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静夜【教学要点】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
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承上启下,引发联想。
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
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用得好。
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
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
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
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
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
《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8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8篇《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需熟悉诗人和时代背景,主要是诗人1921年写这首诗的经历和思想情绪。
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
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练习,读出感情。
要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习使用这两种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3、解决方法:多举例子让同学们掌握知识。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理解联想和想象。
4、体会诗人的感情。
5、想象创新,续写《天上的街市》。
七、教学步骤导语“五四”高潮过后,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曾几度彷徨无定地在黄海边上踱来踱去,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蹑始终令他醉心的理想。
《天上的街市》正是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
(一)明确目标1、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远大理想。
(二)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2、生字缥(piāo)缈(miǎo)3、生词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使学生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以及如何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郭沫若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文学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郭沫若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诗歌解析:教师对两首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5. 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5则范文)
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建议安排2课时)[学法引导] 学习这两首诗,首先要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1921年写这两首诗时的经历和思想情绪,准确把握这两首诗的主题。
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是这两首诗的一个学习重点。
这两首诗都选自郭沫若的诗集《星空》,它们的结构、手法、情调都颇为相似,但描写的具体景致不同,由此唤起的联想和想像也不同。
《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繁星满天的晴朗的夜空,想像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而《静夜》描写的则是白云遮空的夜空,想像了“鲛人”在天河岸边的“对月流珠”,突出了静谧的氛围。
学习中,要仔细体会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培养想像力。
此外,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学习中应反复吟咏,分清节奏,念准重音,把握其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读出其内含的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天上的街市》一诗中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的?试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文是考查学生对联想和想像这两个概念的了解和掌握。
所谓联想,就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
两个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彼此有一定的联系:或在空间或在时间上相接近;或相似;或有对立关系,或有因果关系……所谓想像,则是在原有感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参考答案:在本诗中,诗人根据“街灯”和“明星”的相似点——星星点点,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顺着这一联想,诗人在后三节进而展开想像:天上有美丽的街市、天市上陈列着珍奇物品、天上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样,将虚构的“ 仙境”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三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水平。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水平。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学生:了解相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二、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能够播放课文录音带)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能够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想像过程(板书):街灯}→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4、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这个环节的讨论能够协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三篇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
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等;散文《我的幼年》《创造十年》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二、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想像过程板书街灯}→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4、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1一、教材背景与课程目标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政治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歌,掌握文学鉴赏和文化批评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熟悉郭沫若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理解诗歌字义的具体含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2. 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既能从审美角度考察诗歌的文学价值,也能从文化批评角度分析其社会和历史意义。
难点:1. 如何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把握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色。
2. 如何从多个视角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既能从文本角度切入,也能从社会历史角度考虑。
三、教学方法1. 导入:运用多媒体等教具,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独立阅读:让学生先独立阅读两篇诗歌,探索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 分组交流:学生按照不同主题分组,就不同的文学题材和文化现象进行讨论。
4. 总结评价:从文学价值和文化批评两个角度出发,评价两篇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5. 互动实践: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化对诗歌意义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内容本次授课的两首诗歌是《烽火岛》和《世界杯之歌》,分别从社会历史和现代文化两个角度出发,突显郭沫若的诗歌魅力和文化贡献。
1. 《烽火岛》烽火岛,位于福建与台湾交界处,曾是明清时期浸透着海盗和走私活动的危险之地。
诗人在此游历,感慨大海的浩渺和生命的脆弱,也追溯了这片土地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诗歌结构:五律绝句诗歌题材: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关键词汇:烽火、海滨、溯洄、绝岛、千古。
课堂讨论:①探究《烽火岛》中的诗画意境。
②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色。
③理解诗歌中渲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世界杯之歌》世界杯,是全球瞩目的足球盛事,也是国际体育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标志。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人物郭沫若,通过学习他的两首著名诗作《木兰诗》和《雨巷》来探索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一、诗人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29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孟瑞,字沫若,号东坡居士,山东诸城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多产诗歌、诗词、杂文及学术著作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古典文学、文艺理论、古文字学、甲骨学等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理解并分析《木兰诗》和《雨巷》的主题、情感和艺术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 帮助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关怀他人。
三、教学内容1. 《木兰诗》《木兰诗》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替父杀敌的感人故事。
通过这首诗,郭沫若展现了爱国主义和女性的坚强形象。
2. 《雨巷》《雨巷》是郭沫若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雨夜的寂静和孤独。
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勾勒出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间真情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学习《木兰诗》: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和意境,分析诗中的形象、语言和意义,让学生领略其真挚的爱国情怀。
3. 学习《雨巷》:通过阅读和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领悟诗人的内心世界并展开讨论。
4. 讨论互动环节:组织学生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展开互动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5. 创作写作环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仿写或创作,并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郭沫若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创作的态度和水平,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但现代诗歌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还较为陌生。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郭沫若及其诗歌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学生可能对郭沫若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对其诗歌作品知之甚少。教师应适当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2.根据课堂上的创作练习,请同学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电子版形式提交给老师,老师将挑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内展示。
"请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对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认真修改和完善。完成后,以电子版形式提交给我。我会挑选出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内进行展示,让大家都来欣赏和学习。"
3.阅读郭沫若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郭沫若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字数不限。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感悟、表达中体验诗歌的魅力。
2.采用朗读、分析、讨论、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郭沫若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六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郭沫若的两首诗歌,掌握了修辞手法、朗读技巧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2.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都很棒!但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接下来,我会给出我的建议,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努力。”
-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播放配乐朗诵,营造氛围,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兴趣。
-利用问题导入,如“你们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人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2.逐层深入,理解诗意
-通过对诗歌的逐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进而深入挖掘其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促进知识的内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讨论。
-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讨论。”
2.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意象、情感等,形成讨论成果。
-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情感,并将讨论成果整理出来。”
4.学生对于文学创作具有较大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自信心不足、创作思路不清晰等问题,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勇于表达。
5.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到积极向上、富有激情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积极心态。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对学生:七年级2.学科:语文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熟读课文二、教学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郭沫若诗两首》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郭沫若诗两首》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
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
《郭沫若诗两首》中的《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静夜》流露的是一种淡淡的哀伤。
借淡淡的月,团团的云,模糊的海雾,在岸的鲛人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忧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心。
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四、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2.感情诵读法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五、教学过程:学习《天上的街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你喜欢在静谧的夜里凝望璀璨的星空吗?那一颗颗闪着亮晶晶的小眼睛的星星,是否点燃了你一个个美丽的梦?那广阔无际的天幕,是否让你浮想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星空图,看它能让你想到什么。
/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fr=&pv=&word=%C3 %C0%C0%F6%B5%C4%D0%C7%BF%D5&istype=2&z=0&fm=rs7欣赏图片,生谈感受诗人的想象总是瑰丽多彩的,让我们到浪漫主义大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去看一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美伦美奂的神话世界?去感受一份诗情画意的“美”!(二)介绍作者——郭沫若百度搜索:郭沫若简介/programs/view/pgrqTb1kuIM(三)诗歌朗读1.检查学生朗读一生读,评价2.百度搜索:《天上的街市》配乐朗读/programs/view/5aPn9fp785o 师:请同学们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应怎样读?生:谈体会、作答。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理解和鉴赏郭沫若的两首代表作品;3.掌握相关的诗歌解读方法和技巧;4.提高对文学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郭沫若的两首著名诗作:《沁园春·长沙》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或黑板展示郭沫若的照片,引起学生对郭沫若的了解和兴趣。
–导入话题:“你们对郭沫若有什么了解吗?你们喜欢他的作品吗?”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他的教育经历、参与革命活动的经历以及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介绍郭沫若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让学生对郭沫若的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3.《沁园春·长沙》诗歌解读(30分钟)–向学生展示《沁园春·长沙》的诗歌原文。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指导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解读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长沙的赞美和对革命事业的热情。
–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与韵律,以增加对诗歌的感知。
4.诗歌鉴赏和比较(30分钟)–向学生展示《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诗歌原文。
–比较《沁园春·长沙》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两首诗,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和特点。
–引导学生从意境、表达方式和主题等方面进行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5.课堂讨论和总结(15分钟)–组织学生就郭沫若的两首诗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概括班级的共同观点和感悟。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文学艺术,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郭沫若的两首诗为素材,写一篇读后感或诗歌鉴赏文章。
–布置下节课预习内容:学习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做相关的诗歌鉴赏练习。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2.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作品质量;3.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课程反思。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9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9篇《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
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
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
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并按“名、时、地、作、评”确定记忆重点。
三、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四、探究讨论1、课件打出问题组,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郭沫若的诗两首:《女神之再生》和《天上的街市》。
(2)能够分析并欣赏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郭沫若的诗两首。
(2)学会从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
(2)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郭沫若诗两首的意象、主题和艺术特色。
(2)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背景知识的理解。
(2)如何深入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女神之再生》和《天上的街市》,理解诗歌内容。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2)学会评价诗歌的优劣,提高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
(2)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启示。
四、作业布置1. 背诵郭沫若的诗两首:《女神之再生》和《天上的街市》。
2. 写一篇短文,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多写,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情怀。
本教案将介绍郭沫若的两首著名诗歌,《七律·长征》和《月夜忆舍弟》。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学生可以了解郭沫若的创作思想,感受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一、《七律·长征》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歌,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奋斗精神。
2.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情感,了解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3.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4.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革命历史,介绍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诗歌鉴赏:分段解读诗歌,注重对意象和隐喻的分析和解释。
(3)深入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长征精神,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探讨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
(4)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并分组演绎诗歌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5)梳理知识:总结课堂内容,梳理学生的感悟和收获。
二、《月夜忆舍弟》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歌,使学生了解郭沫若对兄弟之情的表达和对家国之忧的思考。
2.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结构、感受诗歌的情感,感悟兄弟之情和家国情怀。
3.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并引入诗歌。
(2)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情表达。
(3)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并通过自由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这种情怀。
(5)总结收官:总结课堂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三、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1. 教学手段讲述、讨论、朗读、写作等多种手段结合使用,灵活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2. 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并结合课堂表现、写作等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深度、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郭沫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体会郭沫若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较为深奥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 课堂讲解: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郭沫若的其他作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郭沫若的诗歌作品,掌握其文学特点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对诗歌进行初步的阅读和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一篇:《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征》这首诗,使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培养学生对于仰望星空、追求理想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1. 学习《长征》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和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1. 教授诗歌鉴赏技巧,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欣赏并理解诗歌。
2.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理解诗歌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
2. 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抛出问题:“你们知道长征吗?有了解过长征的历史吗?”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Step 2:学习诗歌(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播放《长征》的音频或朗读诗歌。
2. 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情感和节奏。
Step 3:诗歌鉴赏(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思想。
2. 教师指导学生提取诗中的形象描写和抒情语言。
3.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诗歌背景(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征》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2. 学生听取教师的介绍,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Step 5:展示学习成果(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对《长征》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顾诗歌的学习过程。
第二篇:《七律·长恨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七律·长恨歌》这首诗,使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运用七律写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七律·长恨歌》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和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美。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长恨歌”寄托的思想情感。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写作七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6】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6】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遐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朋友,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学者。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
半殖民地牛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
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四、熟悉诗歌,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丝忧郁。
2。
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明确: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
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
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你看,那浅的天河,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定然是/不甚/宽广。
天上的/明星现了,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我想/他们/此刻,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定然/在/天街/闲游:街市上/阵列的/些物品,不信,/请看/那朵流星,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五、分析、解读全诗。
(一)讲解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明确: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明确: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青岛邢德华○教学目标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②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
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①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
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
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
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
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
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
例“定”、“定然”。
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
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① 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 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静夜》○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
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
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
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
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
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
“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
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
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
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
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①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
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布置作业①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 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
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
请你发挥想像。
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③ 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