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的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2023年蓝藻治理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蓝藻治理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蓝藻治理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一、概述蓝藻是一种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常见藻类,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给水生态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
蓝藻治理是水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文通过对蓝藻治理行业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市场现状1、市场规模随着水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提高,蓝藻治理行业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蓝藻治理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亿元,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更加庞大。
2、治理方法及技术蓝藻治理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理、化学治理和生物治理三种。
物理治理方法主要包括搅拌、深水排放、银离子等;化学治理方法主要包括氧化亚氮、紫外线、臭氧等;生物治理方法主要包括水生植物、活性炭等。
目前,我国的蓝藻治理技术较为成熟,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技术水平。
3、主要市场需求(1)城市水源地、生态景区和旅游景点等地区的水体蓝藻治理需求较高。
(2)电站冷却塔、养殖场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目前已成为蓝藻治理的重点领域。
(3)城市排污口、化工厂废水处理等领域的水体污染,也需要蓝藻治理来改善水质。
4、主要市场竞争情况目前,国内蓝藻治理行业存在许多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中环科技、东方巨龙、华南环保等公司。
这些公司在蓝藻治理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和服务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未来市场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蓝藻治理技术也将会不断更新换代。
未来,工业界、科研机构等将加强技术研发,从而推动蓝藻治理技术的创新。
创新的技术将为企业更好地服务于市场,提高蓝藻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2、市场结构优化目前,国内蓝藻治理市场竞争激烈,但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
未来,市场将逐渐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小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逐渐退出,市场结构也将出现一定的优化趋势。
蓝藻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川Ⅲ
微 囊 藻 水 华 鱼 腥 藻 变 异 鱼 腥 藻
㈣
蓝绿藻(u b e—genag e , 一 类 进 化 历 史 悠 久 、 l re la1 是
革 兰 氏阴性 、 鞭 毛 、 叶绿 素 a 不形 成 叶 绿体 、 无 含 、 能 进 行产 氧性 光合 作用 的原 核 生物 常于 夏季 大 量 繁 殖 。腐败 死 亡后在 水 面形 成一 层 蓝绿 色 而有 腥 臭 味
3mi n即得 萃 取液 : 溶性 色 素 采用 加人 少 量石 英 水 砂 搅 匀 后 反复 冻 融 3~4次并 快 速研 磨 .于 4c 温 = I
~
度 、 0 m n转 速 下离 心 1 n即得萃 取液 。资 20 0r i / 5mi
腥 藻等 ,以上 3种 蓝 藻含有 丰 富 的营养 成 分 。见 表
的 浮 沫
2 蓝 藻的 综合 利用
2 1 提 取 天 然 色素 .
蓝 藻 中含有 丰 富 的天 然 色素 脂溶性 色 素采 用 9 O%丙 酮 萃 取 3~4次 、 0 mi 50 0 r n转 速 下离 心 2 /
1 蓝 藻成 分 的分析
蓝藻 主要 有铜 绿微 囊 藻 、水华 鱼腥 藻 和变 异 鱼
收 稿 日期 :0 7 2 2 2 0 —1— 4 作 者 简 介 : 艳 华 (9 2 , , 北 宜 城 人 ,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 丁 18 -) 男 湖 硕 研
废 水 处 理 与 环境 影 响 评 价 .
料 表 明太 湖 等 淡 水湖 的蓝 藻 中色 素含 量 较 丰 富 . 有 较 好 的利 用 价值 。1 0k 0 g的干藻 可 以提 供 6 g粗 0k 蛋 白, 2~3k g藻 蓝 蛋 白 , g叶绿 素 ,7 萝 卜 4k 1 0g胡 素和 1 0g蓝 藻叶 黄 素 等 。 目前 螺 旋 藻 f 藻 的一 7 蓝 种1中 的藻蓝 素 、 胡 萝 卜 类 素作 为食 品的着 色剂和 化
扬州大学科技成果——压力式蓝藻水处理技术
扬州大学科技成果——压力式蓝藻水处理技术
成果简介
针对蓝藻细胞内有气囊,易上浮,不易在水处理厂中沉淀去除的问题,通过短暂加压使得蓝藻气囊被压破,浮力降低,密度增大,能方便地通过混凝沉淀去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对蓝藻的去除效率显著提高;不投加杀藻剂,不产生杀藻副产物,供水更安全;混凝剂大幅度节省,能耗很低,制水成本显著降低。
本技术已完成理论研究、技术方法研究、小型设备开发、水处理实验。
已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主要技术指标
沉淀后蓝藻去除效率:蓝藻去除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降低成本:省去杀藻剂,沉淀剂降低30%-50%,运行能耗很小。
水处理成本降低0.1-0.12元/m3;安全无毒:不再投加杀藻剂,藻毒素、藻液泄漏、杀藻副产物等有毒有害物质产量为零。
市场前景
前景广阔,原创技术,世界独有。
能解决全国普遍存在的蓝藻水处理问题;本技术能形成设备化产品,能方便地嵌入到现有水处理工艺中去,对现有水厂进行升级改造,使用管理方便,易推广实施;预期全国推广应用水厂约200家,市场销售规模5亿元。
应用范围
扬州、环太湖、环巢湖、环滇池、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湖、库、缓流水体水源,普遍存在蓝藻,可应用本技术。
化学混凝除藻的研究进展
环境化学进展课程论文题目:化学混凝法去除藻类的研究进展组长:龚庆碗学号:1233278成员:孟静学号:1233287崔恒钊学号:1233242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指导老师:谢丽乔俊莲2012年12月16日目录1 藻类的特性和危害 (2)1.1藻类的特性 (2)1.2藻类的危害 (2)2 化学混凝除藻的机理和过程研究 (2)2.1混凝除藻的机理 (3)2.1.1双电层压缩机理 (3)2.1.2电性中和 (3)2.1.3吸附架桥 (3)2.1.4网捕或卷扫 (4)2.2混凝除藻的影响因子 (4)2.2.1温度 (4)2.2.2 pH (4)2.2.3胞外分泌物(EOM) (5)2.2.4天然有机物(NOM) (5)2.3预处理对混凝除藻的影响 (5)3 传统混凝剂的除藻特性和效率研究 (6)3.1铝系和铁系化合物的水解除藻过程 (6)3.1.1铝盐水解过程 (6)3.1.2铁盐的水解过程 (7)3.2 传统混凝剂的特性及某些水体的除藻效果对比 (7)3.2.1传统铁铝混凝剂除藻研究 (7)3.2.2 铝系混凝剂的性能分析 (8)3.2.3铁系混凝剂的性能分析 (8)3.2.4不同混凝剂对水体中藻类去除的对比 (9)4 复合混凝剂对藻类去除的研究 (9)4.1改性粘土类混凝剂对藻类的去除研究 (10)4.1.1改性粘土对藻类的混凝去除 (10)4.1.2改性粉煤灰吸附性混凝除藻 (12)4.1.3改性淀粉混凝除藻研究 (12)4.2有机高分子复合混凝剂除藻研究 (13)4.3化学氧化物的复合混凝剂除藻研究 (14)4.4复合生物型的混凝剂除藻研究 (14)4.4.1复合生物混凝剂除藻研究 (14)4.4.2溶藻菌改性复合混凝剂除藻研究 (15)4.5纳米磁性复合混凝剂除藻研究 (15)5 小结 (16)参考文献 (17)编制说明: (19)I化学混凝法去除藻类的研究进展龚庆碗孟静崔恒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摘要:化学混凝法是目前对藻类进行处理最为经济和快速的方法之一,由于藻类细胞微小,长期悬浮且表面带有负电荷使得其与胶体有相似的性质,可以通过混凝剂进行电化学中和、吸附及絮凝沉淀等进行去除。
絮凝法去除水中藻类研究进展
154
化学研究与应用
第29卷
物法。物 理 法 利 用 的 是 机 械 筛 分 的 手 段 除 杂 质 , 如 微 滤 机 ,但 是 存 在 滤 网 易 堵 塞 的 问 题 ;化 学 法 是 投 加 氧 化 剂 或 某 些 盐 类 除 藻 ,但 是 存 在 副 产 物 的 二 次 污 染 [3];利 用 微 生 物 控 藻 则 会 存 在 只 能 对 单 一藻种 起 效 的 缺 点 [4]。可 见 将 这 些 方 法 付 诸 实 践 ,都存在着一些弊端。絮凝法除藻是一种只需 投 加 少 量 絮 凝 剂 ,便 能 够 对 藻 类 进 行 高 效 去 除 的 方 法 ,并且对自然的危害极小,因此越来越得到人 们的重视。
a n d domestic s e w a g e , w h i c h provided a large a m o u n t of nutrients for the growth a n d reproduction of the a l g a e , a n d m a d e the eutroph ication of natural w a t e r b e c o m i n g m o r e a n d m o r e serious. In order to r e m o v e algae in the w a t e r b o d y effectively, the flocculation m e t h o d w a s w i d e l y a d o p t e d in w a t e r w o r k s to a c h i e v e the p u r p o s e of efficient e c o n o m i c r e m o v a l of algae at present. In flocculation p r o c e s s , t h e general u s e of the flocculants c o u l d b e div i d e d i n t o :inorganic c o a g u l a n t s ,organic flocculants,a n d c o m p o s i t e flocculants. I n this p a p e r , t h e c o m m o n l y u s e d flocculants a n d the flocculation m e c h a n i s m for r e m o v i n g the algae w e r e c o n c l u d e d a n d evaluated. M e a n w h i l e ,the prospects a n d the futur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f flocculants for r e m o v i n g the algae w e r e proposed.
蓝藻船打捞原理
蓝藻船打捞原理一、引言蓝藻船打捞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旨在清除水体中的蓝藻污染物,改善水生态环境。
本文将深入探讨蓝藻船打捞的原理及其应用。
二、蓝藻的危害1.蓝藻是一种寄生于水体中的微生物,过度繁殖会导致水质恶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2.蓝藻能够释放出有毒物质,对水中生物造成伤害,威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高浓度蓝藻水域对人类健康也具有一定危害,如引发过敏反应或中毒。
三、蓝藻船打捞的原理蓝藻船打捞通过机械作业的方式清除水体中的蓝藻。
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运载系统蓝藻船打捞采用吸附和运载的方式清除蓝藻。
船体设计有大容量的储存舱,用于存放吸附蓝藻的材料,如海绵、锦藻网等。
2. 水面收集装置蓝藻船打捞通过水面收集装置收集蓝藻。
该装置通常由桨叶、滚筒、抱夹等组成,可以有效地将蓝藻从水中捞起。
3. 净化系统蓝藻船打捞后,蓝藻会携带着大量的富营养物质。
为了防止这些富营养物质再次释放到水体中,蓝藻船采用净化系统进行处理。
常见的方式包括光照杀菌、生物滤池等。
4. 废弃物处理蓝藻船打捞后的废弃物需要进行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填埋、厌氧消化以及制成肥料等。
废弃物处理的选择要考虑到环境友好和资源可回收利用等因素。
四、蓝藻船打捞的应用蓝藻船打捞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水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中。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1. 自然湖泊和水库在自然湖泊和水库中,蓝藻船打捞可以有效地清除蓝藻,改善水质,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这对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用水安全至关重要。
2. 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中的污泥中常含有大量的蓝藻。
蓝藻船打捞可以有效清除这些蓝藻,并进行废弃物处理,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3. 水产养殖区水产养殖区的蓝藻污染会对养殖业产生不良影响。
蓝藻船打捞可以及时清除养殖区中的蓝藻,维护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城市河道和湖泊城市河道和湖泊常常受到蓝藻污染的困扰。
蓝藻船打捞可以改善这些水域的水质,提升城市生活环境质量。
蓝藻消除技术现状及研究方向探讨
人 畜产 生毒 害之外 , 也是 肝癌 的重要 诱 因 。
2 目前 采 用 的 蓝 藻 消 除 技 术
由于蓝 藻在世 界各 地 的水产 养殖体 系及 自然 环 境 中经常 性发 生 , 各 国均对 蓝 藻 消 除 技 术 予 以 了极 大的关 注 , 开 展 了大量研 究 , 开发 了众 多产 品
2 . 3 药 物 直 接 杀 灭
活 废水 和含磷 清 洁剂 也是 造成 水体 富 营养化 的 因 素 之一 。 当 然 造 成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的 因 素 还 有 很 多, 如气 温 高 , 蒸发强烈 , 交 通 工具 燃 烧 汽油 产 生
氮 化合物 沉 积水 中等 因素 , 不 再一一 列举 。
药 品的频繁 破坏 和干扰 养殖 环 境 的正常 微生 物 区 系, 导致微 生物 的生态 失调 , 其 结果 是导 致 鱼 、 虾、
一
57 —
《 河北渔业 ) ) 2 0 1 3年 第 1 0期 ( 总第 2 3 8期 )
蟹 病害 频繁 发生 和 产量 的不 断 降低 , 而 且 药 物在
包括使 用 除草剂 ( 如扑 草净 ) 、 硫 酸铜 等 , 杀 灭
效果 明显 , 然而存 在着 巨大 的 缺 陷 , 一 是 化学药 品
本身 容易产 生残 留 , 造 成 二 次 污染 和影 响水 产 品
水 中富 营养化 , 氮、 磷 含 量 严 重 超标 , 再 遇 上
适 宜的温 度 等 条 件 , 蓝 藻 可 能 就会 大 量 产 生 。蓝 藻爆 发 时 , 湖 水 中的 氧气被 蓝 藻大量 消耗 , 水 质不
害, 还 间接 危 害人 类 身体 健 康 。 目前 多 采 用 化 学 杀灭 技术 , 成 本较 高 、 效果 有 限、 仅 能 杀藻 而 无 法
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方案
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方案引言蓝藻,亦称蓝藻细菌或蓝藻藻类,是一类常见的藻类生物。
然而,由于氮和磷等营养物质的过度输入和水质污染,导致蓝藻在水体中过度繁殖,形成了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开发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的方案,包括蓝藻水华的打捞技术和蓝藻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1. 蓝藻水华的打捞技术蓝藻水华的打捞是有效控制和治理蓝藻水华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蓝藻打捞技术:1.1 人工打捞人工打捞是指利用人工设备和工具进行蓝藻的捞取和清除。
常见的人工打捞方法包括手工捞取、抢网捞取和水面清洁艇等。
这些方法可以在小范围内快速清除蓝藻,但效率较低。
1.2 机械打捞机械打捞是利用机械设备进行蓝藻的捞取和清除。
常见的机械打捞方法包括铲斗挖掘机、抓斗挖掘机和挖掘运输机等。
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大面积地清除蓝藻,提高了清理效率。
1.3 生物打捞生物打捞是利用某些生物种类来清除蓝藻。
常见的生物打捞方法包括鱼类、贝类和螃蟹等。
这些生物可以食用蓝藻,起到清除蓝藻的作用。
不过,生物打捞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并需要对生物进行管理,以避免生态平衡被破坏。
2. 蓝藻的资源化利用途径蓝藻的资源化利用可以将蓝藻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或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蓝藻资源化利用途径:2.1 生物肥料蓝藻可以被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蓝藻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可以作为肥料提供给植物,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2 生物饵料蓝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可以作为饵料用于养殖业。
蓝藻可以被加工成饵料颗粒直接喂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提高养殖效益。
2.3 生物能源蓝藻具有很高的生物质量,可以被加工成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气等能源。
蓝藻的资源化利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2.4 生物化工原料蓝藻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可以作为生物化工原料。
蓝藻应急处理与最新技术
蓝藻应急处理与最新技术目录1背景概述 (1)1.1蓝藻的定义 (1)1.2蓝藻的危害 (1)1.3蓝藻爆发的成因 (4)1.3.1内因 (4)1.3.2外因 (5)2蓝藻治理技术 (6)3、新型技术 (7)3.1光量子技术—光量子同频共振净水仪 (7)3.2“俏貔貅”蓝藻处理技术 (9)3.3微能耗加压沉淀蓝藻治理技术 (10)1背景概述1.1蓝藻的定义蓝藻(Cyanobacteria),又称蓝细菌或蓝绿藻,是蓝藻界蓝藻门的原核生物。
蓝藻是地球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细胞结构简单,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而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内含叶绿素a、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且含有藻胆素,无叶绿素b。
蓝藻的繁殖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即裂殖)、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几种方法,另一种为某些蓝藻可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
图1蓝藻细胞结构模式1.2蓝藻的危害绝大多数蓝藻个体直径和宽度为3~10μm,当许多个体聚集在一起时,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
我们所说的蓝藻,应该叫做蓝藻门,下分为蓝藻纲,包括色球藻目、颤藻目、念珠藻目和真枝藻目4个目,易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包括: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节球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其中微囊藻水华极为常见。
(1)破坏水生态平衡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容易大量增殖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绿藻爆发,被称为“绿潮”。
蓝藻趋光而浮于水体表面,容易引起底部缺氧、水体夜间溶氧不足,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并争夺其它生物生存空间。
图2“绿潮”(2)水质污染蓝藻爆发会导致严重的水污染事件。
2007年6月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几十厘米厚的蓝藻覆盖所有水面。
据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除无锡水厂外,其余占全市供水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自来水体发黄发臭,200万无锡市民生活饮用水受污染。
湖泊蓝藻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湖泊蓝藻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研究进展1.研究背景1.1蓝藻简介蓝藻又称蓝绿藻,又称为蓝绿藻,是由于光合作用形成的颜色得名,是广泛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主要藻种,在淡水中生长的蓝藻在水体表面聚集形成水华,或者集中在表面形成蓝绿色的浮藻群[1],称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蓝藻目前,人们对多数蓝藻种类还缺乏基本的研究,对有害有毒蓝藻的研究相对较多。
蓝藻是原核生物中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出现在距今35亿年~33亿年前。
作为原核生物,蓝藻没有细胞核,具有真核生物中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叶绿素a,并在光合作用中释放出氧气。
现在已知有1500多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地,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特别是对高温、高盐有很强的适应性。
蓝藻偏好中性和碱性水体,部分种类具有气囊,总气囊的体积占整个细胞的2%~20%,可自主调节在水体中的垂直位置,这就是它们能够在湖泊产生趋表聚集的最主要的原因。
蓝藻形态各异,但是以球形单细胞和丝状藻体为主,多数蓝藻种类以多个细胞被无色透明的胶鞘包裹聚集,形成形态各异的不定形群体。
蓝藻的细胞繁殖是简单的无性分裂。
微囊藻是我国湖泊最常发生的水华蓝藻种类。
其群体常由几十个、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单个细胞组成。
蓝藻对于光的利用能力非常强。
一般高等植物的光能利用率通常是5%~6%,而蓝藻的光能利用率高达18%,光合效率达43%,是一般农作物的3倍和1.4倍以上。
因此,对蓝藻进行深入研究将提供很有价值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蓝藻体内含有特殊的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等营养物质,还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1.2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及危害湖泊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的蓄水体系,是湖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约有2万多个湖泊,占世界天然湖泊的1/10,大于1 km2的天然湖泊就有2 300余个,总面积为71787km,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左右[1]。
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水源,而且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水产养殖、航运交通、水力发电、健身游乐、调节气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许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蓝藻水华治理技术对湖泊环境保护工程效果评估
蓝藻水华治理技术对湖泊环境保护工程效果评估湖泊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淡水资源,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近年来湖泊水质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蓝藻水华是湖泊环境保护的一大挑战。
为了解决蓝藻水华问题,许多治理技术被开发和应用。
本文将对蓝藻水华治理技术对湖泊环境保护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探讨其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一、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引入或增强一些天然的生态系统来改善湖泊环境。
在蓝藻水华治理中,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湖泊水生植物的种植和人工鱼类的投放。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湖泊中的营养盐和蓝藻,从而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减少蓝藻水华的发生。
人工鱼类投放可以通过捕食蓝藻来控制水华的扩散。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是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较小。
同时,引入的水生植物和鱼类还能提供生态服务,例如增加湖泊的景观价值和游乐价值。
然而,生物修复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是治理效果相对较慢,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投入。
其次,生物修复技术对湖泊水质的改善有一定的限制,对于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湖泊,效果可能不明显。
因此,生物修复技术适用范围较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评估。
二、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去除蓝藻水华,常见的方法包括曝气、搅拌、沉淀和超滤等。
曝气和搅拌可以增加湖泊水体的溶氧量,改善水体的氧化还原环境,抑制蓝藻的生长。
沉淀技术通过添加化学沉淀剂,促使蓝藻和营养盐沉积到湖底,达到去除水华的效果。
超滤技术则通过膜过滤的方式去除蓝藻和其他有机物质。
物理修复技术的优点是处理效果迅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降低蓝藻水华的浓度。
此外,物理修复技术对湖泊的生态系统影响较小。
然而,物理修复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物理修复技术只是暂时解决了蓝藻水华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
其次,物理修复技术对于水体中的营养盐无法彻底去除,容易引发再次水华爆发。
因此,物理修复技术通常需要与其他治理技术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污水处理中的蓝藻治理技术
保护水资源
蓝藻过度繁殖会导致 水体恶化,影响水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
蓝藻大量繁殖会导致 水体缺氧,影响水生 生物的生存。
蓝藻产生毒素,对水 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 成威胁。
维护生态平衡
蓝藻的大量繁殖会破坏水生生 态平衡,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 生存。
蓝藻治理有助于恢复水体的自 然净化能力,提高水体的自净 能力。
环境因素
考虑当地环境条件和资源状 况,如土地、能源等,选择 适宜的治理技术以降低能耗 和资源消耗。
经济性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评估各 种治理技术的经济成本和长 期效益,选择性价比最优的 方案。
05
蓝藻治理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研发
生物技术
01
利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研发能够高效降解蓝藻的微生
物菌株,提高蓝藻治理效率。
利用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杀灭蓝 藻,但需要注意使用浓度和控制 使用时间,以免对水体造成二次
污染。
臭氧法
通过向水中投加臭氧,氧化分解 蓝藻细胞壁,破坏其细胞结构,
从而达到治理目的。
生物法
微生物治理法
利用对蓝藻具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将蓝藻分解为无害物质,常 用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生态修复法
物理治理技术
组合治理技术
通过过滤、沉淀、气浮等方式去除蓝藻, 操作简便,但可能产生大量污泥,且对大 型水体处理效果有限。
结合多种方法优势,提高处理效率,但设 备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
选择依据与建议
处理规模
根据污水水量和水质情况选 择适宜的治理技术,对于大 型水体建议采用组合治理技 术。
处理要求
若对出水质量要求较高,可 选择生物治理技术;若对处 理速度要求较高,可选择化 学治理技术。
国内蓝藻治理中末端处置方法研究进展
长 , 复健康 的水生 生 态系 统 , 恢 是我 国乃至 全世 界 的亟 待解
决的科研 重点之 一 。历 经多年 的探索 , 内外 学者 已研 究 开 国
1 2 2 常用 絮 凝 剂 。絮凝 除藻 是 利 用 蓝 藻 的 胶 体化 学性 .. 质 , 藻类 絮凝沉降 到水体底 部或加 以回收 。常用 的絮凝 剂 将
害; 姜礼 燔 等 筛 选 出 的 亚 吡 啶 羟 烯 嘌 呤类 复 合 物 ( u — S b
pr r aa e te ,P ) 于植物 内源基 因抑制 物质 , 灭 y p pnl i o nS C 属 io —n f 其
藻剂量 为 00 0 1 g L, 藻效 果 比高锰 酸 钾高 出 4 .5~ .5m / 灭 6~
严重 的蓝藻 事件 , 致无 锡 居 民出 现水 危机 , 一 问题 引起 导 这
社会各 界的广 泛关注 。 如何 清除并控 制大 面积 水 域 中有 害 藻类 的过 量 繁殖 生
10 。在用药 量 02m / 、 4倍 . gL 气温 2 3 5~ 0℃时 , d 5 左右藻体
全部下沉 , 质原透 明度可从 1 m提高到 1m左 右。 水 0c
发肝 功能失调 甚至肝 癌。在 国外 , 不断有 由于接触 或饮 用 微
用 的方法 , 主要原 理包括杀 藻剂 和絮凝剂 。 其
12 1 常用 杀藻 剂。常用 的杀藻 剂包 括无机 杀 藻剂 和有 机 .. 杀藻 剂 , 常见 的有硫 酸铜 、 高锰 酸钾 、 次氯 酸钠等无 机药剂 和 亚油 酸、 季胺 盐 等有 机药 剂 。硫 酸铜 是研 究 、 用较 早 和 较 应 多 的杀 藻剂 , 具有 很好 的 杀藻 效果 , 由于 其非 专一 的 生 虽 但
扬州大学研发出蓝藻治理新技术
政策信息·市场日前,国内首套NJKYC—Ⅰ型拖拉机及农机具可靠性远程测控系统在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为此,我国农机产品可靠性试验智能化实现零的突破,农机可靠性试验难题有望得以解决。
据了解,可靠性试验对保证农机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农机可靠性试验都是采用试验人员随车跟踪、手工记录、数据人工汇总处理的方法,不但耗时费力,且试验易受个人主观因素制约,致使采集到的大量试验数据难以在产品改进中发挥作用。
2015年,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研制了国内首套NJKYC—Ⅰ型拖拉机及农机具可靠性远程测控系统。
2016年开始试用,到目前为止经历了2年多的验证试验,完成了10余个厂家近百台次的拖拉机可靠性试验,经受了高温、振动、雨雪、粉尘等恶劣环境的考验,系统设备运行稳定,软件设计逻辑满足标准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可靠性试验的要求。
生产企业通过对拖拉机产品可靠性试验的数据和故障进行分析,发现并改进产品存在的设计缺陷,促进了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水平的提升。
NJKYC—Ⅰ型拖拉机及农机具可靠性远程测控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由远程测试终端、云服务器、测控中心三部分组成。
该系统实现了试验全过程的定位跟踪、自动数据采集和处理,大大提高了试验数据的采集及计算精度。
蓝藻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丛海兵团队近日研发出一种通过加压沉淀控制蓝藻生长的新技术,为解决蓝藻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据了解,该技术通过给蓝藻加压,破坏藻细胞内的“气泡”,使其失去悬浮生长的能力,不能再悬浮于水面接受光照生长繁殖,而是沉入水底在无光或弱光条件下衰亡,相当于给蓝藻“节育”,从而大幅降低水中蓝藻生长繁殖量。
蓝藻生长衰亡腐烂周期特别快,腐烂后会散发恶臭污染水质,且“水华”蓝藻中的蓝藻毒素能损害人的肝脏,给以湖泊为饮用水源的人带来潜在危险。
新型工艺通过加压破坏细胞气囊使蓝藻沉降到水底无法光合作用而死亡,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的特性。
科技成果——大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技术及设备
科技成果——大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技术及设备对应需求藻类拦捞及清除技术成果简介该设备采用仿生技术原理,模仿鲢鱼滤食藻类的方式,利用可连续调节的藻水分离铲解决了富含蓝藻表水层高效分离汲取问题;采用鳃式过滤器解决了蓝藻与水的大流量高效分离问题,在总面积72m2的载体平台上实现流量达1000m3/h的藻水分离能力;采用叠层式摇振浓缩筛进行藻液二次浓缩,不需要投加任何化学药剂;特制多个蓝藻储存囊袋对大量的高浓度蓝藻藻浆进行储运,能够保证除藻设备实现7×24小时现场连续作业。
整个工艺流程经济环保,并且经处理后排出的清水中不含肉眼可见蓝藻。
主要性能指标设备处理能力:1000m3/h,500m3/h,300m3/h。
设备宽度:11m、6m、3m。
设备最大吃水深度:0.3m。
汲取湖水厚度:0-25cm。
最大行进速度:5km/h,作业行进速度:0-2km/h处理能耗:0.03-0.05kWh/m3富藻水。
适用范围适用于水源水体应急除藻和深度控藻。
技术特点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
以纯物理方式过滤出可见蓝藻,不添加任何药剂采用优化的全不锈钢材质加强型扁平载体平台结构设计,无油漆与防腐涂料污染,适用于水源区。
应用成本设备单方处理能力造价约290元/m3,运行费约0.1元/m3富藻水。
典型案例案例1:常州武进西太湖(滆湖)北部分区,该区域被沿江高速公路桥分隔而形成了面积15km2的半封闭湖区,为保障该区域的水生态环境、控制肆虐的蓝藻。
设计为湖区配备了5台500型的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设备进行除藻控藻,保障了该区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经过多年运行,逐渐总结了规模化蓝藻控制模式,有效去除了大量湖面富集蓝藻,净化了湖区。
案例2:在云南省洱海、星云湖、草海等高原湖泊进行了应用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控藻效果。
推广应用情况该设备在国内多个蓝藻重污染湖泊及水库得到了应用,目前推广25台。
典型应用包括:云南大理洱海云南玉溪星云湖、云南昆明草海、天津于桥水库、江苏武进滆湖、天津海河、安徽巢湖、山东济南护城河(硅藻颤藻),为水体蓝藻水华应急控制、水源区藻类深度控制提供了有效手段。
藻类污染控制及藻毒素的去除
蓝藻污染控制及藻毒素去除1 研究背景1.1 蓝藻污染的现状蓝藻是一种单细胞水生生物,通常数百个蓝藻细胞聚在一起,由于细胞中含有气泡核,所以蓝藻能浮游在水面。
浮游在水面的蓝藻群体增值到一定程度便形成水化现象。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
据报道我国近几年蓝藻污染事件频发,导致大规模水体被污染。
其中,滇池、玄武湖、太湖等淡水湖先后爆发蓝藻污染事件,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蓝藻的泛滥, 会造成鱼虾死亡, 导致水体污染,水道堵塞,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 蓝藻还会分泌产生藻毒素。
1.2 藻毒素的危害囊藻毒素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七肽单环肝毒素,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有数据表明,蓝藻毒素是诱发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医务人员曾对蓝藻毒素做过相关的研究, 结果表明,蓝藻毒素与乙型肝炎、黄曲霉素三害联手诱发肝癌的概率远大于单一因素或双害因素的致癌概率.实验表明,携带以上三种毒素的转基因鼠肝癌发病率半年达到了32% , 而一年后更是高达56%以上.而且,蓝藻毒素能引起学龄儿童的肝损伤, 从小埋下罹患肝癌的祸根.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上所述,蓝藻大范围的爆发会对水体造成严重影响。
首先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其次暴发的蓝藻多数具有毒性,其释放的藻毒素是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会对人体及牲畜的健康产生影响,更有报道有动物或人类饮用或接触含藻毒素水而中毒甚至死亡。
所以,蓝藻污染控制的技术及藻毒素的去除技术对保证安全用水及人体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蓝藻治理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蓝藻治理市场分析现状简介蓝藻是一种在水体中容易繁殖的藻类,其大量繁殖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危害人类健康和水生态环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蓝藻治理市场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当前蓝藻治理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市场规模蓝藻治理市场在过去几年内迅速发展。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19年蓝藻治理市场规模达到XX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元。
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提高和水污染治理需求的增加。
主要参与方蓝藻治理市场主要由政府机构、环保企业和科研机构等组成。
•政府机构:各级政府在蓝藻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政策支持和管理监督等。
•环保企业:环保企业是市场的主要参与方,提供蓝藻治理技术、产品和服务。
这些企业根据需求,提供蓝藻监测、水体修复、防治方案制定等一系列服务。
•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在蓝藻治理技术和方法的研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方案。
市场驱动因素蓝藻治理市场的迅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
1.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困扰的关注度增加,推动了蓝藻治理市场的发展。
2.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对蓝藻治理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蓝藻治理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场机会。
3.水质安全需求:随着人们对安全饮用水的关注增加,蓝藻治理成为保障水质安全的重要需求,推动了蓝藻治理市场的发展。
4.技术进步:蓝藻治理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提高了治理效果和效率,增加了市场需求。
市场竞争现状蓝藻治理市场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
主要竞争因素包括技术先进性、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
1.技术先进性:蓝藻治理市场中,技术先进性是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
具有创新、高效、环保的治理技术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2.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竞争的基础,优质的产品能够提供更好的治理效果,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和信赖。
3.服务能力:优质的服务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客户体验和忠诚度。
2024年蓝藻治理市场调查报告
蓝藻治理市场调查报告引言蓝藻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常常在湖泊、河流和水库中大量繁殖,给水质和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和生态问题。
因此,蓝藻治理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报告通过市场调查,对当前蓝藻治理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蓝藻治理市场概述蓝藻治理市场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技术,减少和控制蓝藻在水体中的生长和繁殖,以改善水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
目前,该市场主要由政府、环境保护机构和专业蓝藻治理公司参与。
市场规模和发展情况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蓝藻治理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2019年,全球蓝藻治理市场规模达到X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亿元。
市场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政府环境政策的支持和推动;2.不断增长的水污染问题;3.对水质和环境的关注度提升。
市场竞争格局蓝藻治理市场竞争格局相对集中,市场主要由少数大型企业占据。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些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和经验的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研发,提供多种治理技术和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蓝藻治理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充满希望。
随着人们对水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蓝藻治理的需求逐渐增加。
未来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1.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增加,为市场提供更多高效、低成本的治理方案;2.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需要企业通过创新来提高竞争力;3.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模式的加强,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结论蓝藻治理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蓝藻治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应用。
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将进一步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蓝藻治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藻的去除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对水源地饮用水中藻类去除技术进行了论述,系统分析了目前各除藻技术的去除效果和局限性,并展望了藻类去除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蓝藻;去除;饮用水源地;羟基自由基随着人类活动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剧,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水环境问题。
我国饮用水水源约有25%是湖泊水或水库水。
目前,淡水湖泊蓝藻水华发生的频率与严重程度都呈现迅猛的增长趋势。
从1986年南京玄武湖蓝藻的第一次暴发,到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蓝藻的全面暴发,导致无锡城市水危机;随后,安徽巢湖、云南滇池、武汉东湖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局;7月份的中国北方长春新立城水库也遭受了蓝藻水华的危害[1]。
1991年,我国122个湖泊中,还只有51%的湖泊呈富营养化状态;到了2005年,我国133个湖泊中有88.6%的湖泊呈富营养化状态,其中61%的国控重点湖(库)水质为五类或劣五类。
在劣五类水质的湖(库)中,暴发蓝藻的太湖、巢湖、滇池名列其中[1-3]。
大面积的藻类暴发,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不仅影响了水体景观,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且水源地的蓝藻爆发直接影响饮用水的水质。
因此对含藻水的治理成为给水处理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1 国内外藻类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除藻技术有很多,主要有生物除藻、化学除藻、物理除藻等方法。
1.1生物除藻近年来,国内外对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从国内外文献报道与试验来看,生物预处理对蓝藻、硅藻、裸藻的去除率较高[4-7]。
1.1.1微絮凝过滤微絮凝过滤是一种可充分发挥滤池中滤料截污能力的净水工艺,能有效提高出水水质,特别是对常规工艺难以去除的藻类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微生物絮凝剂[8]是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絮凝功能的高分子有机物。
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其产生的多肽、酯类、糖蛋白、粘多糖、纤维素和核酸等作絮凝剂,可以对包括藻类在内的大多数微生物产生絮凝作用, 并且对环境无二次污染[9]。
昆明第五水厂采用此工艺(陶粒及石英砂双层滤料,滤速6~10 m/h),除藻率平均达到96.4%,远高于直接过滤工艺[10]。
M.I.Aguilar等[11]发现利用微生物絮凝剂处理河水和湖泊水时,絮凝后所产生的胶团大,沉降快,上清液剩余浊度低,除藻效果好。
但是微生物絮凝剂使用的成本太大,尚未推广应用。
1.1.2生物滤池生物除藻主要利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对藻类的絮凝和吸附作用,把藻类从水中分离出来。
但利用本法进行除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根据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能力及其微生物环境特点,设计了由飘浮、浮叶、沉水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CE),在太湖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湖水经该系统净化后藻类生物量下降了58%[12]。
吴为中等人[13]对生物陶粒池净水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藻类的平均去除率为60.7%~84.3%。
1.2 化学除藻1.2.1化学药剂法化学药剂法除藻既可在水源地进行,也可在水处理工艺中进行,是一种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的有效杀藻方法。
目前,常用的杀藻剂主要有CuSO4、高锰酸盐、液氯、ClO2、O3和H2O2等。
虽然CuSO4、高锰酸盐、液氯、ClO2等化学杀藻剂是当前化学控藻技术的主体,但在抑藻的同时也造成了二次污染,对其他水生生物也同样存在毒性,即使在短期内没有不良反应,也可能因在水生生物内富集、残留而存在长期危害,此外被杀死的藻类仍存留于水中,并未解决藻类生长的根源即氮、磷的循环问题。
因此,常规化学杀藻剂在大规模实际应用上存在许多局限性。
O3是一种强氧化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操作也简单可行,从技术上讲O3是最佳的杀藻剂,但是因O3生产费用较高所以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般很少单独使用,只用于组合工艺中对藻类的预氧化阶段[14]。
1.2.2电化学法周群英等[15]人采用SC杀藻器杀灭湖泊中的藻类,当进水流量为1 m /h、电流强度为5. 92~8. 88mA/cm时杀藻效果极好,明显地破坏了藻类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使藻类完全丧失光合作用,溶解氧急剧下降,下降率达92%。
但此法有时杀藻不彻底。
1.3 物理除藻1.3.1直接过滤与活性炭吸附对于低浊高藻的湖泊水可用微滤机除藻,微滤机多采用孔眼为20~40 m的滤网,它对藻类的去除率为40%~70%,对悬浮物的去除率可达97%~100%。
活性炭吸附对藻类、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很好,但水中的有机物会影响活性炭的吸附,且活性炭再生也较困难,这使处理成本大大提高[16]。
1.3.2气浮除藻藻类的密度较小,电位较高,约在-40mV以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17]。
因此采用气浮法可以取得较好的除藻效果。
溶气气浮法除藻在固液分离速度(5~8m/h)、污泥浓度及节约药耗等方面都有比较满意的效果[18]。
气浮法的主要问题是藻渣难以处理,气浮池附近臭味重,操作环境差。
为达到较好的除藻效果,气浮前需要进行预加氯,这又会降低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1.4物理化学法联用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臭氧和气浮联用技术。
巴黎的Joinville 水厂对含有2×10 7个/L 绿藻的原水进行中试试验,采用气浮-预滤-慢滤-臭氧- GAC 过滤-消毒工艺,获得极佳的除藻效果,除藻效率可达95%~99%[19]。
2、蓝藻治理研究发展趋势藻类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20],主要表现在:(1)造成水源地水质恶化。
藻类使饮用水产生令人厌恶的臭味;因藻类死亡沉到水底形成腐殖质,增加水的色度,同时释放藻毒素;藻类及其可溶性代谢产物是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
(2)降低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能。
由藻类形成的浑浊度,其组成大多数为有机质,电势电位约在-40 mV 以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比重小,难于下沉,影响沉淀效果。
藻类不易在混凝沉淀中去除,未去除的藻类进入滤池,造成滤池堵塞,会使滤池运行周期缩短,反冲水量增加。
由于水处理工艺效能的降低,穿透滤池进入管网的藻类可成为微生物繁殖的基质,促进细菌的生长,造成管网水质恶化,加速配水系统的腐蚀和结垢,使管网服务年限缩短。
另外,藻类的有机质易氧化,会消耗管网中的余氯。
这些不利影响必然加大了处理含藻水的难度。
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水源地水质突变饮用水应急处理新方法,来有效处理饮用水中的突发性环境污染物,同时还不会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不利影响。
在研究应急处理水源地突发性环境污染物方法时,应遵循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绿色化学12条原则和国际环境科学研究前沿——高级氧化技术原则,从源头上解决治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力求实现零环境污染、零废物排放[21]。
众所周知,羟基自由基(OH ·)是具有极强氧化能力的氧化剂。
它具有极强的杀灭蓝藻等微生物的特性,同时又具有除臭、脱色的特性。
OH ·参与化学反应是属于游离基反应,它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大多在109 L/mol·s 以上,达到或超过扩散速率的极限值(1010L/mol·s ),比其它化学药剂、杀灭菌剂的反应速率常数高出8个数量级,反应时间短,可以满足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OH ·半衰期约在30min 左右,反应剩余的OH ·将最终分解成无害的H 2O 、O 2,不存在任何残留物[22-24]。
因此,采用强氧化剂羟基自由基(OH ·)是首选的方法。
羟基自由基的主要产生方法如图一,有光催化法(UV+TiO 2)、光辐射(UV)、Fe 2+ (Fenton)反应、UV (紫外光)+O 3(臭氧)、UV+H 2O 2(过氧水)、超声波分解及其协同作用等[25-29],已被有效地应用于去除污水中有机、有害污染物和地下水、饮用水处理等方面。
羟基自由基(OH ·) Fenton H 2O 2 UV O 3 激励水 电子束辐射 半导体催化光图1 目前制取羟基自由基主要方法的示意图Fig 1 Methods of producing OH·利用羟基自由基治理环境污染物,可有效降解饮用水中藻毒素、化学有机物等环境污染物、杀灭蓝藻和病原微生物,脱色除臭。
羟基自由基不但有效杀灭压载水中生物,同时做到零污染、零废物排放、零残留物,成为绿色化学、先进氧化技术工程化的成功范例之一。
参考文献[1] 国家环保总局. 2006年中国环境公报[Z].2006.[2] 吴泽宇,邱云生.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滇池流域水利应研究解决的问题[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5):28~30.[3] 王云波,谭万春.水源蓝藻暴发的原因分析及水质安全保障措施[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5):37~40.[4] 罗晓鸿,王占生,王衡等.富营养化湖泊水生物预处理研究[J].给水排水,1996,22(7):12~15.[5] 赵以军,刘永定.有害藻类及其微生物防治的基础―藻菌关系的研究动态[J].水生生物学报,1996,20(2):173~181.[6] Datta S, Jana B B. Control of bloom in a tropical lake : grazing efficiency of some herbivorous fishes [J]. Fishbiology,1998,53(1):12~24.[7] Klinge, M.,Grimm, M.P.,Hosper ,S.H. Eutrophication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Dutch lakes: presentation of a newconceptual framework[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5, 31(8):p 207.[8] Ma F, Wang B, Fan C, et al. Security evaluation of compounded microbial flocculant[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Technology (New Series), 2004, 11(1), 38~42.[9] 张悦周,吴耀国,胡思海,冯文璐.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化工进展,2008,27(3);340~347.[10]余梅,卢文汉.昆明第五自来水厂常规工艺除藻效果的研究[Z].中国给水五十年,1999,9.[11]M.I.Aguilar.Nutrient removal and sludge production in the coagulation flocculationprocess[J].Wat.Res,2002,36(11):2910~2919.[12]杨桂山.《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环境灾害效应与调控》.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07.[13]高乃云,王学云.水中藻类的嗅味及去除方法[J].净水技术,1999,67(1),36~39.[14]吕启忠.用硫酸铜及改变水的pH值去除水中藻类[J].中国给水排水,2000,16(5):68 ~74.[15]周群英.微电解杀藻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1998, 17(1):65~72.[16]聂发辉,李田,吴晓芙,王平.藻型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8);11~15.[17]朱慧贤. 常见红藻、褐藻的识别特征及生态[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4, Z(2).[18]彭海清,谭章荣,高乃云,孟长再. 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J]. 中国给水排水,2002,18(2),29~31.[19]Antoine Montiel, Bénédicte Welté. Preozonation coupled with flotation filtration: successful removal of algae[J].Wat.Sci.Tech,37(2):65-73.[20]钱凯先.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研究及对策[J].环境科学,1988, 9(2):59-63,11.[21]白敏冬,张之涛,白希尧.海洋生物入侵性传播及绿色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Julie P, Olaf W,Prashant V. K.Mechanism of hydroxyl radical-Induced breakdown of the herbicide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2,4-D)[J], Chem.Eur. J.,2003,9:5379-5387[23]Zhang ZT,Bai XY,Bai MD.A pilot-scale experiment on the kill of red tide micro-organisms using hydroxulradicals[J].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2003,1328~1330[24]M.D. Bai,Z.T. Zhang,C.W.Yi,et al.Removal of SO2 from Gas Streams by Oxidation Using Plasma-Generated HydroxylRadicals[J].Plasma Chemistry and Plasma Processing, 2006,26(2): 177-186[25]Benitez F.J.,Jesus B.H.et al.Oxiadation of several chlorphenolic derivatives by irradiation and hydroxyl radicals[J].nicmatter of a fulvic acid solution[J],Water Research,1997,31(3): 650-656[26]Shen Y. S,Ku Y,Lee K. C.The effect of light absorbance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chlorophenols by UV radiation andUV/H2O2 processes[J].Wat. Res.,1995,29: 907-914[27]Cho M.,Chung H.M,Choi W.Y.et al.Different inactivation behaviors of MS-2 phage and escherichia coli in TiO2photocatalytic disinfection[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5,71(1): 270-275[28]Plotnichenko V.G,Ivanov G.A,Kryukova E.B,et al.Influence of molecular hydrogen diffusion on concentration anddistribution of hydroxyl groups in silica fibers.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2005,23(1):341-347[29]V olk parison of the ettect of ozone, ozone – hydrogen peroxide system and catalytic ozone on the biodegradableorganic matter of a fulvic acid solution,Water Research,1997,31(3): 650-656.[30]白希尧,白敏冬,胡又平,等.先进氧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自然杂志,2004,26(2):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