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刺法灸法

合集下载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概论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刺法灸法学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刺法灸法学作用:①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使能求愈。”②刺法灸法影响腧穴主治作用: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施以不同角度、方向、深度的针刺,实施不同的补泻手法作用于同一腧穴可产生不同的主治功用。如常规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肠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若采用化脓灸则有提高免疫力之效。针刺泻神脉、补照海可治失眠,针刺泻照海、补申脉可治疗嗜睡。③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砭石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又称针石、鑱石,最早用于切割脓疡、刺泻瘀血。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是刺法史上的重要变革,也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刺法发展:①《内经》中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刺法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针刺技术是毫针的进针、行气和补泻手法。在此法方面提到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②《难经》提出营卫补泻,并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调的重要性。③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陈会·《神应经》提出“催气手法”;《金针赋》中记载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作了系统论述;杨继洲·《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刺手法之大成,提出“刺有大小”、“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下手八法”。

刺法、灸法和火罐法

刺法、灸法和火罐法

刺法、灸法与火罐法

毫针刺法

针灸体位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

针刺前的消毒灭菌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针部位。

毫针进针手法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臵,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臵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插刺进针法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位臵,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选用适当押手配合行针。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名词解释: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针灸是针法与灸法两种治法

针灸是针法与灸法两种治法

针灸是针法与灸法两种治法

针灸疗法是我国人民长期和疾病作斗争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对经络和针灸的记载就很详尽精辟。它是中华民族在医学上对人类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

针灸疗法的优点很多。它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内、儿、妇、外、五官等各科疾病。既能治慢性病,也能治急性病;既可治已病,又能治未病,提高人的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配合药物使用。

针灸治病不受地理气候等环境限制。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工厂还是田间;也不管是车船上还是飞机里,都可以用针灸治疗突然发生的疾病,随时随地为人解除痛苦。

针灸治疗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只需几根银针,一盒酒精棉球,就可治病。

它没有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只要熟练地掌握技巧,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

针灸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并非神秘莫测,只要下功夫用心学习,就不难学会。

针灸包括针法与灸法

用金属制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针,按照穴位刺以适当手法,激发经络之气,达到通经活络、祛邪扶正的治疗目的,称为针法。

用艾绒或事其他药物制成的艾柱或艾条,点燃后置于穴位上熏灼,通过温热刺激,以通经活络,回阳救逆,从而达到治疗和预疾病的目的,称为灸法。

针法与灸法,同属于中医的外治法。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经络、腧穴的调查整作用,恢复生理上的平衡,达到扶正祛邪。

后来出现的针刀、穴位注射、埋线等治法,其实都是针灸治法的延伸。

刺灸法

刺灸法

• 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 参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 • 另外,刺激强度的变化率也不可忽视。在毫针操作中,由 于患者自身的敏感性不同,对刺激阈的要求也不一样,要 注意针刺刺激强度的及时调整。
灸法的量学要素
• 灸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灸法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因 素,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 的长短等。 • 古代将用于灸法的艾炷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壮”,艾炷 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每 个穴位一般灸3~7壮。 • 艾条施灸一般距离皮肤2~3cm,以不引起灼痛为度,时间 为10~15min。一般而言,艾条距离皮肤的距离越大则刺激 量越小,距离越小则刺激量越大;施灸的时间越长,刺激 量就越大,反之则小。
刺灸法
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孙玉
• • • • • •
1.刺灸法总论 2.毫针刺法 3.耳针 4.三棱针法 5.灸法 6.拔罐法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一、刺灸法总论
• 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 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 刺法——古称“砭刺”,又称“针法”,指采用特殊的针 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的腧穴或部位,以防治疾病 的方法。 • 灸法——古称“灸炳”,又称“艾灸”,指采用以艾绒为 主的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人体的一定部位或腧穴,以防治 疾病的方法。

刺-灸-法-毫针刺法

刺-灸-法-毫针刺法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 背部的腧穴
2017/9/23 25
体 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针刺前的准备

意 处方与体位
暴露与松弛 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 医生适当的位置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 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2017/9/23 26
针刺前的准备
消 毒
2017/9/23 19
三、针刺前准备
选择针具
质量(地)不锈钢针
检查各部 金针 银针 磁极针
长短粗细
+0,5
个人情况 年龄 性别 体质 胖瘦 部位 头面 四肢 胸背 腰臀 病情 虚实 表里(深浅)寒热 急慢 ●注意:一穴一针
2017/9/23 20
选择体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仰卧位 俯卧位 常用体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2017/9/23 30
毫针的针刺方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指切进针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 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2017/9/23 31
毫针的针刺方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挟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 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 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刺灸法总论

刺灸法总论
❖ 九针 ❖ 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形成。 ❖ 青铜针----金、银 针----铁针----普通钢针 ❖ -----不锈钢针-----电针、光针、磁针 等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 《内经》针刺方法: ❖ 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
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补 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和开阉 补泻等,为后世针刺手法奠定了基础。 ❖ 《难经》又有所阐发,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 作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颇大。
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 广义----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应包括进针 方向、进针深度、具体手法操作的强度和 时间,及留针时间的长短等环节;
❖ 狭义----刺法量学要素是指与毫针刺激量 及效应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主要包括手 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两大要素。
(一)刺激的强度
❖ 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强弱 而实现的。
灸法的概念
❖ 灸法----古称“灸炳”,又称“艾灸”,是 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 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 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刺法和灸法的关系
❖ 共同点-----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 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 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 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刺激的时间
❖ 正确掌握针刺作用持续的时间。在施行针刺手 法时,作用力持续的时间直接关系着疗效 ;

针灸的方法有哪些

针灸的方法有哪些

针灸的方法有哪些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和能量平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针灸方法:

1. 经络穴位针灸:根据经络理论,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2. 古典穴位针灸: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的穴位和经络系统进行针灸治疗。

3. 急救穴位针灸:用于紧急情况下,通过针灸特定穴位迅速缓解症状或疼痛。

4. 灸法:使用艾叶或其他草药进行灸烧,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效果。

5. 电针疗法:在针灸针上附加电流,通过电刺激提高治疗效果。

6. 刺络疗法:利用特殊的针刺技巧,直接刺激经络以达到治疗效果。

7. 三针疗法:只用三根针,通过特定手法刺激穴位进行治疗。

8. 针刺腧穴疗法:根据特定的腧穴理论,选择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9. 局部针灸:仅在病变区域进行针灸治疗。

10. 体针疗法:在全身各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和病情选择适合的针灸方法。针灸治疗应由专业的中医针灸医师进行。

【精】刺法灸法学

【精】刺法灸法学
中篇 刺灸学
第四章 刺法灸法总论
[目的] ➢ 掌握刺灸的量学要素、刺灸宜忌
➢ 熟悉刺法、灸法的概念
➢ 了解刺法、灸法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第一节刺灸的起源与发展
一、刺灸学的定义
刺灸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 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针法、灸法、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小孩、 体弱者
认真掌握各种刺灸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范围和 选穴配方原则,在临床上随宜而施。
三、刺灸学的内容范围
(一)针刺技术
1、毫针:基本技术方法——针具选择、质量检查、针刺前准备
进针、行针、留针、出针
毫针刺法 操作技术
深浅刺法 多针刺法 透穴刺法
临床操作Fra Baidu bibliotek术
得气法
手法
针刺手法 行气法
补泻法
相应的单、复式
刺灸学:研究刺法、灸法等的理论及其临床使用方法的学科
二、刺灸学的内容特点 (一)刺灸法的技能训练
刺灸法包括几十种不同的刺激方法、刺激 强度、刺激部位的腧穴治疗技术。
每一种刺灸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操作步骤 和实施过程,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环节。
需要认真学习和长期训练,逐步熟练掌握, 灵活应用。
(二)刺灸法的临床治疗内容
包括:鑱针、圆针、鍉针、 艾炷间接灸:隔物灸(隔姜、隔蒜、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第一章 第一节 刺法灸法学概述
一、刺法灸法学定义: 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 目的的刺法、灸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操作技 术及其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 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是指 采用不同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一定部 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阴阳、 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 炷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 采用其他光、电等刺激体表一定的部位,以 起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三、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
(一)针刺技术 是各种不同针具的操作技术方法,简称针法。 1.毫针 是临床最常用的针具。其技术方法可分 为毫针刺法和针刺手法两大部分。 2.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鍉(dì )针、 火针和芒针
(二)灸法技术 1. 艾灸法 2. 非艾灸法 3. 耳针、头皮针、腕踝针 4. 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二)灸法的盛行 1.先秦时代的灸法 2.《皇帝内经》中的灸法 3.魏晋至唐宋是灸法盛行的时期 (三)灸材的多样性 1.掺药的艾条灸 2.其它灸材为主的灸法 硫黄灸、黄蜡灸、桑枝灸、桃枝灸、药捻 灸、药锭灸
• • • • •
(四)灸法的多样性 1.艾柱直接灸 2.艾柱间接灸 3.艾条灸法 4.灸器灸法
80年代至90年代,针灸医学以前所 未有的速度发展。八五和九五期间,国 家科委将经络研究列为全国十二项重大 科研课题之一,无疑将对整个针灸研究 和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针刺与灸法

针刺与灸法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 发展பைடு நூலகம்应用
等驾坡阳光社区卫生服务站
陈钟
1
针法与灸法 训练
2
常 用 进 针 法
单手进针法: 刺手拇、食指持针,中 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于针身下 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 势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深度。适用 于短毫针进针。
3
双 手 进 针 法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以左手 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掐于所刺腧穴部位, 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多用于短针进针。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 下端,将针尖固定于皮肤表面部位,右 手持针柄,使针体垂直。右手指力下压 时,左手拇、食指同时用力,将针刺入 皮肤。或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体下 端,露出针尖3~5mm,对准穴位利用腕 力快速刺入,然后再与押手配合刺入所 需深度。适用于长针进针。
18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 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 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 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 为止。各种阳虚证,如阳萎、早泄以及外科疮
疡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 阴性虚性外证。
19
艾条灸moxa post
概述
艾条灸是用特制艾条在穴位上薰灸或灼烫的方法。 如在艾绒中加入辛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药艾条施灸,称 为药条灸。
5

刺法灸法学-刺灸学概论

刺法灸法学-刺灸学概论
(一)刺灸法的技能训练 刺灸法包括了几十种不同的针灸技术,称
之为腧穴治疗技术。均有刺激方法、刺激 强度、刺激部位及具体操作步骤与实施过 程(如毫针、耳针、皮肤针)。
4
(二)刺灸法的临床治疗内容
各种刺灸方法都有它的适应范围, 须熟练掌握,灵活实施。
相对而言,毫针的适应范围较广。 灸法以温热刺激和药性作用为主, 主要用于寒证、虚证。
部位刺法比较成熟的是耳针、头针、腕踝针,此 外,还有眼针、面针、鼻针、手针、足针、背针、 腹针等。
9
(四)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是采用电、光、声、磁、热和药物刺激 腧穴以防治疾病的针灸技术。
与电结合的有电针;与激光结合的有激 光针;与磁结合的有磁极针、磁疗仪; 与微波相结合的有微波针;与热结合的 有电热针;与理化因素结合的有穴位注 射、穴位埋线,穴位药物敷贴等。
23
九针名称-⑤铍针
形状:长4寸,宽2.5分;形如剑,锋利。 用途:切开排脓,治痈肿成脓。
24
九针名称-⑥圆利针
形状:长1.6寸;圆而且锐,针头微大,针 身反小。
11
(二)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 效的基础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效之信若风吹云。”
气至就是指获得针感,无论针还是灸都要获得 针感或灸感。古代名医往往取穴不多,但都讲 求气至病所,如华佗强调,针、灸都不过一、 两处,但感应必须到达病所。

中国医学 针灸推拿 刺法灸法学

中国医学 针灸推拿 刺法灸法学

1、 针
v 《灵 .九 针 论 》“ 一 者 天 也 。天 者 阳 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 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 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 深入而阳气出。”
源自文库
v 形状:长一寸六分,“ 镵” ,为古代梨头的形状。形 似箭头 ,头大 末锐,当末端一分 处收小,形成尖 端,后人称“ 箭头针” 。
(二)《内经》九针
v 《内经》记载了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 金属针具,经过几千年的应用,毫针成 为现代临床上的主要针具, 针发展为 皮肤针,锋针发展为三棱针,铍针成了 外科手术刀,长针、 针等针具依然在 临床上应用。
v 山西的师怀堂还在古代九针的基础上, 创制了“新九针”,不仅改进了制作材料 和工艺,而且扩大了九针的用途。
(三)针刺手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v 1.《内经》《难经》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 v 《内经》: ①针刺基本过程(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②得气的意义与方法(辨气、候气、守气、调气等) ③治神的意义与方法,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多
种补泻手法(徐疾、开阖、呼吸等) 《难经》 ①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②阐述了迎随补泻、提插补泻、营卫补泻、子母补泻
二、刺法灸法学的内容特点
v 操作方法:如毫针刺法、灸法、三棱针法、 拔罐法等。
v 临床应用:如毫针适用于各种病症,灸法主 要治疗虚寒病证。

刺法灸法学 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刺法灸法学 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再在其旁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9
1.操作方法

10
2.临床应用
适于痛症位置相对固定者。《灵 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 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11
(二)齐刺法
即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 (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方法。
1.操作方法:《灵枢·官针》:“齐刺 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 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 也”。
2.临床应用:局限性软组织损伤、湿疹、 带状疮疹、神经性皮炎等范围较大病变。
18
围刺法图

19
三、病位深浅刺法
依据病变部位的解剖结构不同而实施深浅不 同的刺法称之。
(一)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灵 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 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 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46
(三)耳部腧穴
耳门、听宫、听会三穴,需张口进针, 可针入0.5~1寸;
耳后翳风、完骨针刺不可过深,通常 翳风直刺0.5~1寸,完骨斜刺0.5~ 0.8寸;
面瘫初期翳风应刺浅、少提插捻转, 出针后需按压针孔片刻
47
耳部腧穴图

48
(四)面部腧穴
1.四白穴向下斜刺,忌刺深; 2.额颞部腧穴:多用横刺; 3.面部其他腧穴可用斜刺/或直刺法。

刺法灸法学讲解

刺法灸法学讲解

1.概论

♣砭石:东方 / 九针: 南方 / 灸:北方,灸师:唐代。

♣九针的名称镵(皮肤针)/圆/鍉/锋(三棱针)/铍/圆利/毫/长(芒针)/大(火针)

* 《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 《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

* 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

♣泉石心《金针赋》:

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

♣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

“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

* 灸法的历史:《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三、名词解释.

1 揣穴:为了求得定位准确,可用手指指甲在所选腧穴处按压,揣摸,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这种取定穴位的方法,称为揣穴。

2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

3 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或调节针感强弱,或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扩散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4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或沿皮肤以更小的角度刺入。适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

5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

6动留针法:是针刺入腧穴后,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进行行针操作、施以各种手法的方法,称为动留针法

7晕针: 针刺过程中的晕厥现象,称为晕针

6闪罐法: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

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

7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催气方法。

8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

针灸学课件: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针灸学课件: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气血流注有盛有衰,肺气旺于寅时(清晨3—5点)而终于卯时。如肺经发生病变, 可选取肺经的有关腧穴,当其方盛之时,采用“迎而夺之”的泻法;肺气衰退之时, 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其他各经病变依次类推。
2.补母泻子取穴法
补母泻子取穴法是根据五输穴与五行的相生规律,法于“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的治疗原则,以子母穴作为基础。例如肝经病变属实者,取肝经的子穴行间(五行属 火),针刺用泻法;虚证则取肝经的母穴曲泉(五行属水),针刺用补法。各经病变 依次类推。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第一节 刺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 刺法,又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 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予一定的 刺激,从而激发经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 法。
•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 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 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经络、 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明代:催气手法,复式补泻手法;专著《针灸大全》 (徐凤),《针灸大成》(杨继洲 )。
•清代中叶以后针刺手法无进展。
•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 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 1. 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2. 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3. 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
滞 现象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 针 处理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 现象 针身弯曲
弯 处理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妊娠3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 子 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
3)皮肤状况:感染、溃疡、瘢痕。 (2)慎刺: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晕 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 闷、汗出肢冷、脉微弱;血压下

来自百度文库
降、不省人事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灸治
得气
医者 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 患者 酸、麻、胀、重
三、针刺操作
• 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三、针刺操作
提 插 法
提插提法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三、针刺操作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三、针刺操作
刮针法
消毒 进针
得气
行针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补泻
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留针
间 歇 行 针
出针
三、针刺操作
3.针刺注意事项
( 1)禁刺: 1)病人状态: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 2)妊娠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
毫针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
2.规 格 长短规格
寸 1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0.5 25 40 50 65 75 100 125
粗细规格
号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直 0.4 0.4 0.3 0.3 0.3 0.3 0.2 0.2 0.2 0.2 径5 2 8 4 2 0 8 6 3 2
三、针刺操作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 针从捏起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进针。
三、针刺操作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 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如腹部进 针。
三、针刺操作
(2)针刺的角度、深度
呼吸补泻法 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 平补平泻法 均匀提插捻转
三、针刺操作
(五)留针与出针
留针─候气
方法 静留与动留(其间行针) 时间 一般病证,得气即可出针,或酌予留针 10~20分钟。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 疾病适当增加留针时间 。
● 注意观察
出针 防止出血与疼痛、遗漏针。
针刺流程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三、针刺操作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三、针刺操作
(4)针刺补泻
● 针刺补泻原则 《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三、针刺操作
补法
泻法
提插补泻法 重插轻提 轻插重提 捻转补泻法 小、慢、轻 大 、快、重 疾徐补泻法 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 开阖补泻法 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 迎随补泻法 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三、针刺操作
(1)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三、针刺操作
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三、针刺操作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 露出针尖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
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断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针处理 保持原有体位,用手或者镊子拔出或
mm
3.修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二、针刺练习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 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 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
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 针自如
三、针刺操作
1.针刺前的准备
(1)诊断明确 (2)选择针具: 针根无松动 光滑 挺直 无锈蚀
目录
第五节 针灸法 第六节 针灸治疗 第七节 其他疗法
第五节 针灸法
第五节 针灸法
学习目标
• 1.掌握毫针的进针方法、常用的行针 手法及得气在针刺中的意义。
• 2.熟悉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 3.了解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了解灸法
的种类、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jp g




三棱针
三、针刺操作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头面、颈前、
胸部及四肢的穴位
三、针刺操作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项和背
部的腧穴
三、针刺操作
(4)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消毒 75%酒精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三、针刺操作
2.毫针刺法
●刺手 掌握针具 ●押手 固定穴位
协助进针 减轻疼痛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针尖勾毛
三、针刺操作
(3)选择体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伏坐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三、针刺操作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穴位和四肢部分(前 侧面)穴位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穴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穴 位
三、针刺操作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皮肤针
皮内针
穴位注射针
主要内容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修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方法、行针与得
气、针刺补泻、留针与出针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
1.构造
质地 金、银、合金 针尖 松针状 针柄 圈柄、花柄、平柄、 管柄 针根 牢固 锈蚀 松动 针身 光滑 坚韧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尾 艾灸
针刺的角度
直刺
斜刺
平刺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横刺(平刺) 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
三、针刺操作
针刺的深度
部位
个体差异 病情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年龄、体质、胖瘦 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
三、针刺操作
(3)行针与得气
行针 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的
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