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设立了三个子目: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第一子目介绍了隋朝的统一、建设的成就及隋亡的原因。第二子目概括了唐朝建立与唐前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重点叙述了民族交融。第三子目介绍了唐朝种种社会危机,以及唐朝的衰落与灭亡,最后叙述了五代的更替与十国割据局面。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将隋唐五代十国政权兴衰更替的历史脉络勾勒出来,并对隋唐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前因后果作了必要阐述。

(二)学情分析

初中课本中对这部分知识的介绍较为详尽,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从隋朝建立到五代十国的具体史实与时间脉络,对于隋亡的原因、唐初盛世、民族交融等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学生对隋朝影响深远认识不足,初中教学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意义以及区域经济的开发,在高中的学习中则重点需要了解隋唐的高度繁荣。同时,在高一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史料研读、图片分析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设计思路

本次授课以“大运河”为主要视角,从大运河的开通发展、所带来的繁华景象窥探盛世、后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对本课进行串联,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朝代变迁的时间脉络,掌握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空观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掌

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

分析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

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

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

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开放与革新的隋唐时代PPT优秀课件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开放与革新的隋唐时代PPT优秀课件

再见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梦想的力量 当我充满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迈进
并且毫不畏惧地,过着我理想中的生活 成功,会在不期然间忽然降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励志学习的名言警句 1、在强者的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成功是努力的结晶,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 3、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4、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5、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6、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7、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8、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9、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10、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11、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12、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13、你可以这样理解impossible(不可能)——I'm possible(我是可能的)。 14、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15、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1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17、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18、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19、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20、天比昨天好,就是希望。 21、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22、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 23、要自卑,你不比别人笨。不要自满,别人不比你笨。 24、面对机遇,不犹豫;面对抉择,不彷徨;面对决战,不惧怕! 25、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 26、超越自己,向自己挑战,向弱项挑战,向懒惰挑战,向陋习挑战。 27、不必每分钟都学习,但求学习中每分钟都有收获。 28、取时间就是争取成功,提高效率就是提高分数。 29、紧张而有序,效率是关键。 30、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趣味引入新课

同时引用史料,引导

学生思考影视剧和历

史中杨坚的区别

让学生初

步了解本

课的学习

要点

一、隋的建立与衰亡1.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隋建立与衰亡的过程,帮助学

生树立时空观念。

2.运用隋与秦之间的对比,并结合史料,引导学生分

析隋亡的原因,再以设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隋和

秦的相似之处,都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财富,引出

大运河和隋的各项设施。

3.用史料说明大运河的作用和唐代统治者对其的借

鉴,突出史鉴的作用。

1.明确隋建立与衰

亡的过程

2.分析和解读图文

材料

结合材料,

联系课内

外知识,学

会提取材

料信息,概

括及分析

问题能力

二、唐代盛衰

(一)唐代衰亡

1.通过图片和抛物线图,简要说明唐的概况和主要史

实。

2.归纳唐太宗、玄宗、武则天的统治政策,设问三者

的共同点。

3.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讲述太宗与魏征之间的故事,

同时在引导学生认识唐代三位统治者共同点的基

础上,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

(二)安史之乱与五代十国

1.通过杜甫的诗句,回答以下问题:

(1)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2)怎样看待藩镇割据?

(3)安史之乱的影响?

2.通过分析唐末中央和地方存在的弊端,进而指出唐末

农民起义的必要性。

3.组织学生尝试讲述黄巢起义。

4.结合地图说明五代十国的相关内容

记忆,练习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

PPT图文材料,归纳出

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

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

纳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画出知识框架,并作

出说明。

掌握必备

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

归纳概括

和辨析能

培养学生

提取信息

和解读史

料的能力,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课型探究课课题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年级高一时间班级出课人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民族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选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科书,认识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表现,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我国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唐前期盛世的表现与原因,以及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难点民族交融与唐朝社会繁荣的互动性;唐中后期的局面,以及如何辩证理解藩镇割据。

课前

准备课件准备、班级分组准备、《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

教学流程学法指导

问题导引一、隋朝兴亡

1、隋朝是怎样建立并统一的?

2、隋朝的成就有哪些?

3、隋朝统治是怎样瓦解的?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是怎样建立的?

2、贞观之治的原因及表现?

3、武则天对唐朝的影响?

4、开元盛世的原因及表现?

5、唐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唐朝对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有何影响?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标要求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心态变化和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玄宗前后期不同的政策造成的不同结果,认识君主专制下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黄巢起义的学习,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学习,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教学难点

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及其造成的不同结果,认识君主专制下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随堂练习

1.“前前后后长达八年之久,这么长时间的叛乱,这带给国家的伤害是十分巨大的,史学家们都认为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文评述的是( C )

A.楚汉之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A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 A )

A.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图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 D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了解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发展脉络,

认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与民族交融的表现、隋唐衰亡的表现及过程。

认识五代十国政权的并立局面,

知道隋唐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就。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2、通过分析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总结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民族团结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隋唐盛世(盛世表现、脉络、成因、影响)

难点:隋朝灭亡、唐朝中后期的动荡原因及影响、教训)

【学习过程】

一、隋唐兴亡

1、建立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隋炀帝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拓展评价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生:评价: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过度役使民力,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运河的开通,同时又是唐代得以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前提。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

①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②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③直到唐朝灭亡的史实。

④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学习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安史之乱

1、爆发原因:

(1)政治腐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节度使,官名。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3)节度使势力膨胀: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矿长势力。

2、时间:755—763年

3、经过:

(1)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步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叛军从

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克东都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科目:历史主备教师:授课教师:任课班级:

教案续页

概念:五代十国的历

史段为(907-979)。

唐朝灭亡后的50多

年里北方黄河流域

先后出现后梁、后

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这五个政权中寿命长的维持了16年,短的仅3年与五代约略同时,在南方和河东地区还先后建立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和太原的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从他们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特点:他们都是武人(节度使),政权更迭频繁下面请同学们讨论: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主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韩煕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他知道皇亲想让他做宰相,可他更明白南唐快亡了,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因此,不想做亡国之相的他,想通过夜夜笙歌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结果,怎样呢!他达到了,在他死后五年南唐被北宋灭了。虽然,南方的这些割据政权相继被灭了,但总的来说,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南北之间的联系也从未中断过。他们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但同时也是走向重新统一的。同学们可以利用假期,参观杭州的吴越海塘,切身感受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经济开发。

教师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精品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5课 【教学设计】《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5课 【教学设计】《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本课涉及到三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安史之乱

的爆发,使唐朝由盛世太平的局面走向衰败分裂的局面。其原理是藩镇得到加强,开始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

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

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忆昔》和《垂老别》,尽管《忆昔》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垂老别》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则描述了唐朝后期的战乱、萧条。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几课主要学习唐朝的强盛,但是一个王朝的兴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起去看看唐朝是如何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

二、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导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①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③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④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学生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指出: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1、本课主题。通过观察单元结构,我们可以看到第6课具有三个特点:通史叙事、统揽全局、单元重点。第6课是对隋唐历史的通史叙事,相对全面地呈现了隋唐时代的重大史事,从而从总体上展现了“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个单元主题。它的总体呈现、统揽全局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本单元的重点。那么,第6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正文内容主要是3目:第一目,隋朝兴亡;第二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第三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这些内容可以整合成三个核心知识板块:①“隋唐的繁荣”②“民族交融”③“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正文之外,本课学习栏目多达11个,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比如,教材第36页“史料阅读”,摘录了《新唐书》中的一段论述,很好地总结了从藩镇林立到唐朝覆亡的历史线索,可以直接用于课堂史料研习活动。

第一,“隋唐的繁荣”。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的时期。一方面,国内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样的昌盛局面,政治清明、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多元昌盛、民族和睦、开放交流。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也处于“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强国地位。

第二,“民族交融”。隋唐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新阶段。中央政府管辖范围扩大,中原与周边民族政治联系加强;周边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向心力增强,学习中原制度、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发展。

第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安史之乱破坏了中央集权,五代十国则进入了分裂时期。

这些核心知识概念之间,有没有内在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从盛世到衰落。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大致就可以按照“盛世——衰落”这个线索,这个主题去展开。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与实施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与实施

敎莩设访卜ilM

栏目主持人/文欣

教学参考“从隋唐盛tilifUS”群S计与实施

〇关雪

设计思路教学过程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中第六课的内容。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本课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同构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课程内容。中 国古代史进人魏晋南北朝以来,政权不断更迭,民 族交融发展,虽然出现短暂的分裂但统一是这一时期发展的历史趋势。所以本课的学习对于理清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历史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和唐朝盛世的表现。但关于“大运河的历史影响”“唐朝盛世出现的原因”“盛唐到五代十国转变的主要原因”了解不多,故造成了对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变化理解不够全面深人。高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基 本能够通过“史料分析”的方法了解“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并能从多角度、深层次理解隋唐盛世由盛而衰的原因和过程。本课主要采用史料分析、创设情境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自 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从不同角度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如下:(i)借助地图的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的顺序与脉络,理解其时代特征。(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和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3)借助史料归纳总结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认识民族交融对边疆区域开发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提升社会责任感。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3. 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杜甫的两首诗《忆惜》《春望》,指出唐玄宗统治前期,即开元年间,唐朝历史发展到古代世界的巅峰,但是唐玄宗后期,唐朝历史由盛转衰,本节课学习唐朝走向没落的历史。

讲授新课:师设问:是什么事件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转衰?

生:安史之乱

一、安史之乱 1、概念

“安”是指安禄山,“史”是指史思明。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2、原因师:展示材料,让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做了30年皇帝天下太平,物产丰盈,玄宗志得意满,认为应该快快乐乐享受人生

材料三: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提高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概况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

同学阅读课本后得出: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

过渡:天宝危机后,唐朝的历史有何去何从呢? 二、安史之乱(板书)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的ppt,请同学们阅读讨论爆发的根本及直接原因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ppt内容: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学生讨论后得出: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2.安史之乱的经过(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P24“安史之乱”一目。然后教师挂出“安史之乱”放大地图。

提问:安史之乱是以何人为叛乱首领在何时何地起兵? 叛军的主攻路线是哪条,当时玄宗的情况如何?

为什么说杨国忠罪有应得?杨贵妃被缢也不过分?真正造成天宝危机的罪魁祸首是谁?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过渡:这场叛乱有是如何结束的呢?多媒体展示资料,教师提问:叛军是怎样失败的呢? 763年,唐朝才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755—763)的战争——安史之乱终于结束。3.安史之乱的性质和影响(板书)

安史之乱,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呢?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长安城内曾是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二是导致了蕃镇割据(下面要讲到)的局面。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三、五代十国

经过黄巢大起义的沉重打击,唐朝的统治一蹶不振,在残酷镇压各地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大小藩镇乘机扩张地盘。唐朝的天下已经名存实亡,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藩镇之间相互吞并,混战不已。请大家带问题看书:1、什么是五代?统治范围是哪儿?2、什么是十国?十国都在南方吗?唐朝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统治范围是黄河流域。五代的时候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其中有一个在北方。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五代十国前期形势至后期形势图(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逐次出现,放大、复原、闪烁)

在五代后期地图上闪烁十国部分,请大家注意十国有一个在北方。

大家想一想:五代和十国这些政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藩镇节度使有什么联系吗?有!五代实际是夺取了中央政权的藩镇,十国实际是割据地方的藩镇公开分裂建立的政权。

所以五代十国实际是藩镇势力的继续和扩大。五代相继时期频繁剧烈的战争,使人口锐减,生产荒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中原一带更加残破不堪。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记忆,我编了一句顺口溜:梁唐晋汉周,中原乱幽幽。

分久必合。到五代后期出现什么趋势?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五代十国后期地图:后周部分放大复原--后周两字闪烁。到后周时,与南方的南唐和西南的后蜀势均力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统一的因素不断加强。周世宗柴荣图片。后周世宗是五代当中的难得的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他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整顿军队,派兵攻占南唐等的大片土地。经过改革使后周国力大大增强,《资治通鉴》里说后周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战四方,所向无敌:进行改革--攻占南唐→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然而统一大业还没完成,周世宗柴荣病死,幼子即位,于是发生了......(字幕):陈桥兵变板书

环节三: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写一写“我心中的唐明皇”。

六、说板书设计

安史之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