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2地球的表面形态第3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如地壳运动、流水侵蚀等。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模拟和分析。
5.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建筑地点、规划交通线路等。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确保教学过程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人。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地球表面形态的成因、演变过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同时,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实践性、探究性、互动性、情境创设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起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学习目标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主要类型和地貌特征。
2.了解海岸地貌的成因、分类和特征。
3.了解冰川地貌的分类、地貌特征和主要分布地区。
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喀斯特地貌又称________地貌,是________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________和喀斯特________。
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后者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3.特征:(1)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_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________。
________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2)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________,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________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3)溶斗又称喀斯特________,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
溶斗下部常有________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
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________。
(4)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________。
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________、________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助学助记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CaCO3+CO2+H2O===Ca(HCO3)2二、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地貌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________、________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3)湘教版 必修1
用心 爱心 专心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3)湘教版 必修1第三课时【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 )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沉积作用2.下列各组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瀑布、戈壁B.沙丘、黄土沟壑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河流峡谷,花岗岩地貌3.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 ) A.华山 B.泰山 C.冲积平原 D.东非大裂谷4.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 A.戈壁 B.裸岩荒漠C.风蚀洼地D.沙丘5.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山前往往形成 ( ) A.冲积平原 B.河口三角洲 C.山麓冲积扇 D.沙丘6.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 )A.海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风化、风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7.关于地貌或地质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喜马拉雅山、华山西峰、泰山等都是内力作用使岩层褶皱隆起形成的B.流水的沉积作用使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深厚广大C.岩石断裂形成的地堑构造有利于存储地下水D.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图2-2-6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河段,读后完成8~10题。
8.甲河段流水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 A.侵蚀作用 B.搬运作用 C.沉积作用 D.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9.丙河段的地形类型有 ( )A.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B.冲积扇C.冲积平原D.河口三角洲10.如果该河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则最富航运价值的河段在 ( )A.甲段和丙段B.乙段和丙段C.甲段和乙段D.甲、乙、丙三段均有乙丙甲图2-2-6用心 爱心 专心二、非选择题11. 图2-2-7反映了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的情况,读后完成有关要求。
(1)图中各字母表示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
(2)在外力作用下,不同的动力可产生不同的地形。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清徐中学贺文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理解并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3. 了解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了解不同类型山地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读图比较,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主要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 通过读图和演示,分析和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收集资料,说明火山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认识板块构造学说,培养学科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2. 通过学习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确立利用和改造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教学重点: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主要地形的形成。
2.正确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并能说明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关系。
2.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演示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课件)雄伟的高山、辽阔的平原、弯曲的河道、壁立的山峰,地球上类型多样、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原因(板书)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哪里?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学生阅读课本36页,独立完成下表:点拨:地球上的各种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主导地球面貌的。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书)科学家们经过努力探索,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出了许多结论,提出了许多理论,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出示世界地形图,从各大洲的轮廓看,你有什么认识和想法?)(讲述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上述我们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的从山地和谷地来判断,要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举例说明)(图中①~⑥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 图七3.实践意义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
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
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理论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A B C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 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形成: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
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除了来自地球的内部以外,尚有另一种力,它来自地球的外部,即外力作用,它对地表形态进行雕刻,使地表更加多姿多彩,外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外力作用【讲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侵蚀作用为主:图八(图中1~4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沉积作用为主:大河中下游地区——基底下沉、泥沙沉积——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风速减小、沙粒沉积—沙丘【点评】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作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22地球表面形态
有着较经过初中的学习步入高一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会激发他们的学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事例相结合,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和学生良好通过巧妙设疑、习热情,积极思考探究,思维品质的养成。
)
(含重、难点3.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1.能够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教案设计:2.2地球表面形态
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教材内容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1.教材分析
内部分析:宏观形态上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微
观成因上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要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使学生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外部分析外部分析: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必修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二课时。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观、
地理实践力并能够在地理实践中探讨对地质构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能够结合有关资料,
表现出较强的行动力教学重点:褶皱、断层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背斜与向斜的判读
教学过程4.
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是如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欣赏屏幕上的几幅图片,导入:
6
/ 1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2.2地球表面形态
何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学生思考提问:那什么是地质构造呢?请大家看两幅图片那同学们发现它的岩层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这两座山都是由岩石构成的,提问:样的变化么?为什么会弯曲或者会断裂呢?很好,那么这些由于地壳运动,地层出现倾斜、弯曲甚至断裂留下的“痕迹”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叫地质构造。可以看出地层变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变形,一种是变位。学生看图思考过渡:那么地层发生变形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质构造呢?活动:用纸张演示受挤压或碰撞时,岩层的变化。提问: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呢?学生:岩层受到了强大的挤压,发生变形教师总结:这样的构造我们就称之为褶皱提问:褶皱的形态有没有差别?(演示褶皱外部形态)学生:有两种差别,中间向上隆起,中间向下凹陷。教师讲授:中间向上隆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提问:一般情况下,背斜和向斜在地质构造上分别形成什么地貌?学生讨论思考:背斜向上隆起,向斜向下凹陷的,地貌上分别形成山地和谷地。现在老师带同学们来到野外,情景创设: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大山很明显地岩层发生了弯曲,同学们来判断一下,哪边是背斜哪边是向斜?为什么呢?和在地貌上却形成了山谷,而向斜反而形成了山地,但是我们看到背斜的这边,我们刚刚说的不一样呢?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思考回答活动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活动:请同学们读教材p39能不能从受力情况来探索出现请同学们再次拿出手中的白纸当做岩层水平挤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呢?(播放动画演示)学生探究回答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这种现象我们叫做教师讲授:“地形倒置”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中地理_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_湘教版必修1
2.2 地球表面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4.学会以流水和风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5.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二、教学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2.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3.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
三、教学难点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
四、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五、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中新社青川(2008年)十一月十二日电:今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据青川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面积近五十平方公里,含五乡一镇。
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四大地球应力爆发形成崩塌现场,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
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④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3.情态目标: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新课标重难点】重点: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难点: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预习】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三、外力作用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方法点拨】 1、知识结构化2、对知识进行归纳对比(1)内力作用及其地貌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岩浆及三大类岩石间的转换关系是难点内容。
要突破这个问题要通过图来解决;如右图可看出三类岩石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
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被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被高温熔化形成新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完成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地壳物质的循环。
【思维导悟】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的海陆分布形成的基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2)世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台湾和西南边疆地区多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
(4)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扩大,印度半岛将消失。
这可信吗?为什么? 解析:解答本题一定要紧密结合图。
试题提供的是“六大板块示意图”,这就必须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来回答问题,特别是第(3)(4)两题,更必须从图上的我国地理位置和板块运动的方向来进行具体分析,回答的文字要简明扼要。
高中地理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知识,学生还要有能力和品质的双重提高。
因此在本节课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模拟动手——设疑——探究——建立思维模型——探究等方式,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抽象的地貌形成原因形象化和具体化,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在高中地理体系中,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成因是自然地理的基础理论,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必须借助的重要知识,而且初中阶段学生对地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了,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理解,对今后顺利开展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堂课的地理韵味很浓,理论性又比较强,特别是其中出现的一些专门的地理术语比较多,使之成为目前高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但限于水平,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对地形的了解也往往流于表面,关注局部。
而无法对全球作出一个让自己都信服的解释。
2、根据平时对学生了解,对世界地形的成因等一些自然现象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本堂课的顺利进行,许多学生甚至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都关注过这方面的内容,并且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学案(1)(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③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④通过对山地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地貌的学习中。
过程与方法:①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方法认识褶皱、断层和火山。
②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探讨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③案例探究: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情态目标:通过分析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课标重难点】重点:一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以及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面的影响。
难点:背斜和向斜的判断【课前预习】【方法点拨】比较法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主要有褶皱、断层两种。
理论联系实际褶皱山:背斜与向斜构成褶皱山地,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岭,向斜成谷,但有时也会出现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因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地下水在底部,);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背斜顶部。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水库坝址选择点;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部分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走了。
断层:由于张裂或挤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
断层上升的一侧岩块,形成高地或断块山地,下降的一侧,形成低地或谷地;断层面一般形成陡崖;在断层线附近,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以及湖泊;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可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处岩层不稳定,大型工程建设宜避开断层,如交通线路、水库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湘教版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学案
2.2地球表面形态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学习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2、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法指导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分割成大板块。
它们是、、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2、断层1、外力作用: 、侵蚀、 、沉积 、 。
2、外力:流水、、 、等。
3、主要地貌①流水侵蚀地貌: ②流水堆积地貌:③风力侵蚀地貌:④风力沉积地貌:课后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地地形和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看出这里的岩层明显呈层状分布,它们最可能属于( )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喷出岩 2.有关该地河谷地形的成因,正确的说法是( ) A .背斜顶部受张力,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B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C .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D .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4.甲处构造的形成及其上部缺失的地质过程是()①水平挤压②水平拉伸③地壳上升④地壳下降⑤外力侵蚀⑥外力沉积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④⑤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读图,回答5~6题。
5.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A.①B.②C.③D.④6.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A.①B.②C.③D.④7.(2009·北京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中()A.乙处为河流冲积扇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C.丁处矿床为天然气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二、综合题1.(2011·连云港期中调研)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二、章节内容:1. 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2. 第二章:山地地形山地地形的特征山地地形的形成原因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第三章:平原地形平原地形的特征平原地形的形成原因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第四章:丘陵地形丘陵地形的特征丘陵地形的形成原因丘陵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第五章:盆地地形盆地地形的特征盆地地形的形成原因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2. 掌握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种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三维分布。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地形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课堂讲解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七、章节内容:6. 第六章:高原地形高原地形的特征高原地形的形成原因高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7. 第七章:丘陵与山地的区别丘陵与山地地形的差异丘陵与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丘陵与山地地形的实际案例分析8. 第八章:平原与盆地的区别平原与盆地地形的差异平原与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平原与盆地地形的实际案例分析9. 第九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河流地貌的特征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 第十章:海岸地貌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海岸地貌的特征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八、教学目标:1. 理解高原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能够区分丘陵与山地、平原与盆地的地形差异及其影响。
3. 掌握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22地球的表面形态第3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1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中地理 2-2地球的表面形态(第3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阻碍。
【重点难点】重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习进程】学生活动:自主学习P40—41页填空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岩浆喷出地表即为,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等多种火山地貌。
大地由于而快速震动称为,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和。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1)表现形式: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搬运、③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要紧动力来源: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
(3)对地表阻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④________。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侵蚀作用:⑤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⑥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⑦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域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b.干旱地域,沙粒沉积形成⑩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有利阻碍:修建梯田,⑪____________等。
2.不利阻碍:毁林拓荒,⑫____________【规律总结】1.要紧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进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一起作用紧密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阻碍最为普遍和常见。
作用因素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流水作侵蚀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用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沉积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风力作用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巧学速记】景观示用意经历常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1)常见的侵蚀地貌(2)常见的堆积地貌【课堂反馈训练】1.下列选项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A.地壳运动 B.风化作用 C.岩浆活动 D.火山喷发2.下列地质地貌示用意中,要紧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 a和 bB.b和c C. c和dD. b和d3.我国西北内陆地域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要紧有()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4. 依照成因,能够将河流地貌分为( )A、侵蚀地貌和风化地貌B、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C、搬运地貌和风化地貌D、成岩地貌和侵蚀地貌5 .沟谷的形成主若是( )A、流水沉积作用B、风力沉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6.冲积扇常形成于( )A、河源地带B、滨海地带C、山麓地带D、河流中下游7.读“地貌示用意”,回答: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高中地理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作业及材料。
学生:搜集当地地貌资料以及岩层的弯曲变化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播放录像〔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地、美丽的江南茶园〕。
请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地表形态有何特点?生地表有千姿百态的地形,主要地形有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等。
师很好。
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
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媒体显示: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风力侵蚀形成雅丹生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师地表形态为什么是不断变化的?板书: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
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生阅读教材并合作填表。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填写,每人自选一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填写〕师同学们填得很好。
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分布及成因。
2.人地协调观:说明常见的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图文材料,认识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发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学生能运用地图(图片)或视频,观察、识别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进而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意识和能力。
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__石灰岩__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__溶蚀__作用和伴随的__机械__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喀斯特溶蚀地貌(2)喀斯特沉积地貌类型特征石钟乳悬挂洞顶,上粗下细石笋由洞底向上,基部粗、顶端细石柱上下两头粗、中间细钙华由于Ca(HCO3)2中CO2逸出,导致CaCO3沉积而成,常形成__钙华坝__、钙华湖等二、海岸地貌1.海岸带:指__陆地__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2.海岸地貌:海岸带在__构造运动__、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__气候因素__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1)海蚀地貌填写海蚀地貌类型:甲__海蚀崖__,乙__海蚀平台__,丙__海蚀柱__。
①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__基岩__,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__塌落__,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②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__海蚀崖__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③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2)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将海滩、沙嘴、离岸堤填写在下图中)【答案】填图略三、冰川地貌1.冰川(1)定义: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中地理 2-2地球的表面形态(第3课时)
学案湘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P40—41页填空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岩浆喷出地表即为,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等多种火山地貌。
大地由于而快速震动称为,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和。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
(1)表现形式: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搬运、③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主要动力来源: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④________。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侵蚀作用:⑤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⑥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⑦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
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⑩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⑪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⑫____________
【规律总结】
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
流水作用侵蚀
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
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
面地表破碎
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
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
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沉积
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
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
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
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
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风力作用侵蚀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
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
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
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
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
受阻,导致风沙堆积
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
堆积,如黄土高原
【巧学速记】
景观示意图记忆常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1)常见的侵蚀地貌
(2)常见的堆积地貌
【课堂反馈训练】
1.下列选项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地壳运动 B.风化作用 C.岩浆活动 D.火山喷发
2.下列地质地貌示意图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a和b
B. b和c
C. c和d
D. b和d
3.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搬运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4.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 )
A、侵蚀地貌和风化地貌
B、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C、搬运地貌和风化地貌
D、成岩地貌和侵蚀地貌
5 .沟谷的形成主要是( )
A、流水沉积作用
B、风力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6.冲积扇常形成于( )
A、河源地带
B、滨海地带
C、山麓地带
D、河流中下游
7.读“地貌示意图”,回答:
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