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专题剖析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绝望和苍凉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绝望与苍凉充斥其中,很少有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书写者,她以老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以独有的绝望和苍凉的人生意识揭示了她们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她们面对这种困境时的异化以及抗争。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索,张爱玲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挖掘女性不能脱离困境的原因,揭示女性在经济、精神上的难以自立,展现女性个性解放的艰难。
女儿,阴影下的生存与毁灭张爱玲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遗少气氛和现代文明相交杂的环境中。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加大家族浪荡子式的人物,而母亲和姑姑则是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新代人物。
面对这样一种新旧文明“犯冲”的状况,她深深体味到自我在家庭中,她所属的那个没落阶层在社会中,人类在荒凉的时空背景中等诸种失落:这种失落感构成作者的情绪基调,笼罩在作品中,使人物的内心体验都呈现出宿命的虚无感,形成了她作品主题的总特色:悲观、虚无。
我们知道,作家童年的性经验缺失对于作家以后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自小在豪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旧式豪门巨族的腐朽生活在她面前上演了一幅幅鸦片烟、姨太太、争遗产、狎妓的丑剧,同时她又经历了父母离异的痛苦,16岁时在“继母”的统治下讨生活。
其间曾被父亲幽禁,“他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
”逃离之后,进入母亲的家。
虽然精神上比以前要充实一些,但每每陷入物质困境。
有着彻骨经验的作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极为深刻的。
作为一个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女儿,张爱玲笔下的女儿几乎都是不幸的。
川嫦死去的原因绝望和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也是其笔下女性形象表现出的共同的生存状态。
她们一直笼罩在绝望的挣扎和苍凉的人生况味之中。
自私,是人性的魔障,也是血缘亲情的天敌。
张爱玲尖刻地挑剔着人的生存世相后面隐藏的人性真相,她总是能够发现种种装饰性表象后面隐藏的空虚、自私、盲目。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张爱玲及其小说题材探析
张爱玲及其小说题材探析
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
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她的小说作品涉及了广泛的题材,从家庭、婚姻到社会变革,每一篇作品都给人以深思。
首先,张爱玲的小说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她以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家庭中的种种情感纠葛,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两位女主角的对比,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张爱玲通过对家庭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变革。
其次,张爱玲的小说中也探讨了婚姻的主题。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婚姻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色,戒》中,她以一个女间谍的视角,揭示了婚姻中的欺骗和背叛。
她通过对婚姻的描写,深刻地反思了男女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和社会约束。
此外,张爱玲的小说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题材。
她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在《金锁记》中,她通过一个女主角的经历,展现了战争和社会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张爱玲通过对社会变革的描写,深刻地反思了历史的进程和个人的命运。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多样,从家庭、婚姻到社会变革,每一篇作品都
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变性。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让读者反思和思考。
深入分析张爱玲
一、活得寂寞—张爱玲生平 活得寂寞—生平经历
1、七岁开始创作. 2、中学毕业时,因与后母冲突,遭父亲毒打 监禁空屋,连患痢疾也不肯替她请医生,不准 让人替她送药,这段监禁的日子对张爱玲的 写作有重大的影响 3、搬去与母亲同住,并在母亲的指导下,考 取了伦敦大学,但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 战爆发,所以改入香港大学. 1941年因日本 战事辍学回上海.
三、写作风格:大雅又大俗, 传统又现代
• 继承了传统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和韵味;
• 受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张恨水和新文学实 力派代表老舍创作“通俗化”的影响,她 的作品又体现出世俗化和通俗化的特点。 尤其她在通俗的情调中加入了西方的文化 元素,这使得她的作品又具有了现代的气 息。
三、写作风格:专注男女情感书写
人物介绍
• 范柳原 ◎自小生长于英国,华侨富商与交际花的私生子.
◎有钱有闲,情场老手但也有着孤独与自怜
◎吃喝嫖赌样样都来的翩翩绅士,独无意婚姻 。
◎原与流苏之妹宝络相亲,但在其眼中流苏为难得碰 上真正的中国女人
《倾城之恋》梗概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 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 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倾城之恋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 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 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 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 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经典语录
• 1、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质. 这就是为什么爱情小说永远受人欢迎 — 不论古今 中外都一样. 2、最讨厌的是自以为有学问的女人和自以为生得 漂亮的男人. • 3、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 但还是值得的. • 4、很多女人因为心里不快乐,才浪费,是一种补偿 作用。 • 5、我喜欢我四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
张爱玲作品艺术浅析
语言在生命中跳跃——浅析张爱玲创作的语言特色内容摘要:张爱玲是文坛的一段传奇,语言有着无限的张力。
她创作的语言特色具有五个方面:一是孤独忧郁的个性化语言;二是形象生动的隐喻性语言;三是犀利尖锐的哲理性语言;四是唯美幽深的情感性语言;五是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结合作品加以论证。
语言是张爱玲的个性,正因为有了语言,张爱玲的生命才有了跳跃的活力。
她用语言诉说着自己,用特有的文字书写了她厚重的人生。
关键词:张爱玲语言人生个性一.孤独忧郁个性化语言读张爱玲的作品,有时候纵使张爱玲用欢快的语言写作的时候,你也会觉得作品中有着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和忧郁的情怀。
其实,这样的语言风格跟她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张爱玲最无忧的时光应该在天津而不是上海,在天津生活的日子,她还小,没有忧虑的心,和其它的孩子一样,获得了最简单、畅快的童年生活。
而在上海的时候,张爱玲的家庭已经破碎不堪,父亲抽鸦片,包养小妾,母亲远在国外,不在身边,什么也给不了,后来她对姑姑的感情要比对母亲深厚的多。
张爱玲曾说过:“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的。
”她对于母亲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崇拜,不曾以母女的角色认真的相处过。
她的孤独和忧郁的风格大多是家庭赋予的,张爱玲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语表达,在香港读大学时,几乎只有炎樱一个朋友,后来还写了《炎樱语录》来谈她们幸福的友谊,可见炎樱给孤独的张爱玲带来了怎样的色彩,她把真实的自己写进了作品里。
张爱玲孤独忧郁的个性化语言在她的文字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更衣记》中这样写道:“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
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
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这语言里描述的本是一个开心的场景,张爱玲的一句:“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这样无心的语言,饱含了张爱玲太多的孤独,她对于眼前的场景除了观赏之外,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羡慕,最美好的年纪,莫过于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有自己可以快乐的举动,是幸福的。
关于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特点分析综述
关于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特点分析:1.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他的泪珠滚下来。
”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
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
据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一文中说,母亲的回来使她十分兴奋,“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
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了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睛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
”她一直喜欢老舍的小说《二马》,除了因为她母亲当时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外,还在于这部小说写的是北京人在伦敦的故事。
其次来自她自己的经历。
受父母的影响,张爱玲从小会背唐诗,也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沈香屑第一炉香》、《沈香屑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
而她从小卷不离手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的营养,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2.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对于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内容的了解,可以《沈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主,辅以其它作品。
张爱玲及其作品女性形象浅析
张爱玲及其作品女性形象浅析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女作家,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
她,就是张爱玲。
一个最富才情的女作家,将才与情融为一体,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脱俗。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这些活脱的形象,反复提醒着我们的文明终将逝去,唯有人性的弱点长存。
对于张爱玲及其笔下女性形象分析,我们可有有这样的思考。
张爱玲的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她和胡兰成的爱情,不管孰是孰非,但他们对待这份感情的态度足以令人感动。
或许,只有这样传奇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传奇的一生。
从“见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但她心里很喜欢,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到“我想到,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从“因为爱过,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也正好爱着自己”……从这些经历,显然可以看出,张爱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对于爱情,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超出世俗。
但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又是那么无奈,似乎都带有些她的影子与折射,带有世俗的不羁。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白流苏,用青春做赌注的拜金女。
虽然白流苏受过西洋教育,但骨子里仍是浓厚的封建意识。
把寻找经济靠山作为择偶的目的和标准。
在我看来,这无疑是悲哀的。
如果仅以一个人的外贸作为评判,那么终有一天他会容颜苍老;如果以金钱来衡量爱情的价值,那么他能给的,别人同样能给,甚至十倍百倍。
在作品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一个女人再好,得不到异性的爱,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
女人就是这点贱”,“一个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点病态”等,张爱玲以这样的方式真切的剖析着女性的心理,或许有些偏颇。
范柳原向来“把女性看成他脚底下的泥”。
而白流苏则是想通过范柳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是自己有一个归宿。
“真正的中国女性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也不会过了时”,白流苏改变了自己,开始了所谓的爱情。
但我们回过头想,如果没有战争,两个人很难有结果。
或许正是战争成全了他们,让两颗自私的心最终走到一起。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张爱玲(1920年-1995年),女作家、翻译家,出生于上海,是华语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闻名于世,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精练,深入人心。
下面是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首先,张爱玲作品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视角令人难以忽视。
她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
她的作品表现了性别、婚姻、爱情等主题,对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剖析。
她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洞察力,揭示人们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
她的作品常常以微观的细节来体现人物的情感状态,让读者共情、触动内心深处的感觉。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精准。
她的语言简练而精确,字字珠玑,丝毫不多余。
她善于借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寥寥数语,刻画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以美感的享受和阅读的乐趣,同时也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让读者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这使得她的作品富有了更多的深度和张力。
第三,张爱玲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她的作品大多发生在上世纪的中国大陆和香港,通过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等进行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她的作品既承载着个体的情感和命运,同时也承载着整个时代的变迁和动荡。
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从而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体悟。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文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她的作品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模式,为后来的作家树立了榜样。
她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对于当时的女作家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她的作品被广大读者推崇和喜爱,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独特之处,同时也与她的作品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视角和卓越才华的作家。
她的作品凭借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风格和对时代的把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现代华语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 张爱玲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她以无尽苍凉的笔调对女性进行叛逆的书写, 通过对一群徘徊在“死世界”边缘的女性的描写, 深刻地揭露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
她作品中的女性是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
纵观张爱玲所有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形象的塑造。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篇11 、丧失母性的母亲形象俗话说母爱大于天, 母爱是众人赞赏的。
惟有张爱玲笔下的母爱是一反常态的, 她把人世间最美丽的母爱作了叛逆的描写, 她们或自私、或冷酷、抑或是无情, 都是身受环境的抑制。
在她的笔下曹七巧、顾太太、白流苏的母亲、川嫦的母亲她们的爱冷的让人不寒而栗!其中, 曹七巧这个形象是张爱玲笔下刻画的“最彻底的人物”。
曹七巧, 是个麻油店主的女儿, 原本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她洋溢着青春气息, 是个讨人喜爱的大姑娘。
然而, 在“存天理, 灭人欲”、“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 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代行父权的兄长把她嫁给了残废的姜家二公子。
门第上的悬殊, 使她很不适应姜家人的生活, 她的粗俗遭到了姜家上上下下的鄙视, 虽然生活的衣食无忧, 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她想要的。
她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 导致了人性恶的发展。
姜家人在情感上对她的排挤是她人性扭曲的第一个因素。
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 应该过正常人的生活, 而曹七巧嫁给的是一个骨痨患者, 畸形的婚姻不仅使她情感空洞, 同时也无法满足她正常的情欲, 虽然对小叔子季泽有爱慕之情, 但是那是近不得身的。
情欲上的饥渴和压抑感是导致她人性恶发展的第二个直接因素。
无性无爱的婚姻不仅使曹七巧正常的生理欲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上也渐渐发生扭曲变形。
这时候她意识到只有钱, 只有金钱不会鄙视她, 而她也只能靠金钱来拥有立身之本。
金钱的枷锁是导致她人性蜕变的主要因素。
长期心理生理上的压抑使曹七巧感觉“人生在世, 还不是那么回事”而后, 当她的小叔子把那份家产挥霍地所剩无几的时候, 便到她面前倾诉起爱情来了。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之一,被誉为“华语小说史上最伟大的
女作家”。
她的小说以其细腻而凄美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作品
涉及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矛盾。
这份报告将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张爱玲的生平与文学背景:介绍张爱玲的生平经历,包括她的成长环境、受教育情况以及与文学界的关系等。
同时,还将简要探讨张爱玲在当时文学背景下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2.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与风格: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如爱情与婚姻、女性命运、家庭纠葛、社会变迁等等。
同时,还将研究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点,如细腻的描写、幽默的语言、独特的叙事方式等。
3. 张爱玲小说的情感描写:重点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情感描写,探究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复杂情感的表达。
特别关注的点包括爱与恨的边界、痛苦与欢乐的并存以及人物形象的情感刻画。
4. 张爱玲小说的文化批判: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如封建礼教、家族观念、性别角色等。
同时,还将关注她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反思。
5. 张爱玲小说的影响与价值:讨论张爱玲小说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考察其对后续作家的启示和影响。
同时,还将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评价她作为作家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希望能更全面地了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揭示她作品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同时也能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她的作品提供一些启示。
张爱玲文学人物分析
张爱玲文学人物分析第一篇:张爱玲文学人物分析从文本人物看女性主义意识两位女性作家都从女性的角度来建构文本,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女性主义意识,其主要是表现在女性形象、男性形象的塑造上。
(一)女性形象:个体觉醒与自我囚禁身为女性作家,她们有自觉敏感的女性意识,爱情、婚姻是她们热衷探讨的永恒话题。
莱辛和张爱玲都以大篇幅表现女性婚恋生活,其共同之处在于陷入婚恋中的女性不自觉地暴露出奴性相。
波伏娃《第二性》中对女性就描述:“女人本人也承认,这个世界就其整体而言是男性的;塑造它、统治它、至今在支配它的仍是男人。
至于她,她并不认为对它负有责任;她是劣等的、依附的……”。
奴性相是两人共同表现的地方,但基于国别、民族及信仰不同,还有时代的不同,莱辛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特点大不相同:莱辛写的女人婚后经常走向毁灭或觉醒,而张氏塑造的女人是永不觉悟,即使是觉醒之后也继续扮演奴隶角色。
她们用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女性意识。
莱辛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激进的、愤怒的、敏感的,甚至还有精神分裂:玛莎·奎斯特的冲动与深思,玛丽压抑太久爆发之后的错误选择,安娜的敏感与彷徨、激进与觉醒,摩莉的离婚与再婚,佳斯敏的矛盾与理性……这些就是莱辛的女性世界,她们自我矛盾过,在大环境中自我迷失过,在寻找“自由女性”的过程中,她们失望、愤怒、求助无门,甚至过度的精神需求探索使得她们精神分裂,但她们最后觉醒了,都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女性出路。
最富有启示的是,《金色笔记》的结局,安娜在与索尔的平等和谐相处中相互帮扶,找到自我,开始重新生活,这亦是莱辛所期望的男女两性模式。
莱辛相信女人离不开男人,每个女性都要去经历一次爱的洗礼,“一次强烈的感情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灾难,但是每个人都必须那样浪漫的爱一场才会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的。
”《金色笔记》中的几位女性具有典型性。
安娜的好友摩莉同她一样是个离异的女人。
她们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为男人造成的,站在男人的对立面,标榜自由。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秉承着“女性自我意识”的创作理念,她的作品中呈现了众多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从婚姻、爱情、职场等方面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普遍具有独立自主的特点。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角金梅以她勇敢坚定的性格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小地方农村走向大城市,成为一名成功的女商人。
她不仅经营自己的事业,还在婚姻中拥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尽管最终面对丈夫的背叛与家庭的瓦解,她依然选择离婚并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张爱玲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关注和尊重。
其次,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敢于追求爱情的。
在《倾城之恋》中,女主角萧红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使她从孤苦无依的地位到成为文学巨匠。
她在与袁枚的爱情中,坚持选择真爱,虽然付出了很多,但她毫不后悔。
这种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特有的感性和崇尚真爱的价值观。
再次,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现了职场中的挣扎和奋斗。
在《金锁记》中,女主角赵丽华是个出色的文秘,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在职场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然而,她也面临着男性权威主义的压迫和社会的偏见,她要在职场中不断努力,争取权益和地位。
赵丽华的形象表达了张爱玲对女性在职场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追求平等的呼吁。
此外,张爱玲的作品中还描绘了一些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玛丽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和坚定个性的女人,她拒绝传统婚姻的束缚,选择了独身主义。
她不依附于男人,坚持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理想。
这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张爱玲对女性解放和自由选择的支持。
总之,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她们或独立自主,或追求爱情,或在职场中奋斗,或个性鲜明。
这些形象的塑造,既是对中国传统女性角色的突破,也是对女性自身价值的探索。
张爱玲通过她的笔触,给予了女性更多的选择权和平等地位,为当代女性树立了榜样。
张爱玲分析
母亲的黄家,是军门出身,文化较现代。母亲是新式女性。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与姑姑一起出洋。父母协议离婚后母亲再次出洋,后来让张爱玲到英国上学,因为战争改在香港读大学,这是父亲不能给她的。
2、教育:父母离婚后张爱玲入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住校,很少回家,但是作文在全校有名。后来后母与张爱玲冲突,父亲发威将张爱玲禁闭在家中,病在床上几乎丧命,姑姑来劝也被打伤。后逃到母亲家中。1938年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因战事未能前往。关于她的初露头角。1939年秋,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散文)。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未能毕业,与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上海。
曹七巧在张爱玲小说中是一个异类。张爱玲小说中人物多是都市人生的失败者,是不彻底主义者。她不愿意写斩钉截铁的,没有参差对照的的人物,这与她的艺术观相吻合。而七巧是一个彻底的人性扭曲的人物。她为情所困的疯狂,她为财而羁绊的可怕心理,把这个人推到人性可怕的深渊。
曹七巧的疯狂 小说展示了七巧疯狂变异的历程。这变异有文化上的原因,在姜家受歧视,不仅在主子之间,更在仆妇中,她与这没落的旧家文化格格不入,其放荡不羁既有自身文化因素,更有无奈中报复的姿态,这之中一个健康的小市民女子如何在腐朽没落的大家族文化中变异就显现出来;这变异又有人性情欲上因素,她守着废物丈夫所感受到死亡气息,对于姜季泽的渴望,对健康异性的渴求非常强烈。季泽可以在外花天酒地,七巧只能对不可靠的季泽生出幻想,解脱自己。遭到拒绝后她的情欲压抑,到分家时她就只能财产金钱而疯狂了。
小说上半部分她为爱情与情欲而疯狂,下半部分则为为金钱而疯狂。七巧在现实中,什么都抓不住的,只有钱可以抓在手里,小说在七巧身上没有揭示超越现实的灵魂因素,而从情欲、物欲两方面展示她的困境。作者花相当的笔墨描写七巧就疯子的过程。在小说的下半部中的七巧完全成了一个疯子,她压抑自己正当的情感,最终丧失人的情感变成了非人。
女人的“劣根性”
浅谈女人的“劣根性”张爱玲的散文《谈女人》对于女性进行了剖析,文中张爱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结合另外一些讲述女性的文论和书籍,我对文中一些观点进行了略微的剖析,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文本先是引用一本英文小册子《猫》中关于女人的看法。
作为一本“有点出气作用”的书,这本书对于女人以及男女关系的看法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文本后面张爱玲也提到这本书中“凡是说‘女人怎样怎样’的话,多半是俏皮话”,不能一概而论。
接下来,张爱玲谈到女人“劣根性”的由来,把女人“小性儿,矫情,作伪,眼光如豆,狐媚子”等一些根深蒂固的缺点归结于男人,指出“女子的劣根性是男子一手造成的”。
认为女人的缺点全是环境造成,并且认为假以时日女子的这些缺点可以慢慢消解。
我认为男人跟女人在性格和品德上的不同并不能说完全是环境的原因。
作为造物者创造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体,必定会因此产生种种差别,把这些差别完全归结于男性显然是不全面的说法。
所以接着作者也提到,把女子这些劣根性全部归结于男子也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并且也指出“女人当初之所以被征服,成为父系宗法社会的奴隶,是因为体力比不上男子”。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尽管后面作者又提到说,但是男子的体力也不是最强大的。
这是后话。
单说体力问题,这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男女地位悬殊的一个方面。
作者提到“女权社会”的设想,这一部分就不多做议论,因为就历史发展以及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这一设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还很小。
作者说,“一个恶毒的女人就恶得无孔不入。
”这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也有所表达。
张爱玲擅于写女人,对女人的“恶”十分了解,对女人的“恶”也描绘得入木三分,自然觉得女人是恶得无孔不入的。
但是我觉得这么说似乎是有失公平的,“恶”得是不是彻底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男人恶起来,也会十恶不赦无孔不入。
作者把《大神勃朗》中的地母娘娘视为女神。
地母向众人施与爱替垂死者盖被,摘下人类的假面具。
女人有“地母”的精神,乐于施赠爱,胸怀博大。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张爱玲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闪烁着独特光荣,其方式之一是塑造独特的女性形象。
同样是写女性一生摆脱不了的情和爱,却把她们紧紧地镶嵌在人情世故和社会风俗这一大框架中去描绘。
有悠悠的情、绵绵的爱,更多的还是普通生命本身负载着的深刻的人性内容。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爱情金钱张爱玲,一个才华横溢、颇具传奇色彩的女子。
也许今天的读者对她不很熟悉,然而七十年前的上海滩却沸沸扬扬地流传着她的关于痴男怨女的故事。
她笔下的“传奇世界〞流传至今,仍然不免勾起人们一番回想的情绪和历史的沉思。
张爱玲1921年出生在曾经显赫一时的封建家庭中,对封建旧家庭有深切的感受和了解。
1939年至1942年她在香港读大学,其间经历战争,耳闻目睹了形形色色的受难生命,又进一步丰富了她的阅历。
因此,在她的小说中,无论是封建旧家庭中的人物,还是香港社会中的人物,无一不是独具特色的。
其中,她以女性心理为视角,成功刻画了一个个独具个性、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虽然都是活在她们自己有端或无端生出的故事中,然而她们却各有各的怨和痴,各自都逃不过既定的命运,普遍蒙上了悲剧色彩。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有影响的作品。
女主人公白流苏,一个具有洋派风味的现代女性,离婚后被刻薄的兄嫂撵出了家门,跟一个有钱又风流的留学生谈起了恋爱,当恋爱正要陷于无望时,一件突然震惊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从而得到了稳定的归宿。
由于白流苏受尽冷落和排挤,又离过婚,她不敢奢望得到爱情,她只不过是渴望找到一个能独立生活的环境。
但她没有文化,又不想失去淑女身份,不愿出去做事养活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抓到一桩稳定的婚姻。
在追求稳定婚姻的过程中,白流苏是勇敢的。
虽然她最终归宿的安定是因为战争,用张爱玲的原话来说是“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这对于白流苏来说,是她无法预测的。
只有她对婚姻的主动勇敢的追求是她本身表现出来的品质。
白流苏和前夫离婚拿到一些钱,但她无权享有这笔钱,因为她一直住兄嫂家,吃了喝了他们的,他们认为理应可以拿她的钱去买股票、金子,最后还要退她到前夫家去对抗:“好,好,都是我的不是!你们穷了,是我把你们吃穷了,你们亏了本,是我带累了你们,你们死了儿子,也是我害你们伤了阴骘!〞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妇女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剖析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剖析摘要: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制下,女性一直处于被压迫的不平等地位,这样的社会现实受到了许多文人的关注,张爱玲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深感旧社会女性命运的可悲可叹,并在其小说中塑造了各类女性形象,以表现旧社会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风貌。
本文重点剖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三类女性形象,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张爱玲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女性作家之一,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她关注旧时代女性的命运,对于两性关系、社会文化和婚姻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
在她的小说作品中,充满着对人情世态、世事沧桑的描写与刻画,并塑造了一个个饱受压迫、满怀苦楚、奋力挣扎、肆意堕落、追求独立的女性形象,为中国文学史画卷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下文将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归类,并展开分析一、心灵扭曲的变态女性这是张爱玲小说中的一类重要女性人物形象,她们备受压抑,心灵扭曲,却又具有强烈的生命欲望,力图通过非正常的方式掌握人生,既是封建伦理制度的受害者,又是助纣为虐之人,她们在夹缝中生存,被扭曲异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变态女性。
在这一类女性中,典型代表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曹七巧是父权制度的牺牲品,在长兄将其卖给姜家之后,曹七巧一步一步由正常转为异常,最后葬送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幸福。
曹七巧在嫁给患软骨病的丈夫之后,婚姻十分不幸,个人情欲极度压抑,她渴望正常的情感却难获得,还要饱受他人的欺侮与嘲讽,她的刚毅的性格遭到扭曲,强悍的生命力亦在冷漠的环境中挤压变形,她开始疯狂复仇,开始“吃人”,可她又如此弱小,只能将罪恶之手伸向下一代。
她摧毁了儿子的幸福婚姻,致使媳妇寿芝抑郁而亡,又对女儿的婚姻横加干涉,活活拆散美好姻缘,使女儿变为了另一个自己。
曹七巧以变态的方式毁掉了自己的一双儿女,不仅没有使自己获得解脱,得到幸福,反而在罪恶的泥潭越陷越深,如同疯人。
张爱玲将日常文人所讴歌的母爱进行了彻底颠覆和改写,她以曹七巧的一步步变异表达了男权社会对女性人性的摧残与践踏,通过心灵扭曲的变态女性的刻画表达了女性被压抑的呼声,以及女性强烈想要主宰命运的欲望二、意识觉醒的独立女性张爱玲在小说中还描写了一类不屈服于命运,坚守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颠覆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认识,尽显了女性人格独立之美和傲然的生命姿态。
张爱玲专题剖析共66页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
张爱玲专题剖析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谢谢!
66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8浅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pdf
摘要 (I)关键词 (I)一、封建传统制度下的变态女性 (1)(一)《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1)1. 婚姻畸形性爱压抑 (1)2. 追逐权力折磨儿女 (2)3. 苦心守钱变态多疑 (3)(二)《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 (4)1. 出卖感情灵魂扭曲 (4)二、男权社会压榨下的女性 (5)(一)《心经》中的许母 (5)1. 逆来顺受妥协退让 (5)2. 宽容慈爱回归母性 (6)(二)《半生缘》中的顾曼璐 (7)1. 迫于生计沦为舞女 (7)2. 婚姻不幸借腹生子 (8)三、敢于与社会对抗的新女性 (8)(一)《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8)1. 打破传统敢爱敢恨 (9)2. 意识觉醒挑战命运 (10)注释 (12)参考文献 (12)谢辞 (14)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描写了在自身思想的影响下和时代制约下,旧时代女性对爱情、对生活、对命运的不同的态度和反抗,充分表现了女性弱势群体的悲惨命运和男权社会的黑暗。
同时揭示了女性想要冲破男权思想的禁锢和束缚,道路漫长艰险。
本文分析了她小说中不同的女性特点,以及对当今社会女性的启示。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反抗浅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对生命、袍、蚤子三者的论述,不仅仅是她对生命的理解,更是她对当时社会女性处境确切的描绘。
她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人生进行无比细致的拆解,使其露出千疮百孔的真相。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悲剧性人物。
她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一种苍凉又苍白,怨命却又安命的女性的命运。
并且总能一针见血地把女性异化的真相展示给世人,给人一种深入骨髓的冷漠感。
她塑造了许多“错位”、“变态”、“疯狂”、甚至“扭曲”的女性人物形象。
她认为女性这种群体的悲剧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男权文化长期的控制、压迫、引导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女性自身思想上的奴性意识和其性格上的缺陷。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三部小说中不同女性形象的分析以及对比,力图揭示那个时代女性的蜕变历程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张爱玲,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以其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塑造了众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角色。
她的作品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和命运起伏。
在张爱玲的笔下,女性角色丰富多样,却又都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她原本是一个充满活力与青春的少女,却因家族的利益被嫁到了姜家,嫁给了一个患有“骨痨”的丈夫。
长期的压抑和扭曲的婚姻生活,使她的心理逐渐变得扭曲和畸形。
她渴望爱情和正常的生活,却在现实的残酷中逐渐失去了自我。
她用金钱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恐惧,最终不仅毁掉了自己的一生,还亲手扼杀了儿女的幸福。
曹七巧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女性被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束缚、压迫的悲剧。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一个在婚姻困境中挣扎求存的女性。
离婚后的她,在娘家备受冷落和歧视。
为了摆脱困境,她抓住了范柳原这根救命稻草,与他展开了一场爱情与婚姻的博弈。
白流苏是聪明而世故的,她懂得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来争取自己的幸福。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她的命运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最终,香港的沦陷成就了她与范柳原的婚姻,但这种婚姻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考量而非纯粹的爱情。
白流苏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迷茫和无奈,她们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又常常受到传统观念和现实环境的制约。
《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充满了理想和热情的女性。
她独立、坚强,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的生活。
然而,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她被姐姐曼璐设计陷害,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多年后,当她与曾经深爱的沈世钧重逢时,却已是物是人非。
顾曼桢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她的遭遇揭示了那个时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危险和不公。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无论是曹七巧的疯狂、白流苏的世故,还是顾曼桢的无奈,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李鸿章
张佩纶 李菊耦
张志沂黄素琼 张爱玲 张茂渊
繁花凋落的家族,实际上是很可悲的。尽管物质生活上还有 前朝的富丽繁缛,却总像蒙了灰的铜饰,窗外的阳光再怎么照进 来,也反射不出一点有生机的光芒来。 从政治上退出主流地位,就意味着永久地走入灰色地带。 在民国初年,有成千上万这样的家庭,如百足之虫,死而不 僵。出身无用了,失却了上进之阶,家族的二代后裔靠祖产虽还 能锦衣玉食,但却是坐吃山空。 在角落里,他们或醉生梦死,或牢骚满腹,或惊恐不安。 很少有人能绝然奋起。 席卷中国的种种新潮流,在老屋子里看去,都是玻璃窗外的 风景——缤纷多彩那都是别人的。 最可怜是大宅门内第三代的孩子们,从小就看得见外面明丽 的天地,却冲不出、飞不走。 ——血缘的线,身世的索,牵住了他们。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我的天才梦》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 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花凋》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文学传奇 才女的才华几次大热大冷、祖师奶奶;
作家文学创作自身的传奇特质。 张爱玲很有才华,三岁背唐诗,7岁就开始写小说。十几岁读 《红楼梦》、《西游记》。小学就写三角恋爱小说,在同学中 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中学时候,就跃跃欲试进行正规的创作。 这个时候,她已经初步显露了她的文学个性。比如,她喜欢当 时的通俗小说,喜欢言情小说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喜欢张恨水 小说。她还尝试着创作了鸳鸯蝴蝶风格的小说《摩登红楼梦》, 作品一共五回,写秦钟儿与智能儿坐火车私奔杭州,自由恋爱 结婚,但是经济困难,非常悲伤,后来贾母带着宝玉等人到西 湖看水上运动会,吃冰淇淋。令人吃惊的是,小说的语言酷似 《红楼梦》,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这种大家族的生活,特别是那种中西文化 的混合杂交,那种没落、破碎的家庭氛围,对 张爱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金钱的作用、人性 的自私、情欲的膨胀,这些张爱玲从其家族生 活中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虽然不幸,但也成 就了她的少年早慧。生活腐朽的父亲的家犹如 古墓,母亲则自顾自浪迹天涯,张爱玲只有跟 姑姑住在一起,这个家充满着小市民世俗人生 的生活气息。 传奇的家世使作家对人生、生存产生了深 切的苍凉感悟。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十余年来,她以他的壮志为她的壮志, 他以他的胜利为她的胜利,她的痛苦为 她的痛苦。然而,每当他睡了,她独自 掌了蜡烛来巡营的时候,她开始想起她 个人的事来了。她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 界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他活着,为了 他的壮志而活着了。他知道怎样运用他 的佩刀,他的长矛,和他的江东子弟兵 去获得他的皇冕。然而她呢?她仅仅是 他的高亢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回声, 渐渐轻下去,轻下去,终于死寂了。”
张爱玲的父亲,就是转型期典型的豪门二代。而张爱玲,则是那些 面容苍白的老宅孩子们之一。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1896—1953),别号廷重。从廷重的生 卒年份来看,他恰是跨越了中国近现代巨变的一个人。时代在上演轰 轰烈烈的正剧,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个福音,而对旧官宦家族遗孑的 张廷重来说,却不折不扣是一场个人悲剧。 李菊耦在清末的十几年间,经历家国之变,心理上有一个强烈的 反激。昔日娘家的尊崇,夫婿的未展之志,都化为她望子成龙的心切。 这位通晓诗书的母亲,教子甚严,背不出书就打。但常规的仕途, 到此时已走不通了,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 张廷重为做八股而学的一肚子学问,完全成了无用。 他的一生也就如失舵之舟,再也没能找到方向。 父亲张廷重种种不合时宜的举止,张爱玲在幼时便有很深印象— —那是一个神态沉郁的夫子,终日绕室吟哦,背诵如流,滔滔不绝, 一气到底,末了拖起长腔一唱三叹,算是作结。然后沉默踱步,走了 没两丈远,又起头吟诵另一篇。听不出那是古文、八股范文、还是奏 折,总之从不重复。 末世人物有他们割舍不了的精神寄托,但是就连小爱玲听着也觉 心酸,因为毫无用处。 他只能当遗少。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对人情世故的通达,使其产生了 宽容与悲悯——偶尔头顶出现一圈佛光。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却是一个纨绔子 弟。带着没落贵族的遗少气息,依靠 父亲遗产,过着那种放浪而腐败的生 活。摆贵族的架子,游手好闲,吸大 烟,逛妓院,朝花惹草。张爱玲的母 亲却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髦女性。学 钢琴,外语,裁服装,她自然不满丈 夫的做派,也不关心家事。所以两个 人矛盾很深。最后终于离婚。去了法 国。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婚姻爱情传奇 胡兰成、赖雅。在张爱玲成名之时,有一段传奇式的 爱情经历。这就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这种爱情生活 也足以反映张爱玲的性格。胡兰成是当时汪精卫政府宣传 部副部长,《中华日报》总主笔。比张爱玲大 15 岁。他是 个多情才子,风流倜傥,颇有文才,被张爱玲看作是知音。 两个人谈诗论文,情谊绵绵。张爱玲用 “欲仙欲死” 四个 字来形容她们之间的爱情。爱得天翻地覆,死去活来。就 象言情小说中的那种才子佳人的爱情。期间,胡兰成是有 妇之夫,还和武汉的一个不到 20 岁的女孩相恋,但是,张 爱玲似乎并不在乎这些。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总之,虞姬感到,她生命的唯一 的价值,就是反射项羽身上的光 辉。虞姬在自己的生命的最后深 刻,萌生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容入了 非常现代的女性觉醒的内涵,思 想非常深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939年,张爱玲以远东考区第一名的成 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但是,因为欧洲 地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改入香港 大学。1940年张爱玲发表散文《我的天 才梦》, 文章开头几句就可以反映张爱 玲的性格: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对于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悲剧,世人多谴 责胡兰成,为张爱玲惋惜。其实,这种爱情, 不宜用简单的道德尺度去衡量。胡兰成是汉 奸,只是政治问题,与爱情没有必然关系。 爱情是个人感情问题。晚清遗少的家庭使她 没有什么家国意识,她不在乎政治,而只在 乎人间情感,她缺乏爱,胡兰成似乎能给予 她爱,何况又是才子,是“知音”,这种才 子佳人式的情感大概也符合张爱玲的“审美 习惯”。胡兰成的那种情调和性格,是张爱 玲熟悉的、易于接受的。但是也预示着某种 没有结局的结局。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 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 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退色的时 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 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二、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蕴
(1)虚无的末世情绪
(2)世俗欲望的挣扎 (3)人伦情感的消解 三、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张爱玲的小说集 叫《传奇》,而张 爱玲的人生经历, 爱情选择以及死亡 方式,都带有一定 的传奇色彩。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家世传奇: 张爱玲( 1921-1995 ) 1921 年,出生在 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是李鸿章的外 曾孙女。他的祖父张佩伦是进士,曾任 督察院左副部御史。在中法战争中,由 于马尾战事贻误战机,被革职充军。放 归以后,任李鸿章的幕僚。并与李鸿章 的女儿结婚。后因与李鸿章政见不合, 告老还乡,与少夫人吟诗对句,过着官 场失意的隐居生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在中学的校刊上, 曾经发表散文、书 评,还有小说。小 说《牛》,《霸王 别姬》,这两篇作 品又完全是五四新 文学风格。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霸王别姬》现在看起来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根本 不象中学生作文。它的心理深度和女性意识,即使是 现在的那些畅销的美女作家也未必达到。作品不长, 写虞姬与项羽最后的诀别。在项羽被围困垓(音该) 下的时候,虞姬不想和项羽一起突围,拔剑自刎。关 键是虞姬在自刎前的心理活动,被张爱玲写得非常深 刻。既有她对项羽的爱恋,又有她做为一个女性自我 生命价值的反思和觉醒。她从来的都是爱着项羽的, 她不想和项羽一起突围,也是为项羽着想,不想给项 羽填累赘,让项羽无牵无挂的突围。但是,同时回首 自己与项羽的这种爱情生活时候,又感到一个女人的 巨大悲哀,她没有自我,总是依附于项羽,一切都为 着项羽,即使将来项羽成为皇帝,她的命运又会怎样 呢?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在与胡兰成分手的时候,张爱 玲说: “我将只是萎谢了。” 此后张爱玲作品数量减少,再 没有最初的那种汪洋恣肆的才 华了。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952年张爱玲去香港,供职于美国新闻署的香港办事 机构。此后,张爱玲的名字在大陆文坛消失。60年代 以后,在台湾和其他华人文化圈中,张爱玲却影响日 益扩大,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张爱玲的读者。 初到香港,张爱玲奉命写了两部反共小说。《秧歌》 《赤地之恋》等。这两部作品张爱玲自己也不看好, 但也有人评价比较高。认为《秧歌》仍然是优秀作品。 1955年张爱玲移居美国。1956年张爱玲与赖雅结婚, 而赖雅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戏剧家,1967年 赖雅去世。张爱玲对于他并没有爱情,只有感激。他 对于张爱玲融入美国社会有帮助,但是他的疾病也给 张爱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过着大隐隐于市的孤寂生活。直 到1995年去世。
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 不那么痛快。——《传奇再版序》 回忆总是让人惆怅,而美好的过去只会 让人感到一切都已完了,过去的烦恼只 会让人烦恼。——《倾城之恋》 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 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 什么东西在。——《小团圆前言》
一、张爱玲的“传奇”人生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 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 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 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奥, 你也在这里吗?” ——《爱》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也正 好爱着自己。——《爱》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 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小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