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蒋绍愚 《论语》研读 第12集-第36集笔记
《论语》十二章 笔记整理
《论语》十二章
一、简介
《论语》,全书共20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二、基础字词
①、解释字词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3.不亦说(yuè)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 ,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 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信:诚信。
11.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2.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3.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4.惑:迷惑,疑惑。
15.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16.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18.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北京大学蒋绍愚 《论语》研读 第12集-第36集笔记
第12集仁的思想(一)
6.22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即:如何做到仁?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颜渊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对“仁”的回答非常详细。
纲:克己复礼
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⑴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要做到“仁”,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恭:认真、有礼貌;“出门如见大宾”
②.敬:小心谨慎。“使民如承大祭”
③.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你要是先知道这件事难,就不会夸口,不随便说了。做不到不夸口,就做不到仁。这就和‘先难而后获’意思一样。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于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字词解释
《论语》⼗⼆章原⽂、翻译及字词解释
第⼀章
原⽂:⼦⽈:“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愠:⽣⽓,发怒君⼦:指道德上有修养的⼈
2.译⽂:孔⼦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处(到这⾥)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吗?”
3. ⼤意:第1句:讲学习⽅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修养。
第⼆章
原⽂: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竭⼒信:真诚,诚实,传:⽼师传授的知识
2.译⽂:曾⼦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竭⼒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意:本章强调治学的⼈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独⽴做事情,惑:迷惑、疑惑,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
2.译⽂:孔⼦说:“我⼗五岁的时候⽴志于做学问;三⼗岁能够独⽴做事,⾃⽴于世;四⼗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所⽀配的事情;六⼗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岁时能随⼼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意:本章是孔⼦⾃述他学习和提⾼修养的过程。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详解
《论语》十二章详解
第一章学而
章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2.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第二章吾日三省吾身
章解: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
看出什么?
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章解: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
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法度。
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论语》全文带拼音有注释(完整版)之欧阳歌谷创编
论语全文
欧阳歌谷(2021.02.01)
目录
xuéérdìyī
学而第一
wéi zhèng dìèr
为政第二
bāyìdìsān
八佾第三
lǐ réndìsì
里仁第四
gōng yě cháng dìwǔ
公冶长第五
yōng yědìliù
雍也第六
shùérdìqī
述而第七
tài bódìbā
泰伯第八
zǐhǎn dì jiǔ
子罕第九
xiāng dǎng dìshí
乡党第十
xiānjìn dìshíyī
先进第十一
yán yuān dìshíèr
颜渊第十二
zǐlùdì shí sān 子路第十三xiàn wèn dìshísì
宪问第十四
wèi línggōng dìshíwǔ 卫灵公第十五
jìshì dìshí liù
季氏第十六
yáng huòdìshí qī 阳货第十七
wēi zǐdìshíbā
微子第十八
zǐzhāng dìshíjiǔ
子张第十九
yáoyuēdìèrshí
尧曰第二十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
zǐyuēxuéér shíxízhībùyì yuèhūyǒu péng zìyuǎn fāng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lái búyìlèhūrén bùzhīér búyùn búyì jūn zǐhū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12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论语12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论语12章概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共有20篇,12章为其中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内容涵盖了儒家的道德观、人生观、社会观等诸多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宝藏。
二、章节内容总结
1.第1章:学而时习之
本章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温习,使之成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2.第2章:巧言令色
本章强调了真诚待人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被花言巧语和伪善的面孔所迷惑。
3.第3章:八佾舞
本章描述了孔子对礼乐制度的重视,认为音乐舞蹈是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
4.第4章:里仁为美
本章提出了择友的标准,强调与有道德的人交往,有利于个人品德的提升。
5.第5章:君子恭而无失礼
本章论述了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以示尊重他人。
6.第6章:忠信敬矣
本章强调了忠诚、诚信和尊敬他人美德的重要性。
7.第8章:君子之道
本章介绍了君子在家庭、国家和社会中所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
8.第9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本章将个人修养与家国治理相结合,提出了儒家治世的理念。
9.第10章:君子喻于义
本章阐述了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以道义为原则。
10.第11章:见贤思齐
本章鼓励人们向贤者学习,追求卓越。
11.第12章:闲居以修身,务田以教民
本章强调了个人修养与为民谋福祉的关系,提出了儒家的实践主张。
三、篇章启示与实践应用
通过对《论语》12章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儒家道德观的核心是以仁爱为本,注重个人修养,关爱家庭和国家,积极为人处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以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最低限度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选录作品比较多,或许不太好找。
作品:
《古文观止》没事背几篇吧。
《天下才子必读书》常森老师经常推荐的,是金圣叹的评点本,可以翻翻。这两本书读完,古代散文一关勉强可以算过了。这里面诸子文、骈文比较少,可以自己找来补充,《论语》《孟子》《庄子》等等,看不完全部,找个选本看。后者可以看《文选》《六朝文絜》等。
汉赋就看《文选》中选的吧。大赋太难,不想看的拉倒,《登楼赋》《洛神赋》这样的总
该能看。
《诗经》《楚辞》还是那句话,看不完的看选本。
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汉唐之间的诗歌,看看也就够了。
《唐诗别裁集》读这本书让人有勇气不考六级。两千左右首诗,有点多。关于唐诗,我最想说的是,可以先熟读《唐诗三百首》。
马茂元《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我很喜欢的一个注释本。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大约有六七百首,比较全面的反映唐宋词的面貌。
钱钟书《宋诗选注》不用我说了。
张鸣《宋诗选》张老师的书,长长的一个序言,加上很精彩的作家小传、诗歌分析,了解宋代诗歌基本够用了。
汪辟疆《唐人小说》
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
宋元之后,大家可以把以前作为最常识性的知识知道却没有读过的书读一下,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传说中的四大名著等等。可以不喜欢,可以尝试读一下读不下去再扔掉,但不能不读,总不能从中文系毕业后连四大名著都没有尝试读过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语言学
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Sapir 《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oomfield 《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实验语音学(phonetics)
参考书目: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邓斯 E.N.平森著曹剑芬任宏谟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3、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
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
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
4、汉语史(上)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
上古: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
北大教授李凌 论语
北大教授李凌论语
大家好,在下“论语课代表”。自己注《论语》,倒不想“为往圣继
绝学”,只是想注本尽力符合孔子的本意,不负自诩的封号罢了。闲话不
多说,本文为大家解读的是《里仁》第一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孟母三迁和朱熹的BUG
先与大家分享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过去千把年里,更是家喻户晓,
编于南宋时期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将其作为引证的第一个典故:“昔
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其中的“昔孟母,择邻处”指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最早出自于西汉宗室大臣、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所著的《烈女传》,内容翻译成白话文,大体便是说:孟子小时候,住的地方离
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孟母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在这里,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在
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道,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
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大家以为
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之所以想与大家分享这样一则孟母择邻的故事,是因为大多数学者认为,孔子说“里仁为美”,亦是旨在择邻;于是纷纷将本章译注如杨伯峻
先生的“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
明呢”、傅佩荣先生的“居住在社会风气淳厚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一个人
选择住处,而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明智呢”、何新先生的
“里巷要有仁爱才是美;居住不安置在有仁爱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明智呢”、《论语诠解》第四篇主笔魏忠强先生的“邻里以有仁德的风俗为美;选择没有仁德风俗的居处,怎么算得上聪明呢”。译文大同小异。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3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3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
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第十三章论语子路篇
zǐ lù wèn zhèng zǐ yuē xiān zhī láo zhī qǐng yì yuē wú juàn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注释】先之:指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做。
【大意】子路问怎样为政。孔子说:“自己先带头去干,再让百姓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孔子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倦怠。”
zhòng gōng wéi jì shì zǎi wèn zhèng zǐ yuē xiān yǒu sī shè xiǎo guò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
按时。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
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
德上有修养的人。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②吾: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⑥信:真诚,诚实。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论语》读书笔记--12颜渊篇
【原文】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笔记】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
11·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笔记】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原文】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笔记】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原文】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十二章春秋战国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论语第十二章及详解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旁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诚呢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
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时听到别人说话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过规矩。”
四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有害。”
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七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原文、书下注释、译文
《论语》⼗⼆章原⽂、书下注释、译⽂
1.《论语》⼗⼆章①
1.⼦②⽈:“学⽽时习③之,不亦说乎④?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⑤,不亦君⼦○6乎?”《学⽽⑦》
2.曾⼦⑧⽈:“吾⑨⽇⑩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3.⼦⽈:“吾⼗有五○16⽽志于学,三⼗⽽⽴○17,四⼗⽽不惑○18,五⼗⽽知天命○19,六⼗⽽⽿顺○20,七⼗⽽从⼼所欲
○21,不逾矩○22。”《为政》
4.⼦⽈:“温故⽽知新○23,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学⽽不思则罔○24,思⽽不学则殆○25。”《为政》
1.选⾃《论语(lún)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及其弟⼦⾔⾏的⼀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宋代把它与《⼤学》《中庸》《孟⼦》合称为“四书”。孔⼦(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今⼭东曲⾩东南)⼈,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 古代对男⼦的尊称,这⾥指孔⼦。
3.[时习] 按时温习。时,按时。
4.[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于表⽰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5.[愠(yùn)]⽣⽓,恼怒。
6.[君⼦] 指有才德的⼈。
7.[学⽽]和下⽂的“为政”“雍也”“述⽽”等⼀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第⼀章第⼀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8.[曾⼦(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舆,春秋末期鲁国⼈,孔⼦的弟⼦。
9.[吾(wú)]⼈称代词,我。10.[⽇]每天。11.[三省(xǐng)]多次进⾏⾃我检查。三,泛指多次。⼀说,实指,即下⽂所说的三个⽅⾯。省,⾃我检查、反省。12.[为⼈谋]替⼈谋划事情。13.[忠]竭尽⾃⼰的⼼⼒。14.[信]诚信。15.[传(chuán)]传授,指⽼师传授的知识。16.[⼗有五]⼗五岁。有,同“⼜”,⽤于整数和零数之间。17.[⽴]⽴⾝,指能有所成就。18.[惑]迷惑,疑惑。19.[天命]上天的意旨。古⼈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20.[⽿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21.[从⼼所欲]顺从意愿。22.[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23.[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24.[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所适从。25.[殆(dài)]疑惑。
语录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语录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本文为《语录》第十二章的原文、注释和翻译,内容如下:
原文:
1. "知识就是力量。但有时候,无知反而是力量。"
2. "智者知道自己的无知,愚者却不自知。"
3. "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智慧。智慧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与尊重。"
注释:
1.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反讽的意思,即有时候,不懂事实或者不知道某一情况反而会使人处于有利的地位。这可能是因为一些情况下,知识可能成为束缚,而无知则可能给予某些自由和创造力的空间。
2. 这句话强调了智者对自己的无知的自知之明。智者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了解的事情,这种谦逊的态度使得智者能够保
持研究的心态并取得进步。相反,愚者由于不自知自己的无知,往往固步自封,无法改变和成长。
3. 这句话指出了真正的力量源自于智慧的觉醒。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只有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用智慧的力量带来正面的改变和影响。
翻译:
1. "Knowledge is power. But sometimes, ignorance can be power."
2. "The wise know their own ignorance, while fools are unaware."
以上就是《语录》第十二章的原文、注释和翻译的内容。如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集仁的思想(一)
6.22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即:如何做到仁?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颜渊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对“仁”的回答非常详细。
纲:克己复礼
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⑴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要做到“仁”,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恭:认真、有礼貌;“出门如见大宾”
②.敬:小心谨慎。“使民如承大祭”
③.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你要是先知道这件事难,就不会夸口,不随便说了。做不到不夸口,就做不到仁。这就和‘先难而后获’意思一样。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于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仁的定义:“爱人。”
可以说这是最简洁的回答。是一个定义,虽然没有展开,但是是“仁”很重要的定义。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忠:古代是尽心竭力的意思。为别人做事要尽心极力。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
蒋老师认为此章好像不是对一般人说,应该是对为官作宰的人来讲。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篇》
“仁”的定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达到“仁”的途径:能近取譬。
以下三章讲仁和圣的关系。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雍也篇》
第13集仁的思想(二)
二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论语·公冶长》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此节明确恕的意思,恕是很重要的,就是他的学生也未必做到。
具体来讲讲: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何晏《论语集解》: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马曰:克己,约身。孔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马曰: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曰:行善在己不在人也。皇侃《论语义疏》:克,犹约也。复,犹反也。言若能自约俭己身,还反于礼中,则为仁也。于时为奢泰过礼,故云‘礼’也。一云,身能使礼返反身中,则为仁也。
身能使礼返反身中:使礼回到自己的身上来。
朱熹《论语集注》: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也矣。
运用孔子的话语,加上理学家的解释。存天理,灭人欲。战胜欲望道德就能好了。
傅佩荣(生于1950年,研究儒家和儒家思想。代表作:《成功人生》《傅佩荣国学精品集》。《解读论语》简单注释,《论语心得》)
其对于礼的解释不同于何晏和朱熹。他认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的正途。
克,能够。复,是实践。
“仁”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道路,又是一种工艺所做成的一种事业。这里的“仁”主要是一种人生道路。如果自己做主,实践礼的要求,并且终生去恪守这个要求,这就是一条正途。
克,不是克制。
因为欲望一定不好,以致必须克制吗?
欲望若是随人性而有,则人性岂非有恶的成分?
礼是外加人在人性之上的规范吗?
人的欲望是恶的,只有合乎礼的才是善的吗?
因此根据注解不但不能解释,还带来新的困惑。人之标准无法呼应孔子的立场.
为仁由己,己成为行善的主体,如果自己是需要克制的,那么为仁由己不是越做越坏了吗?
透过“为仁由己”,我们可以知道人的主动性与负责性是为仁的关键。依此思考“克己复礼”,则“克己”是“自为主宰或能够自己做主”,“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合而观之,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的正途”。
克,能够,是助助词,后面是跟动词,后面跟名词很少。当然也不是绝对没有。古代有一个词“克家”。现代有“藏克家”诗人。
子革对灵王(《左传·昭公十二年》)作者:左丘明 (先秦)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