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是如何炼成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讲者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荆林波

来源:《领导文萃》2018年第09期

作为一名经济学者,修炼好演讲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好的演讲者可以给自己打开多个门路。否则,一次演讲失败会导致连锁反应,以后再想踏入该圈子就困难了。说得严重点,可能该领域的大门就此关闭了。就我愚见,有高校教学经历的经济学者,经过了高校课堂的历练,能够更快地掌握演讲的技巧,比那些没有高校教书匠经历的学者而言,具有更大的优势。那么,一个成功的演讲者是如何炼成的呢?我总结至少需要跨越如下门槛:

第一,口齿的基本功。即使没有伶牙俐齿,至少要做到口音要相对标准。某些大牌经济学家的地方口音一直困扰着他们与听众的交流,甚至搞出许多笑话。而“海龟们”则愿意秀几个外语单词来提升自己的身段。但是无论如何,练好基本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也有人平常说话口吃,一上台演讲就出口成章,滔滔不绝。

第二,素材的掌握与提炼。也许,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硕士毕业曾经在山西财经学院(现在的山西财经大学)教书,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滋味。每次备课准备很多素材,但是,一到课堂上就感觉准备的东西少,没有到下课的时间,就发现好像没有可讲的了。尽管有备课讲义,但是,不成文的约定,看讲义的教师不够水平,同时,总是看讲义会影响与学生的视觉交流。所以,那时的教师好比演讲者,每堂课都是一次演讲。我有幸在大学教书中,从各位老师那里学习与掌握了演讲的技巧,从而终生受益。

如今,大学教课可称不上是演讲。某种意义上讲,讲课成为一种体力劳动,因为大多数大学都开始使用投影仪授课,教师可以做好PPT,一劳永逸。即便如此,素材仍然是一个门槛,尤其是做PPT需要图文并茂,要做一个好的PPT,并非易事,从精益求精的角度而言,没有止境。所以,我对自己精心做的PPT,特别吝啬,不愿意拷贝给他人,因为我倾注了大量心血,它来之不易,而COPY是对演讲者最大的掠夺!

此外,时下时髦搞个小段子提高听众的兴趣,甚至有些人把与听众的互动作为演讲的一个噱头,提高演讲的效果。

第三,演讲机遇的把握。显然,信息爆炸、论坛泛滥,而演讲的好机会往往被某些大牌学者所垄断。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者而言,如何把握好有限的演讲机会就显得更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后面发言的学者面临着边际听讲兴趣递减、边际吃饭兴趣递增的尴尬境地,因此,晚辈新手不仅要超越前面大腕,而且要跨越听众的兴趣瓶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实在不易。所以,会出现一些学者语不惊人誓不休甚至靠奇谈怪论来哗众取宠。媒体最喜欢这类学者,希望学者之间搞竞争,获得报道题材。

第四,报酬的谈判。好的演讲者未必是一个好的谈判家,因为大多数的学者不善于谈钱,甚至不屑于谈钱。说来有趣,20世纪90年代初我有机会被选拔给山西省的厂长经理进行培训,也算风光。而当时我还是一个小助教,许多人对此不服气:每天的讲课费是200元,比我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呢!当时大家都很羡慕。现在,大学教授的课酬也分三六九等,不同对象课酬不同。当然,EMBA和MBA等市场化程度高的课酬比较高,好的大学一天可以給数万元,而且分北京与外地的价格,出京的价格要加50%,显然此等待遇也只有为数不多的知名教授可以享受。

从收入角度而言,做大会的演讲收益相对较高,性价比较高。去年5月中旬,我带队在广东调研,香港的一位朋友带一份报纸给我看大陆某些经济学家的出场费一览表。如今此报道已被国内有关媒体进行了披露,此事的确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给经济学家们做了一次广告,有利于提高所有经济学者的谈判水平。当然,税务部门也会跟进的。然而,从该消息的真实性而言,应该是这些学者某一次的演讲收入达到了此标准,但是,并不是每次都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标准。

从演讲者的选择与演讲费的角度而言,会议的主办方往往希望大牌学者吸引受众,而大牌学者的费用又较高,所以,主办方必须在其中做出平衡。有的会议主办方不了解行情,会出现不欢而散的局面。我曾经亲眼见到某大牌学者最后把一个信封还给主办方说:“你们留着花吧。”

总之,跨越了上述门槛,演讲者就基本炼成了。而进一步的修炼是无止境的,比如,知识的储备、文字的凝练、语言表达的精确、语速的掌控、身体语言的表达等等都需要不断完善。留心看看机场播放的那些侃侃而谈的培训录像,那些演讲者的某些技法值得学者们学习。

(摘自《经济学家茶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