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
(明)刘基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边。
夕阳江上雨余天。
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1.这首词写的是(季节)(时分)所见的农村景象。
(2分)2.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1.(2分)春季(春天)傍晚(黄昏或夕阳西下)每空1分。
2.(4分)表现手法:①采用逆转反衬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②采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③采用反诘手法,描写议论结合,篇末点明题旨。
作者情感:①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②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
表现手法2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分析作者情感2分,每点1分
赏析:
这首词采用了反衬、白描、反诘等多种表现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通过描写议论结合的方式和质朴的语言,简洁的勾勒出了战争对人们的伤害。
描绘出了一幅春耕无人,满地蓬蒿的凄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的心态。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济世拯民的政治抱负。
刘基追慕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和现实主认精神,具有深厚的爱民之心和民本思想。
他对战祸的扰掠十分愤懑和悲愁,对恣肆盘剥百姓的官吏更有着切齿的痛恨。
以至“恨不斩官头,剔骨取肉尝”,他的襟怀与杜甫是相类似的。
叶蕃称刘基词是“写忧世拯民之心”,绝非过誉。
《浣溪沙》阅读答案
《浣溪沙》阅读答案《浣溪沙》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浣溪沙》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浣溪沙》阅读答案1浣溪沙北宋·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
请简要分析这句比喻的“新奇”之处。
参考答案::13. “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不相类似,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分别有“轻”和“细”的相似点﹙2分﹚另外,一般的比喻是化抽象为具体,词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似丝雨,却说飞花似梦,丝雨似愁,化具体为抽象,颇有意境。
﹙2分﹚。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的? (3分)(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4分)参考答案::10.(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
(1分)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表现出的。
(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的。
(1分)(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不相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2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分)《浣溪沙》阅读答案2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姜夔②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
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
①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①亚:接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怯,间接表达出词人对归家途中充满艰难的愁苦。
B.上片写画船载愁、风浪打头等归家阻碍重重的压抑场景,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
C.下片中写景虚实结合,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表现了词人临近家乡的喜悦。
D.结句“一年灯火要人归”情意浓厚,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也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2.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白雨斋词话》)请依据陈廷焯的说法来赏析这首词的下阕。
【答案】1.B2.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来表达自己归乡的心切,也可推知家人对自己归家的期盼;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
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寄情于景物,含蓄隽永,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古诗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错。
词的上片给人沉重之感,但下片却写得暖意浓浓。
词人远在异地,跋山涉水已经快到家了,所以下片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词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溢于言表。
《点亮高考》考点21诗歌的修辞手法(检测)(原卷+解析)-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全国通用)
考点21诗歌的修辞手法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樊川旧居时在华州驾前奉使入蜀作韦庄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应刘①去后苔生阁,稽阮②归来雪满头。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注释】①应刘:汉末建安文人应玚、刘桢的并称。
两人均为曹丕、曹植所礼遇。
后亦用以泛称宾客才人。
②稽阮:西晋嵇康、阮籍的并称。
两人均属竹林七贤。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兼具叙事和写景,交代了诗人奉使入蜀,途经樊川,重游故地之事,并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所见之景。
B.颔联以魏晋文人应刘、嵇阮四人自比,用借喻手法表现诗人华发满头的样子,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C.颈联宕开一笔,着眼燕鸥。
用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离乱现实的伤痛,和对悠闲生活的渴望。
D.韦庄工诗,讲究炼字。
其诗言简意丰,“横笛一声空泪流”中的“空”字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唐才子传》说“韦庄寓目缘情……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试从本诗的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这一特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乐·露花倒影(北宋)柳永露花倒影,烟芜①蘸碧,灵沼②波暖。
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③遥岸。
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
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
霁色荣光⑤,望中似睹,蓬莱⑥清浅。
时见。
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⑦。
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
罄欢娱,歌鱼藻⑧,徘徊宛转。
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
渐觉云海沈沈,洞天日晚。
【注释】①芜,青草。
②灵沼,指宋琼林苑中之金明池,在顺天门街北,周围约九里三十步。
③彩舫龙舟,供皇帝乘坐的龙舟与准备供戏游的彩船。
⑤荣光,指树木的光泽。
⑥蓬莱,指蓬莱池,在陕西长安县东蓬莱宫附近。
蓬莱宫,唐宫名,原名大明宫,唐高宗时改为蓬莱宫。
⑦镐宴:即天下太平,君臣同乐共御宴。
此指宋仁宗皇帝宴群僚的禊宴。
姜夔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6分〕
浣溪沙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②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③。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离除夕还有五日时,作者返家,途中过苏州,经吴松,遂作此词。
②石塘:苏州之小长桥。
③头:指船头。
恶:猛,厉害。
禁持:摆布。
21.作者说“画船愁过石塘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
既是归家,你认为作者为何而“愁〞?〔2分〕
22.上片和下片的写景基调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21.作者愁的原因是:风浪猛打船头,延缓了作者的归程。
22.上片的写景基调惨淡沉重: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
下片的写景基调欢快愉悦:春浦生绿,小梅长枝,充满生机;灯火催归,一片温馨。
〔2分〕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构成比照,上片写得越愁苦伤感,越能突出作者离家越来越近的欢欣愉悦。
〔或以上片惨淡景象反衬下片归家之欢欣亦可。
〕〔2分〕
推介赏析:这首词写还家过年之情。
过年是中国家庭天伦之乐的重要表达。
家往往是中国人人生理想的起点和躲风避雨的港湾。
特别
是对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家的感觉异常温馨。
白石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篱下,辗转飘泊,除夕不能回家过年,已是常事。
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除夕前五日,白石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当时白石移家杭州,依张鉴门下〕,途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
高考语文模拟金卷分项汇编(第06期)专题07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
高考语文模拟金卷分项汇编(第06期)专题07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1.(14届安徽合肥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8分)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
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③则甚:做什么。
【小题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小题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2、(14届湖北黄冈高三4月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小题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小题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屡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4分)3.(14届吉林长春高三第三次调研)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孟浩然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①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②。
【注释】①定:究竟。
②祓禊诗:疑指王羲之诸人的《兰亭集》诗。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春堤杨柳发”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6分)【小题2】诗歌颔联“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与前后诗句有怎样的关联,请简要分析。
(5分)4.(14届陕西西安中学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柯子忆旧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原文: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浣溪沙·洞庭字词解释:(1)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浣溪沙·洞庭翻译:从湘江走到尽头便抵达了洞庭湖,楚天辽阔,远处是数座青翠的山峰。
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船头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
水湾处红色的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
夜深渐凉,停泊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
浣溪沙·洞庭阅读答案:试题:(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1)答案: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答案: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③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浣溪沙·洞庭创作背景:暂无浣溪沙·洞庭赏析: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
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专题03诗歌鉴赏-2023一模分类汇编(江西地区)(含解析)
专题03 诗歌鉴赏-2023一模分类汇编(江西地区)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刘敏中短梦惊回,北窗一阵芭蕉雨。
雨声还住,斜日明①高树。
起望行云,送雨前山去。
山如雾,断虹②犹怒。
直入山深处。
【注】①明:动词,照亮。
①断虹:彩虹被如雾的山遮住了一部分,故称“断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的是词人在清晨的睡梦中被雨打芭蕉声惊醒。
B.词人醒来后看见斜日照亮高树,一个“明”字使整个画面变得明朗而清新。
C.从描写角度看,上片侧重听觉,下片侧重视觉,有声有色,情韵悠然。
D.词人通过写景将情绪变化寓于景中,情景相融,蕴藉丰富。
2.请简要分析“山如雾,断虹犹怒。
直入山深处”中“怒”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宋]辛弃疾①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②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④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辛弃疾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抗金复国事业毫无进展,而且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
词人在一次登建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此作。
①虎踞龙蟠:形容建康城地势之险要。
①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言被疏。
①宝镜:喻知音。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开门见山,开头几句直接点明怀古主题。
然后围绕这一主题,一层一层铺展开来。
B.“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词句中透露出昔盛今衰的悲凉。
C.上阕“柳外斜阳”五句,描写登亭所见景象,渲染悲凉凄楚的气氛,表现日渐衰微的国势。
D.下阕以东晋名相谢安的遭遇自喻,委婉地表达词人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之情。
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中考语文质检试卷
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中考语文质检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
(10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
闰土的少年伙伴“我”,回到故乡,举目所见,皆是一派①_____(xiāo)索、破败、疮痍累累的景象;远去美洲的于勒曾是若瑟夫一家人幻想中的救世主,但当这家人在船上再次遇上于勒时,于勒已经变成一个②_____的水手,成为家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十来岁的少年杜小康,家庭变故的突如其来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文中加点字“涩”的读音正确的是A.shāiB.shàiC.sèD.shè(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A.萧B.潇C.箫D.消(3)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A.江河日下B.一蹶不振C.命运多舛D.穷困潦倒(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十来岁的少年杜小康,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B.十来岁的少年杜小康,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C.十来岁的杜小康少年,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D.杜小康十来岁的少年,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2.(2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矛盾吗?不矛盾,可作“一体两面”解也!②一为浏览式阅读,只求了知梗概大意,遇不解或滞碍处大可扫眼略之,未必求什么甚解。
陆九渊读书诗云:“木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③世间大致有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
④一为精思熟读,更兼博询旁稽,以求爬罗剔抉,斑斑有据。
同样是陆九渊,且在同一首诗中又云:“读书切记太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
”⑤前者或能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中获取无形收益、长期效应;后者则以学问的精进及某些专业领域剔肤见骨、探骊得珠为旨归。
《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
《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宝鸭: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的头饰。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
请赏析“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开”的妙处。
(5分)2.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得形象。
(6分)参考答案1.“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又表示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
以花喻人,相得益彰,形象生动。
2.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
词的上片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外表,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下片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少女的思念、幽怨与主动写信相约。
《浣溪沙》阅读答案2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江皋:江岸。
②凤团:是宁时一种名茶。
(1)前人评比第二句“颇含画意”,试作具体分析。
(3分)(2)本词抒情优雅细致。
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5分)赏析:春来涨潮,鱼游于水,如翔于天,拍打着柳桥而已。
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
这又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
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
这又是词人下笔极细致有味之处。
下片二句,词境从江郊转为室内。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上句写自己沏茶。
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
春日人常渴睡,短梦也是常有的。
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
句首虽下一个“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
《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鉴赏
《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鉴赏《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鉴赏旋抹红妆看使君②,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③,乌鸢翔舞赛神④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果然求得甘霖。
初夏,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二首。
②使君:苏轼。
③收麦社:夏天麦收后的祭祀谢恩仪式。
④赛神: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的活动,又称赛会。
(1)上片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旋抹红妆写得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2)下片用什么描写方式表现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答案:(1)上片写了一群农家女聚在家门前争看州官的情景。
(2分)旋抹红妆的抹红妆表现对使君的敬重、看使君的隆重,旋表现看使君心情的急切。
(2分)(2)下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农家丰收后的富足与欢乐的喜悦心情。
(2分)第五句写祭品的丰厚表现百姓的喜悦,第六句写一喝醉的老翁表现百姓的喜悦,从而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
(2分)赏析: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有诗云: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
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
这是第二首。
这首词写谢雨途中见闻。
上片作者着重写村姑形象。
村姑不像朱门少女深锁闺中,但仍不能和男子们一样随便远足去瞧热闹,所以只能在门首聚观,这是很富于特征的情态。
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谓)路过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来看。
劳动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决不会是弄妆梳洗迟的,旋抹红妆四字足以为之传神。
匆匆打扮一下,是长期生活养成的习惯,同时也表现出心情的急切。
选择一件茜草红汁染就的罗裙(蒨罗裙)穿上,又自含爱美的心理。
看使君当然有一睹使君风采之意,同时也有观看热闹的'意味在内。
三三五五总起来说人不少,分散着便不能说太多,但棘篱门毕竟小了一些,都争着向外探望,你推我挤(相排),便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苏轼浣溪沙阅读答案(合集5篇)
苏轼浣溪沙阅读答案(合集5篇)1.苏轼浣溪沙阅读答案第1篇浣溪沙欧阳修湖上朱桥响画轮①,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②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注释:①画轮:装饰豪华的车子。
②游丝: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常随风飘舞于花草树木之间。
(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0、答案 (1)诗歌描绘出一幅春天美妙动人的湖面风光图(1分):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湖边游赏春光;湖水里映出了云的影子,云、水、天空都融一起了;湖面光洁而又平滑。
(2分)(概括特点一分,只要意思到就可以,但一定要扣住春天,比如美丽动人、明媚动人、热闹幽美、生意盎然、绚丽明净等;描述画面一定要扣住三个方面,只写两个一分)(2)①对偶。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
当路游丝对隔花啼鸟,萦醉客对唤行人,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
②比拟(拟人),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明明是游人舍不得归去,却说成是游丝网住春光,、啼鸟留住游人。
(手法各一分,分析各一分)2.苏轼浣溪沙阅读答案第2篇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6分)浣溪沙①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②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③。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离除夕还有五日时,作者返家,途中过苏州,经吴松,遂作此词。
②石塘:苏州之小长桥。
③头:指船头。
恶:猛,厉害。
禁持:摆布。
21.作者说“画船愁过石塘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
既是归家,你认为作者为何而“愁”?(2分)22.上片和下片的写景基调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参考答案:21.作者愁的原因是:风浪猛打船头,延缓了作者的归程。
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对于苏轼的词,大家都非常的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
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
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2.词的上阕,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3分)3.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
请说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
(4分)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3分)5.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苏词和白诗都写道“唱黄鸡”,两者表达的感情一致吗?请简要分析(5分)6.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木糙住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7.黄鸡的本意是:,诗中是指:8.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
(2分)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0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
浣溪沙阅读理解(通用9篇)
浣溪沙阅读理解浣溪沙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6分)浣溪沙①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②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③。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离除夕还有五日时,作者返家,途中过苏州,经吴松,遂作此词。
②石塘:苏州之小长桥。
③头:指船头。
恶:猛,厉害。
禁持:摆布。
21.作者说“画船愁过石塘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
既是归家,你认为作者为何而“愁”?(2分)22.上片和下片的写景基调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参考答案:21.作者愁的原因是:风浪猛打船头,延缓了作者的归程。
22.上片的写景基调惨淡沉重: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
下片的写景基调欢快愉悦:春浦生绿,小梅长枝,充满生机;灯火催归,一片温馨。
(2分)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构成对比,上片写得越愁苦伤感,越能突出作者离家越来越近的欢欣愉悦。
(或以上片惨淡景象反衬下片归家之欢欣亦可。
)(2分)推介赏析:这首词写还家过年之情。
过年是中国家庭天伦之乐的重要体现。
家往往是中国人人生理想的起点和躲风避雨的港湾。
特别是对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家的感觉异常温馨。
白石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篱下,辗转飘泊,除夕不能回家过年,已是常事。
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除夕前五日,白石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当时白石移家杭州,依张鉴门下),途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
浣溪沙阅读理解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22题。
(7分)浣溪沙【清】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被酒:醉酒。
②、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
形容伉俪(kànglì,指夫妻。
)情深,志趣相投。
21、上片写“西风”“黄叶”“残阳”有什么作用?(2分)22、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当时只道是寻常”。
(5分)参考答案21.上片选用“西风”“黄叶”“残阳”意象描写了萧瑟、凄清的秋景,烘托出人物凄凉、悲伤的情感。
苏轼《浣溪沙》阅读答案
苏轼《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苏轼《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理解,同时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理解及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欢迎阅读!苏轼《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
(2分)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阅读答案6.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评分意见:景物全1分,适当合理想象,语言优美1分。
7.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评分意见:意思对即可,不必苛求字字对应。
苏轼《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 2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准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ǎo)茸:蓼菜嫩芽。
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13.上阕中,▲ 和▲ 两种景物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
(2分)14.“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13.烟(淡烟)、柳(疏柳)《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14.表达了作者欣赏美景的喜悦,品茶尝鲜的舒畅,远离世俗干扰的闲适。
苏轼《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 3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①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①噀:xùn,喷。
6.“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
答案“惊”:吃惊、惊讶。
“怯”:胆怯、害怕。
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
《三步复习方案》考点18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艺术技巧(题组训练)(解析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8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艺术技巧解析版✬题组训练A组(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小题。
南浦·春水张炎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
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
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
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
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
前度刘郎[注]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注释】前度刘郎:指去而复返的人。
唐代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
1.如何理解“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这样写有什么巧妙之处?【答案】①这两句的意思是湖水流动带走落红,反而嘲笑东风不能吹净残花。
②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落花之色、春光阑珊之态与湖水浩渺之形。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艺术特色、语言艺术的能力。
“炼句”题是艺术技巧的暗考题,首先阅读题干可知,本题一共两问,第一问阐释句子意思,第二问分析所用艺术手法,“炼句”题先考虑修辞手法。
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流红”运用借代手法,“翻笑”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花的颜色和湖水的浩渺。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小题。
永遇乐①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②,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③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④,簇带争济楚⑤。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⑥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①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
②(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
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③(中州)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
④(雪柳)这里指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
⑤(济楚)指端整、漂亮。
⑥(怕见)怕得,懒得。
2.此词在描摹景象时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比喻。
“落日熔金”中把“落日的光辉”比喻为“溶解的金子”,“暮云合壁”中把“圆月”比喻成“壁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绚丽的暮景。
姜夔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6分)
浣溪沙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②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③。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22.上片和下片的写景基调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22.上片的写景基调惨淡沉重: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
下片的写景
基调欢快愉悦:春浦生绿,小梅长枝,充满生机;灯火催归,一片温馨。
(2分)
推介赏析:这首词写还家过年之情。
过年是中国家庭天伦之乐的重要体现。
家往往是中国人人生理想的起点和躲风避雨的港湾。
特别是对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家的感觉异常温馨。
白石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篱下,辗转飘泊,除夕不能回家过年,已是常事。
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除夕前五日,白石从无锡乘船
归杭州(当时白石移家杭州,依张鉴门下),途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
《浣溪沙》阅读答案范文精选
《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浣溪沙无名氏剪碎香罗浥①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杨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注]香罗,即香罗帕,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浥,沾湿1.“剪碎香罗浥泪痕”一句中的细节描写表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5分)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描写,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进行全面理解。
【参考答案】将定情信物剪碎反应出女主人公不忍分别又不得不诀别的强烈情感;(3分)泪水浸湿了剪碎的香罗,可谓悲痛之极。
(2分)1.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对词的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6分)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上下阙情与景关系的不同。
【参考答案】上阕以哀景衬哀情(正衬),鹧鸪的哀鸣,马的嘶叫,在黄昏的暮霭中,进一步衬托别离的痛苦。
(3分)下阕乐景衬哀情(反衬),杨柳陌,杏花村景色优美,却更触发对恋人的无限思念、留恋,倍增其哀。
(3分)【鉴赏】这首词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铺的青泥壁上的。
词的上片是追忆与爱人别离时的情景。
香罗帕一般是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现在将它剪碎来揩拭离人的眼泪,真是悲痛之极。
接下来两句用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和渲染别离的悲痛。
就在这剪碎香罗,泪眼相看,痛苦诀别之际,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哀鸣,和着催人远行的声声马嘶,又在黄昏的沉沉暮霭中断续相和,更使得这一对多情的离人肝肠寸断。
下片写与爱人别离后的愁思。
跟上片不同,没有从正面着笔,而只是写旅途风光,妙处就在从这一路风光中不难体味这可怜朋友的愁思。
他一路行来,走过种着或成行或斜出的杨柳树的道路,穿过傍着或疏或密杏花林的村庄,这些景色不可谓不清美宜人,可是在离开了心上人的男主人公眼中,它们只能更加勾起对已诀别的爱人梦幻般的思恋。
待到结束一天的旅途劳顿,投宿到乡间一所小旅店歇息下来,虽有清风明明,却丢失了花前月下的愉悦生活,真是感触万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
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
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
②亚:接近。
长(zhǎng)亚门:长得靠近门楣。
一年灯火:指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之类。
要:通“邀”。
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
”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雁怯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C.“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E.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哀情、虚实结合、以淡语写浓情。
下片既有对眼前之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之景,语淡而情浓。
2.词的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清代评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
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参考答案
1.DE(选D,3分;选E,2分。
D项“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错,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下片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突出了归家的欣悦。
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E项“以哀景写哀情”错,应是以哀景写乐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
)
2.首句起兴,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作者以归雁自比,委婉地写出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3.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1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
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1分)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
(2分)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
(2分)赏析
这首词写还家过年之情。
过年是中国家庭天伦之乐的重要体现。
家往往是中国人人生理想的起点和躲风避雨的港湾。
特别是对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家的感觉异常温馨。
姜夔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篱下,辗转飘泊,除夕不能回家过年,已是常事。
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除夕前五日,姜夔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当时白石移家杭州,依张鉴门下),途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
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以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突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
“雁怯重云不肯啼。
”起笔写向空中。
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
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作者归家的情景。
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
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
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
“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写出自己,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又妙。
作者既然归家但是描写的却都是惨淡景象,“打头风浪恶禁持”,作者巧妙的写出
了实情,大风阻挡词人归路,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
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对于思家心切的作者忧愁更深一步。
“春浦渐生迎棹绿”,过片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
浦者水滨,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
虽云渐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觉已是春波骀荡,春意盎然。
歇拍与过片,对照极其鲜明。
从狂风恶浪过变而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紧接便是春波迎桨,画境转变之大,笔力几于回天。
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诗)的突兀感和欣悦感。
笔峰骤转,却不显得生硬,两相对照,只觉笔意轻灵,意境超逸。
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暖。
“小梅应长亚门枝。
”下句更翻出想象。
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
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
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生长。
经年飘泊在外之人,每一还家,乍见儿女又长高如许,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
小梅应长亚门枝,正是这种人生体验之一呈现。
“一年灯火要人归。
”结笔化浓情为淡语。
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矣。
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
一笔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此是全幅词情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
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
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突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