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吸收光谱法1

合集下载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通过测定吸光度就可以求出待测元素的含量; 这就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基础;
§8-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子光谱仪的结构:
原子吸收光谱仪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光源(radiation source)、原子化器(atomizer)、单色器(monochromator)和检 测器(detector)等四部分组成。
朗伯定律: I v I 0,v e Kv L
I0,ν:入射光强度 Iν:透过光强度; L:原子蒸气的宽度; K ν:原子蒸气对频率为ν的光的吸收系数

所得曲线为吸收线轮廓(line profile)。
v v 原子吸收线轮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频率ν 0 和半宽度△ν表征。
原子的能级分布特征决定 除本身具有的自然宽度外,还有多种因素影响
1.3 空心阴极灯中有连续背景发射 主要来自灯内杂质气体或阴极上的氧化物。连续 背景的 发射不仅使灵敏度降低,工作曲线弯曲,而且当试样中共存 元素的吸收线处于连续背景的发射区时有可能产生假吸收。 因 此不能使用有严重连续背景发射的灯。灯的连续背景发射 是由于 灯的制作不良,或长朗不用而引起的。可将灯反接, 并用大电流空点,以纯化灯内气体,经过这样处理后,情况 可能会改善。否则应更换新灯。 2. 与共存元素的光谱线重叠引起的干扰 参见教材P250, 表8-5。可选用待测元素的其它光谱线 作为分析线,或者分离干扰离子来消除干扰。
三、光谱干扰(spectral interference)
1. 光源在单色器的光谱通带内存在与分析线相邻的其 它谱线, 可能有下述两种情况:
1.1. 与分析线相邻的是待测元素的谱线。 这种情况常见于多谱线元素(如Ni、Co、Fe)。 减小狭缝宽度可改善或消除这种影响。 1.2. 与分析线相邻的是非待测元素的谱线。 如果此谱线是该元素的非吸收线,同样会使欲测元素 的灵敏度下降,工作曲线弯曲;如果此谱线是该元素的吸收 线,而试样中又含有此元素 时,将产生“假吸收”,产生正 误差。这种干扰主要是由于空心阴极灯的阴极材料不纯等, 且常见于多元素 灯。若选用具有合适惰性气体,纯度又较高 的单元素灯即可避免干扰。

第八章分光光度法

第八章分光光度法

8.2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一、比色法
1.目视比色法
观察方向
c1
c2
c3
c4
cc1 2
c3
c4
方便、灵敏,准确度差。常用于限界分析。
04:56:48
2. 光电比色法
通过滤光片得一窄范围的光(几十nm)
04:56:48
灵敏度和准 确度较差
光电比色计结构示意图
二、分光光度法
• 特点: • 光源——通过棱镜或光栅得到一束近似的单色
λ1
棱镜
λ2
聚焦透镜 出射狭缝
800 600 500
400
04:56:48
光栅:在镀铝的玻璃表面刻有数量很大的等宽度 等间距条痕(600、1200、2400条/mm )。
原理: 利用光通过光栅时
平面透 射光栅
透 镜
光屏
发生衍射和干涉现象而
分光.
M1
M2
光栅衍射示意图
出 射


04:56:48
检测器
朗伯—比尔定律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入射光 应为单色光。分光光度计只能获得近乎单色 的狭窄光带。复合光可导致对朗伯—比耳定 律的正或负偏离。
(2) 化学性因素
朗伯—比尔定律的假定:所有的吸光质点 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故:朗伯—比尔定律 只适用于稀溶液(浓度大,易发生偏离)。溶液 中存在着离解、聚合、互变异构、配合物的 形成等化学平衡时,使吸光质点的浓度发生变 04化:56:4,8 影响吸光度。
末端吸收:出现在短波区,紫外区末端吸收 增强,未成峰形. 生色基团:能产生吸收峰的原子或原子团
助色基团:本身不能产生吸收,对周围的生 色基团发生作用,使生色基团吸收 红移: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
2、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 根据朗伯-比耳定律,当吸收池厚度保持不变,以吸光度
对浓度作图时,应得到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该直线称 为标准曲线或工作曲线。在相同条件下测得试液的吸光度, 从工作曲线上就可以查得试液的浓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常 常遇到偏离线性关系的现象,特别是在溶液浓度较高时,常 会出现标准曲线向上或向下弯曲产生负偏离或正偏离(p244, 图9-4)。
例如:CuSO4溶液由于吸收了580-600 nm的黄色光,呈 现的是与黄色呈互补色的蓝色。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颜 色,见P294,表9-1。
物质吸收了光子的能量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激发 态),这个过程叫做物质对光的吸收。
M(基态)+hυ → M*(激发态)
当照射光光子的能量hυ与物质的基态与激发态能量之差相等 时,即ΔE= hυ,才能发生吸收。
(2) 平衡效应、酸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溶剂效应 溶液中有色化合物的平衡移动会使最大吸收波长发生变化,
使工作曲线产生弯曲。溶液的酸度、溶剂会对有色化合物的 形成、分解等产生影响,而使吸收光谱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 长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偏离。
§ 8-2 目视比色法及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一、目视比色法
用眼睛比较溶液颜色的深浅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称为 目视比色法。常用的目视比色法是标准系列法。这种方法就 是使用一套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大小形状相同的平底玻璃管 (称为比色管),于管中分别加入一系列不同量的标准溶液 和待测液,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再加入等量的显色 剂,稀释至一定刻度,然后从管口垂直向下观察,比较待测 液与标准溶液颜色深浅。若待测液与某一标准溶液颜色深度 一致,则说明两者浓度相等,若待测液介于两标准溶液之 间,则取两标准液平均值为待测液浓度。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火焰类型:
化学计量火焰: 温度高,干扰少,稳定,背景低,常用。 富燃火焰: 还原性火焰,燃烧不完全,测 定较易形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 Mo、 Cr稀土等。
贫燃火焰:
火焰温度低,氧化性气氛,适 用于碱金属测定。
火焰种类及对光的吸收:
选择火焰时,还应考虑火焰本身对光的吸收。根据待测元 素的共振线,选择不同的火焰,可避开干扰: 例:As的共振线193.7nm 由图可见,采用空气 -乙炔火 焰时,火焰产生吸收,而选 氢-空气火焰则较好; 空气 -乙炔火焰:最常用;可 测定30多种元素; N 2 O- 乙炔火焰:火焰温度高 , 可测定的增加到 70多种
锐线 光源
A=κc
190~900
四、特点


1. 选择性高、干扰少。分析不同元素需选择不同的元素灯,共存 元素对被测元素不产生干扰,一般不需要分离共存元素就可以进 行测定。 2. 灵敏度高。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测到10-9 g/mL数量级。 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测到10-13 g/mL数量级。 3. 测定的范围广。它可用来测定70多种元素,既可做痕量组分分 析,又可进行常量组分测定。应用无火焰法,试样溶液仅需 1~ 100 μL。 4.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用途很广。已在冶金、地质、采矿、 石油、轻工、农药、医药、食品及环境监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5. 局限性。测定一些难熔元素,如稀土元素、锆、铪、铌、钽等 以及非金属元素不能令人满意;测一种元素就得换一种空心阴极 灯,使多元素的同时分析受到限制。

无火焰法-电热高温石墨管,激光
石墨炉原子化装置
(1)结构:外气路中Ar气体沿石墨管外壁流动,冷却保护
石墨管;内气路中 Ar 气体由管两端流向管中心,从中心孔流 出,用来保护原子不被氧化,同时排除干燥和灰化过程中产 生的蒸汽。

第八章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第八章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i.单取代苯
苯环上有一元取代基时,一般引起B带的精细结
构消失,并且各谱带的λmax发生红移,εmax值通常增大 (表2-14)。当苯环引入烷基时,由于烷基的C-H与 苯环产生超共轭效应,使苯环的吸收带红移,吸收强度 增大。对于二甲苯来说,取代基的位置不同,红移和吸 收增强效应不同,通常顺序为:对位>间位>邻位。
2.3.3 分子结构与紫外吸收光谱
1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1) 饱和烃化合物
饱和烃类化合物只含有单键(σ 键),只能产生 σ →σ * 跃迁,由于电子由σ 被跃迁至σ *反键所 需的能量高,吸收带位于真空紫外区,如甲烷和乙 烷的吸收带分别在125nm和135nm。
(2)简单的不饱和化合物
不饱和化合物由于含有π键而具有π→π* 跃迁, π→π* 跃迁能量比σ→σ*小,但对于非共轭的简单不 饱和化合物跃迁能量仍然较高,位于真空紫外区。最 简单的乙烯化合物,在165nm处有一个强的吸收带。 当烯烃双键上引入助色基团时,π→π* 吸收将 发生红移,甚至移到紫外光区。原因是助色基团中的 n电子可以产生p-π共轭,使π→π* 跃迁能量降低, 烷基可产生超共轭效应,也可使吸收红移,不过这种 助色作用很弱。
共轭多烯的紫外吸收计算
共轭多烯的K带吸收位置λmax ,可利用伍德沃德 (Woodward)规则来进行推测,这个定则以丁二烯的作为 基本数据。 (i) 共轭双烯基本值 217 4个环残基取代 +5×4 计算值 237nm(238nm) (ii) 非骈环双烯基本值 4个环残基或烷基取代 环外双键 计算值 217 +5×4 +5 242nm(243nm)
2 一些基本概念
(1)发色团 分子中能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结构系 统叫做发色团或生色团。象C=C、C=O、C≡C等 都是发色团。发色团的结构不同,电子跃迁类型也 不同。

水质化学-8-吸收光谱法.

水质化学-8-吸收光谱法.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吸收光 波长 / 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物质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吸收光 波长 / nm 560~580 580~600 600~650 650~780
三、吸收曲线
任何一种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 度是不相等的。如果将某种波长的单色光依 次通过一定浓度的某一溶液,测量该溶液对 各种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纵坐标,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可以得到一条曲线,叫做 吸收光谱曲线或光吸收曲线,简称吸收曲线。 它清楚地描述了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 情况。
6
9
10
o
§ 8.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朗伯-比耳定律
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是朗伯-比 耳定律(The Lambert-Beer’s Law),它是光吸收的基 本定律。
1、朗伯定律 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溶液浓度一定的有色溶
液时,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液层的厚度成正比:
A
lg长
实验证明,如果 将两种适当颜色的单 色光按一定强度比例 混合,也可以得到白 光,我们通常将这两 种颜色的单色光称为 互补色光。右图为互 补色光示意图,图中 处于直线关系的两种 颜色的光是互补色光, 它们彼此按一定比例 混合即成为白光。
/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10 610-650 650-760
光颜色的互补性
颜色
互补光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黄绿
黄 橙 红 红紫 紫 蓝 绿蓝 蓝绿
2、物质的颜色

2021执业药师《药物分析》章节复习-第八章

2021执业药师《药物分析》章节复习-第八章

2021执业药师《药物分析》章节复习:第八章自己整理的2021执业药师《药物分析》章节复习:第八章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八章芳香酸及其酯的分析第一节阿司匹林及其制剂的分析一、阿司匹林的分析(1)识别1.氯化铁反应这些药物水解后能产生酚羟基,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能与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紫铁配位化合物。

适宜的pH值应为4 ~ 6,配位化合物应在强酸性溶液中分解。

这种反应极其敏感,只需稀释溶液即可检测。

如果取样量大,颜色太暗,可以用水稀释观察。

2.水解反应将阿司匹林和碳酸钠测试溶液加热并水解,得到水杨酸钠和乙酸钠。

用过量稀硫酸酸化后,白色水杨酸沉淀,出现乙酸气味。

3.红外吸收光谱法用波数(cm-1)对振动类型进行分类3300~2300 OH羟基1760,1695 C=O羰基1610,1580 C=C苯环1310,1190碳氧酯基(2)特殊杂质的检查1.溶液的澄清度:利用溶出行为的差异来检查碳酸钠试液在原料药中的不溶物。

阿司匹林溶于碳酸钠试液,杂质不溶。

不溶杂质:未完全反应的苯酚,或水杨酸在过高温度下精制时产生脱羧副反应的苯酚,以及合成过程中副反应产生的乙酸苯酯、水杨酸苯酯、乙酰水杨酸苯酯。

2.水杨酸:由生产过程中的不完全乙酰化或储存过程中的水解产生。

水杨酸对人体有毒性,分子中的酚羟基在空气中逐渐氧化成一系列醌类有色物质,如淡黄色、红棕色甚至深棕色,使阿司匹林产品变色。

检验原理:阿司匹林结构中没有酚羟基,所以不能与高铁酸盐反应,而水杨酸可以与高铁酸盐反应产生紫色,不能比一定量的水杨酸对照溶液产生的颜色更深。

限值为0.1%。

3.易碳化:检查被硫酸碳化着色的微量有机杂质。

(3)含量测定:酸碱滴定阿司匹林结构中游离羧基的直接滴定可用碱滴定溶液进行。

用于阿司匹林的测定。

方法:取本品约0.4g,准确称量,加入20毫升中性乙醇(中性至酚酞指示剂),溶解,加入3滴酚酞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滴定溶液(0.1毫升/升)滴定。

中国地质大学《分析化学》第8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中国地质大学《分析化学》第8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本章目录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29
(3)原子吸收线的宽度
3)压力变宽(pressure boradening)
由于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和电子等)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谱线变宽,统称 为压力变宽。 压力变宽有两种:


罗伦兹(Lorentz )变宽——不同粒子碰撞引起的谱 线变宽;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本章目录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29
(3)原子吸收线的宽度
2)多普勒变宽(Doppler broadening)
多普勒变宽——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 引起的谱线变宽。 由于辐射原子作无规则的热运动,它与位 置固定的观测器间便产生相对的位移,从而发 生多普勒效应,使谱线变宽。这种谱线变宽由 于是热运动产生的,所以又称为热变宽。一般 可达10-3 nm,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
返回
2019/1/29
空心阴极灯
空心阴极灯的特点: 发射的谱线窄; 发射强度较大; 光源稳定性好; 使用寿命长。 缺陷: 单元素灯。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本章目录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29
光源调制
光源调制:
来自火焰的辐射背景(连续光谱,直流信号)可与待测 物吸收线一同进入检测器,尽管单色器可滤除一部分背景, 但仍不能完全消除这些背景对测定的干扰。为此,必须对光 源进行“调制”。 光源调制定义:将入射光所产生的直流信号转换成交流信号,通 过电学方法将其与来自火焰的直流信号滤掉(RC电路),从 而避免火焰背景干扰。 光源调制方法: 1)机械调制—在光源和火焰之间加一切光器(分成四个扇形, 其中对角的两个扇形可让入射光通过)并以一定的速度(频 率)旋转,入射光被“切”成交变的光。 2)电学调制:通过脉冲方式给光源供电,直接产生“脉冲”光。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
12:19:39
(3)火焰
试样雾滴在火焰中,经蒸发,干燥,离解等过程产生大 量基态原子。
火焰温度的选择:
只要保证待测元素充分离解为基态原子就可以,超过所需 温度,使激发态原子增加;
(a)确保待测元素充分离解为基态原子的前提下,选用低 温火焰
(b)火焰温度取决于燃气与助燃气类型。(表8-3)
12:19:39


虚线:阶梯升温
oC
实线:斜坡升温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净化
时间,t
干 燥:去除溶剂,防样品溅射; 灰 化:使易挥发的基体和有机物尽量除去; 原子化:待测物化合物分解为基态原子 净 化:样品测定完成,高温去残渣,净化石墨管。
12:19:39
(3)石墨管原子化器的优缺点
优点:原子化程度高,试样用量少 缺点:背景干扰比火焰法大,精密度差(自动进样装置)
或由标准试样数据获得线性方程,将测定试样的吸光度A
数据带入计算。
12:19:39
2.标准加入法 取若干份体积相同的试液(cX),依次按比例加入不同
量的待测物的标准溶液(cO),定容后浓度依次为: cX , cX +cO , cX +2cO , cX +3cO , cX +4 cO ……
分别测得吸光度为:AX,A1,A2,A3,A4……。 以A对加入量做图得一直线,图中cX点即待测溶液浓度 。
2 π ln 2 e2
A 0.434 D mc N0 fL kLN0 当使用锐线光源时,吸光度与原子蒸汽中待测元素的 基态原子数成正比 A kLN0
12:19:39
火焰温度低于3000K时,可以用基态原子数代表待测元 素的原子总数
当使用锐线光源时,A = k N0 L =k’ c (比尔定律)

吸收光谱法

吸收光谱法

光度对浓度作图,绘制工作曲线。然后根据待测组分溶液
的吸光度在工作曲线上查得其浓度或含量。
与目视比色法相比,光电比色法提高了测量准确度,
而且可以通过选择滤光片来消除干扰,从而提高了选择性。 但光电比色计采用钨灯光源和滤光片,只适用于可见 光谱区和只能得到一定波长范围的复合光,而不是单色光 束。
23
3. 分光光度法
17
三、吸光度的加和性
溶液中含有对某一波长的光产生吸收的多种物质,那么 溶液的总吸光度等于溶液中各个吸光物质的吸光度之和,
A1 = 1bc1 A2 = 2bc2 A = 1bc1+ 2bc2
根据吸光度的加和性可以
进行多组分的测定以及某些化 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18
第三节
光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
15
• ε是吸光物质在一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反映该吸光物
质的灵敏度;
• ε值越大,表示该吸光物质对此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越强,
显色反应越灵敏;
• 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εmax表示;
16
铁(Ⅱ)浓度为5.0×10-4 g· L-1 的溶液,与邻二氮菲以1:3
的计量比生成橙色络合物。该配合物在波长508nm,比色
光谱名称 波长范围
X射线
远紫外光 近紫外光 可见光 近红外光 中红外光 远红外光 微波 无线电波
0.1~10nm
10~200nm 200~380nm 380~780nm 0.78~2.5um 2.5~25um 25~1000um 0.1~100cm 1~1000m
3
光学光谱区
单色光
单一波长的光 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
0.575
光源
单色器

第八章原子吸收光谱

第八章原子吸收光谱

换用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灯减小干扰。
(3)灯的辐射中有连续背景辐射, 用较小通带或更换灯。
二 物理干扰(基体效应) 指试液与标准溶液物理性质(如粘度、
表面张力、雾化气体的压力等)有差别 而产生的干扰。是非选择性干扰。
消除方法:
1. 采用与被测试样组成相似的标准样 品制作工作曲线。 2. 标准加入法。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激发态基态
吸收光谱
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
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特征吸收 基态元素M E 特征辐射 激发态M*
1.原子吸收与原子发射法的对比
(1)吸收辐射后基态的原子数减少,辐射吸收值与基
态原子的数量有关,也即由吸收前后辐射光强度的变化
I
e
0
I d
将 It=I0e-KvL 代入上式: I e I e-K L d 0
则: A lg

e

e
0
0
I 0 d
0
I 0 e -K L d
用锐线光源测量,则Δve< Δva ,
由图可见,在辐射线宽度范围内,Kν
可近似认为不变,近似等于峰值时的 吸收系数K0。
气体测量管中进行吸光度测量。 特点:常温测量; 灵敏度、准确度较高(可达10-8 g汞)。
五、单色器
1.作用 2.组件 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线分开。 色散元件(棱镜、光栅)、凹凸镜、狭缝等。 两条谱线间的距离与波长差的比
3.单色器性能参数 (1)线色散率(D)
值ΔX/∆λ 。实际工作中常用其倒数 ∆λ/ ∆X 。
将待测试样在专门的氢化物生成器中产生氢化物,送

第8章吸收光谱法

第8章吸收光谱法

§8.3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8.3.1 显色反应
1. 氧化还原反应:例 2 2Mn2 5S2O82 8H2O 2MnO4 10SO4 16H max 525nm 2. 络合反应:例
显色反应条件
Fe2 3C12 H8 N2
2+ Fe(C12 H8 N2 )3 (红)
第八章 吸收光谱法
……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建立的分析方法, 又称吸光光度法。
知识点:
吸收光谱的产生
光吸收基本定律 比色分析和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8.1
吸收光谱
光与溶液的颜色 吸收光谱曲线
光吸收基本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的适用范围
8.1.1 光与溶液的颜色
λ 颜色 紫 蓝 青蓝
测定原理:
C L C样 L
It,标 I o 10 标 ;It,样 I o 10 C L C L I o 10 标 ; It,样 I o 10 样
若两溶液颜色相同:It,标 It,样
Io、、L是相同的, C标 C样
测定条件:比色管要成套的。
t1 t2
t
§8.4 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分析方法
8.4.1 标准曲线法
1. 取5~10个不同量的标准溶液,加 显色剂和其它试剂,稀释至一定体 积→标准有色溶液,在选定波长下 测A标 。
2. 作标准曲线 A标-C标
A
AX
CX
C
3. 一定体积的水样加同样的显色剂和其它试剂,稀释 至一定体积, 在选定波长下测AX。 4. 在曲线上找出与AX相对应的CX。 5. 换算成水样的浓度。
A C L (朗伯-比尔定律)
透光率T
再由:

原子吸收光谱法-1

原子吸收光谱法-1
分析线.
2020/6/22
5. 背景干扰
背景干扰也是光谱干扰,主要指分 子吸与光散射造成光谱背景。分子吸收 是指在原子化过程中生成的分子对辐射 吸收,分子吸收是带光谱。光散射是指 原子化过程中产生的微小的固体颗粒使 光产生散射,造成透过光减小,吸收值 增加。
背景干扰,一般使吸收值增加。产生 正误差。
2020/6/22
3. 影响原子吸收谱线轮廓的主要因素
①. 自然宽度ΔυN
它与原子发生能级间路迂时激发态原子的有限寿命有关。 一般情况下约相当于10-4 Å
②. 多普勤(Doppler)宽度ΔυD
这是由原子在空间作无规热运动所引致的。故又称热 变宽。
D7.161070 T
M
2020/6/22
M的原子量, T 绝对温度,υ0谱线中频率 一般情况: ΔυD = 10-2 Å
2020/6/22
3.1概 述
1802年,发现原子吸收现象;1955年, Australia 物理学家Alan Walsh成功的将该 现象应用于了分析。60年代中期发展最快。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基于气态的基 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 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 元素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优点:绝对灵敏度高,检出 达10-12-10-14g 原子核化效率高 。
缺点:基体效应,背景大,化 学干扰多,重现性比火焰差。
2020/6/22 ⑶.低温原子核化器
3.3.4 单色器
比发射光谱简单
光谱通带: W = D·S
S-缝宽度(mm) 倒线色散率 D = dλ/dl
被测元素共振吸收线与干扰线近,选用 W要小,干扰线较远,可用大的W,一般 单色器色散率一定,仅调狭缝确定W。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变宽程度
DVD 7.162107 V0
T M
多普勒变宽与吸收原子自身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与火焰的温度平方根成正比,与谱线频率有关。
3、压力变宽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级发生稍微变化引起的变宽,又称
为碰撞(Collisional broadening)变宽。它是由于碰撞使
激发态寿命变短所致。外加压力越大,浓度越大,变宽越显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K0Βιβλιοθήκη 2 lnDvD
2

e2 mc
N0
f
将上式带入朗伯比尔定律中得到
2 π ln 2 e2
A 0.4343K 0L 0.4343 D D mc N0 fL kLN0
由于N0 ∝N∝c
( N0基态原子数,N原子总数,c 待测元素浓度)
所以:A=KLN0=K′LN=K′′c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常规模式
定 量 分 析
3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8-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一、共振线
E3
1、共振吸收线
E2
使电子由基态跃迁到
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
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
E1
收线(也简称共振线)
A
B
E0
A 产生吸收光谱
B 产生发射光谱
E0 基态能级 E1、E2、E3、激发态能级
吸收线的宽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一类是由原子性质所决定,另 一类是外界因素。
1、自然宽度 Δ N
无外界因素影响时,谱线固有的宽度叫自然宽度。
自然宽度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一般约10-5nm。
照射光具有一定的宽度。

吸收光谱法的定义

吸收光谱法的定义

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分析物质吸收光谱的方法。

它可以根据物质吸收光谱的特征来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吸收光谱法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如化学、生物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

在吸收光谱法中,物质被特定波长的光照射,然后测量透射光或反射光的强度,以确定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

通过分析物质吸收光谱的特征,可以推断出物质的一些性质,如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

吸收光谱法的优点包括:能够检测出物质的浓度和组成;可以用于不同种类的物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可以用于在线监测和实时分析等。

然而,吸收光谱法也有一些局限性,如需要使用特定的光源和检测器,以及需要精确控制实验条件等。

此外,对于某些物质,其吸收光谱特征不明显或吸收强度较弱,可能会影响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吸收光谱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虽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以提供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分析结果。

光谱 吸收光谱

光谱 吸收光谱

光谱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是指在物质中加入某种电磁辐射后,电磁辐射被物质吸收而形成的光谱。

在吸收光谱中,物质的吸收峰表示物质对电磁辐射的吸收程度。

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用来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组成。

吸收光谱的原理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

假设我们有一个透明的杯子,里面装有水。

当我们在水中加入糖,水就会变甜。

这是因为糖分子吸收了电磁辐射,例如红外线,并将其转化为热能。

当我们再次加热杯子里的水时,我们会发现水的温度比没有加糖时要高。

这是因为糖分子吸收了电磁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热能,导致水的温度上升。

在分析化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吸收光谱来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组成。

例如,在紫外-可见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可以用来确定有机物质中的官能团类型和数量,而吸收峰的强度可以用来确定官能团的数量。

在红外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可以用来确定有机物质中的化学键类型和数量。

在核磁共振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可以用来确定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和数量。

吸收光谱在环境监测、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环境监测中,我们可以利用吸收光谱来检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例如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质等。

在生物
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吸收光谱来研究细胞中的代谢过程和蛋白质结构。

在医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吸收光谱来研究人体组织的化学成分和功能。

总之,吸收光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并在环境监测、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某些物质的分子吸收200-800nm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

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过程:运动的分子外层电子-----吸收外来外来辐射-----产生电子能级跃迁-----分子吸收谱。

应用范围: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8.1.1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1.电磁辐射(电磁波,光):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能量形式,它是检测物质内在微观信息的最佳信使。

2.电磁辐射的性质:具有波、粒二像性;其能量交换一般为单光子形式,且必须满足量子跃迁能量公式:3.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就称光谱。

λνch h E ⋅=⋅=∆8.1 吸收光谱γ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波高能辐射区γ射线能量最高,来源于核能级跃迁χ射线来自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光学光谱区紫外光来自原子和分子外层电子能级的跃迁可见光红外光来自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波谱区微波来自分子转动能级及电子自旋能级跃迁无线电波来自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波长长电磁波谱光谱能量/eV波长跃迁类型γ射线光谱>2.5⨯105<0.005 nm核能级X射线 2.5⨯105~1.2 ⨯1020.005 ~10nm K,L层电子能级真空紫外光区 1.2 ⨯102 ~6.210 ~200 nm近紫外光区 6.2 ~3.1200 ~400 nm外层电子能级可见光区 3.1 ~1.6400 ~800 nm近红外光区 1.6 ~0.500.8 ~2.5 μm分子振动能级中红外光区0.50 ~2.5 ⨯10-2 2.5 ~50 μm远红外光区 2.5 ⨯10-2 ~1.2 ⨯10-350 ~1000 μm分子转动能级微波区 1.2 ⨯10-3 ~4.1 ⨯10-6 1 ~300 mm无线电波区<4.1 ⨯10-6>300 mm电子和核的自旋8.1.2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物质的分子内部具有一系列不连续的特征能级,包括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这些能级都是量子化的,其中电子能级又可分为基态和能量较高的若干个激发态。

当光照射某物质后,如果光具有的能量恰好与物质分子的某一能级差相等时,这一波长的光即可被分子吸收,从而使其产生能级跃迁而进入较高的能态。

不是任一波长的光都可以被某一物质所吸收,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其组成结构不同,它们所具有的特征能级也不同,故能级差不同,而各物质只能吸收与它们内部能级差相当的光辐射,所以,不同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具有选择性。

分子吸收的能量△E=hν=hc/λ分子吸收光子后,依光子能量的大小不同而引起转动能级、振动能级和电子能级的跃迁,也就是使分子由基态跃迁至高能量的激发态,因而产生三类吸收光谱,即转动光谱、振动光谱和电子光谱。

电子光谱的产生(200-800nm)跃迁类型基态有机化合物的价电子包括成键σ电子、成键π电子和非键电子(以n表示)。

分子的空轨道包括反键σ*轨道和反键π*轨道,因此,可能的跃迁为σ→σ*、π→π*、n→σ* n→π*等。

反键轨道反键轨道非键轨道成键轨道成键轨道(nm)8.1.3 溶液颜色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不同颜色的可见光波长及其互补光颜色λ(nm)互补光紫光400-450 黄绿兰450-480 黄绿兰480-490 橙兰绿490-500 红绿500-560 红紫黄绿560-580 紫黄580-610 兰红650-760 兰绿红紫橙蓝黄白光青蓝绿青透光率(透射比)(Transmittance )吸光度(Absorbance )A =lg I 0/I t =lg(1/T )=-lg T = εcl T=10-εcl = 10-A I 0I t8.1.4 吸收光谱及其表示方法0I T =I t除摩尔吸收系数之外,还可用吸收系数、比吸收系数和灵敏度指数来反映一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和测定吸光物质的灵敏度。

M=ε/aM=10ε/A1cm1%灵敏度指数S=M/ ε常用术语1、吸收曲线(吸收光谱)让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依次照射某一吸光物质,并测量该物质在每一波长处对光的吸收程度的大小(吸光度),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即可得一条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即吸收光谱曲线。

2、最大吸收峰:吸收曲线上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通常选此波长为工作波长。

3、生色团Chromophoric Group (含有π电子,都发生π→π* 或n→π*跃迁);分子中含有非键或π键的电子体系,能吸收外来辐射时并引起n-π*和π-π*跃迁,可产生此类跃迁或吸收的结构单元,称为生色团。

4、助色团Auxochromic Group (含有饱和的杂原子)是指带有非键电子对的基团,如-OH、-OR、-NHR、-SH、-Cl、-Br、-I、-NH2等,它们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的光,但是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且增加其吸光度。

5、红移或蓝移(Redshift or blueshift)红移(red shift 或bathochromicshift)指取代基或溶剂效应引起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的移动;蓝移(blue shift或hypsochromic shift)或紫移:吸收带向短波方向移动常见助色团及其助色效应(红移) λ-F<-Cl<-Br<-OH<-OCH3<-NH2<-NHCH3< -N(CH3)2<-NHC6H5<-O-例:CH3Cl CH3Br CH3Iλmax(nm) 172204258在某些生色团如羰基的碳原子一端引入一些取代基之后,吸收峰的波长会向短波方向移动,这种效应称为蓝移(紫移)效应。

如-CH3、-CH2CH3、-OCOCH3称为向蓝(紫)基团。

等吸收点:两个或两个以上化合物的吸收强度相等的波长。

等吸收点注意问题1、溶剂不同,最大吸收波长所以位置不同;吸收光谱形状也不相同2、温度不同对某些物质的测定也有影响3、被测物质浓度不能太大,一般小于10-2mol/l4、吸收曲线的形状与浓度无关,但同一波长下吸光度值随浓度增加而增加。

λA A /nm H C N NN N CH 对称四嗪水中环己烷中蒸汽中5005558.1.5 朗伯-比耳定律的适用范围1、朗伯—比耳定律成立的条件:(1)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2)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3)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4)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过程,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生。

A=lg I0/It=lg(1/T)=-lg T = Kbc因此,A与C成正比但A与T不成正比,A正比于-lgT 例:当A=0时,T=100%A趋近无穷大,T=0A=0.301,T=50%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其应用标准曲线即校准曲线,又称工作曲线,在一定条件下配制一系列具有不同浓度的吸光物质的标准溶液(称标准系列),然后在确定的波长和光程等条件下,分别测量系列溶液的吸光度,绘制A—C(吸光度—浓度)曲线,即得到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标准曲线。

,即在相同条件下测得未知液的吸光度Ax。

可从曲线上查得CxA吸光度值保证在0.2-0.8之间C灵敏度S c 越小,元素测定的灵敏度越高。

S C=ΔA/ ΔC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浓度定义为元素的特征浓度。

2、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物理因素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λ不同导致有不同k 值)*当入射光Δλ很小时,A 与C 成正比;或虽然Δλ较大,但在所选择的入射光波长附近吸收曲线较为平坦,A 与C 也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Δλ较大,k 1≠k 2,A 和C 不成正比,发生偏离朗伯比耳定律,k 1、k 2相差越大,偏差越大。

光不纯引起的对Beer定律的偏离A Aλ2λλmaxmaxλ2λ/nm c/mol/L非平行入射光引起的偏离(b的大小发生改变)由于入射光为非平行光,不能保证光束全部垂直通过吸收,导致光束的平均光程大于吸收池厚度,实测值大于理论值,从而产生正偏离。

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由于溶液不均匀,如产生胶体或发生混浊,当入射光通过该溶液时,除一部分被吸收外,还有一部分会因散射而损失,使透射比减小,实测值偏高。

吸收定律本身的局限性朗伯-比耳定律适用于稀溶液,由于在高浓度情况下,邻近质点彼此电荷相互影响,此影响会改变它们对特定辐射的吸收能力,相互影响取决于浓度,此现象会导致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发生偏差.化学因素a.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k的大小发生改变)浓度大时,吸光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间平均距离减小,由于相互作会而改变吸光微粒的电荷分布,改变吸光能力。

b.化学反应引起的偏离当溶液中存在解离、缔合、形成新化合物时,平衡浓度不等于分析浓度,产生的偏差。

8.2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8.2.1 比色法目视比色法直接用眼睛比较标准溶液与被测溶液颜色的深浅,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测量的是透光强度。

===--A I I I I bc o bc o 2221111010εεI 1=I 2时,ε1C 1L 1= ε2C 2L 2相同条件下,ε1=ε2,L 1=L 2所以C 1=C 2常用的目视比色法是标准系列法。

使用一套由同种材料,大小形状相同的比色管,于管中分别加入标准溶液和待测液,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再加入等量的显色剂和其他试剂,然后从管口垂直向下观察,比较待测液与标准溶液颜色的深浅。

若待测液与某一标准溶液颜色深度一致,则说明两者浓度相等,若待测液颜色介于两标准溶液之间,则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待测液浓度。

目视比色法的主要缺点是准确度不高,如果待测液中存在第二种有色物质,甚至会无法进行测定。

另外,由于许多有色溶液颜色不稳定,标准系列不能久存,经常需在测定时配制,比较麻烦。

(2)光电比色法用光电池代替眼睛进行测量的仪器分析方法光电比色计:光源滤光片比色皿光电池8.2.2 分光光度法1、特点分光光度法特点1)采用棱镜或光栅等分光器将复合光变为纯度高的单色光2)测量范围扩大3)可选取任意波长的光8.2.2 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计与光电比色计的区别是分光器不同,测量范围不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分类按入射光波长分: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按结构分:单光束、双光束;单波长、双波长1、单光束分光光度计经单色器分光后的一束平行光,轮流通过参比溶液和样品溶液,以进行吸光度的测定。

这种简易型分光光度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修容易,适用于常规分析。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可变波长单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示意图单光束:参比和试液不在同一时间内测定,由光源和检测系统不稳定而引起测量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