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研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高三复习学案)

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高三复习学案)

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高三复习学案)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学案)

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执笔:钱国雷

【复习目标】:

1、梳理复习本文重点文言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及重要文言语句的翻译。

2、掌握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的方法,把握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规律,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一)文言虚词(解释下列各组虚词,并指明词性)

1.以

(1)及以至是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3)退论书策以舒

其愤 (4)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2.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 (2)季布为朱家钳奴 (3)

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4)然此可为智者道 (5)古人所以重施

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6)重为乡党所笑 3.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3)且

西伯,伯也(4)且负下未易居 4、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2)幽于圜墙之中 (3)至激

于义理者不然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5)无益于俗

5.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

(3)然后是非乃定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

也 6.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2)然此可为智者道

(3)阙然久不报(二)文言实词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与何字相通,并解释) (1)及以至是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的行文特点。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学习时数】

三课时。

【预习内容】

1.读准下列词语并正确注音:

曩()者诎()体强()颜头枪()地受诛()暴()肌肤受榜箠()圜()墙羑()里卜()祝囹圄()槛()阱缧绁()臧()获没()世倜傥()放失()愠()色前辱之责()剌()谬

2.反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的?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体裁和写作背景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导学案及答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及答案

《报任安书》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背景材料及体裁

1.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报任安书》的内容)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一、注音:

曩.者()怯懦.()()阙.然()缧绁

..()()倜傥

..()()不可

胜.记()愠.色()轩辕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孙子膑.脚()

剌谬

..()()

二、实词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

..言

曩者

..辱赐书

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

..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

..

请.略陈固陋

阙然

..久不报.

幸.勿为过.

假令

..仆伏法

..受诛

若九牛亡.一毛

与蝼蚁何以异

...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

...智穷罪极

卒.就死耳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或.重于泰山

用.之所趋.异也

其次易.服受辱

积威约之渐.曷.足贵乎

审.矣,何足怪乎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颇识.去就

..之分矣

恨.私心有所不尽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唯倜傥非常

..之人称焉厥.有《国语》

仆窃.不逊

近自托.于无能之词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草创未就.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与时俯仰

..

以通.其狂惑

要之

..死日

东阿实验高中高三语文教学案年级:高三学科:语文执笔:审核:

三、一词多义

1. 以

(1)及以至是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2.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

(2)季布为朱家钳奴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4)然此可为智者道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6)重为乡党所笑

3.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3)且西伯,伯也

4.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2)幽于圜墙之中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译文:
拓展延伸:
此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一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下的酷吏政治;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基础知识:
知识链接:
1.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2.了解《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报任安书》
学习目标: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1

姓名成绩

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nǎng)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太史公:。再拜:,表示恭敬。

足下:。曩:。务:。

原文: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若:。望:。相师:。师,效法。

原文:请略陈固陋。阙(quē)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幸:。过:。

原文: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固:。所戏弄:。所畜:。

原文: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假令:。亡:。

原文: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特:副词,。卒:。素:。

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原文:且西伯,伯也,拘于羑(yǒu)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jī),大将也,衣赭(zhě)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伯:通“ ”。衣赭衣:穿红褐色的衣服。衣(赭),穿,用法:。

原文: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wǎng)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闻:用法: ,使……知道(闻)罔:同“ ”,法网。

翻译:

原文: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蚤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夫: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蚤:通“ ”。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1. 阅读材料

1.1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为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是一封给当时官员的奏疏信件,内容丰富,用词优美,充满了对家国、人民的关注和祝福。它以一种深情而高峰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的期望和祝福。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必修五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

1.2 学习笔记

在学习《报任安书》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意思;

•学会分析《报任安书》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2. 学习重点

2.1 王之涣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其生平不为人知。他是当时宫廷的高级官员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以诗人的身份被后人称为“诗圣”。王之涣的诗歌作品以豪迈、清新、

高远的诗风为特色,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关怀。他的《登鹳雀楼》、《凉州词》等诗篇都被誉为不朽之作。

2.2 《报任安书》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报任安书》是唐朝晚期王之涣写给官员报任安石的一封信件。当时的唐朝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仁宗朝,继位的明宗韩愈昏庸无道,政治腐败严重,经济发展滞缓。此时,王之涣以其大公无私的形象,成为了唐朝社会中的一股明亮的力量,他的《报任安书》也因此成为了一道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

2.3 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意思

王之涣在《报任安书》中,以温和、恳切、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报任安石的问候和祝福,向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关心,并对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信件以“报任安石表章”为起点,陈述了作者对报任安石历任司谏员、抚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唐星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手法。

4.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二、基础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是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原名,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130篇,分为表,书,本纪,世家,列传。是我国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被鲁迅誉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曩.()者阙.()然诎.()体箠.()楚槛阱.()圜.()墙羑.()里绛.()侯魏其.()桎梏.()赭.()衣缧.()绁.()膑.()脚散佚.()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若望.仆不相师.幸.勿为过.

不与能死节者比.用.之所趋.异也

太上不辱先.积威约

..之渐也

视.徒隶则心惕息

..权倾.五伯

恨.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表.于后也

审.矣,何足怪乎重.施刑于大夫

思垂.空文以自见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4.指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见狱吏则头枪地()

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则仆偿前辱之责()

5.古今异义词

所谓强颜

..耳古义:厚颜无耻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下流

..多谤议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卑鄙龌龊

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诚恳,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

素所自树立

..使然也古义:立身处世今义:建立

恨私心

..有所不尽古义:自己的心愿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仆以口语

..遭遇此祸古义:言论今义:谈话时所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6、一词多义

报任安书导学案及答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及答案

《报任安书》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背景材料及体裁

1.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报任安书》的内容)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

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复习目标】

1.复习落实重要文言知识。

2. 重点落实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何”。

3. 作文素材拓展运用。

课前案

一、解释加点字词

1.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迁再拜言

2.曩者

..辱赐书

3.教以慎于接物

..

4.推贤进士为务.

5.意气勤勤恳恳

......

6.若望.仆不相师

..,

7.请略陈固陋

..。

8.阙然

..久不报.,幸勿为过.

9.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10.特.以为智穷罪极

11.用之所趋.异也

12.太上不辱.先

13.被.箠楚受辱

14.婴.金铁受辱

15.积威约.之渐也

16.见狱吏则头枪.地

17.及以.至是18.权倾.五伯

19.见狱吏则头抢.地

20.曷.足贵.乎

21.及罪至罔.加

22.乃欲引节

..

23.至激于义理

....者不然

24.且勇者不必死.节

25.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26.恨私心

...有所不尽

27.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8.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29.网罗天下放失

..旧闻

..

30.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3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2.则仆偿前辱之责.

33.以通.其狂惑

..

34.无乃

..与仆私心

..剌谬

..乎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课堂案

一、古今异义词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报任安书》情景默写 学案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报任安书》情景默写 学案

<< 报任安书>>学案

【学习目标】

熟练背诵《报任安书》全文。

【自主预习】

一、原文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二、创作背景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报任安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此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报任安书》一文中,司马迁热情地歌颂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司马迁以此激励自己,虽因李陵之祸遭受奇耻大辱,内心郁积着痛苦与愤懑,但仍要隐忍苟活,坚韧不拔,完成《史记》的著述。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命制:高三语文备课组时间:2011-11-10 使用人:

复习目标:

1、归纳并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能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2、背诵名句名段,挖掘写作素材。

【名句填空】

1、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兵法》修列;,世传《吕览》。

2、亦欲以,,。【基础梳理】

一、字音

二、解释字词

1、曩者

..辱赐书2、若望.仆不相.师

3、阙然

..久不报,幸.勿为过4、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5、特.以为智穷罪极

6、用.之所趋.异也

7、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8、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9、念父母,顾.妻子10、恨.私心有所不尽

11、稽.其成败兴坏之理12、无乃与仆私心剌谬

..乎

13、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14、今虽欲自雕.琢

15、以通.其狂惑16、何至自沉溺缧绁

....之辱哉

17、所以隐忍

..苟活18、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19、文采不表.于后世也20、…凡.百三十篇

21、定计于鲜.也22、幽于圜墙

..之中

23、视徒吏则心剔息

..24、…以稍陵迟

..

三、词类活用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

......

意气—古义:今义:①意志和气概②志趣和性格③情绪勤恳—古义:今义: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

..使然也

树立—古义:今义:建立

3、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

..者也

勉励—古义:今义:劝人努力;鼓励

4、夫人情

..莫不贪生恶死

人情—古义:今义:人的感情;人之常情

5、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

孤立—古义:今义:使得不到同情和援助

6、恨私心

..有所不尽

私心—古义: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7、唯倜傥非常

....之人称焉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主备邹向燕

一、虚词

1.以(1)及以至是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2.为(1)为十表,本纪十二

(2)季布为朱家钳奴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4)然此可为智者道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6)重为乡党所笑

3.且(1)且勇者不必死节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3)且西伯,伯也

4、于(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2)幽于圜墙之中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5)无益于俗

5.乃(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3)然后是非乃定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6.然(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2)然此可为智者道

(3)阙然久不报

二、实词

1.通假字

(1)及以至是

(2)其次剔毛发

(3)被篓楚受辱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5)见狱吏则头枪地

(6)幽于圜墙之中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9)则仆偿前辱之责

(10)及罪至罔加

2.古今异义

(1)所谓强颜耳

古义: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2)下流多谤议

古义:今义:下游;卑鄙龌龊

(3)所自树立使然也

古义: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4)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今义:配偶

(5)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今义:勤劳而踏实

(6)南面称孤

古义: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

(7)何至白沉溺缧绁之辱哉

古义: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

(8)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报任安书》公开课学案

《报任安书》公开课学案

《报任安书》公开课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重要实虚词、文言句式等并做好知识点积累。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预习案

知人论世:

纪传体的开创者——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二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因李陵事件受了宫刑之后,他更加发奋著述,到五十五岁时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记载了汉武帝太初元年之前的三千年历史,勾画出古代社会三千年来的历史面貌。《史记》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传记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曾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背景介绍: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今河南荥阳)人。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征和二年,戾太子发兵杀江充。当时任安收到戾太子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平之后,任安以“坐观成败”的罪名被汉武帝下狱,判处腰斩。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利用在汉武帝身边任职的条件“尽推贤进士之义”。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获罪临刑之前,他才写了这封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背诵相关段落。

2. 能力目标:领会文章蕴含的精神,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知识积累】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其次诎体受辱

其次剔毛发

见狱吏则头枪地

及罪至罔加,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思垂空文以自见。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念亲戚,顾妻子

..

恨私心

..有所不尽

唯倜傥非常

..之人称焉

下流

..多谤议

文采

..不表于后世也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太史公牛马走

..言。

...司马迁再拜

若望

..仆不相.师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

最下腐刑极.矣

传.曰:刑不上大夫

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重.为乡党所笑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恨.私心有所不尽

不得通.其道.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则仆偿前辱.之责.

下流多谤议

..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以通.其狂惑

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无乃

..乎?

..与仆私心剌谬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倡优

..畜之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太上不辱.先

六、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七、翻译下列句子

⑴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

⑵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

19、《报任安书》研学案

班级姓名

高二语文备课组编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重难点:2、3

三、背景材料及体裁

1.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者()阙.然()怯懦

..()沉溺.()

缧绁

..()厄()..()臧.获()倜傥

厥()膑.脚()放失.()稽.()愠.色()

被戮.()垢弥

..()闺閤.()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思垂空文以自见

(4)网罗天下放失旧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6)则仆偿前辱之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意气勤勤恳

..恳古

义:今义:

②念父母,顾妻子

..古

义:今义:

③恨私心

..有所不尽古义:今义:

④唯倜傥非常

..之人称焉古义:今

义:

⑤大底圣贤发愤

..之所为作也古义:今义:

⑥下流

..多谤议古

义:今义:

4.一词多义

①虽――仆虽怯懦: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②而――古者富贵而名摩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退而论书策:

③以――空文以自见:欲以究天人之

际:

仆以口语遭此祸:

④就――亦颇识去就之分矣:草创未就: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卒就死

耳:

⑤道――不得通其道:然此可为智者道:

伐无道,诛暴秦:

⑥用――而用流俗人之言:用之所趋异也:

⑦重――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为乡党所

笑:

⑧通――通邑大都:通古今之

变:通其狂惑:

5.解释加点的词语

曩者

..

..:太史公牛马

走:

请略陈固陋

..久不报:

..:阙然

幸勿为过.:仲尼厄.而作《春秋》: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

..:

..之外,以稍陵迟

鄙陋

..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兵法》修.

列.:

唯倜傥

..非常之人称焉:稽.其成败兴坏之

理: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草创

..未就:

且负下

..未易居:虽累.百世:

居则忽忽

..若有所亡:与时俯仰

..:

今虽欲自雕琢

..:要.

之.: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

..乎:且勇者不必死.

节:

6.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句子。

(1)至激于义理这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戳,岂有悔哉!

(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二)思考探究

1、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了许多“名人”,意在说明什么?

2、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3、第四段中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并说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三)课后巩固

1、文学常识:

《史记》又称它是我国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

家的作品,体例

分,,,

,总共篇,52万余字,鲁迅对他的评价

为,

2、默写: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

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

愤》;,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

道,,

(四)课外拓展

请以司马迁的事迹为例来阐述下面的这句话。

“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地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