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_电路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完整版)第二章电路分析方法

(完整版)第二章电路分析方法

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分析是指在已知电路构和元件参数的情况下,求出某些支路的电压、电流。

分析和计算电路可以应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但往往由于电路复杂,计算手续十分繁琐。

为此,要根据电路的构特点去寻找分析和计算的简便方法。

2.1 支路电流法支路电流法是分析复杂电路的的基本方法。

它以各支路电流为待求的未知量,应用基尔霍夫定律(KCL 和KVL )和欧姆定律对结点、回路分别列出电流、电压方程,然后解出各支路电流。

下面通过具体实例说明支路电流法的求解规律。

例2-1】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如图2-1 所示电路中各支路电流。

已知U S1 130V ,U S2 117V ,R1 1 ,R2 0.6 ,R 24 。

【解】该电路有3 条支路(b=3),2个结点(n=2),3 个回路(L=3 )。

先假定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和回路的绕行方向如图所示。

因为有3 条支路则有3 个未知电流,需列出3 个独立方程,才能解得3个未知量。

根据KCL 分别对点A、B 列出的方程实际上是相同的,即结点A、B 中只有一个结点电流方程是独立的,因此对具有两个结点的电路,只能列出一个独立的KCL 方程。

再应用KVL 列回路电压方程,每一个方程中至少要包含一条未曾使用过的支路(即没有列过方程的支路)的电流或电压,因此只能列出两个独立的回路电压方程。

根据以上分析,可列出3 个独立方程如下:结点A I1 I2 I 0回路ⅠI1R1 I2R2 U S1 U S2回路ⅡI2 R2 IR U S2I1 10A, I2 5A, I=5A 联立以上3 个方程求解,代入数据解得支路电流通过以上实例可以总出支路电流法的解题步骤是:1.假定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若有n个点,根据KCL 列出(n-1)个结点电流方程。

2.若有b 条支路,根据KVL 列(b-n+1)个回路电压方程。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选网孔作为回路。

5 3.解方程组,求出支路电流。

【例 2-2】如图 2-2 所示电路,用支路电流法求各支路电流。

电工技术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工技术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应如何处理?
• 解:原电流表最大量程只有100μA ,用它直接测量 1100μA的电流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并联一个电阻进行分 流以扩大量程,如图2-4所示。
Ig
rg
If
Rf
I
+
U
_
• 3.电阻混联电路的等效变换
• 实际应用的电路大多包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既有电阻 的串联又有电阻的并联的电路叫电阻的混联电路,如图25 a)所示。
U2
U
R
R3
U3
b
b
• (2)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 • 在图2-1 a)的电阻串联电路中,流过各电阻的电流
相等,因此各电阻上的电压分别为
(3)串联电路的应用 1)利用小电阻的串联来获得较大阻值的电阻。 2)利用串联电阻构成分压器,可使一个电源供给几种不同的 电压,或从信号源中取出一定数值的信号电压。 3)利用串联电阻的方法,限制和调节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4)利用串联电阻来扩大电压表的量程,以便测量较高的电压 等。


b
b
2.2.2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 电源是向电路提供电能或电信号的装置,常见的 电源有发电机、蓄电池、稳压电源和各种信号源 等。
• 电源的电路模型有两种表示形式:一种是以电压 的形式来表示,称为电压源;另一种是以电流的 形式来表示,称为电流源。
• 1.电压源
• 电压源就是能向外电路提供电压的电源装置,图2-1线
框内电路表示一直流电压源的模型。假如用U表示电
源端电压,I表示负载电流,则由图2-1电路可得出如
下关系 •
U = US - RSI
(2-1)
• 此方程称为电压源的外特性方程。
• 由此方程可作出电压源的外特性曲线,如图2-2所示

电工学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工学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返回
例4、用叠加原理求图示电路中的I。 1mA 4kΩ + 10V - 2kΩ I 2kΩ
2kΩ
解:
电流源单独作用时 电压源单独作用时: 10 2 44 mA 1 257mA II 1 mA .0.25mA 4 2 [2+4//2] 4 4 2 [(2+2)//2] 2 I=I′+I″= 1.507mA
返回
第三节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 效变换
等效变换的概念 二端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独立电源的等效变换 电源的等效变换 无源二端网络的输入电阻 和等效电阻
返回
一、等效变换的概念
1、等效电路
两个端口特性相同,即端口对外的 电压电流关系相同的电路,互为等效电 路。
返回
2、等效变换的条件 对外电路来说,保证输出电压U和 输出电流I不变的条件下电压源和电流 源之间、电阻可以等效互换。
1 1 2 2 S
-US+R2I2+R3I3+R4I4 =0
返回
第二节 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
原理验证
几点说明
返回
一、叠加原理
在由多个 独立电 源共同 作用的 线性 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等于各 个独立电源分别单独作用在该支路中产 生的电流(或电压)的叠加(代数和) 。
不作用的恒压源短路,不作用的恒流 源开路。
US2单独作用
= 4/3A
返回
三、几点说明
叠加原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
电路的结构不要改变。将不作用的恒压
源短路,不作用的恒流源开路。
最后叠加时要注意电流或电压的方向:
若各分电流或电压与原电路中电流或
电压的参考方向一致取正,否则取负。 功率不能用叠加原理计算。

2电路的分析方法-电工电子学

2电路的分析方法-电工电子学
(5) 成为简单电路,用欧姆定律或分流公式求解。
例 求下列各电路的等效电源
2 +
3 5V–
+a
U 2 5A
(a)
解:
2 + 5V –
(a)
a + U 5A b
+a 3 U
b
(b)
a + 3 U
b (b)
+a
2 +
+ 2V-
5V-
U b
(c)
+a + 5V U –
b (c)
例题
试用等效变换的方法计算图中1 电阻上 的电流I。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 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3. 了解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及静态电阻、
动态电阻的概念,以及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 的图解分析法。
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在电路中,电阻的联接形式是多种 多样的,其中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是串联 与并联。具有串、并联关系的电阻电路 总可以等等效效变化成一个电阻。
结点电压法适用于支路数较多,结点数较少的电路。
a
+ E
I2
– R2 R1 I1
IS
I3 在左图电路中只含
R3
有两个结点,若设 b 为参考结点,则电路
中只有一个未知的结
b
点电压Uab。
2个结点的结点电压方程的推导:
设:Vb = 0 V 结点电压为 U,参
考方向从 a 指向 b。
+ E1–
+ E–2
1. 用KCL对结点 a 列方程:I1 R1 I2
点电流方程,选a、 b d G
C
、 c三个节点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路分析基础
回路电流法求解电路的步骤
选取自然网孔作为独立回路,在网孔中标出各回路电流
的参考方向,同时作为回路的绕行方向; 支路上的互阻压降由相邻回路电流而定;
建立各网孔的KVL方程,注意自电阻压降恒为正,公共 联立求解方程式组,求出各假想回路电流. .
它们与回路电流之间的关系,求出各支路电流.
返节目录
电路分析基础
思考 练习
用结点电压法求解下图所示电路,与回路电流法相比较, 能得出什么结论? US3 R I A+ - 3 3 B
IS1 I1
R1
I4
R4
I5
R5
I2
R2
IS2
此电路结点n=3,用 结点电压法求解此电 路时,只需列出3-1=2 个独立的结点电压方 程式:
U S3 1 1 1 1 ( + + )V A V B = I S1 + R1 R 3 R 4 R3 R3 ( U 1 1 1 1 + + )V B V A = I S2 S3 R 2 R3 R5 R3 R3
返节目录
电路分析基础
结点电压法应用举例
用结点电压法求解结点n=2的复杂电路时,显然只需 列写出2-1=1个结点电压方程式,即: US

① I2 R2 + US2 _ I3 R3 I4 R4
-
V1 =
∑R ∑
S
I1 R1 + US1 _
1 R
+
US4
此式称弥尔曼 定理.是结点 电压法的特例
直接应用弥尔曼定理求V1
返节目录
电路分析基础
第1节 支路电流法
定义
以支路电流为未知量,根据基尔霍夫两定律列出必 要的电路方程,进而求解客观存在的各支路电流的方 法,称支路电流法 支路电流法.

第2章 电路分析方法

第2章 电路分析方法

2.7 电路分析方法的仿真分析
1)首先在电子工作平台上画出待分析的电路,然后用鼠标器点击菜
单中的电路(Circuit)选项,进入原理图选项(Schematic Operation), 选定显示节点(Show Nodes)把电路中的节点标志显示在电路图上。 2)用鼠标器点击菜单中的分析(Analysis)选项,进入直流工作点(DC Operating Point)选项,EWB自动把电路中的所有节点的电位数值及 流过电源支路的电流数值,显示在分析结果图(Analysis Graph)中。 3)将开路电压Uoc和等效电阻Req仿真出结果后,在EWB中创建图2-3
∗2.5
替代定理
替代定理可以叙述如下:给定任意一个电路,其 中第k条支路的电压U p和电流I k已知,那么这条 支路就可以用一个具有电压等于U k的独立电压 源,或者用一个具有电流等于I k的独立电流源来 替代,替代后电路中全部电压和电流均保持原值。
∗2.5
替代定理
图2-21 替代定理电路图
∗2.5
替代定理
•用替代定理,可简化电路计算,由替代定理可 得出以下推论:
•网络的等位点可用导线短接;电流为零的支路 可移去。
2.6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2.6.1 戴维宁定理
2.6.2 诺顿定理
2.6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图2-22 戴维宁方法电路
2.6.1 戴维宁定理
戴维宁定理可表述为:任何一个线性含源的二端 网络,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条含源支路来等 效替代,该含源支路的电压源的电压等于二端网 络的开路电压,其电阻等于含源二端网络化成无 源网络后的入端电阻R0。
别设为2A和1A。为使得电路元件排放规则,可以利用工具按钮
中的(Rotate,Flip Horizontal和Flip Vertical)按钮将水平放置的元件 置为垂直放置、水平转向和上下翻转。然后按照电路结构,连接 元件,如图2-31所示。注意仿真电路必须有接地参考点,而且为 了和仿真节点一致,选取图2-30的节点标号。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分析是指在已知电路结构和元件参数的条件下,讨论激励和响应之间的关系。

电路分析虽然可以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但由于电路形式各异,在某些电路应用时有些美中不足。

本章主要介绍线性电路中的一些重要定理,如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以及诺顿定理等。

2.1 叠加原理叠加原理是线性电路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反映了线性电路的一个基本性质:叠加性。

应用叠加原理可以使某些电路的分析计算大为简化。

所谓叠加原理就是当线性电路中有几个电源共同作用时,各某支路的电流或电压等于电路中各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叠加原理也称独立作用原理。

所谓单独作用,是指除该电源外其它各电源都不作用于电路(除源)。

对不作用于电路的电源的处理办法是:恒压源予以短路,恒流源予以开路。

对实际电源的内阻应保留。

叠加(求代数和)时以原电路的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为准,若各个独立电源分别单独作用时的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原电路的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一致则取正号,相反则取负号。

例2-1-1 图2-1(a )所示电路中,已知R 1 = 100Ω,R 2 = 100Ω,U S = 20V , I S = 1A 。

试用叠加原理求支路电流I 1和I 2。

解:根据原电路画出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的电路,并标出各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2-1-1(b )和(c )。

UI 2UI 2′R I 2 ″(a )原电路 (b )U S 单独作用电路 (c )I S 单独作用电路图2-1 例2-1-1插图按各电源单独作用时的电路图分别求出每条支路的电流值。

由图(b )恒压源U S 单独作用时 1212200.1A 100100S U I I R R ''====++由图(c )恒流源V S 单独作用时120.5A I I ''''== 根据电路中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取正,相反取负的原则,求出各独立电源在支路中单作用时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电工技术第2章

电工技术第2章

跳转到第一页
第2章 电路分析方法
假设有电压源 U S 2 单独 作用,则 U S 1 0 即把电压源 U S1 短路,则电路 变成了图2-17c,由此电路图可得
I '' US 2 R1 R1 * U R1R R1 R R1 R2 R1 R R2 R S 2 R1 R1 R
A和C节点间的互导 :G13 G31 0 将上述分析结果代入3个独立节点的节点电压方程的一般 形式,则有如下方程组
U S1 1 1 1 ( R R )U a R U b R I S 2 2 1 1 U b U S 2 1 1 1 U b ( )U c I S R3 R4 R3
电压源与电流源对外电路等效的条件为:
U s I s Ro

Us Is Ro
跳转到第一页
且两种电源模型的内阻相等。
第2章 电路分析方法
在进行电源的等效变换时要注意: (1)电源的等效变换只是对外电路而言的,至于对 电源内部,则是不等效的。例如当外电路开路时,电压 源I=0,内电阻R0 不损耗功率,而电流源内部仍有电流 , 内 阻 R0 有 功 率 损 耗 。 当 外 电 路 短 路 时 , 电 压 源 I=ISC=US/R0,内电阻R0损耗功率,而电流源内部,内阻 R0上无电流通过,不损耗功率。 (2)在进行等效变换时,两种电路模型的极性必须 一致,即电流源流出电流的一端与电压源的正极性端相 对应。 (3)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之间不能进行等效 变换。因为对理想电压源(R0=0),其短路电流IS为无 穷大,对理想电流源(R0=∞),其空载电压UOC为无 穷大,这都是不可能的。
跳转到第一页
第2章 电路分析方法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此方法特别适合结点少支路多的电路。 方法特别适合结点少支路多的电路。
28

用结点电压 法求图示电路 中的电流I。
1)选择参考结点, 选择参考结点,标 出结点电压与支路电流 的正方向。 的正方向。 2)列结点电压方程组
1 1 1 1 28 + )U 1 − U 2 = ( + 10 40 20 20 10 1 1 1 − U 1 + ( + )U 2 = 5 20 20 30
1 r1 r2 2 r3 3
Y-∆
等效变换 R12 2
1 R31 R23 3
当 r1 = r2 = r3 =r , R12 = R23 =R31 =R 时:
1 r= R 3
8
4、实际电源模型间的等效互换
一个实际电源既可用电压源与电阻串联 一个实际电源既可用电压源与电阻串联的电 电压源与电阻串联的电 路模型来表示, 路模型来表示,也可用电流源与电阻并联 也可用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电路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电路 ' 模型来表示。 模型来表示。即 I I a a RO ' Uab + Uab ' RO US IS b b 等效互换的条件: 等效互换的条件:对外的电压电流相等。 对外的电压电流相等。 即: '
3)求I
U1 − U 2 I= = −2.2 A 20
29
解得 U1=40V , U2=84V

电路如图所 示,求电路结点 2的电位V2。 分析 V1=2V
I2
I1
解:
1 3 1 1 + V2 − V1 = − + 0.5 3 3 3 4
解得: 解得: 验证: 验证: V2=2/7 V=0.29V

电工技术--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工技术--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I1
A
R1 Us1 R2
I2
R3 Us2 B
I3
A
I1 '
A
I2' I1"
R1 Us1
R2
R1
R2
I2"
R3
I3'
+
R3 Us2
I3 "
B
B
A
I1
R1 R2
A
I2
R3
A
I2'
R3
I1' I3
R1
R2
I1" I3'
R1
R2
I2"
R3
Us1 Us2
=
Us1
+
Us2
I3"
B
B
B
解: I1
U S1 R 2R 3 R1 + R2 + R3
例1 :
I1 R1 I3
a
I2 R2 R3 2 +
对结点 a: I1+I2–I3=0 对网孔1: I1 R1 +I3 R3=E1 E2 对网孔2: I2 R2+I3 R3=E2
+ E1
-
1
-
b
联立求解各支路电流
例:试求各支路电流。
a
c
支路中含有恒流源 I3 注意:当支路中含有恒流源 时,若在列KVL方程时,所选 回路中不包含恒流源支路
+
U -
I RL
Ro Uo
+
+ _
I RL
网络
U B
B 有源二端网络
戴维南等效电路
任意一个线性有源二端网络对外都可等 效为等效电压源。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
10V
+
2A 4Ω
10V
+
2Ω U
+ _
3V
_
_
_
图2-25 题2-3-1图
图2-26 题2-3-2图
• 2-3-2电路如图2-26所示,试用叠加原理求电流U。
2.4 戴维南定理
• 1.二端网络
• 对于一个复杂的电路,有时只需计算其中
某一条支路的电流或电压,此时可将这条支路
单独划出,而把其余部分看作一个有源二端网
2.注意事项
• (1)在电压源和电流源等效过程中,两种电路模型 的极性必须一致。 • (2)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关系是对外电路而言的, 对电源内部,则是不等效的。 • (3)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之间没有等效关系, 不能等效变换。 • 因为对理想电压源讲,其短路电流无穷大;对理想 电流源讲,其开路电压为无穷大,都不能得到有效 数值,故两者之间不存在等效变换条件。
US=9V、IS=6A,求各支路的电流I1和I。
• 2-2-2 电路如图2-22所示,求各支路的电流I1、I2
和I3。
R1


_
US R2 IS
_
10V
I1
I2

I3
2A
+
+
图2-21 题2-2-1图
图2-22 题2-2-2图
2.3 叠加原理
• 1.线性电路

线性电路是由线性元件组成的电路。线性元件是 指元件参数不随外加电压及通过其中的电流而变化, 即电压和电流成正比。
R1 R3 1015 R13 6 R1 R3 10 15
R2 R4 20 5 R24 4 R2 R4 20 5

电工第2章

电工第2章
+ E R0 a + U b I
IS
开路 短路
U
I
E
0
R0IS
0
E
0
+
+
U
I
0
+ E=ROIS
0
IS
Is E R0
+
+ 不等效
0
IS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等效条件
注意事项: (1)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关系只对外电路而言, 对电源内部则是不等效的。 例:当RL= 时,电压源的内阻 R0 中不损耗功率, 而电流源的内阻 R0 中则损耗功率。 (2) 等效变换时,两电源的参考方向要一一对应。 a a a a + – E E – + IS R0 IS R0 R0 R0 b b b b (3)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之间无等效关系。 (4) 任何一个电动势 E 和某个电阻 R 串联的电路, 都可化为一个电流为 IS 和这个电阻并联的电路。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例 2.1.2: 图示为变阻器调节负载电阻 RL 两端电压 的分压电路。 RL = 50 ,U = 220 V 。中间环节是变 阻器,其规格是 100 、3 A。今把它平分为四段, 在图上用a, b, c, d, e 点标出。求滑动点分别在 a, c, d, e 四点时, 负载和变阻器各段所通过的电流及负载 电压,并就流过变阻器的电流与其额定电流比较说明 使用时的安全问题。 解: (1) 在 a 点: UL = 0 V
2 + 1 U – R"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退出
[例]计算图所示电阻电路的等效电阻R,并求电流I和I5.

第2章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2章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 U -

is
2A

解: (1) 与电压源并联的R2和与电流源串联的R3不 考虑(等效)
us 2
+ 10V -
- 4V +

RL
I 5Ω

us 2
- 4V +

RL
I
2A

us 2

+ U -
3A 2Ω
- 4V +

RL
I


+ U -
控制量u1应转换为支路电流表示
u1 = us2+ R2i2 ( 4)
求解得 :i1=0.43A ,i2=-0.71A,i3=1.14A, u1=0.57V
求解受控源上的电压u2时,不 能延用图(b)所示的电路, 回到原电路即图3-2(a)所 示的电路中进行求解 u2= -R3i3+ us2+R2i2
i1 R i R2 2 1 + il1 + uS1 il2 uS2 – – b
列写的方程
i3
R3
独立回路数为 2 。选 图示的两个独立回路,支 路电流可表示为:
i1 il1 i3 il 2 i2 il 2 il1
网孔电流在网孔中是闭合的,对每个相关结 点均流进一次,流出一次,所以KCL自动满足。 因此网孔电流法是对网孔回路列写KVL方程,方 程数为网孔数。
a
R1
c
b
R2 d
R4 Rab=(R1+R3)//(R2+R4) a b R1 c
R3
R2
d
电桥平衡条件: R1R4=R2R3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72
I=
A = 4A
6 + 12
2.2 支路电流法
1.支路电流法 支路电流法就是以支路电流为变量,根据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列出节点电流方程和回路电压方程,求解 支路电流的方法。支路电流法是分析电路 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2.支路电流法的解题步骤
2.支路电流法的解题步骤
o
IS
I
31.2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1.等效变换方法 因为对外接负载来说这两个电源提供的电
压和电流完全相同,所以
因此,一个恒压源US与内阻R0串联的电路 可以等效为一个恒流源IS与内阻RS并联的电
路。如图所示。
I
+
RS
+
U
R
U_S
_
IS
R'S
I +
U
R
_
在电压源和电流源等效过程中,两种电路模 型的极性必须一致,即电流源流出电流的一 端与电压源正极性端对应。
=
6.5V
4、使用叠加定理时的注意事项:
1)只能用来计算线性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对非线性电路,叠加定理不适用。
2)叠加时要注意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求其代数和。
3)不能用叠加定理直接计算功率。因为
功率 P I 2 R (I 2 I 2 )R I 2 R I 2 R
理想电流源所在 处开路。
有源二端网络变换为电压源模型后,一个复杂的 电路就变为一个简单的电路,就可以直接用全电 路的欧姆定律,来求取该电路的电流和端电压。
2)当电流源单独作用时,电压源不作用,在该电 压源处用短路代替。
+ US _

电工技术(第二版)常晓玲章 (2)

电工技术(第二版)常晓玲章 (2)
将回路Ⅰ和回路Ⅱ的电压方程分别记作(2)式和(3)式。 本例中共有三条支路, 相应的有三个待求电流I1、I2和I3,
为了使待求的支路电流能够求解, 需要三个独立的方程。 联立(1)式、 (2)式和(3)式, 代入数据, 解方程组, 求出支路电流。
I1+I3-I2=0 20I1-10I3=70 10I3+10I2=-40
第 2 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例2-3] 路电流。
电路如图2-4所示, 应用网孔电流法求各支
图2-4 例2-3的电路
第 2 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解] 指定网孔电流I1、 I2、 I3的参考方向如图2-4所 示。 列出网孔电流方程
(2+3)I1-3I2=12 -3I1+(3+3+5)I2-5I3=-8 -5I2+(5+1.5)I3=8 解方程可得
第 2 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2 网孔电流法 2.2.1
网孔电流实际上是一种假想电流, 所谓网孔是指平面电路 (画在平面上不出现支路交叉的电路)中的一个回路, 在它所 包围的范围内不存在其他支路, 如图2-3所示: 有三 个网孔, 沿着网孔内流动的电流Ia、 Ib、 Ic就是假想的网孔 电流。 网孔电流只在各自的网孔内流动, 彼此各自独立无关。
第 2 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3 节点电压法 支路电流法直接利用支路电流作为未知量, 有m条支路就 需要列出m个方程, 网孔电流法虽然可以减少n-1个方程, 但是当电路的节点较少, 网孔较多时也会比较烦琐, 节点电压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一种改进分析法。
第 2 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如图2-6所示的电路有3个节点和4个网孔支路。 若用网孔电 流法需要列出4个方程,比较繁琐。 选0为参考节点, 设V0=0 V, 根据图示参考方向, 由KCL和欧姆定律可得如下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1.电路的连接2.电压源和电流源3.支路电...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1.电路的连接2.电压源和电流源3.支路电...

U U R1 U 1 R1 I R1 R1 U R R1 R2 R1 R2 两个电阻串联时的分压公式:
R1 U1 U R1 R2
I + U – + U1 R1 – + U2 R 2 –
R2 U2 U R1 R2
I + U – R
8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例 2-1 有一个电表的表头,其内阻R g=5kΩ,允许 通过的最大电流(这时表头指针偏转到满刻度) I g =200μA. 。问直接用这个表头可以测多大的电压? 如果要求用来测量 10V以下(包括 10V)的电压, 则应串入多大的电阻?
4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一、电阻的串联:
Req R1 R2 Rn Rk
k 1 n
二、电阻的并联:
n 1 1 1 1 1 Req R1 R2 Rn k 1 Rk
5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电阻的连接
在电阻电路中,电阻的连接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简 单的连接方式是串联和并联 2.1.1 电阻的串联 几个电阻依次首尾相接,中间没有节点,不产生分支 电路,这种连接方式叫串联,其重要特点是在电源作 用下,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处处相等的。 1.串联电阻的等效化简 对于多个串联电阻来说,可以用一个等效电阻R来代 替,该等效电阻R可以用KVL很容易计算出来,等效 电阻的值等于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之和
R
+ U I I1 R1 R2 I2 + U 11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I
R1 R 2 R1 R 2
R
图 2-3 并联电阻的等效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电路分析方法节点分析法叠加定理单口网络与网络等效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当选4为参考点后,U 14 ,U 24 ,U 34称为节点电压,记作U 1 ,U 2 , U 3 。

(“零”电位点),可任选一个节点为参考节点,本图选4为参考节点。

§2 –1节点分析法R 1R 2R 3R 4R 51234i S1S2i S3i 1i 2i 3i 4i 5¾支路电压:U 12, U 14, U 23 ...¾参考节点:¾节点电压:节点电压的特点:(1) 完备性(2) 独立性----节点电压一旦求出,各支路电压就被唯一确定。

----节点电压不受KVL约束。

¾用节点电压列写独立的KCL方程,解出节点电压,然后求出各支路电压和电流的方法称为节点分析法。

节点方程12345S1S2S312345又i 1= U 1/ R 1i 2= (U 1-U 2) / R 2i 3= U 2/ R 3i 4= (U 2-U 3) / R 4i 5= U 3/ R 5∵i 1+ i 2–i s1+i s2= 0–i 2+ i 3+ i 4= 0 –i 4+ i 5–i s2+i s3= 0假设流出为正代入整理得21221211)11(S S i i U R U R R −=−+节点1自电导流入1的电流源电流的代数和1 与2互电导R 1R 2R 3R 4R 51234i S1S2i S3i 1i 2i 3i 4i 5节点2 和3的方程分别为:01)111(134243212=−+++−U R U R R R U R 3235424)11(1S S i i U R R U R −=++−R 1R 2R 3R 4R 51234i S1S2S3i 1i 2i 3i 4i 51,,2,111−==±∑−=n i i uG Siin j jijL 对于b条支路、n个节点的电阻电路,n-1个节点方程——间的互电导、为节点时当的自电导为节点时式中,当j i G i j i i j ij ≠=ij G i Sii 为流入节点i 的全部电流源电流的代数和自电导前取正,互电导前取负¾节点方程的实质----用节点电压来表示的KCL 方程。

R 1R 2R 3R 4R 51234i S1S2S3i 1i 2i 3i 4i 5例1: 试写出节点方程。

G1G2G3G4G5ISuS+-12已知u2= us(G1+G2+G5)u1―G2u2―G5u3=is-G2u1+(G2+G3)u2―G3u3= 0-G5u1―G3u2+(G3+G4+G5)u3=-is(G1+G2)u1―G2u2=is-G2u1+(G2+G3)u2―G3u3=I―G3u2+(G3+G4)u3=-is¾A和B哪组方程正确?AB例:试用节点法求i 1、i 2、i 3 。

++1232135Ω10Ω20Ω解:U 2=20V, U 3=10V节点1的方程:01010520)10120151(1=−−++U 得U 1 = 14.3V∴i 1 = ( 20-U 1 ) / 5 = 1.14 Ai 2 = ( 10-U 1 ) / 10 = -0.43 A i 3 = U 1/ 20 = 0.71 A例:试用节点法求i 1。

110K Ω20K Ω40K Ω20K Ω0k20120U k 101U )k 101k 401k 201(21=−−++0k40240U )k 401k 201k 101(U k 10121=−−+++−得U 1 = 21.8 V, U 2 = -21.8 Vi 1 = ( U 1–U 2) / 10K = 4.36 mA解:节点1、2如图, 节点方程如下:含受控源电路的节点方程6A1+-4V2Ai2/2123 i242Ω2Ω1Ω4Ω例用结点法求电流i1, i2解:设参考点如图,并将受控源的控制量由节点电压表示:i2= u1/ 2i2/ 2 = u1/ 4u3= 4V6Ai1+-4V2Ai2/2123i242Ω2Ω1Ω4Ωi2= u1/ 2i2/ 2 = u1/ 4u3= 4V节点(1)(2)的方程为:(1 + 1 / 2 + 1 / 2)u1-u2–4/2=6-u1+ (1 + 1 / 4)u2= -u1/ 4 -6 -2得u1= 1.14V, u2= -5.71V∴i1= (u1-u3) / 2 = -1.43A,i2= u1/ 2 = 0.57A作业:(p49-50) 3,7§2-2叠加定理线性电路的比例性u S+-+-u 2R 1R 2SS ku u R R R u =+=2122¾若激励u S 增大多少倍,则响应u 2也增大多少倍。

线性电路的叠加性u sR 1R 2u 2i s2+−12S 22111i )u R 1R 1(u R 1-=++u 1= u S2111S 2R 1R 1R u i u ++=S 2121S 2122i R R R R u R R R u +++=¾上式既体现了单个激励的比例性,又体现了两个激励的叠加性,线性电路的比例性和叠加性,可用叠加定理反映,并用来求解电路的响应。

S2S 1i k u k +=22u u ′′+′=u sR 1R 2u 2i s2+−叠加定理由多个独立源共用作用于线性电路产生的响应,等于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产生响应的代数和。

¾说明:1.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

2.某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其它独立源应置零(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3.受控源不能单独作用,也不能随意置零;4.叠加定理不适用于功率叠加。

例:电路如图,用叠加定理求I x =?解:(1) 10V 电压源单独作用:由KVL :(1+2)I ′x +2I ′x –10=0I ′x =2Ax′x2I ′(2) 2A 电流源单独作用:xI 2I 0′′′′+−=x x2I 1I 2I 0′′′′′′+×+=由KCL :由KVL :x x xI I I 20.4 1.6A ′′′=+=−=xI 0.4A ′′=−X′′X2I ′′I ′′例:U S =0时,I=2A ,若U S =2V 时,I= –1A,当U S =6V 时,I=?解:由叠加定理I = KUS + 2–1 =K ×2 + 2K= –1.5当US =6V 时:I= –1.5×6 + 2= –7A作业: 9 ,11(49页)¾线性电阻电路—由线性电阻和独立源组成的电路¾激励或输入¾响应或输出线性关系§2-3 单口网络与网络等效单口网络具有两个引出端钮的电路一部分——二端网络→单口网络——单口¾有源单口——含有独立电源,一般用N表示¾无源单口——不含独立电源,一般用N0表示外电路——与单口连接的电路其它部分单口的外特性由端口VCR表征¾等效的定义:A+-iB+-i单口网络A 和B 的VCR 完全相同,则称A 与B 互为等效。

关于等效的三点说明:1.等效的目的2.等效的条件3.等效的范围线性电阻的串联和并联u = (R 1 + R 2 + R 3) iu = R i¾若R = R 1 + R 2 + R 3 则A 和B 的VCR 完全相同,A 和B 等效。

i = u / R+-uiR1R2R3Ai = (1/R1+1/R2+1/R3)u¾若1/R =1/ R1+1/R2+ 1/R3或G =G1+G2+G3 则A和B的VCR完全相同,A和B等效。

例1求R 逐步化简∴R ab = 12Ω+ 2Ω= 14Ω12Ω12Ω12Ω12Ω6Ω4Ω6Ω4Ω12Ω12Ω6Ω6Ω2Ω6Ω12Ω4Ω3Ω2Ω例2图中所有电阻值都为R,求Rab∵c、0、d 三点为等电位点,等电位点之间的电阻既可处理成开路,也可以处理成短路,对外仍然等效。

= 2R / 3∴Rab电阻的星形-三角形等效变换三端网络→双口网络——双口¾有源双口——含有独立电源,一般用N表示¾无源单口——不含独立电源,一般用N 0表示R 1R 3R 2R 12R 31R 23双口的外特性由两个端口的VCR来表示9电阻星形连接的端口VCR R 1R 3R 2u 2+-i 2i 1u 1+-2321321322223131213111i )R R (i R )i i (R i R u i R i )R R ()i i (R i R u ++=++=++=++=9电阻三角形连接的端口VCR R 12R 31R 23u 2-i 2u 1-i 122312112121223222121123112213111u )R 1R 1(u R 1R u u R u i u R 1u )R 1R 1(R u u R u i ++−=−+=−+=−+=双口网络等效——两个双口的对应端口VCR 都相同9星形→三角形的等效变换星形连接的端口VCR 改写为与三角形连接的端口VCR 比较213322113113322132213322131133221321u R R R R R R R R u R R R R R R R i u R R R R R R R u R R R R R R R R i ++++++−=++−+++=星形与三角形两个双口等效133221132312133221312133221321231R R R R R R R R R 1R 1R R R R R R R R 1R R R R R R R R R 1R 1+++=+++=+++=+如果星形→三角形的等效变换Y312312Y321R 3R R R R R R R R =======Δ如果213322131113322123313322112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9三角形→星形的等效变换三角形连接的端口VCR改写为与星形连接的端口VCR比较23123121231231312312312322312312312313123122312311i R R R )R R (R i R R R R R u i R R R R R i R R R )R R (R u ++++++=++++++=三角形与星形两个双口等效312312123123323123123123331231223123131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如果312312312333123122312231231212311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3R R R R R R R R R Y 321312312ΔΔ=======如果R1R3 R2R4R5R12RR25R4R51R1’R2’R2R4R3’例:求图示电阻单口的等效电阻R 12=1Ω,R 23=2Ω,R 31=3ΩΩ353Ω2Ω1.5Ω1ΩR 1R 1.5ΩR 3Ω35三角形→星形的等效变换)(132132R R R R R R )(3132121R R R R R R )(5.032113R R R R R R 312312312333123122312231231212311Ω=++×=++=Ω=++×=++=Ω=++×=++=)(222221)3531()5.15.0()3531)(5.15.0(1R Ω=+×+=++++++=0.5Ω1.5Ω1ΩΩ31Ω35作业:独立电源的串联和并联¾电压源的串联和并联S1S2¾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¾不成立的电压源并联和电流源串联违背KVL定律违背KCL定律¾与电压源相并联的任何元件或支路,对外是多余的S对外多余¾与电流源相串联的任何元件或支路,对外是多余的SSS对外多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