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
印度宗教简介
印度教
耆那教 多元的宗教
伊斯兰教
Hale Waihona Puke 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三大主神
湿婆-毁灭之神
102300117
湿婆是最能体现印 度教诸神复杂和双面性 的神祗。他既善良又可 怕,既冷漠又热情,既 是智慧的象征也是愚昧 者的偶像,既是破坏者 也是创造者,既是复仇 者也是庇护者,既是理 想的精力旺盛的家庭男 子(family man)又是 清心寡欲的苦行者。
102300117
印 度 的 宗教文化
目 录
印度的宗教内容 印度教三大主神
102300117
印度教饮食文化
印度教服饰
印度教业报轮回思想
多元的印度宗教
102300117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 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 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102300117
两侧有滚边, 上面有刺绣。通 常围在长及足踝 的衬裙上,从腰 部围到脚跟成筒 裙状,然後将末 端下襬披搭在左 肩或右肩。
最早的纱丽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后来逐渐演变为妇女的普通装束。
印度人的最后一站 焚尸台
102300117
102300117
加 德 满 都 帕 什 帕 提 庙
102300117
特征 :严格的等级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婆罗门 即僧侣,为 第一种姓, 地位最高, 从事文化教 育和祭祀。
刹帝利即武 士、王公、贵族 等,为第二种姓, 从事行政管理和 打仗。
吠舍 即商人, 为第三种 姓,从事 商业贸易。
102300117
创造宇宙之神-梵天
第四讲:印度教(一)
• • • • • • • • • • •
5、传承经典 除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所谓天启圣典之外,还有另一种称作 经书(契经)的传承(圣人学者所传承)经典。 这种经典是婆罗门学者在讲解吠陀时的记述或教科书。 经书文体很短,中国唐代高僧义净曾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谓其“略诠意 明”。 内容大致分为: ①法经:对四种姓的义务(法)、行为、和行事等规定的汇集,后世又有解 释法经的法论; ②天启经:祭官所司重要祭祀的说明; ③家庭经:家长所司重要祭祀的说明; ④祭坛经(准绳经):对祭坛、祭场、祭火等的设置规定。 以上四者总称为祭事经,著作年代大概在奥义书之后,即公元前6~前2世纪之 间或更后一些时间。 另外还有解释吠陀的吠陀辅助学,即从经书发音、诗韵、语法、字源、和天 文学等方面解释吠陀的分类著作。
• 2、主神崇拜 • 在较后时期辑成的《梨俱吠陀》特别是梵书、奥义书中,可以 看出多神教已有向一神教发展的明显倾向,出现了很多统一的、 抽象的神,例如诸神天、造一切神、祈祷主、原人等。 • 在梵书、奥义书时期,吠陀万神殿中的一些神祇开始成为婆罗 门的主神,从而出现“三神一体”的梵天(创造神)、毗湿奴 (护持神)和湿婆(破坏神)。 • 梵天是根源神,有人认为他渊源于《梨俱吠陀》的祈祷主。祈 祷主是地上的祭坛之神,在火祭中起着祭官的作用。《百道梵 书》称梵天为“世界之主”在世界形成之际,他创造诸神,护 持天地空三界。森林书也宣称万物从梵天而产生,依梵天而存 在。毁灭时又归于梵天。至奥义书时期,印度的思想家们对梵 天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 《阿闼婆吠陀》约形成于公元前十世纪前后,是巫术、 咒语的汇集,共二十卷,收集赞歌730首,记录了各种 巫术和咒法;它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主要 记录的是巫术、神话,但也包含一些天文学、医学思想 的萌芽。 • 吠陀本集的汉译名,在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不尽相同。 如三国的《摩登伽经》译为赞诵、祭祀、歌咏、禳灾; 南朝宋的《杂阿毗昙心论》译为忆力、阿他、耶训、三 摩;梁陈的《金七十论》分别译四吠陀为莎摩、夜集、 力(第四部名称原缺);隋《百论疏》译为荷力、冶受、 三摩、阿闼;唐《大唐西域记》译为寿、祠、平、术; 《金光明经疏》译为颜力(寿明)、耶树、莎摩、阿闼 (术明)。这些不同的译名,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 对婆罗门教的理解。
南亚的古代历史名词解释
南亚的古代历史名词解释南亚,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地之一,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古代历史。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片土地上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历史名词,这些名词代表着南亚地区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以下将逐一解释这些名词,以期了解南亚古代历史的精彩。
1. 印度教(Hinduism)印度教是南亚最古老、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它是印度文化的核心。
印度教源于古代印度次大陆上的各种宗教和信仰体系,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的年代。
印度教相信世界是由无始无终的周期循环构成的,崇拜数不胜数的神灵,并遵循各种仪式、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
印度教对南亚的文化、艺术、哲学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士奇亚玛(Sanskrit)士奇亚玛是古代印度亚洲雅利安人所使用的一种宗教和学术语言。
这一语言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达到鼎盛期,对南亚的文学、宗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士奇亚玛语曾经是古代印度学术、哲学和宗教的主要媒介,许多重要的宗教文本和经典都是用这种语言创作的,如《摩诃婆罗多》和《巴格瓦农》等。
尽管这种语言现在已经较少使用,但在南亚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3. 犍陀罗(Gandhara)犍陀罗是古代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地区,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
犍陀罗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之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中心。
在这个地区,希腊、波斯和印度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尤其是佛教艺术方面。
犍陀罗佛教艺术的特点是将希腊和印度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佛教雕塑和壁画。
4. 摩揭陀(Magadha)摩揭陀是古代印度次大陆的东部地区,现在是印度东部的比哈尔邦。
在古代历史中,摩揭陀是一个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印度最早的王朝之一。
摩揭陀王朝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期间统治了这个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是毗湿奴王朝。
摩揭陀王朝的出现标志着印度政治的集中化和中央集权的崛起,为后来的王朝和帝国奠定了基础。
印度教
• • • •
3三大纲领 吠陀天启 祭祀万能 婆罗门至上
• (三)印度教(新婆罗门教) • 公元4世纪。 • 《往事书》等神话集的出现。形成了三大主神崇拜:梵天、 毗湿奴和湿婆。 • 公元8世纪,商羯罗改革,系统阐释了奥义书哲学,并建 立“十名教团”。成为印度教正式形成的标志。
二印度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二)婆罗门宗教时期 1时间:前800-前550年。 2经典:《耶柔吠陀》(祭祀仪式); 《娑摩吠陀》(颂神的歌曲集); 《阿闼婆吠陀》(巫术和咒语)。 以上三部和《梨俱吠陀》,称为吠陀本集。后来的梵书等 是对本集的阐释。
• 《梵书》:又称《婆罗门书》《净行书》,说明与本集有 关的祭祀的起源、目的和方法。 • 《森林书》:是《梵书》的附属部分,涉及祭祀的意义, 宇宙人生的奥秘,人与神之关系等问题。 • 《奥义书》:又称吠檀多(Vedanta),意为“吠陀的最高 意义”。讨论的是人与世界的本源死后命运等哲学问题。
湿婆派,主要崇拜湿婆及其化身。 商羯罗为其理论奠基人。(一说出自公元前的兽主派) 克什米尔的湿婆派 林伽派 圣典派
• 性力派:从湿婆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派别。以崇拜性力女 神(湿婆的配偶难近母、毗湿奴的配偶吉祥天女、梵天的 配偶辩才天女、黑天的配偶罗陀等)为特点。
主要神灵
• 梵天(Brahmā);创造之神,配偶为智慧 女神辩才天女。
• 毗湿奴Viṣ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黑天、释 迦佛和迦尔吉。
• 湿婆(शिव,Śiva )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是毁灭和创造之 神。有地、水、火、风、空、日、月、 祭祀八种化身。是湿婆派的最高神。
印度教
知识点
• • • • 印度教的历史 印度教的经典 印度教的核心教义 印度教的主要教派
印度教的教义和传统有哪些?
印度教的教义和传统有哪些?印度教是印度主要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
印度教主要包括一系列的信仰、思想、道德、精神和文化传统,其中教义和传统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复杂。
下面将介绍印度教的教义和传统。
一、印度教的基本教义1. 信仰印度教是一种信神的宗教,认为有很多神,其中三位最重要的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梵天代表着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湿婆代表着宇宙的毁灭和重生,毗湿奴则是宇宙的维护者。
2. 四大阶级制度印度教是一个高度阶级化的社会,基于一个被称为“吠舍”的制度。
这个制度把印度人分为四个阶级:婆罗门(祭司和学者)、刹帝利(战士)、贾提(商人)、苏达拉(农民和工匠)。
这个制度在现代印度仍然存在。
3. 循环转世印度教相信循环转世,即人死后灵魂会转世到另一个身体里。
一个人的前世和今生是由他前世的行为决定的。
人们的目标是逃离轮回,升华到最高的境界:涅槃。
4. 功德印度教鼓励人们做好事,积累功德。
功德可以帮助一个人在来生中得到更好的生活。
人们可以通过祷告、施舍和参加宗教仪式来获得功德。
二、印度教传统的主要内容1. 瑜伽瑜伽是印度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被认为有益于身心健康。
瑜伽包括多种呼吸练习、身体姿势和冥想技巧,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清理思维并提高意识水平。
2. 阿育吠陀阿育吠陀是印度的一种传统医学,古老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
它认为疾病来自于身体、精神和环境三方面的不平衡。
阿育吠陀推崇“食疗、按摩、瑜伽”三合一的治疗方式。
3. 节日印度教节日非常丰富。
其中最著名的节日是排灯节和恒河浴节。
排灯节是印度教最大的节日之一,庆祝神灯节日背后的传统故事。
恒河浴节则是印度教最神圣的节日之一,它代表了印度教信徒的清洗和涅槃之意。
4. 思想传统印度教有着丰富的思想传统,其中最著名的是修辞学派、逻辑学派和梵学派。
修辞学派研究诗歌和文学,逻辑学派则研究逻辑和哲学,梵学派则研究宗教和神话。
总结:印度教的教义和传统非常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教义包括信仰、四大阶级制度、循环转世和功德。
印度存在的宗教简介
印度存在的宗教简介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那么你想了解更多吗?接下来为你带来印度存在的宗教简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印度存在的宗教简介1:印度教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
它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
印度教还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
它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
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
印度教有种姓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且生来就决定。
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印度存在的宗教简介2:伊斯兰教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
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期间,伊斯兰教被定为印度国教,迅速发展,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
印度穆斯林以逊尼派为主。
伊斯兰教对印度宗教、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于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印度存在的宗教简介3:基督教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
基督教据说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传入印度。
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达数百万。
现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几个分支,如叙利亚教会、伦敦教会、丘奇教会、妇女教会以及兄弟教会等。
基督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印度存在的宗教简介4:锡克教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锡克教。
“锡克”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
锡克教徒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德里和哈里亚那邦。
该教于15世纪末由拿纳克创立。
锡克教原属印度教,后发展为独立的宗教。
该教祖师称为“古鲁”,共有十位师尊。
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
十七世纪高文德;辛格祖师提倡五K的装束以示与其他教徒的区别。
五K即木梳(KANGHA)、长发(KESH)、剑(KIRPAN)、内裤(KAOHHA)、手镯(KARA)。
印度的六大宗教
印度的六大宗教,分别为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和耆那教。
一、印度教(HINDUISM)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
它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
印度教还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
它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
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
印度教有种姓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且生来就决定。
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二、伊斯兰教(ISLAM)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
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期间,伊斯兰教被定为印度国教,迅速发展,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
印度穆斯林以逊尼派为主。
伊斯兰教对印度宗教、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于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三、基督教(CHRISTIANSM)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
基督教据说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传入印度。
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达数百万。
现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几个分支,如叙利亚教会、伦敦教会、丘奇教会、妇女教会以及兄弟教会等。
基督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四、锡克教(SIKHISM)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锡克教。
“锡克”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
锡克教徒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德里和哈里亚那邦。
该教于15世纪末由拿纳克创立。
锡克教原属印度教,后发展为独立的宗教。
该教祖师称为“古鲁”,共有十位师尊。
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
十七世纪高文德·辛格祖师提倡五K的装束以示与其他教徒的区别。
五K即木梳(KANGHA)、长发(KESH)、剑(KIRPAN)、内裤(KAOHHA)、手镯(KARA)。
五、佛教(BUDDHISM)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发源于印度,乔达摩是该教的创始人,是印度、尼泊尔交界处一小国王子,释迦牟尼是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内部纷争以及频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八、九世纪以后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几乎消亡。
印度教 PPT课件
一、印度教的前身:1、吠陀教
吠陀(Veda),意译为“明”,亦即知识, 并且主要是指宗教、哲学方面的知识。 典籍:《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 《婆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特征:崇拜种种神话了的自然力量以及祖先、 英雄人物。
一、印度教的前身:2、婆罗门教
时间: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至 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
是在早期的原始自然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更为严密和理论化的宗教
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 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 “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 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
本质特色:教义三大纲领——“吠陀天启”、 “祭祀万能”、“婆罗门之上”
依据“洁净”与“污秽”的标准来划分等级 祭祀、讲诵吠陀经典等与神有关的职业,被认
为是最洁净的;与杀生、死亡、亵渎牛有关的 职业,则是最污秽的 同时,它还保留了许多权变之道,如被污秽种 姓接触过的座位、道路等,经风吹可得净化 印度教既为种姓隔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又准备了种姓隔离被突破时的种种退路
法:宇宙的根本原则、国家和民族的天命、个人的命 运与使命等多重含义
欲:现世的感官享受,一个重要方面是情爱 利:实际的政治、经济利益,包括获取财富、赢得功
名、权利地位等 解脱:梵我合一思想产生以前,指死后投生到天道或
祖道,之后则指达到梵我合一境界。
二、印度教
为了实现上述四大人生目标,一种理想的生活 方式就是“四行期”
三、印度教与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社会功能:具有比较稳定的社会分工形式,该 制度早期形态和核心部分,确实有其符合特定 的社会文明形态、特定生产方式的实际需要的 一面
第三章_印度教
• 印度教破坏神 湿婆
• 印度教中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神,猴 神哈奴曼。哈奴曼是《罗摩衍那》里 的重要人物,骁勇忠诚,变化多端, 神通广大,有搬山跨海之能,曾全力 帮助罗摩攻打兰卡岛(LANKA)的十首 魔王拉瓦那(RAVANA)、救回妻子悉 多(SITA)。哈奴曼的形象像极了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多专家学 者都认为他就是齐天大圣的原形。
• 基于上述思想,印度教正统派把一个 人的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四行期): • 一、青年期,拜师求学,勤学苦读, 特别是学宗教经典和祭法。是为梵行 期。 • 二、成年时期,结婚成家,生儿育女, 供神祀祖,是为“家住期”。
• 三、俗务和家事完成以后,离开家庭进 入森林修行习定,悟道求真,是为“林 栖期”。 • 四、晚年时期托钵修行,云游岩化,作 为“圣者”而终此一生。这个时期称为 “遁世期”。 • 印度教通过人生四种目标和四行期的宗 教人生观,把个人与社会协调起来,把 对实利的追求与最终的解脱统一起来。
• 猴王哈奴曼 拜见罗摩
• (2)种姓分立。教徒要严格遵守种 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 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会 化的特征。
• (3)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 • 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 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 而复始,无始无终。要得解脱必须达 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 为一。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 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 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 行、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 仰神而得到恩宠。
• 种姓制度发展越来越复杂,到19世纪已经 发展成45大类几百个等级。种姓制度受到 许多人的反对。 • 在印度许多新的宗教成立都是基于反对种 姓制度,如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也 有许多低种姓人改宗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以 躲避种姓歧视。新印度教已将种姓制度废 除,但其影响仍存在。
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有何不同?
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有何不同?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虽然它们神圣的信仰和教义有所相似,但却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了解它们的不同点。
一、印度教印度教是印度最古老、最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
印度教认为,上帝是唯一神明,同时,在人间也有许多神佛和先知可以得到上帝的指引和帮助。
印度教还信奉轮回和克己、扶助他人的信仰,追求精神上的平衡。
1. 轮回印度教主张轮回转世的信仰,认为人会不断投胎轮回,转生到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直至得以超脱轮回的循环,实现灵魂的解脱。
2. 印度教的开导印度教还提倡以自我控制的方式,达到自我开发的目的。
印度教通常会采用冥想和瑜伽等方法,进行独立静坐,以实现平和、善良的内心。
3. 社会地位在印度教中,有着贵族和非贵族的分别,另外,在印度教中,女性和男性的地位差距也比较大。
因此,一些印度教徒在所属社群内享有特定的社会地位。
二、佛教佛教是一种以释迦牟尼为中心的宗教,是在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广泛传播的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强调苦(生命之苦),因此提倡忍受、包容和放下过去的信仰。
1. 佛教的四大圣谛佛教认为,生命的真谛在于四大圣谛,它们分别是:生命的苦、生命的缘起、让生命绝望的贪欲、解除这些贪欲的八正道。
2. 佛教的八正道佛教的八正道,指的是正确的信念、正确的决心、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动、正确的生计、正确的精神、正确的念头、正确的冥想八个道路。
3. 佛教的和谐佛教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尤其在家庭中,佛教徒会遵守和睦、互相尊重的行为准则。
同时,在佛教团体中也有着互相扶持学习、共同修持的伙伴精神。
三、锡克教锡克教是一种源自印度北部的宗教,其信仰是单一上帝,并强调人与生命的平等。
锡克教的教义也注重慈善事业,并客观地看待生命的复杂性。
1. 单一神明锡克教信仰单一上帝,信奉上帝的全部智慧和慈悲,并希望通过出色的行为和公共责任,真正实现让上帝高兴和保护和平的不二法门。
什么是印度教?
什么是印度教?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它是一个充满神话和传说的综合性宗教体系,涵盖了一系列信仰及实践方式。
以下是印度教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内容:一、宇宙观印度教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中生灵无尽无穷,每个生命都是一个魂的宿世旅程。
在宇宙的轮回中,所有的生命都会经历诸生死轮回,最终达成灵魂的救赎。
此外,印度教还有基于印度教法典《吠陀经》的六种宇宙操作:创造、保存、毁灭、隐藏、荣誉和励行。
二、神明印度教崇拜各种神祇,每个神祇都有不同的形象和身份。
其中有三位主神,分别是梵天(创造神)、湿婆(毁灭神)和毗湿奴(保存神)。
此外,印度教还会祭奉其他各种神明,如勒舍菩萨、瑟玛拉和克里希那等。
三、实践方式印度教强调个人修行,个人的实践方式需要根据个人的信仰和目的来选择。
其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方式包括:瑜伽、冥想、咒语和因果清单等。
四、文化影响印度教对印度的文化、艺术、建筑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的故事和神话在印度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影响了印度的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在建筑方面,印度教寺庙的特点是与宇宙毫无限制,同时还融合了当地不同社会和文化阶层的元素。
五、面临的挑战尽管印度教在印度和世界各地拥有大量信徒,但它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个是来自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冲击,如进化论和批判性思维等。
还有一些宗教、政治和文化因素对印度教的传统信仰和实践方式甚至整个社区的成员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结语印度教具有多样化和综合性,是一个充满了热情、信仰和智慧的宗教。
雄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它成为一个非凡的宗教,无论你是信徒还是非信徒,印度教都值得你去深入了解、学习并受益。
印度教
梵天身着白衣,四面,四臂,分别持《吠陀》圣典和 权杖,或念珠、弓、水罐、莲花等。梵天最显著的特 征是有四个头颅,传说梵天本有五个头颅,后来被湿 婆斩去其中之一。
二、印度教
司职毁灭世界的大神——湿婆(Shiva)
三位神明中最负魅力者,他孤独,强大,残暴和慈悲 并存。他同时是舞蹈、苦行、性力、野兽力量的拥有 者,离群索居,孤独傲慢,拥有摧毁一切的力量,一 旦他决心毁灭世界,连梵天与毗湿奴都不能阻止。
①最高层次,“梵” ②梵的具体形态的显现,即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
湿婆、毗湿奴,以及他们的各个化身、配偶、子女和 守护神 ③人格化了的自然物,如太阳神、牝牛、莲花等
二、印度教
创造世界的大神——梵天(Brahma)
梵天是整个世界的创造者,平时以思考者的形象出现, 常坐在山颠上为人类思考着宇宙最终极的奥义。
“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他, 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 有它,这就叫做体制化。”
梵天
(Brahma)
湿婆(Shiva)
毗湿奴
(Vishun)
印度教的宇宙景观——天、地、人、神以至 动物结为一体的众生世界,而这个世界就是最 高梵自我幻化、自我分离的产物,印度人把它 称为“摩耶”。
二、印度教
另一方面,存在一种不受任何现成性所限制的、 绝对独存且自明的纯意识或大我——阿特曼 (Atman),它具有梵所具有的一切实在性、 创生性和终极性。
二、印度教
时间:形成于公元8世纪,由商羯罗对婆罗门 教进行宗教改革而形成,又称“新婆罗门教”。
宗教思想 神话传说 崇拜活动
二、印度教
基本上继承了婆罗门教的有关神、哲学,标举 “梵我合一”的最高教义。
印度教的修行与教义
印度教的修行与教义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它拥有众多的修行方法和深奥的教义,教导信徒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解脱。
本文将探讨印度教的修行和教义,并分析其对信徒及社会的影响。
一、印度教的基本教义印度教有多个基本教义,其中最重要的有:1. 阿塔曼(Atman)和布拉曼(Brahman):印度教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永恒不灭的灵魂,即阿塔曼。
阿塔曼与宇宙的基本原理布拉曼相通,它是永恒、无形和超越世俗的。
修行的目标就是将个体的阿塔曼与全宇宙的布拉曼合一。
2. 法罗曼尼(Karma):印度教强调因果报应,因此个体的行为和决定将会影响其未来的命运。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正直善良,他将得到善果的回报。
而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端或恶劣,他将面对恶果的惩罚。
3. 萨姆萨拉(Samsara):印度教相信轮回转世的概念,即人们在不同的生命中经历死亡和重生。
萨姆萨拉的目标在于摆脱周期性的轮回转世,达到解脱和永恒的解放。
4. 哈姆萨(Ahimsa):这是印度教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之一,意为非暴力和不伤害。
印度教教导信徒对所有生物保持尊重和关爱,拒绝使用暴力手段。
二、印度教的修行方法印度教有多种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信徒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修行方法:1. 瑜伽(Yoga):瑜伽是印度教最为人熟知的修行方法之一。
它通过身体的姿势、调息、冥想和内省等练习,帮助信徒达到身心平衡和极致的觉醒。
瑜伽被广泛应用于健身、心理治疗和精神修复等领域。
2. 冥想(Meditation):冥想是一种集中注意力和觉察内心的修行方法。
通过静坐冥想,人们可以安抚思绪,提升专注力和意识,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3. 念诵神咒(Mantra):信徒通过反复念诵特定的神圣咒语,以实现心神合一和超然的状态。
念诵神咒同时也被认为能够保护信徒免受邪恶力量的侵袭。
4. 禁欲(Austerity):禁欲是一种修行方式,信徒通过摒弃物质欲望和肉体享受,让心灵更加专注于精神上的提升。
印度教
重要节日
大壶节
大壶节又称为圣水沐浴节,是 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印度教集会, 也是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的节 日之一。 当天会有成千上万名印度教徒进入 在阿拉哈巴德市的恒河与亚穆纳河 沐浴河流中沐浴,庆祝12年一度的 大壶节。他们认为,在大壶节首日 沐浴会帮助他们洗涤罪恶。
洒红节
洒红节,也叫“胡里节”、“色彩节”, 是印度传统节日,也是印度传统新年 (新印度历新年于春分日)。
1.形成与发展 2.教义 3.重要节日
形成与发展
雅利安人
西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 本土的古老文明。
多神信仰
主神信仰
为了与神沟 通,祭祀便 成为一件大 事。
我是 婆罗门
于是,在阶级制度 严格划分的社会里, 司祭者被尊为最高 阶级的婆罗门。
印度教有严格的种姓制度,即人分为从高贵 到低贱的四个等级:
教义
主神论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
梵天
Generation
毗湿奴
Operation
湿婆
Destuction
因果报应
印度教认为善恶有因果,灵 魂有轮回。善行能让人死后 升天,恶行则让人死后堕为 畜牲。印度教主张禁欲和苦 行,以达到灵魂的净化。印 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 即使踩死一只蚂蚁也是不仁。 因而印度教教徒一般是吃素, 最保守的印度教教徒甚至连 鸡蛋都不吃。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 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
佛
N O . 1
Hale Waihona Puke 边去印 度4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 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 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 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
为什么印度教是一种复杂的宗教?
为什么印度教是一种复杂的宗教?
1. 印度教起源复杂深刻
印度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印度次大陆。
它从原始部落和
宗教信仰中发展而来,吸收了阿耆尼巴和奴伽王朝、阿育王朝、希腊
罗马文明等多种宗教和文化的影响,因而形成了非常复杂和多样的文
化内核。
2. 印度教信仰分支繁多,包括婆罗门教、教派教、耆那教、佛教等等。
这些分支的宗派教规和信仰体系都有很大差距,很难统一起来。
3. 印度教教内困局严重
在印度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并互相争夺信徒。
印度
教教内的困局和矛盾,也极大地影响了印度教对外的影响力和发展。
4. 信徒层次复杂
印度教信徒包含了很多阶层、社会群体,从最底层贫民到最高层统治
者都有一定数量的印度教信徒。
这种复杂性在宗教内部和社会结构中
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5. 信仰多元和包容性强
印度教有一种多元和包容的信仰传统。
它可以容纳不同派别和不同的
信徒,因此也让许多人感觉到印度教比较开明和进步。
在适应现代社
会和全球化进程中,印度教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变革。
总之,印度教是一种复杂的宗教,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信仰和社会因素,并与印度的国家和社会结构密不可分。
对于我们来说,深入了解印度教是了解印度文化和民族民间信仰的重要渠道。
印度教的宗教教义和意义
印度教的宗教教义和意义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印度国民信仰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信奉众神教,其信仰和教义非常广泛和复杂,囊括了许多不同的思想和信仰体系。
本文将为您介绍印度教的宗教教义和意义。
一、印度教的宗教教义1. 前世因缘印度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前世的因缘。
每个人都经历了数世的轮回,根据前世的善恶决定了今生的命运。
因此,印度教鼓励人们要善待他人,不要为自己的私利伤害别人。
只有通过行善积德,才能获得幸福和福报。
2. 众生平等印度教主张众生平等,所有的生命都应该被尊重和珍视。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关爱和尊重。
因此,印度教中有很多的节日和仪式都和动物有关。
3. 复杂的无穷千万神印度教有许多种神灵,从最普通的神到最高的神都有。
印度教鼓励人们信仰自己所需的神灵,这些神灵代表不同的特性和品质。
印度教中的神灵包括文化上的英雄、动物、自然现象和人的欲望等。
4. 四大主要阶级印度教中,阶级是非常重要的。
整个社会被分为四个主要阶级,自下而上分别为最底层的扫地者、农民、商人和最高层的僧侣。
这些阶级的划分基于传统和身份,阶级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涉及工作和生活方式、家庭生活以及纳妃/主人身份等方面。
二、印度教的意义1. 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印度教鼓励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修养。
这种修养包括身体和思想上的自我控制。
印度教认为,开发自己的内在力量,实现个人的潜能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充分地发挥自我动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个人生活目标。
2. 团结整个社会印度教也可以作为团结整个社会的力量。
印度教中的宗教和文化活动,如节日和仪式,都能够将社会的不同阶层和宗族联系在一起。
这样,整个社会就可以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
3. 发掘印度的文化遗产印度教也可以视为发掘印度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
印度教所包含的宗教、哲学和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感受和探索。
印度古代文明神秘的印度教
印度古代文明神秘的印度教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神秘的宗教之一,它承载了印度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其多神教、轮回转世和吠陀经典而闻名于世。
在印度教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窥见印度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谜团。
印度教的多神教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印度教共崇拜三百多个神明,这些神明代表了不同的力量和个性,如梵天、湿婆、毗湿奴等。
印度教徒相信这些神明拥有不同的职责和作用,他们可以带来好运、保护人民并指导人们的生活。
这种多神教的信仰体系使得印度教充满了丰富的宗教仪式和节日。
诸如瓦拉纳西翻译节、戈亚特拉节等重要节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信徒前往神庙朝觐、举行仪式。
轮回转世是印度教另一个重要的信仰理念。
印度教徒相信人的灵魂在死后会重新投胎,来到新的生命中继续经历。
他们认为灵魂的投胎会受到业力的影响,好的行为会得到回报,恶行则会招致惩罚。
这种信仰使得印度教徒积极追求善行,希望能积累足够的福报来获得更好的来世。
同时,轮回转世也造就了印度教对于动物的敬畏,因为他们相信动物也可能是自己前世转生。
吠陀经典作为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保留了古老的印度文化和智慧。
它包含了很多神圣的典章和歌曲,被印度教徒奉为最高的权威。
吠陀经典被认为是神的启示,其中记载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宗教仪式、宇宙起源、道德伦理等众多内容。
这些经典的阐释和传承几乎成为了一个学科,由称为梵学家的专家来传授和解读。
然而,印度教的神秘性也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繁多,经常使用梵文进行祷告和咏诵。
吠陀经典中充满了寓言和象征,对于外部的观察者来说,这些都使得印度教变得复杂而难以理解。
印度教中涌现出的各种教派和传统也增加了对于印度教的理解难度。
比如瑜伽、耆那教等都扎根于印度教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然而,印度教的神秘性也正是其吸引力所在。
印度教为信众提供了宽松的信仰空间,允许他们根据个人信仰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神明和信仰方式。
这种包容性和灵活性使得印度教在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忠诚的信徒。
第四讲:印度教(一)
(一)经典
• 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是吠陀。中国古代史籍中 音译为毗陀、薜陀、围陀,意译为明论、知论。
• 愿意为宗教的知识,后转化为对于婆罗门教、 印度教经典的总称。 • 从广义上说,吠陀是用吠陀梵文写作的一些西 北印度文献的汇总,是关于神的颂歌和祈祷的 文集;约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到前十世纪间形成, 它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 从狭义上说,吠陀只是指吠陀本集。
• 3、森林书
• 是梵书的附属部分,因在森林中传授而得 名。它不仅包括对祭祀的仪式和方法的说 明,同时也涉及祭祀的意义,宇宙和人生 的奥秘,人和自然、神的关系等哲学问题。
• 4、奥义书 • 森林书的附属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后部分。它往往和森林书相 混,不易辨别。 • 它的梵文原意是“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而成为师生 对坐所穿的秘密教义。 • 奥义书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 最高意义”)。 • 流传下来的奥义书有200多种,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7~前5世 纪,最晚的是十六世纪的作品。 • 奥义书内容极为庞杂,且相互矛盾,其中古老的部分据考证为 13种,重要的有《广森林奥义》和《唱徒奥义》等。 • 奥义书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摆脱宗教神话的内容,以探讨人的 本质、世界的根源、人和精神世界的关系、死后的命运等哲学 的问题。因此有人认为奥义书的哲学思辨是与吠陀的祭祀仪式 主义相对立的。
• 奥义书也规定了各种种姓断灭轮回的解脱 方法,主要是证悟梵我同一和从事艰苦卓 绝的修行,即苦行、布施、不杀生(即非 暴力)、实语、禁欲、同情等。
(四)祭祀
• 祭祀万能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纲领之一。 •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以前,其宗教信仰可能与波斯有很多 相同之处,崇拜象征光明的火神,但没有偶像崇拜。 • 在次大陆定居并与土著结合之后,他们发展了祭祀仪式。 • 据《梨俱吠陀》的记述,可以推知当时火祭已很盛行,祭品主 要是牛乳、谷物、苏摩酒、肉类等。 • 著名的《原人歌》虽然已提到“诸神以人为牺牲”,但人祭可 能还没有成为规定的仪式。 • 《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以及各种梵书中对祭祀的意义、 赞歌、咒术、仪轨、祭官等都有了较系统的规定与说明。 • 在经书中又进一步作了发挥,并附以繁琐的注解。 • 祭祀大致可以分为家庭祭和天启祭或称火祭两类。
印度教的多彩世界
印度教的多彩世界印度教,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宗教,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印度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印度教并非单一的宗教,而是一个多元化、包容性的宗教体系,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让人叹为观止。
首先,印度教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
印度教认为,宇宙是由梵天创造的,梵天是创造之神,代表着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源泉。
在印度教的神话传说中,存在着众多神灵和神明,如毗湿奴、湿婆、因陀罗等。
这些神灵在印度教徒的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被视为神圣的存在。
这些神话传说赋予了印度教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印度教具有深厚的宗教情感。
其次,印度教在建筑、雕塑和绘画方面也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印度教寺庙建筑独具特色,融合了古代和中世纪的文化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
在雕刻和绘画方面,印度教艺术注重表现神灵的威严和慈悲,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印度教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
印度教节日繁多,其中许多节日都与宗教仪式和庆典有关。
例如,大壶节是印度教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年都会吸引数百万信徒参加。
在这个节日里,信徒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游行、音乐、舞蹈等,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这些节日庆典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增强了印度教信仰的凝聚力。
在印度教信仰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也表现出其独特之处。
印度教强调道德、行为和礼仪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遵循一些特定的习俗和传统,如祈祷、祭祀、禁食等。
这些习俗和传统不仅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尊重和关爱。
此外,印度教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这种价值观在印度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践。
总的来说,印度教是一个丰富多彩、多元包容的宗教体系。
它通过神话传说、建筑、雕塑、绘画、节日庆典、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细说印度第一大宗教印度教
细说印度第一大宗教印度教提起印度,人们往往会认为那里是一片佛国。
然而根据印度官方2004年的统计数字,今天的印度只有0.76%的人信仰佛教,而81.4%的人是印度教徒,印度教是当之无愧的印度第一大宗教。
下面让店铺为你细说印度第一大宗教印度教。
细说印度第一大宗教印度教从比尔拉庙说起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亲密接触印度教的最好去处莫过于比尔拉庙。
比尔拉庙原名拉克希米?纳拉扬庙,建成于1938年,坐落在离新德里市中心不远的寺庙大道。
由于该庙是印度实业家D. B. 比尔拉所建,人们习惯称之为比尔拉庙。
比尔拉庙是印度首批没有种姓限制的庙宇之一,因此,一贯反对排斥低种姓的圣雄甘地曾出席该庙建成后的第一场礼拜活动。
比拉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宏伟华丽、金碧辉煌,宛如宫殿或是城堡。
它的建筑布局遵循了印度教庙宇典型的“前殿后塔”风格。
从外部看,整座庙宇坐西朝东,外表由红、黄、白三色构成,按颜色分成较为明显的三个层次。
底部是紫红色的巨大方形基座;中间是连通一体的三间神殿,主体呈浅黄色;顶部是从神殿后边耸入天际的三座紫红色高塔,中间的主塔高50余米,两边的副塔约35米,实际上它们只不过是神殿后部的尖顶,而非真正意义的塔。
另外,基座上还建有几座独立的小神殿,清一色浅黄墙壁、紫红屋顶,还有凉亭、游廊、阳台种种,纷繁夺目。
白色大理石的浮雕、塑像、廊柱、栏杆、中楣和尖顶镶嵌、错落在整座庙宇之中,似有数不尽的繁华。
同参观所有的印度庙宇一样,进入比尔拉庙前也要脱鞋,和我同行的妻还被披上了一条薄纱。
原来是因为她当时穿了一件无袖衫,而在印度庙宇里穿着短裤或露肩的衣服是会被看作对神明的不敬的。
比尔拉庙的门楣上绘有印度教象征永恒和宇宙“奥姆符”以及象征吉祥和仁爱的“万字符”。
进庙门拾级而上,我惊讶的发现眼前是一座玉宇琼楼。
所有的地面和台阶全部由白色大理石铺成。
登上台阶径直向前,就来到基座上的主殿入口。
这时候敲一下悬挂在主殿门口的铜钟是每个香客的必做之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
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
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
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
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
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
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
印度
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拏、湿婆三神为主神。
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拏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
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拏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
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
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
婆罗门教初无寺庙,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
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
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
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
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
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
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
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
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
”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
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
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
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著,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
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
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
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
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的简介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
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
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
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
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
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
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
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
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
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
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
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印度教起源
印度教(Hinduism)一词,是19世纪时期的欧洲殖民者创造的。
印度人自古以来则以多种名字来称呼自己的宗教,如“永恒的達摩”、“吠陀信仰”、“毗湿奴信仰”、“湿婆信仰”等。
印度教是印度的传统宗教,与佛教也颇有渊源,它在约公元前2000年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而兴起的,起源于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术。
一般认为,印度教源于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罗门教,大约在8世纪,印度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对婆罗门教进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
另一说法称,印度教是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间,逐渐演变成吠陀教,最后发展成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信仰和学说
印度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即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
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
在该教看来,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告终,而是无穷无尽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
世的所为而限制和决定。
一个人的善良行为能使他升天,邪恶行为则能令他堕为畜类。
因此,个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才能认知梵,与梵合一。
“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学理论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派别
·尸摩多派 (Smārtism) 毗濕奴派 (Vaishnavism) ·湿婆派 (Shaivism) 性力派 (Shaktism)
伦理观和社会观
社会等级制度
尽管废除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对特定的社会阶层的从属关系在印度教的组成中依然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
等级制度的原则是,所有生物从出生之日起,根据任务,权力,责任和能力,严格地相互区分。
所有的等级又可以分成很多次等级(Jatis),因此一共有2000到3000个等级。
尽管等级制度起源于印度教,但是其他宗教也接受并采纳了等级划分。
甚至印度基督教中等级也很明显。
如今很多印度基督教堂里低等级的成员必须坐在后排。
母性
印度教中妇女们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弘扬母性。
怀孕的每一个阶段直至孩子的出生都将有神职人员伴随和保护,保证孩子和母亲的身心健康。
过去妇女们要尽可能多的孕育孩子,以保证整个家族的安全和生存。
尽管印度教徒并不会普遍地漠视女孩,但是时至今日,部分家庭中女孩子还是被看作包袱,因为结婚的时候,她们要带着嫁妆离开。
如果家庭中有很多女孩子,那么大量的嫁妆将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这些问题也同时导致了很高的堕胎率。
很多现代的,特别是城市中的,印度教徒逐渐地愿意抚养女儿,因为女儿能在父母年老时照顾他们。
关于印度教中主要人物关系
1、印度的婆罗门教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左右,公元前6世纪后趋于衰落,公元4世纪以后又复兴,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改革,成为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
2、印度教中最主要的三个神:创造神(Bramna);保护神(Vishnu);和毁灭神(Siva)。
这是三个独立的神。
但在湿婆神(Siva)经文中,湿婆神又被公认是创造、保护及毁灭三神一体。
印度教主张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
3、湿婆神(Siva),其妻Pavadi,他们的精神之子Ganesh 和Kartikeya。
Ganesh被认为是智慧、知识之神,在印度百姓中
受到广泛的崇拜。
Kartikeya被认为是武将。
湿婆神的坐骑是牛,因此牛在印度被认为是神。
4、公元前400年,Dharmasastra法律将印度教徒分为4种,即种姓制度(Castes):(1)牧师(Btamuanas);(2)武士(Khshtriyas);(3)商人(Vaishyas);(4)苦力(Sud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