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 六、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 六、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 《论运动》、《论星象》、《论荷马史 诗中的疑难》(六卷)、《论磁石》、 《奥林匹克胜利者》、《格言集》、 《论尼罗河》等; • 主要的政治学著作包括:《政治学》、 《雅典政制》、《家政学》; • 其他涉及政治思想的著作:《修辞学》、 《尼各马科伦理学》。
(三)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特点
• 1.注重经验的研究方法; • 2.学科的分类;
• 游历时期:阿塔内斯、米提利尼(结 识泰奥弗拉斯特)、马其顿(受菲利 二世之邀,亚历山大之师)、斯塔吉 拉城、雅典(前355); • 学园时期:吕克昂学园,主持学园工 作,(“漫步学派”或“逍遥学 派”),编写大量教学讲义或大纲, 集中科研,写出大量著作。前323,亚 历山大病逝,受牵连,亚将学园交由 泰主持,自己回到母亲的家乡优卑亚, 终日忧郁惆怅,前322,病逝。62岁。
公民观
公民(polites)的定义
全称的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 的人们”;(《政治学》,P.111)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 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政治学》,P.113) 不同政体对公民内涵的界定不同,亚里士多德 自认为自己对公民的界定适合于平民政体; 公民的德性:在于他既能出色地统治人,又能 体面地受治于人。(不只具有一种德性,应该具 有善良之人所具有的完满德性)
(二)著 作
• 据第欧根尼· 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亚 里士多德的数目共154种383卷。现存只 47卷; • 涉及当时科学的所有门类:如《论正义》、
《论诗人》、《论财富》、《论灵魂》、 《论快乐》、《论科学》、《论属与种》、 《演绎》、《定义》、《关于政治理论的 讲演》(八卷)、《修辞与艺术》、《毕 达哥拉斯篇》、《论动物》(九卷)、 《解剖》(七卷)、 《论植物》、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
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1 .国家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
2 .国家产生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
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
3 .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4 .城邦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
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
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
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5 .学说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首次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
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
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
2 .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
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
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
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
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1 .国家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
2 .国家产生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
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
3 .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4 .城邦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
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
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
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5 .学说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首次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
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
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
2 .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
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
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
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和违反规定的文字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给人们留下了深远影响的伟大政治思想。
他主张建立一种希腊传统的基础上的民主制度,应该由一个警察领导和一个受教育的公民来管理国家事务。
他认为,民主可以使公民有自己的言论和政治权利,同时仍然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因此,他给出了一个专制社会/民主社会的方案,它以原始政府为基础,可以继承原始政府的优势,但又使用民主制度来指导政府行为。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还建议,不管民主国家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应该有一个议会,由能代表自己和他们的公民的议员来组成。
议会可以进行讨论,以决定国家政策,以及如何维护国家的正义。
他还认为,政府的领导者应该只有有责任心的人才会被任命,他们应该负责把原则应用于政策,并负责保护公民的权利。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仍然在影响着现代的政治思想,他曾经宣称:“政府应该为人民,不是人民为政府”。
他的思想强调人权,把公民权利放在最高价值位置,并认为人们都有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行动的权利。
在大多数民主国家,都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它们强调以研究,对社会不同人群的集体公众政治实践作出适当的反应来维持国家的稳定。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为现代的民主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坚信政府应该把人民作为最高价值,努力保护公民权利,采取理性合理的方法实施政策,使国家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和繁荣。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政治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包括对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目的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对于理解政治现象和指导政治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定义是“治理城邦的艺术”,他认为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为了实现人类幸福而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强调政治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政治的最高价值在于实现公共幸福。
他提出了“政治动机”理论,认为政治活动的动机应当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私利。
其次,亚里士多德对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的思考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不同的政治制度适用于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不存在一种绝对的最佳政治制度。
他通过对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分析,提出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缺点,认为这三种政治制度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主张政治组织应当是一种合理的混合体制,吸取各种政治制度的长处,避免其弊端,实现政治的稳定和公正。
此外,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目的的思考也是其政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政治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的幸福,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的设计应当以实现公共幸福为出发点。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幸福理论”,认为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价值,政治活动应当以实现公民的幸福为目标。
他主张政治应当追求人类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应当为实现公民的全面幸福而服务。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是对政治现象和政治实践的深刻思考,其政治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强调政治的实践性和目的性,强调政治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幸福。
他的政治学思想对于理解政治现象和指导政治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代政治学研究和政治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版笔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一、生平和著作:《雅典政制》、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政治学》。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他的学术研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知识的系统考察和全面把握。
2.他最主要的贡献:首次形成了自觉的学科分类意识,并对人类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将人类知识分为理论知识(研究神、宇宙)、实践知识(研究社会关系)、记忆知识(研究物)。
3.第一次把政治学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并形成它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4.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城邦,研究领域:对前人的思想进行研究;比较政体;阐述理想社会。
他把政治学视为“最高主宰的科学、最具权威的科学”,政治学就是以实现城邦的善为目标的。
5.研究方法:历史和经验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溯源法:由追溯城邦的起源认识城邦的本质;要素分析法:将城邦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通过对要素的分析了解城邦的本质。
三、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1)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城邦起源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他认为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
人类的目的是实现三种“善业”: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是最本质的,任何孤立的个人都不可能实现这三种善业,只有组织起来,形成城邦,才能做到这一点。
2)在与家庭和村社的比较中,城邦的本质显现出来。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
因为人类生活可在城邦范围内得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人的善业在城邦中得以完成。
城邦的目的是“至善”,是公民的“优良的生活”。
3)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上,整体主义观。
4)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本质的抽象的诠释包含着公民的普遍信仰,即城邦的公共生活是人类完善自身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只有享受有这种公共生活的人才是完整的人,真正意义的人,实现了自身的本质。
5)亚里士多德指出,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
他认为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公民,而城邦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
总结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西方,言必称希腊,而讲到希腊,如果不重点谈及亚里士多德,那绝对是不可想象,也不会发生的。
他的政治思想是人类的一份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很有现实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一整套政治思想并不能挽救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但却深刻地影响着2000 多年来的西方政治思想。
惟其如此,他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代表着古希腊政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城邦政治文化的总结;不理解古代希腊政治与政治文化,就无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1. 国家起源说和国家日的论2.国家政体理论国家政体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法律理论法律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不可分割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强调在他的政治学说中一定要包括法的理论,一定要提倡法治。
4、国家政权构成的二要素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政权应有二种要素,即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和审判(司法)机构,并有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分别行使其职能。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国家构成二要素观点虽然与近代资产阶级的二权分立理论不完个相同,但也必须承认前者实为后者的先声和思想渊源,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合理因素。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评价1.对亚里士多德国家起源说和国家日的论的评价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和国家日的论是非科学的、反动的政治学说。
这是因为:第一、国家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上层建筑,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所以国家根本不是建立在人对共同生活的天然倾向之外的,根本不是自然生成的。
把国家的产生归结为人的本性,归结为人的自然需要,都是非科学的唯心主义的,其结果是掩盖了国家的阶级实质。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压迫的机关,国家的职能很重要的就是镇压被统治阶级。
所谓创造人的良好生活,谋求公共的善,都只能是欺骗。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政治学思想主要表
现在《政治学》一书中。
他认为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政治的本质和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本质属性,是指人们
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和协调来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
种活动。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作,目的在于实现公正和幸福的条件。
因此,政治学应该研究如何通过制度和规则来保证公共利益,实现个人
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
二、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现代国家的政治体制是由政治制度所组成的。
政
治制度是有关国家形式和组织的规定,它包括政治权力的构成、分配
和运用等方面。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不同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提出了
三种基本的政治体制,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他认为君主制是
最好的政治制度,因为它可以保证政治权力的集中和统一,从而更容
易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发展。
三、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共利益是政治制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他认为
公共利益不仅包括个人利益,还应该包括全体成员的利益。
政治制度
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公共利益,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他同时也注意到,要使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和发展,必须要有贪污、舞弊等腐败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以上就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这些政治学原理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仍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思想浅析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代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存在之一。
他在政治哲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赞誉。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他强调“天性自然”的理论,其中,他认为天性自然是以政治为主要对象的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行动。
一切政治行为都是由实践出发,侧重于做出有价值的选择。
第二,他认为政治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政治角色是根据应当履行的角色而有所不同的。
政治理论是阐明个体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结构,以及它是如何推动公共利益的发展的。
第三,亚里士多德阐述了一种政治经济体制,他确定了政府在工作中应该处理以下问题:民众参与政府决策,公民之间建立联系,政府力量分配,判断政府是否合规,及政府作为社会支柱的地位,以及政府如何发掘社会利益与宣传公共议程等。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思想的主旨公理是将理想的社会原则实践于实践中,以有效地实现公民的共同利益、无歧视与公正分配资源等。
亚里士多德贡献在政治哲学领域是西方傲人的,他曾说过“政治是最完美的艺术”。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仍然在今天保留着其深远的影响力,对当代政治实践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的思想主张

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的思想主张
亚里士多德是现实主义的鼻祖。
不同于他的老师柏拉图以自己假定的理想国衡量现实,他主张从现实的国家出发,防止国家堕落和促进国家的发展。
他对人性和理性持怀疑态度,主张法治,而法律的来源也不是人的理性或者学者的思考,而是来自于历史和传统中为人们所遵循和认知的东西,也就是历史的理性。
他对变法和改革持一种十分谨慎的态度,非到万不得已坚决不能改革。
也柏拉图一样,也认为城邦高于公民,但是他也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
因为城邦不仅是理性的产物,也是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产物。
因此他要求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
他还确立了公平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的均衡正义原则。
一方面对于不同出身、财产、地位、能力的人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的任务也可以给予特殊的优待。
为此他非常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结合,在立法问题上实行民主,行政上实行君主制。
他希望借此在维护城邦整体利益时保证公民的各种利益。
也提出了某种分权学说。
他还是类型学大师,依据统治者人数多少和是否维护全体公民到了利益把城邦分为六大类。
并论证了各种整体的演变,其演变是逐渐变坏,其原因则是那种综合的正义原则被破坏。
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书中的政体思想

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书中的政体思想摘要:《政治学》一书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堪称经典。
西方政治学者们的政体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不断重复这一政体理论。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体;国家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著作甚丰。
其中,《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被评为专门的政治学研究的“创始之作”。
因此,亚里士多德也被认为是古代希腊政体理论的集大成者和西方经典政体理论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后世的让·布丹、约翰·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著名思想家都深受其政体思想的影响。
直至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依然有着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一、政体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体”的概念是和城邦、公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政体是建立在城邦的基础之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组合的人—如果他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
”既然脱离了城邦的人已经不再是“人”,那么他们所建立的政体自然就是“非人类”的政体,当然也就不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研究范围之内。
正如顾准先生所言“城邦制度既是希腊的传统,也是希腊政治思想的不可违背的潮流,是希腊政治学的既存前提,离开了城邦制度就没有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把城邦规定为‘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他的政治学,不折不扣是城邦政治学,离开了城邦就没有什么政治学可言,东方式的专制主义大国,在他看来是一种‘野蛮人’的制度,是摒除在他的探讨范围之外。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共同生活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国家的政体,也就是说公民决定政体,而政体要反过来保障公民的共同生活,促进公民共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要促进国家中“善德”的实现,因此也促进了城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总结

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总结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可以说是古代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通过对不同政体的分析和比较,提出了自己对理想政体的构想,探讨了政治组织、政府机构、法律、公民教育等众多问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
以下是对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的总结。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善的政体应当符合人性本质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他将政体分为正统和非正统两大类,正统政体是指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政体,非正统政体是指以私人利益为目标的政体。
正统政体包括君主制、贵族制和立宪政治,非正统政体则包括暴政、寡头政治和民主政治。
在君主制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最理想的形式是“贤君”式的君主制,即由一位贤明和有道德才能的君主来统治国家。
他认为这种政体最能保障全体公民的利益,并且具有稳定和秩序的特点。
然而,亚里士多德也指出了君主制的弊端,如君主的失职、独裁和暴力倾向,因此他认为君主制需要公民参与和监督,以避免权力滥用和权力集中。
贵族制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比较稳定和公正的政体形式,由贵族阶层来统治国家。
贵族制能够依靠教育和家族传统来培养出有德才能的领导者,保障国家的长期利益。
然而,贵族制也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和私利的追求,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对贵族实行适度的限制和监督。
立宪政治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保障最广泛公民参与和最大自由的政体形式。
他认为立宪政治需要建立在广泛的公民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同时也需要设立有效的制约和平衡机制,以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合法的立宪政权应当由有类似的文化和利益的公民组成,广泛讨论和协商政治问题,实行普遍选举和多数决定,以确保政权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亚里士多德还对政府机构、法律和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强调政府的功能应当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而非为特殊利益服务。
他主张设立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构,相互制约和平衡,以确保政府的公正和稳定。
法律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一种守护公正和平等的工具,必须建立在基于理性和道德的原则之上,以保障法律的公正执行和公民的权益。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及对比较政治研究的贡献

“人”是指城邦公民,在城邦之外,非神即兽。
人离不开城邦并不是离不开他人或是社会的帮助,而是说人只有在城邦的政治活动中,才能实现优良的生活,或幸福,才能够实现人的本质。
3、政体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反映一个城邦政治权力的分配制度,政体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目的能否实现,政体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的性质,将政体分为六类,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亚里士多德不绝对否定君主制,认为僭主制式最坏的一种政体。贵族政体应由一批德才兼备的人实行统治,寡头政体下的社会极不稳定,平民政体虽然人人自由,一律平等,但政务容易混乱。最理想的是和政体,也是最容易实行的。
4、设计了理想的城邦
有理想的公民组成,以道德优良的生活为宗旨,既能治理又乐于受治的人们。
奉行平等或正义的原则。在城邦中,应坚持平等原则,平等分为“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在对待平等人之间所得的数量绝对平等,对待城邦做出不同贡献的人时,给予不同的支持。理想的平等是将二者结合起来。
应实行法治。原因是,第一人会有感情因素,偏私;第二法律是集体的智慧优于个人;第三君主贻误国事,个人精力有限;第四在平民政体兴起的情况下,君主制已难以建立应实行“私有公用”的财产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及对比较政治研究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及对比较政治研究的贡献
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1、国家起源论——自然起源论
城邦是由家庭泛化而来,一个家庭分化出几个家庭,若干家庭便联合成村坊,村坊再进一步联合,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共同体,这就是城邦。国家这个共同体,是从家庭,村落逐步发展而成的。这一过程的内在动力就在于人的一种合群的天性。
尽管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自近代以来有很大的发展,但亚里士多德的比较方法中所包含的基本逻辑很难说有多大改变,这个基本逻辑就是确定不具有理论意义的研究对象或建构一个问题,然后对相对经验资料进行收集和分类研究再引入一种关键的评判性度量标准,并据此对分类结果分析和剖析。这种逻辑至今仍是比较政治学研究实践的基本特征。虽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政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但是亚里士多德对比较政治研究的贡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其实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的是灵魂和教育方面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当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有三种灵魂,理性的、非理性的和植物性的。
这三种灵魂让人分别具备了理性的思考、感性的情感以及对待动物方面的情感。
这些情感的具备让人变的更加丰富,同时,也确立了人类的发展前景,就是通过这些情感来发展人应该具备的兴趣爱好。
第二部分指的是儿童的年龄分期方面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早年就对教育方面进行了分类,同时,在这一部分的思想当中,亚里士多德把每隔七岁的年龄阶段分为一个阶段,并且通过对这些阶段的观察和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根据孩子这几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来规划孩子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范围。
这样才能让孩子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
第三部分所指的就是艺术方面的思想。
艺术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了,他包含音乐和文艺等方面。
在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方面的教育可以使人们产生美的体会,特别就是音乐方面的教育。
但这方面的教育,亚里士多德也将它分成新颖和文雅两方面。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三贤之一,是世界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
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突出成就,后人将亚里士多德称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游历各国时,曾经收了几个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继续在雅典呆了两年,而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开始了游历各地之旅。
时任马其顿国王的腓力二世早已听闻了亚里士多德在哲学领域的上佳建树,便应邀亚里士多德出任亚历山大的老师。
当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还是太子,年仅十三岁。
公元前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击败了底比斯联军,沦为希腊霸主。
第二年,腓力二世举行会议,签订合同希腊各个城邦暂停战斗,为了和平,各个城邦须要创建永久的同盟的关系。
除此之外,腓力二世还在会议上正式宣布,他将带领希腊各城邦联军,远征波斯。
公元前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
随后,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即位称王。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梳理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梳理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的政治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中,他主要讨论了政治的本质、政治制度和政治目的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最高尚的活动。
他强调政治的重要性,认为政治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的幸福和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各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形式的对比分析。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制度应该考虑到人类的本性和实际情况,以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为目标。
他认为最好的政治制度是由精英统治的寡头政治制度,因为精英拥有更高的道德水平和行为规范,能更好地为整个社会谋福祉。
然而,亚里士多德也指出,这种政治制度的关键在于精英必须为整个社会的利益而服务,而非私利。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政治中的公共德行和政治参与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通过参与政治活动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完善。
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公民应该积极参与政治,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强调政治的重要性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他认为政治应该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和全面发展,政治制度应该考虑到人类的本性和实际情况,追求公平正义。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政治参与和公共德行的重要性,主张公民应该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社会的共同利益而努力。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政治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政治理论和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政治的本质和目的,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孙晓青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成书于公元前326年,是他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关于城邦政治学说的主要论著。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一些重要政治问题,不仅系统地论述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思想,而且第一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离我们相去甚远,其政治思想与当代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也大相径庭,但他在民主政治方面的真知灼见,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特别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稳定建设有一定启示。
一、城邦国家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是从论述国家的起源和目的开始的。
国家是最高的社团,它在本质上高于个人,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善”,完成人的本性。
他认为,所有人类的一切作为,其本意总是在追求某种“善果”,人们建立的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城邦是社会团体中最高而且包含最广的一种团体,它所追求的善业也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会(城市社团)”。
①亚里士多德所以强调平等的正义的善,是因为,“正义恰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②因此,他认为,凡是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都是正常的政体,否则就是变态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③简而言之,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接受事物的人;大家认为相等的人就应该配给相等的事物。
也就是说,正义与平等相连。
所以,他进一步强调,所谓“公正”,它的真正含义,主要在于“平等”。
平等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数量相等,即个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
其二是比值相等,即根据各个人的真正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政治权利的分配必须以人们对于构成城邦各要素的贡献大小为依据”。
④但他又认为门望、自由身份和财富也可作为人们要求官职和荣誉的理由。
这反映了他对正义和平等认识的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城邦”的论述 二、政体学说 三、“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的法治思想
一、城邦的起源
城邦自然起源于人之本性 (家庭——村落——城邦)
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 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 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 是一位超人。”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
正宗政体
变态政体
一个人统治 少数人统治 多数人统治
君主政体 暴君(僭主)政体
(kingship)
(tyranny)
贵族政体 寡头(财阀)政体 (aristocracy) (oligarchy)
共和政体 (politeia)
民主(平民)政体 (democracy)
研究政体分类问题的重点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 体,这两种代表性的、极端形式的政体,其他 政体都介于它们之间。
寡头政体是指富有而出身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多数人的统治混合政体中产阶级为基础法治理想政体的特点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蛊惑青年罪和亵渎神明罪遭到指控501人组成的陪审团最终以281票对220票的投票结果宣告了苏格拉底有罪并处以死刑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 384—前322年)
这种共和政体体现了古希腊传统智慧的 “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原则。
特点
在一个城邦之内,要想实现城邦的稳定,最 为关键的是,在城邦中,“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 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他把希望寄托于 中产阶级。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切城邦中都有三个阶 层:极富阶层、极穷阶层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产 阶层。就一个城邦各种成分的自然配合来说,唯 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的人物”,一生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
其政治学的代表作《政治学》一书,第一次将政治学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使政治学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由此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在政治学的领域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个向善的目的,而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由于实践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便产生了不同的技术和学科。
他认为,哲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主要源于好奇,以作为“存在”的存在为对象,以求知为目的,而其它各门学科都只是截取“存在”的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学科的性质来划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以分为思辨性学科、实践性学科和创制性学科,政治学属于实践性学科的一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学科都是为实现某种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善”,其中政治学的目的最高,因为政治学研究的是如何实现一个国家的“善”(是最高的“善”)。
他说:“世上一切学问(知识)和技术,其终极(目的)各有一善;政治学术本来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其终极(目的)正是为大家所最重视的善德,也就是人间的至善。
”亚里士多德把政治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试图对当时人们已经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知识进行系统分类的人。
他对当时已经形成的各门科学都有创造性的推进,同时还开创了政治学这一新的领域。
虽然从泰勒斯、梭伦等人开始,毕达哥拉斯、普罗泰戈哥、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已经广泛地讨论了许多社会政治问题,特别是柏拉图,他的《理想国》对政治问题的讨论已经达到了非常深刻的境界,但是,包括柏拉图在内的所有这些思想家都还没有把政治学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亚里士多德不仅第一次试图对所有学科进行分类,而且还最早把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并且确定了它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亚里士多德坚持主张,人类在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动物,个人不可能脱离城邦而存在。
总结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影响

总结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影响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西方,言必称希腊,而讲到希腊,如果不重点谈及亚里士多德,那绝对是不可想象,也不会发生的。
他的政治思想是人类的一份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很有现实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一整套政治思想并不能挽救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但却深刻地影响着2000 多年来的西方政治思想。
惟其如此,他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代表着古希腊政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城邦政治文化的总结;不理解古代希腊政治与政治文化,就无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1. 国家起源说和国家日的论2.国家政体理论国家政体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法律理论法律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不可分割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强调在他的政治学说中一定要包括法的理论,一定要提倡法治。
4、国家政权构成的二要素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政权应有二种要素,即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和审判(司法)机构,并有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分别行使其职能。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国家构成二要素观点虽然与近代资产阶级的二权分立理论不完个相同,但也必须承认前者实为后者的先声和思想渊源,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合理因素。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评价1.对亚里士多德国家起源说和国家日的论的评价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和国家日的论是非科学的、反动的政治学说。
这是因为:第一、国家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上层建筑,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所以国家根本不是建立在人对共同生活的天然倾向之外的,根本不是自然生成的。
把国家的产生归结为人的本性,归结为人的自然需要,都是非科学的唯心主义的,其结果是掩盖了国家的阶级实质。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压迫的机关,国家的职能很重要的就是镇压被统治阶级。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一生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
其政治学的代表作?政治学?一书,第一次将政治学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使政治学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由此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其伦理学的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人类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伦理学着作,奠定了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伦理学创始人的根底。
亚里士多德在这两部着作中,既将政治与伦理问题分开来考察,从而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学和伦理学做了学科的区分;又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对政治与伦理采取了“连贯式价值理解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大致包括三局部,即政治伦理价值论、政治伦理标准论和政治伦理手段论。
其中,政治伦理价值论是政治伦理的观念或理念局部,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灵魂,它直接规约着政治伦理标准体系的建构和政治伦理的实践手段的选择;政治伦理标准论是关于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政治生活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的原那么和标准的论述,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它内在地表达着政治伦理的价值目标,并通过直接规约政治伦理的实践行为将其现实化;政治伦理手段论是关于政治伦理实践手段的观点和主张,是政治伦理价值和政治伦理标准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得以实现的环节,是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局部。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的每一构成局部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
在政治伦理价值论局部,亚里士多德分析了政治伦理的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目标。
政治伦理的价值主体是人。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的着名论断,并由此论述了人的本质就是要过共同〔城邦〕生活。
在此根底上,进一步分析了人的特长或功能在于具有德性,在于成为善良的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假设干家庭和种族结合成的保障优良生活的共同体,以完美的、自足的生活为目标。
〞城邦的善即城邦中的伦理道德有意义于主体人,因而构成政治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客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整体主义结构植入了个人主义基因(有限度承认个 人利益); -民主法治和自由平等的坚实捍卫者; -奠定公民文化的基础和精神。
本讲参考书目
•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 •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商务印书馆,1959; •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 2003年;
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贡献
开创了政治学研究之先河; 重经验、重归纳的研究方法,使政治思想的研究 摆脱了神的束缚,把政治学变成了人的政治学; 西方理性与科学传统的先驱; 希腊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城邦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城邦时代公民政治信仰的忠实表达者。
-塑造了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倾向;
2.论正义
个人正义 正义 社会正义 领域 校正正义(rectificatory justice) 自然正义(justice by nature) 分配正义 (distributive justice)
性质
约定正义 (justice by convention)
3.论政体
• 研究方法:实践研究,侧重于如何改造现有政 体,使之适合于该城邦; • 政体含义:“对城邦中的各种官职——尤其是 拥有最高权力的官职的某种制度或安排;” • 政体的分类; – 统治的分类
• 游历时期:阿塔内斯、米提利尼(结 识泰奥弗拉斯特)、马其顿(受菲利 二世之邀,亚历山大之师)、斯塔吉 拉城、雅典(前355); • 学园时期:吕克昂学园,主持学园工 作,(“漫步学派”或“逍遥学 派”),编写大量教学讲义或大纲, 集中科研,写出大量著作。前323,亚 历山大病逝,受牵连,亚将学园交由 泰主持,自己回到母亲的家乡优卑亚, 终日忧郁惆怅,前322,病逝。62岁。
公民观
公民(polites)的定义
全称的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 的人们”;(《政治学》,P.111)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 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政治学》,P.113) 不同政体对公民内涵的界定不同,亚里士多德 自认为自己对公民的界定适合于平民政体; 公民的德性:在于他既能出色地统治人,又能 体面地受治于人。(不只具有一种德性,应该具 有善良之人所具有的完满德性)
——《政治学》p.45
人性自爱
人人都爱自己,而自爱出于天赋,并不是偶 发的冲动。自私固然应该受到谴责,但所谴责的 不是自爱的本性,而是那超过限度的私意。 (《政治学》p.55) 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 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 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 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 ( 《政治 学》p.48)
“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 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正是没有 感情的;人类的本性便谁都难免有感情。” (《政治学》p.163) “谁说应该由法律进行统治,这就有如 说,惟独神氏和理智可以行使统治;至于谁 说应该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 入了兽性的因素。因为欲望是一只疯狂的野 兽,即使是最优秀的人也难免受到这种激情 的腐蚀。法律就是不受欲望影响的理智。” (《政治学》p.169)
(2)城邦的起源
• 家庭——村落——城邦;
–人的向善本性和对自足的不断追求,促 使人们的结合体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城 邦产生; –城邦不只为生存而存在,它本质上是为 优良生活而存在; –自然(神学)政治观开始向伦理政治观 过渡。
(3)城邦的本质
• 不同意柏拉图关于整个城邦最大 限度地整齐划一是最优良的观点; • 城邦是复杂、多元的,是所有公 民共同参与其中的共同体。
“许多人出资举办的宴会可以胜过一人独办
的酒席;相似地,在许多事例上,群众比任何
一人又可能作较好的裁断。又,物多者比较不
易腐败。大泽水多不朽,小池水少则易朽;多
数群众也比少数人为不易腐败。单独一人就容 易因愤懑或其它任何相似的感情而失去平衡, 终致损伤了他的判断力;但全体人民总不会同 时发怒,同时错断。”(《政治学》,pp. 163164) 几层意思?
多数人统治
理想政体论
(1)对《理想国》的批判(《政治学》第二卷
前五章)
①对共产共妻制的批判
• 城邦并非越统一越好; • 违背人性,不可能实现; • 公有制使道德行为不再可能 ;
②对哲学王统治的批判
• 违背平等原则; • 违背公正原则; • 违背法治原则。
• 组成城邦的分子必须是品类相异的
人们,各以所能和所得,通工易事, 互相补益,这才能使全邦的人过渡 到较高级的生活。
(二)著 作
• 据第欧根尼· 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亚 里士多德的数目共154种383卷。现存只 47卷; • 涉及当时科学的所有门类:如《论正义》、
《论诗人》、《论财富》、《论灵魂》、 《论快乐》、《论科学》、《论属与种》、 《演绎》、《定义》、《关于政治理论的 讲演》(八卷)、《修辞与艺术》、《毕 达哥拉斯篇》、《论动物》(九卷)、 《解剖》(七卷)、 《论植物》、
• 《论运动》、《论星象》、《论荷马史 诗中的疑难》(六卷)、《论磁石》、 《奥林匹克胜利者》、《格言集》、 《论尼罗河》等; • 主要的政治学著作包括:《政治学》、 《雅典政制》、《家政学》; • 其他涉及政治思想的著作:《修辞学》、 《尼各马科伦理学》。
(三)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特点
• 1.注重经验的研究方法; • 2.学科的分类;
政体的要素
• 政体三要素:
–要素一:与公共事务有关的议事机构; –要素二:与各种行政官职,它决定应该 由什么人来主宰什么人或事,以及应该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选举各类官员,即 行政要素; –要素三:决定司法机构的组成。
政体的变革
• 应该考虑变革是否有益; • 变革的形式,两种:
– “内乱的矛头直指现行政体,其目的在于以另一种政体 取代现存的政体”; – “内乱的矛头并不指向现存的政体,而是意图维持现行 体制,……叛乱者把这些体制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中。也 可在一定程度上多少做一些更改……”。
• 汤姆森:《亚里士多德》,中华书局,2002年;
• 罗素:《西方哲学史》第一卷第二十一章 ; • 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十讲》,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3年。
一个通情达理的办法了。 ——《政治学》p.46
(2)理想政体的特点
• • • • ① 多数人的统治; ② 混合政体; ③ 中产阶级占支配地位; ④ 法治。
– 法治的内涵 – 法治优于人治的理由
• 人是自私的而有感情的,法律不偏不倚没有感情 • 法律是众多人的经验,比一个人的意见更正确 • 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
• 主人对奴隶的统治 • 家长对妻子和子女的统治 • 城邦的政治统治
– 政体分类标准:公正原则和人数原则 – 政体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
正宗政体 一个人统治 君主政体 (kingship) 变态政体 暴君(僭主)政体 (tyranny)
少数人统治
贵族政体 寡头(财阀)政体 (aristocracy) (oligarchy) 共和政体 (politeia) 民主(平民)政体 (democracy)
• 变革的心理动机或社会原因:名、利(暴虐、恐 惧、比例失调、忽视小节、城邦的地理位置等诸 多具体原因); • 政体保全方略:
– 考察每一种政体存续的方法和途径; – 适中; – 最重要的措施是依照政体宗旨进行公民教育。
建立理想城邦的条件
• • • • • • • • • • • 人口的数量和性质; 疆域及城邦的位置; 海上往来及海军; 城邦的组成要素及职司划分; 土地分配; 共餐、祭祀和市场地点的选择; 公民的秉性; 公民及城邦之德性; 公民及城邦德性之塑造; 城邦之婚配; 儿童及青少年教育。
人们在施舍的时候,对朋友、 宾客或伙伴有所资助后,会感到 无上的欣悦;而只有在财产私有 的体系中才能发扬这种乐善的仁 心。 --《政治学》p.55
依据公正的原则——无论从政是一件
好事或是一件坏事——,正也应该让全
体公民大家参与政治;安排好执政者轮
流退休,并使他在退休以后和其他同等
的自由人处于同等的地位,这》,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大多数政治 原理的著作。如果我可以相信我自己的 经验的话。这些伟大的思想大师对希腊 政制的分析及其缺点的揭露所具有的穿 透力没有被以后的任何作品所超越,包 括上个世纪最优秀的政治作家柏克或汉 密尔顿,我们自己世纪最出色的作家托 克维尔或罗切尔。 ——阿克顿
– 三类:
• 理论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 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 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家政学); • 创制科学(诗学、艺术、修辞学等)。
科 学 (划分标准:求知目的) 理论 科学
(以求知本身为目的)
实践 科学
(寻求行为标准)
创制 科学
(寻求创作价值)
第一 哲学 生 物 学
自然 科学
(四)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 主要内容
• 1.论城邦
(1)城邦的目的
– 为了追求和实现城邦和个人生活的至善; – 个人的善与城邦的善是统一的(教育和法律的 作用); – 政治上的善即公正——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 (权力必须是善的) – 纯思辨活动的属性是至善或至福的属性。(无 所外求、自得其乐、闲暇等)
数 学
伦 理 学
家 政 学
政 艺 治 术 学
修 辞 学
辩 证 法
植 天 地 物 文 质 等 学 等 逻辑学是求知的工具,不属于任何一类具体的学科类别。
• 3.神学与政治学的分离;
– 政治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 政治学是各门学科中最高的学问,研究 个人和城邦“至善”; – 神学则是“第一哲学”(形而上学)要 探讨的问题; – 研究政治学采用的是“溯源法”(追溯 城邦的起源,研究城邦的本质;论证不 再借助神话,而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经 验的基础上)。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 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 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 的法律。” --(《政治学》p.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