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
中国戏剧的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戏剧的四种基本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53c0c32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c.png)
中国戏剧的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传统戏剧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其中四种基本形式是指京剧、越剧、黄梅戏和评剧。
这四种戏剧形式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表演特点和地域特色。
1.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代表性形式之一,源自于北京地区,融合了唱、念、做、
打(唱腔、念白、表演、武打)四种表演形式。
京剧以唱腔为主,武打技艺也颇为精湛,表演形式高度规范化,有着独特的程式化表演特点。
2.越剧: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以杭州方言为基础,后来在上海地区发展壮大。
越剧
表演特点突出,重视唱功和表演技巧,以及戏曲动作的优美和细腻,富有南方地区的优美特色。
3.黄梅戏:黄梅戏是湖北省黄梅县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黄梅
戏以唱腔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歌唱艺术和情感表达,曲调优美,表演风格浓厚。
4.评剧:评剧起源于北方地区,尤其在山东、河北等地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评剧
以念白为主要表演方式,其表演特点在于念白技艺、表演技巧和曲艺形式的结合。
这四种戏曲形式各有特色,在表演风格、音乐、服装、化妆和表演技巧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之处,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古典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8f99f8f104a1b0717fd5dd80.png)
古代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以唱、 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 乐、舞蹈、美术、武术和杂技为一体的 综合舞台艺术。 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 明珠。 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 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代戏曲
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其 形式包括元杂剧、元散 曲、和明清传奇。
马致远 散曲《天净沙· 秋思》
杂剧《宫秋》
白 朴 杂剧《墙头马上》
《梧桐雨》
郑光祖 杂剧《倩女离魂》
《王粲登楼》
1、元杂剧——结构
元杂剧一般一本四折(类似于现代戏剧的 “幕”)(也有由五折构成) 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 类似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 物 ;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 质。
老生,中老年 人物,因戴胡须, 又称须生。
小生,青年 人物,不挂胡须, 分文小生、武小 生。
旦行,扮演女性 角色的一种行当。 可分为正旦、花 旦、武旦、老旦、 彩旦等。
正旦,主要扮 演娴静庄重的青 年、中年妇女。 因常穿青素褶子, 故又名青衣。
花旦,多扮 演性格明快或 活泼放荡的青 年女性。表演 常带喜剧色彩。
武旦,扮演 擅长武艺的女 性,按扮演人 物的身份和技 术特点,又分 刀马旦和武旦 两种类型。
老旦,老年 妇女。
彩旦,又 叫“丑旦”、“丑 婆子”,扮演滑稽 或奸刁的女性人物。 表演富于喜剧、闹 剧色彩,实属女丑, 故常由丑行兼扮。
净行,俗称花 脸,又叫花面, 面部化装用脸谱, 一般都是扮演性 格、品质或相貌 上有特异的男性 角色。
丑行,扮演喜 剧角色,由于 在鼻梁上抹一 小块白粉,又 叫小花脸、三 花脸。包括文 丑、武丑。
文丑,除武 夫外各种丑角均由文 丑扮演。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69e502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3.png)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4177f1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e.png)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戏曲阶段(汉代至唐代):古代戏曲主要包括曲艺、杂剧和小歌舞等,形式简单,表现方式单一。
2. 唐代至明代戏曲阶段:唐代时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戏曲,如“西洋滑稽”、“花木兰”等,成为现代戏曲的雏形。
到了宋代,戏曲发展更加完善,形成了“四大剧种”——京剧、昆曲、豫剧和评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受欢迎,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3. 清代戏曲阶段:清代戏曲发展较为稳定,形成了现代戏曲的基本形式。
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对戏曲的扶持,使得戏曲得以大规模传播。
4. 民国至现代戏曲阶段:近代以来,戏曲的发展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影视文化的冲击,不过仍有一些剧种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如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从古到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不断改良和完善,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化---戏曲
![中国古代文化---戏曲](https://img.taocdn.com/s3/m/6edcb17402768e9951e738dc.png)
戏 曲
戏 曲
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 上也称戏剧。中国戏曲是包 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 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 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 艺术。
戏曲起源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二)唐代——戏曲的形成期。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净
大花脸:也叫正净、大面。扮演地位较高,举 止稳重的人物,多为朝廷重臣,造型上以气度 恢宏取胜。表演上重唱功,要求雄浑、凝重。 二花脸:又称副净、架子花脸、二面。大都扮 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以做功为主,重身段 工架,一些勾白脸的奸臣,也属二花脸范围。 武二花:也叫摔打花脸、武净。以跌扑摔打为 主,不重唱、念。 油花脸:俗称毛净。多用垫胸、假臀等塑型扎 扮(叫做扎扮),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 粗犷而妩媚多姿为其特点,有时用喷火、耍牙 等特技。如有名的鬼魂形象钟馗。
丑
文丑:包括人物类型极广,除武夫外各 种丑脚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俗称开口跳。扮演机警幽默、武 艺高超的人物,念白口齿伶俐,吐字清 晰真切,语调清脆,动作轻巧敏捷,矫 健有力,擅长翻跳扑跌等武功。
请欣赏
《折子戏》
艺术特色
综合性 虚拟性
程序性
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
1、始于离者,终于和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 事也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 形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 台
角色行当
生,旦 净,丑
生
老生: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扮 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 面人物,重唱功,用真声,动作造型庄重、 端方。 小生:与老生相对应,扮演青年男性,不戴 胡须。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表演要 求功架优美、稳重、沉着矫健,勇猛炽烈。 舞蹈身段要求漂、帅、脆,干净利索。武生 也兼演部分武净戏。
戏曲类非遗项目
![戏曲类非遗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2f70830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1.png)
戏曲类非遗项目
戏曲类非遗项目指的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戏曲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戏曲类非遗项目包括京剧、昆曲、豫剧、越剧、评剧等各地的戏曲剧种。
京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以其华丽的服装、精湛的表演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昆曲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以其优美的唱腔和精致的舞台表演而受到广泛赞誉。
豫剧是中国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和动作表演而闻名。
越剧是浙江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其柔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而备受观众喜爱。
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快板唱腔和幽默的表演风格而深受大众喜爱。
这些戏曲类非遗项目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非遗项目,可以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增加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人文交流。
中国国粹之戏曲
![中国国粹之戏曲](https://img.taocdn.com/s3/m/8c1a232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78.png)
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戏曲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先秦时期(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中后期(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时期(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朝时期(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明清时期(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
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文化常识戏曲知识点总结
![文化常识戏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214d70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6.png)
文化常识戏曲知识点总结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1. 戏曲的起源戏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宗教祭祀仪式和神话传说。
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戏曲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的戏曲并不是以文字表演的,而是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形式。
后来,随着文字的发展,戏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歌唱和表演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
2. 戏曲的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戏曲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多种流派和剧种。
在宋元时期,蒙元统治下的南宋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了元曲,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戏曲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京剧、越剧、粤剧等流派相继形成,并逐渐成为全国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戏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1. 戏曲的基本形式戏曲是以声腔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艺术形式,它包括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表演形式上,戏曲分为武戏和文戏两种,武戏注重表现力和技巧,文戏注重情感和表演。
2. 戏曲的特点戏曲有着独特的表演特点,包括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及变脸、穿花翎等特殊的表演技巧。
此外,戏曲还有着多种角色类型,包括生、旦、净、末等角色,每种角色有着不同的表演特点和形式。
三、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作品1.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戏曲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刘、孙三国之间的纷争和战斗。
在戏曲中,该剧以豫剧、越剧、京剧等不同的表演形式被广泛演出。
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戏曲中的著名剧目之一。
该剧以守旧豪门贾府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命运和爱情故事。
在戏曲演出中,《红楼梦》主要以京剧和越剧等形式进行演出。
3. 《牡丹亭》《牡丹亭》是元曲戏剧中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剧目之一。
该剧以唐代诗人元稹的《魏晋风度》,表现了杜丽娘与柳永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戏曲表演中,《牡丹亭》主要以越剧、京剧等形式进行演出。
中国传统戏曲
![中国传统戏曲](https://img.taocdn.com/s3/m/780def9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17.png)
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它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运用,向观众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和民间舞蹈。
它最初是在宫廷中演出的宴会娱乐节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戏曲经历了多次变革与创新。
北方京剧、山东梆子、河南豫剧等流派的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戏曲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无论是有力的武打动作,还是细腻的唱腔表演,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二、剧种和演出形式中国传统戏曲涵盖了众多的剧种,包括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每个地方的剧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
演出形式上,中国传统戏曲通常以舞台表演为主,并配以服装、化妆、道具等元素。
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唱词、舞蹈等感受到角色情感的展现和故事情节的推进。
三、表现主题与价值观中国传统戏曲在表现上具有强烈的主题性,通常以英雄人物的事迹或重要历史事件为素材,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等深刻的哲理与价值观。
通过戏曲的演绎,观众可以获得启迪与感悟,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四、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正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困境。
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观众的阅览习惯和审美趣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传统戏曲的市场地位逐渐下滑。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戏曲,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举办戏曲比赛、培训传统戏曲人才,建设专门的剧场和演出场地等,都是为了让传统戏曲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社会大众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参与观看和支持传统戏曲的演出,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古代戏曲的类型及特点
![古代戏曲的类型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9f088b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e.png)
古代戏曲的类型及特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古代戏曲主要分为京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等,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之一,起源于北京,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注重唱腔和动作的协调配合。
它的唱腔分为四种声调:平、仄、入、出。
其中,平调以沉稳、庄重的声音表现男性角色,仄调则以明快、高亢的声音表现女性角色。
京剧的表演动作注重肢体的舞蹈性,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变化。
这种独特的表演风格使得京剧成为了中国最具辨识度的戏曲形式之一。
评剧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山西,具有悠久的历史。
评剧的特点是以说唱为主,音调较为平稳,注重对话的表达和情感的揭示。
评剧的唱腔以说唱为主,辅以少量的高亢唱腔,使得表演更加真实自然。
评剧的表演动作比较简洁大方,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评剧的剧本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越剧是流行于浙江一带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杭州,有着近百年的历史。
越剧的特点是以唱为主,音调柔美悠扬,以其独特的婉转之音打动了无数观众。
越剧的唱腔以婉转、细腻为主,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和细节的刻画。
越剧的表演动作注重舞蹈的美感和角色形象的塑造,演员们通过身体的流畅动作和精湛技巧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越剧的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演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黄梅戏是流行于湖北一带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黄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黄梅戏的特点是以唱为主,音调悠扬、柔美,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方式吸引了广大观众。
黄梅戏的唱腔以柔美、悠扬为主,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演绎。
黄梅戏的表演动作注重舞蹈的美感和角色形象的刻画,演员们通过流畅的身体动作和细腻的表情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黄梅戏的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中国历史戏曲年表
![中国历史戏曲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e809699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9.png)
中国历史戏曲年表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史戏曲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演绎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和传统的剧种。
本文将为大家呈现一个中国历史戏曲年表,通过对每个时期的概括和戏曲发展的重要事件进行回顾,带领读者领略中国戏曲的千年魅力。
1.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戏曲的起源时期。
这个时期戏曲主要表现为各类宫廷舞蹈和宴会娱乐活动的形式,以音乐和舞蹈为主。
2.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唐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代出现了各种表演形式,如西方戏、河洛戏、夜场戏等,其中以曲艺和杂剧为代表。
著名的戏曲文艺家白居易在唐代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
3.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北宋时期是戏曲传统的确立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传统剧种,如京剧、越剧、粤剧等。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音乐、舞蹈和表演特色,成为后世戏曲发展的重要基础。
4. 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元代时,戏曲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蒙古、波斯、阿拉伯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元曲风格。
元曲以快板为主要表演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深受观众喜爱。
5.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明代,戏曲剧目的数量不断增加,戏曲家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
明代时期还兴起了徽剧、评剧和黄梅戏等剧种,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
6.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末期时期。
在清代,戏曲艺术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境,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剧目问世。
清代时期京剧成为主导剧种,逐渐形成了现代京剧的基本形态。
7. 当代(1912年至今)中国戏曲在现代继续发展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上世纪以来,中国戏曲艺术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和创作家。
中国古代戏剧及代表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戏剧及代表作品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bc81db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7.png)
中国古代戏剧及代表作品介绍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古代戏剧包括戏曲、杂剧和话剧等多种形式,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戏曲是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歌唱、舞蹈和表演为主要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剧、豫剧和越剧。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白蛇传》和《长生殿》等。
这些作品通过精湛的表演和美丽的服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豫剧是中国北方的一种戏曲剧种,它以其豪放的唱腔和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豫剧的代表作品有《刘海砍樵》、《白毛女》和《沙家浜》等。
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深入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越剧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它以其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受到广泛的喜爱。
越剧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西施》和《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通过精心编排的舞台和服饰,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美丽和智慧。
除了戏曲,中国古代还有其他形式的戏剧,如杂剧和话剧。
杂剧是一种以歌舞、杂技和表演为主要手段的戏剧形式,它通常以喜剧为主题,通过夸张的表演和滑稽的情节来取悦观众。
代表作品有《白蛇传》、《牡丹亭》和《西华山》等。
话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一种现代形式,它以对话为主要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话剧的代表作品有《茶馆》、《雷雨》和《白毛女》等。
这些作品通过真实的对话和细腻的表演,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中国古代戏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其中的美妙和魅力。
总之,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通过唱腔、舞蹈和表演等多种手段,展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指的是哪四部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指的是哪四部](https://img.taocdn.com/s3/m/daa424c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0.png)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指的是哪四部?我国四大古典戏剧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西厢记》《西厢记》的故事出自唐代元稹(779-831)的小说《莺莺传》。
小说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
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让张生与莺莺相互爱慕,为争取爱情自由,在婢女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进行斗争,最后相偕出走。
剧中对青年男女幽会、私奔行为的大胆描绘,以及剧终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祝福,都明确宣告了自主婚姻的合法性,尽管它仍属于才子佳人式的一见钟情。
在封建正统观念看来,一见钟情的本身,也是十足的叛逆。
颇具说服力的团圆结局,成为中国戏曲的常用模式。
它体现了中国人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气质,对民族的文化心理构成,有着重要意义。
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厢记》成为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被视是古代剧的一个范本。
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矛盾起伏跌宕。
张生的热烈执著、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都写得活灵活现。
尤其是作者怀着民主思想刻划的红娘,以自已的聪明机智、泼辣爽朗,不但为莺莺张生穿针引线,传书递简,而且在私情败露的紧要关头,不畏家法挺身而出,维护着他们的爱情。
所以红娘这个晶莹亮丽的形象,在后世成了热心撮合男女恋爱婚姻者的共名。
《牡丹亭》《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剧情是这样的: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
女主人公杜丽娘不甘心做循规蹈距的闺阁典范,而大胆披露自己的内心欲望,“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要求过“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自由生活。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c0f30d8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e.png)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的祭祀、娱乐活动,到后来的宫廷雅乐,再到民间的戏曲艺术,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的祭祀活动中就有歌舞表演。
到了汉代,这种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百戏”。
百戏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如歌唱、舞蹈、杂技等,其中就包括了戏曲的雏形。
唐代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那时的戏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形式,被称为“唐戏”。
唐戏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了唱、做、念、打四种,这四种表演方式在后来的戏曲发展中一直被沿用下来。
宋代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全盛时期,那时的戏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全成熟的艺术形式,被称为“宋戏”。
宋戏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了唱、做、念、打、舞五种,这五种表演方式在后来的戏曲发展中一直被沿用下来。
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另一个重要阶段,那时的戏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被称为“元曲”。
元曲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了唱、做、念、打、舞五种,这五种表演方式在后来的戏曲发展中一直被沿用下来。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戏曲的最后两个阶段,那时的戏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艺术形式,被称为“明清戏”。
明清戏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了唱、做、念、打、舞五种,这五种表演方式在后来的戏曲发展中一直被沿用下来。
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乐性,中国古代戏曲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二是舞蹈性,中国古代戏曲的舞蹈动作优美,富有表现力;三是戏剧性,中国古代戏曲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四是语言性,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富有诗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戏曲概述
![中国古代戏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bde8a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c.png)
元杂剧简介: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 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
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 多的场次,类似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 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 物,相当现代剧的序幕.
也叫介.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 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 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 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 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 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
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
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
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 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 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 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 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1、宋 元 南 戏
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 名称.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剧本一般为长篇, 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 三十出.每出结尾一般都有四句七言诗,叫下场诗.南戏的 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脚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 接唱或合唱,全视剧情需要而定.剧本上凡需脚色作某一 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脚色,通常为生 、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 其他脚色皆为配角.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 张正义,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南戏作家们笔下 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内容.其次,歌颂青年男女之间自由 幸福的爱情、提倡婚姻自主,这也是宋元南戏的一个重要 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戏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戏曲](https://img.taocdn.com/s3/m/cf5f115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d.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音乐舞蹈,经过演化和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戏曲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戏曲的起源、剧种和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戏曲的起源戏曲起源于古代音乐舞蹈,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献舞歌咏的活动,演员们在宫廷中表演各种舞蹈。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时的音乐舞蹈逐渐演变为具有故事性的戏剧表演。
宋代时,戏曲成为宫廷的娱乐项目,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流行于民间的表演形式。
明清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二、戏曲的剧种和特点中国传统戏曲分为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首先,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京剧以北京为基地,融合了多个地方戏曲的元素,包括宋剧、元曲、昆曲等。
京剧以其独特的脸谱和戏曲性格划分等元素,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
其次,豫剧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剧种之一,源自河南豫剧。
豫剧以其豫剧曲牌和舞台造型独特而闻名。
豫剧音乐节奏快、高亢激昂,表演形式矫捷有力,同时豫剧角色形象刻画具有韵味与深度。
另外,越剧也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绍兴地区。
越剧以其婉约柔美的表演风格和抒情的曲调而著名。
该剧种注重角色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均衡,曲艺形式与话剧元素的融合使得越剧更具现代感。
最后,黄梅戏是湖北地区的传统剧种,以其江南水乡的风姿和湖北方言唱腔而知名。
黄梅戏以其婉约细腻的唱腔和柔和的表演风格而取得了广泛的赞誉。
三、戏曲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戏曲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表达方式。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例如孝道、忠诚、仁爱等,常常通过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得以传递和彰显。
古典戏曲的形式
![古典戏曲的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0d22c82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c.png)
古典戏曲的形式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典戏曲的形式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古典戏曲的形式1、宋元南戏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2、元代杂剧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
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3、明清传奇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
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4、清代地方戏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
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
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
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
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
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
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
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5、现代话剧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
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
“五四”以后重新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
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的原因1、家庭剧泛滥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
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而腐败,贫困而虚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戏曲和西方戏曲有何异同?中国戏曲艺术,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因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从而有别于其他戏剧形式。
尤其是戏曲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着一种“似与不似”的写意性,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属于一种表现性综合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
中国戏曲蕴涵有特别的古老东方文化意味。
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有的戏剧形式。
它是以唱、念、做、打为中心的综合演唱戏剧形式。
“唱”指歌唱,戏曲唱腔一般有固定的曲牌以及板式,象京剧中的导板、慢板、快板等。
“念”指说白,说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十分动人。
“做”指表演,讲求身段、工架,象整冠、理髯、趟马等都有固定的程式。
“打”指武打,有各种套路。
总之,中国戏曲文武相杂,有说有唱,载歌载舞,和西方戏剧形成根本区别。
一、表现形态上不同。
相对而言,西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比较单纯,而东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呈现多元化。
因为戏剧艺术最早的形态是歌舞结合,戏剧原本是从祭祀性的舞蹈中产生出来的,但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拥有歌舞结合的形态:或者是依靠台词的“话剧”;或者是只歌不舞的“歌剧”;还有专舞不歌的“芭蕾”。
歌舞分家成为西方戏剧的某种特征。
相比起来,东方戏剧则保留着古老的歌舞结合的传统。
东方戏剧的典型代表类型——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几乎无一例外包含有唱、念、做、打各要素。
如果看过京剧《打渔杀家》、评剧《花为媒》等剧目,闭上眼睛回味一下,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特征。
其实,从“戏曲”这一名称也可以看出,“戏”指舞蹈与动作,“曲”指歌唱部分。
“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戏剧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同属东方的日本歌舞伎、印度梵剧等也是如此。
二、对于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同。
东方戏剧侧重“写意”,西方戏剧侧重“写实”。
“写实”是指在舞台上从表演到布景,都要使看戏的人感觉到如同生活的真实形态,象《雷雨》等经典话剧的布景与音响都逼近生活形态。
“写意”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它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这是戏曲的绝妙之处,在戏曲舞台上,拿一根马鞭舞动就意味着骑马奔驰;而跑一个圈就算走过了十里八里甚至千里万里;四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等。
似乎有点像人们幼小时骑着竹竿就仿佛在高头大马上一样,是极富想象力的创造。
这种不求生活再现,而用高度提炼、夸张、美化来达到神似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表现生活的领域,把观众带到五光十色的生活联想之中,让人获得高度的艺术享受。
另外一个独特性是戏曲的程式性。
所谓程式是指规程法式,就是无论唱、念、做、打都有程式。
如何起身、怎样走路,对打有套路,甩袖子有讲究,而旦角的哭、小生的笑、花脸的怒打“哇呀呀”、丑角的念白等待都有讲究。
演员正是在程式的规则中发挥各自的功底和才能。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
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1、以歌舞演故事一般来说,古代各个民族在前艺术阶段(即原始宗教阶段),各种艺术因素的萌芽是综合在一起的。
到艺术阶段,欧洲各艺术种类趋于逐渐分化。
譬如在古希腊时代的欧洲戏剧是有歌有舞的,后来经过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人的改革,歌(舞)队渐渐失去作用,成为以对话、动作为手段的单纯戏剧。
这种戏剧由诗的对话,演变为现在的完全模仿生活语言的对话,由诗剧转化为话剧。
而歌、舞分化出去,以歌剧、舞剧的形式在整个戏剧领域各占一席之地。
中国戏曲的情况就不同了,它始终趋于综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
从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俳优作为中国戏曲早期渊源起,中间经历汉代百戏,唐代(618-907)参军戏,直至宋代(960-1279)南戏、元代(1279-1368)杂剧,这是一门艺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它不断地吸收其它姐妹艺术,如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诸多营养,逐渐成为一种包容广泛,花样繁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性艺术。
换句话说,中国戏曲是在文学(民间说唱)、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都充分发展、且又相互兼容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2、远离生活之法中国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外在形式要远离生活、变异生活,使之具有节奏、韵律、整饬、和谐之美。
中国戏曲艺术比一般的歌舞还要远离、变异生活。
表演者的化妆服饰,动作语言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而这样做是为了把普通的语言,日常的动作,平淡的感情强化、美化、艺术化。
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揣摩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呕心沥血,乐此不疲。
久而久之,他们创造、总结、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夸饰性、表现性、规范性和固定性的程序动作。
任何一个演员走上中国戏曲舞台,他要表演“笑”的话,就必须按照极具夸张、表现性和且又被规范固定了的“笑”的程序动作去做“笑”的表演。
即使在今天,也仍如此。
远离生活形态的戏曲,依旧是以生活为艺术源泉的。
由于中国戏剧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因此能精确又微妙地刻划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做到神形兼备。
脸谱、蟒袍、帽翅、翎子、水袖、长胡子,厚底靴、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兵器、道具,也无不是凝固为程式的东西。
它们都以动人的装饰美、色彩美、造型美、韵律美,有效地增强了演出的艺术吸引力,赢得中国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为什么中国戏曲艺术连一颦一笑都要远离自然形态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很多的。
但这门艺术的大众娱乐性、商业性和戏班(剧团)物质经济条件的薄弱,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而在乡镇农村,又多是剧场与市场的合一。
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
处在这样的条件与环境下,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淹没在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
正是这个顽强地表现自我、扩张自我的出发点,使他们摸索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火爆激烈的武打,如浪花翻滚的长髯……。
这一法则的实践结果,已不止是造成赏心悦目,勾魂摄魄的审美效应。
更为重要的是,舞蹈表演的程式规范化,音乐节奏的板式韵律化,舞台美术、人物化妆造型的图案装饰化,连同剧本文学的诗词格律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和谐严谨、气韵生动、富于高度美感的文化品格。
3、超脱的时空形态既然承认戏就是戏,那么中国戏曲舞台上讲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逢场做戏”,十分鲜明地标举戏剧的假定性。
而这与西方戏剧一贯采用的幻觉性舞台艺术处理原则,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
在西方人们走进剧场,自大幕拉开的那一刻,戏剧家就要千方百计地运用一切可能的舞台手段,去制造现实生活的幻觉,让观众忘记自己在看戏,而是像身临其境一般沉浸在舞台上创造出来的生活环境与气氛之中。
为此,西方的戏剧家将舞台当作相对固定的空间。
绘画性和造型性的布景,创造出戏剧需要的规定情景。
人物间的一切纠葛都放到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
在同一场景里,情节的延续时间和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亦大体一致。
这就是西方戏剧舞台的时空观,其理论依据是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它的支撑点是要求艺术真实地反映生活。
在中国,戏剧家不依靠舞台技术创造现实生活的幻觉,不问舞台空间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节时间和演出时间的大体一致。
中国戏曲舞台是一个基本不用布景装置的舞台。
舞台环境的确立,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依归。
即有人物的活动,才有一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舞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
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时间形态,也不是相对固定。
它极超脱、流动,或者说是很“弹性”的。
要长就长,要短就短。
长与短,完全由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中国戏曲这种极其超脱灵动的时空形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其实很简单,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出舞台上所需的一切。
剧本中提示的空间和时间,是随着演员的表演所创造的特定戏剧情景而产生,并取得观众的认可。
中国戏曲的超然时空形态,除了靠虚拟性的表现方法之外,还与连续性的上下场结构形式相关。
演员由上场门出,从下场门下,这上下与出入,非同小可,它意味着一个不同于西方戏剧以景分幕的舞台体制。
演员的一个上、下场,角色在舞台上的进进出出,实现着戏剧环境的转换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比如在京剧《杨门女将》里,紧锣密鼓中,扎靠持枪的穆桂英从上场门英气勃发而来,舞台就是校兵场,她这时已是在校场操练兵马,然后再从下场门回到营房。
中国戏曲这种上下场形式,结合着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技术手段,配以音乐伴奏,有效地表现舞台时间、空间的更替和气氛的变化,使舞台呈现出一幅流动着的画卷。
在一场戏里,通过人物的活动,也可以从一个环境迅速而轻松地转入另一个环境。
只要人物摇摇马鞭,说句:“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中国观众立即就会明白他走了千里路途,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一个地方。
4、虚拟手法中国戏剧超然灵活的时空形态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的。
那么,这种创造又是由何而来呢?我们说,是由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一整套虚拟性的表现方法。
这是最核心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