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院士)
感动中国人物党员优秀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党员优秀事迹01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颁奖词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事迹:杨振宁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
1954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
这个科学贡献,是人类科学文明宝库中非常璀璨的一个明珠。
不仅如此,他资助学子赴美深造,还在清华亲自授课,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颁奖词: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最美家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事迹: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
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
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
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颁奖词: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
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修出幸福花。
百折不挠的中国飞人——苏炳添事迹: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苏炳添以32岁的“高龄”跑出九秒八三的成绩获小组第一。
这个成绩比他2018年九秒九一的亚洲纪录快了0.08秒,百米飞人世界排名高居第八位,他超越了年龄,超越体能的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他是中国短跑的骄傲!颁奖词:摒住了呼吸,九秒八三,冲出亚洲的速度。
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事迹:朱彦夫,中共党员,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经历过长津湖战役,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极限人生》,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精选5篇)学习事迹网
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精选5篇)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精选篇1)这位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伟大院士袁隆平,有人评论说他的身价只有1000亿元,但他的月收入,连工资补贴都只有几千元。
按照他的贡献,他应该有更多的钱,但是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笑吟吟地说:“钱对于生活和生产很重要,但是钱的方式一定要对。
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等于没钱。
但是有了钱,第一,不要铺张浪费,第二,不要吝啬,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
所以,我穿衣简洁大方是一个原则。
你穿得这么好干什么?很闪亮。
穿的好,不一定地位高。
”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钱观,简单、直白、深刻、发人深省。
有人评价他:“袁隆平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为全世界人民谋福利。
他几十年来一直努力学习,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服务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忧国忧民,利国利民……”袁隆平院士作为一名科学家,不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是一位具有可贵精神和高尚品德的人。
他卓越的科技能力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他的品格、精神和风格为我们的知识分子在教育战线上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作为一个在环保战线上战斗的知识分子,我由衷地赞美袁隆平院士,我认为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造福人民。
我们应该学习袁隆平院士那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
我们不仅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增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雄心壮志,还要让每个人都学习和发扬他的做人态度和奉献精神。
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精选篇2)袁隆平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
他杰出的科技人才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一是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
袁隆平其人可敬的方面很多,尤其作为一个学习楷模被润色的更是一个完人。
2020“布衣院士”卢永根的事迹材料大全_时代楷模卢永根的先进事
2020“布衣院士”卢永根的事迹材料大全_时代楷模卢永根的先进事87岁院士,800多万捐款,卢永根倾其一生为华农,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19“布衣院士”卢永根的事迹材料大全_时代楷模卢永根的先进事迹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2019“布衣院士”卢永根的事迹材料大全<一>他是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学家。
一辈子研究学术,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他是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的老校长。
13年间,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他是一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
今年3月,他撑着孱弱病躯,把一生积蓄880多万元,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
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他,是卢永根。
他无数次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无论是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身处逆境的时刻,始终坚信,要把一生献给祖国!卢永根院士。
近乎苛刻的节约毫无保留捐出毕生积蓄记者到华农采访时,是9月6日下午3点。
在农学院8楼,我们推开了卢永根办公室的门,房内的办公设施非常简单,办公桌上的日历恰好翻到了去年9月6日。
卢永根的同事们介绍,在那以后,他生病住院了。
同事们说,在入院治疗前,卢永根几乎每天最早来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
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园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
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
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华农师生再次见到卢永根,是在今年3月。
当时,他撑着孱弱病躯,在徐雪宾的陪伴下,把一生积蓄880多万元,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
卢永根到银行捐款现场。
卢永根叮嘱说,这笔捐款要用于奖励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嘉奖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资助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前来讲学交流。
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
英模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英模人物先进事迹材料英模人物先进事迹材料篇1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染病学家,她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
在202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春运临近高峰,武汉疫情呈蔓延趋势时,她顶着压力,几度建议“封一座城,护一国安康”。
党中央迅速采纳了她的建议,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扩散,这一举措不知让多少人保住了健康和生命。
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还主动请缨,进驻武汉,和武汉的医护工作一起接诊病人。
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医生。
七十多岁的老人,一连7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她怕一眨眼,鲜活的生命会从她指间溜走。
她抢在时间的前面,率先推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治疗新冠疫情,有效抑制了新冠疫情病毒。
她为了尽快找到“对症下药”的疫苗,她率领科研团队,日夜兼程。
她是我们生命的守护神。
英模人物先进事迹材料篇2杨靖宇是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在《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里,我们详细讲述了他的英雄事迹,这里再做一些简述。
杨靖宇,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_,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_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
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时代楷模彭士禄院士先进事迹材料(3篇)
时代楷模彭士禄院士先进事迹材料(3篇)第1篇: 时代楷模彭士禄院士先进事迹材料“尽管彭士禄院士逝世了,但他的一生对核动力事业和祖国的热爱依旧存在,他所秉持的精神需要新一代的青年人来传承,需要青年人去发扬,彭士禄院士的伟大精神,青年人永远不会忘记。
”聿怀中学高一(10)班佘诺珣同学告诉记者,阅读了《汕头日报》刊发的相关报道后她深受感动,“彭士禄院士是‘磨难的孤儿’,是‘革命的勇士’,是‘核能的先锋’,是豁出命干的‘老黄牛’。
”佘诺珣说,当看到彭院士在一次现场调试时突然病倒,医生在现场为他做手术,胃部切除了四分之三,住院仅一个月后,他又重新投入超负荷的工作,直到他逝世之前,他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她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百年梦想正青春,让我们重温历史,致敬这位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感受拓荒者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
”聿怀中学高一(13)班学生余俊彦观看先进事迹报道后表示,彭士禄院士曾说道“我这一生只做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英雄,更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今年4月,市蓬鸥中学的学生们有幸聆听了彭士禄女儿彭洁老师的讲座。
昨晚9时,蓬鸥中学学生谢哲齐在家中,和家人一起观看了央视的专题节目。
谢哲齐告诉记者,看了节目后,他更深刻地感受到,正是有了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日美好的生活。
“彭士禄院士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不仅磨炼了不怕艰难困苦的性格,还站在我国科技的前线,像彭士禄院士这样的先辈,正应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
”谢哲齐表示,作为当代青少年,要将“爱国”二字铭记于心,外化于行,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结合起来,不负祖国的大好河山,奋发图强,珍惜青春时光,培养创新能力,争做祖国的创新人才。
“作为新时代接班人,应该向彭士禄院士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心系祖国。
”蓬鸥中学学生许锦霞认为,追溯到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彭湃烈士,青年一代要传承发扬这种红色基因,从现在开始坚定理想与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学习优秀共产党员谢华安先进事迹体会(精选多篇)
学习优秀共产党员谢华安先进事迹体会(精选多篇)第一篇:学习优秀共产党员谢华安先进事迹体会学习优秀共产党员谢华安先进事迹体会谢华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于农村的他,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研究。
凭着对科学的追求和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他克服了身患严重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
作为福建省粮食作物育种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谢华安始终秉持“粮食安则中华安”的科学理念,时刻关注着国家中长期粮食安全问题,“让所有中国人吃饱饭”也成了他的座右铭。
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在五星红旗下的庄严承诺。
一、学习谢华安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谢华安同志从出校门的那一天起,就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研究。
即使是在自己饱受疾病折磨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在第一线从事研究工作。
70岁高龄,他不是像其他老人那样,坐在温暖舒适的家里,和妻子孩子一起颐养天年,共享天伦之乐。
年迈的他考虑更多的不是自己,他仍然心心念念自己的事业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承诺。
生命若没有停止,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心便不会停止跳动。
作为一名优秀的党员,考虑的更多是他人的利益,是社会国家的利益。
我们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应该要学习谢华安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榜样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奋斗。
在生活中我们要践行八荣八耻原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同时不懈怠、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与时俱进,时刻用最新的理论和知识武装自己。
作为学生的我们更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二、学习谢华安同志爱岗敬业、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谢华安同志,热爱职业。
无论是身患疾病还是面临困境,他始终风雨无阻的坚持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第一线,以“粮食安则中国安”、“让中国人吃饱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和奋斗不止的目标所在。
几十年来,用身体力行来表达了对科学的热爱与对人们的忠诚。
他在水稻育种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院士先进事迹材料
院士先进事迹材料刘本钊,字康甫,号远哉,祖籍xx蓬莱大辛店西许家沟。
1892年(光绪十八年)6月9日出生于蓬莱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前几辈都以教书为生:祖父刘贤宝,教过御学(清代书法名家王垿即是其学生之一);父亲刘汪浩进士及第,曾做过东北柳河县的知县。
刘本钊少时秉承家学,稍长后入蓬莱新学堂学习,并曾执教家馆。
新文化运动前期,他在登台演讲宣传进步思想时,遭到了民团的开枪镇压,右腿中弹受伤。
紧接着被解聘,失业居家。
伤势好转后,刘本钊到了北京,考入朝阳大学学习法律,并于1915年左右与凌霄馆主徐彬彬合办小京报。
大学毕业后,于1920年前后又去朝鲜大学(日办学校)留学。
1923年回国,在北洋政府外交部做主事,当时外交部总长为顾维钧。
这一时期他还担任了《蓬莱旬刊》(在北京的同乡会主办)的主编一职。
1928年,蒋介石南京政府举行“第二次北伐”,6月上旬,阎锡山部进入北京,历时16年的北洋政府被推翻了,刘本钊随北京政府其他人员一起迁往南京。
到了南京后,南京国民政府有规定:要在政府继续工作,首先必须加入国民党。
刘本钊拒不参加,旋即又返回北平,后来到清华大学工作。
这年夏天,时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杨振声(字今甫,蓬莱水城人,1890年生,长康甫先生两岁)到了北京,出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
在杨振声的推荐下,刘本钊担任了清华大学会计科科长,月薪三百现大洋。
1929年夏,杨振声作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到青岛参加筹备会议,受蔡元培先生的举荐,翌年6月,南京政府任命其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杨振声到任后,效法北大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民主自由”的办学方针,广聘专家学者到校任职任教,一时间国立青岛大学名流云集。
刘本钊就是在这一时期受杨振声的邀请,离开了清华大学,携夫人董琳(字德玉,生于儒医之家,家学渊博,书攻颜体,尤精中医,幼年即随父母行医)及几个子女,从北京来到青岛,先后担任了国立青岛大学的会计主任、秘书长等职务。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介绍(优秀10篇)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介绍(优秀10篇)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精选篇1)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看到老百姓因粮食不足而深为饥饿所困时,他便悄悄埋下了消灭饥荒的梦想种子。
袁隆平院士曾言:“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
几年时间便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也拉开了袁隆平追逐“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序幕。
十年田垄勇突破,袁隆平院士的追梦路坎坷而持久。
1973年,他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且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艰难的探索时期,国际形势紧张、国内科研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冲击、百姓们生活困苦,但尽管形势如此严峻,袁隆平却坚守住了自己战斗的阵地,一步一步的推动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事业迈向世界。
梦想之路无止境,2019年6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挂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亲笔签名的“告示”,他给团队定下了“三大新目标”:超高产冲刺、耐盐碱水稻及第三代杂交水稻。
而事实也证明袁老的辛苦研究并没有白费,就在今年七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
早稻加晚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达成!袁老终身奋斗的事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
精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典型事迹材料范文(精选3篇)
教育和研究,是我的职业也是志向,只有不断追求卓越,做得更好,才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
——高松勇攀高峰的科学家高松在大学时代就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明确要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并最终实现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早在本科期间,高松已经在徐光宪院士领导的实验室做论文,读研后跟随徐光宪院士从事科学研究。
多年来,他致力于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在发现新的磁现象、发展新类型分子磁体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荣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对化学的热爱与执著、对祖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强烈责任心,促使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乐此不疲。
30年来,高松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国化学事业。
为了节约科研成本、高效测定分子的磁性质,他曾和同事们扎根实验室,在实验室的行军床上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正是这种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的精神,使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中不断进取。
他率先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同自旋的单链磁体,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glauber教授早在1963年提出的一维ising链动力学理论模型以分子实物的形式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高松和他的研究小组还根据建立的单离子磁体的概念,选取特殊的配体构筑了世界上最小的磁体。
单分子磁体领域的专家,美国te_asa&m大学kimdunbar教授,在国际著名的《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上专门针对这一工作撰写的评论说:“这一单离子磁体采取全碳原子参与配位,为单分子磁体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1998年至__年,高松及其合作者在配位化学和分子磁性领域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累计被sci引用8600余次,h指数51。
这组令许多世界一流科学家都吃惊的数背后是高松2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日夜奋战。
__年,43岁的他,凭借出色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南山的个人先进事迹材料5篇
钟南山的个人先进事迹材料5篇钟南山的个人先进事迹1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他既是一名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医学专家,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在旁人看来,抗击非典是钟南山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
但钟南山不这么认为,他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早年留学英伦时的求学生涯。
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
但英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导师不信任钟南山,把2年的留学时间限制为8个月,钟南山暗下决心为祖国争口气。
他拼命工作,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篇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和糖尿病学会上发表。
他的勤奋和才干,彻底改变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医生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他“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
当他完成2年的学习后,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里教授一再盛情挽留。
但钟南山回国报效的决心已定,他说:“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钟南山的个人先进事迹2在20_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广州医学院一附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奋不顾身与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的最前线。
他不顾年事已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悉心指导救治病人,在这次广东非典型肺炎的确诊治疗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病因不明患者从河源送来,其时该病人已出现双肺弥漫性渗出,呼吸窘迫的重症迹象。
一连5天,医生仍找不出病因,患者病情不断恶化。
这一异常情况很快报到钟南山院士那里。
钟院士非常重视,亲自对该病人进行会诊。
但是将病人送进icU的4天临床监测中,所有的诊断都显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病例。
在暂时不能确定病因的情况下,钟院士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制订了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案,采取无创通气等疗法来暂时缓解病人的病情。
而就在钟院士率医务人员为病人殚精竭虑寻找救治方案时,从河源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曾经抢救过该病人的8名医务人员全部感染同一种病!钟院士立刻预感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特殊传染病,当即吩咐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全体医务人员做好准备,考虑各种可能性。
中科院院士先进事迹材料(最新版)
中科院院士先进事迹材料中科院院士先进事迹材料早上8点,全国劳动模范、 83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筠准时来到位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室,习惯性地走进实验室查房。
仪器设备正常,水电供应正常,特别是试验用的鱼也一切正常,刘筠放下了心,开始批改学生论文和查阅文献资料。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米有袁隆平,鱼有刘筠。
在水产养殖界,刘筠被称为鱼圣、鱼院士。
千百年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可以在池塘里生存,却无法在环境池塘里繁殖,种苗的获得只能在江河里捕捞。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损害,自然苗种日趋稀少,限制了淡水鱼的产量。
提高鱼类繁殖能力,成为解决老百姓菜篮子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难题。
1958年,刚从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进修归来的刘筠主动请缨,肩负了四大家鱼的生殖、生理及人工繁殖研究。
他深入36个县市的江河、池塘、湖泊采取了上千份实物样本,证实了池养家鱼的生殖细胞能够发育,但雌鱼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阶段就停滞不前了,必须进行人工催产,才能继续完成成熟分裂。
这个结论为家鱼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最终宣告了中国四大家鱼不能人工繁殖的历史就此结束。
1981年,刘筠的草鱼等家鱼人工繁殖及技术推广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色鲜味美的鱼儿开始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刘筠毕生耕耘,硕果累累,但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他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了异源四倍体鲫、鲤,这标志着我国在鱼类多倍体育种的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创造性突破。
上世纪90年代,刘筠把目光瞄准鲫鲤杂交和异源四倍体鲫鲤和三倍体湘云鲫(鲤)的研究,历时10载终获成功。
新鱼种三倍体湘云鲫(鲤)因具有生长快、口感好等优点,被定为国家级品种,产生了数百亿元经济效益。
刘筠出生在湖南双峰县一个普通农家,一辈子都是在与鱼打交道。
在夫人胡运瑾眼里,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鱼痴。
1959年,大女儿出生时,他正在进行鲢鱼的人工繁殖研究,于是给大女儿取名为刘白鲢。
二儿子出生时,他正在探索草鱼的人工繁殖,草鱼又名鲩鱼,于是他为二儿子取名刘鲩。
袁隆平感人事迹材料(优秀7篇)
袁隆平感人事迹材料(优秀7篇)袁隆平的事迹材料篇一昨天一条新闻在各大平台上传开了:袁隆平院士逝世了,全国人民哀悼。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一句话感动到内心深处袁老几乎倾尽所有心血研发了杂交水稻,让全国人民不再饥饿,都得到了粮食。
反转又反转,终究巨星陨落,杂交水稻之父,那个让中国不再惧怕饥饿的袁隆平爷爷终究还是离开我们了,多希望这依旧是一条假新闻,多希望再辟谣一次。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大,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来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获得共和国勋章时曾说:“我不能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这样伟大的科学探求精神多么宝贵,虽已获得共和国勋章,但已高龄的袁老却说要继续努力。
我们也应该学习袁老的不放弃,努力的精神品质,在自己的学业上多下功夫,就像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时一样。
禾下乘梦凉梦,丹心映青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神农氏返回了他的天国,留下人间稻米满仓,永远怀念您、永远感恩您,风吹稻花香两岸,国士无双,缅怀!关于袁隆平的故事篇二“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
我讲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
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
我到了后,那12个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老师你终于来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
袁隆平院士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0篇
袁隆平院士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0篇袁隆平院士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篇1在2021年5月22日下午,我漫不经心的翻看着新闻。
突然,一盆冷水似乎浇到了我的头顶,一则新闻出现在我的眼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于2021年5月22日13:07逝世……看到这么大的黑色标题,我呆若木鸡,震惊极了。
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心中难过极了。
他一个人拯救了全民族全世界的饭碗啊,就连外国人都对他敬佩不已!他曾多次被人邀请出国做演讲,他曾多次在严寒酷暑中奔波,只为了使人民吃饱饭,吃上香喷喷的米饭。
今天上午,在我们班主任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也观看了关于袁爷爷的事迹。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袁爷爷在大太阳底下只带领了两位学员就开始观察稻谷的生长。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于推广发明三系法优型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
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爷爷说过,他一生只有两个梦。
一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的梦。
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爷爷毕生都在努力的使自己的梦想成真。
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职专注于田畴,饕餮之年,仍坚持在炎热的夏日搞研究……他的愿望是:我们的饭碗要牢牢的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
医科大中显不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的故事。
我们要向袁爷爷学习。
不浪费碗中的每一粒粮食,不让袁爷爷在另一个世界中寒心。
袁隆平院士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篇2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伟人事迹材料7篇1秘书
袁隆平伟人事迹材料7篇袁隆平伟人事迹材料篇1袁隆平,一个研究杂交水稻近半个世纪、还在继续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一个做着“禾下乘凉梦”、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作为毕生理想的可敬知识分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争相学习的对象。
自主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已经吹响,学习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意义。
为此,农村司、农村中心党支部向科技部全体党员干部发出如下倡议:一、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矢志民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把思想统一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伟大实践上来,把个人发展统一到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的需要上来。
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国际观,在科技管理的本职岗位上,努力落实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二、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执着创新,不断完善宏观管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
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不间断的管理创新。
要以仁者的胸怀、勇者的胆识、智者的头脑、志者的坚韧,不辞艰辛,不惧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造,适应转变政府职能需要,不断开拓宏观管理新局面,推动自主创新事业不断攀登新高峰。
三、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求真务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思维不落后时代,部署不脱离实际。
坚持科研方向从需要中来,科研成果到需要中去,把科技发展的节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提升自我。
四、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淡泊名利,不断健全廉政人格。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荣辱作为个人道德抉择的标准,弘扬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为当为之事,拒绝腐化堕落。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责任和付出作为个人价值抉择的重要内容,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健康情趣,甘于奉献。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坚持自警、自励、自省、自重。
院士先进事迹(共4篇)
院士先进事迹(共4篇)院士先进事迹(共4篇)第1篇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1.爱提问的学生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_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2.游泳夺冠1947年6月,xx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
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
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
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
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
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
院士先进事迹材料
院士先进事迹材料篇一: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先进事迹材料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先进事迹材料姜伯驹,1957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数学学院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5至199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
1995年至XX年任教育部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他是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XX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拓扑学家、成果卓著姜伯驹院士在数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拓扑学方面。
1962年他开始研究不动点理论,这是关于方程的解的一种一般理论。
1964年,他通过研究基本群的一个子群,有效地计算了一类较为广泛的空间(包括李群)的Nielsen数。
这一工作迅速引起国际拓扑学界的关注,重新激活了Nielsen不动点理论。
从此人们把这一子群称为姜群,把姜群与基本群重合的空间称为姜空间,像Nielsen数、Reidemeister迹一样,姜群、姜空间成为了不动点理论中的常用术语。
1978年以后继续研究,主要在低维拓扑学与不动点理论的交叉领域,运用低维拓扑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地解决了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这一成果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称道。
他把尼尔森不动点理论推广到周期点,并且关注低维的动力系统的研究。
1983年美国数学会出版了他的专著《尼尔森不动点理论讲座》,这本书代表了当时不动点理论研究的最新水平。
姜伯驹院士在不动点理论领域的成就使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
多所大学、研究所邀请他去讲学。
1988年春,他主持了天津国际不动点会议,并主编该会议的论文集。
1990年夏,他被特邀为夏威夷国际拓扑会议的主要演讲人之一。
XX年分别在加拿大举行的尼尔森理论会议和大阪举行的KOOK国际论坛上作大会报告,同年在上海举行的杨武之论坛上做了特邀报告。
XX年在德国举行的流形及其映射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
他还是1992年美国数学会暑期讲习会不动点理论专题组的组织者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院士)课
件
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院士)
刘xx,1936年12月生,xx人,193年至198年先后就读于xx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现为xx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xx院士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
掌声,雷鸣般的掌声;目光,无数的目光。
人民大会堂,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现场。
年过八旬的刘xx对这样的舞台并不陌生,他曾在1991年和201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不过,当站上2018年度最高科技奖的舞台,成为全场焦点时,观众对他却是陌生的。
当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心里喊了一声:谁是刘xx?
没有多少公众知道他,过去40年,他的周围始终是宁静的。
“外国都没人做过,你可以?”
谁是刘xx?寻找答案,先从一个选择开始。
1981年,4岁的刘xx决定重新出发。
他给自己选择了一条
艰难的路——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做出这个决定,刘xx并未感到一丝艰难。
此前,刘xx已经在xx工业大学研究雷达与信息处理技术多年。
1979年,刘xx到英国进修。
在那儿,他独自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号处理机研制工作,被合作教授谢尔曼评价为“是一个最有实用价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设备”“贡献是具有独创性的”。
这段经历给了刘xx很大的启发,让他对雷达有了新的认识。
俗称“千里眼”的雷达,在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
但在对海探测上,传统雷达其实有愧于该称号,许多东西“看”不到。
当时,国内对雷达的认识大都停留在微波雷达的阶段。
微波是直线传播,所以微波雷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为了看得远,雷达一般架在海岸上,但1000多米高上的雷达,最远能看100公里左右的海域。
另一种办法是把雷达架在船上,但桅杆再高毕竟也有限,这种方法最多只能看到20~30公里远。
雷达的功能原理是,发射出去无线电波,根据它的回波分析判断目标物的特性,关键技术是信息处理。
既然微波雷达只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那是否可以避开微波,通过另外一种波,不用站得高,也能看得远?刘xx决定抛开微波雷达,研制一种新体
制的对海探测雷达,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
1981年结束进修回到xx工业大学的刘xx,发动身边的人与他一起干。
很多人心里没底,只有刘xx信心十足:“根据我们现在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和我们掌握的技术,只要努力,我认为完全能实现。
”紧接着的一句话就不那么鼓舞人心了:“但肯定也很艰苦,因为前人没做过。
”
是的,不仅国内空白,当时国外一些国家也想研制新体制雷达,但没人做到过。
一切都是零,没有先例可循。
这意味着研究风险很大,可能要干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辈子,而且还不一定能干得成。
刘xx一个一个地找人谈,最终组成了六个人的攻关团队,但这并未打消别人的质疑:这个雷达能行吗?能解决别的雷达解决不了的问题吗?申请课题时,有人问:这个美国有没有做过,英国有没有做过?一些专家友好地提醒刘xx:“外国都没有人做过,你凭自己的理论认为就可以?”劝他放弃。
这种艰难困阻在刘xx的意料之中,他泰然处之,继续“往前拱”。
他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信号处理技术的推动,能带雷达技术的进步。
他相信这件事一定能干成!
刘xx将此称为“信念”,一种对科学的坚守。
“如果理论
上可行,我就一定要往前拱,如果理论上不行,往前拱也没用啊。
”
“有很多事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个?”
科学是一回事,但让人认识科学背后的意义,是另一回事。
哈工大的许多同事认为,刘xx及其团队完全有更好的选择,可以从事更容易获得成功的研究,或者就像当时不少技术人员一样,“下海”赚钱。
对于这个看起“希望渺茫”的新体制雷达,他们惋惜地表示:有很多事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个?
刘xx也这样问过自己。
答案是另一个信念:“如果别人做出了,我们再跟着做,国防安全会受到影响。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xx朗诵起了古诗词。
这些诗词以及儿时颠沛流离的遭遇,构成了他对祖国的最初认识。
1936年,刘xx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出生不到一年,就随家人开始逃难生涯。
从南京到武汉,再到宜昌,最后到重庆,又从重庆回到南京……“那种苦深深印在脑袋里”。
这是少年刘xx对国难的最初印象,这种印象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更加强烈。
母亲在刘xx很小时就教他背诵古诗词,比如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在他胸中激起一股热浪,“从小对
国家兴亡感受深刻”。
“xx”二字,是家人对他本人以及国家命运的美好祝愿。
所以,当准备干一番事业的刘xx看到我们的海域处于无法有效监控的处境时,他难以自抑。
这时,他坚守的信念里,不仅有科学,还有“家国”二字。
我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不到20%。
“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我们都不知道。
”刘xx说,如何能看得远、如何把我们的海域全都保护起,这是国家的需求。
所以,当身边人提起“下海”,刘xx不以为然:“你的情怀、你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
为了争取国家支持,刘xx团队一年里有两百多天都在往北京跑,向相关部门“宣讲”新体制雷达的作用以及可行性。
“当时航天工业部有领导说,你们哈工大的人很特别,拉开门就往里进。
”刘xx团队成员、xx工业大学原副校长李绍滨回忆。
他们的坚持得到了回馈,新体制雷达的研制最终获得了原航天工业部等部门的支持。
“创意思维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做实”
当然,要把事情做成,仅靠信念是不行的。
正如刘xx常对
学生所说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思维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实、落实。
新体制雷达很难,难点在于抗干扰。
刘xx要做的新体制雷达,摒弃直线传播的微波,选择一种可以绕着走、可以拐弯的表面波,这种波沿着海平面传播,但带一个新问题——杂波干扰太厉害。
这些自海浪、无线电、电离层的干扰,其信号强度比要探测的目标强一百万倍以上。
“这要求我们发射出去的信号必须非常单纯,还要有很好的信号处理技术,能把微弱的反射信号从杂波中提取出,形成我们需要的参数,比如速度、距离等。
”刘xx说。
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现场埋头苦干。
这确实是一项充满未知的研究,不仅前途未知,而且工作本身也不可让人知。
这是一场从零起步的持久战,不知胜负与“停战”日期的持久战。
经过800多个日夜、数千次实验以及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他们系统地突破了海杂波背景目标检测、远距离探测信号及系统模型设计等基础理论,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理论体系,并于198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
1990年4月3日,刘xx团队首次完成了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标志着新体制雷达技术实现了我国对海探
测技术的重大突破。
此时,刘xx团队从当初的6人攻关课题组发展成了几十人的研究所。
“这个事情没完,还得往前走!”
1991年,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刘xx实现了当初的宏愿,也获得了至高的荣誉。
很多人认为他可以停下歇歇了:“你们干到这个份上已经足够了。
”
“这个事情没完,还得往前走!”刘xx很坚决,他要让雷达更加实用。
刘xx不仅往前走,还要拉上更多人一块儿往前走。
他认为,要使雷达更加实用,不能光靠自己干,还要联合国内的有生力量、优势力量。
又是一个十年。
2011年,他们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与国际最先进的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
201年,团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刘xx为自己的团队感到自豪。
“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不怕别人卡我们脖子,往前走,自主创新。
”这个团队被人称为“雷达铁军”。
及至此次获得最高奖,刘xx自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是团队的力量,不是我一个人的”。
他要求以此自警,告诫自己,也告诫所有人:“人家不会把关键技术给你。
也许现在还有距离,但只要我们往前走,就一定行。
”
当然,刚过完82岁生日不久的刘xx还是“没完”,持久战还未“停战”。
他还想要新体制雷达小型化,更加广泛实用。
“不是功成名就就拉倒了,技术还要不断创新、进步。
”李绍滨这样形容刘xx。
刘xx曾用猎豹如何追逐野兽,教学生怎么追踪目标信号。
某种程度上,他自己就是一头猎豹:敏锐的目光,不歇的脚步,坚韧的品质,以及对家园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守护之心。
这就是刘xx,信念里藏着科学与家国,藏着理想与情怀。
他守着信念,跟一切困难“没完”。
课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