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总结动量效应产生的原因
动量效应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分析
动量效应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分析
摘要:作为行为金融理论与传统金融理论争论的焦点,动量效应为何长期广泛存在向来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基于此,本文结合我国股市特性开展了动量效应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分析研究,研究主要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处置效应与锚定偏误构建了两种“相对股价动量”组合,并由此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可证明“处置效应”、“锚定偏误”属于阻碍我国股市动量效应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动量效应;行为金融;相对股价动量
前言:动量效应主要用于资产价格具有延续原来运动方向的惯性趋势的描述,基于该效应构建的投资策略被称为动量投资策略,但在国内外学界长期以来围绕动量效应开展的研究中,动量效应仍未能发现对其合理完全解释的理由,因此本文选择了行为金融学并结合我国股市开展了动量效应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带来一定启发。
1.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选择
本文研究主要涉及了前景理论、处置效应、锚定偏误等理论概念,并基于历史最高相对股价的组合与持仓价相对股价的组合,明确了相对股价动量组合的构建方法,股价动量组合和收益率动量组合的比较方法则选择了双向分组比较与回归配合应用的方法,因此研究使用A表示平均持仓价,并得出了公式(1)、以及公式(2)所示的回归方程[1]。
(1)
(2)
其中,P、V分别为股票价格与换手率,而rit则为股票i第t期的收益,基于公式(2),可得出式(3)所示的回归方程。
(3)
其中,HML、SMB分别为代表规模的因子和代表价值风险的因子,由此基于式(3)的回归方程,即可明确各动量策略之间的关系与各动量策略的盈利能力。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总结动量效应产生的原因
金专一班张建伟 213025100109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总结动量效应产生的原因“动量效应”是金融经济学英文中momentum effect一词的中文翻译,也有根据含义译为“惯性效应”,它属于资产定价理论研究中异常现象的一种,是由Jegadeesh和Titman(1993)提出的。动量效应一般是指在过去较短时期内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的中短期收益也较高;相反,在过去较短时期内收益率较低的股票,在未来的中短期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动量效应的存在对市场有效性提出严峻的挑战.这种现象如何产生,其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阅读文献,下面我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股票市场动量效应形成的原因进行解释。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行为偏差有两个层次:一是投资者个体行为偏差,指投资者因受个体主观因素影响导致的行为方式偏差。它侧重于分析投资者个体行为,以及这种普遍的个体行为偏差对市场可能产生的中长期影响。另一个层次是投资者群体行为偏差,它主要是指因投资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市场整体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偏差。投资者群体行为偏差分析则侧重于分析这种投资者行为相互影响制约条件下的群体行为,以及投资者是如何形成连贯的市场行为的。在这两个层次的行为偏差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噪声交易理论、羊群行为理论、投资者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等有一定代表性的投资者行为理论。
第一个层次的原因:基于投资者认知和情绪偏差的解释,主要有BSV模型和DHS模型以及处置效应解释和羊群效应解释。
(1)BSV模型假设真实的公司盈余变化服从随机游走过程。考虑下面两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股市动量效应成因研究——基于行为金融的观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要
动量效应已被证实是全球股票市场普遍存在的一种所谓“异常现象”。对于股市动量效应的形成机理,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致的观点。研究显示,动量现象和股票市场投资者心理及行为、市场微观结构以及宏观条件都有紧密的联系。相对于西方成熟市场来说,我国股票市场历史短,规模小,交易规则、监管机制等都还有待完善。在这样一个新兴的,并仍处于不断变革的市场上,我国投资者既有与其他国家投资者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在中国特殊的市场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的行为模式。
由此,本文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出发,在总结分析国外已有行为金融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具体特征及投资者行为特点,对我国股票市场动量效应的形成原因进行系统解释。
本文首先对国外解释动量效应的行为金融模型进行分析与比较。其次,对我国股市的特点以及投资者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我国股市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股市投资者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概括,并借鉴行为金融的模型与思路,提出三个模型对我国股市存在的动量效应进行解释:
第一,针对我国股市历史上机构-散户时代的投资者行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坐庄模式下动量效应成因的解释模型;第二,从我国股市政策市特征出发,讨论了政策市特征对股票动量效应形成的影响;另外,参考HS模型,提出对我国股市动量效应形成原因的一般模型。结果表明,在既定的市场背景下,基于市场上投资者的心理及情绪特征,以及投资者交互作用机制,可以对相应的动量现象的形成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行为金融动量效应投资者行为股票市场
投资者心理学与行为金融学
投资者心理学与行为金融学投资者心理学与行为金融学是关于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投资者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环境下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并分析了这些决策如何影响投资绩效。本文将介绍投资者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讨论其对投资决策的重要性。
一、投资者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投资者心理学研究了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倾向。它揭示了人们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时的心理反应,并且探讨了这些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1. 决策心理学
决策心理学研究了决策者在选择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倾向和偏差。例如,人们在面对风险决策时往往会有逃避损失的倾向,这导致他们更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资来回避损失。
2. 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受到主观认知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的偏差。例如,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投资者会高估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从而产生高风险的投资决策。
3. 情绪与情感
情绪和情感在投资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其决策过程和风险承受能力。例如,投资者在市场上遭遇亏损时,可能会感到恐惧和焦虑,进而做出盲目的决策。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
行为金融学是基于投资者心理学的研究,探讨了投资者行为如何影响资产价格和市场效率。它对经济学传统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假设进行了修正和扩展,提供了对于市场异常行为的解释。
1. 市场效率
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即资产价格是反映了所有可用信息的公正价值。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导致市场存在错误定价和异常波动,进而否定了市场的有效性。
股票市场的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
股票市场的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股票市场是金融领域中一个活跃且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投资者们常常通过分析市场的动向来进行投资决策。在股票市场中,有两个重要的现象被广泛讨论和研究,即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本文将探讨股票市场中这两种现象的原理和特点。
一、动量效应
动量效应是指股票价格在一段时间内的涨幅有相对稳定的趋势,即股票价格趋势会延续一段时间。这一现象是基于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心理和投资策略,通常表现为投资者倾向于追涨杀跌。动量效应的出现表明投资者更容易相信“走势君子”,即股票价格上涨的趋势将持续。
动量效应的原理可以从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层面来解释。首先,人们往往倾向于根据过去的股票表现来做决策,因为历史上的成功走势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参考。其次,投资者普遍存在“羊群效应”,即他们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动。当股票价格上涨且被广泛关注时,更多的投资者会加入买入行列,进一步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然而,动量效应并不总是持续的,市场上也存在着反转效应。
二、反转效应
反转效应是指股票价格在一段时间内的涨幅之后,往往会发生反转并出现价格下跌的情况。这一现象也被称为“走势转折”。反转效应的出现暗示了投资者在市场价格走势中支持“逆向策略”,即在股票价格上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出现价格下跌的趋势。
造成反转效应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市场上存在很多操盘手和机
构投资者,他们往往具有更敏锐的市场触觉,能够准确判断市场反转
的时机。其次,大量的“既成观点”也推动了市场反转。当股票价格连
续上涨一段时间后,投资者往往会认为该股已经高估,因此大量抛售
金融市场的动量效应研究
金融市场的动量效应研究
引言:
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变动的系统,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动量效应,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金融市场中的现象。本文将对金融市场中的动量效应进行探索和研究,分析其原因、影响以及在投资中的应用。
一、动量效应的定义和原理
动量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过去价格上涨的金融资产在未来继续上涨的趋势,或者过去价格下跌的金融资产在未来继续下跌的趋势。该效应的出现与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心理有关,即“走势就是王”。当市场出现上涨趋势时,投资者会倾向于追涨杀跌,买入涨势明显的资产,而忽视下跌的资产。这种行为会进一步推动上涨趋势的延续,形成正反馈循环。
二、动量效应的产生原因
1. 导致动量效应的原因之一是信息滞后。投资者从市场中获取到的信息通常是滞后于实际情况的,尤其是对于大规模的市场变动。因此,在市场上形成的走势一段时间内可能还未被完全反映出来,投资者根据已有信息作出的决策,就会容易受到价格走势的引导。
2. 另一个导致动量效应的原因是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投资者常常会寻求高收益且相对低风险的投资机会,而动量效应通常代表了较为稳定和持续的价格上涨或下跌趋势。因此,投资者会选择追逐具备动量效应的资产,以追求高收益。
三、动量效应的影响
1. 动量效应会加剧市场波动性。因为投资者在追涨杀跌时会进一步推动价格的变动,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2. 动量效应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机会。对于能够捕捉到动量效应的投资者来说,
他们可以通过买入涨势明显的资产并在趋势结束前卖出来获得额外的利润。这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短期获利的策略。
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作者:黄思敏
来源:《财讯》2018年第03期
存在性理论解释实证研究
动量效应是由杰加迪西与蒂特曼(1993)所提出的,其主要指股票的收益率存在沿原路线运动的趋势,也就是过去收益率比较高的股票在之后的收益率仍然会比之前收益率低的股票要高。通过动量效应,股票投资者可通过买之前收益率较高的股票,然后卖掉之前较低的股票,从中获得收益。而反转效应,这得是在一段较长的周期内,股价较低的股票,在未来的一段周期内有着相当大的反转趋势,若要恢复到正常骨架,在既定的周期内,股价价高的股票在未来的周期内可能会出现股价低的状况。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市场中,在不同周期内有着不同的表现,其已经成为金融研究的热门话题。
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的国内存在性研究
国内对于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存在性研究基本在上个世纪末开始的,张人骥、朱平芳等人(1998)对德?邦特与塞勒的研究方法进行改善,却没有发现反转效应的存在。王永宏与赵学军(2001)对九十年代之前的股票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了深沪股市存在收益反转,却没有发现明显的收益惯性。周琳杰(2002)指出在卖空机制下,动量效应的出现、股票持有的期限与其收益并没有相关性。其研究发现,期限为一个月的动量策略,其获取较大受益要比其他策略好很多。贺云龙与皮天雷(2006)认为在中短期,我国股市没有明显惯性或者反转效应。谭小芬与林雨菲(2012)对上证180的股市进行模拟,并对动量策略与反转策略得到的利润进行分析,表明了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的存在性。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行为决策与市场效果的学科,主要关注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情绪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以及市场波动的原因和后果。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投资者的认知偏差、情绪决策、市场反应等方面。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知偏差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的决策往往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投资者往往会对信息进行过度或不足的反应,从而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能力;过度关注短期利益导致投资者忽视风险等。
2. 情绪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的情绪和情绪变化会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投资者在市场中往往易受到恐惧、贪婪等情绪的驱使,导致投资决策出现偏差。恐惧情绪会使投资者过度卖出股票,而贪婪情绪则会导致投资者过度买入。
3. 市场效应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市场中的各种异常现象,如过度反应、反转效应等。该理论认为市场的行为受到群体行为和信息传递的影响,投资者往往会对市场中的信息进行过度或不足的反应,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
1. 投资者情绪模型:该模型用于研究投资者情绪对市场的影响。通过分析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和市场反应的关系,可以预测市场的行为和波动。
2. 公司财务模型:该模型主要研究公司的财务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通过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可以评估公司的价值和潜在风险,从而指导投资决策。
3. 市场效应模型:该模型主要研究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和效应。通过分析市场的历史数据和市场因素,可以了解市场的行为规律和趋势,从而指导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主要研究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异常现象,旨在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和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在金融工具投资中的实践
行为金融学在金融工具投资中的实践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是一门研究金融决策中心理因素
对市场行为和资产定价的影响的学科。它通过研究投资者心理偏差、
认知错误和行为模式来解释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和价格波动。在金
融工具投资中,行为金融学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投资
者更好地理解市场行为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一、投资者行为偏差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不总是理性且完全理性的,而是受到情感、压力和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心理因素会导致投资者产生多种行
为偏差,影响他们的决策。
1. 过度自信:投资者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对自己持有的
股票有过高的预期收益。这种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他们忽略风险,盲目
进行投资。
2. 逃避损失:投资者对损失感受更加敏感,往往为了避免损失而做
出风险规避的决策,从而放弃了一些潜在的收益机会。
3. 心理账户效应: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会根据持有股票的成本或购
买价格来划分不同的心理账户,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他们可能因为
想要回本而持有亏损的股票,而过早抛售盈利的股票。
4. 羊群效应:投资者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的影响,容易跟随主流
投资决策,从而忽视个体风险偏好和市场基本面。
二、认知错误
认知错误是指投资者在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中,由于信息获取不完全、信息处理方式不准确或忽视了重要的信息等原因而产生的错误判断。
1. 过度自信效应:投资者往往会高估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和预测能力,从而产生过于自信的决策。
2. 信息过载效应:由于信息过多,投资者难以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容易导致决策困难和错误。
投资者情绪对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的影响
投资者情绪对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的影响
投资者情绪是影响资本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的影响也备受关注。动量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市场上涨股票往往会继续上涨,而市场下跌股票往往会继续下跌的现象。而反转效应则是指在市场上涨或下跌一段时间后,股票会发生趋势反转的现象。本文将分析投资者情绪对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性。
一、动量效应与投资者情绪
在资本市场中,动量效应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现象。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投资者情绪对动量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投资者情绪会影响他们对市场走势的判断,从而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当市场处于上涨趋势时,投资者情绪普遍较为乐观,他们愿意追涨买入股票,从而推动市场上涨的动量效应;而在市场下跌时,投资者情绪变得悲观,他们纷纷选择抛售股票,加剧了市场下跌的动量效应。
需要指出的是,投资者情绪对动量效应的影响并非单方面的。由于市场的复杂性,投资者情绪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也可能出现与动量效应相悖的时候。市场上涨时,投资者可能因为过度乐观而追涨,但也有可能因为担心价格虚高而选择观望或抛售;市场下跌时,投资者可能因为过度悲观而抛售,但也有可能因为认为价格低估而选择买入。除了投资者情绪外,其他因素如市场基本面、市场流动性等也会对动量效应产生影响。投资者情绪对动量效应的影响并非确定性的,而是复杂而多变的。
反转效应是另一种重要的市场现象,其与投资者情绪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投资者情绪在反转效应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市场上涨或下跌一段时间后,投资者情绪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引发股价的趋势反转。
行为金融学课后习题答案(1_6章)
第1章概论
一名词解释
行为金融: 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复杂的、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投资、储蓄、价格变化等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组合。
经济心理学: 是关于经济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学科,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对象为个体及群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强调经济个体的非理性方面及其重要影响。
信息加工心理学: 或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它是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研究、解释人类认知过程和复杂行为的科学。
实验经济学: 是在可控的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的行为并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目的是通过设计和模拟实验环境,探求经济行为的因果机制,验证经济理论或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理性人:在决策时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并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正确的加工处理,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的人。
有限理性: 人们在认知与判断上存在很多局限性,其活动受到自身的心理活动、个人情绪的影响.
二问答题
1行为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回报原则。那些经常给行为主体带来回报的行为比那些不带来回报的行为更可能被主体重复;
(2)激励原则。那些曾诱发了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比那些不曾诱发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更容易诱发主体的同类行为;
(3)强化原则。行为主体在没有获得对其行为的预期回报,甚至为此遭到惩罚的时候,会被激怒,进而强烈地要施能够补偿损失的行为。相反,如果某类行为给行为主体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回报,或没有带来预期的惩罚,行为主体将更主动地实施同类行为。
动量效应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Behavioral finance interpretation of momentum
effect
作者: 陈蓉[1];陈焕华[1];郑振龙[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金融系,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页码: 613-62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动量效应;行为金融;前景理论;锚定偏误;处置效应;相对股价动量
摘要:动量效应为何长期广泛存在,是传统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争论的焦点.本文针对中国股市的特性,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锚定偏误与处置效应构建了两种“相对股价动量”组合,并研究了这些“股价动量”与传统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控制传统动量效应和系统性风险之后,股价动量组合的收益仍然显著为正;在控制了股价动量效应后,传统的动量效应不再明显;在考虑交易成本之后,动量收益不显著.这说明,“锚定偏误”和“处置效应”是导致我国股市动量效应的重要原因,交易成本则阻碍了套利行为的进行.
行为金融学分析报告(2024)
引言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市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经济行为被认为是理性、目标明确且符合利益最大化原理的。在实际金融市场中,人类行为却经常受到情绪、认知偏差和群体行为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的出现正是为了解释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寻求在金融市场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本篇分析报告将围绕行为金融学展开,分为五个大点:它的基本原理、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对比、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行为金融学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与局限性。在每个大点下,将进一步探讨59个小点,以进一步详细阐述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
1.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
1.1认知偏差: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忽视风险、过度自信等认知偏差,对金融决策产生影响。
1.2情绪影响:情绪波动会导致人们做出冲动的金融决策,如恐慌性卖出或盲目追涨。
1.3群体行为:人们的决策受到他人的行为影响,可能导致市场的羊群效应或反应过度。
2.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对比
2.1假设的不同:行为金融学假设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而传统金融理论假设人们是理性的。
2.2理论框架的不同: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和金融学相结合,使用实证研究方法,而传统金融理论主要基于数学建模和抽象假设。
2.3解释能力的不同:行为金融学可以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波动,而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释。
3.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3.1投资者心理:行为金融学揭示了投资者心理对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如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和心理账户效应。
我国A股市场动量效应探究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2021年第06期No.06袁2021
经济研究导刊
一、文献综述
依据有效市场理论,投资者不可能利用历史信息
来构造投资组合获得超额收益。自Titman (1993)发现美国股市存在动量效应以来,众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检验,发现动量效应广泛存在于各类市场。本文利用近期的数据,探究动量效应是否存在于我国上证A 股市场,并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从信息传播速度、投资者过度自信等方面对动量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国内关于动量效应的存在性尚有争议,刘博、皮天雷(2007),潘莉、徐建国(2011),杨德勇、王家庆(2013)等人发现,我国A 股市场存在明显的反转效应,而动量效应不明显。吴玲玲(2008),高秋明、胡聪慧、燕翔(2014)等人发现,我国A 股市场普遍存在四周以内的动量效应。陈蓉、陈焕华、郑振龙(2014)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得出了锚定偏误和处置效应是导致我国股票市场存在动量效应的原因。
可以看出,对于我国A 股市场动量效应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存在性检验,且样本数据较早,对现在的市场缺少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2016—2019年我国上证A 股市场股票周收益率数据,在周度频率上对动量效应进行检验,并从信息传播、过度自信等方面对动量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周度频率上划分排序期和持有期,计算排序期内个股的累计收益率并进行排序。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每期形成交易策略时,对所有股票按过
去J 期的累计收益率进行排序,J 表示排序期。
投资策略中的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分析
投资策略中的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分析
在投资领域中,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市场中的价格趋势和投资者行为的特点。本文将对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在投资策略中的应用。
一、动量效应
动量效应是指市场中的价格趋势在一段时间内会延续下去的现象。也就是说,涨势会继续上涨,跌势会继续下跌。这一现象可以通过技术分析来观察和判断。技术分析使用历史价格和交易量数据来预测未来价格的走势。在动量效应中,投资者会根据价格的上升趋势买入,或者根据价格的下降趋势卖出。
动量效应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者的行为倾向于追逐热门股票或市场。他们认为过去的表现是未来的指引,因此会跟随市场的涨跌。其次,动量效应可能是由于市场中存在一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一些投资者可能掌握了市场中的重要信息,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连续波动。
在投资策略中,动量效应可以用来选择投资标的和确定买卖时机。投资者可以通过观察价格的趋势和交易量的变化来判断市场的动能。如果市场价格一直上涨,交易量也在增加,那么投资者可以选择买入。相反,如果市场价格一直下跌,交易量也在减少,那么投资者可以选择卖出。然而,动量效应并非完全可靠,投资者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二、反转效应
反转效应是指市场中的价格趋势在一段时间内会发生逆转的现象。也就是说,涨势会逆转为下跌,跌势会逆转为上涨。这一现象与动量效应相反,也可以通过技术分析来观察和判断。在反转效应中,投资者会根据价格的上升趋势卖出,或者根据价格的下降趋势买入。
反转效应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市场的过度反应和市场的均衡回归。当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过快时,投资者会开始反向操作,导致价格趋势的逆转。此外,市场中的投资者行为也会对反转效应产生影响。一些投资者会根据市场的过度反应来进行交易,从而推动价格的逆转。
动量与反转效应文献综述
动量与反转效应文献综述
一、引言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市场的价格已经充分反应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投资人不能通过努力得到额外的报酬。然而,大量的实证研究却发现股票市场并非完全有效, 违反有效市场假说的现象被统称为市场异常,其中,动量与反转效应引起了学术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二、动量与反转效应文献综述
国外对动量效应的研究是多方位的,除了检验市场中是否存在动量与反转效应之外,还包括动量与反转组合的收益来源、动量与反转效应的理论解释、交易成本对动量与反转利润的影响等等。对于中国股票市场动量与反转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检验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存在性。下面我们分别综述。
1.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存在性
De Bondt 和Thaler (1985)发现长期的收益反转。过去3到5年表现差(好)的股票,在将来3到5年表现较好(差)。从而采用反转交易策略会获得超额收益。Lehmann(1990)发现了短期的收益反转。然而,短期反转策略基于短期价格变动,交易费高,可能反映的只是短期的价格压力或是市场缺乏流动性而不是过度反应。Jegadeesh(1990)和Jegadeesh 和Titman (1993,2001)发现股票收益率在中期存在惯性,买进中期的表现好的股票组合,卖出中期表现差的股票组合,能够获得一个超额收益。George 和Hwang(2004)研究发现52周的股票最高价策略能够解释动量策略收益的主要部分。得出的结论是,短期与长期反转是独立的现象。从而否定了由于市场对信息反应过度而导致反转效应。Heston 和Sadka(2006)发现了以年为间隔的收益率季节模式。获得较高(较低)收益的股票往往也会在每年的同一月份获得较高(较低)收益。这种收益模式最长持续2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专一班张建伟 213025100109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总结动量效应产生的原因“动量效应”是金融经济学英文中momentum effect一词的中文翻译,也有根据含义译为“惯性效应”,它属于资产定价理论研究中异常现象的一种,是由Jegadeesh和Titman(1993)提出的。动量效应一般是指在过去较短时期内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的中短期收益也较高;相反,在过去较短时期内收益率较低的股票,在未来的中短期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动量效应的存在对市场有效性提出严峻的挑战.这种现象如何产生,其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阅读文献,下面我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股票市场动量效应形成的原因进行解释。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行为偏差有两个层次:一是投资者个体行为偏差,指投资者因受个体主观因素影响导致的行为方式偏差。它侧重于分析投资者个体行为,以及这种普遍的个体行为偏差对市场可能产生的中长期影响。另一个层次是投资者群体行为偏差,它主要是指因投资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市场整体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偏差。投资者群体行为偏差分析则侧重于分析这种投资者行为相互影响制约条件下的群体行为,以及投资者是如何形成连贯的市场行为的。在这两个层次的行为偏差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噪声交易理论、羊群行为理论、投资者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等有一定代表性的投资者行为理论。
第一个层次的原因:基于投资者认知和情绪偏差的解释,主要有BSV模型和DHS模型以及处置效应解释和羊群效应解释。
(1)BSV模型假设真实的公司盈余变化服从随机游走过程。考虑下面两类
投资者:一类持有“均值回归机制”的观点,认为公司盈余变化是均值回归,因而表现为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偏差,这种偏差导致公司股票价格对公司盈余变化反应不足;另一类持有“趋势机制”的观点,认为公司盈余变化有一定的趋势,因而表现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偏差,这种偏差导致公司股票价格对公司盈余变化反应过度。
(2)D H S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无信息的和有信息的投资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认知偏差,而有信息的投资者受到自我归因偏差的影响。由于存在这种认知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依据赢者未来表现好的正收益信号,将股票未来表现好归为他们的选股水平高,股票未来表现不好归为运气不佳,结果导致投资者对自己的选股能力过度自信。这种滞后的反应过度推动赢者的市场价格超过其基础价值,从而产生动量收益,但最终市场价格向其基础价值回归,导致股票收益的长期反转。
(3)“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认为投资人为了避免后悔,会倾向继续持有具有资本损失的股票,而去变现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Grinblatt 和Han (2001)用处置效应来解释惯性。在公司有利好(空)消息的时候,股价会随之上涨(下跌),使得投资获利(亏损)的投资者人数增加,在处置效应的趋势下,投资者会选择卖出(持有)股票,这样就延缓了价格的上涨(下跌),使得股价对新信息反应不足。但是这种反应不足又会吸引新的投资者买入(卖出)股票,导致价格继续上涨(下跌)。这就导致股票价格持续的上涨(下跌),动量效应得以体现。
(4)“羊群效应”(Herd Effect)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它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的决策,或者
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信息的行为。国内外研究证明,无论是信息和能力出于劣势的个人投资者,还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都不同程度表现出羊群行为。羊群效应对动量效应的解释,是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考虑的。由于投资者自身的“效仿倾向”和其他投资者的“群体压力”,投资者的行为具有相互的影响。特别是市场中的某种行为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和支配其他投资者,出现所谓的“羊群效应”。于是,少数投资者的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可能会导致整个市场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而股价无论是反应不足的过程中,还是过度反应的过程中,都将有可能体现出股价的动量效应。
第二个层次的原因:基于投资者交互作用机制对动量效应进行解释,主要有HS模型和正反馈投资策略模型。
(1)HS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信息观察者和技术交易者两类:信息观察者依据所获得的关于未来现金流的信息进行交易,完全忽视市场价格的历史信息:技术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市场价格中存在的有限信息进行交易,不去考察其基础信息。信息观察者掌握的基础信息在市场中的扩散存在一个滞后,这种反应不足导致动量收益的产生。技术交易者基于历史价格运行趋势的预测将过去赢者的市场价格推高到它们的基础价值之上,最终价格向价值回归导致收益反转的产生。
(2)正反馈投资策略模型假设有三类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者、套利者、被动投资者。该模型中,在短期内正反馈者会随套利者而行动,促使股价上升,从而导致股价的动量效应。
综上,虽然以上行为金融模型在解释动量效应方面有比较大的不同,但总的来说都将动量效应归因为投资者心理偏差或投资者交互作用所引起的反应不足及过度反应。而股价无论是反应不足的过程中,还是过度反应的过程中,都将有
可能体现出动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