷)
《教育心理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阐明学生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及规律,探索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部因素。
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知晓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2.基本要求1、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传授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规范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4、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培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绩测验的命题能力、研究能力。
5、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6、了解教师等外部因素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了解这些外部影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能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施加有效的、积极的影响。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关键信息项:1、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心理学》2、课程目标3、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5、考核方式6、教材选用11 课程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112 帮助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
113 培养学生运用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11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 教学内容121 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幼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发展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幼儿意志的发展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122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123 幼儿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幼儿观察与评价方法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与干预124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3 教学方法131 课堂讲授系统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3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针对特定的教育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交流与学习。
133 案例分析提供实际的幼儿教育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34 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观察和实习,亲身体验幼儿教育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践经验和体会。
14 考核方式1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占总成绩的 30%。
142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占总成绩的 70%。
15 教材选用151 选用权威、经典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1. 幼儿教育心理学导论: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
2. 幼儿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
3. 幼儿教育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
4. 幼儿学习心理:学习的实质、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
5. 幼儿教育心理实践: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认识,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及应用实践。
难点:幼儿心理发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幼儿教育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和思考。
2. 理论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6.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章节、重点概念和原理等。
板书要求清晰、简洁、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
(2)请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3)请分析一个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2. 答案:(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过程中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旨在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论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1.2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会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史、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大纲2.1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理解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2.2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 认知过程的基本原理- 认知发展和思维模式的研究2.3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成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变化2.4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 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 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研究2.5 第五章: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维护方法- 常见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第三部分:教学方法3.1 教学策略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2 评估方式学生的评估将主要通过考试、作业、论文等形式完成,以检验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提升。
第四部分:教学要求4.1 学习态度学生应认真对待本门课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并勤于思考、探讨。
4.2 知识要求学生应熟悉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理论,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学习效果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心理学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更好的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桑代克《教育心理大纲》三个主要内容
桑代克《教育心理大纲》三个主要内容
桑代克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他的《教育心理大纲》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以及准备律和效果律。
首先,学习心理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大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到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等多个方面。
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进行学习。
其次,个别差异及其原因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大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桑代克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差异,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进行学习。
最后,准备律和效果律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大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桑代克认为,准备律是指学生应该在学习前进行充分的准备,以便更好地迎接学习任务。
效果律是指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进行学习。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课程类型:心理学专业必修课三、教育心理学在培养计划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学科地位上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如何学(学习理论,包括一般学习理论、不同领域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一般知识和智慧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策略等)和教师如何教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理论等)以及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而产生的有关心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应用学科。
从专业需要上看,无论是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还是其他各专业的学生,都是必修的教育类课程。
这门课程以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概论等学科为基础,并将这些理论综合运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不仅有其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不是普通心理学抽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简单应用。
同时,这门课程又反过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前述学科的基本理论。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心理学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整个学校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的改革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总目标:概括地说,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基本理论的掌握,二是基本技能的掌握,三是发展实际应用能力。
(一) 基本理论的掌握:首先应掌握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最一般原理,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其次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要了解、把握教育心理学前沿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原则、方法。
(二)要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理论的领会,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理论的应用原理、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技能。
(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和实验研究,使学习者形成和发展相应的能力,包括教育心理研究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准实验设计的能力)、学与教的能力和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等。
最高目标是发展学生应用抽象理论解决生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4版《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目录•课程概述与目标•认知发展与教育•情感、动机与意志品质培养•学习过程与策略•智力、创造力与特殊才能培养•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技巧01课程概述与目标教育心理学定义及研究领域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与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
研究领域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情感与动机、个体差异、特殊教育需求、评估与测量、教师心理学等。
课程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教育问题,具备初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观和学生观。
参考书目《教育心理学导论》(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学习心理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教材:《教育心理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教材及参考书目02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认知发展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认知发展的研究包括发展的阶段、过程、条件、机制、个体差异等各个方面。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皮亚杰认为,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结构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作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学习、教学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和文化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大纲(一)教育心理学。
1.绪论。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成书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此书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而弗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2四大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868年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1908 中国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此时期,学习理论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领域,主导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基本观点是学习就是刺激余反映之间形成连结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1924 中国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西方注重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1962我国成立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0心理学家潘叔主编《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狭义: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包含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育媒体、教学环境(3)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得到的材料是真实的,符合实际的,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一些现象不可重复性实验法: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从而引起人们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要求:至少操作一个自变量,随机派选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在实验组和一个或者几个控制组之间至少要比较一个因变量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注意问题:问卷题目不宜过多,题目应生动有趣,消除防御心里,加入一些探测性项目,信度和效度个案研究法:对一人或者一组人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关于教育过程心理现象的整合性认识进行总结,进而寻找其中的规律2.学生心理与教育。
(1)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阶段性——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地位连续性——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一下阶段的新特征定向性与顺序型——发展不可逆性,阶段之间不可逾越不平衡性——个体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止时间、到达成熟时期的时间各不相同;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差异性——每个体都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其发展速度、到达最终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不一样,如:早慧早熟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一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少年期(初中时期)心里断乳期、危险期(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出现反省思维,一定程度上仍需具体形象为支柱)青年初期(学龄晚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了解认知概念及要素,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掌握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图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示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机体的平衡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前运算阶段(2-7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本阶段儿童没有守恒概念,做出判断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泛灵论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可进行表象逻辑思维,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去集中化是该阶段最大的特征,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面积的守恒概念。
去自我中心主义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可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渴望独立处理事情)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3)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
①学生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运用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掌握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运用。
卡特尔智力理论晶体智力: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流体智力:一个人生来就是能智力活动的能力,需要较小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以后达到峰值,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②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感觉通道的差异,掌握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含义及特点。
③学生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性格的含义及类型。
④学生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气质的含义及类型。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脾气、秉性,性情(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有积极f发展的心理状态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掌握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了解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
恐惧症:对特定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焦虑症:不能达到目标或客服困难,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学习困难综合征:某些智力正常的儿童,因神经系统的某种功能失调,使其听说读写算方面降低或者发展缓慢,以陷入学习困难抑郁症: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3.教师心理。
(1)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的职业角色。
掌握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阶段,包括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教师角色形成分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角色信念阶段(形成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自信心)教师角色意识包括三部分:角色认知、角色体验、角色期待了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理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掌握教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加以运用。
理解教师职业角色的含义及构成,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尊重、合作、综合、开发、研究、创新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是社区行的开放教师(2)教师的专业品质。
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的内涵,能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解决问题。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期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含义及作用,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的概括水平、以及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水平组织教学的能力: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调节课堂学生积极性的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监控和调节的能力理解教师的情感投入及其作用。
教师的成长历程关注生存阶段--教师会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与学生搞好人际关系上关注情境阶段--感到自己已经能够完全适应,便把关注点投向提高学生成绩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熟与否的标志、教师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具有特定学科知识的基础技能,本学科发展历史趋势,学科认识的独特视角以及相邻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具有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等方面的知识文化知识--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所应有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教师的专业情意教学效能感--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能力的而一种主观判断。
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随教龄的增长,有降低趋势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认为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较好学生,岁教龄的增长而增长教师的控制点:教师将学生好的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或者内部的原因倾向(3)教师心理健康。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标准,以及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掌握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能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掌握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1974年费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包括:情感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去人格化--对工作对象或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无力感和个人成就感4.学习心理。
(1)学习概述。
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学习的类型。
学习———广义概念是指动物和人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当中,由于反复训练或者经验而产生的行为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或者学生的学习,个体在教育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学生学习的特点: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和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以掌握学习为主学习的分类按学习主体分为:人类学系,动物学习按学习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结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原理学习按学习结果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语言信息、动作技能、态度按学习形式与性质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学习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2)学习的主要理论流派。
①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了解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试误说)基本观点:S-R 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试误说的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该条件反应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应答性行为--特定刺激反应引起的,是其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销惩罚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此类似反应将会发生概率便会降低惩罚--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者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过程参与性学习--在做中学习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包括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强化分为: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处罚自己②认知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