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高手刘备的用人之道
石淼谈三国中刘备用人
石淼谈三国中刘备用人最近重看三国,刘备可能是三国豪强中,最懂得用人之“道”了。
刘备虽然出身名门,可是却家境落魄了,到了他这一代,只好织席编草鞋为生。
但刘备建功立业的胸怀始终没有变,这也是他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刘备没有实物资产,也没有强有力的后台资源(虽然汉献帝也承认他为皇叔,可是汉献帝也自身难保),他唯一所拥有的是“人才”;但刘备凭就借这样的能力,几乎把三国中最优秀、最杰出的良臣武将都收拢过来,而最终创立起蜀国基业。
刘备成功的秘诀之一是模式加人才。
刘备起初颠沛流离,一直寄人篱下。
一次,寄居在刘表处,看见自己髀中长出赘肉,不禁感慨自身一把年纪了还是功业未成,无落脚之地!于是刘备寻找人才的心意更切,终于有了高人指点,遇到了诸葛亮!在这点上,似乎有点符合西方的吸引力法则,想人才,来人才!在三国豪强中,最珍惜人才,最渴望人才的莫过于刘备!诸葛亮一见到刘备,贡献给刘备的就是发展模式,刘备有了这套发展模式从此走上了腾飞之路。
再加上刘备不断地吸引人才,擅用人才,模式加人才的成功之道迅速令刘备“脱贫致富”。
我们做企业其实也是异曲同工之妙,经营企业最忌讳无头苍蝇,东碰西撞,走到哪里算哪里,不知道自己的盈利模式,仅仅跟着机会走或硬打硬碰。
只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模式,人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人才的时间投入也才有价值。
创业的企业家有了经营人才的基本功,再能够寻到适合自己的模式,这种契合,才能够让企业家的梦想化作现实!刘备成功秘诀之二是他用人中的“道术结合”。
刘备爱才,其用人是靠事业留人、真情动人,大度容人。
刘备善于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复兴汉室的伟大梦想,把一群忠义之士紧紧聚在旗下。
在三国中,刘备的理念是最清晰的,价值观也是最明确的,使命也是最精准的,“复兴汉室”口号也是最响亮的。
在他这种文化宣导下,人们做的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这就是“道”。
从善如流,善听谏言,信任下属是他尊“道”的具体体现。
为兄弟报仇,倾兵伐吴,是他重“道”的人伦体现!唯才是举,不避亲疏是他行“道”的境界。
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含义深刻,大有学问。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型故事,应该来自于三国,最出色的表现者是刘备,他“弘毅宽厚,知人善任”,未怀疑过忠心耿耿的部下,是亲情凝聚的典范;关羽,可以放弃一切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苦难回到刘备的穷困旗下;张飞,可以腥风血雨先打下一块小地盘,等着刘备来做主当家;赵云,可以冒生命危险,抢救刘备的儿子,维护刘备的家人完整;诸葛亮,受刘备临终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么多人的拥护,让我们不得深思刘备作为一名领导者的能力。
然而刘备管理的基石就是信任感重于亲族。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之中的“疑”是指不分明、不确定、不相信,并且有疑心。
而这句古话的大概意思是指对感觉靠不住、没把握、不放心或者认为有问题的人,不能分派任务,不得善用;然而对感觉不错的,认为是可用之人,可造之材的就要善用,大胆的指派任务,不需要有所顾忌。
其实这句古话传递给我们众人的建议则是:怀疑人就不要用人,用了人就不要对人不放心。
在当今社会,现实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千姿百态,错综复杂,一切的一切不是都如说起来那么容易。
一般来说,无论是企业单位,或者是事业单位,关键是用好人。
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根据需求招聘人才;根据人才的不同能力发掘到其善任的方面;然后好好的发挥人才的特长,扬长避短去用才。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的调查研究,及适当的观察必不可少,因为只要这样才能确定人才的各方面素质涵养,从而放心善用。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才来之不易,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句话意指人才的难觅。
所以一旦发现人才,就可以因人成事,因“神”盖“庙”,对企业而言则是可以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就人才而言,“德”和“才”是起决定作用的两个方面。
“德”,顾名思义是指人的品德,古人讲得仁、义、礼、智、信就都包含其中。
在一定程度上讲,“德”比“才”更为重要。
刘备用人之道
刘备用人之道
刘备用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
他认为一个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才没有良好的品德和忠诚度,那么即使他有再大的才能,也不能得到刘备的信任和重用。
刘备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他认为一个团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之间需要相互补充和协作,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因此,刘备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人才的才能和能力,还注重人才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等方面的互补性。
此外,刘备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他认为一个人才的成长需要不断的培养和提拔,只有不断地给予机会和挑战,才能让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因此,刘备在用人时,不仅注重人才的才能和能力,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总的来说,刘备的用人之道是注重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注重人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同时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这些用人策略不仅为刘备的政治和军事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也对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才管理从刘备孙权曹操看用人之道
-
THANKS!
XX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教导我的老师和陪 伴我一齐成长的同学,他们在我的大学生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本论 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XXX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
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
公平公正:在选拔人才时,要始终保持公 平公正的态度,不受外界干扰和个人偏见 影响 善于发掘和培养:如刘备和孙权所展示的,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善于发掘和培养人 才。这不仅需要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还需 要有一个能够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能力
知人善任:这一点是所有用人之道的精髓。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了解每个团队成员 的特点和能力,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策 持略 续和 学方 习法 :不论是刘备、孙权还是曹操, 他们的用人之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 都在不断地学习和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来 建适 立应 互不 信断 关变 系化 :的 一环 个境 成和 功情 的况 领导者需要与 团队成员建立起互信关系。只有当团队成 员信任你的时候,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工 鼓作 励并 创共 新同 和实 进现 取目 :标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 鼓励团队成员去创新和进取。只有通过不 断地学习和改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 中 保保 持持 冷领 静先 和地 理位 性:在选用人才时,一个成 功的领导者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论面 对何种情况或压力,都需要有清晰的头脑 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曹操的用人之道
1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大将军, 后被封为魏武帝,他的用人之
道则以"实用"为核心
2
他懂得如何去识别一个人的能 力和潜力,只要是有助于实现 他的大业的人,不论是何出身,
三国演义中用人之道论文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摘要:人才是一切财富中之最高财富,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
知人善任,择人任势,是将帅重要的组织指挥艺术。
《武经总要》曰:“夫大将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艺能之精粗,所使人各当其分,此军之善政也。
”纵观《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有慧眼识才,人尽其能,能尽所用;也有用人之弊,德才兼备者被拒之门外,无用武之地,抱憾终身,而少数德劣才疏者却大权独揽,为所欲为,给国家社稷造成及其严重的危害。
善用人者,雄霸一方;不善用人者,大浪淘沙。
关键词:求贤若渴,举贤任能;用人疑心,外宽而内忌;用人善道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93-03一、刘备用人之道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历经坎坷,多受磨难,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三国鼎立中雄霸一方的风云人物。
他主要凭借自己为人称颂的德行和知人善任成就帝业。
刘备用人之道,可概括为如下两点:第一,为人忠义,且讲究政治策略。
刘备用人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正是曹操、孙权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此旗号易得人心,便于招揽人才。
纵观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无不打上了正统的反曹政治烙印:名将赵云,一身是胆,宣称曹操是汉贼;军师诸葛亮大骂“曹操为汉贼也”,并表示“决不北向,委身曹氏”。
刘备用人讲究忠义,也以忠义思想教育部众,深得民心。
公元207年,刘备兵败长坂坡,当时他拥有百姓十多万人,辎重数千辆,后有曹操追兵,军情十分危急。
这时手下们建议刘备先逃往江陵,刘备断然拒绝:“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甘愿与士众同命运、共患难。
所以荆州大批有识之士投奔刘备,使其转弱为强,转危为安。
刘备靠忠义赢得民心,招揽四方人才,故而君臣政治目标一致、思想统一、齐心协力、百折不挠。
第二,思贤若渴、平易近人。
在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现实中,刘备深切认识到要得天下,无智能之士万万不行。
从刘备看管理之道
从刘备看管理之道刘备的用人之道:《三国演义》它其中的管理问题,就是要顾及到《三国演义》里它的三个政治集团主要领导人他们的作为与事业成败的关系。
在《三国演义》里我们看到的这三个政治集团,刘、关、张是最不成功的一个政治集团,他们所得到的地盘最小、存在的时间短,我们用天命论来解释,时运不济才造成了他们的事业不能成功,我觉得其实不是这样的。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事业成败一定与他的所作所为有关系,《三国演义》是一部管理学的经典之作,究竟怎么来学习它,在学习了管理学后,结合我的理解,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先说刘备的用人之道。
在《三国演义》里刘、关、张之所以被歌颂,实际上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刘、关、张这些人,他反映了老百姓的一个愿望,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农业社会里,只有读书人有出路,就是走科举之路成为国家的管理者,成为达官贵人,享荣华富贵。
对于农民和市民来说,他们是非常无助的人,他们想要成功,就是拜结义弟兄,而刘、关、张就是通过结义这种方式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这三个人的出身,刘备当时被称之为“织席贩屨之徒”,张飞是屠夫。
关羽是山西人,从山西跑到了河北,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间要大乱的时候,这三个人走到了一块,在桃园里结拜成了弟兄,而在这个过程中,刘备相对于一般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他是比较成功的。
刘备的成功之道:从一个普通的社会底层的人,能够当了一个蜀国的皇帝,不能不说他有他的成功之道。
他最大的成功之道就是桃园结义。
桃园结义让他们有了这样一个行动纲领和远大目标,在桃园结义的时候是这样的:”我们三个虽然不是一个姓氏,但是从今结拜以后,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有违此心天人共辱”。
“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也就是他们希望能为国家出力这么一个理想。
这种结义的方式,使他们三个人从此以后几乎变成了一个人,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的核心凝聚力。
这是刘备最大的一个成功之处。
第二个成功之道是待人以诚、重视情谊。
它是增强内部凝聚力、增强内部团结,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法宝。
刘备用人之道
刘备用人公元一八四年,黄巾起义爆发,十八路诸候借镇压叛乱为名,纷纷拥兵自重,东汉政权由统一走向分割。
经过一番角逐,董卓、袁术、袁绍、刘表等军阀政权相继土崩瓦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靠东汉强盛根基在北方建立霸业;孙权凭父兄经营东吴多年,借长江之险及土地肥沃而独霸一方;刘备,早期靠编草席为生,却通过自己独特的经营思路,白手起家,最终建立了西蜀,与北魏、东吴成三足鼎立之势,开创了一个具有76年历史的三国时期。
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既无“金融资本”,也无“一城一域”,个人能力更不及曹操。
他少时不喜读书,只喜弄狗养马,谋略及学识都远在曹孙之下,但其为人忠厚、侠义、善交友,更长于“人力资本”运营投资,这正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
以现在HR角度看,刘备不愧是一位英明的董事长,一位“聚才高手”。
选人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隆中对”奠定了立国纲领,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也应成为我们企业招聘时注意的重点。
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
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通过一系列人力资本组合,刘备组建了他的创业团队。
开始了攻城掠地,创建了割据西域的蜀国。
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
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处处设防。
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
三顾茅庐,请得孔明出山,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当时最优秀的执行官,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于是就先后投奔公孙瓒、袁术、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军阀豪强,但都又相继被出卖追杀,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
这使他吸取教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的,所以就设了丞相之岗,然后广发英雄帖,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用人之道是一个国家或组织能否维持长久繁荣稳定的关键所在。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示了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而且以其丰富的战略谋略和用人才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典型角色和事件中探讨用人之道。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用人才能的人物。
他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这也是他能够建立强大势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刘备在寻求救援时,他亲自前往荆州招揽众多人才,如诸葛亮、黄承儿等。
而后凭借诸葛亮的智慧和才略,刘备成功立足荆州,并成为一个有实力的领导人。
这说明了刘备对人才的重视以及正确运用人才的能力。
与刘备不同,曹操在用人上则存在着问题。
虽然曹操本身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物,但他在用人方面常常被他人的外貌所迷惑,从而导致他误用了一些人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袁尚和袁熙。
曹操因其外貌英俊而以为他们具备较高才能,结果把国家重任托付给了他们。
然而这两个人实际上缺乏能力和决策力,最终导致战败。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能单凭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而应该更多地考察其实际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用人之道的典型人物。
周瑜在刘备寻求帮助时,能识别出关羽、张飞等人的才华,并主动提出让他们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
这种能够看到他人的潜力并善于发掘的能力,使得周瑜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指挥官,为孙权立下了许多功绩。
这告诉我们,在用人才方面,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和潜力,并提供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发挥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些其他角色和事件也值得加以讨论。
通过对于这些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用人之道的经验和原则。
我们应该注重选择合适的人才,即根据实际需要去寻找合适的人选,并进行全面考量不仅仅是外貌。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长处和潜力,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平台发挥才能。
我们应该学会善于运用别人的优势,并将其融入到整体的工作中,以提高整体的绩效。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品读《三国演义》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探讨,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用人之道。
在这部文学经典中,不同的人物通过不同的用人策略来实现各自的目标。
本文将以几位著名的人物为例,探讨他们的用人之道,以及他们的成功或失败。
首先,我们来看看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他所用的人能否胜任其工作,直接决定了他的成功或失败。
刘备非常重视人才,他注重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
他往往能够看到一个人的潜力,并给予其一定的发挥空间,同时他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升迁,从而造就了一支强大的队伍。
其次,我们来看看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被称为“世之奇士”,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善于用人的人。
曹操用人之道不仅在于能够发现人才,更在于将人才合理地分配,运用到适当的位置。
他将贾诩、荀彧等文臣和张辽、郭嘉等武将组成了一支有文化和军事素质的团队。
他还习惯于利用人之长、去其短,以其长补其短,最终使得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发挥出最佳表现。
很显然,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不同,但是却都非常成功。
但是,也有一些人物的用人之道不够成功,比如袁绍。
袁绍虽然是北方的重要势力之一,但是因为用人不当,最终失败了。
他虽然拥有谋士沮授、逢纪、许攸等人,但他却轻视他们的建议,纠葛于田丰等人的争执中,最终导致他的集团内部无法协调,被曹操等人击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用人之道在《三国演义》中非常重要。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需要善于发现人才,以及根据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个人发挥出最佳表现,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反之,如果对人才的使用不当,或者对人才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扬,就会失去重要的机会,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在品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加深我们对用人之道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刘备的聚人用人
张正良 / 文
任才尚计,遂能雄视江东;刘备虽起于 微末,出身寒门,非有尺寸之地,无权 势可资,无名望可藉,无职无分,在各 路诸侯面前只有侧身而坐的份儿,然其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先祖刘邦之风, 折而不挠,虽屡败屡战,而终有所成。 刘备早年家无余财,靠贩履织席为
东汉末年,黄巾乱起,各路诸侯借 平叛之名拥兵自重,纷纷打出自家品牌, 攻城略地,大幕一开,各自登场,最终 董卓授首,袁氏不再,公孙瓒、张扬、 刘虞、刘表、刘璋、刘繇、张鲁、马腾、 韩遂灰飞烟灭,曹操平定北方,孙权据 守江南,而刘备坐拥西蜀,三家公司遂 成鼎足之势。
用人以才
除以德服人、以王道经营天下外, 刘备最值称道的就是能做到知人之能与 用人之智,因此士争为之用,归之如水 之就下。 三国时期,各色才俊风起云涌,易 让经营天下者看花眼,真真假假,假假 真真,殊难辨别。刘备在识人、用人方 面确有其过人之处,这使其在群雄逐鹿 中最终能脱颖而出。张飞勇猛,但暴虐 无恩,嗜酒无度,礼士人而轻健卒,故 常冲锋在前却不能放手独任;关羽熟读 兵书,文武双全,但性情傲慢,容易欺 凌士人,不易容人,故虽能委以重任, 独当一面,仍需时时抑之;诸葛庶事精
一个企业经营者, 若想治理好企业, 除了做到以徳聚人、 以徳化人外, 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做到知人之能, 用人之智。
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深为接纳, 后来刘备为豫州刺史,田豫思母,以其 老而求归,备虽以为憾事,然慷慨其行, 与之涕泣而别;曹操以徐庶之母邀之, 徐庶无奈,辞于刘备,备新得谋士,欲 与之成就大事,然能以己度人,以孝悌 为先,忍痛割爱,许之去;刘备夷陵之 战失败后,黄权阻于河北,还蜀无路, 被迫降曹,有司依法收其妻、子,刘备
练,开诚布公,见识过人,有安邦之才, 故总揽机要,筹谋大任;赵云颇有武功, 思维缜密,讷于言而敏于行,适于做安 全保卫工作;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 算,是以常随军参赞,出谋划策而能屡 建奇功…… 刘备知道诸葛亮有意培养马谡,白 帝托孤时戒之曰:“马谡言过其实,不 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不以为意, 早先出兵时还只是把马谡当作谋士,后 来兵出祁山之际,干脆撇开一些老将不 用,让马谡亲临战阵,独当一面,据守 街亭。熟读兵书的马谡生搬硬套,把部 队驻扎在山上,被张郃四面围困,最终 落得与赵括一样的下场,几乎全军覆没, 而街亭一失,迫使诸葛亮撤回汉中…… 刘备东征东吴时,巴西郡太守阎芝 派马忠带五千各县招集的士兵。但等马 忠赶到时,刘备已被陆逊所败,退守永 安城。刘备与马忠交谈后,大悦,对身 边人说:“虽然失去了黄权,却得到了 狐笃(马忠早年的名字),这个世间真 的不缺贤才啊!”马忠也确实对得起刘 备的赏识,其为人宽宏,处事果断,带 兵平定南中叛乱之后,又能积极融入南 方,与少数民族部落打成一片,确保了 西蜀南方的稳定。 魏延当年以部曲跟随刘备入蜀时, 并不被看好,连诸葛亮也没怎么把魏延 当一回事儿。刘备进位汉中王时,迁治 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大家都以为 这个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认为二哥关 羽镇守荆州要地,汉中这地方当然得派 自己去。刘备却拔魏延都督汉中,以为 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事 实证明,刘备极有眼光,魏延镇守汉中 期间屡屡却敌,曹魏虽常大兵压境却不 能逾越一步,只好望汉中而叹。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 的策略。刘备对属下十分信任,不像曹 操整天疑神疑鬼。刘备观人观心,不但 清楚一个人得才华,更能把握一个人的 品行。当阳之败,赵云没随刘备南逃而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中提倡了以德为先的用人准则。
刘备在用人时,非常重视对人品的考察,他曾对诸葛亮说:“治世以德,安民以礼。
”这种准则在刘备的统治下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刘备待人宽厚仁义,以身作则,赢得了人心。
他在任用张杰时,毫不计较张杰的出身和资历,而是看中了他的正直和才华。
这种引人以德的用人方式,不仅能够凝聚人心,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国演义中突出了精选人才的重要性。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英才如星,但刘备通过周围的观察和了解,筛选出了一些真正的人才。
诸葛亮的伟大才干是众所周知的,但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他初次登场时,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布衣。
刘备通过一次偶然的相遇,发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智谋,这让刘备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征服天下。
这种突出人才选拔的方式,帮助刘备在困境中逆袭,最终成为了蜀汉的创始人。
三国演义中提倡了重用人才的原则。
在这个世界上,英雄是相对稀缺的,他们的能力和才干极为宝贵。
一个聪明的领袖应该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不论他们的出身和地位如何。
在小说中,曹操是一个重用人才的典型代表。
不论是荀彧、郭嘉还是贾诩,他都能够看中他们的才干,并将他们用在合适的位置上。
这种重用人才的原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才华,也为领导者和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通过品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对于用人之道的思考和总结。
这部作品强调了用人才的重要性,提倡了以德为先的用人准则,突出了精选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重用人才的原则。
这些思想和原则在历史上得到了许多领导者的验证,并成为了管理和领导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以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团队。
从三国演义看刘备曹操的用人思维
从三国演义看刘备曹操的用人思维壹、总论:人才是成功的根本。
奇迹是人创造的。
历史和未来都要人来书写。
越是纷争激烈之际越是人才脱颖而出的时期。
三国时代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古人称:“人才莫盛于三国。
”(赵翼《二十史答(右加刀旁)记校正》,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亦有“以古今人才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的评说。
纵观三国史,有没有人才,如何运用好人才是各国实力的对比关键。
用一人则兴国,失一人则丧邦。
有些决定事实上分分钟就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进程。
鲁肃为孙权推荐庞统。
孙权以貌取人,见其:“浓眉掀鼻,黑面短鬓,形容古怪。
”已经心中不喜。
后闻庞统出言不逊,轻视他平生最喜的周瑜。
便出了“狂士也,用之何益。
”的结论。
将庞统拒之门外。
后庞统被“人才收购狂”刘备录用,为刘备取西川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不是孙权心有成见,三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必将产生极大的根本性的改观,卧龙和凤雏于各得明主的情况下,龙凤争斗的格局也必将为中国战争史增添无数新的华彩。
谈到用人的时候,刘备和曹操都是个中名家。
两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虽说心怀大志,但从投靠公孙瓒到结陶谦,归曹操,顺袁绍,依刘表,处境一直非常的狼狈。
半身漂泊,却无处立身。
从三顾之后,刘备请出了孔明,其事业有了正确的方向,随后,在一系列的征战之中,又得庞统,法正等有术之士。
西蜀政权建立之后,文有孔明,法正,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五虎上将,事业达到了顶峰。
随后,丢荆州,失关羽,战东吴而败,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
而后孔明虽六出祁山,实多以攻为守。
星陨五原之后,蜀国后继无人,姜维等虽努力维持,但终于走上了政息人亡的灭亡之路。
曹操当权之时,推心以待智谋之士,身边有荀或(三),郭嘉,荀攸,程昱等人,形成一个智囊团。
武将之中也不乏高人(有不少人是从敌对阵营中投奔而来,如张绣,张辽等)。
曹操死后,又出现了司马懿,邓艾,钟会等韬略之士,曹魏集团当时是三国最有实力的一方。
最后以曹魏集团的人才班底为基础的晋终于一统了中原。
聚才高手:刘备的用人之道.
聚才高手——刘备的用人之道刘备与曹操、孙权相比,既无“一城一域”,也无“金融资本”,个人能力更不及曹操,但作为“聚才高手”,刘备长于用人之道和领导艺术,终从“织席贩履”的一介布衣,成长为蜀国之君。
精选人才,不拘一格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
其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状乎神而近似妖”的诸葛亮、善于奇谋的法正、善于揽财的刘巴以及关张赵黄马“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知人善任,优势互补知人,敢用比自己强的人,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法正以及“五虎上将”等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作为一个蜀国的核心,非常注重人员配臵平衡,岗位设臵优化,权责明晰,使整个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人才组合,提升了核心的竞争力。
用人不疑,唯才所宜刘备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处处设防,其中充分授权是其用人的成功之处。
三顾茅庐,刘备请得诸葛亮出山并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诸葛亮有机会把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刘备通过封候,使五虎上将分管五大区域,各自有了事业上的定位,才使其在三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刘备被曹操击溃于当阳时,有人言赵云已北去投降曹操,刘备立即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魏延怒杀韩玄,献城投降,被诸葛亮认为其不忠不义,同时被指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但刘备爱惜人才,仍将魏延收留,委以重任。
坦诚相待,感情留人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
“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以至于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更有甚者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刘备还善于感情留人,如徐庶。
古代用人之道_三月风
古代用人之道_三月风古代用人之道------要知人善用。
1、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2、诸葛亮的用人之道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
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
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3、刘邦的用人之道《史记高祖本纪》载,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二:不拘一格三:不计前嫌四:坦诚相待五:用人不疑六:论功行赏4、刘备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
议《三国演义》中的用人智慧
议5三国演义6中的用人智慧韩继胡倩茹罗贯中开篇词里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0战略本质上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驾驭,人才是战略的实施者,谁选择了人才谁就选择了成功。
人才是兴邦定国的基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翻看三国的兴亡史,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5三国演义6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基于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的历史主线,另一条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0的以人为本的观点贯穿每个历史事件的始末。
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人才。
/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0,但都是善于用人的高手。
从5三国演义6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人才使用方略和思想:第一,任人唯贤、唯才。
在5三国演义6中极尽手段宣扬了三国之主用人不计较从事的行当的贵贱、不计较他们的出身高低的超凡观念。
如刘蜀集团中的关羽、张飞、诸葛亮其出身并非显赫门第,从事的职业也属下九流。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其出身也非名门,却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在提拔和行赏时,三国之主同样不论贵贱亲疏,看重的是人物的功劳战绩。
这一做法深得人心,各国因此笼络了一大批人才。
第二,用人不疑。
当时的人才流动较大,文官武将随时都可能另择明主。
对于这些归降者,三国之主都敢于大胆起用,视其才华,各委以职。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荀彧起初都在袁氏门下,后因看透袁绍无能便改投曹操门下,曹操不计前嫌,对他们言听计从,受益匪浅。
对品德、才华方面略有欠缺的人物,三国之主也不捐弃,而是尽量用其才,如刘蜀集团的魏延,诸葛亮采取了慎用的方针终于没有酿成大错。
从小说中人物建功立业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周瑜、荀彧、陆逊等人受到重用时都是二十多岁,却都能做到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行军布阵无所不晓。
因此,三国之主不因他们的年龄尚轻,资历尚浅而拒之门外,而是大胆起用,终于创立了各自的基业。
第三,人尽其才。
小说中描写的主帅在每次战役部署上都能充分看到每位将士的特长和弱点,从而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安排人事。
解读 三国演义 领导者的用人之道
解读三国演义领导者的用人之道解读《三国演义》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
如何根据德才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本文将结合《三国演义》古典名著,全新揭示选人用人大智慧。
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用人之首在于选人。
“三顾茅庐”可谓选人的典范。
“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
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
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
二是凭实绩选贤。
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
三是广泛选贤。
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
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用人之要在于育人。
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
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
《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
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
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用人之智“将功赎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的用人之道 篇一:刘邦、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邦、刘备的用人之道 散财得人心,古今中外皆然 刘邦和刘备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豪,他们之所以得天下,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成功的用人 之道。
所以,学习他们吸引、留住人才的办法,对帮助中国企业家解决 “人才无处觅,人才留 不住”的难题,大有裨益。
寻觅人才、留住人才的第一项工作是给待遇。
刘邦给韩信的,刘备给诸葛亮的,都是当 时第一流的待遇。
入则为相,出则为将。
对当今企业而言,这种待遇要给得有竞争力,就要注 意三点。
第一,待遇应当是和公司内部的高管比,而不是和他本人原来的收入比。
在一个企业内 部,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怀著一个共同的挣钱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因此,内部相互之间有一个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
不管过去拿多少钱,只要进了同一家公司,就要按现在的统一标 准来。
第二,待遇应当是和中国市场的整个行业比,而不是和本地区比。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 活水平,这是事实,但由于现在人才的全国性竞争,因而人才是在行业内全国性大循环。
高级 人才的比较基准是不分企业地理位置、不分企业性质的,就如同地处偏僻的企业也有全国行业 老大一样。
第三,要设好位置,定好待遇标准,然后按图索骥,去三顾茅庐。
很多企业对这一点不 以为然,没有专门的方案规划,某次开会或出差偶然遇到或听说了,便即兴开价,却一没有考 虑原来的体系,二提出得不完善。
所以,给待遇要有竞争力,“觅”也是一门小学问。
寻觅人才、 留住人才的第二项工作是给事业空间。
对刘邦和刘备而言, 目标都是一样的: 平天下、坐天下。
对企业老总而言,大目标是行业领先。
在这样的大事业战略下,给事业空间 时有三点要注意。
第一是给予全局工作的战略制定参与权。
全局的战略,应该有一个规范的决策流程,而 且是事先声明好的。
重大战略决策,看不清的,宁缓勿躁,宁求高度一致,勿求求同存异。
一 般性的管理决策,不求高度一致,宁求求同存异。
篇二:刘邦、刘备的用人之道 六 刘邦、刘备的用人之道 六 ??? 刘邦和刘备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豪,他们之所以得天下,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成功的用 人之道。
三国演义之用人之道
三国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承父兄遗业的孙权,遵孙策之嘱:“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 决问周瑜”,对他们委以重任,言听计从,招贤纳士,选贤任 能。于是,名士互相引荐,短期内求得鲁肃、诸葛瑾、顾雍等 贤才,“威震江东,深得民心”,并“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 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有阚泽、严畯、 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来投,“孙权敬 礼甚厚”;又得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良将数人, “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心终于感动了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山相助又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心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行 政管理
三国
“桃园结义”,不过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而已。“桃园结义”如此,赵云面前掷阿斗又何 尝不是如此!就因这一掷,使单枪匹马于百万军 中救阿斗的虎将赵云万般感激知遇之恩,“泣拜 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刘备 “三顾茅庐”求贤,更是有口皆碑,历来被推崇 为礼贤下士的典范。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 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 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 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 之心。刘备以礼贤下士的实际行动获得了诸葛亮 的衷心爱戴,诸葛亮为了报答“三顾”之恩,恪 尽职守,竭尽忠诚,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Three Kingdoms
三国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三、刘备的用人之道
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逐鹿中原,形成了 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这场斗争的最后幸存者曹操、刘 备、孙权,相继取得了在中原、西蜀、东吴的统治地位, 揭开了三国争衡的战争序幕。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杰 出的领导人,他们知人善任,选贤用能,终于在这场反 复无常的斗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且发展壮大起来,成为 雄霸一方、鼎足而立的三个国家。他们兴起和强大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怎样用人的过程,要探求他们兴起 和强大的奥秘,就得从探求他们的用人之道入手。下面 就魏、蜀、吴三国的用人之道,分别谈谈自己的浅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才高手刘备的用人之道
再读《三国演义》,感慨其中战争的残酷无情、计谋的扑朔迷离、人物的栩栩如生,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三国中最给人瞧不起的刘备。
刘备与曹操、孙权相比,既无“一城一域”,也无“金融资本”,个人能力更不及曹操,但作为“将将之才”、尽人之智的“聚才高手”,刘备长于用人之道和领导艺术,终从“织席贩履”的一介布衣,成长为蜀国之君。
精选人才,不拘一格。
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
其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状乎神而近似妖”的诸葛亮、善于奇谋的法正、善于揽财的刘巴以及关张赵黄马“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听取司马徽、徐庶等人之真言,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成千古佳话。
他能不拘一格降人才,能够不歧视种族地域,从西凉收服马超并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用人胆识过人。
“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却又“容貌丑陋,态度傲慢”的庞统,其才能一旦被刘备了解,刘备立马自责“屈待大贤,吾之过也!”,“敬请庞统到荆州”,“下阶请罪”,“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让庞统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弥补诸葛亮“分身乏术”的困境,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
通过一系列的人
才组合,刘备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组建了他完备而坚强的作战、后勤、组织等创业团队,尽可与天下豪杰争雄。
知人善任,优势互补。
知人,敢用比自己强的人,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法正以及“五虎上将”等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作为一个蜀国的核心,非常注重人员配置平衡,岗位设置优化,权责明晰,使整个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人才组合,提升了核心的竞争力。
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的知人七条策(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或许是刘备知人识人的真实写照。
诸葛亮叹为“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的刘巴,刘备苦苦追求了十九年,终为所用,一招之下,刘备军营“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庞统、邓芝、马忠等也都因与刘备谈话而受到赏识。
刘备临死时,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诸葛亮不以为然,在初次伐魏时用马谡为先锋,招致街亭之败。
用人不疑,唯才所宜。
刘备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处处设防,其中充分授权是其用人的成功之处。
三顾茅庐,刘备请得诸葛亮出山并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诸葛亮有机会把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刘备通过封候,使五虎上将分管五大区域,各自有了事业上的定位,才使其在三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刘备被曹操击溃于当阳时,有人言赵云已北去投降曹操,刘备立即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不久,赵云果然抱着备幼子阿斗(即后主刘禅)回来了。
又如刘备领益州牧后,有人诬告李恢谋反,刘备立即“明其不然”,并在后来提升李恢为庲降都督。
李恢感知遇之恩,在南中立下了很大功勋。
魏延怒杀韩玄,献城投降,被诸葛亮认为其不忠不义,同时被指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但刘备爱惜人才,仍将魏延收留,委以重任。
坦诚相待,感情留人。
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
“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以至于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更有甚者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过目不忘却又是典型小人的张松因受其礼遇而为其献上西川地理图,并作为内应,帮助其入川。
刺客刘平准备刺杀刘备,因其待客甚厚而罢手。
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特别是“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通过“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关羽方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弃曹奔刘;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上,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
兵败当阳,刘备带领十多万百姓逃难,“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此情此景,让人为之一动。
赏罚分明,激励到位。
刘备善用感情,屈伸求才,“士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
众多归焉”,对部属爱兵如子,但同样重视制度化,军纪严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是其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
对结义弟兄张飞犯错也一视同仁,决不姑息,奖惩分明,使大家心服口服,增加了凝聚力,以至“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不谋一策”。
刘备慈善好施,对有功之人,出手大方。
益州平定后,刘备重奖孔明、法正、关张等人,每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但是在育人上,刘备有着最大的不足,也是最终导致蜀国破败的主因。
刘备容易感情用事,重用老人、旧部和“裙带关系人员”,而无意提拔后进,后备干部得不到实践锻炼,最后导致“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诸葛亮“在内为相,在外统军”,每逢征战总是老将
挂帅。
五虎将死后,姜维和关兴攻力不足,诸葛亮个人苦苦支撑,六出祁山,最后累死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
“事无巨细,事必亲躬”,没能有效放权,培育接班人,这可说是刘备最大败笔,也是诸葛亮的不明之处。
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作为一名乡镇组工干部,结合《三国演义》的阅读,对照湾头的实际,对照自己的工作,应作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进一步增强“人才是生产力”意识。
在组织人事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打造优秀人才、后备干部的活水源头,为人才发展打造优秀平台。
通过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他们干事创新创业的潜能,为湾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二、进一步强化组织人事工作创新。
切实提高组织人事工作技能,力争做优秀的“将将之才”。
谨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庸才是放错地方的人才”和“下君之策尽自之力,中君之策尽人之力,上君之策尽人之智”,积极成为优秀的聚才高手,通过创新人才评价、选用、竞争、流动、激励等管理机制,大力实施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推动湾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进一步掌握识人、用人谋略。
以“因事求才、因才施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所”为统领,在人才引进上,注重广大门路,不拘一格,“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构筑人才梯次;在人才使用上,注重知人善任,催生“亮点”;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奖惩分明,积极打造“催化”平台,让人才在招商、维稳、拆迁等难重险急岗位锤炼、“闪光出彩”;在人才吸引、人才尊重上,注重以德服人,注重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和发展空间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