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会影响哪些检验结果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1e0c48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1.png)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的现象。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准确评估。
溶血现象可能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小板计数不准确、电解质水平异常、肝功能指标异常等情况。
了解溶血现象对各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实际检验中,如何准确识别和排除溶血现象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对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针对溶血现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通过深入了解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
【2000字】1.2 溶血现象的定义溶血现象是指血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坏,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内成分的现象。
溶血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免疫性因素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血现象常见于血液采集、处理或保存过程中,也可能由疾病状态引起。
溶血现象的程度通常通过血清或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来评估,高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会干扰多种生化检验项目的准确性,包括血红蛋白检测、血小板计数、电解质检测、肝功能检测和肾功能检测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需要警惕溶血现象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修正,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深入了解溶血现象对各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对检测结果的解释和评估能力,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益信息。
2. 正文2.1 溶血现象对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溶血现象对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溶血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使得血液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增多,从而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准确测定;二是溶血可能会破坏红细胞膜,导致其他血细胞或细胞碎片的释放,干扰到血红蛋白的测定。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b7578a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c.png)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被破坏,释放其内部物质,比如血红蛋白、钾离子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常常需要对样本进行溶血处理,以获得纯化、明确的生化数据。
但溶血对许多生化检验项目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在实验设计和结果解读过程中进行充分考虑。
1. 血糖测定血糖是人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而其测定是临床实验室最常见的生化检验。
在溶血样本中,血糖会因红细胞内部酶的作用而迅速降解。
而加入溶血试剂或过度地摇晃试管,也会引起血细胞的破裂及血糖测定值的偏低。
因此,应尽量避免对样本产生溶血或异常摇晃。
2. 血清/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是一种特定于肝功能测定的生化指标。
血清中的ALT活性可通过测定血清中AST/ALT比值来作出疾病诊断。
溶血会使ALT的活性受到极大影响,但当血细胞破坏度较低时,ALT是可无损测定的。
因此,实验技术和样品处理过程应严格控制,尤其对于肝功能不稳定的患者,需仔细选择测定时机和方法。
3. 血清肌酸酐(Scr)测定Scr是评价肾脏功能的常用指标之一,常用于检测肾功能障碍和慢性肾病。
在溶血样品中,红细胞内的肌酸磷酸有可能被释放到血浆中,从而可能对样本中的Scr测定值产生影响。
因此,在收集和处理样本时应尽量避免产生溶血。
4. 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TC是评价血液脂质代谢的指标之一,可用于判断高胆固醇血症和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溶血血浆或血清中,红细胞膜上的胆固醇会进入血浆中,而且碱性环境下会增加胆固醇测定的结果。
因此,溶血可能导致样本TC测定值误高,应在分析中注意此类干扰。
CK是评价心肌功能的指标之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溶血会使CK的活性受到影响,可能造成检测数据偏高。
因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红细胞的破坏和溶血的发生。
综上所述,溶血对血液生化检测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在实验设计和样品处理过程中严格控制,避免产生干扰。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db2dcf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a.png)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在血细胞被破坏、破裂或被溶解的过程中,释放细胞内物质进入血浆中引起的一系列生化反应。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血液是我们常用的检测样本之一,而血液又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因此,当血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时,就会对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
1. 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当红细胞发生溶血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中,导致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同时铁也会被释放。
因此,对于血红蛋白测定和铁代谢指标的检测如铁、铁蛋白、转铁蛋白等,需排除溶血的干扰,以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2. 肝功能检测指标肝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肝酶及其同工酶、胆红素、胆汁酸等。
当红细胞发生溶血时,由于胆红素在红细胞内合成,因此在溶血时,胆红素也会被释放并进入血浆中。
这会导致血浆内胆红素浓度的升高,进而影响到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等肝功能指标的测定结果。
因此,对于有溶血现象的患者需要谨慎解读肝功能指标的结果。
3. 血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红细胞在溶解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乳酸、磷酸、糖等多种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会干扰血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的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产生偏高或偏低。
因此,在临床上遇到溶血样本时,需注意对这些指标的解读。
4. 血清蛋白电泳指标血清蛋白电泳是血浆蛋白的分离和定性检测方法。
在血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时,血浆中的蛋白质也会被释放,这样就会干扰血清蛋白电泳的结果。
特别是在M蛋白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的诊断中,血清蛋白电泳是常用的检测方法,而溶血现象会对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不能忽视。
因此,在进行相关检测时,需要注意样本的采集和处理,避免样本的破坏和污染,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18607c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c.png)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破裂并释放出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这种现象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今天,我们将讨论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以及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让我们来看看溶血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项目,这些项目在诊断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等疾病时非常重要。
如果血液样本在采集或处理过程中发生溶血,就会导致这些项目的结果不准确。
溶血会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红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计数也可能受到干扰。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要确保血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避免溶血的发生。
除了血常规检验,溶血还会对血清生化检验产生影响。
血清生化检验包括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项目,这些项目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溶血会使血液中的血浆中的一些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血清葡萄糖检验中,溶血会释放出葡萄糖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在肝功能检验中,溶血会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酶释放,导致这些酶的活性升高,影响肝功能指标的准确性。
在进行血清生化检验时,也要特别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溶血还会对凝血功能检验产生影响。
凝血功能检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项目,这些项目在诊断血液凝血功能异常和监测抗凝治疗时非常重要。
如果血液样本发生溶血,就会释放出组织因子和血小板等凝血相关物质,影响凝血功能检验的结果。
溶血还会使血浆中的抗凝物质被释放出来,降低凝血功能检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进行凝血功能检验时,也要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避免血液样本在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发生溶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范进行检验操作,避免外部因素干扰。
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cc42ac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1.png)
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在生化检验中,样本溶血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操作。
他会对检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样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标本溶血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标本溶血会影响生化检验结果。
中性粒细胞酯酶(CAE)、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葡萄糖酸去氢酶(G6PD)等许多生化指标都是被储存在红细胞内的。
当红细胞发生溶解时,这些指标会释放出来,从而影响生化检验结果。
另外,红细胞溶解会引起游离血红蛋白的释放,使样本呈现浅红色或淡粉色。
光学或分光光度学检测和图像分析技术均易受到血红蛋白的影响。
因此,一旦出现标本溶血,许多生化指标结果会发生明显的偏差。
2. 标本溶血的常见原因了解标本溶血的原因,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下是常见的标本溶血原因:•操作不规范:将实验管过度摇动,强烈震荡等会导致标本溶血。
•采集方式错误:比如使用有毒的抗凝剂,球状细胞等不适合的采集管或采血时刺穿静脉较大的血管等。
•标本保存不当:比如长时间存储在高温或震动环境下的标本。
3. 预防标本溶血的对策预防标本溶血的关键是规范操作。
以下是具体的预防措施:•在采集之前检查采集管的有效期以及颜色是否与袖章上的颜色一致;•洗手及佩戴手套,遵守采血技术操作规程;•过度摇动或强烈震荡避免使用。
采样后应轻轻颠簸或温和震荡。
•使用适当的抗凝剂和针头大小;•采样后尽快入库并储存于正确的温度条件下。
4. 处理标本溶血的方法避免标本溶血的最好方法是在采样过程中采取措施,但当检验员发现样本已经溶血,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具体的标本溶血处理方法如下:•对于样本显着溶血的情况,应重新采集;•如果检测结果受到轻微溶血的影响,可进行部分修正或结果报告时说明结果受到影响。
5. 结论总的来说,标本溶血会影响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因此,在生化检验中,不仅仅要关注检测结果,同时也要注重样本处理的操作规范。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28aec6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c.png)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裂,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
在临床重要生化检验中,溶血会对某些项目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必须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溶血的发生会导致测定结果的失真,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影响:1. 血红蛋白测定:溶血会使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导致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偏高。
血红蛋白测定常用的方法有比色法和光学法,比色法使用含有氰化物的试剂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比色化合物,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增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光学法通过光学多普勒效应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增大,使测定结果偏高。
2. 血小板计数测定: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小板释放出来,导致血小板计数偏高。
血小板计数常用的方法是电阻法和光学法,溶血会使血小板释放血浆中,导致计数结果偏高。
3. 肌酸激酶(CK)测定:溶血会释放出线粒体中的肌酸激酶,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肌酸激酶是细胞内的一种酶,溶血会使红细胞中的肌酸激酶泄漏到血浆中,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4. 锌碱性磷酸酶(ALP)测定:溶血会释放出溶血红细胞中的ALP,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ALP在肝脏、骨骼、肠道等组织中广泛存在,溶血会增加血浆中的ALP浓度,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1. 采血时注意技术规范,避免对血细胞产生机械损伤。
在采血过程中,需要使用针头尺寸适当且无钝锐边缘的针头进行采血,避免采血过程中对红细胞造成机械损伤。
2. 采血后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剧烈晃动和振荡会增加血样中红细胞的破裂和溶解,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
在采血后应该轻轻转动血样管或者轻轻摇晃,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3. 进行临床检验前,必须先检查血样是否有溶血的迹象,如有溶血迹象,必须及时重新采集新的血样。
4. 在检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在测定血红蛋白时,可以考虑使用光学法而不是含氰化物的比色法,以避免溶血造成的干扰。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采血和检验过程中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和修正。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60dc96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5.png)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调查溶血现象的发生对于临床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方法:本次实验期间需要选取部分研究对象展开分析调查,实验起止时间为2022年1月至12月之间,在这一时期内,从本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士中选出50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需要安排这些研究对象进行抽血,将每位研究对象的血压一分为二,其中一份不作任何处理,按照常规流程进行生化检验,将其纳入对照组中;另外一组血样则需要进行人为溶血处理操作后再进行生化检验,将其纳入研究组中。
分析比较两组血样的检验结果。
结果:此次实验期间,共计涉及对11项指标的测定分析,对于血糖、胆红素、谷草转氨酶等在内的7项指标加以测定发现,两组测得的平均数值水平明显存在差异性(P<0.05),但是在另外4项指标的调查比较中,乳白蛋白、肌酐等并未发现组间对比的差异性(P>0.05)。
结论:在临床领域中,生化检查的作用十分突出,借助于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病情,但是如果需要进行检验的血样发生了溶血现象,则其可能会对多种指标造成干扰,从而不利于诊断和治疗效果的提升。
所以,在进行生化检查时,我们必须注意防止溶血。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溶血反应;对照研究溶血现象在生化检验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从血样采集到分离血样的全过程中,溶血现象可能会发生于其中的任一环节,从实质性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具体指的是红细胞膜破损,进而致使其中的血红蛋白和其他物质从血液样品中释放出来,从而影响到样品的质量。
若是血样发生溶血现象,则其成分必然会发生某种变化,相应变化的产生可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从而导致检测值的偏离,进而影响临床诊断,甚至可能导致误诊、漏诊等问题发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标本溶血已经成为一类日益受重视的问题,然而,由于存在众多的诱发因素,目前尚无法彻底消除溶血问题,因此,科学评估溶血标本对生化检测的影响,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b854db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e.png)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溶血现象是生物样本在采集、处理和储存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干扰检测物质的浓度和活性,影响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了解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在进行生化测试时,最常见的生物样本是血液,其中包括全血、血浆和血清。
而在采集和储存这些样本的过程中,可能发生溶血现象,导致血细胞破裂释放出细胞内成分。
这些细胞内成分包括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白细胞的细胞膜、血小板的细胞膜等,它们对生化检验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溶血现象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当溶血发生时,释放出的血红蛋白、细胞膜等成分会干扰检测物质的浓度和活性,从而使得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在血液中进行血清钙、血清镁、血清葡萄糖等测试时,如果发生溶血现象,会导致血液中相应的物质被舒肝解毒片释放出,从而使检验结果偏高,形成假阳性结果。
相反,有些检测物质被释放出来后可能被分解、氧化或者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导致浓度降低,形成假阴性结果。
溶血现象可能使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失真,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溶血现象也会对生物样本的保存和储存产生影响。
在进行血液样本的保存和储存时,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时间、离心过程等,可能导致血细胞的破裂和血红蛋白的释放,从而造成溶血现象。
这会使得保存的血液样本变得不稳定,浑浊或出现沉淀,甚至失去了检测价值。
在进行样本的保存和储存时,需要注意溶血现象的发生,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干扰检测物质的浓度和活性,影响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同时也对生物样本的保存和储存产生影响。
在进行临床生化检验时,需要严格控制溶血现象的发生,采取相应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出现溶血现象的样本,需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并进行重新采样,以避免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9771a7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4.png)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血液中红细胞因受到某种外界因素而破裂溶解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可能会导致血常规、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等项目的结果出现偏差,影响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溶血现象主要是由于血液样本在采集、储存和处理过程中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
常见的溶血现象的原因包括血液样本采集时针头抽吸力过大、采血过程中产生了血细胞机械损伤、抽血后离心时间过长、血液样本储存温度不恰当等。
当血液中的红细胞受到破坏时,会释放出红细胞内的成分,如游离的血红蛋白、细胞内酶、细胞内电解质等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会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
溶血现象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
在血常规检验中,溶血现象导致的红细胞破坏会影响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的准确性。
特别是在血常规中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的测定中,溶血现象的影响会导致结果偏高,给临床诊断带来误导。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如果发现血液样本出现溶血现象,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重新采集样本进行检测,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溶血现象还会对免疫学检验造成影响。
在某些免疫学检验中,需要对血清或血浆中的特定免疫球蛋白进行测定,而溶血现象会导致这些免疫球蛋白的释放,影响其测定的准确性。
溶血现象还可能会影响到某些炎症因子、细胞因子等在血清中的浓度,影响诊断和治疗中对炎症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判断。
针对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有一些预防和处理措施可以采取。
在血液样本采集过程中,要注意采血技术,避免过大的采血力度或者多次抽血而导致血细胞损伤。
在采血后应尽快进行离心分离,避免血细胞因沉淀而受到机械损伤。
也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抗凝剂和抗凝剂浓度,来减轻血液中的机械损伤,以减少溶血现象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有着重要的影响。
针对溶血现象的影响,需要在采样、处理和检验过程中加强对溶血的防范和处理,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a650b7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1.png)
03判断溶血的标准
标本溶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想要避免标本溶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04如何避免溶血的发生 标本溶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想要避免标本溶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于采样容器:推荐使用国际标准真空采血管,在采集血标本时,双向采血针尾部插 入采血管后稍倾斜采血管,使其尾部针面贴近采血管的侧壁,血液沿管壁缓慢流下,避免 红细胞直接撞击造成破裂 2、关于采血过程
d) 含有或不含分离 胶的肝素抗凝采血管
e) 含有或不含分离 胶的 EDTA 抗凝采血 管
f) 葡萄糖酵解抑制 采血管
03判断溶血的标准
03判断溶血的标准
4、关于标本运送过程:需要注意不要暴力运输,按照合适贮存方式和转运方式尽快送到 检验科, 5、对于标本的处理,需要按照各个项目不同进行合适的离心等操作,期间避免引起溶血 的人为操作。以保证检查标本的质量和结果的准确性,离心力和离心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执行,不可二次离心;冷冻和复融标本时需建立实验规程 综上所述,对于不合格的标本,即使实验室采用最好的方法和技术,检测工作都是无效的 劳动,检测结果会延误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因此,正确的采集标本是临床检验分 析前阶段质量保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有效的基础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01溶血常见原因 1、真空采血管质量问题:如负压太大(血液进入采血管后由于血细胞之间的激烈碰撞,导 致细胞破裂发生溶血)、试管质量不过关(试管内壁处理不好导致血细胞挂壁而造成血细胞 破裂导致溶血、添加剂质量问题等) 2、采血不规范造成标本溶血:如操作者采血时将止血带扎得太紧,时间过长,采血时负 压过大,红细胞受外力而溶血;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和 血样溶血;静脉穿刺处用乙醇消毒,乙醇未干即开始采血也会发生溶血;采样后混匀剧烈 引起的机械性损伤等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1ae9c5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b.png)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如渗透压改变、温度升高、特定物质作用等)破裂释放出红细胞内的物质,造成血液溶解的现象。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对检验项目的影响是非常不容忽视的,因为它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失真,甚至误诊误治。
本文将从溶血现象对血液生化指标、血液凝血指标、血清蛋白指标以及其他指标的影响进行具体介绍和分析。
溶血现象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
在血液生化检验中,常规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
而溶血现象会使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红细胞计数下降。
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能会使临床医生产生误判,从而影响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溶血现象对血液凝血指标也有一定的影响。
血液凝血检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
当出现溶血现象时,释放出的细胞内成分可能对这些凝血酶原的测定产生干扰,从而导致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出现异常,而临床医生可能会根据这些异常结果进行错误的诊断。
溶血现象对血清蛋白指标也有一定的影响。
血清蛋白检验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等指标。
当发生溶血现象时,红细胞内的血浆成分也会释放出来,这些成分可能会对血清蛋白的测定产生干扰,使得检测结果失真,从而影响到诊断结果。
除了以上所述的影响外,溶血现象还可能对其他血液检验指标产生影响。
血清电解质(钠、钾、氯、钙、镁等)的测定,溶血现象可能会影响到其测定结果,导致电解质平衡的判断出现错误。
在临床实践中,如何避免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对于触发溶血现象的因素,如血样采集、保存、转运等环节,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因不当操作引起的误差。
在临床检验中,对于可能存在溶血现象的样本,应当给予特别标注,供检验人员参考,从而尽量避免溶血现象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在实验操作中,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尽可能减少因操作失误引起的溶血现象,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溶血标本对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标本对检验项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2d3a75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8.png)
溶血标本对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标本是指血液样本中的红细胞被破坏,导致红细胞的溶解和释放。
溶血现象会对检验项目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与红细胞相关的检验项目。
当溶血发生时,红细胞中的细胞器和红细胞膜的成分会被释放到血浆中,导致血液中的一些指标的异常。
首先,溶血会导致血红蛋白(Hb)的释放。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内部,当红细胞破裂时,血红蛋白就会释放到血浆中。
这会导致血红蛋白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干扰对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同时,释放的血红蛋白也会在肾脏中形成血红蛋白尿,从而影响尿液检查中的相关指标。
其次,溶血会影响血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参数的测定。
溶血会导致红细胞的损失,因此在溶血样本中,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参数如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的测定结果可能会偏低。
此外,溶血还可能导致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如出现变形红细胞、奇形红细胞等,这可能会影响红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的判断。
溶血还会对一些与红细胞相关的生化指标产生影响。
例如,溶血会使得血浆中游离铁的浓度升高,并导致血肌酐水平的升高。
此外,溶血还可能导致细胞内的酶的释放,如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的浓度升高,这些酶的升高值可能是红细胞内酶的释放所致。
在一些特定的检验项目中,溶血会对结果产生特殊的影响。
例如,溶血会影响凝血功能检查,尤其是溶血产物如游离血红蛋白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此外,溶血还可能使得血浆中溶血素的浓度升高,进而影响免疫学检验的结果。
在临床实践中,一旦发现样本出现溶血现象,通常需要重新采集样本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此外,在进行一些特定检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例如,为了避免红细胞溶血,血液样本采集时应避免使用针头过小或过长,采血时要迅速而轻柔,避免过度抽吸,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样本在采集、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受到外力的振动和震荡。
总之,溶血标本对检验项目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与红细胞相关的检验项目。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d3d073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8.png)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在体外环境中发生破坏,导致血红蛋白溢出到血浆中。
溶血现象
可能会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和解释。
1. 血红蛋白测定:溶血会导致血浆中血红蛋白浓度升高,从而影响血红蛋白测定的
准确性。
如果溶血现象较严重,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可能明显偏高,导致对贫血的判断出现
误差。
2. 肝功能检测:溶血可导致血浆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功能指标升高。
这是因为血红蛋白破坏后,释放到血浆中的铁离子可反应生成
自由基,进而损伤肝细胞,导致ALT和AST的释放增加。
3. 肾功能检测:溶血会导致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等肾功能指标升高。
溶血释放的
游离血红蛋白会经由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单位,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蛋白吞噬,产生内吞体,形成不同直径的管型。
这些内吞体聚集可导致肾单位的堵塞,阻碍尿液的正常排出,
从而影响了肾功能的测定。
4. 血脂检测:溶血会导致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
溶血现象会破坏红细胞内的
脂质屏障,释放血浆中的脂质成分,使得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
这会对血脂检测结
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临床医生在解释这些检测结果时,应考虑到溶血现象的影响,并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在有溶血现象的
情况下,医生可以参考其他血液学指标和临床表现,以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8a59a3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a.png)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破裂释放出来的现象,其影响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红蛋白的释放:溶血会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大量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的释放会增加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一旦超过了正常范围,就会对临床重要检验项目产生影响。
高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会与肌酸酐发生反应产生出血红素,导致血液中肌酸酐的检测结果增高,造成肾功能异常的误诊。
2.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检测:溶血会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从而降低血液中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在进行血细胞计数时,溶血样品会导致红细胞计数过低,从而忽略了真实的红细胞实际数量。
而测量血红蛋白浓度时,溶血会导致血红蛋白浓度低于真实值,从而造成贫血的误诊。
3. 血清和血浆中酶活性的影响:溶血会释放大量的细胞内酶,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
这些酶在溶血后进入血清或血浆中,增加了其酶活性。
溶血样品中ALT和AST的测定结果经常比正常范围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的误诊。
4. 血液凝血功能的影响:溶血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的破坏,释放出的细胞成分会影响血液凝血功能。
释放的血小板聚集素等活性物质会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细胞凝聚,从而影响凝血反应和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溶血还会导致红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磷酸脂酰胆碱,改变血液中磷脂酰胆碱/溶血指标比值,进而干扰血液凝固功能的评估。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有一定的影响。
在临床实验室中,应根据样品的溶血程度和检测项目的敏感性,选择正确的样品进行检验,或者对溶血样品进行补偿性修正以减小误差,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血标本对生化项目有什么影响
![溶血标本对生化项目有什么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23edca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1.png)
溶血标本对生化项目有什么影响首先,溶血标本对生化项目的影响体现在血红蛋白的释放。
溶血会引起红细胞破损,使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
血红蛋白释放后,会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进而干扰生化项目的结果。
比如,血红蛋白与胆红素结合后会形成胆红素血红蛋白复合物,这会干扰血清总胆红素的测定。
此外,血红蛋白也可能与一些酶发生相互作用,导致酶的活性发生变化,从而干扰相关生化项目的结果。
其次,溶血会导致血液成分的改变,进而对生化项目的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在生化项目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结果的准确性。
举例来说,溶血会影响血细胞比容(HCT)的测定结果。
溶血后,红细胞在血浆中释放出来,导致血液稀释,从而使HCT值下降。
同样,血浆的胆红素浓度也会受到溶血的影响,导致血清总胆红素的测定结果异常,从而干扰相关的生化项目。
最后,由于溶血会引起细胞的破坏和溶解,细胞内的一些物质也会释放到血浆中,从而对生化项目结果产生影响。
比如,细胞内的钾离子(K+)会释放到血浆中,导致血浆中钾离子浓度的升高。
血浆中的钾离子浓度升高会影响到一些生化项目的结果,比如肌酐的测定,因为肌酐与钾离子的浓度存在相关性。
此外,细胞内的酶和蛋白质也会释放到血浆中,对一些酶的测定结果产生干扰。
综上所述,溶血标本对生化项目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血红蛋白的释放、血液成分的改变以及细胞内物质的释放。
为了减少溶血对生化项目结果的影响,有一些预防溶血的方法可以采取。
首先,在采集血样的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破坏红细胞。
其次,在实验室中应严格控制采血后的样本处理过程,避免过度振荡、离心等操作,以减少红细胞破损和血红蛋白的释放。
此外,在生化项目测定过程中也要注意细心操作,避免其他因素干扰结果的准确性。
只有严格控制好这些环节,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生化项目结果。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72f924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1.png)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破裂或溶解,使其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
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溶血现象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一、对血细胞计数的影响
在血常规检验中,溶血现象会使红细胞数量减少,同时也可能使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出现偏低或高的情况。
因此,当临床生化检验需要血常规结果时,必须排除或纠正溶血现象的影响。
二、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溶血现象会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影响血清蛋白电泳、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
例如,溶血会使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等酶活性升高,伴随着CK、AST、ALT等标志物的升高,也可能出现肌肉疼痛、神经系统症状、心脏功能损害等症状。
溶血现象还会使血浆中未稳定的葡萄糖物质和未稳定的三酰甘油物质浓度升高,因此可能导致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为了保证血糖、胆固醇等指标的精度和准确性,血样在采集后应保持完整,避免出现溶血现象。
四、对特定蛋白质的影响
溶血还会影响一些特定蛋白质的测定,例如铁、转铁蛋白、胆汁酸等。
在检测这些蛋白质时,必须遵循固定的采血和处理标准,以排除血浆中溶血产物的影响。
总之,溶血现象是临床生化检验中常见的误差来源之一,其出现会导致多种指标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因此,在生化检验中必须注意采集、保存和运输血样的方法,并加强样品质量控制,以减少溶血现象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706589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2.png)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临床生化检验中的现象,其影响可能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产生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这一现象,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溶血的定义和原因。
溶血指红细胞在体外受到某种外界因素的作用而使细胞壁破裂,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溶解释放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溶血。
溶血的原因可能包括药物、化学物质、机械损伤、细菌毒素、免疫因素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可能会受到溶血影响的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糖、血清酶、血清铁蛋白等。
对于血常规检验项目而言,溶血可能会引起血红蛋白浓度偏高,红细胞计数偏低,血红蛋白含量偏低等情况,从而影响对患者血液病理状态的判断。
在进行红细胞计数时,若血液样本发生溶血,红细胞计数的结果可能会偏低,无法准确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
对于血糖检验项目而言,溶血可能导致血浆葡萄糖浓度上升,导致血糖检测结果偏高。
而在血清酶和血清铁蛋白等检验项目中,溶血也可能导致这些酶类物质和蛋白质的释放和浓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
针对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有效应对。
对于在取血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出现溶血的情况。
这需要护士或者医生在取血过程中注意技巧,避免过度挤压采血部位、避免使用已经过于老化的采血针头等。
在实验室进行样本分离和储存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试剂或设备对样本造成过度振荡或剧烈振动,从而引起溶血。
在进行生化检验项目时,也需要对可能受到溶血影响的样本进行专门的处理和修正。
在进行血糖检测时,可采用血清葡萄糖检查来消除溶血的影响;在进行血清酶和血清铁蛋白检测时,也可以采用其他指标或方法来辅助判断。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我们也需要提高对溶血可能引起的影响的警惕性。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等多方面的因素,避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生化检验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
溶血会影响哪些检验结果
![溶血会影响哪些检验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033c0a6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8.png)
溶血会影响哪些检验结果溶血会影响哪些检验结果检验人都知道,在标本采集、处理过程中,红细胞破坏造成溶血。
原因有很多,包括采血不顺、压脉带过紧、抗凝血混匀用力过猛、离心破管等等。
溶血会影响部分检验结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溶血会影响哪些检验结果,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生化项目(1)结果偏高的项目溶血对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最大,可使测定值升高达100-180;其次是肌酸激酶(CK),高达约69倍;;再次,是血清磷(P)和钾(K),前者为50倍,后者为20-30倍。
还有谷草转氨酶(AST),10-30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5倍;谷丙转氨酶(ALT),7倍。
其他受到影响但影响程度尚不明确的有钠(Na),镁(Mg),铁(Fe),氯化物(CL),总蛋白(TP),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低密度脂蛋白(LDH)等。
(2)结果偏低的项目溶血导致某些项目的测定结果偏高外,还可导致有的项目值偏低。
如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3)影响不大的项目多种文献报道显示,白蛋白(Alb)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受溶血的影响不大。
二、凝血项目溶血标本检测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要比不溶血的标本测定值分别升高约7.22%和26.26%;血浆纤维蛋白原(Fg) 则降低约9.88%。
溶血后结果的改变与溶血程度无明显比例关系。
促凝血检测结果受溶血因素影响,但不随溶血程度的增加而成简单的线性改变。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升高约8.48%,但也有人认为溶血对此项目影响不大。
三、免疫项目在免疫项目检测中,溶血对化学发光法或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所检测的.项目的影响报道较多。
其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最大,可使结果升高达到20倍。
其次,对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T3(FT3)、游离T4(FT4)、心肌肌钙蛋白I(cTn)、肌红蛋白(MYO)也有一定影响。
再者,有研究显示,溶血本身对胰岛素水平影响不大,但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胰岛素降解酶,溶血后该酶释放,随着溶血时间的延长,胰岛素不断降解,从而导致浓度降低。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cf61fe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8.png)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破坏、瓦解,并释放出细胞内的成分。
这种现象会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产生影响。
一、影响生化指标1. 肌酐: 红细胞破坏后,血液中游离的血红蛋白会释放出来,在肾小球中沉积,形成肾小球内科学(hemoproteinurica), 损害肾脏功能,肌酐值升高。
2. 肝酶(ALT,AST):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进入肝细胞,造成细胞膜损伤,使得肝细胞内酶释放增加,导致血肝酶升高。
3. 血清胆碱酯酶: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沉积在肝脏内,形成肝细胞内科学,影响细胞膜的透性,将草酰胆碱释放,血清胆碱酯酶因作用而减少,血清胆碱酯酶降低。
4. 血清电解质:由于红细胞破裂后,会释放K+离子,导致血钾水平升高。
5. 乳酸脱氢酶(LDH):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释放出来以及溶血后细胞内酶的释放会导致LDH的升高。
6. 白蛋白(Alb):在溶血事件中,血清中的白蛋白也可能会降低。
二、影响血液常规指标1.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分数和红细胞平均体积:在溶血后,红细胞会破裂,导致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分数和红细胞平均体积的降低。
2. 血小板计数:如果血液样本在采集过程中出现溶血现象,则会导致血小板的计数不准确,通常会增高。
三、影响凝血方面指标1. 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破裂后,血液中游离的血红蛋白可以结合纤维蛋白原,使其失活的同时,可抑制血栓形成,导致纤维蛋白原降低。
2. 凝血酶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会影响凝血酶生成,使得PT和APTT的延长。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会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产生显著的影响。
如果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存在溶血现象,则需要立即报告诊所,需要重新采集血样,请遵循正确的采血方法,防止因错误的采血方法导致的溶血现象,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血会影响哪些检验结果
检验人都知道,在标本采集、处理过程中,红细胞破坏造成溶血。
原因有很多,包括采血不顺、压脉带过紧、抗凝血混匀用力过猛、离心破管等等。
溶血会影响部分检验结果。
在此,我查阅文献,汇总一下,与大家分享。
一、生化项目
(1)结果偏高的项目
溶血对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最大,可使测定值升高达100-180;其次是肌酸激酶(CK),高达约69倍;;再次,是血清磷(P)和钾(K),前者为50倍,后者为20-30倍。
还有谷草转氨酶(AST),10-30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5倍;谷丙转氨酶(ALT),7倍。
其他受到影响但影响程度尚不明确的有钠(Na),镁(Mg),铁(Fe),氯化物(CL),总蛋白(TP),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低密度脂蛋白(LDH)等。
(2)结果偏低的项目
溶血导至某些项目的测定结果偏高外,还可导至有的项目值偏低。
如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3)影响不大的项目
多种文献报道显示,白蛋白(Alb)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受溶血的影响不大。
二、凝血项目
溶血标本检测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要比不溶血的标本测定值分别升高约7.22%和26.26%;血浆纤维蛋白原(Fg)则降低约9.88%。
溶血后结果的改变与溶血程度无明显比例关系。
促凝血检测结果受溶血因素影响,但不随溶血程度的增加而成简单的线性改变。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升高约8.48%,但也有人认为溶血对此项目影响不大。
三、免疫项目
在免疫项目检测中,溶血对化学发光法或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所检测的项目的影响报道较多。
其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最大,可使结果升高达到20倍。
其次,对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T3(FT3)、游离T4(FT4)、心肌肌钙蛋白I(cTn)、肌红蛋白(MYO)也有一定影响。
再者,有研究显示,溶血本身对胰岛素水平影响不大,但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胰岛素降解酶,溶血后该酶释放,随着溶血时间的延长,胰岛素不断降解,从而导至浓度降低。
对于ELISA方法的影响,有研究认为HIV抗体检测实验中,溶血可造成约3.75%的标本出现假阳性。
溶血对有些项目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例如血钙(Ca)、尿素氮(BUN)、肌酐(CR)、碱性磷酸酶(ALP)、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葡萄糖(Glu)、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
这可能与检测方法不容有关,也可能与试验标本的溶血程度有关。
总之,作为检验人,我们要明确受溶血影响的检验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注意观察标本质量,以避免给临床提供不可靠的的实验室数据。
同时,溶血对部分项目的影响尚不明确,我们不妨继续研究,提供数据以供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谯娟, 冯涛倩, 邓华, 等. 探讨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 求医问药,2012, 10(11):
325-326.
2.龙跃兵, 朱伟斌, 章关燕. 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校正方法的探讨[J]. 2011, 32(12):1562-156
3.
3.贾璋林, 谢煜楠, 杨发达.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 2009, 9(7): 799-802.
4.刘文, 雷佳红, 唐中, 等. 溶血对促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0, 25(5):449-452.
5.郑志友, 徐玉兵, 杨柳生. 溶血和脂血标本对凝血指标检测的影响因素探讨[J].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3,15(1):25-27.
6.丁红霞, 吴秀梅, 杨其贤. 新生儿溶血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新生儿采血技术探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26(3):267-268.
7.任丹丹, 周馨, 叶书来. 探讨溶血标本对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结果的影响[J]. 中国医学工程, 2016,24(6):8-10
8.谢伟贤, 黄泽棋, 王晓娟, 等. 溶血对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胰岛素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14, 11(4): 443-447.
9.何君, 吴学春, 邢艳. 探讨溶血、乳糜血、自身抗体对HIV抗体初筛结果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35(1): 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