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染性病害中寄主和病原物关系

合集下载

植物病虫害预测资料~~~~

植物病虫害预测资料~~~~

名词解释:

病害三角: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相互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相对侵染率:指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致的子代病情数量的比例

基因对基因假说(Flor,1956):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致病性的基因。寄主-病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鉴定出来。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所形成的病害。

预测:根据病害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来估计一定时限后病害的流行状况。

初次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

微梯佛得亚效应:指在进行垂直抗性育种中,水平抗性丧失的现象。

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后一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ID——DI曲线:是指以接种密度为横坐标,发病量为纵坐标绘制的发病率随接种密度增加而变化的曲线图。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发病率:发病植株或植物的器官占调查植株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

病害日传播距离:是指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起的子代病情数量的比例。

侵染梯度:是指传播发病后,子代病害数量随着与菌源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现象。

传播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病害传播距离的增长量。时间单位可以是日、周或月,也可以是一个潜育期的天数(p)。病害日传染率:也称相对侵染率。指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致的子代病情数量的比例。日传染率=子代发病位点数/亲代发病位点数/日。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关系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关系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关系

一、侵染过程

1. 接触寄主:病原物首先需要接触并附着在寄主植物的表面,这通常需要有一定的物理或化学刺激。例如,病原菌的孢子或菌丝可能会被风、雨、露水、昆虫等携带并传播到寄主植物上。

2. 侵入寄主:在接触寄主后,病原物会通过各种方式侵入寄主体内。这可能包括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通过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等)进入,或是利用昆虫等传播媒介进入。病原物的侵入通常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例如湿度、温度、光照等。

3. 在寄主体内的扩展:一旦进入寄主体内,病原物会开始繁殖并扩展。这可能包括在寄主的细胞间或组织内扩展,破坏寄主的正常生理机能,以及与寄主争夺水分、养分等。病原物的繁殖和扩展速度通常受到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的影响。

4. 产生繁殖体:在寄主体内,病原物会形成各种繁殖体,如分生孢子、菌丝等。这些繁殖体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再次侵染寄主植物或在环境中繁殖,形成新的侵染源。

二、病害循环

1. 初侵染:初侵染是指病原物第一次侵入寄主并繁殖的过程。初侵

染通常发生在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和侵入后,并在寄主体内产生可见的病症或症状。初侵染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病原物的种类、数量、环境条件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2. 再侵染:再侵染是指病原物在寄主体上繁殖后,再次侵入寄主并继续繁殖的过程。再侵染通常发生在初侵染后的数天到数周内,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病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再侵染是导致病害流行和扩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病害流行:当病原物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同时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害会迅速扩展和流行。这通常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如湿度、降雨、温度等)和社会因素(如农业操作、人口流动等)的配合。病害流行的程度和速度取决于病原物的种类、数量、环境条件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第二章植物病害基础知识10(4)

第二章植物病害基础知识10(4)

三、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 度发病的过程。主要包括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 染,以及病原物的传播三个环节。 植物病害循环与病原物的生活史区别 病害循环着重从寄主方面考虑; 生活史则从病原物方面考虑。 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 如黑粉菌。
白粉面和锈菌)。

活体营养的病原物不能脱离寄主营腐生生活。因此不能人工培养。


பைடு நூலகம்
这些病原物的寄主范围一般较窄,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
这些病原物对寄主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较小,这对它们在活细胞中的生长 繁殖是有利的。但是,一旦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它们也随之停止生育,
迅速死亡。
生化形态特征
死体营养病原物 寄主细胞迅速杀死 产生毒素 不形成特殊的机构 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活体营养病原物
(二)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开始,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时期 称为侵入期。 1.病原物侵入途径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 ▲ 真菌侵入寄主的途径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大 多数真菌是直接侵入。 ▲ 病原细菌只能从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 ▲ 病毒、植原体、类病毒只能从微伤口或经昆虫口器传入寄主体内。 2.环境条件对侵入的影响 以温度和湿度尤为重要。 ▲ 湿度对病原物侵入的影响最大。 ▲ 温度主要影响病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侵入期
病原物接触植物后,从侵入植物到和寄主建立寄 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间,称为侵入期。植物病原 物除极少数是外寄生的以外,几乎都是内寄生的 ,所以病害的发生都是从侵入开始的。
侵入途径
直接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 壁侵入。(如白粉病,锈菌,炭疽菌属等真菌); 自然孔口:气孔、水孔、皮孔、蜜腺等,以气孔 最为重要。(真菌以芽管、菌丝或侵染丝侵入) 伤口侵入:机械损伤、自然伤口。弱寄生的真菌 、许多细菌、病毒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精品课讲稿
多循环
1.多病程(多循环)病害:一个生长季节中,除了 发生初次侵染,还发生多次再侵染。这种病害侵染 期长,潜育期短,环境条件越适合,再侵染的次数 越多。这种病害蔓延迅速,容易造成大流行。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版权所有,请勿拷贝,2004R©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单循环和多循环的防治
对于单病程病害,只要消灭初侵染来源,集中消灭其越冬或越 夏的病原物,就能有效地防治。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 消毒、种子消毒、拔除病株等措施都有良好防效。 对于多病程病害,除需要防治初侵染外,还要解决再侵染问题 。再侵染次数越多,需要防治的次数也越多。采用药剂防治和 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
初侵染和再侵染
1、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 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2、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

13 植物病理学 第十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13 植物病理学 第十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病害循环主要是以特定寄主与病原物的组合为对象阐述病害的发生发展和延续包括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接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表现症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overwinteringoversummeringinoculumreleasetransmissionpathogenesisprimaryinfectionreinfection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就是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或存在场所
第一节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就是寄主植物收获或休 眠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或存在场所。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 染的来源,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与寄主生长的季 节性有关。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一)田间病株 多年生植物根、茎部:如苹果和梨的轮纹 病、腐烂病、病毒病以及枣疯病等。 田间杂草 :多种病毒病和细菌病 带病寄主:保护地内 的寄主(黄瓜霜霉 菌 )、自生麦苗 、转主寄主 等。
侵染过程一般分为4个时期: 侵入前期(prepenetration phase) 侵入期(penetration phase) 潜育期(incubation phase) 显症期(symptom appearance phase)。 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时期 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为了便于更好地认识和说 明这个过程,人为地把它分为几个时期。
二、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及影响因素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 1.休眠(dormancy or resting) 产生各种各样的休眠体,如真菌的卵孢子、厚垣孢 子、菌核、冬孢子、闭囊壳等。 2.腐生(saprophyte) 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腐生而越冬、 越夏。棉苗立枯病菌、甘薯黑斑等。 3.寄生(parasite) 活体营养生物如小麦条形柄锈菌、小麦白粉菌。 植物病毒粒体可以在寄主植物和介体内越夏和越冬。

第三节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第三节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14/16
茶树病虫害防治
(三)植物抗病性的变异 植物抗病性的变异
— 1.植物本身抗病性的变异:主要指植物的抗病基因发生突 主要指植物的抗病基因发生突
变,而使抗病性发生变化。
— 2.病原生物的变异:病原物的致病力加强 病原物的致病力加强,或新的生理小
种形成,会使抗病植物的抗病性丧失 会使抗病植物的抗病性丧失。
抗接触 抗侵入 抗扩展 抗损害 结构抗 病性 生物化学 抗病性
植物方面 植物组织结构 固有的特点,如表 面茸毛、密生腊质 层、木栓化等。 生化反应 植物分泌抑菌 物质、如葱蒜素、 酚、帖、萘和植物 保卫素等物质
6/16
2、抗 2、抗 病机理
茶树病虫害防治
(一)植物抗病性的表现类型 植物抗病性的表现类型
侵染点细胞和组织坏死,发病叶片不表现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或仅出现 发病叶片不表现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或仅出现 小型坏死斑,病菌不能生存或不能正常繁殖为特征 病菌不能生存或不能正常繁殖为特征。
— 对病毒侵染的过敏性反应也产生局部坏死病斑 对病毒侵染的过敏性反应也产生局部坏死病斑(枯斑反应),病毒的复制
受到抑制,病毒粒子由坏死病斑向邻近组织的转移受阻 病毒粒子由坏死病斑向邻近组织的转移受阻。在这种情况下, 仅侵染点少数细胞坏死,整个植株不发生系统侵染 整个植株不发生系统侵染。
称为“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 空间避病”。

病害流行铁三角——环境、寄主、病原物

病害流行铁三角——环境、寄主、病原物

一、咨询必知要素:病害流行铁三角——环境、寄主、病原物;

很多人在抛出问题的时候就是几张没有文字说明的图片,或者就如辣椒叶子发黄是什么问题之类的问题让人确实头疼,我想就是神仙也未必能仅仅凭只言片图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特从病害流行铁三角角度来提示所要列举的重要因素:

判断步骤:

先整体,后局部;知过程、问家底;是浸染、非侵染,要分清,再细分,综合法,寻可能,病害诊断八九不离十。

任何一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都离不开这“病害铁三角”,在田间病害诊断中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若田间不能诊断的,还可以用“柯赫氏法则”进行再诊断。

1、环境:

A、天气及气候因素:病害发生都需要一定的湿度,所以不难理解在多雨、多露、种植密度过大导致空气不流通等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重。至于温度就有所不一,有些是需要高温高湿、有些是需要低温高湿、有些是需要适温高湿;还有如季节时间、当地常年的气候状况等。

B、土壤因素:主要表现在土壤透气性上影响根部病害及土传病害,如:沙壤土、粘性土、有机质含量高或土壤板结等;另外土壤pH值等也对病害发生有很大影响。

C、病害发生地:病害发生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别是检疫性病害,所以你的告诉别人你所处的地点,如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湖滨镇xxx。

D、周边设施及环境:要简述周边环境因素,如靠近河流、湖泊;还要

看看周边是否有化工厂、水泥厂、砖厂煤窑之类的可能污染工厂,对于鉴定是否是非侵染性病害很重要。

E、田间栽培与管理措施:这很重要,缺素等非侵染性与此息息相关。另外如开沟浅易导致土传病害流行。

2、病原物:

了解过往发病史:

简述病原、寄主、环境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简述病原、寄主、环境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简述病原、寄主、环境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的

相互关系

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病原、寄主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相

互关系直接关系到病害的发生、传播和防治。

病原是引起病害的主要原因。它们是一种或多种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土壤线虫和真菌类生物,它们有能力侵入寄主,繁殖并

引起病害。病原体多数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发生繁殖,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种类等等。病原体常可在环境中存在多年,待人工干预或

自然条件得到某些改善后,它们便会迅速繁殖,并对寄主或其他生物

造成病害。

寄主是指被病原侵染并引发病害的物种,包括人类、动物、植物

等等。寄主的状态对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有很大影响。简单来说,寄

主体质弱、免疫力低下、环境条件恶劣等,都容易成为病原侵袭的首

要目标。因此,对于防治病害而言,我们需要首先加强寄主的免疫力,提升其对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

环境则是病原和寄主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场所。环境因素对病原

的繁殖、生长、传播和寄主的生长、生存、繁殖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土壤中的酸碱度、湿度、通风等因素都是病原体的生长繁

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气象条件如雨水、风向、温度等对病害的传播

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加强环境监测,掌握关键信息,并针

对性地进行调整,就能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治病害,我们需要了解病原、寄主和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针对病原的减少和控制、寄

主体质的提升和环境改善的方法都可以有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降低损失和影响。

第八章 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无性重组
3)
4)
突变
适应性变异
第三节 植物病理生理学

植物被各类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具有共同特 点的生理变化。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渗漏是侵染初 期重要的生理病变,继而出现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核酸和蛋白质、酚类物质、水分生理以及其它方 面的变化。 研究病植物的生理病变对了解寄主-病原物的相互关 系有重要意义。
2.
寄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养分,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1.
死体营养(necrotroph):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 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死体寄 生物。而将兼具寄生与腐生能力的,称为兼性寄生物 (facultative parasite)或兼性腐生物(facultative saprophyte) ,前者以营腐生为主,后者以寄生为主。 活体营养(biotroph):寄生物从活的寄主中获得养分,并不

寄主选择性毒素亦称寄主专化性毒素(host specific toxin),是一类对寄
主植物和感病品种有较高致病性的毒素。这类毒素与产生毒素的病原 菌有相似的寄主选择性,能够诱导感病寄主产生典型的病状,在病原 菌侵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玉米长蠕孢T毒素(HMT毒素)是玉米小斑病 菌T小种所产生的典型寄主选择性毒素。 非寄主选择性毒素亦称非寄主专化性毒素(host-non-specific toxin),这 类毒素没有严格的寄主专化性和选择性,不仅对寄主植物而且对一些 非寄主植物都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使之发生全部或部分症状。植物对 毒素的敏感性与其抗病性可能不一致。镰刀菌酸(fusaric acid)是多种 镰孢菌真菌产生的一种致萎毒素。

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生长阶段通过体细胞染色体或基因的从组而发生的现象。主 要有 异核现象、准性生殖现象等。
(三) 突变
病原物遗传性状上发生突然变化的现象称为突变。 从分子水平上讲,突变是基因内不同位点的改变。
(四) 适应性变异 病原物为了更好的生存,可因环境不同而调节自
己,以适应新的环境,这种变异为适应性变异。 三、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1、酶 许多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在侵入过程中产生各种降 解多糖的胞外酶,分解寄主细胞壁中的多糖物质,从而 使完整的寄主细胞崩溃,主要包括角质酶、果胶酶、纤 维素酶等。
2、毒素 毒素一般指病原物产生的、除酶和生长调节物质以 外的、对寄主有明显损伤和致病作用的低分子量次生代 谢物,其化学本质是多糖、糖肽或多肽类化合物。
(二) 植物抗病基因 至今已从不同植物克隆得到40多个针对不同类型病原物
的抗病(R)基因。大多数R基因编码产物具有保守的结构域。 这些结构域概括如下:
1、富含亮氨酸从复单元(LRR) 2、核苷酸结合碱(NBS) 3、果蝇Toll蛋白 4、卷曲螺旋碱(CC) 5、蛋白激酶域(PK) 6、WRKY结构域 7、PEST结构域和ECS结构域
要应用于病原物生理小种与寄主品种之间表现相互作用 的范畴。
2、侵袭力 常指病原物具有的与致病力有关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二、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引起寄主植物发病的作用 主要包括机械穿透、养分掠夺以及涉及酶、毒素和生 长调节物质的化学致病作用。

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全过程

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全过程

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全过程

侵染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侵入、潜育和发病三个时期。侵入期:从病原物萌发开始到建立稳定的寄生关系止。潜育期:是病原物从寄主夺得生存条件、扩展、发育的时期。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扩展的范围只限于侵染点附近,称为局部侵染,如叶斑病。与此相反,病原物入侵后便扩展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称系统侵染,病毒、类菌质体以及少数真菌和细菌的扩展属于这一类,如枣疯病、青枯病、榆荷兰病。一般来说,局部侵染引起局部性病害,系统侵染引起系统性病害,但也有少数例外。潜育期长短相差甚远,多数在10天左右。叶斑病短至数天,枝干病害长约十几天至数十天,活立木腐朽病长达数年至数十年。发病期:随着病原物侵染的深化,引起寄主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表现出各种症状。症状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侵染程序的结束。看完以上内容,对于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过程相信大家也有了答案,其实出现这类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养护不当造成的。

植物病理学: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病理学: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寄主的抗侵入: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时,寄主 植物固有的形态、生理特性或对病原物所作出 的生理反应,可以抵抗病原物的入侵。寄主表 面的角质层、蜡质层、木栓层和表皮细胞壁教 厚有抗侵入作用;寄主表面的外渗物质,有的 可以抑制病原孢子的萌发,有的寄主表皮细胞 内含有杀菌或抑菌物质,如一些水溶性酚化物。
扩展和抗扩展
病害流行的类型
积年流行病: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要经过多 年积累大量的病原物群体后才逐年加重,最后达到 流行的程度;
单年流行病:有多次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病害 就可由轻到重达到流行的程度。
病害流行的变化
季节变化 年份变化
病原物活动的影响因素
大气温度、湿度和光照 叶面温度和湿度 植物表面渗出的化学物质和气孔排出的挥发性物
质对病原物产生直接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植物表面微生物群落对病原物的拮抗作用或刺激
作用
侵入期
➢ 是侵染程序中最重要的阶段 ➢ 病原物的侵染途径和方式
➢ 无伤表皮侵入:高等寄生植物、寄生线虫、病原真 菌的入侵方式。真菌可以产生侵染丝(infection hyphae)或称为穿透钉(penetration peg),穿过 角质层和细胞外壁;
细胞壁,在细胞内外蔓延,有的在细胞间蔓延, 产生吸器; ➢ 细菌侵入寄主后,先在薄壁细胞间繁殖,细胞 死亡后进入细胞; ➢ 植原体由介体传递进入维管束后,多在韧皮部 组织内繁殖和扩展; ➢ 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先在细胞内增值,通过 胞间联丝再向周围组织蔓延。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1.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后一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病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3 .病害的三角关系:即病害三角,是指需要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发病的观点。

4.侵染过程:病原物育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所形成的病害。

5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或在侵染作用很小的病害。

6.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7.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的选择性称为寄生专化性。

8.病情指数:将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发病程度。或普遍率与平均严重度之积。

9.诱导抗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

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染后,可以从侵染点向四周扩展,甚至可扩展至植株全身,最后一点侵入多点发病,或一点侵入而在距离侵染点较远处发病。

11.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面与植物病害防治有关的措施。

12.病害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估计病害发生时期和严重程度,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 8.毒性:也称毒力或致病力,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

13.定向选择:由于垂直抗病品种的选择作用而使病原物某些毒性基因频率增大。

14.症状:植物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

15.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和破坏能力。

植物侵染性病害分类

植物侵染性病害分类

植物侵染性病害分类

由病毒、类菌原体、细菌、真菌、线虫、螨类、藻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那么植物侵染性病害分类有哪些呢?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由于侵染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多种类型。其中真菌性病害又可分为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低等真菌能够引起植物发生霜霉病、晚疫病、猝倒病、根腐病等。另一类是高等真菌,能够引发植物的白粉病、炭疽病、立枯病、黄萎病等。

侵染循环和侵染来源,一般包括以下3个方面:

第一: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在同一生长季节中,受初侵染的林木上,病原物产生孢子和其它繁殖体,继续

简述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和两者的关系

简述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和两者的关系

简述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和两者的关系?

匿名 | 浏览 812 次 2014-03-18 12:48 |举报

我有更好的答案

1条回答

问题够专业的。两个概念。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无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主要分为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两大类。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无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不适宜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不适宜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这些因素有的单独起作用,但常常是配合起来引起病害。化学因素大多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控制能力也将越来越强,许多非侵染性病害将被控制。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环节: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初侵染病程)。由于初侵染的成功,病原物数量得到扩大,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播(气流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以及人为传播)开来,进行不断的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由于寄主组织死亡或进入休眠,病原物随之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处于休眠状态。到次年开春时,病原物从其越冬场所经新一轮传播再对寄主植物进行新的侵染。这就是侵染性病害的一个侵染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简化公式: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 ? 生物群落: 指生活在同一环境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种群的复合体。生物群落可 划分为三大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植物是生态系中主要组成成分,它与其他成员之间或 组分之间有种种密切关系, 侵染性病害必需放在这个 整体背景下加以认识。
– 凡引起生理、组织、形态的病变均在内;在侵入和扩展中, 对寄主细胞、组织的损伤,分泌毒素和酶对寄主细胞杀死, 消解及对呼吸光合作用的干扰破坏,破坏激素的平衡,这些 作用大,则致病性强,反之弱。
? 从宏观上(流行学角度)
– 凡使寄主发病重、对经济损失大,致病性强,反之弱。
三、致病性
几个概念: ? (1) 生理小种 :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
主要内容
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二、寄生性 三、致病性 四、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 五、寄生专化性和寄主范围 六、寄主的抗病性
七、病原物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的关系
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 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群落与非生 物环境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共同结合而成的 生态学单元;
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根据获取养分的方式)分为
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和 具光合作用的细菌)
异养生物(动物和微生物)
寄生
腐生
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共处

竞争

间 的
捕食
关 系
寄生
共生
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 共生: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互惠性共生: 如菌藻共生体,根瘤菌等;共栖性或偏利性共 生:地衣和苔藓在树皮上生长,与植物间无关 系;根围、叶围微生物,植物提供其水分,其 对植物无害。颉颃性或致病性共生,相互颉抗, 对一方或双方都有害。
– 兼性寄生:分两类:
? 以寄生为主,兼腐生,为兼性腐生物,如稻瘟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 ? 以腐生为主,兼寄生,为兼性寄生物,如甘薯软腐病菌(黑根霉);大白wk.baidu.com软腐病
菌(细菌)
– 专性腐生:完全腐生,无寄生能力。(一般不会引起植物病害,但有例外, 如煤污病菌)。
也有把寄生物分为:活体营养物和死体营养物。前者相当于专性寄生物,后者指 兼性寄生物和专性腐生物。
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 biotype )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 种(physiologic race)。 ? (2) 毒性 (virulence) :指同种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致病力差 异的单位。 ? (3) 侵袭力( aggressiveness ): 在病原物对寄主有强毒力的前提下,两个生理 小种对同一寄主所引致的发病程度可以相同,但两个小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诱发 病害的过程等可以不同。在病原物对寄主有强毒力的前提下,用来表示两个引 致发病程度相同生理小种之间在生物学特性和诱发病害过程上差异程度的毒力 单位。 ? (4)适合度 (fitness ):一个生物能生存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相对能力。 ? (5)寄生适合度 (parasitic fitness ):病原物能生存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 相对能力。它是病原物毒性和侵袭力强弱的反应。一般用相对寄生适合度表示 (最强毒性小种和最感病品种组合的寄生适合度为 1,其余的在 0~1之间)
? 重寄生 :有些寄生物或植物病原物还有寄生于 它自己的寄生物,这种现象称重寄生。
二、寄生性
1 定义:异样生物从其他生物体获取营养的能力。或:寄生物从寄主体内获 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或能力。 2 寄生性的类型:
– 专性寄生:只能寄生,不能腐生。如白粉菌、锈菌、霜霉菌、病毒,称专性 寄生物。
五、寄生专化性和寄主范围
? 1 寄生专化性:一种寄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种类和品种、 以及寄主发育阶段和器官或组织有一定的选择寄生现 象。如稻粒黑粉病,寄生籽粒。稻叶黑粉寄生茎叶, 小麦白粉不侵染根,MDMV不侵染小麦和水稻等等。
? 2 寄主范围:
– (1)概念:一种寄生物能寄生的植物种类的范围。 不同寄生 物寄主范围差异很大,寄主范围广的可危害不同科的寄主, 寄主范围窄的,狭到品种。
– (2)寄主范围和寄生性的关系
? 一般“寄生性强,寄主范围窄,寄生性弱,寄主范围广 ”,例如: 小麦条锈病只侵染小麦,偶尔也侵染大麦、黑麦和某些禾本科杂 草。
? 小麦赤霉病,可以广到禾谷类多种作物,小麦、大麦、水稻、玉 米等;黑根霉引起的瓜果软腐。
? 但病毒除外,寄生性强,但寄主范围有的很广,如 TMV,可侵 染36科236种植物。
?注意:植物传染性病害的 病原物并不一定是寄生物 (绝大多数为寄生物, 但近年发现虽能致病,但并不建立寄生关系的微生物,如根围的微生物种有 的其分泌毒素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同样, 寄生物不一定是病原物,如根 瘤菌。
三、致病性
? 1 定义: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或能力。
? 2 微宏观致病性的表现 ? 从微观上看(病理组织学角度)
?联系:
–寄生取食,本身对寄主构成危害,有一定的致病性。 –致病性:破坏远大于取食本身的危害。
?寄生关系是植物传染性病害的核心。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自然生态平衡,寄生并不构成植物严重受害。但在农业 生态系中,种间、种内多样性减弱,单一化和集约化种 植,寄生就构成了危害,造成病害流行。 ?寄生的不一定能致病,致病的不一定是寄生物。
六、寄主的抗病性
? 1、定义:指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危害的能力。寄主的抗病性 是相对的。
? 2、抗病性的类型: ? 寄主的抗病性以其程度不同,分为:
– 免疫:(immune):完全不发病; – 抗病:(resistant):发病轻;(发病很轻的称高度抗病:HR) – 感病:( susceptible):发病重;(发病很重的称高度感病:HS) – 发病中等但偏于抗病或感病的称为中度抗病( MR)或中度感病
三、致病性
? 3 致病性的变异
病原物的致病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发生变 异。变异的原因有:
? 有性重组 ? 无性重组 ? 突变 ? 病原物的适应性
四、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
?两者之间即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寄生性强的致病性 不一定强,致病性强的其寄生性也不一定强。 ?区别:
–寄生性强调取食方式和能力 –致病性是对寄主的破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