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有关疑难问题解读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疑难题整理归纳

小学数学疑难题整理归纳

小学数学疑难题整理归纳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基础学科之一。

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不仅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小学数学疑难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难题。

1. 分数的认识与运算分数是小学数学中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也是小学生较容易出错的地方。

对于分数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图形的方式进行帮助,例如利用正方形或矩形将其分割成多个部分,在实际的操作中观察和体验分数的概念。

在进行分数的运算时,常见的难题包括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和分数的化简。

对于加减法,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来统一分母,然后按照相应的分子进行运算。

对于乘除法,可以将其转化为分数相乘或分数相除的问题,然后进行简化和化简。

2. 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几何形状,因此对于三角形的特性的理解也是小学数学中的难点之一。

例如,辨认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等。

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学生往往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例如拼图或折纸来增强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

3. 平均数的计算与应用平均数是数学中常用的概念之一,也是小学数学中的疑难问题之一。

学生常常会混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例如求平均时应该将各个数相加再除以个数,而不是将平均数与个数相乘。

此外,平均数的应用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例如班级中考试成绩的平均数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排列组合与概率排列组合与概率是数学中的高级内容,但在小学阶段也有一定的涉及。

学生往往会在解决相关问题时产生困惑。

例如,对于排列组合的问题,学生常常会搞混全排列和局部排列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和实践,以加深对排列组合的理解。

在概率的问题中,学生容易陷入迷思,例如将概率结果绝对化或概率归因于其他因素。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及解答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及解答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及解答一、有关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问题。

1.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实验教材中没有了以往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而安排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单元,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以及它和以前的应用题教学有何区别等存在疑惑,所以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

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的,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另外,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应用题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对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确实很有帮助。

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模式,就不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使得解应用题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的作用。

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是融于其他知识中的,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后,给学生创设现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比如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就是结合计算知识教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单元,教学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等等。

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教学和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这里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方法是不变的初衷。

2.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些老师提出在教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只解决一步就结束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看图,明确题意。

因为现在的实际问题大都用图示来呈现,要让学生能从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因为本单元解决的是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在引入时,老师可以从一步过渡到两步。

六年级数学疑难问题

六年级数学疑难问题

2010——2011学年度小学数学六年级疑难问题研讨意见1. 最小的偶数是0还是2?研讨观点: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负数的概念,在整数范围内是没有最小偶数的。

要说最小的偶数是几,必须有一个数的范围。

2. “4是方程x+2=6的解”与“x=4是方程x+2=6的解”哪种说法正确?研讨观点:这两种说法实质是一样的,都正确。

“x=4是方程x+2=6的解”的确切含义是:当x 的值为4时,4是方程x+2=6的解。

而不能理解为x=4这个等式是方程x+2=6的解。

3. “每过5天与每5天”如何解读?研讨观点:不需要让学生理解的那么复杂,统一理解为每5天一个循环就行了。

4. 求平均速度是否把休息时间计算在内?研讨观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应该把“休息时间”除外,休息时显然没有走路,那么,没有走路,行驶速度为0,行驶路程为0,行驶时间也为0。

“休息时间”不是“行驶时间”,是两个概念,不要混淆。

千米 20 3 1 4 小时15. 圆柱表面积能否用S表=c×(r+h)表示,并进行计算?(六年级下册)研讨观点:我们所使用的所有公式都是按逻辑一步步推导出来的,只要推导过程是正确的,包括从其基本公式演变出来的式子都可以使用,所以求圆柱表面积可以用S表=C×(r+h) 来计算。

6.百分数在脱式计算中能否作为最后结果?研讨观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一个算式中原来就有百分数,计算过程中又不需要化成其它的数计算时较简便、直接,那么最后的计算结果就可以用百分数表示。

这种情况是很少出现的,一般只有在口算中才出现。

例如:1-20﹪-10﹪计算结果可以得70﹪。

如果一个算式中原来就有百分数、小数、分数、整数,计算时一般是化为小数计算较简便,有时化为分数计算较简便,这时计算结果就只能用最简分数或小数表示。

计算结果是名数时不能写成百分数,计算结果是不名数时可以写成百分数(但计算结果一般应能化成有限小数)。

7.一辆自行车车轮直径是60分米,通过1000米的大桥需多少圈?研讨观点:3.14×60≈188.4(分米)=18.84(米)1000÷18.84≈53.078(圈)这里应该用进一法是54圈。

六年级数学工作量问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六年级数学工作量问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六年级数学工作量问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六年级数学工作量问题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任务。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教学工作量往往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范围,导致师生之间的教学效果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本文旨在对六年级数学工作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将对工作量的定义进行界定,明确教师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和责任。

其次,我们将探讨六年级数学教学的特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如课程内容过多、教学时间不足等。

最后,我们将对数学工作量问题进行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有所启示和帮助。

通过对六年级数学工作量问题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们的关注,加大对数学教学工作量问题的研究和改善力度。

只有充分认识并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进行论述六年级数学工作量问题:1. 引言:首先,我们将对六年级数学工作量问题进行概述,简要介绍这一问题的背景和现状。

同时,我们也会明确文章的目的,即通过对工作量的定义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2. 正文:2.1 工作量定义:在本节中,我们将定义什么是六年级数学的工作量,包括学生和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时间分配、课程内容等方面。

通过明确工作量的定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六年级数学工作量问题的核心。

2.2 六年级数学教学特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六年级数学教学的特点和特殊性,包括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学习状况等因素。

了解这些特点对于分析工作量问题以及提出可行建议将起到重要作用。

2.3 数学工作量问题分析:该节将系统地分析六年级数学工作量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包括教材内容的难度、教学方法和策略、考试压力等。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 第五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第3课时 稍复杂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 第五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第3课时 稍复杂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解:设2010年全国民用轿车有x万辆。 x+23.2%x=4962 x≈4028
答:2010年全国民用轿车有4028万辆。
1.2011年,全国民用轿车保有量4962万辆,比上年增 长23.2%,其中私人轿车4322万辆,比上年增长25.5%。 (3)2010年全国私人轿车有多少万辆?
解:设2010年全国私人轿车有x万辆。 x+25.5%x=4322 x≈3444
解:设2010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是x万公顷。
x+3.8%x=504 x≈486
答: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是486万公顷。
2.2011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50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8%; 全国棉花产量660万吨,比上年增产10.7%。
(3)2010年全国棉花产量是多少万吨? 解:设2010年全国棉花产量是x万吨。 x+10.7%x=660 x≈596 答:2010年全国棉花产量是596万吨。
长23.2%,其中私人轿车4322万辆,比上年增长25.5%。
(1)从上面的数据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2011年,全国民用轿车保有量4962万辆,比上年增 长23.2%。2010年全国民用轿车有多少万辆?
(答案不唯一)
1.2011年,全国民用轿车保有量4962万辆,比上年增 长23.2%,其中私人轿车4322万辆,比上年增长25.5%。 (2)2010年全国民用轿车有多少万辆?
义务教育冀教版六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第3课时 稍复杂的有关百分数的
实际问题
新课导入
听新闻,提问题。
什么意思呢?
说你一能说提, 出你 什从 么这 数个学新问闻题报吗道?中知道了什么?
探究新知
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是多少元呢?

小学数学六年级有关疑难问题解读

小学数学六年级有关疑难问题解读

小学数学六年级有关疑难问题解读天河区教研室周峰1 .自然数在现代数学中的定义与在小学数学课本中的说明有什么不同?【自然数】“数”(shù)起源于数(shǔ),一个、一个地数东西。

由此而产生的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一,二,三,……就叫自然数。

零表示没有东西可数,零也是一个自然数。

“一”是自然数的单位。

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

【自然数的产生】自然数概念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首先,产生的是“有”、“无”的概念。

原始人在打猎、捕鱼或采集果实时,对于猎物或果实的有、无是最为关心的。

然后,“有”的概念进一步分化为“多”和“少”。

为了比较多少而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时,必然会遇到“同样多”的物体集合(即等价集合)。

等价集合被归入一类,并且从中选出一个大家熟悉的集合来表示这类集合的共同性质。

其实质就是用具体的集合形象地表示数目的多少。

例如,用一个人的耳朵的集合作为一类等价集合的代表。

逐渐地,这类等价集合被称为“耳”。

最后,脱离具体的事物集合,用专门术语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共同性质。

于是,“耳”就演化为“二”。

自然数“二”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

(图1—1)图1—1表示自然数的名词,许多都是从常见的实物演变而来的。

如藏文“二”有“翼”的意思,梵文的“五”与波斯语的“手”相近。

南美洲有些地方干脆把“五”叫做“手”,“六”叫做“手一”,“七”叫做“手二”等等。

这些事实都说明自然数的概念来源于实践。

【弗莱格—罗素的自然数定义】1884年,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弗莱格(F.L.G.Frege 1848—1925)在他的著作《算术基础》中,最先给出了自然数的定义。

但这个成果当时少为人知。

直至1902年,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罗素(B.A.W.Russell 1872—1970)重新给出这个定义。

在他们作出的被后人称之为“弗莱格—罗素的自然数定义”中,将每一个自然数定义为“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所有的有限集组成的集。

小学数学疑难问题解析轻松搞定数学难题

小学数学疑难问题解析轻松搞定数学难题

小学数学疑难问题解析轻松搞定数学难题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较为困难的学科。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遇到各种疑难问题。

本文将对一些小学数学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帮助小学生轻松搞定数学难题。

一、整数的加减问题小学生在学习整数的加减运算时,往往容易出现混淆正负号的情况。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定义正数与负数:正数是比0大的数,负数是比0小的数。

2. 正整数与负整数相加减:当两个正整数相加,结果仍为正整数;当两个负整数相加,结果也仍为负整数。

而当一个正整数与一个负整数相加时,需要计算两个数的绝对值,然后用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作为结果的符号。

3. 正整数与负整数相减:减去一个正整数等于加上这个正整数的相反数;减去一个负整数等于加上这个负整数的绝对值。

二、分数的化简问题小学生学习分数时,常常需要将分数化简为最简形式。

下面是一些分数化简的常见方法:1. 找到最大公约数: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提取出来,然后约分。

比如,对于分数12/18,可以找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6,因此12/18可以化简为2/3。

2.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当分子和分母能够同时被一个数整除时,可以进行约分。

例如,对于分数24/36,可以同时除以最大公约数12,得到2/3。

3. 分数化简习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将分数化简。

例如,对于分数10/25,可以通过观察到分子和分母都能被5整除,所以直接约分为2/5。

三、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小学生学习几何图形时,面积计算是一个常见的难题。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1.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为5 cm,宽为3 cm,那么它的面积就是5 cm × 3 cm = 15 cm²。

2.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

例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 cm,那么它的面积就是4 cm × 4 cm = 16 cm²。

六年级上册数学疑难问题解答[整理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疑难问题解答[整理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疑难问题解答一、分数乘法意义的有关问题。

1.分数乘法的意义要加强。

掌握好分数乘法的意义,可为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以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做好铺垫,故应加强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教学。

教科书是把分数乘法的意义与算理结合在一起编排的,主要体现在例1和例3里。

因为分数乘法的意义很重要,所以实际教学时可把意义和算理分开来讲,先把意义讲清楚,再结合意义来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就显得很自然,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也更容易(可参见九义教材的做法)。

2.根据算式说意义与根据意义列算式的问题。

这是现在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因为不再区分因数的位置,所以根据算式说意义就应分情况讨论。

对分数与整数相乘来说,如×5,就有两层含义: (1)5个相加;(2)5的。

对两个分数相乘来说,则是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如×,既可表示的,也可表示的。

另一方面,根据意义列算式时,则可列出两个算式,但它们表示的意义都是特定的、唯一的。

如根据5个相加列出乘法算式既可以是×5,也可以是5×,这两个算式在此处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都表示5个相加,不能说是5的。

二、“位置”单元的教学应注意什么问题?本套实验教材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编排共有4次:一年级下册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会在具体情境中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三年级下册是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年级下册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

本册教材则主要教学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考虑到本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编排“位置与方向”内容,教学时应注意知识的综合整理,让学生对该内容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

纵向来看,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一年级下册按行、列确定位置的一个深化,把第几行第几列的具体描述抽象成数对的形式,更为简洁明了;横向来看,则与四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来确定位置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刻画物体的位置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教学内容的难度、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各方面因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本文将就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教学内容难度过大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教学内容难度过大,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

这可能是因为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解决方案: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他们可能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

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鼓励和奖励等方式,及时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有时候我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练习,忽视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这使得学生缺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

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提供实际应用的机会。

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单一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有时候我们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注重传授知识,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解决方案: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易错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易错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易错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数乘法:学生可能混淆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运算规则,导致计算错误。

2.圆柱的体积:学生可能对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理解不准确,导致计算错误。

3.圆锥的体积:学生可能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理解不准确,或者在计算过程中出现
错误。

4.百分数的应用:学生可能对百分数的应用理解不准确,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出现错
误。

5.统计图:学生可能对统计图的绘制和理解存在误区,导致在解题时出现错误。

为了解决这些易错点,学生应该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反馈,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最新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重难点整理

最新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重难点整理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

第二课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教学重点: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第六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第七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索。

第八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教学重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九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小学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经典例题解析

小学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经典例题解析
5、甲乙二人植树,单独植完这批树甲比乙所需要的时间多1/3,如果二人一起干,完成任务时乙比甲多植树36棵,这批树一共多少棵?
6、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8小时完成,若甲先做1小时,然后乙接着做1小时,再由甲接着做1小时,…,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问完成任务时,共用了多少小时?
小学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经典例题解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工程问题,是小升初常考的知识点,奥数网小编将工程问题知识点及经典例题解析整理如下。
知识要点
1、分数工程应用题,一般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常用单位“1”表示,用1/工作时间表示各单位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与完成工作总量所需时间互为倒数。
2、解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一般都是围绕寻找工作效率的问题进行。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是工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解题时要注意对应关系。
经典例题解析
1、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需12天完成,乙丙两队合作需15天完成,甲丙两队合作需20天完成,如果由甲乙丙三队合作需几天完成?
2、师徒二人合作生产一批零件,6天可以完成任务,师傅先做5天后,因事外出,由徒弟接着做3天,共完成任务的7/10,如果每人单独做这批零件各需几天?
3、一件工作甲先做6小时,乙接着做12小时可以完成,甲先做8小时,乙接着做6小时也可以完成,如果甲做3小时后由乙接着做,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4、蓄水池有一条进水管和一排水管,要灌满一池水,单开进水管需要5小时,排光一池水,单开排水管需3小时。现在池内有半池水,如果按进水、排水、进水、排水……的顺序轮流各开1小时,问:多上时间后水池的水刚好排完?(精确到分钟)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疑难问题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疑难问题分析

五单元——数据的处理
1.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绘制不?(教参第139页)
六单元——比的认识
1.如何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比?比的意义 用不用书上的这个定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作 这两个数的比?(教参194-195页)
比的概念及意义是从比较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首先产生的(也 就是最早的比是指同类量的比),后来根据实际的需要推广到两个不同类 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产生了一个新的数量,但这个新的数量可以看做 是对应单位“1”中的数值(相当于比值)。犹如:路程:时间=速度,速 度可以看做一个新量,也可以看做是1份行驶时间的量对应多少份路程量之 间的关系(如1小时对应的路程是60千米则1分钟对应的路程就是1千米)。
问题三:讲述题怎样答?
讲述题就是要学生展示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只要要点清晰能说清楚问题什么四单元百分数与七单元百分数的应用要分 开成两个单元?
从知识点上来说:两个单元的侧重点不同。四单元是第一次 接触百分数,建立了百分数的模型,后面三课分别是求百分率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相当于是对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分量、百 分率的一个初步认识,掌握基本的百分数计算。第七单元,更 多是百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运用。从学生知识掌握角度来说:先 掌握基本类型后,再有一个时间段的巩固练习,达到非常熟练 的程度,所以四单元学习之后,进行一定量的训练,巩固对百 分数计算基本模型的掌握。最后学习第七单元,既有一个坚实 的知识基础,还能不混淆知识点。对于关键是要沟通它们之间 的联系。
2.P24分数的混合运算,关键在于找单位一, 如何才能让学生清晰地找到单位一以及求出 对应的量。这一板块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找单位一总是不那么容易。
答:找单位“1”确实是学生比较困难的知识,可以 通过画图让学生直观理解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 量,从而准确找到单位“1”是谁,另外还有很多老 师教学时都让学生去找一些“关键字”,一般情况 下如“比”、“占”、“是”字后面的量,“的”字前面 的量都是单位“1”的量,同时找的时候多联系画图 想一想,一般不会找错的。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奥数高频考点常考易错题汇编——计数问题——沏茶问题(含答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奥数高频考点常考易错题汇编——计数问题——沏茶问题(含答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奥数高频考点常考易错题汇编——计数问题——沏茶问题(含答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奥数高频考点常考易错题汇编——计数问题——沏茶问题(含答案)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计数问题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其中,沏茶问题是一个相对常考且易错的题型。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沏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并提供一些常见的考题及其答案,以供学生们参考。

一、沏茶问题的基本概念沏茶问题是一个涉及排列组合的计数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要求解的是从一组茶叶中选择若干种类的茶叶沏茶的方法数。

二、解题方法沏茶问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有两种,分别是直接计算和利用排列组合的方法。

1. 直接计算法直接计算法是通过列举可能的情况,逐一计算的方法。

在沏茶问题中,我们可以按照每一种茶叶的选择与不选择来进行列举,并对每种情况进行计算。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小明要从4种不同的茶叶中选择3种茶叶沏茶,求他的选择方法数。

解:我们可以按照每种茶叶的选择与不选择进行列举,可能的情况如下:- 选择第一种茶叶,不选择第二、三、四种茶叶;- 不选择第一种茶叶,选择第二种茶叶,不选择第三、四种茶叶;- 不选择第一、二种茶叶,选择第三种茶叶,不选择第四种茶叶;- 不选择第一、二、三种茶叶,选择第四种茶叶。

根据列举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小明选择茶叶沏茶的方法数为4种。

2. 排列组合法在沏茶问题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进行计算。

对于一组n种茶叶,要选择m种茶叶沏茶的方法数可以用组合数C(n, m)来表示。

例如,小红要从5种不同的茶叶中选择2种茶叶沏茶,求她的选择方法数。

解:根据组合数的计算公式C(n, m) = n! / (m! * (n-m)!),我们可以计算出小红的选择方法数为C(5, 2) = 5! / (2! * (5-2)!) = 10种。

三、沏茶问题的常见考题及答案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沏茶问题的考题及其答案,供大家练习和参考:1. 小明有5种不同口味的茶叶,他每次喝两种不同口味的茶叶,问他总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喝法?答:根据排列组合的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小明的喝茶方法数为C(5, 2) = 5! / (2! * (5-2)!) = 10种。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总结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总结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 12 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十二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十二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十二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十二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没有多大的问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十二册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难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难题

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班级姓名求平均数,要知道两个条件:总数量和总份数。

关键是确定总数量和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解题规律:(1)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2)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3)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例1:小红上学期共参加五次测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是93分,后三次的平均分是88分,小红这五次测试的平均分是多少?例2: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甲、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4,乙、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5.3,乙数是多少?甲、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例3:有四箱水果,苹果、梨、桔子平均每箱42个,梨、桔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一箱苹果和一箱桃各有多少个?例4:有五个数从大到小排列,其平均数是38,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7,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8,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例5:五名裁判给一名运动员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得分9.58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分是9.46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分是9.66分,求这名运动员的最高得分和最低得分。

【尝试实践1】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18,甲、丙两数的平均数是17,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19,求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2、小英前四次英语测验的平均成绩是92.5分,第五次测验得了100分,她这五次的平均成绩是多少?3、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个共重120千克,甲、丙、丁三人共重126千克,甲、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求四人的平均体重。

4、一次登山比赛,小华上山时每分钟走60米,18分到达山顶,按原路下山时,每分钟走90米,求小华上、下山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例6:小明在上学期的前五次数学测验中的平均成绩是88分,为了使平均成绩达到92.5分,小明要连续考多少次满分(每次满分是100分)?例7:小芳与四名同学一起参加数学竞赛,那四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78分、91分、82分、79分,小芳的成绩比五人的平均成绩还高6分,小芳的成绩在五人中排在第几?例8:有一个人从甲地到乙地,前一半时间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4.5千米,后一半时间步行,步行速度为每小时4.8千米,这个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尝试实践2】1、小华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83页,第二天读了74页,第三天读了71页,第四天读了64页,第五天读的比这五天的平均页数多3.2页,小华第五天读了多少页?2、小强前几次数学测试的平均分是84分,这一次要考100分,这样才能把这几次的平均分提高到86分,这一次是第几次考试?3、五(2)班的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人数的一半,男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1千克,女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那么,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4、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到达乙地后又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返回甲地,求这辆汽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

小学数学知识使用的常见疑难问题解答

小学数学知识使用的常见疑难问题解答

小学数学知识使用的常见疑难问题解答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小学教育的基础。

然而,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数学可能是一门令人困惑的学科。

他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无法理解或解决。

本文将解答一些小学数学知识使用中的常见疑难问题,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

一、整数加减法整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但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理解整数的正负概念和加减法规则可能会有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比如,假设小明有5元钱,他花掉了2元,那么他手上还剩下多少钱?这个问题可以用整数加减法来表示:5 - 2 = 3。

这样,小学生就能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整数加减法的概念和规则。

二、分数的比较分数的比较也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

小学生常常会困惑于分数的大小关系,不知道如何比较大小。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图形的方式来帮助理解。

比如,给小学生两个分数:1/2和3/4,让他们画出相应的图形。

通过比较图形的大小,小学生就能够理解分数的大小关系。

三、面积和周长的计算面积和周长的计算也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

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混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不知道如何计算。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比如,给小学生一个长方形,让他们测量出长和宽,然后计算出面积和周长。

通过实际操作,小学生就能够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几何图形的分类几何图形的分类也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

小学生常常会困惑于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理解。

比如,给小学生一些几何图形的卡片,让他们根据图形的特征来分类。

通过游戏的方式,小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分类方法。

五、解方程解方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解方程可能会有困难。

他们不知道如何运用逆运算来解方程。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比如,给小学生一个简单的方程,让他们用逆运算的方法解方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必考题专题讲解(含例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必考题专题讲解(含例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必考题专题讲解(一)【主要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考点分析】1、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形成圆柱的面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2、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3、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4、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5、圆柱的表面积 = 侧面积 + 底面积× 2【典型例题】例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分析与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圆柱和圆锥除了底面是平面图形(圆)外,都有一个曲面。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见下表。

例2、求下面立体图形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半径3厘米直径10米[分析与解]根据圆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圆柱:底面周长 3.14 × 3 × 2 = 18.84(厘米)底面积 3.14 × 3 ² = 28.26(平方厘米)圆锥:底面周长 3.14 × 10 = 31.4(米)底面积 3.14 ×(10÷2)² = 78.5(平方米)【点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在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时只要按照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例3、判断:圆柱和圆锥都有无数条高。

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四大解析

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四大解析

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四大解析1、一般应用题一般应用题没有固定的结构,也没有解题规律可循,完全要依赖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线索。

要点: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从条件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已知条件。

例题如下:某五金厂一车间要生产1100个零件,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

剩下的如果平均每天生产150个,还需几天完成?思路分析:已知“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就可以求出已经生产的个数。

已知“要生产1100个机器零件”和已经生产的个数,已知“剩下的平均每天生产150个”,就可以求出还需几天完成。

2、典型应用题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中,有的题目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因而可以用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答,这样的应用题通常称为典型应用题。

(一)求平均数应用题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规律是:总数量÷对应总份数=平均数注:在这类应用题中,我们要抓住的是对应,可根据总数量来划分成不同的子数量,再一一地根据子数量找出各自的份数,最终得出对应关系。

例题一如下:一台碾米机,上午4小时碾米1360千克,下午3小时碾米1096千克,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思路分析:要求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这一天总共碾了多少米?(一天包括上午、下午)。

2、这一天总共工作了多少小时?(上午的4小时,下午的3小时)。

3、这一天的总数量是多少?这一天的总份数是多少?(从而找出了对应关系,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二)归一问题归一问题的题目结构是:题目的前部分是已知条件,是一组相关联的量;题目的后半部分是问题,也是一组相关联的量,其中有一个量是未知的。

解题规律是,先求出单一的量,然后再根据问题,或求单一量的几倍是多少,或求有几个单一量。

例题如下:6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300亩,照这样计数,8台拖拉机7小时可耕地多少亩?思路分析:先求出单一量,即1台拖拉机1小时耕地的亩数,再求8台拖拉机7小时耕地的亩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六年级有关疑难问题解读天河区教研室周峰1 .自然数在现代数学中的定义与在小学数学课本中的说明有什么不同?【自然数】“数”(shù)起源于数(shǔ),一个、一个地数东西。

由此而产生的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一,二,三,……就叫自然数。

零表示没有东西可数,零也是一个自然数。

“一”是自然数的单位。

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

【自然数的产生】自然数概念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首先,产生的是“有”、“无”的概念。

原始人在打猎、捕鱼或采集果实时,对于猎物或果实的有、无是最为关心的。

然后,“有”的概念进一步分化为“多”和“少”。

为了比较多少而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时,必然会遇到“同样多”的物体集合(即等价集合)。

等价集合被归入一类,并且从中选出一个大家熟悉的集合来表示这类集合的共同性质。

其实质就是用具体的集合形象地表示数目的多少。

例如,用一个人的耳朵的集合作为一类等价集合的代表。

逐渐地,这类等价集合被称为“耳”。

最后,脱离具体的事物集合,用专门术语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共同性质。

于是,“耳”就演化为“二”。

自然数“二”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

(图1—1)图1—1表示自然数的名词,许多都是从常见的实物演变而来的。

如藏文“二”有“翼”的意思,梵文的“五”与波斯语的“手”相近。

南美洲有些地方干脆把“五”叫做“手”,“六”叫做“手一”,“七”叫做“手二”等等。

这些事实都说明自然数的概念来源于实践。

【弗莱格—罗素的自然数定义】1884年,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弗莱格(F.L.G.Frege 1848—1925)在他的著作《算术基础》中,最先给出了自然数的定义。

但这个成果当时少为人知。

直至1902年,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罗素(B.A.W.Russell 1872—1970)重新给出这个定义。

在他们作出的被后人称之为“弗莱格—罗素的自然数定义”中,将每一个自然数定义为“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所有的有限集组成的集。

”能和有限集A建立一一对应的(即和A等价的)所有集组成的集称为“集A的基数”。

记为A。

即A={B│B~A}其中,~表示集的等价关系。

为了使自然数的这个定义通俗易懂,有些用于教师教育的《小学数学基础理论》教科书将每一个自然数定义为“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一类有限集的共同性质”。

以往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在教学“5的认识”时,首先引导小学生观察画面上的五位解放军、五匹马、五支枪,以及五根小棒、五粒算珠、五颗五角星等不同的物体集合。

然后,引导小学生寻求这些物体集合的共同点:“它们都是五个”。

“五”就是这些物体集合的共同性质。

从而初步形成自然数“五”的概念。

可见,小学生对自然数的基数意义的认识,和弗莱格-罗素的自然数定义实质上是一致的。

【皮亚诺公理】为了建立自然数的公理化体系,意大利数学家和逻辑学家G.皮亚诺(G .Peano 1858—1932)在1891年给出了关于自然数的五条公理:①0是一个自然数。

②0不是任何其它自然数的继数。

③每一个自然数a都有一个继数。

④如果自然数a与b的继数相等,则a、b也相等。

⑤(数学归纳法公理)如果一个由自然数组成的集合S包含0,并且当S包含某一个自然数a时,它一定也含有a的继数,那么S就包含全体自然数。

皮亚诺的这一公理系统被称之为“皮亚诺公理”,它标志着数学分析算术化运动的终结。

参考书[1]《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P220;321—322;461;510。

[2]《中学数学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P1—331。

[3]《逻辑与小学数学教学》金成梁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P19—20。

2 . 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有什么不同?【基数】当自然数0,1,2,……用来表示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时,这样的数叫做“基数”。

如“这幢住宅楼是5层楼”这里的“5”就是基数。

【序数】当自然数被用来表示事物的排列次序时,这样的数就叫做“序数”。

如“我住在这幢住宅楼的5楼”,这里的“5”就是序数,表示“第5”的意思。

上体育课时排成一列横队“报数”,排头从“1”开始,报到排尾是“35”,那么这个“35”既表示这一队学生共有35人,也表示排尾的学生是第35个。

在一个句子里出现的自然数究竟是基数、还是序数,要根据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来判定。

3. 自然数、正整数和整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正整数】一个、一个地数东西而产生的、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也叫正整数。

当我们数每一棵苹果树上有多少个苹果时,可能遇到一个苹果也没有的情形。

要数的东西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0与正整数统称自然数。

【负整数】为了表示现实世界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人们引用了正数与负数。

如“盈利5元”用“+5元”表示,“亏损5元”就用“-5元”表示。

这种在一个数前添加的表示它的“正”、“负”的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添加了性质符号“+”或“-”的数分别称为“正数”与“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中的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添加了负号“-”的正整数叫做负整数。

【整数】正整数、零与负整数统称“整数”。

(如图1-2)负整数正整数正整数自然数……,-3,-2,-1,0,+1,+2,+3,……整数零自然数负整数整数图1—2【皮亚诺的整数系】皮亚诺在构造了自然数系的公理后,又构造了整数系。

首先,用自然数偶(m,n)表示整数:用(m+n,m)表示正整数n;用(m,m)表示数0;用(m,m+n)表示负整数-n。

第二步,定义数偶的加法、乘法与大小关系:(m,n)+(k,l)=(m+k,n+l);(m,n) · (k,l)=(mk+nl,ml+nk);(m,n)<(k,l)当且仅当m+l<n+k.可以证明:经过这样定义的整数集满足加法与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和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它包含有数0,对任何整数n,有0+n=n还包含了单位元素1,对任何整数n,有1·n=n对于任何整数m、n,方程m+x=n总有唯一解。

并且整数集关于“<”构成一个有序集。

参考书《中学数学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P1—309。

4 . 为什么以前规定“零不是自然数”,现在又规定“零是自然数”?1891年,意大利数学家G·皮亚诺在建立自然数的公理化体系时,给出的第一个公理就是“0是一个自然数”。

可见,在欧美各国的学术界,这样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欧美的一些主要国家联合起来,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

导致我国与原苏联订立“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并且提出“向苏联学习”的口号。

许多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都是参照苏联的版本编译的。

M·K格列本卡著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算术》P6中明确指出:数(shǔ)树上的苹果时,可能某一棵树上一只苹果也没有。

这时我们就说这棵树上的苹果数目为零。

零就是没有东西可数。

零作为一个数,不属于自然数。

于是,“零不是自然数”的判断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广为传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实行对外开放,便于国际交流,在科技与教育上和国际接轨,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零。

随后,在进行中小学数学教材的修订时,根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

数物体时如果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

1994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中,将自然数集记为N={0,1,2,3,…}。

而将原自然数集称为非零自然数集N+(或N*)={1,2,3,…}自然数集扩充后,自然数的基数理论以及其他一些与自然数有关的理论问题随之发生变化,如自然数加法与乘法的定义中要去掉原有的“非空”二字,对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论证,应随自然数扩充后作相应调整。

如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步骤应是:1°验证n=0时,命题成立;2°假设n=k-1时命题成立,证明n=k时命题仍然成立。

从而与G·皮亚诺1891年给出的关于自然数的公理⑤一致。

科学概念的定义,它的内涵与外延的明确界定,本来就是一种人为的规定。

它可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由权威科学家的群体重新定义。

不久前,天文学家对“行星”的重新定义使得冥王星不再是我们这个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

【自然数的分类】 规定“0是自然数”后,自然数按约数个数的分类也将发生变化(如图1—3):质数(有且只有2个约数) 合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1(只有1个约数)0(0以外的任何数都是它的约数)参考书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算术》,M 〃K 〃格列来卡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4月5日版5. “自然数集”、“自然数列”和“扩大的自然数列”有哪些区别和联系?自然数列有哪些基本性质?【自然数集】 所有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自然数”和“自然数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们可以说“3是自然数”,但不能说“3是自然数集”。

因为“自然数集”是一个集合概念,即从整体上反映一个集合体的概念。

“自然数”则是非集合概念。

作为练习,试区分下面的概念中,哪些是集合概念,哪些是非集合概念:(1)到A 、B 两点距离相等的点;(2)到A 、B 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3)中国数学家;(4)中国数学协会。

【自然数列】 将所有的自然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0,1,2,3,…这样的一列数叫做自然数列。

“自然数列”和“自然数集”都必须包括所有的自然数,但它们的区别就在于自然数集不讲究所含元素的顺序,而自然数列中所有的自然数都必须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只要有一处违反了这样的顺序,如0,2,1,3,……,它就不是自然数列。

当然,少了一个自然数的数集或数列也不再是自然数集或自然数列。

【自然数列的性质】 自然数列有以下性质:(1)有始。

自然数列是从0开始的。

0不是任何其它自然数的继数;(2)有序。

每一个自然数都有且只有一个继数;除了0,每个自然数都有且只有一个先行的数;(3)无限。

自然数列是一个无限数列。

没有最后的(或者说最大的)自然数。

【扩大的自然数列】 这是一个应该消亡的数学名词。

当我们认为“0不是自然数”时,把1,2,3,……叫做“自然数列”。

而将0,1,2,3,……称为“扩大的自然数列”。

现在,国家标准重新规定“0是自然数”,因此,后者顺理成章地应该称之为“自然数列”。

“扩大的自然数列”作为一个数学名词已经不再需要。

自然数自然数 图1-36 . “计数”、“记数”、“数数”、“写数”、“读数”各指什么?什么是计数的基本原理?为什么我们的计数制和记数制都是十进制?【计数(count )】【数数】 “计数”就是“数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