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合集下载

江苏的城市化概况

江苏的城市化概况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概况(一)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特征的发展特点研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的形态特征和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城市化水平可分为初期阶段(20%以下)、中期阶段(20%~50%)和高级阶段(50%以上),对应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为:(1)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第二、三产业各占20%左右。

美国1870年城市化水平为25.7%,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1.5%、24.7%、23.8%。

(2)在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

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互换。

如美国1910年城市化水平为53.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次为:33.4%、31.4%、35.2%。

(3)在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就业比重达到50%以上,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

如美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为7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2%、34.4%和62.4%。

(二)江苏城市化进程阶段判断及对应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稳步推进了全省城镇化进程。

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200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774.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其中,市人口为2273.20万人,镇人口为1501.42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30.41%、20.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99.8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50%。

与2000人口普查年相比,全省城镇人口增加了733.8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比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水平高2.2个百分点。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大起大落,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并存
停滞阶段:1966-1978年,城市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发展缓慢
加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和城市人 口迅速增加
稳定发展阶段:2001-至今,城市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劳动力转移: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 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术创新: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技 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经济效益:工业化与城市化提高经 济效益和产业附加值
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变革
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 村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 丰富劳动力。
技能需求提升:工业化对技能人才 的需求增加,促使劳动者提升自身 技能水平。
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机遇:绿色发展成为未来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政策支持:政府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技术创新:企业将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应对气候变化 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绿色发展:强 调可持续发展, 注重生态环境
保护
智慧城市:利 用信息技术提 升城市管理效 率和服务水平
城乡融合:促 进城乡一体化 发展,缩小城
乡差距
创新驱动:鼓 励科技创新, 提升城市核心
竞争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的路径
产业升级与转型 城市规划与建设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13年中图地理必修3课件: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2013年中图地理必修3课件: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思考 3.传统产业外迁是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 共同问题,这些地区应如何应对? 【提示】 某一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就会出现产 业的转移,迁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迁入高新 技术产业。这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后,应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欠发达地区。 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 技术产业。
(2)A G F ⑤ ⑥ ⑧ 沪 苏 浙 ⑤ ⑥ ⑧ ③ ① (3)位于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毗邻,靠近东南 亚,地理位置优越;劳动力廉价丰富;地价低廉; 著名侨乡;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政策优惠。 (4)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缺,农业基础明显削弱;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能源紧 张。 (5)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等核电站, 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调配工程。
3.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城市化模式 珠江三角洲 模式 浙江温州模 式
苏南模式 云南德宏模 式 东北模式
城市化进程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 城市化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 化—城市化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 化—城市化
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
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 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农业产值 农业就业人数 城镇人口
2.城市化 城镇地区 (1)概念:指居住在___________的人口占总人口比 例增长的过程,即_____________向非农业人口转 农业人口 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农村人口 (2) 内 涵 : a.____________ 向 城 市 集 中 ; 农村地域 城市文明 b.__________向城市地域转化;c.___________向广 大农村地区扩散。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 推动力 要________,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工业化 相互影响 与城市化是一个__________、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无锡市港下镇的兴起
红豆集团所在地港下镇地处江阴、无锡、常熟 三市交界处,由于地势低洼,交通闭塞,当年是周 围出了名的穷窝子。20世纪70年代,这里的农民 到无锡办事,要乘五个小时的轮船;到20世纪80 年代,乡镇企业兴起,这里通上了公路,但由于路 况不好,到无锡办事要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颠簸近 两个小时。红豆集团的发展推动了这里的小城镇建 设,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随着乡镇企业的 不断发展,现在村村通上了公路,到无锡办事只须 半小时车程。红豆集团1983年起家,当年港下镇的 人均纯收入只有287元,到2002年,这里的人均纯 收入已达6 045元,在红豆集团的12 000名员工中, 港下镇劳力就占了50%;
小结:
•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是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的,发达 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这个过程,城市化水平也基本稳 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 验,不断纠正我们的发展方向、速度和策略。 • 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1.江苏省城市化建设的思路要加快实现的内容,不 正确的是: D A.城市现代化 B.农村城市化 C.城乡一体化 D.城市特色化
新型工 按照“城市 业化布局全 现代化,农村城 面展开,沿 镇化,城乡一体 沪宁线高新 化”的总体思路, 技术产业带、 加快城市化进程。 沿江基础产 优先发展中心城 业带、沿东 市尤其是大城市, 陇海线产业 加快推进南京、 带构建了新 苏锡常、徐州三 型工业化布 大都市圈建设。 局的新平台。
措施三: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红豆服饰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城市化的内涵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
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 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 农业就业人口/全部就业人口<20%

(完整版)8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完整版)8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湘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别.第一节自然地理因素变化与环境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散布.第二节全世界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祸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加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徙第四节地区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地区家产活动第一节家产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区.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区类.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区联.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地区发.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门路必修三第一章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地区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地区发展阶段第三节地区发展差别第四节地区经济联系第二章地区可连续发展第一节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地区农业的可连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地区可连续发展第六节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世界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大海和海岸带第二章大海开发第三章大海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大海权益选修三第一章旅行和旅行资源第一节旅行概括第二节旅行资源第三节旅行资源的形成和散布第二章旅行景观的赏识第一节旅行景观赏识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赏识第三节外国名景赏识第三章旅行规划第一节旅行规划概括第二节旅行资源评论第三节旅行规划第四章文明旅行第一节做合格的旅行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行知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行安全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散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祸概括第一节自然灾祸的观点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祸的种类与散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祸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祸第一节我国自然灾祸的特点与散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祸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祸损失的地区差别第二节我国自然灾祸多发的环境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祸与我们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括第二节环境问题概括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均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荒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括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系统第三节中国环境法例系统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三章全世界定位系统(GPS)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五章 3S(RS 、 GPS、 GIS) 技术综合应用览( 新课标 ) 人教版高中教材目录——地理必修 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冷热不均惹起大气运动第一节创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气压带微风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三节常有天气系统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性必修 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区种类第一节人口的数目变化第四章工业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二节工业地区的形成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二节不一样样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三节城市化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第三章农业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以栽种业为主的农业地区种类第二节中国的可连续发展实践必修 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地区发展第一节沙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区为例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地区地理环境研第二节丛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究中的应用热带林为例第二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第三章地区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第二节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省为例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地区协调发展西河流域为例第一节资源的跨地区分配──以我国西第四章地区经济发展气东输为例第一节地区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第二节家产转移──以东亚为例区为例选修 1 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二节探究宇宙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三节恒星的一世和宇宙的演化第一节地球的初期演化和地质年月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二节板块结构学说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 2大海地理第一章大海概括第二节海底地形的散布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二节人类对大海的探究与认识第三章大海水体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三节大海能的开发利用第一节海-气互相作用及其影响第四节大海空间的开发利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六章人类与大海协调发展第五章大海开发第一节大海自然灾祸与防备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大海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二节大海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保护大海权益增强国际合作选修 3 旅行地理第一章现代旅行及其作用第二节旅行景观赏识的方法第一节现代旅行第三节中外有名旅行景观赏识第二节现代旅行对地区发展的意义第四章旅行开发与保护第二章旅行资源第一节旅行规则第一节旅行资源的分类与特征第二节旅行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二节旅行资源开发条件的评论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旅客第三节我国的旅行资源第一节设计旅行活动第三章旅行景观的赏识第二节参加旅行环境保护第一节旅行景观的审美特征选修 4 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村夫居环境第三节城乡特点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备与生活环境选修 5 自然灾祸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祸与人类活动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祸第一节自然灾祸及其影响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祸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祸的影响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祸第一节自然灾祸的监测与防守第一节中国自然灾祸的特点第二节自然灾祸的求助与求助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祸第三节自然灾祸中的自救与互救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祸选修 6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一节我们四周的环境第二节固体荒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二节今世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人类面对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门路第三节可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五章环境管理及民众参加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一节丛林及其保护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民众参加第三节湿地干枯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选修 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四章精准定位的现代工具——全世界第一节席卷全世界的数字化浪潮定位系统( GPS)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一节什么是 GPS第二章记录和传达地理信息的工具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地图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系统( GIS)第二节不一样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一节什么是 GIS第三章人眼的延长——遥感( RS)第二节GIS 的基本功能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三节GIS 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得和办理第四节GIS 的发展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编制中的应用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3S 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高考复习专题--江苏省工业区位分析(名师讲解)

高考复习专题--江苏省工业区位分析(名师讲解)

阅读三:无锡市港下镇的发展
港下镇经济发展迅猛。全镇涌现出一批全国 同行业的先进企业,初步形成了服装、橡胶、 电子、冶金四大区域支柱产业。港下镇以集团 经济而闻名,红豆集团是全国120家大型企业集 团改革试点企业,“红豆”商标成为全国驰名 商标,红豆集团被列为国家、省、市重点扶持 企业,晶石、飞达集团列为省重点扶持企业, 晶石集团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 江苏省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效果突出。
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思路
自然方面
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
1、分析该区域工业化、 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社会方面 2、分析该区域推进工业化 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交通条件、 经济基础、城市化的基础
3、城市化建设思路
4、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推进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措施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好,历史上工商业发达
城市化基础 苏州、扬州、江宁历史上人口过50万城市
二、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2、小城镇规模在扩大,大城市规模在缩小,大城市优势不 突出,引领作用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对城市化内含理解不 够全面;城乡统筹发展不好,城镇体系不尽合理。 3、乡镇企业多分散,浪费土地资源且增加重复性基础设施投 资 4、环境治理落后于工业发展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污染点多
提高苏南发展水平
措施三: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红豆赤兔马轮胎 红豆服饰
赤兔马摩托
欧豹电动车
乡村工业作为一种新兴工业迅速发展 材料一:“苏南模式”
苏南农村的年轻人大部 分走进了工厂。这是无 阅读69页“苏南模式”总结其特点: 锡新区一家外资企业的 工人准备上夜班。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1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摘要:苏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城市化的各个过程总结出来政府政策、工业化、要素集聚、外资和信息化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由近及远、以小见大。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进程。

而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界定,可具体表述为;( 1 )城市化的特征是农村人口比重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相对增加,第一产业的人口相对减少,第二、三产业的人口相对增加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地域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城市化;( 3 )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过程。

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与标志之一,城市化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苏州地处长三角核心腹地,是中国城市化最早开始的地区之一,也是如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2011年苏州市的统计数据城镇化率已超过百分之七十。

表1.年份人均GDP(元)GDP(亿元)城市化率(%)三产结构2001 30000 1760 54.2 5.3:56.7:38 2002 35700 2080 58.1 4.4:58.2:37.42003 46793 2802 62.3 2.8:63.1:34.1 2004 56992 3450 63.3 2.2:65.7:32.1 2005 66826 4026.52 65.4 2.0:66.8:31.2 2006 78308 4820.26 66.5 1.9:65.4:32.7 2007 91346 5700 67.3 1.7:63.7:34.6 2008 106412 6701.3 67.8 1.6:62:36.4 2009 116850 7400 68.7 1.8:58.8:39.4 1.城市化进程分析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中,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甚至出现过逆城市化现象,苏州城市化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洪银兴陈雯把江苏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城镇化;二是城镇城市化;三是城市现代化[1]。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作者:张隆家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03期1.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过程。

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综合城市化水平还包括经济、社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

城市起源于城乡分离,在行政管理、宗教、手工业、商业活动和交通运输条件下慢慢发展。

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率先发展现代工业,随后波及到欧美、前苏联、日本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城市化水平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加速,随着新兴的第二、第三类产业蓬勃发展而提高。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包含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市场化等在内的现代化过程,已经成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社会发展过程。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衡量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通常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工业化往往先是以轻纺工业为主,再进入以重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为主,现在进入了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般而言,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方面,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即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能促进工业化,即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一定阶段内越来越大。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2.不同国家与地区在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存在的发展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

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就是如此,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方式、美国自由迁移方式和德国容克买办方式等。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112页 0190页 0290页 0362页 0439页 0509页 0557页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第四节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二节 遥感技术的应用 第四节 数字地球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 市化.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 持续.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四节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 境的影响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的治理.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二节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 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 动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2020中图版高二地理人类活 动的影响

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3课件:第2章-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3课件:第2章-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工业化衡 比重降到 15%以下;农业就业 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
量指标,城 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 城市文明 向广大农村地区
市化内涵 降到 20%以下;城镇总人口占 扩散
总人口的比重超过 60%
关 系
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位于长江 、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现状 ①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水平较高,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 阶 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 平均水平。
保证
处,从而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政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 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 增值
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拓展提升]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出现的 问题
原因
解决对策
①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②
①土地开发过热;②城镇建设
大量占
城镇规模要适度,要适合资
用地扩展过快;③盲目建设
图表 解读 悟技 巧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变化
2000 年
2013 年
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 12.0∶51.7∶36.3 6.1∶49.2∶44.7
的比重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
44.84%
93.84%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42.7∶30.2∶27.1 20.1∶42.9∶37.0
江苏省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1.读“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完成(1)~(2)题。 对外开放 → 外资企业建立 → 工业化 → 城市化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大城市扩散 → 乡镇企业发展 → 工业化 → 城市化 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中国地理晨读材料

中国地理晨读材料

必修3重要知识点提问1.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气候和地形是自然区域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自然区域的两大特征是整体性(对内相似)和差异性(对外差异)。

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是指?其中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分别是?4、东部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其中东南季风输送的水汽来自于太平洋,西南季风的水汽来自于印度洋。

5、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两种自然带。

6、青藏高寒区的东南部兼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分布有大面积的森林,其中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带垂直地域分异最为明显。

7、青藏高寒区西北为内流区,东南为外流区,是外流区和内流区兼具的区域。

8、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青藏高寒区内部海拔差异明显体现的是垂直地带性。

9、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①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10℃积温4500℃等温线②800㎜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旱地与水田分界线③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④南方与北方分界线10、西部经济带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旅游资源;中部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能源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东部经济带经济发达,技术先进。

11、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于山麓的冲积扇地区,其水源来自于当地的地下水(冰雪融水)。

这种暗渠的优势在于能减少蒸发,保证水质。

1.2节《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瓶颈是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其发展方向可参考德国的鲁尔区。

2、我国北方民居的窗户忌朝西北是为了避开强劲的西北风。

3、阿伯丁(英)——北海油田伯明翰(英)——煤炭克拉玛依(新疆)——石油玉门市(甘肃)——石油4、沿海大陆架通常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太平洋深海海盆有丰富的锰结核。

2829版课堂讲义同步系列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课件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文稿演示

2829版课堂讲义同步系列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课件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文稿演示

畸形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⑥
4.江苏省城市化建设的思路包括( )
①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②打破旧体制下
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 ③适当发
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重
点培育中心城镇 ④实现主要大中城市基本现代化
A.①②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教材梳理2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阅读教材P66~P67“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填写下列知识。 1.江苏省概况
(1)位置:位于__长__江___、__淮__河___下游,黄海之滨。 (2)社会经济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 (1)工业化:总体上处于工业化___中__级____阶段,工业化水平 较高,进程明显加快。 (2)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__加__快____,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 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工业化和城市化 阅读教材P65~P66“工业化和城市化”,填写下列知识。
1.工业化 (1)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 _主__导___地位的过程。 (2)本质: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___农__业____占主导地位向以 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农业产值
解析 第1题,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可判断②为城市人口比重;在三大产业中,第 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波动上升,第 二产业一直占主导地位,据此可判断①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③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④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2题,结合 上题且读图可知,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三大产业中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长速度最快,并于1990年超过第一产业; 城市人口比重增幅最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 答案 1.D 2.B

2-5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2-5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江苏省的人口和建制市分布图及工业结构的变化等,说明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并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2.学会运用资料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发展前景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

(重点)自主研习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1)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占主导地位向以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15%以下20%以下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问题磁场(1)工业化为什么不单纯用工业发展指标来衡量呢?2.城市化(1)概念:指居住在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即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2)内涵:①市集中;②域转化;③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4.江苏省概况:位于长江、下游,黄海之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5.现状(1)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水平较高。

(2)总体上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3)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6.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对认识不够全面。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

(3)城市化有待提高,城乡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待进一步改善。

问题磁场(2)城市化若滞后于工业化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7.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前景与主要措施(1)前景010年,城化进程将进入量质并重、 的新阶段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2)推进的主要措施①,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②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③以工业发展促进④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⑤广泛吸纳、盘活城市、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问题磁场(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淮安市地处苏北腹地,南距江苏省省会南京市188公里,东北距亚欧大陆桥桥头堡连云港市135公里。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定义城镇: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定义城镇人口: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不同国家在空间尺度上标准不一。

实体地域:是城市功能的物质环境、设施等,是人口和各种非农活动高度密集的情况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

主要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

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教材目录表

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教材目录表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配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高中地理(必修2)(配人教版)•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高中地理(必修3)(配人教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坏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1 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2 海洋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选修3 旅游地理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选修4 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选修6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 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 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 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 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 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州样本(笔谈)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州样本(笔谈)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州样本(笔谈)汇报人:2024-01-03•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与意义•江苏新实践的苏州样本•苏州样本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录•苏州样本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总结与展望01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与意义国际环境变化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面临着新的国际形势和挑战。

国内发展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历史经验总结中国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背景介绍通过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现代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增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的意义强调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倡导绿色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重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全面进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实现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02江苏新实践的苏州样本03苏州的现代化进程苏州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01苏州的地理优势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中国的经济强市之一。

02苏州的发展阶段苏州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崛起,到现代的开放型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升级。

苏州的发展历程苏州的现代化实践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苏州注重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城乡一体化发展苏州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优化城乡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州样本(笔谈)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州样本(笔谈)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社会主 义制度下进行的,强调共 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02
坚持党的领导
03
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中国 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发挥 党的领导在国家治理中的 关键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 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04
创新驱动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科技创 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 升级和经济转型。
苏州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动政府、企 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 。
VS
共建共治共享
苏州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 性互动。
04
苏州样本的经验总结与展望
经验总结
要点一
发展理念创新
苏州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实践 了一系列创新的发展理念,如“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等。 这些理念为苏州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 大的思想指导。
资源配置优化
01
苏州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可
持续发展。
品质提升
02
苏州加强城市品质提升,推动城市景观改造和环境整治,提高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功能完善
03
苏州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
力,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社会治理创新
进一步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品 质和形象。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 水平。
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水平。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1.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A.城市的人口规模B.城市的用地规模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特大城市数量答案:C2.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答案:B3.下列关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推进器”B.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因果,但城市化在两者中处于主导地位C.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有联系,但并不是十分密切D.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高,城市化水平就一定高答案:A江苏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上有过辉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推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据此完成4~5题。

4.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 )①对城市化内涵认识不够②工业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突出③忽视了“以人为本” ④基础设施成本高,效益差⑤城市优势显著,城乡差别扩大⑥特大城市多,城市经济畸形发展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⑥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联系江苏省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可推知⑤⑥不正确。

答案:A5.江苏省城市化建设的思路包括( )①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②打破旧体制下的行政区域,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③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④实现主要大中城市基本现代化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政策性较强,但只要联系第4题就容易理解。

C项正确。

答案:C6.读“江苏省综合经济图”,完成(1)~(3)题。

(1)2000年江苏省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是________,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江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分布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北灌溉总渠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土地利用形式上,该线以南以________为主,以北以________为主,产生这一差异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苏农村1 100多万户、4 000多万农民分居在30万个自然村庄中。

目前,江苏省政府正式部署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

“乡村风情浓郁、镇村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完整、交通便捷畅达、生产生活便利”的新农村建设在江苏已全面展开。

这一江苏农村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格局调整引起了各界高度关注。

关于此次江苏镇村格局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标志着该省农村向城市化方向发展B.反映了我国21世纪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新动向C.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D.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缩小了城乡差别解析:第(1)题,由图中数字和图例可以看出,苏州国内生产总值为1 540.6,为图中城市中最高的;南京第三产业比重为50%,也是图中城市中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由图中资料可知南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普遍高于北部。

第(2)题,苏北灌溉总渠为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地利用形式为旱地;此线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利用形式为水田。

第(3)题,此举措的目的是搞好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别,并不是农村城市化,也没有指出21世纪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新动向。

答案:(1)苏州南京南部城市普遍高于北部(或由南向北减少或苏南高于苏中和苏北) (2)水田旱地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南方水网密布,地势低平(3)CD7.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A.①B.①③C.②③D.③①解析: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分别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稳定阶段,对应图中②、③,①处于初期起步阶段。

答案:C8.关于江苏省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②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③乡镇企业发展集中所产生的问题④知名的乡镇企业太少A.①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9.为了推进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是加快城市化最有力的措施,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根据合理、分散、有效的原则②调整后乡镇的数目有所减少,所以乡镇人口数目也减少③区划调整目的是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④一些县纳入市区,扩大了市区,使建设特大城市成为可能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②解析:根据合理、集中、有效原则,调整后乡镇平均人口和镇区面积都得以增加。

答案:B下列图甲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在缩小B.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都在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有所减慢C.近年来西部地带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超过了中部地带,已经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D.东部地带的城市化水平最高,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11.下列关于棉纺业从A地区向C地区转移带来的主要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短期内可能导致移出地大量民工失业B.会给移入区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C.有利于移出地产业结构升级D.促进移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10~11.解析:由甲图得知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都在上升,且近年来速度在提升,西部地带城市化水平并没有超越中部地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水平最高,速度更快,三个地带水平差距在扩大;棉纺织业从东部地带迁移到西部地带,A地带产业结构得以升级,经济发展更好,不会有大量民工失业。

答案:10.D 11.A下图为“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国( )A.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B.城市化速度快C.属发达国家D.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解析:据图可知,该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于1800年起步,目前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都较高,应为发达国家。

答案:C13.③→⑤阶段,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为( )A.劳动密集型产业B.资源密集型产业C.能源密集型产业D.现代服务业解析:图中③→⑤阶段工业化水平所占比重小于32%,应为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答案:D《高成本时代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探析》一文指出,处于经济发展前列的广东,有必要充分认识发展的高成本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并以全球视野谋划广东的发展,调整发展对策,提高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

据此完成14~15题。

14.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 )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日渐紧张②劳动力成本降低,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③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大④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下降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解析:进入21世纪后,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是高成本时代到来的表现。

答案:B15.为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发展的规模②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④加快绿色广东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解析:控制工业发展的规模不符合实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创新体系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不应是政府。

答案:D“图甲是我国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图乙是世界发达国家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

”读图完成16~17题。

16.据图中信息判断( )A.第一产业对城市化没有贡献B.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C.新中国成立后第二、第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贡献率差异逐步增大D.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解析:图示主要说明第二、三产业对城市化的影响,没有反映出两类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自1950年开始,第二、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贡献率总体差距扩大,但有波动。

答案:D17.与发达国家相比,图中信息无法反映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是( )A.产业结构不合理B.城市空间分布不合理C.单位产值耗能高D.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解析: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的推动,因此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易造成环境问题。

答案:B10.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 )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日渐紧张②劳动力成本降低,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③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大④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下降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进入21世纪后,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是高成本时代到来的表现。

答案: B11.为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发展的规模②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④加快绿色广东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控制工业发展的规模不符合实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创新体系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不应是政府。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