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章
周德庆版-微生物学笔记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菌细胞的构造1)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主要功能: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2.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3.阻挡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4.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G+、G-和古生菌的区别G+细菌特点(代表:金黄葡萄球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肽聚糖分子由双糖单位、四肽尾、肽桥(决定了肽聚糖的多样性)组成。
磷壁酸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G-细菌特点(代表:E.coli):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与G+的不一样)很薄,故机械程度比较弱。
外膜(脂多糖LPS、磷脂、若干外膜蛋白)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
古生菌:特点:与真细菌具有功能类似的细胞壁,但细胞壁的成分是假肽聚糖。
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实验室中形成彻底除尽:原生质体人工方法去壁缺壁细菌部分去除:球状体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故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证明了G+和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周德庆)汇总
第一章绪论填空题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2.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病毒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8.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选择题(4个答案选1)1.当今,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3 )。
(1)鼠疫(2)天花(3)爱滋病(AIDS)(4)霍乱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4 )的“席位”。
(1)少数(2)非常少数(3)不太多(4)绝大多数7.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生说”,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3 )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中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1)厌氧试验(2)灭菌试验(3)曲颈瓶试验(4)菌种分离试验8.柯赫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2 )。
(1)巴斯德原则(2)柯赫原则(3)菌种原则(4)免疫原理10.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的(2 )分离和确证的研究成果,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创性成果。
(1)鼠疫杆菌(2)沙眼病原体(3)结核杆菌(4)天花病毒是非题1.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1-7章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1-7章绪论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nm)、构造简单。
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
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
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
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
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绪论1.微生物发展史重要人物+贡献:(1)列文虎克-观察到细菌——微生物学先驱者(2)巴斯徳——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曲颈瓶试验推翻生命自然发生说,建立胚种学说。
巴氏消毒法。
(3)约瑟夫·李斯特发明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衣物和手术环境,可大大降低感染的机会(4)R. Koch 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科赫法则:判定某种微生物引起特定疾病,必须同时满足:–相关性:这种微生物必须在所有患该种疾病的生物体内都存在,但在健康生物中不存在–可分离培养:必须将这种微生物分离出来,作纯种培养–可人工感染:当用这种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接种到一个健康寄主时,必须能够引起同样的疾病–可再分离:必须能够从接种感染的生物体内再次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5)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6)弗莱明——青霉素之父(7)Watson、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发现的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换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第一章第一节细菌1.原核生物三菌三体: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2.细菌概念: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μm,长度约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细菌形态:简单,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
4.细胞壁概念: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只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功能: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为细胞的生扎个、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1)革兰氏染色原理具体步骤注意事项:A.关键步骤:95%酒精,;甩干B.涂片薄而均匀C.菌种种龄<18hD.各步骤时间(2)阴性菌阳性菌的特点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90%肽聚糖10%磷壁酸(磷壁酸:阳性菌特有)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仅2-3nm),故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3)四种缺壁细胞:L型细胞: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后合成,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体支原体: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5.细胞膜生理功能:能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LPS和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场所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故是细胞的产能基地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并可提供鞭毛旋转运动所需的能量6.核区特点:无核膜、核仁,无固定的形状。
普通微生物学 周德庆 第三版 复习重点
普通微生物学周德庆第三版考试复习重点2013-2014海洋大学生技和环科绪论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柯赫氏法则:用琼脂配制对分离细菌十分有效的固体培养基(须先灭菌),以划线方式进行样品稀释,从而轻而易举地在琼脂平板上获得某一微生物的纯种培养。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8.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
答: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革兰氏染色法: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特有成分,由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萄胺组成。
缺壁细菌:在自然界或在实验中某些细菌进行自发突变,不能合成胞壁。
主要包括L型细菌、球状体、支原体和原生质体。
L型细菌:在实验状态或宿主体内发生自发突变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异染粒:可用墨蓝或TTC染成紫色,是无级机磷酸的聚合物。
羧酶体(羧化体):存在于一些自养菌细胞内的多角体或六角形内含物。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教学设计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教学设计本文是对于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教学设计的一些介绍和展望。
本教程针对新时代的教学特点和新生代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重新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
第一章:导论在微生物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微生物生长、代谢以及遗传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在实验中需要运用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相关技术手段。
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以及微生物的遗传学基础知识等。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长控制和培养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于微生物生长控制理论的解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其特点和相应的实验方法,以及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物理、化学等各种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并且学会操作对应的实验技术以验证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
第三章:微生物代谢微生物代谢是微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章将深入探讨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产物、氧化还原等相关的生化学反应,并重点介绍常见微生物的代谢路径。
本章将介绍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生成ATP的方式以及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为学生理解微生物代谢提供更加专业的知识支持。
第四章:微生物的遗传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学的基本概念、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的机制以及基因的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通过实验掌握对微生物遗传信息进行检测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生长和适应机制提供重要支持和理论依据。
第五章:微生物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学在人体内的定位、微生物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应用、微生物学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贡献等,结合实际病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结语本教程针对新时代的教学特点和新生代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重新设计,将微生物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
周德庆微生物学笔记
周德庆微生物学笔记[1]绪论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微生物的含义(什么是微生物)非分类学上名词,来自法语Microbe一词。
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插入)二、生物分界(微生物在生物界的位置)1、两界系统(亚里斯多德)动物界Animalia:不具细胞壁,可运动,不行光合作用。
植物界Plantae:具有细胞壁,不运动,可行光合作用。
三界:原生生物界Protista:(E.H.Haeckel,1866年提出)2、五界系统R.H.Whitakker,Science,163:150-160,1969原核生物界Monera:细菌、放线菌等原生生物界Protista:藻类、原生动物、粘菌等真菌界Fungi:酵母、霉菌动物界Animalia:植物界Plantae:五界系统是以细胞结构分化的等级以及和光合、吸收、摄食这三种主要营养方式有关的组织类型为基础的。
六界:加上病毒界。
3、三界(域)系统Woese用寡核苷酸序列编目分析法对60多株细菌的16SrRNA序列进行比较后,惊奇地发现:产甲烷细菌完全没有作为细菌特征的那些序列,于是提出了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古细菌(archaebacteria)。
随后他又对包括某些真核生物在内的大量菌株进行了16SrRNA(18SrRNA)序列的分析比较,又发现极端嗜盐菌和极端嗜酸嗜热菌也和产甲烷细菌一样,具有既不同其他细菌也不同于其核生物的序列特征,而它们之间则具有许多共同的序列特征。
于是提出将生物分成为三界(Kingdom)(后来改称三个域):古细菌、真细菌(Eu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
1990年,他为了避免把古细菌也看作是细菌的一类,他又把三界(域)改称为:Bacteria(细菌)、Archaea(古生菌)和Eukarya(真核生物)。
并构建了三界(域)生物的系统树。
四、微生物特点生命基本特征:生命通过它的耐久性、适应性、它的生长及修复的能力和它的繁殖而延续下去,这是生命的基本的和普遍的特征。
周德庆微生物第三版课后答案
周德庆微生物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 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微生物学是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食品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本课程旨在介绍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生长及代谢特性、微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微生物的应用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生长及代谢特性;•了解微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掌握微生物的应用;•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习惯。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及代谢特性。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分类特征。
2.微生物生长及代谢微生物生长的条件、生长周期、生长曲线。
微生物代谢的种类、特点及代谢路径等。
3.微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作用和意义。
微生物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工业等产业的关系。
4.微生物应用微生物的应用在医药、食品、生物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
5.微生物实验技术常用微生物实验技术、微生物培养方法及微生物鉴定技术。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其中实验为主要教学方式。
具体如下:1.讲授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及发展趋势。
2.实验实验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内容涵盖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毒理特性、微生物生长及代谢、微生物应用等方面。
在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到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实验设计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水平及实验组织能力。
3.研讨在研讨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阅读相关文献、讨论微生物学与环境、医学、食品等领域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及团队合作能力。
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考核采取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实验报告、笔试、论文等。
1.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本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中张贴必要的记录表格,撰写实验报告,从而能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关的实验技能。
2.笔试笔试方式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度。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
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
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绪论1.微生物发展史重要人物+贡献:(1)列文虎克-观察到细菌——微生物学先驱者(2)巴斯徳——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曲颈瓶试验推翻生命自然发生说,建立胚种学说。
巴氏消毒法。
(3)约瑟夫·李斯特发明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衣物和手术环境,可大大降低感染的机会(4)R. Koch 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科赫法则:判定某种微生物引起特定疾病,必须同时满足:–相关性:这种微生物必须在所有患该种疾病的生物体内都存在,但在健康生物中不存在–可分离培养:必须将这种微生物分离出来,作纯种培养–可人工感染:当用这种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接种到一个健康寄主时,必须能够引起同样的疾病–可再分离:必须能够从接种感染的生物体内再次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5)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6)弗莱明——青霉素之父(7)Watson、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发现的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换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第一章第一节细菌1.原核生物三菌三体: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2.细菌概念: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细菌形态:简单,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
4.细胞壁概念: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只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的生扎个、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1)革兰氏染色原理具体步骤③注意事项:A.关键步骤:95%酒精,0.5min;甩干B.涂片薄而均匀C.菌种种龄<18hD.各步骤时间(2)阴性菌阳性菌的特点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90%肽聚糖10%磷壁酸(磷壁酸:阳性菌特有)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仅2-3nm),故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3)四种缺壁细胞:L型细胞: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后合成,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体支原体: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5.细胞膜生理功能:①能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②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LPS和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场所④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故是细胞的产能基地⑤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并可提供鞭毛旋转运动所需的能量6.核区特点:①无核膜、核仁,无固定的形状。
微生物重点复习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微生物重点复习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绪论1.微生物发展史重要人物+贡献:(1)列文虎克-观察到细菌——微生物学先驱者(2)巴斯徳——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曲颈瓶试验推翻生命自然发生说,建立胚种学说。
巴氏消毒法。
(3)约瑟夫·李斯特发明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衣物和手术环境,可大大降低感染的机会(4)R. Koch 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科赫法则:判定某种微生物引起特定疾病,必须同时满足:–相关性:这种微生物必须在所有患该种疾病的生物体内都存在,但在健康生物中不存在–可分离培养:必须将这种微生物分离出来,作纯种培养–可人工感染:当用这种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接种到一个健康寄主时,必须能够引起同样的疾病–可再分离:必须能够从接种感染的生物体内再次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5)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6)弗莱明——青霉素之父(7)Watson、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发现的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换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第一章第一节细菌1.原核生物三菌三体: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2.细菌概念: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μm,长度约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细菌形态:简单,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
4.细胞壁概念: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只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功能: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为细胞的生扎个、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1)革兰氏染色原理具体步骤注意事项:A.关键步骤:95%酒精,;甩干B.涂片薄而均匀C.菌种种龄<18hD.各步骤时间(2)阴性菌阳性菌的特点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90%肽聚糖10%磷壁酸(磷壁酸:阳性菌特有)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仅2-3nm),故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3)四种缺壁细胞:L型细胞: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后合成,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体支原体: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5.细胞膜生理功能:能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LPS和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场所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故是细胞的产能基地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并可提供鞭毛旋转运动所需的能量6.核区特点:无核膜、核仁,无固定的形状。
普通微生物学--周德庆--第三版-复习重点
普通微生物学周德庆第三版考试复习重点2013-2014海洋大学生技和环科绪论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柯赫氏法则:用琼脂配制对分离细菌十分有效的固体培养基(须先灭菌),以划线方式进行样品稀释,从而轻而易举地在琼脂平板上获得某一微生物的纯种培养。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8.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
答: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革兰氏染色法: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特有成分,由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萄胺组成。
缺壁细菌:在自然界或在实验中某些细菌进行自发突变,不能合成胞壁。
主要包括L型细菌、球状体、支原体和原生质体。
L型细菌:在实验状态或宿主体内发生自发突变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异染粒:可用墨蓝或TTC染成紫色,是无级机磷酸的聚合物。
羧酶体(羧化体):存在于一些自养菌细胞内的多角体或六角形内含物。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内容重点
微生物学一、什么是微生物1.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一般<0.1mm〕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生态分布和分类进货等生命活动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四、微生物的三个特征μm(微米)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小(个体微小)nm(纳米)级: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器,病毒〕单细胞简(构造简单) 简单多细胞非细胞〔分子生物〕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低(进化地位低)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肮病毒〕五、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体积表面积比面值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2〕微生物的种类繁多①物种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第一章原核生物形态、构造和功能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s)微生物可分类三大类真核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organism)非细胞微生物(acellular microoganism)真细菌(eubacteria)原核生物古生菌(archaea)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nuclear region)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我们分成六种类型来介绍: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第一节细菌细菌(bacteria)——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一) 形态和染色球菌(coccus):单球、双球、四联球、链球、葡萄球1) 细菌形态杆菌(bacillus):短杆、棒杆、梭状、梭杆、分枝状弧菌(vibrio):半环螺旋菌(spirilla) 螺菌(spirillum):2—6环螺旋体(spirpcjete):6环以上2) 细菌的大小是μm级的〔微米〕,典型细菌、大肠杆菌〔E.coli〕:2μm 长×0.5μm宽3) 细菌染色法活菌:美蓝或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简单染色法正染色革兰氏染色死菌鉴别染色法抗酸性染色芽孢染色负染色姖姆萨〔Giemsa〕染色其中革兰染色法〔Grang stain〕最为重要,是由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发明,菌经革兰氏染色后可区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Gram positive, G+〕,成紫色;革兰氏阴性〔Gram negative, G-〕,成红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nm)、构造简单。
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
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
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
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
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一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寄生性逐步增强,是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一类原核生物。
枝原体的特点:①细胞很小,光镜下勉强可见;②细胞膜含甾[zai]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③因无细胞壁,故呈革兰氏阴性细菌且形态易变,对渗透压较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④菌落小(0.1~1.0mm),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呈特有的“油煎蛋”状;⑤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⑥能在含血清、酵母菌和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⑦多数能以糖类作能源,能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氧化型或发酵型产能代谢;⑧基因组很小,仅为0.6~1.1Mb;⑨对能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和破坏含甾醇的细胞膜结构的抗生素(两性霉素、制霉菌素等)都很敏感。
衣原体特点:①有细胞构造;②细胞内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③有细胞壁(但缺肽聚糖),革兰氏阴性;④有核糖体;⑤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须严格细胞内寄生;⑥以二分裂方式繁殖;⑦对抑制细菌的抗生素和药物敏感;⑧只能使用鸡胚卵黄囊膜、小白鼠腹腔或HeLa细胞组织培养物等活体进行培养。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比较项目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细胞核核膜有无DNA含量低(约5%)高(约10%)组蛋白有无核仁有无染色体数一般>1 一般为1有丝分裂有无减数分裂有无生理特征氧化磷酸化部位线粒体细胞膜真菌特点:①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②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③细胞壁多含几丁质;④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性;⑤以产生大量无性和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⑥陆生性较强。
酵母菌特点:①一般以单细胞非菌丝状态存在;②多数营出芽繁殖;③能发酵糖类产能;④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⑤常生活在含糖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
酵母菌细胞壁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
细胞膜由三层结构组成:球状蛋白,磷脂,甾醇。
(成分:蛋白质,脂质,糖类)酵母菌繁殖方式:无性——芽殖、裂殖、产无性孢子。
有性(产子囊孢子)。
营养菌丝体:密布在固体培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
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称为气生菌丝体。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非细胞生物:①真病毒;②亚病毒因子:类病毒、拟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类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存在。
离体条件下,以生物大分子状态长期保持其感染活性。
病毒特性: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必须电镜下观察;②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故称“生物分子”;③每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 就是RNA;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生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蛋白质与核酸;⑤以核酸和蛋白质为“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⑥离体条件下以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基因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典型病毒的构造:衣壳粒,核衣壳(衣壳与核酸),包膜。
噬菌体的增殖:以核酸的遗传信息向宿主细胞发出指令并提供“蓝图”,使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适度改造,合成噬菌体所特有的组分和“部件”,所需原料可通过宿主细胞原有核酸等或从外界环境中取得。
当噬菌体的dsDNA注入宿主细胞后,首先是设法利用宿主细胞内原有的RNA聚合酶转录出噬菌体的mRNA,再由这些mRNA进行翻译,以合成噬菌体特有的蛋白质。
这一过程为早起转录,由此产生的mRNA称早起mRNA,其后的翻译称早期翻译,而产生的蛋白质则称早期蛋白。
早期蛋白种类很多,最重要的是一种只能转录噬菌体次早期基友的次早期mRNA聚合酶;而在T4等噬菌体中,起早期蛋白则称更改蛋白,特点是它本身并无RNA聚合酶的功能,却可与宿主细胞内原有的RNA聚合酶结合以改变后者的性质,把它改造成只能转录噬菌体次早期基因的酶。
至此,噬菌体已能大量合成其自身所需的mRNA了。
利用早期蛋白中新合成的或更改后的RNA聚合酶来转录噬菌体的次早期基因,借以产生早期mRNA的过程,称为次早期转录,由此合成的mRNA称为次早期mRNA,进一步翻译即为此早期翻译,其结果产生了多种次早期蛋白,例如分解宿主细胞DNA的DNA酶,复制噬菌体DNA和DNA聚合酶,HMC(5-羟甲基胞嘧啶)合成酶,以及供晚期基因转录的晚期mRNA聚合酶等。
晚期转录是指在新的噬菌体DNA复制完成后对晚期基因所进行的转录作用,其结果产生了晚期mRNA,由它再经晚期翻译后,就产生了一大批可用于子代噬菌体配装用的“部件”——晚期蛋白,包括头部蛋白,尾部蛋白,各种装配蛋白和溶菌酶等。
噬菌斑: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上相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粒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做一步生长曲线。
(1)潜伏期:隐晦期和包内积累期;(2)裂解期;(3)平稳期。
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的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
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即为溶源性。
宿主成为溶源菌。
噬菌体的侵入和增殖之间分为裂解性周期和溶源性周期。
植物病毒大多数为ssRNA百病毒。
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或是由缺陷病毒构成的功能不完整的病原体称为亚病毒因子。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或壳内类病毒,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朊病毒与真病毒的主要区别:①呈淀粉样颗粒状;②无免疫原性;③无核酸成分;④由宿主细胞内的基因编码;⑤抗逆性强,能耐紫外线辐射,杀菌剂和高温。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
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源称为碳源。
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称为氮源,氮是构成重要生命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素,一般不提供能量。
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称为能源。
生长因子是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须,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狭义的生长因子指维生素。
除此之外,还包括碱基、卟啉及其衍生物、甾醇、胺类、C4~C6的分支或直链脂肪酸,有时还包括氨基酸营养缺陷突变株所需的氨基酸。
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输。
其运送机制主要靠磷酸转移酶系统。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和失去电子三种:生物氧化的过程可分为脱氢、递氢和受氢(或电子)三个阶段;生物氧化的功能有产能(ATP)、产还原力[H]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产物三种;而其类型包括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三种。
EMP途径的生理功能:①供应ATP形式的能量和NADH2形式的还原力;②是链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产物途径的桥梁;③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产物;④通过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HMP途径意义:①供应合成原料,为核酸、核苷酸、NAD(P)+、FAD(FMN)和CoA等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赤藓糖-4-磷酸是合成芳香族;②产还原力,不仅可供脂肪酸、固醇等生物合成之需,还可供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能量之需;③作为固定二氧化碳的中介;④扩大碳源利用范围;⑤连接EMP途径。
TCA循环的特点(意义):①氧气不直接参与其中反应,但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运转;②每分子丙酮酸可产4个NADH+H+、一个FADH2和一个GTP,总共相当于15个ATP,因此产能效率极高;③TCA位于一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的枢纽地位,不仅可为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提供各种碳架原料,而且还与人类的发酵生产紧密相关。
呼吸又称好氧呼吸,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