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计算机仿真技术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仿真技术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仿真技术》实验指导书中北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2019.6实验一 面向方程的数值积分方法仿真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习4阶龙格-库塔法的基本思路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4阶龙格-库塔法的原理及其稳定域。

加深理解仿真的稳定性,仿真步长对仿真精度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线性定常系统[]1112223332010002001010060000600x x x x x u y x x x x -⎡⎤⎡⎤⎡⎤⎡⎤⎡⎤⎢⎥⎢⎥⎢⎥⎢⎥⎢⎥=-+=⎢⎥⎢⎥⎢⎥⎢⎥⎢⎥⎢⎥⎢⎥⎢⎥⎢⎥⎢⎥-⎣⎦⎣⎦⎣⎦⎣⎦⎣⎦;)(1000)0()0()0(321t u x x x =⎥⎥⎥⎦⎤⎢⎢⎢⎣⎡=⎥⎥⎥⎦⎤⎢⎢⎢⎣⎡2、非线性系统 ()()()()()()()()x t rx t ax t y t y t sx t bx t y t =-⎧⎨=-+⎩其中:r=0.001, a=2⨯10-6, s=0.01, b=1⨯10-6, x(0)=12000, y(0)=600。

三、实验原理运用SIMULINK 仿真工具进行实验。

四、实验设备和仪器微型计算机、MATLAB 软件。

五、实验方法运行MA TLAB ,在MA TLAB 窗口中按SimuLink 按钮,启动SimuLink 库浏览器,在浏览器窗口上选create a new modem 命令,得到一个空模型,从Library: SimuLink 窗口中找到需要的模块,将这些模块拖到空模型窗口中。

将空模型窗口中的排好,并按要求连接。

在保存好的模型窗口中,选Simulation\Paramters 命令设置各模块的参数和仿真参数。

给模型取一个名字,保存起来。

选Simulation\Start 命令,进行仿真。

六、实验报告1、所采用方法的基本思路和计算公式。

2、仿真步骤及说明。

3、仿真过程及仿真结果分析要点:(1)学习4阶龙格-库塔法的基本思路和计算公式;(2)为了保证仿真的稳定,分析线性定常系统,其最大仿真步长为多少?4、实验的心得体会。

计算机控制课程实验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课程实验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课程实验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实验一输入与输出通道1.A/D转换实验1.1实验内容:编写实验程序,将-5V ~ +5V的电压作为ADC0809的模拟量输入,将转换所得的8位数字量保存于变量中。

1.2实验原理:实验设备中的ADC0809芯片,其输出八位数据线以及CLOCK线已连到控制计算机的数据线及系统应用时钟1MCLK (1MHz)上。

其它控制线根据实验要求可另外连接 (A、B、C、STR、/OE、EOC、IN0~IN7)。

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可以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实验线路图。

上图中,AD0809的启动信号“STR”是由控制计算机定时输出方波来实现的。

“OUT1”表示386EX内部1#定时器的输出端,定时器输出的方波周期=定时器时常。

图中ADC0809芯片输入选通地址码A、B、C为“1”状态,选通输入通道IN7;通过单次阶跃单元的电位器可以给A/D转换器输入-5V ~ +5V的模拟电压;系统定时器定时1ms输出方波信号启动A/D转换器,并将A/D转换完后的数据量读入到控制计算机中,最后保存到变量中。

1.3程序流程:1.4实验步骤及结果:(1) 打开联机操作软件,参照流程图,在编辑区编写实验程序。

检查无误后编译、链接。

(2) 按图1接线 (注意:图中画“o”的线需用户自行连接),连接好后,请仔细检查,无错误后方可开启设备电源。

(3) 装载完程序后,系统默认程序的起点在主程序的开始语句。

用户可以自行设置程序起点,可先将光标放在起点处,再通过调试菜单项中设置起点或者直接点击设置起点图标,即可将程序起点设在光标处。

(4) 加入变量监视,具体步骤为:打开“设置”菜单项中的“变量监视”窗口或者直接点击“变量监视”图标,将程序中定义的全局变量“AD0~AD9”加入到变量监视中。

在查看菜单项中的工具栏中选中变量区或者点击变量区图标,系统软件默认选中寄存器区,点击“变量区”可查看或修改要监视的变量。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验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验

中北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报告《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验》实验名称:PLC实验箱的认识和基本逻辑指令编程实验实验日期:2016.11班级:13070341学号:1307034109姓名:朱婷婷三.实验步骤PLC实验箱简介、1、模块分区本实验箱集合了异步电动机Y-△换接启动实验、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实验、彩灯控制实验、无相步进电动机模拟实验、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实验、液体自动混合控制实验和四节传送带控制实验等7个实验模块。

实验箱上的实验模块的分区如图2-1所示。

2、实验箱的输入输出接线端口都统一在上方的输入输出模块中,其中输入端口为A0~A7、A10~A16和A20~A24共20个,输出端口为B0~Y7、B10~B17、B20~B27和B30~B37共23个。

每个实验的输入输出端口都是独立的,互不干扰,每个实验的I/O口分配也是固定的,在做实验时按照实验要求接线即可;逻辑指令1.插入触点符号:快捷键:F4说明:插入一个常开触点。

若选中一个已有触点后,再调用此命令时,插入的触点会出现在选中触点的左侧。

2.插入取反触点符号:快捷键:SHIFT+F4说明:使用此命令可以在程序中插入一个常闭触点。

3.插入串联右触点符号:快捷键:CTRL+D说明:选中一个已有的触点,再调用此命令,可以在所选触点的右侧插入一个常开触点。

4.插入并联下触点符号:快捷键:SHIFT+F5说明:选中一个已有的触点,再调用此命令,可以在所选触点的下方插入一个常开触点。

5.插入并联上触点符号:快捷键:CTRL+P说明:选中一个已有的触点,再调用此命令,可以在所选触点的上方插入一个常开触点。

6.插入取反并联下触点符号:符号:符号:符号:符号:符号:五.思考小结通过这次实验,知道了试验箱怎么用,能实现什么些功能。

并且了解到。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册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册
1)矩形类中定义重载的构造函数。
2)圆形类中定义用带默认参数值的构造函数。
3.程序代码
4.程序运行结果:
实验报告三
实验二数据的共享与共享数据的保护
1.实验目的
1)通过执行程序分析:类的静态成员的定义和其实现数据共享的特点。
2)通过执行程序分析友元对数据共享的实现。
3)编写程序分析各种常数据对数据保护作用的具体体现。
3.程序代码
4.程序运行结果:
实验报告五
实验五多态与虚函数
1.实验目的
1)掌握运算符重载的方法和格式,会编写简单的运算符重载函数
2)能编写简单程序,并理解使用虚函数和抽象类实现多态性的含义。
2.实验内容
在实验四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要求:
1)将图形类定义为抽象类,将其中的求图形面积的函数定义为虚函数。
2)定义函数,函数的参数为指向图形类的指针变量,借助该函数实现多态。
3)通过主函数针对以上的修改进行测试。
3.程序代码
#include<iostream.h>
class shape
{
public:
virtual void area()=0;
};
class picture:public shape
{
public:
3.程序代码
4.程序运行结果:
实验报告二
实验二类与对象
1.实验目的
1)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创建符合要求的类;能准确写出并实现类的数据成员和成员函数;能根据需要定义类的构造和析构函数。
2)能准确定义一个类的对象;能准确对对象进行操作。
2.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建立矩形、圆形类,类的所有数据成员设置为私有的访问属性通过类的成员函数获取类的数据成员,并通过主函数求确定边长或半径的矩形和圆形的面积,类中必须有构造和析构函数。要求:

中北大学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班级:学号:姓名:例1. 已知某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12)(1(1)(++=s s s G K 如果采用比例控制器进行调节,试绘制比例系数P K 分别为1、4、10、5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分析比例控制器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解:求解命令如下:num=1;den=conv([1 1],[2 1]);GK=tf(num,den);Kp=1;sys=feedback(Kp*GK,1,-1);step(sys,'b:');hold ongtext('Kp=1')pauseKp=4;sys=feedback(Kp*GK,1,-1);step(sys,'k-');hold ongtext('Kp=4')pauseKp=10;sys=feedback(Kp*GK,1,-1);step(sys,'g--');hold ongtext('Kp=10')pauseKp=50;sys=feedback(Kp*GK,1,-1);step(sys,'r-');gtext('Kp=50')title('比例控制性能分析')xlabel('时间(秒)')ylabel('幅值')执行上述命令后,可得到不同比例系数下闭环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所比例控制对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图结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比例系数的增加,闭环系统稳态误差减小,上升时间缩短,调节次数增大,最大超调量增大,而且闭环系统稳态误差无法消除。

例2. 已知某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2)(1(1)(++=s s s G K 如果采用积分(PI )控制器进行调节,试绘制比例系数1=P K 积分系数I K 为0.2、0.8、2.0、5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分析积分控制器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中北大学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报告《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专业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班级14070541学号1407054103姓名贾晨凌实验一ARM 处理器指令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熟悉ARM指令系统,熟悉ARM SDT编辑编译连接,ARM Project Manager和ARM Debugger的设置和使用二、实验条件Windows平台的ARM SDT 2.51软件:ARM Project Manager和ARM Debugger。

三、实验内容学习使用ARM Project Manager建立项目文件,编辑汇编文件,并加入项目。

学习ARM编译器和汇编器的设置。

通过编程熟悉ARM指令,包括跳转指令,数据处理指令,状态寄存器传送指令,load/store指令,中断异常产生指令。

学习ARM调试起的使用方法,包括程序的导入,单步执行,断点设置等。

四、实验要点工程文件的建立,在ARM Project Manager中点击File->New,选择Project,点击确定。

链接器的设定,需要设置代码和数据段的起始地址。

点击图标,选择不进行远程调试,即可打开调试器。

五、实验结果熟悉ARM指令系统实验二p1口实验一、实验目的熟悉ARM SDT 软件开发方法和技能;学习和巩固ARM 指令集;学习和巩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二、实验条件Windows 平台的ARM SDT 2.51 软件:ARM Project Manager 和ARM Debugger;DebugServer.exe ; EFLAG-ARM-S3C44B0 实验箱三、实验内容目录ARM251\EXAMPLES\ASM 下的汇编程序,学习和调试代码,分析所得结果。

在调试器上仿真软件的执行。

在实验箱上,调试软件,并观察软件的执行结果四、实验要点在调试软件目录中启动DebugServer.exe 调试器服务程序。

启动SDT 调试软件ARM Debugger。

中北大学组态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组态实验报告

组态软件入门实验报告学号:姓名:组态软件入门实验报告实验一组态软件概念介绍(2学时)实验目的:介绍组态软件的基本概念应用背景。

介绍组态软件的软件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

认识和比较各个公司组态软件的特点。

以讲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组态软件,知道组态软件的由来,组态软件的应用背景,和相关技术特点,从概念上对软件有个初步的认识。

实验内容:1、介绍组态的概念;2、计算机监督与控制系统的概念;3、工控机的特点;4、原始组态软件和当前组态软件的区别和优缺点;5、组态软件的基本特性整体结构;6、介绍各公司组态软件的特点。

实验结果:实验总结:实验二软件安装与认知(2学时)实验目的:学习组态软件的安装;学习组态软件各模块的功能;区别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的操作。

由于组态软件的编程方式是面向对象的方法,以事件触发软件的相关动作。

基本操作的熟悉让学生对组态软件运行原理有初步的认识。

实验内容:1、安装图灵开物组态软件。

2、了解单机版功能与网络版功能的区别。

3、运行演示工程。

4、学习软件界面的功能及基本操作。

实验结果:实验总结:实验三工程建立(2学时)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学习怎么建立一个组态软件工程,建立的各个元素,对应了实际现场的哪些操作,重要的是记住建立工程中的一些关键性步骤。

实验内容:1、新建组态软件工程。

2、新建计算机节点,了解节点中各功能的含义及配置方法。

3、新建设备,了解组态软件功能设备及驱动的应用方法。

4、新建图页,图页是组态软件界面图形绘制区域。

5、新建标签,了解标签的类型及各种属性,以及标签在工程中作用的区域。

实验结果:实验总结:实验四图页界面设计(1)图元绘制、标签显示值(2学时)实验目的:图页的设计是组态软件的静态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学习图页的设计不仅要以实现控制目的为主要任务,还要强调图页界面的美观和易操作性,并且熟练掌握各个功能空间的应用。

实验内容:1、学习开物组态软件的帮助文档的使用,了解开物组态软件的功能。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一已知闭环Z 传递函数321() 1.40.070.26W z z z z =+-- (1) 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一、实验目的1、掌握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2、掌握稳定的物理意义;a. 有界输入得到有界输出;b. 李雅普诺夫稳定判据;3、熟悉matlab 以及simulink 的基本应用。

二、实验设备计算机、matlab2012a 软件三、实验理论分析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分析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分布情况判定。

如果系统极点都在z 平面内单位圆内,则系统稳定,否者,系统不稳定。

另外,也可以通过matlab 软件仿真系统在阶跃函数下的输出波形,来判定系统是否稳定。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内容:(1)计算系统的极点分布,据此判断系统的稳定性;(2)给出系统在特定输入作用的输出波形,并据此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2、实验步骤:(1)用MATLAB 求出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分布,算法及结果如下: >> a=1;>> b=[1 1.4 -0.07 -0.26]; >> G=tf(a,b); >> G1=zpk(G) G1 =1----------------------- (s+1.3) (s+0.5) (s-0.4)(2)用simulink 模块仿真单位阶跃信号下系统输出,结构框图及输出波形分别如下图a 和b 。

图a图b(3)根据李雅普诺夫判据验证系统抗干扰的能力,结构框图及系统输出如下图c,d所示。

图C图 D五、实验数据分析(1) 由matlab 计算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极点分布为-1.3、-0.5、0.4,由于存在z 平面内单位圆外的极点z=-1.3,所以该系统不稳定。

(2) 由simulink 仿真的系统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输出结果,以及李雅普诺夫判据可得,该系统输出不稳定,即该系统不稳定。

现控实验报告

现控实验报告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中北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现代控制理论专题实验》学号:姓名:专业:自动化指导老师:温杰成绩:中北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管理部实验一旋转倒立摆线性模型及非线性模型的建模与分析成绩:一、实验目的:1.旋转倒立摆线性模型建模与分析。

2.旋转倒立摆非线性模型建模与分析。

3.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对比。

二、实验要求:1.了解旋转倒立摆的工作原理。

2.熟悉Simulink基础。

三、实验原理与背景:旋转倒立摆由连接的臂和摆组成,其结构如图1.1所示。

臂转过角度θ,带动摆旋转角度α,即臂的旋转角速度为θ’,相应的摆的旋转角速度为α’。

臂的长度为r摆的几何点设为B,其到A点的长度为l。

旋转倒立摆的数学模型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得到:1、牛顿法,即分析摆的受力并借助牛顿第二定律以及分析旋转运动时应用欧拉公式。

2、拉格朗日法,即通过计算摆的动能和势能,然后使用拉格朗日公式。

旋转倒立摆的非线性模型为:四、实验内容:1、系统建模根据表1.1中的参数,建立倒立摆的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分别计算a、b、c、d、E、G,然后再计算A、B、C、D矩阵来得到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计算A、B、C、D2、线性系统可控性.根据第1步中建立的线性系统数学模型,使用系数矩阵和输入矩阵建立能控矩阵Uc=[B AB A² B A³B],判断线性系统的能控性。

因为rank(Uc)=4=n,所以系统可控。

3、线性系统的阶跃响应。

(输入为阶跃信号,在0.5s由0变成1)波形结果:4、非线性系统和线性系统的对比。

构建子系统模型如下:主系统模型如下:A、将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初始条件α,θ,α’,θ’均设为0,输入为阶跃信号,观察4个输出的差异。

B、将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初始条件设为:θ’=0.1,α,θ,α’均设为0,输入为零,观察4个输出的差异。

C、将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初始条件设为:α’=0.1,α,θ,θ’均设为0,输入为零,观察4个输出的差异。

关于计算机实验报告的参考范文(精选3篇)

关于计算机实验报告的参考范文(精选3篇)

关于计算机实验报告的参考范文(精选3篇)关于计算机实验报告的参考范文篇1一、实验题目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二、实验目的1.熟悉Windows XP的文件系统。

2.掌握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

3.熟练掌握在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下,对文件(夹)的选择、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的操作方法。

三、实验内容1.启动资源管理器并利用资源管理器浏览文件。

2.在D盘创建文件夹3.在所创建文件夹中创建Word文件。

4.对所创建文件或文件夹执行复制、移动、重命名、删除、恢复、创建快捷方式及设置共享等操作。

四、实验步骤(一)文件与文件夹管理1.展开与折叠文件夹。

右击开始,打开资源管理器,在左窗格中点击“+”展开,点击“—”折叠2.改变文件显示方式。

打开资源管理器/查看,选择缩略、列表,排列图标等3.建立树状目录。

在D盘空白处右击,选择新建/文件夹,输入经济贸易学院,依次在新建文件夹中建立经济类11034..创建Word并保存。

打开开始/程序/word,输入内容。

选择文件/另存为,查找D盘/经济贸易学院/1103班/王帅,单击保存5.复制、移动文件夹6.重命名、删除、恢复。

右击文件夹,选择重命名,输入新名字;选择删除,删除文件7.创建文件的快捷方式。

右击王帅文件夹,选择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8.设置共享文件。

右击王帅,选择属性/共享/在网络上共享这个文件/确定9.显示扩展名。

打开资源管理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高级设置,撤销隐藏已知文件的扩展名(二)控制面板的设置。

1.设置显示属性。

右击打开显示属性/桌面、屏幕保护程序2.设置鼠标。

打开控制面板/鼠标/按钮(调整滑块,感受速度)、指针3.设置键盘。

打开控制面板/键盘/速度(调整滑块,感受速度)、硬件4.设置日期和时间打开控制面板/日期和时间5.设置输入法。

打开控制面板/区域与语言选项/详细信息/文字服务与输入语言(三)Windows附件的使用1.计算器。

打开开始/所有程序/附件/计算器/查看/科学型,2.画图。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DOC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DOC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实验一 :D/A 数模转换实验实验报告:1、数字量与模拟量的对应曲线:2、理论值与实测值对比:数字量模拟量 理论值实测值1004756 4722 200 4512 4412 300 4268 4325 400 4023 4078 500 3780 3664 600353536313、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答:a)外界干扰会对实验造成误差;b)系仪器本身误差;c)仪器元件不够精确,导致试验产生误差。

这是本实验的最主要的误差来源。

4、总结:本次试验需要进行的连电路、实验软件操作都比较简单,但对于实验原理我们应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实验箱内部的D/A转换原理要有所思考,不能只满足与简单的实验表象,而应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实验二 :A/D 模数转换实验实验报告:1、模拟量与数字量的对应曲线:2、理论值与实测值对比:3、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答:a)系仪器误差、实验软件的精度误差;b)外界干扰会对实验造成误差;模拟量数字量理论值实测值 500 439 461 1000 409 410 2000 292 307 4000 97 103 -1000 586 614 -4000879921c)仪器元件不够精确,导致试验产生误差。

这是本实验的最主要的误差来源。

4、总结:书本上学习的模数转换都是理论知识,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本次试验需要进行的连电路、实验软件操作都比较简单,但对于实验原理我们应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实验箱内部的A/D转换原理要有所思考,不能只满足与简单的实验表象,而应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实验三:数字PID控制实验报告:1、画出所做实验的模拟电路图:2、当被控对象为Gpl(s时)取过渡过程为最满意时Kp,Ki,Kd,画出校正后的Bode图,查出相对裕量γ和穿越频率Wc:跃响应曲线及时域性能指标,记入表中:0型系统:实验结果参数δ% Ts(ms)阶跃响应曲线Kp Ki Kd1 0.02 1 11.9% 720 见图3—11 0.05 1 32.5% 800 见图3--25 0.02 1 44.4% 1050 见图3--35 0.05 1 46.1% 1900 见图3--4I型系统:实验结果参数δ% Ts(ms)阶跃响应曲线Kp Ki Kd1 0.02 1 16.0% 420 见图3—51 0.02 2 36.4% 606 见图3--63 0.02 1 49.4% 500 见图3--73 0.1 1 56.4% 1050 见图3--8下面是根据上表中数据,所得到的相应曲线:图3-1 Kp=1 Ki=0.02 Kd=1 Gp1最满意的曲线图其中,相对稳定裕量γ= 82°穿越频率ωc=230rad/s图3-2 Kp=1 Ki=0.05 Kd=1图3-3 Kp=5 Ki=0.02 Kd=1图3-4 Kp=5 Ki=0.05 Kd=1图3-5 Kp=1 Ki=0.02 Kd=1图3-6 Kp=3 Ki=0.02 Kd=1图3-7 Kp=1 Ki=0.02 Kd=2图3-8 Kp=3 Ki=0.01 Kd=13、总结一种有效的选择Kp,Ki,Kd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满意的参数:答:参数整定找最佳,从小到大顺序查,先是比例后积分,最后再把微分加,曲线振荡很频繁,比例度盘要放大,曲线漂浮绕大湾,比例度盘往小扳,曲线偏离回复慢,积分时间往下降,曲线波动周期长,积分时间再加长,曲线振荡频率快,先把微分降下来,动差大来波动慢,微分时间应加长,理想曲线两个波,前高后低4比1。

中北大学单片机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单片机实验报告

单片机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定时器计数器实验实验题目:定时器计时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方法。

2、学习8051单片机内部计数器的使用和编程方法。

3、掌握单片机定时器中断的程序编写和调试。

4、理解定时器和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关应用。

二、实验设备CPU挂箱、8031CPU模块、郭天祥开发板三、实验内容首先通过定时器T0中断,以一定的时间周期控制开发板的P1.0口的灯亮灭。

再通过连线将此信息反馈到计数器T1的引脚,让计数器记录自己的“学号+10”的次数后,每产生一次中断后控制另一小灯P1.7的亮灭。

四、实验原理加1计数器输入的计数脉冲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由系统的时钟振荡器输出脉冲经12分频后送来;一个是T0或T1引脚输入的外部脉冲源。

每来一个脉冲计数器加1,当加到计数器为全1时,再输入一个脉冲就使计数器回零,且计数器的溢出使TCON中TF0或TF1置1,向CPU发出中断请求(定时/计数器中断允许时)。

如果定时/计数器工作于定时模式,则表示定时时间已到;如果工作于计数模式,则表示计数值已满。

可见,由溢出时计数器的值减去计数初值才是加1计数器的计数值。

设置为定时器模式时,加1计数器是对内部机器周期计数(1个机器周期等于12个振荡周期,即计数频率为晶振频率的1/12)。

计数值N乘以机器周期Tcy就是定时时间t 。

设置为计数器模式时,外部事件计数脉冲由T0或T1引脚输入到计数器。

在每个机器周期的S5P2期间采样T0、T1引脚电平。

当某周期采样到一高电平输入,而下一周期又采样到一低电平时,则计数器加1,更新的计数值在下一个机器周期的S3P1期间装入计数器。

由于检测一个从1到0的下降沿需要2个机器周期,因此要求被采样的电平至少要维持一个机器周期。

当晶振频率为12MHz时,最高计数频率不超过1/2MHz,即计数脉冲的周期要大于2s。

工作方式寄存器TMOD用于设置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低四位用于T0,高四位用于T1。

中北大学单片机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单片机实验报告

单片机实验报告实验题目:LCD显示实验实验题目:LCD显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液晶显示的编程方法,了解液晶显示模块的工作原理。

2、掌握液晶显示模块与单片机的接口方法。

3、基于扩展I/O口,实现LCD显示器的控制。

二、实验设备CPU挂箱、8031CPU模块、郭天祥开发板三、实验内容1、实现LCD的显示,并显示“SC 1105064243”;2、结合按键响应,当按下按键时显示另一名同学—(39号)的信息。

“QYY 1105064239”;四、实验原理1602LCD是指显示的内容为16X2,即可以显示两行,每行16个字符液晶模块(显示字符和数字)。

它是一种专门用来显示字母、数字、符号等的点阵型液晶模块它有若干个5X7或者5X11等点阵字符位组成,每个点阵字符位都可以显示一个字符。

每位之间有一个点距的间隔每行之间也有也有间隔起到了字符间距和行间距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不能显示图形。

(用自定义CGRAM,显示效果也不好)字符型LCD1602通常有14条引脚线或16条引脚线的LCD,多出来的2条线是背光电源线VCC(15脚)和地线GND(16脚)HD44780内置了DDRAM(显示数据存储RAM)、CGROM(字符存储ROM)和CGRAM(用户自定义RAM)。

DDRAM就是显示数据RAM,用来寄存待显示的字符代码。

共80个字节,其地址和屏幕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也就是说想要在LCD1602屏幕的第一行第一列显示一个“A”字,就要向DDRAM的00H地址写入“A”的代码就行了。

但具体的写入是要按LCD模块的指令格式来进行的,后面我会讲到的。

一行有40个地址在1602中我们就用前16个就行了。

第二行也一样用前16个地址。

对应如下:DDRAM地址与显示位置的对应关系如果你要想在DDRAM的00H地址处显示数据,则必须将00H加上80H,即0X80+0x00,若要在DDRAM的01H处显示数据,则必须将01H加上80H即 0X80+0x01。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注意事项:1. 实验报告必须用学校规定的实验报告纸书写,截图与程序可以打印粘贴于实验报告纸上或附后;2. 下述实验报告中的截图、程序与实验分析仅供参考,每个人的实验报告内容以个人的具体实验为准;3. 某些实验中的参数设定与学号有关,见实验报告中的红色与蓝色字体文字,红色字体文字需用个人有关的学号替换,蓝色字体文字为对应的解释说明,写实验报告时需删除;4. 实验报告写好后,请学习委员收集整理交至机械楼422,同一个实验按学号排好序叠成一叠,即四个实验四大叠,不能一个同学的四个实验放一块。

实验一 离散系统性能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研究方法;2.掌握离散系统的时域与频域数学模型; 3. 掌握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及动态性分析。

二、实验内容给定离散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1所示,)(s G h 为零阶保持器,21)(s s s G o +=,采样周期为Ts=1,开环增益为K ,对该离散系统进行性能分析。

图1.1 离散系统结构框图三、实验步骤1. 建立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tf 函数和c2d 函数分别建立连续系统及离散系统的传递函数。

2. 绘制系统的 根轨迹:利用rlocus 函数绘制离散系统的根轨迹图,找出根轨迹和单位圆的交点,如图1.2。

Root Locus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1.5-1-0.500.51 1.5-1-0.8-0.6-0.4-0.200.20.40.60.81图1.2 离散系统的根轨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根轨迹与单位圆的交点处的开环增益为K=0和K=2,即,使闭环系统稳定的K 的范围是20<<K 。

绘制K=2时离散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和Nyquist 曲线,观察其稳定性。

利用margin 函数和dnyquist 函数绘制K=2时离散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Bode 图和Nyquist 曲线分别见图1.3和图1.4。

PS实验报告分析

PS实验报告分析

PS实验报告分析8.《计算机辅助包装装潢设计与表现》课程实验实验一设计元素的准备一、实验目的熟悉相关软件工具的基本操作,掌握运用适当工具实现图、文、色三元素的创建与编辑,学会对象分析的一般方式。

二、实验内容创建编辑出合适的设计素材,包括矢量和点阵的图形素材。

建议结合实验二的内容展开素材的制作。

三、实验(设计)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具备图形设计与制作能力的计算机,每人一台。

四、实验要求要求所制作的对象准确、精细,便于后期综合设计的需求。

要求独立完成,禁止拷贝或网络直接下载,但可以参考这些资料作必要的修改或创新。

五、考核形式标志、盒形结构图及图像合成各一个,提交电子版文件,实验报告一份。

六、实验报告要求在实验报告中主要完成分析思路描述和表现制作的关键步骤记录(另附模板)。

七、思考题1.不同图元素的编辑创建方式 2.色彩模型及准确快速的调色方法 3.标志的设计与制作4.图像分辨率大小的设定 5.三元素的印刷问题 6.表现技法与设计工具7.通道、蒙版、容器等概念的内涵实验二设计表现一、实验目的熟悉计算机辅助包装装潢设计与表现的一般性程序,学会对给定题目的盒型包装装潢设计进行一定的构思,能够绘制出设计原稿并能够制作出折叠后的立体效果展示图。

二、预习与参考预先了解一些有关纸盒设计的内容,例如纸盒的结构造型设计、纸盒材料的承印特性等,了解一些包装装潢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设计原则,参阅一些和题目相关的包装装潢作品,准备一些设计素材。

三、实验指标与要求完成规定题目的设计原稿和用于网络展示用的效果图。

原稿要求符合一般的印刷技术需求,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艺术性。

题目的范围为盒型或袋包装装潢为主,可以在此范围自拟一个题目,须经教师审核认定。

四、实验(设计)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具备图形设计与制作能力的计算机,每人一台。

五、考核形式电子版设计原稿一份、效果展示图(多角度展示效果)一份、实验报告一份。

六、实验报告要求在实验报告中主要的是完成分析思路描述和表现制作的关键步骤记录(另附模板)。

中北大学随即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随即实验报告

6
采样序列 R = 1/T0*abs(ifft(S)); R = ifftshift(R); subplot(212), plot(R); title('功率谱密度序列 IFFT 得到自相关序列') %功 率谱密度序列 IFFT 得到自相关序列
七、实验结果及分析
自相关函数 1
0.5
0
-250 -200 -150 -100 -50
100
50
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功率谱密度函数采样序列 150
100
50
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功 率 谱 密 度 序 列 IFFT得 到 自 相 关 序 列
m_x = 0;
%输入期望,方差,平均功率
sigma_x = R_x(41);
P_x = R_x(41);
figure(1), subplot(221),stem(R_x),title('RX');gtext('1105064239 亓岳岩'); subplot(222),stem(S_x),title('SX'); subplot(223),stem(h),title('h'); subplot(224),stem(H),title('H'); %时域法求解 R_xy = conv(R_x,h);R_xy = R_xy(41:121); R_yx = conv(R_x,fliplr(h));R_yx = R_yx(41:121); R_y = conv(R_yx,h);R_y = R_y(41:121); m_y = sqrt(R_y(81)); D_y = R_y(1) - R_y(81);

PID仿真实验

PID仿真实验

PID仿真实验实验1 闭环控制系统仿真实验——PID 控制算法仿真⼀、实验⽬的1.掌握PID 控制规律及控制器实现。

2.掌握⽤Simulink 建⽴PID 控制器及构建系统模型与仿真⽅法。

⼆、实验设备计算机、MATLAB 软件三、实验原理在模拟控制系统中,控制器中最常⽤的控制规律是PID 控制。

PID 控制器是⼀种线性控制器,它根据给定值与实际输出值构成控制偏差。

PID 控制规律写成传递函数的形式为s K sKiK s T s T K s U s E s G d p d i p ++=++==)11()()()( 式中,P K 为⽐例系数;i K 为积分系数;d K 为微分系数;ip i K K T =为积分时间常数;pdd K K T =为微分时间常数;简单来说,PID 控制各校正环节的作⽤如下:(1)⽐例环节:成⽐例地反映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偏差⼀旦产⽣,控制器⽴即产⽣控制作⽤,以减少偏差。

(2)积分环节:主要⽤于消除静差,提⾼系统的⽆差度。

积分作⽤的强弱取决于积分时间常数i T ,i T 越⼤,积分作⽤越弱,反之则越强。

(3)微分环节:反映偏差信号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并能在偏差信号变得太⼤之前,在系统中引⼊⼀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从⽽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减少调节时间。

四、实验过程1、在MA TLAB 命令窗⼝中输⼊“simulink ”进⼊仿真界⾯。

2、构建PID 控制器:(1)新建Simulink 模型窗⼝(选择“File/New/Model ”),在Simulink Library Browser 中将需要的模块拖动到新建的窗⼝中,根据PID 控制器的传递函数构建出如下模型:各模块如下:Math Operations 模块库中的Gain 模块,它是增益。

拖到模型窗⼝中后,双击模块,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将‘Gain ’分别改为‘Kp ’、‘Ki ’、‘Kd ’,表⽰这三个增益系数。

Continuous 模块库中的Integrator 模块,它是积分模块;Derivative 模块,它是微分模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北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现代控制理论》
专业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班级XX070541
学号XX070541XX
姓名XX
辅导老师成绩
实验日期2017.04.25 实验时间8:30—11:30
实验名称单级倒立摆系统控制特性分析
实验目的
1、旋转倒立摆线性模型建立与分析;
2、利用 MATLAB 分析线性定常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性与稳定性;
3、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对比;
实验内容
(1)根据实验原理中提供的单级倒立摆模型及可控、可观、稳定性判定
方法,自编写程序判断倒立摆系统中占空比δ→旋转臂角位移α,占空比δ→摆杆角位移 q 两通道的可控性,求解两通道系统的变换矩阵 Qc;
(2)自编写程序判断倒立摆系统中占空比δ→旋转臂角位移α,占空比δ→摆杆角位移 q 两通道的可观性,求解两通道系统的变换矩阵 Qo;
(3)自编写程序判断倒立摆系统中占空比δ→旋转臂角位移α,占空比δ→摆杆角位移 q 两通道的稳定性;
实验原理或流程图
实验过程或源代码
J=0.0423
m=0.404
r=0.19
L=0.198
g=9.81
G=0.0218
H=0.1458
a=J+m*r^2
b=m*L*r/2
c=m*L^2/3
d=m*g*L/2
E=a*c-b^2
A=[0 1 0 0;0 -c*H/E b*d/E 0;0 0 0 1;0 -b*H/E a*d/E 0] B=[0 c*G/E 0 b*G/E]'
C=[1 0 0 0;0 0 1 0]
D=[0 0]'
Qc=ctrb(A,B)
rank(Qc)
QO=obsv(A,C)
辅导老师成绩
实验日期2017.04.25 实验时间8:30—11:30 实验名称单级倒立摆极点配置控制系统设计
实验目的
1. 根据设计指标获取理想极点位置;
2.利用 MATLAB 基于极点配置方法求解状态反馈矩阵;
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或流程图
实验过程或源代码
引用实验1的全部程序并附加以下程序
disp('原系统的极点');
p=eig(A)' %求矩阵A 的全部特征根
P=[-100;-101;-7.07+10*sqrt(-1/2);-7.07-10*sqrt(-1/2)]; K=place(A,B,P) %对系统进行极点配置 disp('配置后系统的极点为') p=eig(A-B*K)'
disp('极点配置后的闭环系统为') A=A-B*K; step(A,B,C,D)
实验结论及心得
-6
-4
-2024x 10
-5
T o : O u t (1)
00.20.40.60.81 1.2
-2
0246
x 10-5T o : O u t (2)
Step Response
Time (seconds)
A m p l i t u d e
极点配置后的闭环系统最终稳定
Simulink仿真输出结果显示系统稳定。

实验心得:学会了如何进行系统极点配置。

在simulink仿真模型中,可直接引用矩阵ABCD,一个系统的输入输出维数应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