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鲁教版必修1
年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word学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学案导学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水平运动学习目标1、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4、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学习重难点:大气的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 •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大气成分作. 用氧氮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杂质3 .大气垂直分布(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空气显著,天气现象复杂(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流层:大气主要靠 _______________ 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主。
(3)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吸收: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一太阳辐射:2、大气保温作用-地面辐射:L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3、意义: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升高了晚上的最低气温;降低了气温的日较差地面辐射大气*大气吸收太阳辐射_►地面大气逆辐射三、大气的运动十原因:地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热力环流:大气运动 过程:的形式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风、风、2、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_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_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 ,并指向低压巩固训练: ' 一、单项选择题 1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 A .大气逆辐射 B .大气辐射 2. 下列说法真确的是 ( A .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组成 B .水气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件 C. CQ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但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 D. 臭氧含量很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3.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A.紫外线区 B 4.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海拔高低差异 C.太阳辐射能纬度差异5.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低纬环流 6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 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平行 C .水平气压梯度力愈大,风速就愈大 D.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8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 .可见光区B .B D ( .大气环流 ) 地转偏向力 ) .地面辐射 D .太阳辐射•红外线区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各地的气压差异 •热力环流 .地心引力 (.季风环流.冷热不均jA.9 •读“热力环流等压线剖面图” ( ),其中画法正确的有m拎*热Z77777T7W710. 有关大气各层特点的叙述有 A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C.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D:■、综合题11•读“气温的垂直分布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1、掌握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2、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3、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变化,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从而解释三圈环流。
4、掌握引起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并能绘制简易天气图,能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课程分析天气和气候变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要素之一,它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认识地理环境的主线。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本条件,学生学习较为困难。
本节第一部分讲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第二部分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三部分讲述大气运动,第四部分几种重要天气系统,知识要求逐级上升,难度加强,对能力要求提高。
所以本节分为三个课时。
【教科书分析】教学重点: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环流,季风,锋面,气旋和反气旋。
教学难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三圈环流的形成,季风,气旋和反气旋【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由于知识面窄,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法。
【设计理念与思路】部分知识采用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基本思路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教师小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2、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说出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4、会分析简单提起系统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联系生活实例讲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2、利用示意图和多媒体将受大气的运动形式。
3、探究活动方法用所学知识原理解释一些大气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气活动对气候的直接影响,探究我国气候变化的原因。
2、理解气候的全球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间接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教学媒体】语言、板书、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课本探究活动引入大气受热过程板书第一课时一、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有干洁空气、少量的____和________。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教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背景情境导入在“神舟”七号飞船降至100千米高度时,返回舱进行姿态调整。
在距地面约80千米时,返回舱再入稠密大气层。
进入黑障区后,通信中断。
约距地面40千米高度时,出黑障区,通信恢复。
什么叫稠密大气层?什么叫黑障区?稠密大气层是指对高速飞行物体产生较大阻力的大气层,一般距地表100~120千米以下,该层大气密度较大。
稠密大气层之外称为外层空间,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它一直可以延伸到3000千米左右,这一层也被称为稀薄大气层。
稠密大气层之外一般称“天”,之内就是“空”。
在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就是航空飞行器,在外层空间飞行的就是航天飞行器。
当返回舱大约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进入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与周围空气发生剧烈摩擦,使返回舱周围气体分子呈黏滞状态,温度不易散发,形成一个温度高达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区,返回舱变成一个火红的流星,周围的气体和返回舱表面材料的分子被分解和电离,形成等离子鞘套电磁屏蔽。
因为等离子体能吸收和反射电磁波,会使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衰减,甚至中断,雷达也无法发现它的踪迹,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黑障区”。
黑障区范围取决于进入大气层的物体的外形、材料、再入速度、无线电频率和功率等。
如果无线电频率选择合适,也可以避免黑障现象。
返回舱在下降到距地面大约40千米时,返回舱升力控制系统开始起作用,速度也有所放慢,黑障现象就会消失。
问题:大气层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知识背景 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及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及高度小,对流层顶低。
同一地区,对流层高度夏季大于冬季。
大气的组成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等成分不仅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而且对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有重大作用;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成分产生影响,从而改善或者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如:燃烧矿物燃料→CO 2增加→温室效应,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高中地理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成因;2.能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分布和移动规律;3.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和分布;能说出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和影响4.学会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并能掌握主要的几种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成因和分布。
5.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说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成因;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提高动手能力、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热力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主要的天气系统;主要的几种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成因和分布。
【学习链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学法指导】通过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掌握。
【学习过程】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A级)(1)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
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空气显著,天气现象复杂②平流层:大气主要靠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大气以为主。
③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2、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上图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3、大气的运动 A 、热力环流如右图,(a 、b 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要求(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运动(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_________ 运动,再形成_________运动.(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____________形式。
(C 级) B 、大气水平运动——风 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C 级)(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
(2)图中③是_______力,④是______力,⑤是______。
(3)该风向形成图是( )A .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B .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C .图中的风向右偏D .图中的风向左偏(4)在____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___气压区向__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2022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鲁教版必修1其次单元其次节课题:《常见的天气系统》目标:结合实例,学会分析锋面系统(冷、暖锋及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结合实例,学会分析低压(气旋)、高压(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教学重点: 分析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推断气旋、反气旋。
教学难点:锋面过境时天气特点的比较和运用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执教:杨东华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呈现11月24日盐城寒潮来袭的天气预报图片。
老师叙述:大家知道寒潮是我们学习过的哪一种天气系统造成的现象吗?除了这种系统,还有哪些天气系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常见的天气系统。
【板书】2.5常见的天气系统设疑导学阶段(同学带疑看书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二、自主学习同学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1.锋面的定义,分类?2.不同锋面系统中锋面移动方向、符号和降水区的位置?3.不同锋面系统在我国的典型天气实例有哪些?4.气旋、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过境时的天气特点与实例?三、沟通呈现同学呈现(同时课件同步呈现答案)【板书】锋面系统的比较【点拨】锋面是倾斜的,一般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
锋面四周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天气都受冷锋的影响。
四、合作探究1.冷暖锋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比较?【板书】冷、暖锋的天气比较【播放课件】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示意图。
叙述:冷锋的锋面前面为暖气团,锋后为冷气团。
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它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简洁分散成云雨。
所以,冷锋过境时,常消灭阴天、下雨、刮风等现象。
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锋面雨。
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就是冷锋南下时形成的。
近年北方春季消灭的沙尘暴天气也是由冷锋引起的,冷锋是影响我国的主要锋面。
【播放课件】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示意图。
叙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沿冷气团缓缓爬升,冷却分散产生云雨。
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建议4课时)札记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一、导与学目标1.知识目标(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
(2)能够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3)掌握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能力目标(1)能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等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简易天气图。
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树立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自然观。
二、导与学过程(一)情景设置生活中人们常说:“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古诗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你知道其中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吗?“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天气现象与什么天气系统的影响有关呢?(二)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阅读教材P36-37正文及表2—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思考回答:低层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干洁空气又主要包括哪几种成分?你能说出各种成分的作用吗?【探究】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成分的变化吗?【探究】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成分的变化吗?札记(2)大气的垂直分层阅读教材P37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说出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对流层大气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对流层的厚度在不同纬度地区一样吗?各纬度有何不同?为什么?平流层大气的特点是什么?高层大气的特点是什么?(三)大气的受热过程阅读教材P37-38课文部分,思考:(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能说出它们是如何选择吸收的吗?2.阅读教材P38及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你能说出什么是大气的保温效应吗?请概括出大气保温效应的3个过程。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2、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5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联系实际认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结合图示了解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点;2、联系常见的大气现象,理解基本原理;3、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认识风的形成;4、结合图示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联系海陆热力性质认识冬夏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5、根据图示或演示认识不同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联系身边的天气变化认识天气系统导致的天气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地理探究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跨学科迁移能力;增强分析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大气垂直分层及与人类关系2、三圈环流,气旋,反气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高压,低压,锋面系统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征,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1、简易天气的判读;2、保温效应成因;3、三圈环流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教材设置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教师说明天气和气候是复杂的大气变化,给学生一段这两天扬州的天气预报情况。
明确本节研究的主题。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学生自学课本36—37页,了解大气组成并回答问题:1、低层大气有那些部分组成。
2、干洁空气组成的主要成分。
3、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
4、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在天气变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总结学生回答得出问题探究:①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②低层大气就是干洁空气?③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大气成分?例题:城市上空多雾的原因是()A空气中多水汽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C空气中固体杂质较多 D空气中臭氧含量高(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自地面向上,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相差较大,据此此把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热力环流教学案
《热力环流》教学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天气和气候〃中〃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 .学生分析新课改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微视频、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②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熟知的生活现象中发现。
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城市风”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②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微视频,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教学、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涉及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第三目“洋流及其地理意义”,简要介绍了洋流的概念及按水温不同所进行的分类,知识窗介绍了洋流的成因。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教材结合大气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详述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对这部分知识教材还提供了“活动”题加以巩固,并引导学生读图2-3-6和图2-3-7加深理解。
最后教材从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沿岸地区的气候;对海洋生物分布(渔场)的影响;以及洋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三方面,介绍了洋流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洋流的分类和成因。
(2)说出洋流的分布规律(3)说出洋流的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图表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及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德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洋流的地理意义。
四、学情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风带、海陆位置、地转偏向力等,较难理解,应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
洋流的地理意义的学习应落实到圈层之间的联系这一基本点上。
五、教学方法1.要求学生先学习课本,完成预习学案。
2.通过简图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即“以图带讲”的教法学法。
学案导学法、探究学习法.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完成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2018创新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2章-第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结合图示,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2.(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思考1】为什么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提示一方面,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另一方面,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使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层空间输送。
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热源(1)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面。
2.两个过程(1)地面增温过程:大部分A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过程:地面增温后以B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个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少部分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作用。
【思考2】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间地头用潮湿的柴草燃起一堆堆篝火。
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止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提示有作用。
潮湿的柴草在燃烧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烟雾,浓浓的烟雾弥漫在农田上空,使得夜间大气的逆辐射作用明显增强,起到了很好的保温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和减轻了霜冻的危害。
【思考3】玻璃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什么?提示玻璃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
太阳辐射透过玻璃加热地面,地面放出长波辐射。
玻璃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阻挡能力较强,使地面热量不易散发,大多保留在温室内,使温室温度升高。
[预习效果自测]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②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③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④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解析二氧化碳的作用主要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高中地理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鲁教版必修1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鲁教版必修1一、教学内容及解析第一部份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第二部份大气的受热进程,第三部份大气的运动,第四部份全世界的气压带与风带,第五部份常见的天气系统组成。
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课时内容的安排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运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大气圈及其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份及其作用。
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世界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生学会分析原因。
先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大体形式,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进程冲破难点,并通度日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引导学生探讨风在三种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动画演示和指导学生绘制全世界气压带、风带散布示用意,来冲破难点,并引导学生分析海陆散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应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部份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各天气系统进行对比,并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相结合的方式来作进一步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世界气压带、风带散布示用意,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散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通过绘制全世界气压带、风带散布示用意,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读懂简易天气图,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6.通过对案例学习和探讨,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7.通过对地球大气圈这个圈层特点的学习和复杂的天气进程形成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018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2单元-第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
【反思归纳】 大气不同分层的特点
分 高度 层 范围
低纬:
17~18
千米
对流 层
中纬: 10~12 千米
高纬:
8~9千
米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 的关系
①气温随高 度的增加而 递减
②空气对流 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 复杂多变
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
的直接热源;同一地
区的对流层高度夏季 高于冬季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 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 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 如 : 高 海 拔 地 区 —— 空 气 稀 薄 , 大 气 的 削 弱 作 用 弱 , 太 阳 能 丰 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 能丰富。
念。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
A.①增强
B.②增强
()
C.③减弱
D.④减弱
课前预习新知 课堂探究重点 教材活动点拨
解析 第(1)题,仔细读图,图中①为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② 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雾 霾天气的污染气体使大气密度增大,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大 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第(2)题,CO2吸收地面 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 答案 (1)C (2)C
大气密度极 小
特点成因
①该层中的臭 氧吸收太阳紫 外线 ②该层上热下 冷,大气稳定 ③水汽、杂质 少,气流平稳
距地面远,受 地球引力小
与人类 的关系
人类生存 环境的天 然屏障; 利于高空 飞行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第2章第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在前面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辆射的因素中,学生已经解到低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多,热量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福射少,热量少,气温低,学生已经知晓了不同纬度之间地表受热不均为,而这正是大气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启下是因为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为后面的大气三圈环流内容以及气候、气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既是t地a球上的大气的基础,又是后面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且本节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课改理念,有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大气的运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先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并通过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引导学生探究风在三种不同力情况下风向与等线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内容的理论性较强,难度偏大,要学好这节课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和综合析能力,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学习方法单一,知识面较窄,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借助直观具体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浅显通俗化,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教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基本原理2、理解热力环流过程能够经制热力工环流示意图;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4、了解形成风后几种店用力5、学会绘时判读、绘制风向四、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入)师:《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上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
诸葛亮就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实他不知道这火是他放的,这雨也是他自己下的。
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却,水蒸汽凝结成雨。
推进(新知识传授)师:热空气会上升,那么,冷空气呢?生:下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
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道理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导入]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
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导入]探究: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
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
(板书课题,以及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含义:
2、组成:
3、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合作探究
人类活动是否影响大气组成?有哪些行为会影响?
4、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
(教师点拨,学生阅读课文和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完成表格。
)
学生回答探究
材料一美国太空探索公司2012年5月31日宣布,造访国际空间站的首艘商业飞船——“龙”飞船已于当天中午坠入太平洋海域,成功完成首次由商业飞船向空间站运送补给的任务。
材料二教材表2-2-1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
材料三教材图2-2-2 大气的垂直分层。
探究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判断“龙”飞船穿过的大气圈是由哪些物质组成?“龙”飞船运行
轨道在哪层?
2.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递减率为多少?假如我们在泰山(泰山高度为
1500m)脚下测得某日气温为15℃,那么,此时泰山山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呢?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课本图2-2-4,分析说出
探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起吸收作用的物质有哪些?
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集体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多云天气的夜间温度为何比晴天夜晚温度高??
2、深秋,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那么,大气受热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气的运动。
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和不同条件下风的变化。
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含义:
2、组成:
3、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
4、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讲解18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7,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能说出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预习内容
(1)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
(2)
(3)大气垂直分布
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空气显著,天气现象复杂
②平流层:大气主要靠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大气以为主。
③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__________,水汽和二氧化碳
主要吸收__________.
(5)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知道大气不同圈层温度变化的原因;运动状况不同的原因;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重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学习过程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读P36图2-2-1回答问题:
探究1:(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
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有云雨而上面没有呢?
探究2:。
结合材料一、二判断“龙”飞船穿过的大气圈是由哪些物质组成?“龙”飞船运行轨道在哪层?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递减率为多少?假如我们在泰山(泰山高度为1500m)脚下测得某日气温为15℃,那么,此时泰山山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呢?
2、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课本图2-2-4,分析说出
探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起吸收作用的物质有哪些?
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三、反思总结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2、各层大气的密度、温度、运动及天气特点
3、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
四、当堂检测感受高考
一、单项选择题
1.读图,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题--全国卷)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曲线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底部BⅡ层中部
CⅡ层底部DⅢ层
2.臭氧层位于( ) ( 2000年高考题--广东卷)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热层
3.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 ) (2000年高考题--广东卷)
A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
B夜晚气温较阴天气温高C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D白天气温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