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表的变化是自然界的现象,它对人类的影响;2.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明确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3.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区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4.学会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能解释它们产生的原因;5.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景观的形成原因,如山、丘陵、峡谷、沙漠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2.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教学难点1.区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2.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了解地理与科学地理的差别,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可介绍地表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并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 学习内容第一节: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之一。

尤其是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牵动着人们的思维,因此本节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产生原因。

其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地图、图片、模型等形式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构成。

学习目标1.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2.明确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互动问答。

教学步骤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分类和地球内部的结构。

2.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3.发放学生手册,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了解每个自然现象的原因。

第二节: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层次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四层。

学生可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式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

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方式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将地球的内部结构巧妙地结合到前一节学习的地壳运动中去。

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2.区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0 级(学科、必选修)导学案 编制时间 年 月 日 使用班级: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签字:2、地壳运动(1)类型: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分为 和 (2)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即为地质构造。

①地质构造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②在我国类似C 构造的著名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

地震:地球内部__________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_________地震、冲击地震和诱发地震等。

板块构造运动导 学 案装订线中心 中心13 2 451、褶皱:(1)观察下图,判读:注:序号越小岩层越老 序号越大岩层越新。

“地形倒置”: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

地形倒置是 软硬地层相同的褶皱构造地区常见的构造地貌现象。

在外力作用侵蚀后,背斜形成 ;原因: 在外力作用侵蚀后,向斜形成 ;原因: 2、断层:观察右图填写表格:3.地质构造的意义拓展探究一:假如你们是地质工作者,从事石油勘探和地下水寻找等方面的工作。

现提供水、柴油和透明塑料管,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演示,说明石油和地下水的储存构造和储存原理。

拓展探究二:某铁路穿越山地要开凿隧道,假如你们是地质工程师,请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确定在下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在断层处开凿可以吗?水库选址可以在断层处?4、读下面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1)图中板块A 是 ,B 是 。

(2)图中海底地形C 是 ,D 是 。

由C 处到D 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 。

(3)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板块向下俯冲而形成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而形成 。

【及时反馈】 日本多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是( ) A. 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 B. 位于亚洲的东部C. 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D. 位于板块碰撞带四、课后拓展读图回答1~3题。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内部结构1.1 地壳的概念:介绍地壳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2 地幔的概念:介绍地幔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3 地核的概念:介绍地核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4 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介绍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方法,如地震波的传播等第二章:地壳的运动2.1 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板块2.2 地壳运动的形式:介绍地壳运动的类型,如断裂、挤压、俯冲等2.3 地壳运动的原因:介绍地壳运动的原因,如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等2.4 地壳运动的影响:介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和构造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等第三章:地壳的变化3.1 地壳的隆升与下沉:介绍地壳隆升和下沉的原因及对地形的影响3.2 地壳的褶皱与断层:介绍地壳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对地表的影响3.3 地壳的火山与地震:介绍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3.4 地壳的岩浆活动:介绍岩浆的来源、类型及岩浆活动对地壳的影响第四章:地壳的侵蚀与沉积4.1 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类型、过程及对地形的影响4.2 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类型、过程及对地层的形成的影响4.3 沉积岩的形成:介绍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分类4.4 地质时期与地层划分:介绍地质时期的划分方法、地层的特征及地层划分的依据第五章: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5.1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介绍地壳运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5.2 地壳运动与工程建设:介绍地壳运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应对措施5.3 地壳运动与资源开发:介绍地壳运动对资源分布的影响及资源开发利用5.4 地壳运动与环境保护:介绍地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应对策略第六章:地球的板块构造6.1 板块的定义与特性:介绍板块的概念、类型及其运动特点6.2 板块边界:介绍板块边界的类型,如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等6.3 板块构造与地理现象:探讨板块构造学说如何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地震等6.4 板块构造与演化: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第七章:地壳运动的力量7.1 地球内部的动力学:探讨地球内部的动力学原理,如地球自转、地球内部的热对流等7.2 地壳运动的力学:介绍地壳运动的力学原理,如地球板块的受力分析7.3 地壳运动的驱动机制:探讨地壳运动的驱动机制,如地幔对流、地球物理过程等7.4 地壳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地壳运动的各种因素,如地球的旋转、地形等第八章:地壳运动的测量与监测8.1 地壳运动测量方法:介绍地壳运动测量方法,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测距等8.2 地壳运动监测技术:介绍地壳运动监测技术,如地震监测、地壳变形监测等8.3 地壳运动数据的应用:探讨地壳运动数据在地质研究、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8.4 地壳运动与地球科学研究:介绍地壳运动在地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第九章: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9.1 地壳运动与山脉形成:探讨地壳运动如何影响山脉的形成,如挤压、拉伸等过程9.2 地壳运动与海岸线变化:介绍地壳运动如何影响海岸线的变化,如海平面上升、地壳下沉等9.3 地壳运动与高原、盆地形成:探讨地壳运动如何影响高原、盆地的形成,如地壳隆升、下沉等9.4 地壳运动与地震烈度区:分析地壳运动如何影响地震烈度区,如断层活动、地质构造等第十章:地壳运动的教育与普及10.1 地壳运动的教育意义:探讨地壳运动教育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性10.2 地壳运动的教育资源:介绍地壳运动教育资源,如科普书籍、网络资源等10.3 地壳运动的教育活动:介绍地壳运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如实地考察、实验教学等10.4 地壳运动教育的挑战与展望:分析地壳运动教育面临的挑战,如资源不足、认知误区等,并展望未来发展。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学设计
外,建筑师们通过设计一些抗震建筑物来减少地震的危害。

课堂练习 1.下列叙述,不能证明地壳变动的是
( D )
A.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洋生物化石
B.南极地区发现煤炭资源
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D.海浪拍击海岸
2.下列有关地壳变动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D )
A.地壳变动一直在不断进行着
B.采石场上弯曲的岩石是地壳变动的
证据
C.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自地球
内部
D.火山和地震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
原因
3.下列有关火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
A.火山喷发后沉积的火山灰为农作物
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肥料
B.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热能源
C.火山活动是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观
D.火山喷发带出了地势,使大气温度学生做练习通过练习达到
巩固本节课知
识点的目的。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让学生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

课时:1教学重点、难点: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小组讨论法。

板书设计: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褶皱(背斜和向斜)2、断层(地垒和地堑)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2、流水作用及地貌3、风力作用及地貌4、冰川作用及地貌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引入新课: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所以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地壳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些遗迹。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

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讲授新课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往往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见证。

1、定义: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

常见的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

那么什么是褶皱和断层呢?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等。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

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展示岩层由于水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

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是一个整体。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2.了解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3.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认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的变化;2.掌握地表变化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理解地表的变化。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地表的变化?2.研究地表的变化方法;3.地表变化与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4.如何保护地球?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0分钟)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活动步骤1.教师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介绍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球自然环境;2.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 深入学习(30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地表的变化》,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可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学习研究地表的变化和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归纳总结(1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科学知识。

活动步骤1.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所学内容;3.学生进行个人思考,总结各自的学习成果。

4. 课后延伸(5分钟)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活动步骤1.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和环境;2.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写下自己的保护地球的计划。

五、教学评价1. 评估方式1.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2.学生观察实验的表现;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的表现;4.学生个人思考和计划的表现。

2. 评价要点1.是否理解地表变化的原因和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是否正确地运用相关科学知识;3.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与学的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图片);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生做实验。

5、教师展示资料:(火山、地震、泥石流、石蘑菇等)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对地表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等)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地理教案:地球的地貌和地壳运动

地理教案:地球的地貌和地壳运动

地理教案:地球的地貌和地壳运动一、地球的地貌地球的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形的分布和特点。

它涵盖了地球上的山脉、平原、高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要素。

地球地貌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的变化与塑造。

下面将就地球的地貌特点展开论述。

1. 山脉和高原山脉是地球表面隆起和抬升形成的地形,通常位于板块运动活动的边界。

山脉与山脉之间常有高原相连,高原是指海拔较高的平坦或起伏的地区。

山脉和高原在地球地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较为平坦的地区,通常位于山脉的旁边或被河流冲积物覆盖的地方。

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和人类居住。

3. 丘陵丘陵是地球表面较为起伏但不像山脉那样高大的地域。

丘陵区通常是由于水流、风力或冰川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丘陵地区的土地多用于农业或牧场。

4. 河流与湖泊河流是地球表面形成的水流,在地狭人稠的地区,河流往往是人类活动的主要依托。

湖泊则是由于地形地势低洼无法排水而形成的水体,湖泊对于调节地域气候和供给人类生活水源有重要作用。

5. 海洋海洋是地球上广阔的盐水体,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对于调节气候和供养生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贸易和交通的重要通道。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的主要类型包括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

下面将就这三类地壳运动进行具体阐述。

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球地壳发生变动的主要形式,通常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移动的方式影响地球地壳。

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会引起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

2. 地震活动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

地震活动通常发生在板块的边界或地壳断层处,是构造运动中最常见而明显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3. 火山活动火山是地球地壳中热液、气体和岩浆等物质向地质表面喷发的通道。

初中三年级地理教案:地壳运动

初中三年级地理教案:地壳运动

初中三年级地理教案:地壳运动一、引言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发生的地质现象,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两个方面。

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了解地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为初中三年级地理课程设计一份详细的教案。

二、知识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认识其对地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2. 掌握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3. 了解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典型的构造运动和地貌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1. 掌握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的区别与联系;2. 分辨不同类型的构造运动及其产生的影响;3. 解析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教材《初中地理》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地貌及自然灾害的记忆,激发学生对地壳运动探索的兴趣。

二、概念解释与分析1. 地壳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地壳是由哪些层组成的,帮助他们理解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在不断移动和变形的过程。

2. 构造运动:讲解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层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现象,并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例子,如板块构造理论;3. 地貌运动:讲解地貌运动是指地表水、风、冰等因素作用下形成、改变和消失各种类型的地貌的过程。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主要地貌特征。

三、进一步了解构造运动1. 辨析不同类型构造运动: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包括隆起、下陷等各种构造形式。

展示幻灯片,并分别给予实例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2. 探究构造运动产生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构造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例如,在板块边界上发生的火山爆发、地震等。

四、深入了解地貌运动1. 探索河流的地貌运动: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变化。

2. 了解海洋的地貌运动:介绍潮汐和海浪对海岸线形成的作用,以及海平面上升对海岸线变化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关注全球变暖等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

实战演练巩固提高
读图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4~5题。(13年春) 4.甲、乙、丙、丁中表示岩浆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 —— 冷却凝固 三大类岩石间的相 B. ② —— 外力作用 互转化过程 C. ③ —— 重熔再生 D. ④ —— 变质作用 读图2“桂林景观图”,完成6~7题。(13年春) 6.形成图示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外力作用及其与地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表形态的关系 C.冰川搬运 D.海浪堆积 7.关于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气候干冷 B.地表崎岖 C.植被稀疏 D.径流稀少
2013年10月18日

地质作用(内力、外力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标、考纲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 标准 具体要求 (行为动词:强调参与) 教学活动 建议
会考内容标准
高考 要求
造成地 表形态 变化的 内外力 因素
结合 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 查找资料, (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 实例, 量来源、主要形式及其内 了解北京 的主要内容(Ⅰ) 分析 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的燕山形 (2)说明板块运动对地 造成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 成与变化 表的影响(Ⅱ) 地表 内容。 的原因; (3)分析褶皱、断层及 形态 结合六大板块示意图说出 或了解永 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变化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定河流域 (Ⅱ) 的内、 的变化, (4)说明流水、风、冰 运用相关示意图分析褶皱、 外力 对照地壳 川等所产生的外力作用 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因素 物质循环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 示意图分 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 析其变化 (Ⅱ) 态的影响 (5)分析内力作用与外 的原因 力作用的关系(Ⅱ)

小学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它们的周期。

2、了解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季节变化。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实验仪器、短片。

学生:课本、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季节变化的短片,让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对季节变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询问学生们对季节变化的了解和体验,让学生们说出自己在每个季节喜欢做什么、有什么感受。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

二、教学内容呈现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这两种运动的周期。

2、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或示意图,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像,并指出这两种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展示同一季节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图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发现季节变化的规律。

4、通过实验展示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规律。

5、讲解太阳高度角和季节变化的关系,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黑夜、日出、日落、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概念。

6、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季节变化,并巩固学生对地球运动及季节变化的认识。

三、课后作业1、记忆总结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

2、画出三个保持地球自转和公转不变的日子的图片,通过图片说明季节变化的规律。

3、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公转及季节变化的作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掌握太阳高度角和季节变化的关系,及季节变化的规律。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季节变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实验。

【教学反思】这节课相比其他课程来说需要学生们去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引导学生们来探究这两种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但这种探究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展示方式,使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并提高了知识吸引力和记忆力。

地理教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地理教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地理教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一、地球的内部结构1.1 地球构成地球是由不同层次的物质组成的。

从外向内分为大气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1.2 大气层大气层是靠近地表的外围空间,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

它对生物和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调节温度、保护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等。

1.3 地壳地壳位于大气层下方,是我们所生活的最外围层。

它包括陆地和海洋两部分,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1.4 地幔地幔是位于地壳下方的厚实岩石层,占据了整个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它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并且具有流动性。

这种流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推动了地壳变动。

1.5 地核地核是位于地幔之下的最内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其中外核为液态,而内核为固态。

这两个核心通过自转产生巨大磁场,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岩石板块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的现象。

它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解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也解释了大陆漂移和山脉形成等现象。

2.1 大陆漂移大陆漂移理论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

他认为,地球上原本是一个超级大陆“盘古大陆”,后来通过各种力量分裂成不同的板块,并在地幔流体的推动下漂移到了目前所处的位置。

2.2 板块构造与边界根据海洋和陆地板块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方向,我们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三种类型:边界类型有三种:隆升边界(或称扩张性边界)、消减带边界和走滑断层。

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构造,如海沟、弧形火山链和造山带等。

2.3 地震与火山喷发由于板块运动引起了地壳的变动,大量能量会聚集在板块边界的断层上。

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而火山则是由于岩浆从地幔喷发到地表造成的。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

2.4 山脉形成山脉是由板块碰撞或背离引起的地壳抬升形成的。

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岩石会堆积起来,并形成连续的山脉。

2.5 现代地壳运动观测技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地壳运动,科学家们开发出多种观测技术。

了解地球地壳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形变化教案

了解地球地壳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形变化教案

了解地球地壳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形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壳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位置。

学生能描述地壳的运动方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学生能解释地球上的主要地形变化,如地震、火山、山脉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识别地壳运动产生的地形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了解地壳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意识到地壳运动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位置。

地壳的运动方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地球上的主要地形变化及其成因。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地形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PowerPoint课件、实验器材等。

2. 材料:地球仪、地图、实验器材等。

3. 环境:教室、实验室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结构,引出地壳的概念。

利用地球仪展示地壳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分布。

2. 讲解:讲解地壳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位置。

讲解地壳的运动方式,如板块运动、地壳抬升等。

讲解地壳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山脉等。

3. 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识别地壳运动产生的地形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了解地壳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4. 总结:学生总结地壳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位置。

学生总结地壳的运动方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地壳的概念、运动方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2.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地壳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预警、地质勘探等。

3. 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地壳运动对环境的影响,如山脉对气候的影响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地壳概念、运动方式及其对地形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地壳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影响的了解。

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_1

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_1

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4.学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常见岩石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2.通过去野外收集各种不同的岩石,了解岩石的成因及类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3.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4.在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状况。

通过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4.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从热爱自然美,上升到探究科学的美。

[教学重点]1.岩石根据其成因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1.岩石成因及其相互转化;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媒体与教具]实物教学,如提供矿物、岩石标本等;多媒体教学法,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利用阅读材料“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及“化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地理园地四》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地理园地四》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地理园地四》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
- 了解地壳变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掌握地壳变动的分类和特征;
- 理解地壳变动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重点
- 地壳变动的分类和特征;
- 地壳变动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难点
- 理解地壳变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地质示意图和实物样本。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师生互动,复上节课所学的地壳变动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播放课件(15分钟)
1. 通过播放课件,引导学生了解地壳变动的分类和特征。

2.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地质示意图展示(10分钟)
1. 展示地质示意图,解释地壳变动的原因和意义。

2. 鼓励学生提问,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壳变动的影响。

实物样本展示(10分钟)
1. 准备一些地质岩石的实物样本,并向学生展示。

2. 让学生观察实物样本,探究地壳变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壳变动的分类、特征、原因和
意义。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延伸
1. 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壳变动事件,调查并撰写一份报告,包括该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和值得研究的地理知识。

2.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地质学相关的书籍和资源,进一步了解地壳变动和地理学的内容。

参考资料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地理园地四》教材;
- 《地理学导论》。

初中地理实验教案观察地壳运动的实验设计

初中地理实验教案观察地壳运动的实验设计

初中地理实验教案观察地壳运动的实验设计实验名称:观察地壳运动的实验设计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地壳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实验材料:1. 纸盘/纸碟2. 砂糖或盐(代表陆地)3. 水(代表海洋)4. 尺子5. 手电筒6. 小木球(代表地震震源点)实验步骤:实验前准备:1. 准备足够的纸盘或纸碟,代表地球表面。

2. 将一部分纸盘内填满砂糖或盐,代表陆地;另一部分纸盘加水,代表海洋。

3. 为了更好地观察,确保实验环境较暗,可以将实验室灯光调暗或在一个较昏暗的室内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1. 将代表陆地的纸盘放在实验桌上,并且保持稳定。

2. 将代表海洋的纸盘放在陆地纸盘旁边,并略微靠近一些。

3. 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光照,照射在陆地和海洋的表面上。

4. 观察陆地和海洋的变化。

注意观察沙丘的形成、砂糖/盐的溶解,以及水的蒸发等现象。

5. 在实验进行中,将手电筒放在一个角度,模拟地震产生的震源点。

6. 观察陆地和海洋在地震发生时的变化。

注意观察地面的抬升、震动以及海洋的波动等现象。

7. 结束实验后,将实验用到的材料进行清理并恢复实验环境。

实验记录与分析:1. 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例如沙丘的形成、砂糖/盐的溶解和水的蒸发等。

2. 分析陆地和海洋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变化。

例如,陆地受到光照后温度升高,而海洋受到光照后则会出现水汽的蒸发。

3. 分析地震对陆地和海洋的影响。

例如,地震产生的地震波会传播到陆地和海洋,导致陆地的抬升和震动,以及海洋的波动。

4. 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地壳运动对地表地貌和海洋的影响。

例如,地震活动会引发地表地貌变动,海洋则受到地质运动的影响。

实验扩展:1. 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地壳运动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例如地震、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

2. 可以利用更加复杂的模型来模拟不同的地质现象,进一步探讨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3.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研究地壳运动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加深对地理学科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

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读图,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很久之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提问:地壳为何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以此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1)2000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4.43米,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

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板书: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书:1.岩浆活动)
教师讲解: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
(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岩浆岩)
(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
课件展示下面的例子:
(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

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

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

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200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厘米~5厘米。

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了一道窄的海道(红海)。

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教师提问: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两个例子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板书: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教师讲解: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

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
(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地垒常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等。

理论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学生讨论:略。

(板书:3.变质作用)
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

(板书:4.地震)
教师提问: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
教师提问: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我国的地震多吗?
教师补充: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

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承转: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状。

为什么这样说呢?
(板书: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

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知识拓展、应用: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千米~3千米,每年新造陆23平方千米~28平方千米。

“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

试解释这种现象。

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

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146.58米,而现在只有138米。

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
3.我们知道,我国的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承转:
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

(板书: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一说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2.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师总结:①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②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
以简要地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此说欠妥,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行),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③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

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产资源,原因也即在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