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复习十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论语》板块复习

《论语》板块复习

沂水春风(二)——吾与点
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 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 世为民之志全抛之脑外。这对久在官场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 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 和解脱,但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 以 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礼指导下的仁,
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
爱、博爱。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
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 “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 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诲人不倦——述而不作
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
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 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 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 而
当时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
扬 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 “复古”
“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 与 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 往应有 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 不 是朋比为奸。

《论语》智慧大全(一)

《论语》智慧大全(一)

《论语》智慧大全(一)

读论语心得:

中庸之道的智慧

“中庸”强调的是做事守其“中”,既不左冲右突,又戒参差不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它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虽然在《论语》中“中庸”一词仅出现过一次,但中庸的思想却时时闪现,如在《论语》中孔子评价他的弟子们时说:“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

再如《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即是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

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中庸之道——精选推荐

中庸之道——精选推荐

中庸之道对人生的意义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中庸”即中和,不是平庸、碌碌无为。它追求的是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不及、不骄不馁,得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事中间较为完美的平衡点。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我认为中庸之道对于我们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人都有重大意义!

其实,中庸之道作为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对于中庸,北宋理学家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论语·里仁》有道: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先进》曰: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新课导入
• 什么是中庸之道? • 儒家的交往原则是什么? • 想想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一、熟读课文,知晓其意
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矣。”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 犹不及。”
3.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
4.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 不可行也。”
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 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 别。
课后作业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 价?为什么?
三、思考
• 儒家的处世原则是什么? • 中庸之德和行分别指的是?
课堂练习
默写: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中庸之道高考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庸之道高考专题练习及答案

十、中庸之道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 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30字)(2分)

2 .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J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J

1 .⑴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2分)

⑵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2分)

2017届《论语<选读>》复习练习

(四)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2.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阅读以下几章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

《论语》阅读--“中庸”专题

《论语》阅读--“中庸”专题

8.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师也过,商也 不及。”曰:“然则师愈与②?”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
①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
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 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 “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中庸
《论语》
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其至矣乎②!民鲜久 矣③。”(《雍也》)
①中庸:朱熹《论语集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②至:极;最。 ③ 民:不完全指老百姓,主要是指“反中庸”的“小人”。鲜:少。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 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这一章孔子将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中庸”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持中和谐。 对待对立的两端,采取“致中和”的折中方法,使 矛盾调和。作为儒家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 说,无过无不及之谓“中”。做得过分或做得不 足,都不好。
9.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①,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①中行:行为合乎中庸。与:相与,交往。②狂狷(juàn):激进与拘谨保守。 旧注:“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狂狷皆偏于一面,泛指偏激。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

中庸 = 折中
中庸非折中
中庸有原则
中庸以义、礼为原则
13·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 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 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 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 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 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 “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 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7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评析】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 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 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 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问:孔子对乡原(好好先生)持何态度 ? 要点:批评。
问:孔子为什么说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 要点:这种人不分立场、原则、观点等是否对立,只 是采取折中的处世原则。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也不倚,人 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 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 探究:君子和乡原的区别体现在何处? 要点:君子注意人情与道理的协调,但讲原则,为好 人所喜欢,为坏人所憎恨。乡原一团和气,不讲原则,四 面讨好,表面上忠厚老实,实际上同流合污,不明是非。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 《中庸之道》教学资料(5)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 《中庸之道》教学资料(5)

• 参考: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 需要,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的中 庸思想。 (中庸内涵第三条 )

• (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 参考:言之成理即可。
精选课件ppt
19
第一题:
• ①“中庸”、“和”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的原 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通过做事适度 在矛盾中求统一。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 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考虑 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 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 定。
狷者、小人、乡愿。(2分)
• 2、我愿意与君子交往。①君子为人处事讲原则,
“义之与比”“和而不同”,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
为原则,不偏袒不苟合,符合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
主义;②狂狷者有优点,狂放者积极进取,狷介者不
肯做坏事,但两端平衡得都不够好;③小人“同而不
和”,表面混同但不和谐;④乡愿,是不讲原则的好
眉如翠羽,
肌如白雪,
腰如束素,
齿如含贝。
精选课件ppt
4
一句话归纳其中的道理
• 守礼 行走坐卧 万无一失 出外买东西 谦恭 慢行 优雅
• 乌云密布 倾盆大雨 本能 快跑 1里左右 懊悔 失态 及时发现 来得及 一贯的缓步姿态
大雨滂沱 优雅行走……
精选课件ppt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诵背范围与默写训练(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诵背范围与默写训练(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诵背范围与默写训练(试题版)

考点:

1.《为政以德》:①

2.1 ;②2.3 ;③ 1

3.6;④16.1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而在萧墙之内也。”

2.《克己复礼》:①12.1 ;②

3.1 ;③ 16.2;④13.3。

3.《知其不可而为之》:①18.5 ;②18.7中“子路曰:“不士无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4.《仁者爱人》:①1.6;②

5.26。

5.《君子之风》:①15.9 ;②4.16 ;③

6.11;④

7.16 ;⑤7.19;⑥6.23;⑦

8.7。

6.《周而不比》:①2.14;②16.4 ;③15.23;④12.24。

7.《诲人不倦》:①7.8;②11.22。

8.《高山仰止》:①17.4;②9.11。

9.《沂水春风》:①11.26中“‘点,尔何如?’…………。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中庸之道》:①11.16 ;②13.23 ;③13.24 ;④17.13。

【考点研究】

一、《为政以德》指定背诵部分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论语》复习指导

《论语》复习指导

《沂水春风》 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 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
一.名句默写(填空) 可能存在的问题 ①懒得背;②不熟练;③错别字 二.文本探究(简答) 可能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复习资料
1、《教科书》 (原文、译文、注解、课文解读、课后练习、相关链接) 2、《黄金讲义》(注重“探究题”) 3、《3+2》P184——193:阅读、理解 P193——195(含练习册):书面、思考、 校对、阅读答案 4、讲义
问答题答题规范: 第一步:点出(通过筛选信息,点出孔子 观点或儒家观点) 第二步:摘抄(摘抄题中相关材料或《论 语》课文中的语句)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礼,出世入世
《仁者爱人》 仁爱的基本含义,孝、忠恕、志向 君子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义利观、仁、知、 《君子之风》 勇,文与质 《周而不比》 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 《高山仰止》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 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 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以德治国(1分) • •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 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 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

《论语》复习

《论语》复习

《论语》复习

《论语》复习

一、为政以德

文化思想

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

(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3分)

【参考答案】

(1)(1分)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3分)赞同。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二、克己复礼

文化思想

明白“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叩:叩问、询问。

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竭:穷尽、尽力追究。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这又表明孔子的谦虚和强大的文化自信。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我们先来普及一个词:空空如也。

空空:诚恳,虚心;如:文言虚词。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

现形容一无所有,在某物体中什么都没有。

大家注意:也,并不是田野的野。啥意思?这个也,比田野的野大多了。代表什么?生养天地万物的生殖器。太空了,空的可以容纳一切有生生命和无生生命。

空空如也,看似表明了孔子谦虚,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实则是把身价放到最低最低,低到什么程度?空空如也!

很多人都读过《心经》,有这样一句:依般(bo)若(re)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在这里,我们不妨讲讲一讲《心经》。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意译为:依靠大智慧到达彼岸。什么是大智慧呢?大智慧就是证解空义显无师智。什么是无师智?乃无师自知自觉者。什么是彼岸呢?彼岸就是无我出世间。什么是出世间呢?出世间就是脱离六道轮回。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我的简浅理解
wenku.baidu.com
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中庸并非是无 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 协调统一。 中庸之道往往被人错误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 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精神实指:适当 平衡 和谐: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是非分明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顺义分校
我的简浅理解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 (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 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便失之粗野;
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
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顺义分校
我的简浅理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 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 以相辅相成。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顺义分校
我的简浅理解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 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 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 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国学经典 论中庸之道
姓名: 学号: 日期: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顺义分校

期末复习《论语》 (学生版)

期末复习《论语》 (学生版)

《论语》复习

建立知识体系

要能正确解读《〈论语〉选读》,首先要把握课文每一课的内容,现把《〈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列举如下,供大家参考:

▲政治主张及实践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德与礼,民生与教化,为政者自身的素

养,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克己复礼,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社会责任心、社会实践精神——孔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知

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入世与出世。

▲修身

《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的内涵,仁爱的基本含义,忠恕-推己及人,评价仁

的标准。

《君子之风》:自我修养——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浮云”的比喻义,义

利观-见利思义,仁者和智者。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周而不比的含义,交友三原则-友好交往、诚信交往、

适中交往,矜而不争,以直报怨。

▲学习与教育

《诲人不倦》:孔子的教学智慧——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有教无类,述而不作等

教育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师生关系——高山仰止,用行舍藏,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围墙”。

《沂水春风》:社会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之志及性格,孔子的社会理

想,礼乐治国,孔子的形象。

▲哲学

《中庸之道》: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中庸”“和”的精神实质。

分块解读

《为政以德》

一、课文梳理(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章节,并概括主要内容)

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

2、如何为政以德:

(1)对治理者“素质”的要求:

(2)治理者的具体“措施”:

3、孔子“均无贫”主张的含义:

《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适,丁历反。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 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 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 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
无敌无慕,义之与比,是言好恶得其正也。 适者,厚也,亲也。莫者,薄也,漠然也。
《论语选读》——百度文库
中庸之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鲜,上声。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至, 极也。鲜,少也。言民少此德,今已久矣。程子曰:“不偏之 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 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陈淳《北溪字义》说:“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 是正常道理。唯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 之衣,万古常不可改易。”
“和”的前提是承认有差异。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 之,其不善者恶之。”
好、恶,并去声。一乡之人,宜有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 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 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
义,原则性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乡者,鄙俗之意。原,与愿同。乡原,乡人之愿者也。盖其 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 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

——中庸之道

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中礼、中和。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要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评析】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君子为什么是“和而不同”呢?

君子有与社会相协调的愿望,追求社会和谐。

君子“博学于文”,对各种事务有自己独到见解。君子虽然知礼,重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会消弭自己的思想信念,更不会随声附和。

君子人格正直,不会说假话,不会曲意违心地奉迎别人。因此,“君子和而不同”。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孔子认为言行都合乎中庸之道的人,是品德最高尚的人。

交朋友时,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也应该找狂与狷的人,因为狂者勇于进取,而办事不细,狷者为人耿直却不求有所作为。

没有“中行”之人,只好求其次。当然,求其次只是取他的长处而并非喜欢他的短处。在一个人的身上仍存在着取其优的问题。在不可求得最“中”的条件下,去求其相对的“中”,这本身仍是合乎中庸之道。

17.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评析】乡愿”这种人表面上“谨厚老实”,看不出什么毛病,但他处处讨好,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他心里缺乏真实,其言行都不是发自本人的真性情。这种人外博谨厚之名,实系与世俗同流合污、求媚于世的伪善者。

这种好好先生四处讨好,八面玲珑,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得罪人,结果使道德原则得不到伸张。又由于他是以老好人出现,不像那些公开的坏人,所以,败坏了道德大家还不觉得,因此像偷道德的贼一样。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提问:“乡人之善者好之”和“不善者恶之”的人是怎样的人?

要点:这种人能不以他人的好坏为依据,而以善恶作为标准评价一个人,符合中庸的法则,不偏不倚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评析】“仁者爱人”,子贡也许由此产生君子是否有“恶”人的疑问。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列举四种人是君子所憎恨的。这四种人的问题是属道德品质问题。因此他们是“不仁”的人。孔子曾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说,君子既然以仁为本,就必然会对不符合仁的行为表示憎恶。孔子与子贡列举的憎恶的内容,正是不符合仁的具体表现。因此说,有爱必有憎,不过,要正确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3、①孔子把人分成五类:君子、狂者、狷者、小人、乡愿。

②我愿意与君子交往。君子为人处事讲原则,“义之与比”“和而不同”,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不偏袒,不苟合,符合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狂狷者有优点,狂放者积极进取,狷介者不肯做坏事,但两端平衡得都不够好;小人“同而不和”,表面打得火热,但骨子里不和谐;乡愿,是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这种人表面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是道德的破坏者。)

4、(1)孔子更强调人要包容厚道;要讲礼仪;遵守尊卑的秩序;做事要通融,不能固执不通,把无知当作勇敢。子贡更强调做人要诚实、谦逊、尊重他人隐私。

(2)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结党营私;君子举人察言要有原则;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四、典型问题阐释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答案: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折中主义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结合文段请说说孔子认为“民鲜久矣”的原因。

答案:

中庸之道,在于它的中正持平,聪明的人理解得过了头,愚蠢的人理解得达不到,这过头和达不到都是有损于中庸的。有才能的人做过了头,不好的人怎么做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