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包括:
1. 提供全面深入的学科知识和理论;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设置:
1. 课程名称:XXXXX
学时安排:总学时XX,理论学时XX,实践学时XX,实验学时XX。
考核方式:笔试、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及课堂表现等。
先修课程:无
2. 主要内容:
模块一:XXXXX
- 概述XXXXX
- 重点掌握XXXXX
- 学习方法及参考资料
模块二:XXXXX
- 概述XXXXX
- 重点掌握XXXXX
- 学习方法及参考资料
模块三:XXXXX
- 概述XXXXX
- 重点掌握XXXXX
- 学习方法及参考资料
模块四:XXXXX
- 概述XXXXX
- 重点掌握XXXXX
- 学习方法及参考资料
3.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讲授:老师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 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项目、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通过自主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 主教材:XXXXX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院系: 临床医学院 日期: 2016年 10月01日 课程代码 (待定)
课程名称 艺术与现实中的医学—医学影视作品赏析
英文名称 Medicine in Film Art
学 分 数 2 周学时 2
课程性质 □通识教育专项□核心课程√通识教育选修□大类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其他
教学目的 基社会对高“复合型”人才需求,本课程具有一定跨学科色彩。在
重实践、重应用的落脚点上,具体将影视艺术作品与临床医学知识相结
合,使学生在自发思考、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全方位调动学习热情。将
合作精神引入学习生涯,开阔问题解决思路。最终能够活用课程教授医
学知识,明辨诊疗误区,同时了解电影、电视剧历史发展轨迹与艺术特
色。由此培养具备举一反三能力、综合学科背景、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
质当代大学生。
基本内容
简介 影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当下医学题材影视剧大行其道有着
医疗知识、技术赋予的神秘面纱和艺术特色,但由于缺乏专业顾问指导,
包括一般影视剧中涉及医学部分仍不乏令人啼笑皆非却值得引以为戒的诊疗误区。因而,本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将案例教学法与研讨课
形式相结合,着眼当下风靡的经典医学题材影视,择取其中的临床诊疗
误区与学生进行探讨,并逐渐引导学生运用课程中了解的影视艺术知识、
结合个人专业领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选修本课程,能够运用医学专业知识指出影视作品乃至临床诊疗中的误区,从而掌握医学伦理学及常用临床知识;培养理性的医学思辨能力和感性的艺术认知能力。
授课方式:
面授,主要以研讨课形式,随堂播放视频案例。本课程不设专业限制,拟限制人数30人。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掌握混悬剂的稳定剂: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
掌握混悬剂的制备:分散法、凝聚法
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评定:微粒大小的测定、沉降容积比的测定、絮凝度的测定、重新分散试验、电位测定、流变学测定
掌握乳剂的定义、特点与分类
掌握乳化剂的基本要求、种类与选择
熟悉乳剂的形成理论:降低表面张力、形成牢固的乳化膜、确定形成乳剂的类型
掌握乳剂的不稳定表现: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坏、酸败
掌握乳剂的制备方法,了解制备设备
熟悉乳剂的质量评定:乳剂粒径大小的测定、分层现象的观察、乳滴合并速度的测定、稳定常数的测定
第三章注射剂与滴眼剂
掌握注射剂的定义、分类、特点、质量要求。
掌握注射剂的处方组分:原料、溶剂、主要附加剂
掌握等渗与等张的概念与调节方法
熟悉注射用水的一般生产流程(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蒸馏法)。
掌握热原的组成、性质、除去方法和检测方法。
熟悉干热灭菌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掌握热压灭菌法及其安全操作
掌握流通蒸气灭菌,了解煮沸灭菌
掌握过滤除菌法
熟悉射线灭菌法(辐射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微波灭菌法)原理、特点、应用。
熟悉化学灭菌法(气体灭菌法、药液消毒法)。
熟悉无菌操作法、无菌检查法
掌握F、F0的定义、数学表达式、计算方法及其在灭菌中的意义
了解空气净化技术的概念、净化度标准、洁净室设计、层流洁净技术
熟悉原、辅料的质量要求
了解注射剂容器的种类、质量要求、检查方法及处理方法。
熟悉滤器的种类与选择,掌握微孔滤膜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掌握注射剂的制备过程:配液、滤过、灌装、熔封、灭菌和检漏、质量检查、印字、包装。
MPA课程教学大纲-公共政策分析.doc-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
MPA课程教学大纲-公共政策分析.doc-复旦大学MPA教育中
心
复旦大学MP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性质:核心课程
学分:3 授课学时:18*3=54学时
授课教师:唐贤兴
教学目的与要求:
公共政策分析是MPA研究生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研讨,使每一个参与者掌握基本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现实中的公共政策(尤其是中国的公共政策)的认识、分析能力。
教学方式:
本课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的形式。所以,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主要讲授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每一专题提供两个左右的案例供分析讨论)。本课程除每堂课都有一定时间讨论外,还组织四周的专题分组讨论。本课程的教学鼓励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自由辩论。
考试方式:
本课程的考试方式分为:开卷堂考(占总分数的50%);分组讨论报告(占15%);读书笔记或案例分析(作为平时成绩,占25%);出勤率(占10%)。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研讨以提供的教材为基础(仅仅是基础),主要就公共政策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专题性的探讨。
专题一:公共政策的含义(1周)
1、公共政策的概念:百家争鸣
2、公共政策的主体和构成要素
3、公共政策的分类和体系
专题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2周)
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问题和价值
2、政策问题的信息和合理论证的方法
3、政策论证的要素
专题三:公共政策的功能(2周)
1、关于公共政策功能的理论问题
2、分配利益
3、提取资源
4、提供服务
5、政府管制
专题四:公共政策的价值:公共利益的迷雾(2周)
复旦大学微分几何教学大纲
微分几何教学大纲
(Differential Geometry)
课程代码318.022.1 编写时间
课程名称微分几何
英文名称Differential Geometry
学分数 3 周学时3+1
任课教师傅吉祥开课院系数学学院
预修课程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数学系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相对于复旦大学)的必修课。
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曲线论与曲面论中的一些基本几何概念与研究微分几何的一些常用方法。以便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现代几何学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基本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三维空间中经典的曲线和曲面的理论。主要内容有:曲线论,内容包括:曲线的切向量与弧长;主法向量与从法向量;曲率与扰率;Frenet标架与Frenet公式;曲线的局部结构;曲线论的基本定理;平面曲线的一些整体性质,如切线的旋转指标定理,凸曲线的几何性质,等周不等式,四顶点定理与Cauchy-Crofton公式;空间曲线的一些整体性质,如球面的Crofton公式,Fenchel定理与Fary-Milnor定理。
曲面的局部理论,内容包括:曲面的表示、切向量、法向量;旋转
曲面、直纹面与可展曲面;曲面的第一基本形式与内蕴量;曲面的第二基
本形式;曲面上的活动标架与基本公式;Weingarten变换与曲面的渐近线、
共扼线;法曲率;主方向、主曲率与曲率线;Gauss曲率和平均曲率;曲
面的局部结构;Gauss映照与第三基本形式;全脐曲面、极小曲面与常Gauss
曲率曲面;曲面论的基本定理;测地曲率与测地线;向量的平行移动。
复旦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语言和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掌握关于各时期代表性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系统知识,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增进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而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以求有益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为其将来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打下可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以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争取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与教材
本课程共分三个学期,每周四节课。
课程教材:《中国文学》,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版
(《中国文学史新编》,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版)
配套教材为:《中国历代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版)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或百花文艺出版社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参考书目: 由任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据各章节内容另行指定。
第三部分教学要求与考查方式
一、教学要求
(一) 较清楚地了解教材各编概述中所论及的各历史阶段中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文学的主要演变脉络,建立起较为开阔和充实的文学史思维空间。
(二)较清楚地了解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新的重要文体的艺术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通过前后联系、相互比较的方法,建立清楚可靠的文体知识系统。
复旦本科生课表
复旦本科生课表
1. 课程概述
复旦大学本科生课表是指复旦大学本科生在一个学期内所需上的所有课程的安排表。本文将详细介绍复旦大学本科生课表的相关信息,包括课程种类、课程时间安排、选修和必修课程等内容。
2. 课程种类
复旦大学本科生课表中包含了多个不同种类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2.1 必修课
必修课是所有本科生都必须修读的基础性和专业性课程。这些课程通常涵盖了学生所在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经济学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都是必修课。
2.2 选修课
选修课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的非强制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选修课的内容多样化,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
2.3 实践类课程
实践类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例如,实验课、实习课等都属于实践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培养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
2.4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而设置的跨学科综合性教育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提高综合素质。
3. 课程时间安排
复旦大学本科生的课表按照周次和时间段进行安排。一般来说,一个星期有五天上课,每天有多个时间段可供选择。
3.1 周次安排
一个学期一般分为16周或者18周,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而定。每周的上课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安排,有些专业可能会有更加紧凑或者松散的上课安排。
3.2 时间段安排
每天上午8:00-12:00为上午时间段,下午1:30-6:00为下午时间段,晚上7:00-9:30为晚上时间段。不同课程会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安排,以便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课程和学习时间。
复旦眼科学教学大纲
眼科学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眼科学是眼科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包括眼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玻璃体视网膜病等各个亚专科,学习本课程,应从局部整体相对独立与有机联系的观念出发,即从临床医学的整体出发学习本课程,再把眼科学的专科知识融入临床医学之中,使本科的同学能够掌握眼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型、诊断、治疗,掌握最基本眼科临床的操作,明确与疾病诊断和治疗有关的解剖和生理学的基本内容,熟悉此基本内容在临床应用的特点。
采用小班授课示教形式,以视听教材展示眼部的结构,包括眼睑、结膜、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等。通过图片、动画、VCd录像,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实践中主要采用老师示教,包括眼科常用检查方法示教,观摩眼压测量、视野检查、B超检查、以及冲洗泪道、剔除结石等常见门诊治疗操作。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相互实践操作练习常用检查方法。学生进病房,老师床旁教学,典型病例示教。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眼科学基础-2学时;眼表疾病-4学时;青光眼-4学时;白内障-4学时;葡萄膜炎-2学时;眼外伤-2学时;屈光眼肌病4学时;玻璃体,视网膜病-2学时;视神经病变-2学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眼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授课和见习教学二种形式。
理论授课主要通过眼科学系授课老师写好教案精心备课制作上课用PPT,并在课件中呈现必要的专业英语,以课堂讲课的形式进行。在PPT中凝集了教师丰富的临床知识和教学经验,通过文字、流程图、照片、VCD的形式表现出来,图文并茂,既形象深刻,又浅显易懂,深受学生欢迎。另外,课堂中根据眼科的特点,教师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见习、实习中播放相关检查和手术的录像,使学生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复旦大学数学类基础课程
复旦大学数学类基础课程
复旦大学数学类基础课程
《数学分析II》教学大纲
数学分析(I )学分数5 周学时4+2
总学时96
(讲课64,习题课32)
数学分析(II )学分数5 周学时4+2
总学时96
(讲课64,习题32)
数学分析(III )学分数4 周学时3+2
总学时80
(讲课48,习题32)
课程性质与基本要求
课程性质:数学分析是数学系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是许多后继课程如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必备的基础,是数学系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总学时为272学时,其中讲课为176学时,习题课为96学时,共分三学期完成,分别为数学分析(I ),数学分析(II ),数学分析(III )。
基本要求:通过系统的学习与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具备熟练的运算能力与技巧;提高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微积分这一工具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与指导思想
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结合计算机实习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指导思想:微积分理论的产生离不开物理学,天文学,几何学等学科的发展,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应强化微积分与相邻学科之间的
联系,强调应用背景,充实理论的应用性内容。
数学分析的教学除体现本课程严格的逻辑体系外,也要反映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吸收和采用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与先进的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学时分配
学时(含习题课)数学分析(II )
复旦大学公开课教案
教案标题:复旦大学公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一、课程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本课程旨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以期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等。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3.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当代社会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4.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
三、教学内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如唯物史观、辩证法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4.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当代社会问题。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
价值。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当代社会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激发学生的思考。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五、教学安排
1. 第一课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2. 第二课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3. 第三课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样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视觉文化与社会性别(Cultrue Of Vision and Gende)
学分数 2
周学时 2
授课沈奕斐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运用“社会性别”这一工具,审视今天的视觉文化,开拓学生学习的视野,创造分析的多维视角,并且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课程基本内容简介:
社会性别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区分了生物性的性和社会性的性之间的区别,认为性别是文化指定,文化分配的。本课程着重分析视觉文化中的社会性别图景,重新审视我们对性别的概念和文化的本质,寻求在更宽广的层面上看待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
基本要求:
本课程阐述基本的社会性别理论和视觉文化分析视角,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理论还要学会分析的方法和视角,通过讨论、演讲等形式能对某些性别现象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方式:
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着重进行课堂讨论,通过图片、实物、媒体资料等材料对目前的视觉文化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讨论。期中考试将分流在不同的专题中,请学生就某一专题进行辩论或演讲,期末专题论文交流。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出版社,1999年6月
教师教学、科研情况简介和主要社会兼职:
已开设组织行为学、组织社会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并参与公选课社会性别教育的授课。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性别、女性学和非政府组织。已发表论文若干篇。已经出版社会性别专著一本。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周:
教 学 大 纲 - 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学分数 3 周学时 3 教学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材料科学系学生必修课,分两学期完成。
基本内容:本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反面的重点内容(1)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及其化学反应。主要着重于介绍化合物结构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及反应的选择性等(2)立体有机化学,主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现象及反应的立体化学问题等(3)有机反应机理,主要通过机理的学习加深对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其反应的理解。(4)有机合成化学,主要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有机化学反应在合成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掌握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及其反应机理,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制备方法及一些基本的有机合成设计方法。
教材第八章和第十一章有关谱学方面的内容因已开设“谱学导论”课程,故在本课程中将不再重复介绍。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内外辅导、课后练习等。上、下学期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各一次。
教学用书: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裴伟伟主编,《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
参考教材:(1) T. W. G.Solomons, C. B. Fryhle, “Organic Chemistry”, 8th edition, Wiley, 2003. 影印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 J. McMurry, “Organic Chemistry”, 6th edition, Books/Cole, Thomson Learning, 2004. (3) 《有机化学》, 中译第二版,R.T.莫里森、R.N.博伊德,丁新腾等译,科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表格栏目大小可根据内容加以调整。
全英文课程采用如下英文版教学大纲
Syllabus Sample of Fud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Date:
复旦本科生课表
复旦本科生课表
摘要:
一、引言
二、复旦大学的简介
三、复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
2.专业课程
3.选修课程
4.实践课程
四、课程安排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五、复旦本科生的课余活动
六、结语
正文:
一、引言
作为我国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复旦大学以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享誉海内外。本文将重点介绍复旦本科生的课表,以及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特点。
二、复旦大学的简介
复旦大学,位于上海市,创立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学校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努力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的人才。
三、复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
复旦大学的课程设置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综合素质。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类。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道德品质。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程、文学与艺术、历史与哲学、经济与管理等模块。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复旦本科生的核心课程,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学生需要按照所在专业的要求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
3.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如心理学、语言学、艺术设计等。
4.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实验课、实习、社会实践等。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安排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复旦大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安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的修读顺序和时间。此外,学校还提供了丰富的跨学科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课程教学大纲示例-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大纲
诺贝尔奖与药物
课程代码: PHAR119004.01
课程名称:诺贝尔奖与药物(The Nobel Prize and Drugs)
学分数: 2学分周学时: 2学时
主讲教师: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金昔陆副教授
课程小组成员: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刘骁讲师
助教:均为研究生
预修课程:无要求、均可选修(有中学生物、化学课程基础更好)
课程性质:面向文理科学生,通识教育课程
教学目的:本课程介绍科学家的贡献,使学生感受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追求与奉献;从药物的发现发展,让学生体验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推动力量,对科学
进步永无止境的魅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思考,以激励和培养学生不断求知的兴
趣、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基本内容简介: 诺贝尔奖是现代公认的科学研究中取得杰出成就的奖项。人们日常生活也已与诺贝尔奖创造的科学成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药物是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
物质,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药物是多学科如医学、药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
的科学家们跨学科参与、交叉、协同研究的结晶。药物的发现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
文明的巨大进步。药物也是人类探索自然的有力武器。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探索,拓
展、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生命奥妙的认识。本课程选择一些与发现药物、阐明药物
作用机制相关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获奖成果为主要内容,这些
药物几乎包括曾拯救无数苍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式药物,如抗菌药物(百
浪多息、青霉素、链霉素)、胰岛素、维生素(维生素B、B12、C、K等)、性激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等,在介绍过程中,努力从发现问题或现象出发,到研究取得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
本课程有相应的配套实验,实验安排从第 5 周左右开始,每周一次实验,每次 2 学时。实验总学时为 22 学时,其中 18 学时为必须学时,4 学时为选做学时,供学 有余力的学生选择。
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 65%;实验:25%;平时(作业、出勤):10%
3
基本内容 简介
本课程中主要学习内容如下: 逻辑代数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电路、触发器及应用、同步时序电路、异步 时序电路、存储器与可编程器件、数模转换器、模数转换器
教材和 教学参考
资料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作者
书名
陈光梦 孔庆生
《数字逻辑基础》(第三 版)
模拟与数字电路基础实 验
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 分)
课堂教学、课后答疑、配套实验
姓名 尹建君 解玉凤
范益波
徐丰
性别 男 女 男 男
任课老师介绍
职称 讲师
院系 信息学院
讲师
微电子学院
副教授
微电子学院
教授
信息学院
在教学中承担的职责 全部课程内容讲授及答疑 全部课程内容讲授及答疑 全部课程内容讲授及答疑 全部课程内容讲授及答疑
2
教学内容安排 (按 64 学时共计 17 周):
2 课时 逻辑代数基础 逻辑代数基础 逻辑代数基础 逻辑门电路 逻辑门电路 组合电路 组合电路 组合电路 组合电路 触发器及应用 触发器及应用 同步时序 同步时序 同步时序 异步 存储器与可编程器件 数模转换器/模数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