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周教学设计
新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
目标:
1. 了解数字和数量
2. 研究如何加法和减法
3. 介绍几何中的形状和位置
4. 研究如何测量长度
5. 理解时间和日历的概念
计划:
单元一:数字和数量
1.1 研究用视觉呈现数字1-50
1.2 培养对数字的感性认识
1.3 研究利用图形、实物来表示数量
单元二:加法和减法
2.1 掌握0-10之间的加减法运算
2.2 研究加法的性质和交换律、结合律2.3 研究减法的性质
单元三:图形与位置
3.1 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3.2 分辨“左右”、“前后”、“上下”等方位3.3 研究利用简单的方位指示语进行表达
单元四:长度
4.1 了解长度的基本概念
4.2 研究使用“米”、“分米”、“厘米”进行长度测量
单元五:时间和日历
5.1 研究“日历”这一物品,它是记录时间的工具
5.2 研究各种时间概念和表达方式
以上是新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的目标和计划,它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从数字、数量入手,逐渐深入到加减法、图形方位、长度、时间和日历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此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单元教学设计§3图形的运动(一)第1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法:观察、讨论法。
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也可用电脑上网收集各种各样轴对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
)小结:你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滑梯、飞机,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游乐场里研究数学知识。
二、互动新授1、小组协作,探讨对称。
教师点击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的图形。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摆布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征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
(教师出示叶子、蝴蝶和天安门图。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庭?(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可以纠正。
)2、教学“对称”师:同砚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觉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摆布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3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笔记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42例3,完成教科书P43~44“练习九”第4、6题。
▶教学目标1.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有关的实际问题。
2.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问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会选择有用的信息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稍简洁的数量关系,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活阅历课件出示习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一)”时已经积累了确定的解决问题的阅历。
唤醒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阅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预备。
师:同学们,今日这节课我们就用前面学习的学问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明明想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
同学们,你们乐意帮忙明明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课件出示教科书P42例3。
◎教学笔记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情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
一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
玩具车的标价被遮住了。
要帮忙明明求出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小组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需要知道总钱数和地球仪的单价,我们知道一共有56元,一个地球仪8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依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当如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老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应当用除法计算。
师:如何列式计算呢?【学情预设】56÷8=7(个)。
(老师适时板书)【设计意图】感知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后,建立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想到可以用除法解决问题,初步建立用除法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模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时 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教案】】
5混合运算本单元学习简洁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含同级混合运算、两级混合运算、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挨次规定的合理性,帮忙学生理解应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能运用小括号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致,进一步进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把握简洁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挨次(两步)的重要单元,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挨次计算加减或乘加、乘减的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
教科书将解决问题的教学与混合运算挨次的教学适当分开编排,为突破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例如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挨次。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发觉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育,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学问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班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学问,懂得简洁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确定的计算基础。
但对于二班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挨次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挨次——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进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把握运算挨次的水平。
在运算挨次教学中,给予学生具体的情境,帮忙学生理解并感知运算挨次是有规定的,也有它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同时,老师要留给学生乐观思考的空间。
采用问题发觉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观主动获得新知。
1.处理好情境图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老师要充分借助情境图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解决问题中的抵触冲突更好地理解数学上对于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进行规定的合理性。
2.建立好新旧学问间的联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方便大家学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
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
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
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
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记录数据的方法》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记录数据的方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记录数据的方法》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以及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课时学习用数词表示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和识数能力,能够理解数词的含义,对于用数词表示物体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记录数据和统计数据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记录数据的方法、统计数据的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记录和统计数据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2.让学生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记录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记录和统计数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物品,如小球、小棍等,用于教学演示。
2.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一些记录数据的工具,如纸、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举办一次小动物运动会,让学生观察不同小动物的数量,引发学生对记录数据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并进行示范。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不同小动物的数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教师提供的各种数据,如教室里的人数、书本的数量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把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
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
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1)绘本阅读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习无剩余的平均分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平均分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预设:8÷4=2(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预设:表示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1)引入新问题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绘本阅读“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小学二年级《数学基础知识》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基础知识》下册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二年级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下册的内容,包括数字的认识和运算、几何图形、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等。
通过教学,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数学题目,并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数字的认识和运算- 数字的读写和认识- 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运算- 数字的比较和排序2. 几何图形- 基本几何图形的认识,如圆、方形、三角形等- 几何图形的分类和辨认- 几何图形的简单变换,如旋转和翻折3.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时钟的认识和读时- 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时间段的概念- 长度的比较和测量,如米、厘米和分米教学策略为了确保教学的简单和有效,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1. 创设具体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2. 游戏化教学:利用游戏、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多元化评估:通过小组讨论、作业、练习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巩固和拓展。
教学步骤第一课:数字的认识和运算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并进行认读。
2. 通过实物、图片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3. 利用游戏和练习,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第二课:几何图形1. 介绍基本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名称,让学生进行辨认和分类。
2. 利用图形卡片等教具,进行几何图形的辨认练习。
3.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变换练习。
第三课: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 通过时钟模型,让学生理解时钟的构造和读时方法。
2.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练习。
3. 使用长度测量工具,让学生学习长度的比较和测量方法。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数字、几何图形和测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估:布置适当的作业,检查学生独立完成相关数学题目的能力。
3. 个别辅导: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巩固训练。
教学资源1. 数学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基础知识》下册2. 教具:数字卡片、图形卡片、时钟模型、长度测量工具等3. 游戏和活动材料:游戏板、骰子、计时器等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课十以内的数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地识别0-10之间的各个数- 能够正确地念出这些数- 能够正确地写出这些数- 能够用生活中简单的事例介绍这些数教学重点- 数的读法、写法、认识方法的启发- 数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数的读写能力的培养- 数与生活实际之间联系的启发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数字卡片等教具- 教师准备好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数字卡片和图表向学生介绍数字0-10,并领读。
2. 自主研究让学生用纸笔写一遍0-10并让他们互相核对。
然后让学生到班内或家庭中寻找出现的数字,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拓展巩固教师自编简单的比大小、数的顺序等题目,让学生自己解决,练他们的读写能力。
同时,让学生思考数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第二课数0教学目标- 能够准确地理解“零”的含义和用法- 能够正确地念、写、用“零”教学重点- 对数字“零”的理解和应用- “零”在分数中的位置教学难点- 数字“零”与数子“0”的理解- “零”的应用教学准备- 数字0和分数的图表等教具- 学生练用纸和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数出0-10中的数并问学生哪个数是最小的?学生回答后将学生的答案用图表表示出来,其中包括0这个数。
2. 自主研究让学生用纸笔完成0的写法,然后让他们实际感受0的意义,例如在食品包装盒上观察0。
同时,让学生了解零在分数中的位置。
3. 拓展巩固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如何用“零”来表示数字?”“在1/15中有几个零?”等让学生进行小讨论,在讨论中打破“零不是很重要”的观念。
第三课数1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地认识数“1”- 能够正确地念、写、用“1”- 能够找出生活中的数字1教学重点- 1的阅读、写出、认识方法- 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学难点- 数字“1”的读写能力- 如何正确地理解数字“1”教学准备- 数字1的图表等教具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举手并说出一个恰当的数,然后教师将学生的答案用图标表示出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数数并用数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使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
•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实物物品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利用实物物品展示,引导学生数出物品的数量,帮助学生理解数数的概念。
2. 学习数的读法和认识数的顺序
•利用数棍或数字卡片,呈现1-20的数字,并让学生按顺序读出各数字,加深学生对数字排列的认识。
3. 认识个位数
•通过实物物品提问,引导学生认识个位数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操练。
4. 进行实际问题练习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利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巩固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核对,检验学生对数数的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
•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强化印象。
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题,熟练掌握数数的方法。
•做家长布置的附加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留心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为学生进行数学教学。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通用11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索“小括号”的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师: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复习题: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说出运算顺序)30+8×4 5×2+3 80—64÷8 29+24÷4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5×3=15 81÷9=9 16+12=28 25+15=40 9—9=0 28÷7=4(课前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谈话:小淘气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
他很想和同学们挑战,你们愿意和他比一比吗?(用谈话法为学生引出一个虚拟的竞争对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竞争意识)2、课件出示“过河”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图。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现在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通过创设男、女生过河的情境,使学生将计算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数字 101-200 的顺序排列- 101-150 的数轴表示- 数字 101-200 的连线练习2. 教学目标:- 掌握数字 101-200 的顺序排列方法- 理解数轴的概念,并能够使用数轴表示数字 101-150- 进行数字 101-200 的连线练习,提高数字的记忆能力和连线技巧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数字 101-200 的卡片或投影片- 数轴的图片或投影片- 连线练习的工作纸4. 教学过程:a. 导入新知(5分钟)- 教师出示数字 101-200 的卡片或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并重复读出这些数字。
-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规律,比较数字的大小。
b. 学习数轴表示(10分钟)- 教师出示数轴的图片或投影片,向学生介绍数轴的概念和用途。
- 教师提问:数字 101 在数轴上的位置是什么?数字 150在数轴上的位置呢?- 学生回答并理解数字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c. 数字连线练习(15分钟)- 教师发放连线练习的工作纸,上面有未连接起来的数字101-200。
- 学生按照数字的顺序,用铅笔连接相邻的数字。
-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d. 练习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个练习过程,强调数字的顺序排列和数轴的使用。
- 与学生一起检查练习的结果,鼓励他们完成得好的学生。
5.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数字 101-200 的顺序排列方法,并能够使用数轴表示数字101-150。
通过连线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字记忆能力和连线技巧。
如果学生在连线练习中出现困难,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例如:让学生数出一组数字的个数,再连接下一组数字。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连线的方式。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教学设计)第1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教学十分重要的一段,也是学生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接触的都是比较小的数,这就限制了他们对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认识。
在本单元,学生将学习新的计数知识,用较大的数描述、交流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里的事件与现象,他们的数感会有明显的发展。
我国的计数,习惯把数位分成个级、万级、亿级,每一级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上的数都是万以内的数。
读、写多位数一般都分解成两个或三个万以内数在不同数级上进行读、写。
从这点来说,本单元对以后教学多位数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学生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万以内的数,是一次较大的跨越:他们需要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千”和“万”以及相应的数位,需要学会读数和写数的基本方法以及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读写规则,需要依据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需要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得出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单元导学内容分以下五个部分:1、数数。
通过数小棒和小正方体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千根小棒和一千个小正方体的模型,使学生对一千有初步的直观感受,并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发展学生的数感。
2、写数读数。
通过“试一试”、“写一写”、“读一读”等操作、表达、思考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3、大小比较。
通过“比一比”、“议一议”、“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4、较大数的估计。
通过“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整理与复习。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及谈收获、存在问题,以及通过必要的练习,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内的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整十整百的认识与把整十整百分成若干份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表示整十整百。
2.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把整十整百分成若干份。
3.学生能够掌握用图形、实物或其他教具模拟表示整十整百。
教学重点1.整十整百的认识与表示。
2.把整十整百分成若干份的方法。
教学难点1.整十整百的认识与表示。
2.多种方式模拟整十整百的表示。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由教师准备的模拟表示教具,如计数器、珠算、磁棒、图形卡片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图,让学生识别其中表示整十整百的数字,引导学生认识整十整百。
2. 认识整十整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整十整百的概念和表示,如10、20、100、200等。
3. 把整十整百分成若干份(30分钟)教师提供多种方式把整十整百分成若干份的方法,如图形卡片拼接、计数器操作、磁棒组合、珠算计算等。
4. 模拟表示整十整百(10分钟)教师通过提供模拟表示教具,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示整十整百,如用珠算表示整百数,用计数器表示二十个十元,用磁棒表示五个二十元等。
5. 巩固练习(5分钟)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分解、表示整十整百。
6. 复习(5分钟)回顾整节课的知识点和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整十整百的认识和表示,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多种把整十整百分成若干份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整十整百的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PPT和模拟表示教具的选择上需注意保证教具的易操作性和呈现性,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5篇小学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1一、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我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
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
因此对这些同学,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同学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本册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第六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七单元混合运算;第八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九单元统计;第十单元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1、有余数的除法:⑴有余数除法的认识;⑵有余数除法的笔算2、万以内数的认识:⑴千以内数的认识;⑵万以内数的认识;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⑷估算;⑸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3、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⑴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⑵简单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估算;⑶稍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⑷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验算。
4、万以内加减法(二):⑴较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⑵估算;⑶应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⑷回顾整理。
5、混合运算:⑴两步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⑵带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⑶应用加减运算解决问题。
6、时、分、秒的认识:认识时、分、秒。
(二)、空间与图形1、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⑴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⑵长度单位的进率和简单的换算。
2、对称:认识对称现象。
3、图形与拼组:⑴平面图形的认识: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②、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⑵图形的拼组。
数学下册二年级教学设计
数学下册二年级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二年级学生掌握数学下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数的认识:整数、负数、小数的概念及其应用;2. 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和应用;3. 分数和小数: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比较和运算;4. 几何图形: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分类和性质;5. 数据分析:图表的制作和数据的分析。
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教学设计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游戏教学:通过各种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2. 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价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本教学设计将采用以下教学评价方法:1. 日常作业: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和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协作能力和贡献度;4. 考试测试:定期进行考试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教学设计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 教科书:使用数学下册教科书作为主要的教学参考资料;2. 视听资料: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数学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游戏材料:准备各种数学游戏所需的材料,用于游戏教学活动;4. 实践工具:准备测量工具、几何图形模型等实践工具,用于实践活动和观察实验。
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安排,本教学设计将按照以下教学计划进行:1. 第一周: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2. 第二周:分数和小数的表示和比较;3. 第三周: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和应用;4. 第四周: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5. 第五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和应用;6. 第六周: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7. 第七周:复习和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上学时间》教学设计建议及课本习题解析
上学时间(综合与实践)学习目标1.通过记录、讨论一周上学时间的实践活动,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时间的知识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记录时间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记录、讨论一周上学时间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一些初步记录数据的活动方法,初步体验数据的随机性,并进一步理解与时间相关的内容。
3.结合上学时间的现实情境,发展发现、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经验,并初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反思意识。
建议学习课时数1课时。
编写说明教科书安排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在综合实践的活动中,以问题为载体,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经验。
第二,为统计内容的学习,如数据分析的意识和体会数据的随机性积累活动经验。
第三,进一步巩固、提升“时、分、秒”的学习内容。
此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相关论述说明了此素材的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先调查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结论:如果把记录时间精确到分,可能学生每天上学途中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感悟数据的随机性:更进一步,让学生感悟虽然数据是随机的,但数据较多时具有某种稳定性,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信息。
”还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综合实践课,本节内容建议以课内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完成,教科书安排的四个活动,希望通过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完成提出问题、“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初步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第二阶段,安排学生利用一个星期收集数据,经历记录、整理自己上学时间数据的过程。
情境图给出了记录淘气早晨从家出发的时间和到校时间的例子,并就此提出三个问题。
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读取图中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数学下册二年级教学设计
数学下册二年级教学设计
目标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帮助二年级学生掌握数学下册中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加减法、乘法表、分数等内容。
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1. 加减法练
- 活动1: 使用教具或数字卡片进行加法和减法的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学运算的过程。
- 活动2: 制作加法和减法的练题,让学生在纸上进行计算,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注意力。
2. 乘法表的研究
- 活动1: 利用乘法表卡片进行记忆和复,让学生通过口诀和反复练记住乘法表。
- 活动2: 设计乘法表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对乘法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分数的认识
- 活动1: 使用分数图形展示工具,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分数
的图形表示,帮助他们理解分数的概念。
- 活动2: 制作分数的比较练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大小和排序,
培养他们对分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评估
为了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可以采用
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 练题的完成情况和准确度。
- 口头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 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策略。
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二年级学生掌握数学下册的相关
知识点,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丰富的
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希望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数学,并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布局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布局目标- 帮助学生巩固并扩展他们在数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主题和内容安排1. 整数和小数(2周)整数和小数(2周)- 整数的认识和比较- 整数的加减运算- 小数的认识和读写- 小数的加减运算2. 长度和重量(2周)长度和重量(2周)- 长度的认识和比较- 长度的单位转换- 重量的认识和比较- 重量的单位转换3. 图形的认识(2周)图形的认识(2周)- 点、线、线段和射线的认识- 不同类型的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 图形的特征和性质4. 时间和日历(1周)时间和日历(1周)- 时间的认识和读写- 时钟的使用和指针的认识- 日历的认识和使用5. 解决问题(1周)解决问题(1周)-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运用各个数学概念和技能教学方法与策略- 创设情境:通过有趣的情境和故事引入数学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游戏和活动:利用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进行数学练和巩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 探究式研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 多种呈现方式: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多种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 不断反馈:及时给予学生研究成果的反馈和肯定,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评估方式- 日常练:通过课堂练、作业等日常活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 个体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能力等方面。
- 项目作业:布置一些小组或个人项目作业,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各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 教材:使用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 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图片、动画等。
- 实物和模型:准备一些实物和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4 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小朋友们,寒假结束了,新的一学期开始了。
在假期里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1)22+13-6 (2)22-6+13板书:交流:你是怎么想的?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1、练习一的第1 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 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五、课堂作业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5 页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1)54-8-22 (2)54-(8+22)板书: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 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1、练习一的第2 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 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五、课堂作业,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8 页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交流:你是怎么想的?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1、练习一的第1 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 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五、课堂作业,教学反思第四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10、11 页练习二教学目标: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1、出示第9 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
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 页第3 题。
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 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
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 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
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 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四、课堂作业教学反思: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